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医生过劳猝死的名单,触目惊心……
导读
你一旦离去,工作还将继续,科室和医院也不会关门,你再怎么“放不下”还是得放下!
来源:“看医界”微信公众号
作者:陈卫春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
7月3日,在第二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中国医师协会在京召开中国医师节媒体沟通会,邀请40多家媒体代表就如何组织宣传好2019年中国医师节,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医的良好氛围。会上,就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中青年医生猝死悲剧时有发生,中国医生健康状况堪忧的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医生健康状况成了首个中国医师节后,广大医师呼声较高的行业心声。
医生猝死触目惊心
从2018年开始暴力伤医事件的数量明显下降,医生猝死悲剧显著增加。最近,不到两个月时间,见诸媒体的中青年医生猝死事件就有:
7月24日,57岁的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307医院)陈虎教授,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
7月11日,30来岁的上海中山医院肝外科博士,猝死家中。
7月10日,31岁的辽宁省沈阳市某三甲医院一位皮肤科女医生,于凌晨在家中猝死。
7月4日,31岁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教授肖育众,下午3点多的时候,被发现倒在实验室,不幸离世。
7月4日,56岁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院长李晓松,因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颅内出血,不幸辞世。
6月30日,32岁的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王辉,突发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6月28日,48岁的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张恒伟,因突发心梗不幸离世。
6月14日,41岁的嘉兴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医生陈怿,因突发脑出血去世,家人做出了捐献她全身器官的决定。
如果将时间再往前推,数字更加触目惊心。从2018年之前长长的暴力伤医(杀医)事件数量名单,到2018年起中青年医生猝死事件数量名单,两份名单一样都是血淋淋钻心彻肺的痛。
猝死因何而起?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中青年医生猝死呢?有关方面给出的答案是:过度劳累——中青年医生正处于家庭和事业关键期,既希望在业务上有所突破,也有学术科研的任务,还要面对病人及自身家庭的压力。而医患矛盾的升级,正成为许多医生行医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心理负担。
据中国医师协会2018年《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小时以上。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医师的休息权没有得到保护。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不少人午饭及午休时间只有10分钟。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两成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我国医生数量不少,累在忙闲不均
据卫健委发布的《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末,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9人,已经超过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可见,中国医生数量并不算少。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医生这么累呢?
一是忙闲不均,优质医生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大型医院,结果患者便集中到大医院看病,每天就医者人满为患。而基层小医院门可罗雀。
二是能者多劳。技术和口碑好的骨干医生时常处在满负荷和超负荷状态,长期如此,医生势必过度劳累,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对患者也是一种风险,因为医生过劳有可能增加对病人的误诊、误治等医疗风险,恶性循环的结果,增加医疗纠纷的机率,医生压力更大。
累在自己“放不下”
医生过劳有以上客观原因,也有自己的主观因素,部分医生过劳是因为“放不下”。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生病了、受伤了等仍然要坚持工作,觉得只有亲力亲为才放心,才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小病拖成重病了,早期拖到晚期,一不留神或者就突然猝死了。原本可以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救治更多的病患,做更多的事情,却无奈过早的离我们而去。拼命工作是值得敬佩的,但把命给拼没了,却是令人扼腕,也实在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们都有生命终止的那一天,早晚总要放手。你一旦离去,工作还将继续,科室和医院也不会关门,你再怎么“放不下”还是得放下!事实是,你去了也就仅仅是你去了,仅仅是你做的那一份工作不是你做了,很快或者说立即有人代替,可能没有你做得那么好,也可能比你做得更好。当医生累倒在工作岗位甚至为此付出生命时,孩子失去了父亲(母亲),妻子(丈夫)失去了丈夫(妻子),家庭失去了栋梁……幸福的家庭轰然倒塌,一切痛苦不幸留给了最爱你的人。
有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
1. 2002年医院评出十佳医生,奖励是一趟新马泰三国游。由于评出的十佳医生都是科主任、业务骨干,在是一起去还是分批去的问题上争执不下,理由无非是这些人一起去,医院业务和安全等无法保证,不放心。最后,因为行程等原因,十佳医生只能不分批一次性前往,而且还安排两位业务副院长带队。10天后返回时,医疗安全,医疗业务不仅没有受到半点影响,相反还有提高,在家代替主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等积极性空前高涨。实实在在是一次应急锻炼。不给机会锻炼,怎么知道应急能力?又怎么知道下级的能力?
2. 一位德艺俱佳的40岁糖尿病专家,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被查出患了肺癌,且已到了晚期。2年后撒手人寰。不久,他做得如日中天的事业被后来者拾起,他的病人成为了后来者的粉丝。而在其生前大家都认为无人可以替代。
其实,我们都是宇宙间的一份子,微不足道的一员,即使是全球知名的专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可以被替代的,离开谁宇宙还是宇宙,地球该转还是照常转。医生也是父母生就的血肉之躯,不是钢铁锻造,精力毕竟有限,为什么就不能适可而止,量力而行?
纾解医生的累需要合力
“医生过劳”已经成为刻不容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过于疲劳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是医疗安全的严重隐患。解除疲劳仅仅依靠医生本人只能是自我调适,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必须要有外力推动,需要有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做保证。政府有责无旁贷的责任,比如加大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加快实行分级诊疗等等,为广大医生最起码的身心健康兜底。
全社会都应理解、尊重和关心医生,善待医疗战线上的每一位员工,正视他们的付出,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享受,给待遇给地位给健康保障。
在缓解看病难问题上,不能再单靠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医生休息时间的办法去解决。各级医疗机构要切实落实年休假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合理的值班制度和轮换制度,保障医师的休息权;医疗机构应当制定超时工作的强制休息制度,防止过劳下的医疗行为;有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医生的健康权益,避免医生“抱病上岗”。
各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依法维护医师的尊严和合法权益,力争为医师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
精彩回顾
? 70岁大娘诉怀孕、20岁小伙子被“爆菊”……急诊医生夜班都经历了什么?
? “我没有责任和义务培养你!”一位工作12年的医生带着困惑选择了离职……
? 假如李云龙是一个外科医生
? 惨痛的教训!护士好心喂患者一颗糖,医方赔付74万元 | 医眼看法
戳这里,更有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