第一章 易与时间
作者响泉居士第一章 易与时间
本章的开篇,首先要解决两个概念问题:什么是天文?什么是历法?此二者虽然都与时间相关联,但是他们各自在时间体系中,又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由于时间和天象,二者共同构成了易学的另一部分。难怪已故地质学家李树清老先生,在其所著《周易象数通论》一文中,特别提示:中国古代所有易学大家(这里不包括宋儒),无一例外的全是以天文学家为背景。其实这也难怪,在古代庞大的易学体系中,包括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八卦、河图、洛书、五行等,无一不是上古先民在天文活动中,发现并归纳总结出来的天文历法内容。包括汉世的《奇门遁甲》、《太玄经》等都是天文历法的产物。现代西方学者—斯科特,在他著述的《数学史》一书中提到,全世界各民族的数学源头,无一列外地、全部都是在天文活动之中发起的。故,不了解天文和历法,以及天文历法的相关知识,很难从根本上解读易学的真谛。
一、 什么是天文?
天文就是日月五星在黄道二十八宿中运行的表象。也就是天象。
文书,作为差时异地的信息交流工具,它经历了从图画到“字”符的发展过程。上古时期,先有“文”而后有字。文,为图、为画。字则是信息交流符号。甲骨象形字,是介于文与字之间的产物。故,古人常把图画说成是“文”。古人常把自然界所呈现的各种景象而称之为“文”。特别是以黑幕为背景的天空,漫天闪烁的繁星,为其勾勒出生动活泼的美丽图案,这是自然界最大的一幅图案,也是最大的一幅图文。这就是天文,由此也不难理解天文就是天象。
《淮南子、天文训》云:“文者象也。天先垂文象日月五星及慧孛,皆谓以谴告一人。故曰天文”。《易、系辞》曰:“仰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又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天文也好,天象也罢,二者实为一物,纯为自然。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时间系统中,有什么样的天象,则必有什么样的时间。日到东井天下署,日复初牛大地寒;龙腾于春而潜渊于秋;月亮的朔、昡、晦、望等,这都是天象所反映的时间。形象地比喻一下,黄道二十八宿环列于天球,有如现今钟表盘的刻度符号;而日月则如同表盘上的大小时针。时针所运行的位置就是时间的分量,人们可以随时读取。面对这种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天文现象,祖先们敬若神明。它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它更是能量无边。毛泽东在其著作《沁园春、雪》中描写到:“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意思是说,当冬季来临的时候,就连波浪滔天的黄河,也会因为迅速结冰而顿时平静下来。因此古人把天象看成是大自然的主宰。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天象的变化,并把它喻意为上苍的旨意、是天理。借此可以强化统治者的意志。
二、什么是历法?
历法定义:是推算时间以及该时间所对应的天象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推算时间的规则。作为以安排时间顺序为目的历法,当然是以相应的天象为标准。所以历法的历,是日月星辰的所经所历,而历法的法,是安排时间顺序的规则。二者所反映的,是天象对时间的规定和制约,或者是包括与兼容。故《说文》释:“历,治也”;《释诂》曰:“历,数也”;《系辞》曰:“叁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天文历法在古时候,被称作为推步学。我国最早的具有无限度推步功能的天文历法著作,应当是战国初期的四分历。在此之前,亦有诸多历法,如黄帝历、颛顼历、夏历和殷历等。上述诸历,现代天文学家认为并不具备推步功能,故不能称之为历法,充其量只能算是观象授时。对此笔者倒是不与之苟同。其原因是:在战国初期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可能一步就能完成四分历的创作,它的推步功能也不可能是战国初期所独有的产物,它必然是在上述诸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传说《河图》是伏羲时代发现的,但是,根据河图中的10个数字所反映的太阳历和太阴历内容,就足以说明:早在河图诞生的时期,中国就有了相对完整的阴阳合历的天文历法。比如《周易》,作为一部成熟的预测学科,它成书于殷末周初,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占卜。更进一步讲,它的占卜功能,从理论上讲是对时间和天象的解释。不同的时间和天象,在不同的时间周期下,有着不同程度的重复。而每一时间和天象,又正好对应着大自然的各类事物。或者说,相同的事物在相同的时间和天象下,是会重复出现的。如:每日拂晓前鸡鸣;每月潮汐的大小;每年的春耕秋收;以及跨年度时间周期的事物等。由于时间和天象可以预先推算,所以它就为占卜提供了可能。正如《系辞》所言“极数知来谓之占”;《说卦》云:“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所以,如若周公时期还不具备时间推算能力的话,《周易》的诞生也就失去了意义。周公之前,由于受到文字数量的限制,人们所拥有的文字数量,根本不足以著书立说。因此莫说是天文历法,诸君难道还见过其它别的著作吗?
第一节,土圭测景与时间结构
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古人在生活、生产活动中发现:时间以及时间周期,如寒暑往来、月圆月缺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在阴晴风雨、洪水干旱、地震火山等面前,人类显得即渺小而又无耐,一方面他们对头上的这片天空充满了敬畏,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各种天体,以及日月五星的运动进行总结和研究。在经历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日月在大地的投影,能准确地反映季节变化及昼夜长短的转换等周期。于是就发明了 “土圭”(既日晷)的天文测量工具。周代测影遗址——周公测景台还保留在今天河南登封告成镇(古称阳城)。土圭的结构《说文》有解说:“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在土圭上方的圆盘中央,垂直树立着一根八尺高竿。它的测量过程如《周礼,春官冯相氏》所描述: “冬至,日在牵牛,景丈三尺;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此长短之极,极则气至。冬无潜阳,夏无伏阴。”也就是说:冬至的时候,太阳处于周天黄道二十八宿中牵牛宿的位置,圭表上所测得日影长为一丈三尺;夏至日,太阳处于井宿的位置,圭表上所测得日影长为一尺五寸。古人正是采用了“圭表”这个工具,来捕捉全年日影的长短变化程度,并以此来反映一年的寒暑变迁的状况。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日影长短,从夏至日影一尺五寸、到冬至日影一丈三尺,现存的史书如《周髀算经》和《开元占经》中,都有着详细记载。白天用土圭测量日影,夜晚则用土圭测量月影。该活动早在三皇时期就已形成。及至到了黄帝时期,已是更加成熟与完善。《史记•历书》记载:“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纶造律品,大挠造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
关于土圭都有哪些用处以及如何使用,《开元占经》中的描则更为详尽:“九州之在,必有所中。前古法制无闻,唯《周礼.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浅,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日东则景夕,多风;日西则景朝,多阴。日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四时之所交,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万物之阜安,建王国焉。匠人建国,水地以平,四直系绳,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考日中之景,夜考中星以正朝夕。梁祖景烁错综经法,先验昏旦,定刻漏。乃立仪表于准平之地,名曰南表;中更立一表于南表景末,名曰中表。夜依中表以望北极枢,而立北表,令叁相直,皆以绳准定。若表直者,乃立表之地当子午之正。每看中表以知所偏,中表在东则立表之处在地中之东,其西亦如之。取三表相直者为地中之正。又于二分之日侯,日始东方半体见时,乃立表于中表之东,名曰东表。待日入西方半体,乃立表于中表之西,名曰西表。皆令中表与日叁直,东西二表朝夕皆要与日相直。若三表影直,即是南北之中也。若中表差南,则直表处在卯酉之南;差北,则卯酉之北。进退南北,求三表直东西,则地居卯酉之中正也”。
上文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圭表测四时、定时刻、正四向,又如何利用土圭来考校规矩等。由此足以证明,土圭是上古初民天文活动的重要工具。它是上古社会在没有天文历法之前,时刻不能离开的测时仪器。正是因为有了它,空间才有了方向,时间才表现的丰富多彩。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三十日,全年有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侯,每日十二个时辰、一百刻等结构类的时间单位。这些时间单位,并不是古人在时间数轴上任意分割出来的,他必须与自然节律相一致。不同的时间单位,它反映的是不同的空间结构。伴随着时间变化,而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结构、或者称之为空间结构也应时而变。正是这个不断变化着的宇宙结构,笔者称它为:时间结构。由于时间与空间相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故时间的结构也注定要反映空间的全貌。
时间结构中,蕴涵着无穷的机理。它以历数的方式与自然相连接,寒暑昼夜的交互变化,是时间结构的功能;日月运行则是时间结构的表象。草木以昼夜记时,人以寒暑记岁,无论是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都依赖于时间结构的变化。万亿之广的汪洋大海,每日潮起潮落是月亮引力所造成的。寒能至冰、暑可化气,又是太阳的能量所为。由此可知,作为时间这个超级表盘上的大小时针—日月,它不但是地球的生物钟,它更是地球的物理钟、化学钟。所以系辞曰:“显诸仁、藏诸用”。地球上的温度变化,是通过日影长短及昼夜时刻的消长进行计算,潮汐的大小,则是依据月亮圆缺而得知。因而,时间结构不是单一的阳历或阴历。它的本来面目,应该是影响地球万事万物存在的条件和前提。日月五星的运行是时间结构的总合,日月五星在天空这个大表盘上的运行,就注定要对地球上的生命和物质加以限制和规定。没有潮汐,则海洋就得不到呼吸;没有风,大地上的植物就得不到合理的分布与繁衍;没有寒暑,草木就不能实现周期性轮回。古人称时间结构为天理,称时间结构所引起的自然现象为天意、为上天所赐。这也就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非常重视对时间结构的研究。
人类并非独立于自然,是万千自然成分的一元。无论科学取得何样成果,其生存的依据,是地球所赋予的。食品的数量和质量、气候变化、各类瘟疫的形成、高山的隆起、沙漠的迁移,这些都非人力所为。就算拥有航天科技的今天,面对时间结构所引起的上述种种,人类也不得不望天兴叹。所以,在现代文明还不能摆脱大自然的限制和规定的今天,不妨学学祖先们尊重自然的精神,也虚心地把时间结构与现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以便于深入总结和研究。并用来造福人类及后代。本章开篇就提到圭表和时间结构,其目的是要预先埋下一个伏笔,以利于后文的理解与消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