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背猴 发表于 2012-10-1 23:41:37

红楼梦人物命运变化与看相之最高境界

荀子曰;相形不如相心,论心不如论德。《太清神鉴》之论德篇曰:“是以善相者先察其德而后相其形。故德美而形恶,无妨为君子;形善而行凶,不害为小人。”意思是善于看相的人,看相时先观察此人的德行,然后才看他的相貌。因此,德行好而相貌不好的,无碍于他成为君子;相貌好而品行恶劣的,不影响他成为小人。因此,有这么一种说法:三流相士看骨法(指形体五官〉,二流相士看神色(指神与气色),一流相士观品行。可见,论德是面相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德行,指的是品德和言谈举止。言谈举止能透露一个人的品德,而品德是相家在观人时最重要的参考因素。因此,相家认为看相时应先观测人的德行,然后再看他的形貌。有德之人,即使没有好报在他身上,也会惠及后代。而品行不好的人,必会减少自身的福气,从而引来灾祸。

1、三大悲剧人物

前面气色篇我们讲到王熙凤虽然气血不足,但不至于早促,可是综观全书,她的结局尤其悲惨。那么,这样一个聪明能干的富家女子是怎样一步步走到了不得好死的下场呢?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有情人。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她做坏事自觉而大胆,她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她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她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她真可谓爱财如命。她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贾琏便让她去求鸳鸯,她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

小说描写王熙凤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让众人印象之深的“丹唇未起笑先闻.”。《神相全编》之论妇女贵贱格中说:“未语先闻笑,爱逐行人走远途。”“白云歌”云:妇人属阴本要静,未言先笑即非良。《月波洞中记》也云:“先笑后语定非良。”意思都是先笑后说话的人一定不是贤良之辈。

所以凤姐是真真正正的小人,从风光无限到最后凄凉死去,除了贾家衰败有关,如此悲惨的结局和她平日的缺德行径是分不开的,真应了《太清神鉴》之论德篇曰“人之形美矣,苟无德则以虚美,而天祸人损,遭之凌辱无疑也。是知德在形先,形居德后,乍可有德形恶,不可形善而无德矣。”意思是人的外貌虽好,假如没有德行,那么即使是好的外貌也是虚的,上天降给他灾祸,所以宁可有好品德而没有好外貌,却不可有好外貌而没有好品德。

与王熙凤相比,妙玉可称得上是书中第二大悲剧人物。妙玉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的一位年轻女尼,金陵十二钗之一,与元春、黛玉、宝钗等人同列金陵女子正册。她姿容美丽,聪慧过人,才华出众,才貌不在黛玉之下。然而一天深夜,一个飞檐走壁的强盗忽然窥见了灯下的妙玉,看见这位绝色女尼,怦然心动,冒死将其劫走,从此妙玉落入强盗之手,结果如何,不得而知。不幸应了第五回所说:“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如果说王熙凤是因为平日作恶多端引来灾祸,那么,为什么一心修炼,不问世事的妙玉结局也如此悲惨呢?

大家从书中看到,栊翠庵可谓园中之园,无比清幽、美丽,连贾府的长辈贾母都赞不绝口:“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不但环境优雅,而且妙玉的生活起居还有多人服侍,当初带发修行时,家里带来随身服侍的就有三人,到了大观园,又有人专门负责烧火做饭、洒扫洗涤……仅服侍妙玉的就有几十个人。书中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了这么一件事:一日,贾家忽然来了一位乡村老妪──刘姥姥,贾母十分开心,宴后带众人游大观园。游到栊翠庵,贾母告诉妙玉:“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窖五彩小盖盅,捧与贾母。茶是上上品老君眉,水是旧年存放的雨水。贾母吃了半盏,余下的递给刘姥姥,刘姥姥一口饮尽。

妙玉又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把二人带到一间雅净的耳房,这时宝玉也悄悄地跟了来,妙玉重新泡茶。妙玉拿出两只杯,只见杯上镌着三个字,后有一行真字“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于秘府”一行小字。另一杯形似钵而小,有三个垂珠篆字,……喝茶的杯子简直是价值连城的珍奇古玩。而沏茶用的水更是奇巧,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用花瓮封上口,深埋地下,五年后取出沏茶……喝茶之事竟如此用心,真是人间少有,天下无双,妙玉的执着可谓大矣。

此外,妙玉请黛玉、宝钗喝茶,给宝钗、黛玉用的杯子是名人古玩,而给宝玉用的杯子却是妙玉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书中多次写妙玉是个极怪僻、极洁净之人,此时却让一个青年男子与自己同用一个茶杯,其亲昵之情昭然若揭。回顾妙玉修行的过程,不难看出,妙玉的情未断;执着心太强;慈悲心不够;生活优裕,无法消业。这些无疑都是妙玉在修行上精进的大障碍,惨遭失败并非偶然。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是这样评判妙玉的:“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请注意这「何曾洁」「未必空」,极简短的六个字,概括了妙玉修行失败的根本原因,多么准确,多么深刻,又不乏作者的惋惜之情。也就是说妙玉的修行不到家,可以看出她是贪恋红尘之人,所以最后落得被强盗劫走之命。

“自己尊若菩萨,他人秽如粪土;外具花柳之姿,内秉风雷之性”的夏金桂便是第三大悲剧人物。小说中夏金桂狠毒非常,她设计杀香菱,想嫁祸给宝蟾,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反倒自己毒死自己。相书说:若赋性粗恶,祸必及。意思是如果一个人的品行粗暴凶恶,一定会遭到祸殃。

以上三人的悲剧可以说完全是自己一手造成,本来出身富裕,但缺少善心和宽容,所以结局悲惨。

2 、三大善人

这里我们不妨将身处世俗的宝玉与尼姑庵里的妙玉作个比较。小说里的妙玉给人留下三个深刻印象,一是精致到以梅花雪煮茶;二是挑剔到非奇珍古玩不用;三是洁癖。她的洁癖表现在:要丢掉刘姥姥喝过的杯,并且在老太太偕游栊翠庵后,她仅仅是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且要打水洗地。倒是宝玉觉得若丢掉那个杯子就可惜了,便讨去送给刘姥姥,妙玉虽然同意了,却说道:“幸好那只杯子是我没有吃过的,若是我吃过的,我就是砸碎了也不能给她。”这样一比较,平日吃素念经的妙玉显得那么的俗气,而宝玉倒真象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身在世俗却有着出家人的包容之心和人人平等之心。

所以,我觉得作者的文笔妙就妙在这里:出家人实是在家(指妙玉),在家人实是出家(指宝玉)。因为有德,宝玉最终取得功名;可是同时他又放弃了功名,因为他去得功名的目的是脱离世俗,这一点我们很难理解。有的读者会认为宝玉的富贵面相与结局是不符合的,可是在相家看来能超脱世俗之人才是真正的大贵之人。所以,从相家的角度看来宝玉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富”与“贵”。

小说中还有一位善人,那就是北静郡王。《神相全编》之相善篇曰“善恶在心而见于貌,为心之表也。表端则心正,表欹则心曲。故曰:观其表则知其里矣。”可见相家认为人的外貌是内心的反映,外貌好的人心地也好,外貌不好的心地也不好。小说里写宝玉听说北静郡王是位贤王,待人和气,没有什么臭架子,宝玉与北静郡王见面,感到果然如此,名不虚传。后来贾赦被参,皇上派人查封贾府,当时荣、宁两府并未分家,而北静郡王闻讯向皇上求情;只查封贾赦的宁府,不抄贾政的荣府。由此可见北静郡王是个乐于助人的美男子,与相书上的论述是一致的。

小说里描写平儿的外貌用字很少,说她生得“花容月貌”,刘姥姥初见她时还以为她就是王熙凤。其实平儿原是王熙凤的丫环,也是王熙凤的心腹,可是为人行事与王熙凤是大不一样。小说里的美女如云,平儿的外貌倒不如她的人品给人的印象深刻:她性格温和,作事处处周到,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可人儿。小说里写王熙凤把尤二姐骗来同住,并弄得尤二姐要死不能,要生不得,都是亏了平儿,时常瞒着凤姐为二姐排解,最后二姐死了,贾琏没有钱安葬,凤姐又不肯给钱,平儿就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悄悄的给贾琏让他替二姐办丧事。可见她的心地非常善良。凤姐死后,巧姐被亲人设计差点被卖,幸得平儿机智将巧姐解救,贾琏受了打击,从此不再花心,正式扶平儿为继室夫人,平儿总算熬出了头苦尽甘来。相书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又说:“天心终护善,衣食自丰隆。”可见,相家认为品行好的人必有好报。平儿的结局在小说里算是大吉,所以与相书上的预示是一致的。



http://bbs.heyix.com/kx/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背背猴的开心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红楼梦人物命运变化与看相之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