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易三圣——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孔子还有一项并非世人皆知的重要功绩,就是对周易的贡献。孔子在周文王所演周易的基础上,为周易作注,晚年带领其弟子完成了著名的十翼——《系辞传》上下、《象传》上下、《彖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文言传》。这十翼,其实是对周易的通俗解说,是十翼,使《周易》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使《周易》成为了一部哲学书。《易传》对《周易》卦画、卦名和爻辞进行了哲学解释,借题发挥,表现了一种辩证唯心的哲学思想。《易传》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伦理、哲学、文学、医药、建筑、绘画、音乐、数学、化学(炼丹术)、武术、气功……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周易》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易传》。孔子时候,人人都知《易》是占筮之书,孔子也会揲蓍起卦是当然之事,“孔子自言百占而七十当”,但他认为揲蓍起卦不值一说,所以未曾与人论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传易于商瞿”,估计就是传授了“周易筮法”。
70岁以前,抱负远大的孔子对《周易》不屑一顾,因为当时的孔子认为“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察”——道德丧失,才去求助神灵,缺少知谋,才去占筮(帛书《要》)。孔子70岁(56+14)返鲁后,笔削《春秋》,读《易》苇编三绝,此时的孔子,经过14年的列国奔波,理想破灭,心灰意冷,不再孜孜于仕途,终于能够坐下来平静地写作和读书了。
孔子读《易》,不是为了占筮,“《易》,吾后其祝卜矣,吾观其德义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帛书《要》)。在《周易》的占筮功用之外,发掘修德新意,竭力向人证明,《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占书,更是一部修德之书。
《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因为“无大过矣”悔涩费解,故司马《史记·孔子世家》迁改为:“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改动了文字,但未改其意。
后世认为,孔子只谈人伦之道德,而不谈形而上哲学。老子道:“大道隐,有仁义。”庄子认为儒家乃小道,后世喜欢佛道学说及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孔子讲的只是人道(人伦),没有天道之论述(形而上学),中国形而上先由道家后由佛家来承担。
《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屡言神,如“阴阳不测之谓神”,“蓄之德圆而神”,“神以知来”,“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鼓之舞之以尽神”之类。
一般人只知其《论语》(其弟子所为),而不知其深意所在。何况《论语》乃前期所为,后期则不然。大概是从孔子积极入世的精神出发,后人认为孔子晚年喜易,也是专注于“小道”,即人道。柳诒徵之《中国文化史》孔子一章中举了这样一段话:“《易》经中孔子所明,第可曰伦理学,或曰伦理的解释。”但是,紧接着又道:“孔于圣人,决非不解《易》象之哲理。第孔于一生志向,专以对人宣明伦理一门,作人世法,至孔子之真实本领,哲理一门之出世法,始终未欲与世人道之,此正是孔子之高大处。故至今儒家所知之孔于,第知孔子本领之半而已。”
但是,我们知道孔子行教是早年就开始了,并非老了之后。如果说孔子中年编六经和六纬只是在形式上合于易的话,可晚年就不同了。孔子“作《春秋》”时,是有强烈的冒天下之大韪的勇气和悲愤,《春秋》不能流传下来也是因为耳不顺,对时弊臧否太多。但在他对一生进行自述时就不同了,他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自述时已到晚年,正是孔子喜易之时,按他对时弊的认识,和他强行在天下推礼的态度,五十岁是不可能知天命的,六十岁更不可能“耳顺”的。这种对天命的认识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当时盛行的巫术,即敬鬼神,孔子也敬;另一个大概来自于易经。而“耳顺”完全是对世间万事万物有一种通融的态度,即不再固执了。至于“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更是对易经的深切认知和践行。
但对易传是孔子所著,古来就有不同的观点。现代著名周易研究专家李镜池指出:“到了秦汉,出现了伪托孔子作的《易传》七种十篇,这是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儒生们私相传授之作,打着说《易》的牌子,暗地里批评秦始皇严刑峻法”(《周易通义·前言》),实为真知灼见:《易传》写于秦火之后,秦亡之前,作者们对焚书坑儒心存余悸,不敢透漏真实姓名,后儒不明就里,遂认定为孔子所撰。到了欧阳修,就提出“《易传》非孔子作”(《易童子问》))。
《易传》即便不是孔子所作,但孔子的奠基作用是不容抹杀的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创易三圣——孔子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