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像方志|新民:大河之滨辽滨古塔涅槃重生 民间故事丰富梁山西瓜香甜
CCTV-102019.8.1 20:50 播出
《中国影像方志》辽宁卷 新民篇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s0906imzldb&1314.swf
新民篇 预告片
位于新民市高台子乡,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台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在这里相互叠压,这说明了在此处人类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
清顺治年间,清政府移山东、河北等省大批民众去往关东,一部分人就落脚在新民所在地区,他们的聚集点被称为民屯。到了乾隆初年,又有一批关内移民到来,而他们的聚集点则被称为“新民屯”。
随着新民屯以及周边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在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清政府设立了新民厅,治所就在新民屯,这是新民首次作为建制名称出现,这个名称也体现出了这片土地鲜明的移民特色。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清政府实施了“移民实边”政策,由此形成了大规模的“闯关东”浪潮,山东、河北等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纷纷进入东北。
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新民升厅为府;随着京奉铁路的通车,1913年新民改府为县;1993年,在清朝设立新民厅180年之后,新民撤县设市,从此拥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新民市。
全国首个以个人名义申请成功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谭振山,1925年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市罗家房乡的太平庄村。
当时的太平庄村,紧靠交通要道,周围布满了大车店、饭店和书馆,南来北往的过客都要聚在一起聊天下、讲故事。
谭振山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听着各种民间故事长大。成年后,给别人讲故事成了他最大的爱好,这一讲,就讲了几十年。
1988年,日本国学院大学教授野村纯一先生把谭振山的民间故事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4年后,谭振山应日本元野市长邀请,赴日本参加“世界民间艺术博览会”,并为到会的日本、印度、韩国、意大利等专家、学者们讲述中国的民间故事。
谭振山是中国第一位走出国门的民间故事家。
2006年,谭振山民间故事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全国首个以个人名义申请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辽宁大学从事民俗研究的江帆,把谭振山作为自己课题的追踪研究对象。通过谭振山的口述,江帆采录整理出了600多则民间故事。
2011年谭振山因病去世,她的孙女谭丽敏成为了新一代的传承人,为了让民间故事更有生命力,她积极地走进校园,贴近孩子,从爷爷留下的那些故事中挑出适合孩子的内容讲给他们听。
辽滨古塔涅槃重生
辽滨塔坐落于新民市公主屯镇的辽滨塔村,从建筑形式上看可以认定为辽塔。
辽宁省文物部门于1985和1993年,两次对辽滨塔进行了修复。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第二次修复过程中的一次意外,却触摸到了辽滨塔最大的秘密。
文物部门在维修塔刹的时候,意外地把一块碑挖出来了。
这块碑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塔主运贞,乾统十年正月一日初起,天庆四年八月一日了毕。”由此可知,辽滨塔动工于公元1110年,建成于1114年,历时4年多。
继而,文物部门将维修工作临时转变为保护性考古发掘。
在古塔地宫中,文物部门发现了鎏金铜净瓶、铜熏炉、木塔式罐、瓷碗、珍珠幡等若干物品;还发现了五颗五彩舍利和一串佛珠上的108颗琉璃珠子。
后经统计,辽滨塔内共发现文物108件,其中鎏金铜熏炉、狮钮铜熏炉等7件文物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经过文物部门4年多的精心施工修复,有着905年历史的辽滨塔终于涅槃重生,重现了昔日的容颜。
梁山西瓜 汁多味甜清凉解渴
据《新民县志》记载,梁山镇种植西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梁山镇的土质含沙量高、通风透气,特别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加上土壤中富含微量元素,因此梁山西瓜,一直以瓤色鲜红、汁多味甜而闻名。
李红新是梁山瓜农的代表,他从高中毕业开始种西瓜,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
在“中国新民小梁山西瓜节擂台赛”上,李红新139斤的大西瓜,拔得头筹,成为“瓜王”。
2009年,李红新代表梁山瓜农,参加了由中国农业部主办的“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暨名优果蔬宣传推介表彰大会”。
在这次的表彰会上,梁山西瓜以其个头大、产量高、汁多甜脆的优势,让梁山镇荣获“西瓜之乡”称号。
2016年,“梁山西瓜”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8年金秋时节,中国(新民)国际马术耐力达标赛在新民市的柳河赛道拉开了帷幕。马术成为了新民市面向国际展示绿色宜居形象的一张新名片。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
中国影像方志
《新民篇》
播出时间:8月1日20:50
监制 / 闫东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田楚韵 胡悦 丁月(实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