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的四大意义与功用
人名是一个音形义的结合体.人名从产生的那天起,就和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许慎《说文解字》云:"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许慎的这段话,不仅说明了名的起源,还告诉人们名最初是以口相传的,点明了原始人名的口语性.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产生后,人名相应的也可以书写,于是人名又有了书面形式.人名的书面形式记载和传播着人类的文化,表现了一定的语义特征.人名的意义:只要是人,就一定有名称,人名的核心功能就在于指称一个个特定的人."名者,实之宾也",人名首先是一个人特定的符号标记,这一点是认识人名意义的基础.同时,人名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人名又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符号标记.所以,只有把人名的符号性和文化性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把握人名的意义,我们把人名的意义分为指称意义,符号意义,美名意义和泛化意义4种类型,下面分别讨论.
1,指称意义 人名的指称意义就是指人名的特指性.例如,曹雪芹就是指称《红楼梦》的作者,曹操就是指称东汉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 .(1),人名和所指称的对象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一个名称可以指称若干人,这属于同名现象.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同名 的绝对数量虽然较大,但在一定的交际环境当中,同名几率相对较小,一般不会引起大的误会. (2),一人多名的情况比较复杂.比如一个人有小名,学名,小名指在小时候使用,若非亲朋好友,长大后别人大多不知道,这种情况就不存在误会的问题.再如一个人可能会有绰号,宋江绰号及时雨,李逵绰号黑旋风,吴用绰号智多星,这些名称不但不会混淆名实,反而加深了人们对宋江,李逵和吴用的认识,使人过目不忘.但有时也会引起混淆,比如鲁迅有许多笔名,有的笔名如张承禄,赵土仪,安子掌等等,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线,以避国民党书报检察官的耳目. (3),人名所指称的对象,不仅可以是现实或历史上实际存在的人物,还可以指称人们想像创造出来的虚幻人物.《西游记》创造了神话世界,也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等指称虚幻人物的人名世界.《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等不朽的艺术形象,也使他们的名字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2,符号意义人名的基本功能是指称,指称意义是人名的核心意义.与此相适应,人名所使用的语言材料的固有意义,在人名中逐渐虚化,成了单纯的指别符号. 比如"高"本来和"低"相对,是形容词,指从底部到顶部的距离大,但是作为姓氏,高''并没有"距离大"的意思. "熊"是"熊科动物的统称",但用作姓氏时,"熊''姓和"熊"的词义没有必然的关系. 姓是如此,名也一样.所以无意义的助词可以入名.春秋战国多有在姓名中间加一个"不"字的现象,比如韩有申不害,秦有吕不韦,晋有韩不信,楚有任不齐,鲁有宓不齐.还有的在姓名之间用一个"之"字,比如《左传》中有烛之武,介之推;到魏晋南北朝时,"之"的使用更是盛极一时,例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一家三代都用"之",王羲之子辈有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辈有祯之,静之. 实词也有类似情况.宋代名字中喜欢用"老","叟","翁",比如"胡唐老","王国老","孟唐老","王廷老","刘羲叟","徐清叟","刘辰翁","王积翁",等等.所以,名字所用的字词,不宜都从理性意义上去理解,否则就会闹笑话. "宰予昼寝"
3,文化意义人名的指称意义和符号意义体现了人名的专名性质,是人名基本功能的体现.但是,人名还具有社会文化属性.有的名字以姓连名,突破了姓名的符号意义,使姓 名产生了一种特有的涵义.比如"碧野",姓"碧"名"野",姓名连义,取义"碧绿的原野"."马识途"取义"老马识途","周而复"取义"周而复始","路遥"取义"路遥知马力"有的名字用字隽永,或者取自古言,比如"王利器","王朝闻","冰心","张恨水".有一类"盼子型",如招弟,跟弟,爱弟,领弟,引弟(弟也作娣) 六朝时期,佛道盛行,不少佛教徒喜欢用梵语取名或字,有的并非信佛,也喜欢用梵语取名,信佛者取名多用"僧,佛,昙,智,净"等字.据日本《东详史研究》3卷6期,4卷12期载,六朝人名中所见佛教语,计有带"僧"字者122人,带"昙"字者39人,带"佛"字者24人.信奉道教的取名多带"道,祖,玄,德,灵"等.如郦道元,檀道济,萧道成(齐高祖)等.这种取名法一直影响到后代,如唐朝诗人王维,字摩洁,即由梵语"维摩洁"(意为无垢称[尘])三字组成. 元朝时期的人名用字常用梵语:沙弥,达摩,悉达,那罗,须跋等.反映了一种宗教文化色彩.
4,泛化意义一般情况下,人名只能指称个体,而不能指称个体具有 的内涵特征.但是,有时候因为个体所具有鲜明的特征或者巨大的影响,从而使人名也具备了所指称人物的内涵特征,发生了专有名词向普通名词转化的现象."孙猴子" ,"雷锋","诸葛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