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rey573 发表于 2019-8-9 08:09:18

强调「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的「外国妈妈育儿法」有危害吗?

来自微博@李雪爱与自由请大家阻止害人育儿经的传播!这篇广泛流传的外国妈妈育儿法,说婴儿哭闹时不要抱,晚上不用喂奶,免得养成坏习惯。按照这个说法,你确实能收获一个乖婴儿,但是文章没有告诉你这背后的代价,就是婴儿的真自我严重受损,丧失对世界的信任。http://weibo.com/1301890202/z3u1NjxLx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8:09:38

那些毒害孩子的育儿法,正在刷屏朋友圈

如果孩子摔倒了,越哭越不要理他,孩子哭够了自己会站起来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更加的独立自强。

这套理论流毒之广让人乍舌,反复刷屏朋友圈,即便你没有看过类似的文章,也一定听说过它。
在你把这套理论用在自家孩子身上之前,我想先问你几个问题。
你知道这套理论是谁发明的么?
这套理论被权威机构验证过么?
你肯定都不知道,很自然的,你也不可能知道用这套理论教出来的孩子下场会如何。
我现在告诉你,用这套理论教出来的孩子,轻则自卑内向,重则出现精神问题。
华生的育儿理论


首先,你要了解到这套理论的出处,孩子摔倒不用扶的理论出自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发明的哭声免疫法。
所谓哭声免疫训练法,简单的说就是孩子哭泣的时候延迟一段时间再去抱,最好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随着延迟的时间越来越久,最终孩子就会不哭不闹,独立自强。
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除此之外,华生还发明了延迟满足训练法和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同样刷屏朋友圈。
这套风靡中国的华生育儿理论,毒害了无数的中国孩子。
因为华生理论的核心,就在于漠视孩子的亲情需求,对孩子进行冷酷训练,这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出现极大的扭曲和异常,最终被毁掉一生。




我们把时间拉回到1920年,这一年,一个只有8个月大一点的婴儿“小艾伯特”也来到华生的身边。
华生向其母亲支付了少量报酬来让其配合自己的试验,此时的华生是美国鼎鼎大名的心理学家,行为心理学的创始人,所以小艾伯特的母亲欣然接受了华生的邀请。




华生在小艾伯特身边放了很多毛茸茸的小动物,如小白鼠、小兔子、小狗等。只会爬行的小艾伯特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华生用了2个月的时间,让小艾伯特和这些毛茸茸的小动物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系。




然后,华生开始了他的试验。

华生把一只小白鼠像往常一样放在小艾伯特的身边,当艾伯特开心的想要和小白鼠接触的时候,华生突然在他背后重击一根大铁棒,发出巨大刺耳的声音,当场吓得小艾伯特剧烈抽搐并哇哇大哭。
反复几次试验之后,只要小白鼠出现在小艾伯特的身边,他就会立刻放声大哭并试图躲避。
在华生用其他动物实验几次之后,小艾伯特已经开始恐惧所有毛茸茸的东西,不管是小白兔还是小狗,那些曾经给小艾伯特带来爱与快乐的小动物,现在只要放到小艾伯特的身边,他就会立刻开始恐惧并哭泣。




小艾伯特的恐惧反应,让华生兴奋异常,他据此撰写了一篇论文,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华生的论文一出来就震惊了全球的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华生被公认为欧美最伟大的教育家。
华生以按照成人的需求对孩子行为训练为核心思想,衍生出了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等一系列看起来毫无问题的育儿办法。
在华生的理论体系中,人就是机器,你对孩子输入什么样的塑造和训练,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输出结果。
当孩子这个程序出现异常的时候,只要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就可以让其重回正轨。






华生对世界宣称: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和种族。
——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华生的理论问世之后,受到了大量美国家长的欢迎,就好像今天中国的杨教授用电击矫正法受到大量中国家长的欢迎一样。




华生的理论戕害了美国数代儿童,直到40年后,心理学家哈洛才用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彻底推翻了华生的理论。
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


哈洛,被列为20世界最残忍的科学家之一,是PETA(善待动物组织)最讨厌的心理学家。他的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带来的巨大心理创伤让几代恒河猴生不如死。
但是,他却彻底颠覆了人类的育儿方法,挽救了无数的人类儿童。
哈洛成为教授之后,为了研究猴子的学习行为,建立了一座猴子的实验室,从此和猴子结缘。
为了防止猴子生病传染,实验室执行一猴一笼的隔离喂养,哪怕是刚出生的小猴子,也要和母亲分离,这叫产妇剥离。
当时华生发明的育儿理念认为,越早将婴儿和产妇剥离,越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哭,那就任他哭,哭一夜也不用理会。
当时的美国,产后立刻断奶,让孩子独立睡小屋,尽量避免和孩子进行亲密接触,以此来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的父母不计其数。
按照这一育儿理论,出生后就独立生活在一个笼子里的猴子,应该比自然条件下母猴养育的同类更加的强壮聪明。
但是哈洛却发现这些小猴子极其不对劲,和正常的猴子行为出现了巨大差异。
这些被产妇剥离的小猴子,目光呆滞,当被撤掉笼子时,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和同类相处。
而且,这些幼猴无一例外,都对铺在笼中的毛巾产生了强烈的依恋,他们喜欢抱着毛巾,或者用毛巾裹住自己。
当哈洛想换掉脏毛巾时,这些幼猴全部产生了激烈的抗拒反应,恐惧的尖叫并缩成一团。




按照当时华生的育儿理论,婴儿只会对食物产生依恋,只要给予婴儿充足的食物,母亲是可有可无的,而过度的亲情,只会让被溺爱的孩子成年后丧失独立自强的精神。

华生所有的理论,无论是哭声免疫法还是婴儿独立完整睡眠法,都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
但是毛巾又不能吃,这些猴子这么喜欢毛巾干什么?
这种现象让哈洛困惑不解,然后哈洛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试验。
哈洛给猴子们准备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用钢丝网做成的“铁丝妈妈”,上面带有奶瓶,只能给幼猴提供食物,但是无法拥抱。而另一个是覆盖着软垫的“布料妈妈”,只能提供拥抱,但是不能提供食物。
按理说,能提供食物的“铁丝妈妈”,将得到幼猴最大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实验结果截然相反。
所有的幼猴,无一例外的选择了没有乳汁的“布料妈妈”,绝大部分时间,他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身边,只有在饥饿时,他们才会爬到“铁丝妈妈”身上一小会。




而当哈洛把发出巨大声响的机械丢到笼子里恐吓幼猴时,恐惧的幼猴紧紧的抱住了布料妈妈,毫不犹豫的抛弃了铁丝妈妈。




幼猴,将布料妈妈,当成了安全之源,因为布料妈妈能给幼猴带来拥抱的安全感,这就解释了为何幼猴如此喜爱笼子里的毛巾,因为它把毛巾当成了自己妈妈的怀抱。

哈洛又做了一个旷场实验,他在幼猴的笼子里放了很多玩具,当笼子里有布料妈妈时,幼猴会大胆的离开布料妈妈,去试图触碰那些玩具,然后迅速的返回布料妈妈的怀抱里。
但是当哈洛把布料妈妈撤走时,这些幼猴会缩成一团,表现出非常恐惧的不安全感,给再多玩具也不要,拒绝接触外界的一切事物。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独立并不是简单的孤立和狠心培训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细心呵护、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去外界独立探索,长大后会更加独立,更加适应社会。
你以为试验到这里就结束了么?
没有,在观察这群猴子数年之后,哈洛发现了更为惊人的现象。
当初那群被产妇剥离后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出现了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猴子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残性,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群幼猴中,有20只母猴产下了后代,其中7只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冷漠,对小猴不理不睬。8只极其暴力的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有4只更是残忍的杀死幼猴,其中一只幼猴直接被咬碎头骨而死亡。
只有1只母猴,笨拙的尝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证明,那些从小缺乏母爱的人,成年后极易出现巨大心理障碍,且没有能力去抚养后代。
哈洛的论文发表后,一夜之间华生就成为了美国妈妈最讨厌的人,华生育儿法被彻底推翻。
人们发现,小艾伯特6岁即死于脑积水,所以小艾伯特的案例其实并没有支持华生的理论。
但是,华生的孩子们还在,华生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并用自己的理论来教育自家的孩子。
华生大儿子雷纳在父亲行为主义理论的教育下,精神出了严重的问题,多次自杀,并在三十多岁时成功自杀身亡。
华生的女儿Mary,在成年后,同样多次自杀,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华生的小儿子离家出走,常年流浪。
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甚至延续到了第三代,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酒精成瘾,心理异常,多次考虑自杀。
晚年的华生也开始后悔自己出版的育儿理论,表示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充分,但是这无法挽回他的孩子和万千美国儿童一生的幸福。
在美国人全面废弃华生理论的数十年之后,这套洋垃圾漂洋过海,被中国的一群营销号发现,如获至宝,发布之后疯狂的刷屏朋友圈。
当年整个美国的精英都没有发现华生的理论有什么问题,一个普通的中国妈妈怎么可能发现这里面蕴藏的巨大陷阱。
所以,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成为了这套邪恶理论的牺牲品。
孩子不哭的时候,多鼓励孩子站起来,孩子哭泣的时候,请第一时间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需要你。
当你冷漠的看着你的孩子时,他的内心世界,和这只幼猴是完全一致的。




冷漠的训练孩子,的确能得到一个不哭不闹的孩子,但是那并不是孩子变乖了。而是婴儿在绝望中陷入死寂的平静,不再对外发出信号。

婴儿对母亲和世界的信任,就这么被掐灭在摇篮中,他的未来,将充满孤寂和灰暗。
想看我的更多观点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远方青木(YFqingmu)
“青木出品,必属精品”

扫描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http://weixin.qq.com/r/ry0DG_nEO7REra1493i9123 (二维码自动识别)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8-9 08:10:38

危害巨大!!!千万不要这么做!!!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利·哈洛(Harry F. Harlow)曾使用恒河猴做过一系列“爱情实验”来研究安全感、依赖对婴儿养育的重要性。
哈洛将初生的小猴子强行和猴子妈妈隔离,取而代之的是两个玩偶猴妈妈,一个是冰冷的铁丝网“妈妈”,但是能不断提供牛奶。另一个是绒布“妈妈”,能提供温暖但不提供食物。实验结果,小猴子除了吃奶的时间,几乎一直搂着绒布“妈妈“。受到惊吓时,小猴子也会立刻躲到绒布妈妈怀里。
而且实验还不止于此,这些被剥夺了母爱的猴子,长大以后会出现恐惧,缺乏社交能力,攻击其他猴子等异常倾向,最恐怖的是,这些猴子产下小猴子后,会放弃养育甚至杀死自己的孩子!




我们一家在日本生活,现在有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3岁,我们生孩子的妇产科在当地非常有名,我们曾经接受过医院系统的育婴指导。婴儿哭闹有时候是饿了,有时候是拉屎撒尿了,有时候是冷了热了,但是有时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哭闹,医生告诉我们这是婴儿需要爱的时间。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把你的孩子抱在胸前,让他听到你的心跳,你的声音,感觉到你的体温,你的呵护,你的爱意。
但是带孩子真的不容易,带过孩子的父母应该深有体会,有时候你累死累活一天,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着,自己想躺下来休息一下的时候,可能你的孩子会突然毫无预兆的嚎啕大哭,有时候喂奶,换尿不湿,放催眠曲统统都没用。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时候只有搂着抱着的效果是最好的。
在这里我要给各位新手爸爸妈妈,以及未来的爸爸妈妈们推荐一样育婴神器,婴儿背带。
这个东西日本每一个带宝宝的家庭都会准备,比手搂着抱着更安全,而且方便轻松一!万!倍!我们家的孩子小时候哭闹每次都是只要拿背带抱起来,不一会儿就会睡着。而且用背带抱孩子可以腾出双手干家务活,带小孩出门也方便。而且有的背带设计非常科学,新生儿时可以把小孩放胸前贴胸搂着,再大一点可以转过来让小孩背靠父母胸前搂着,再长大还可以背在背上。几年前我们带小孩回国旅游都是这么用背带带回去的,那时候我们老家那边用这个的人很少,不少人还看着稀奇。现在我想淘宝上面肯定有卖,如果你们还没有试过,一定买一个试试看。一个背带,既能让孩子感到安心,也让父母轻松不少。这是我目前认为最正确科学而且行之有效的解决婴儿哭闹的办法。


另外,告诉大家,有科研调查结果证实,多搂抱孩子,和孩子肌肤接触,对小孩的大脑以及身体发育有促进功能。我们一直給我们家两个孩子睡前按摩背部,腿部,冬天干燥的时候还配合使用按摩精油防止皮肤干燥。现在我们的孩子不但喜欢我们給他们按摩,他们也会给我们按摩了,两个孩子经常是抢着給爸爸妈妈踩背,捶背,捏背,每天睡前的按摩时间是我们一家最幸福快乐的时候,孩子的按摩真的是有魔力,能把一天所有的疲劳和烦恼都去掉。按摩之后孩子们睡得特别香,每天都早早就睡了。


不光是婴儿,孩子长大了有时候玩闹磕着碰着的时候,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慌,更不要大声斥责孩子,这时候父母应该做的是,蹲下来,搂住你的孩子,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告诉他,没事,有爸爸妈妈在,不用怕。


岂止是孩子,我甚至可以说成人也同样需要!中文把做爱叫做“肌肤之亲”,日语里"抱く"抱抱是做爱的婉转说法。夫妻相互按摩,经常抱抱,是保持夫妻生活和谐的最佳方法。因为我们的孩子睡得早睡得香,我们夫妻还可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知乎里曾有人告诉我,老婆怀孕之后,就不再有性生活,甚至生完孩子一年之后都在当和尚。这真的是不应该,爱是需要用肌肤之亲来培养呵护的,爱是做出来的!


多年以前我看到哈洛的实验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缺乏爱的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对下一代表现得缺乏爱的。但是我觉得反过来也一样,在爱的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也一定会将爱“遗传”延续下去。而爱是可以通过你肌肤的温度,通过你的拥抱,让对方体会感受到的。
记得经常給你爱的人一个深深的拥抱。


*****6月18日追记*****
关于婴儿背带,有一位热心的孩子的妈妈私信我,说国内有医生建议6个月之前最好不要使用,否则影响背部发育。首先谢谢这位妈妈的提醒。
关于背带多大可以使用,我们在日本是这样的情况。所有正规品牌的背带都是会标注最低使用月龄。有很多品牌都明确标明可以从新生儿开始使用。品牌背带本身研发过程就是集结了妇产科医生,保育师,按摩师(日语叫整体师)和婴儿妈妈意见制作,安全方面不会有问题。而且日本婴儿从出生起就有很多体检项目,婴儿需要外出的次数还不算低,所以几乎是家家都从小就用背带。
需要注意的是,比如新生儿颈部发育不成熟,头部还立不稳的情况下,如果选择不合适的背带,确实会有危险。而适合新生儿的品牌,对婴儿的颈部支撑是很到位的。
比如这一款背带,就附带了新生儿护垫,支持婴儿还未发育成熟的颈部,出生10天就可以使用。
好的背带有一个特点,就是能调节松紧,保证背带能支持固定包裹住婴儿,既让宝宝有安心感,有不会造成婴儿发育问题。
在日本使用这种竖着抱的背带是绝大多数,不过如果实在是担心对婴儿背部的发育有影响,其实还有横着抱的背带。
这就是我之前给大家提到过的多功能背带,可以根据婴儿的成长改变背法
总而言之,建议新手爸爸妈妈买一个好一点的正规品牌的背带,有不少口碑不错的日本以及欧美品牌都可以选择。千万不要贪便宜买到假冒伪劣的背带,这个钱一定要舍得花,不单是对婴儿有好处,对带孩子的爸妈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有几个二货不看精选评论就瞎几包说我做广告,你们看到我提了哪个品牌,发了哪个链接了?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8-9 08:11:32

婴儿尿了,哭。
婴儿热了,哭。
婴儿冷了,哭。
婴儿怕了,哭。
婴儿饿了,哭。
婴儿疼了,哭。
婴儿几乎所有的对外界的交流方式,都离不开个哭。
你不把他抱起来看看,你这么知道他为什么哭。
很多时候,不去抱,过一会就不哭了。
不是他们真的不哭了。
而是很多人不知道,婴儿哭的时候,有多用力。
很多婴儿可以哭到上气不接下气。
不哭了,可能是哭累了,睡着了。
也有可能是哭晕过去了。
我虽然经常说我是可以奶爸。
但是,我也有很后悔的时候。
有一次,我和我老婆吵架,吵的很厉害。
我生气了,口不择言。
我一个人坐在角落生气。
我儿子走过来,和我说,爸爸你陪我玩吧。
我就没好气的说了一句。
走开,我不是你爸爸,你去找你妈妈吧。
我儿子瞪大了双眼,然后说,你怎么不是我爸爸呢?
然后跑去问妈妈,爸爸为什么说他不是我爸爸呢。
最后,一个劲的爬到我的身上,抱着我,亲我的脸。
我真的很后悔,口不择言说出这种伤人的气话。
在那一刻,我彻底的理解了,孩子是多么的在乎大人对他的反应。
婴儿不会表达,不会说话,他们只会哭。
如果经常哭了以后,得不到任何大人的回应。
对他们幼小的心灵而言,这将是多残酷的打击。
我已经很后悔了,希望你们,不要做我做过的傻事。




——————————
如果你也有疑惑,想找个人说说。
不妨试试我的知乎值乎。
私密提问,一对一服务。
让我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提供一个全新的是视角。
知乎用户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8-9 08:11:56

不是外来的和尚都好念经。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知乎的问题:“半个月大的孩子哭是不是不能随便抱?很怕惯坏她”,和“婴儿哭闹时不要抱”大概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当时我就很生气,你看到流浪的小猫小狗还会喂点吃的发个朋友圈感慨一下,怎么到了养自己孩子的时候变成了铁血杀手冷酷无情,你人性呢?
先说为什么这是错的,然后再说解决办法。
首先,看看教科书上对如何处理婴儿哭闹的意见:
“如果母亲能够对婴儿的啼哭做出迅速反应,那么,孩子啼哭的频率就会越来越低。这种敏感的、反应性强的抚养方式更能够培养情绪平稳的婴儿,因为看护者能够在婴儿变得过于焦虑前就安抚他们(Lewis & Ramsay,1999, Jahromi, Putnam, & Stifter, 2004)
——《发展心理学》第九版,第四章《婴儿期》所以,所谓的“外国妈妈育儿法”并不是什么主流意见,更不是学术界的指导意见,至于这个理论的具体来源,前面高赞的答案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不再多说。
其次,新手爸妈如何应对这些育儿路上的各种“学说”,不要被带偏了?
秘诀就是:不要盲目的信赖某一个育儿流派。
我在在育儿的道路上你的思想曾经被什么绑架了?专门写过这种问题:
我发现身边很多求知欲特别强的父母,其实是被各种育儿流派的学给带焦虑的。
有的育儿专家说一个月的婴儿就应该开始视觉训练看黑白卡了,爸妈一看,我们崽都三个月了!不开心,以后要输在起跑线了。
有的专家说孩子要想学好英语,从小就要开始创造语言环境。结果爸妈一看家里,有说粤语的有说四川话的就是没有说英文的,简直要一宿愁白头恨不得连夜移民去英语国家……
有的科学育儿流派讲孩子一定要从小接受睡眠训练,不能一哭就抱,不然会惯坏孩子,结果孩子一哭,人性的部分让你想抱抱孩子安慰孩子,理性的部分惦记着老师说不能抱,两种矛盾撕扯下,育儿焦虑随即产生:我们家孩子怎么练不明白呢?首先你要知道,即使是育儿流派,也是有周期性的,几年一变,总有更新、更时尚的出现。之前的不一定都是全错,以后的也未必不会被抛弃。
我们一个二胎妈妈说的特别好:
生老大的时候流行亲密育儿,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生老二的时候忽然倡导睡眠训练,一定要给不到一岁的娃立好规矩。真是不敢生老三了,主要是脑子不够用,学习不过来了……第二,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即使这个理论已经在100个孩子身上起作用了,也未必能沿用到第101个身上。教育上说要“因材施教”,育儿这事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方法。比如你崽一出生就是个萌妹子性格,一抱着她,她就冲你笑,你能无视她张开求抱抱的小手吗?
如果你崽一个月的时候就发现是个铁血真汉子,作息时间像军人一样规律,根本不需要人陪睡,老母亲就可以开心的放松一下去了,顺便发个朋友圈感慨一下:某某育儿理念真是太棒了!
第三,养孩子这个事情之所以难搞,就因为它不是精密的科学实验,不是20分钟游戏+15分钟喝奶=3个小时睡眠,而是由各种各样的小细节构成的。这里的变量太多,只能尽量去寻找规律,而不是强行套路。
如果你一定要有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才能继续育儿的话,为了降低焦虑,我建议你们可以多去关注几个不同流派的育儿公众号。不是声音大的才是主流,才是真理,小众的声音里也有干货。
当你看到你推崇的一位育儿专家的理论在另一位育儿大咖那里被怼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你就会恍然大悟:神仙也会打架啊!其实育儿这个事情也并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则嘛。这时候也是你可以多思考一些“我的孩子需要怎样养”的问题,而不是“老师说我的孩子应该怎样养”的问题了。
我常看的一个公众号“杰德皮”,slogen是“非主流婴儿睡眠知识和育儿观”,坚决反对小婴儿的睡眠训练,主张奶睡,她说”善用母乳喂养和奶睡,你根本不需要把人生大好时光用来接觉、拍睡、抱哄”读完这句,我是真的感觉遇到了知音,立马换回了奶睡,顿时轻松了很多。
还有她讽刺训练让小婴儿独自入睡这段:“总有人喜欢嘲笑支持奶睡陪睡的亲密育儿派是用爱发电,那独立时尚的“科学“育儿派又算什么?隔空发电。坐在床边看着孩子哭到精疲力尽,也要坚持轻拍,隔着空气和几个月大的宝宝用意念”沟通“:妈妈爱你,但是你刚才已经吃过奶了,你现在要学会自己睡觉。”笑的我肚子疼。
我之前看到的一个提问,“半个月大的孩子哭是不是不能随便抱?很怕惯坏她”,我估计如果去问杰德皮,会被她提着40米的大刀从皇后大道西砍到皇后大道东。你们大人都知道在歌里唱“伤心时候有人陪”,刚出生15天的孩子你怕惯坏她?你的人性呢?陈大可的回答
人间百态系列
普通人如何应对经济危机呢?:无论经济情况好不好,你总是要自食其力的
在一线城市买了房,欠几百万的贷款,并且每个月还房贷的人,内心真实感受是什么样的?个人的努力在大形势面前如此渺小,据说18年买房的人注定成为接盘侠……
高三党如何在高考倒数 190 天里从模考 410 分逆袭到 600 分?“这世上最难过的事情,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母婴系列
给孩子起名字/取名字/命名有哪些优雅的思路?:取大名难不难,主要看你姓什么……
怎么给小孩起小名?:取大名难,取小名也难……
孩子经常被欺负,要教他还手吗?:要给她成立一个作战指挥部
幼儿学英语家长有哪些可以做的?:2岁半的小孩能唱30几首英文儿歌, 我是这样做的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8-9 08:12:21

这篇微博的提醒是正确的!
狗屁的”外国妈妈育儿法“!只有一类母亲会这样养育孩子,那就是冷漠、不负责任的母亲!
婴儿时期是母子分离后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婴儿是十分脆弱的,他们需要对某个客体实现完全依赖,这一时期无法得到抱持,会令婴儿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外部世界的不安全感与子宫内世界的安全感会产生巨大反差,引发焦虑。“外部世界不安全”这一阴影会顽固地留在婴儿的内心中,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调查显示,婴幼儿时期缺乏关注,将导致成年后的亲情淡漠,以及抗压能力弱、易焦虑、易怒等一系列症状(未必会影响其工作表现和收入水平,但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是显著的)。
相关链接: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action-printnews-itemid-2890.html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8:12:55

绝对有危害!绝对不提倡!



没想到科学育儿观念几乎满地开花今天,「婴儿哭闹不要抱的」的育儿法仍然还被人相信,这让我非常震惊。


尽管每个父母对待婴儿哭闹时的处理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如果完全不给予婴儿拥抱、抚摸等安抚行为,只会让婴儿的安全感大大缺失啊,时间久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对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有五大纬度:认知、语言、社会、情感和身体发展,父母们往往关注孩子的认知、语言和身体发展,但却往往疏忽了孩子的社会和情感需求。
我们往往忽视了,通过拥抱和抚摸等传递的情感源泉,是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道德观的根基,而忽略了对孩子情感交流的重视,往往是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01 这样的危害有据可依
例如在研究界就有一个非常极端但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美国研究人员跟踪了孤儿院里遭受被母亲遗弃的3到12个月的婴儿,发现他们的长期的生活状态是,大多数时间躺在婴儿床上来回摇晃,几乎没有来自任何人的安抚,也不跟其他孩子玩耍。因为资源有限,每10~20个婴儿配一个保育员,保育员只有在孩子洗澡、喂奶、更换尿布的时候才会出现,更很少和孩子进行互动、触摸和安抚。


在这样子的情感隔离的照顾环境下,研究人员发现,只要3个月,便足已让这些婴儿的情感和社会行为产生极大的转变。在一开始刚进入孤儿院的时候,婴儿还能表现出积极互动,用哭声来引起注意,对保育员微笑,并且被抱起来喂奶或者洗澡的时候做出反应姿势。
但是3个月后,婴儿很少看哭,很少发出喃喃自语的声音,当被拥抱和碰触的时候,婴儿的肢体显得僵硬,并且无法配合进行动作回应,而孩子的情绪明显低落、忧郁,并且对环境变化毫无兴趣。
研究人员继续观察,发现如果超过8个月,婴儿还是处在一个情感隔离的状态,除了社会和情绪状态方向孩子出现不良反应,孩子的认知、身体发展和语言也同时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包括饮食障碍和生理问题,以及退缩行为等。
研究人员的这段笔录我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在亲眼目睹一个无比凄惨的一岁孤儿发自内心的痛苦。
“他的镇定令人印象深刻,他显得孤独,缺乏活力,他从不把头转向成人来减轻痛苦,他也不提任何要求。当你主动地、再三地努力和他进行社会交流的时候,他变得有了点反应和活力,但只要成人稍微不主动,他就重新陷入忧郁中。你若把着他的手,他能向前走一点,但是他自己不会向前走……”这里面的每一个落笔,都是婴儿的渴望:如果我的养育中没有爱和拥抱,我的生命也将暗淡无光。
这个例子之所以成为科学界和婴幼儿发展心理学的典型铁证,是因为它完整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经由拥抱、抚摸等形成的依恋关系,对于婴幼儿的发育来说,传递了多么重要的情感纽带,也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发育多么重要。


02 不是不该抱,是你不会抱


那么,为什么会有家长很听信这样的育儿法,会有「抱会惯坏孩子」的误解呢?


其实更多的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的偏颇。我们一直担心的被抱惯坏的孩子,往往都不是因为「抱」这个行为产生的问题,而是我们实际上没有「抱对」。抱的方式如果没有质量、没有分寸,我们的孩子自然也会受其所害。
那该怎么「抱」算对呢?这里有两个正确示范,我想分享给大家。
1) 学习退出和逐步放手


我们鼓励拥抱孩子,并不代表我们要时时刻刻抱着孩子,24小时不撒手,一些孩子因为长期被大家众星拱月地抱着和围着,当然会容易个性娇惯,说什么就得是什么。


但孩子出现这样子的性格情况,并不是因为抱让孩子离不开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对界限的模糊。我们的越界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社会和情绪适应能力的机会。


我们提倡对孩子的拥抱和回应,遵循的是孩子的成长阶段的发育特征。对于孩子来说,爱是无条件的,但是父母面对孩子是要学习逐渐的放手,让孩子明白,在信赖和依恋的大环境下是可以自由且独立地探索,可以去跟随自己的兴趣爱好,逐渐的成长。
比如,提倡婴儿要学会「趴着玩」,其实也是父母要学习的退出和放手的过程。


换姿势,多互动,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让孩子趴在我们的肚皮上、肩膀上、大腿上等实现我们想要的对孩子的拥抱和回应,让孩子锻炼自己的大小肌肉的能力,而不只是依附在我们的怀抱里看世界。
2)学习正确拥抱姿势,掌握交流语言


另外一种常见的情感忽视型的抱,也同样会给孩子带来情感饥渴症。这类家长大多数时候确实也都会抱着孩子,但是却很少和孩子说话,也很少和孩子互动。
这种抱,其实本质上只是一个移动的摇床,孩子并没有得到真正渴求的陪伴需求,和跟一个人形玩偶相处差别不大。


其实,是否抱着婴儿,跟婴儿是否自信独立,完全是两码事情。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正确的拥抱姿势,表达对孩子的支持除了抱之外,还可以有拥抱、肌肤接触、亲吻和眼神的交流,这些关键要素都可以传递亲子之间珍贵的情感枢纽。


比如,除了抱着孩子之外,我们一样可以跟孩子进行抚摸游戏。


比如把婴儿平放在床上,我们可以用手握住孩子的手,并且接触孩子的手心画圈圈,我们也可以顺着孩子的身体用两根手指竖直交替移动,最后给孩子挠痒痒。这些有趣而且直接的肌肤接触和按摩,都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交流语言。
经常接触到拥抱、抚摸和眼神鼓励的婴儿,不仅不会黏人,反而会更加充满安全感,这些通过拥抱传递给孩子的力量,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爱和信心,也会更有勇气去探索这个世界。
最后,我还想劝劝那些听信着「婴儿哭闹不要抱」育儿法的家长:


别让你的孩子,从小就活在情感忽视之中,养育中需要爱和拥抱,而「抱」不只是一个动作,更是亲子间最亲密无间的情感交流。END

我是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码字不易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可以关注我
也可以点个赞哦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8:13:40

所谓“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的“国外妈妈育儿法”绝对有危害。而且,这个所谓的“外国妈妈”也不知道是哪国的妈妈。至少大部分西方国家(北美、西欧、东南亚等地)的妈妈们,也完全不是不抱,而是经常抱!

的确,婴儿哭闹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妈妈去抱,但也不是绝对什么时候都不去抱。如果父母对婴儿的需求和情感不闻不问,不做有效回应,对孩子的感情和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危害巨大的,使孩子会感到不安、冷漠和绝望,而这种不健康的依恋关系会使孩子在随后的身心发展中遭受一系列不良影响,比如,对他人缺乏信任,对自己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感情不稳定,人际交往中难以预料难以捉摸等等等等。。。

抱还是不抱,什么时候该哄什么时候不该哄,根据每个父母的尺度不同,标准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松有的紧,在一些文化中对小孩的行为要求比较严格,会比较少的满足孩子的一些模棱两可的需求。比如有的时候孩子哭闹是想吃东西,但其实离正常饭点还有一个小时,纪律严明的父母会安慰孩子,但不会屈服于孩子的哭闹而提前开饭;而纪律松散较为顺从的父母会提前开饭。再比如,德国的父母一般被认为是较严格的父母,较少提供拥抱、亲吻这种举动。但如果父母(尤其是母亲)完全不提供“抱”带来的舒适、安慰、依赖和安全感是绝对不行的。尤其在孩子小时,当他受伤、遇到巨大惊吓、阻碍的时候,抱几乎是必须的。这种安慰所提供的安全感和对父母的信任是在孩子性格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元素。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8:14:05

当然有危害。

新生儿唯一能和家长进行沟通的方式就是哭泣。他们饿了哭,冷了哭,疼了哭,累了哭,尿尿了哭,便便了哭,想睡了会哭,难受的时候会哭,环境变化一点他们会哭,甚至精力太旺盛了他们也哭。一般正常的新生儿1天内会哭1个小时。听起来没那么多?要知道,剩下来的23个小时他们有22个小时在睡觉。

新生儿宝宝哭的时候应该去找原因,奶喂够了么?尿布是不是要换了?衣服是不是不合适?包裹是不是太紧?环境是不是太吵闹?如果有原因解决原因就好了,而不能让小孩子一直哭着,因为有些严重的疾病的唯一表现也是剧烈的哭闹,放任不管的话可能会延误治疗的时机。

有过宝宝的家长应该都能体会,新生儿的哭能够表达很多意思。饿了的哭,和生气的哭是完全两种声音。如果是新做父母也不要太惊慌,仔细观察孩子的情况,慢慢的就能够了解孩子的脾气了,能从哭声中听出孩子的意思来。最细致的观察者就是父母亲。

另外,美国的医生不会建议不抱孩子啊。

参见此条目:美国儿科医师协会: Responding To Your Baby's Cries(回应宝宝的哭声)

http://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crying-colic/pages/Responding-to-Your-Babys-Cries.aspx
下面是个人翻译的部分内容:

如果孩子喂得过了,尿布换过来,环境也很温暖舒适,衣服也很柔软舒服,还是哭个不停,可以试试看:

摇摇宝宝,不论是抱在怀里摇还是放在摇篮里面。(原文:Rocking, either in a rocking chair or in your arms as you sway from side to side)   温柔的抚摸宝宝的头或者轻拍宝宝的背部。包裹宝宝(把宝宝用毯子包裹起来)和宝宝说话或者唱歌   放轻柔的音乐抱着宝宝走来走去有规律的声音或者震动帮宝宝拍嗝温水浴
如果上述都试过了,还是不行,可以让宝宝躺着自己哭一阵,有时候宝宝只不过有多余的精力需要发泄,或者困了,这样的情况下宝宝哭一阵就会安静入睡。

如果不是上面的情况,那么有可能生病需要找医生来看看。

对于哭闹的宝宝来说,家长首先要放松,如果过于紧张反而没法满足宝宝的需求,因为新生儿哭并不是因为他讨厌家长或者父母没有做到位,仅仅是因为他是新生儿而已。

另外,不论你多么的生气或者没有耐心,任何情况下不要大力摇晃孩子.(原文If you start to feel that you can’t handle the situation, get help from another family member or a friend. Not only will this give you needed relief, but a new face sometimes can calm your baby when all your own tricks are spent.No matter how impatient or angry you feel, do not shake the baby. Shaking an infant hard can cause blindness, brain damage, or even death.我想这可能是一些以讹传讹的来源。但是实际上,结合上下文这里的shake应该是指不要用大力的摇晃孩子,而不是我们平时的温柔的摇晃孩子。)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8-9 08:15:00

带孩子和我们人生经历的很多事情一样,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绝对不可以照搬。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孩子也是。

孩子哭了,抱好还是不抱好?

我孩子小的时候,看过《亲密育儿法》,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我妈固执的有自己的经验:小孩子总要哭的,哭累了自然睡了。我们小时候,父母忙,按照我妈的说法,还不是喂好饭就往摇篮里面一扔,直到她干完活回来一起换尿布喂下一顿?也许我得说明一下,我妈一直是个带孩子的人,经手的孩子大的已经做爷爷了,小的是我们家5岁的女儿,好的不敢说,差的还真没有。这还不算,后来又看了一专家经验,说孩子适当的哭有助于增加肺活量。晕啊。

于是在专家和实践派的纠结斗争中,我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孩子哭的时候,先听一下声音,是痛苦的大哭还是哼唧,如果痛苦状一定马上抱起,否则先评估一下是不是饿了冷了热了尿了,如果不是先轻轻拍一拍,用语言来行使拥抱的力量:宝贝,怎么了?然后如果孩子大声哭再抱起来哄。实践证明,这招不错。孩子夜里的哭有时候就是做梦了,不舒服了,拍一拍,孩子继续睡了,如果早抱,其实是破坏了孩子的睡眠,大人也要进入足够清醒状态才行,一夜反复几次,对大人来说绝对是折磨。

现在,我假设我上一段的经验打动了你,但在实践中,你的问题会更多:怎么是痛苦的大哭?用分贝仪衡量吗?怎么判断是饿了冷了热了尿了?为什么我轻轻拍从来都不管用?她在大哭,能听进去我的语言吗?如果她开始是大哭,拍了拍改成小哼了是说明有效了吗?

事实上,每个人在遵循前人经验时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掺杂进自身个体的特质,然后,那经验早已经不是之前的经验了......

回到题目中的经验。也许,原作者强调的是“婴儿哭闹”的一个“闹”字。无理取闹当然不用理。再说博主的解读,首先,如此,并不是一定会收获乖婴儿。有些宝宝小哭不管用,改成大哭。最后发现大哭管用的,也有可能不是?然后,跟婴儿接触是多方面的,其他方面的行为可以弥补孩子哭被忽略的“非爱”感,也就是说,哭了不抱并不一定会导向婴儿自我严重受损,丧失对世界的信任云云。

但以上,其实也只是我的理解,显然我一个人的理解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题目。

所以,以上都是废话。

我绕这么一个大圈,其实还是想展开了说第一句话,婴儿是用心感受世界的,做父母的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个孩子,自然能形成自家的相处之道,他人的经验只能参考,千万不要以为只要照本宣科,搞一个十(百)要十(百)不要,然后就能收获理想娇儿。

2012-11-6:说句题外话。我回想初为人母的前三年,其实做的最差的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当时看了很多育儿书,但却无法解决现实的很多疑问,所以经常处于焦虑中。希望其他年轻的妈妈能有机会避免,无谓的焦虑,家长之间不和睦的理念冲突对孩子的影响应该不小于错误的育儿方式。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8:15:35

有危害,容易造成孩子的“回避型依恋人格”。
作为一个情感咨询师,看过了太多感情中的案例,有一类人的情感问题很难解决,也很让人心疼。
越是喜欢,越是害怕想要远离。
大多数人的情感认知都是来自于孩童时期跟父母的互动,哭闹时婴儿时期跟这个世界沟通的唯一模式,需要食物,感觉寒冷,需要关心等。
当孩子索取爱和关心的诉求被忽略之后,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回避型依恋人格内心对于感情的认知就是承接了童年的记忆:
曾经很努力去试图得到爱,但是一次次被忽视,于是得到了认知“爱这个东西是我不可以拥有的。”
而唯一能让我拥有爱的方式,就是不要试着去拥有。
所以他们很难建立亲密关系,一旦发现自己喜欢上一个人,就会变得焦虑不安,害怕靠近对方,选择用逃避的方式来应对。
最后贴上一张表格,希望孩子在小时候能用正确的方式去认知爱。




以上
公众号:tednec,每天分享一个实用的情感攻略。
国家二级心理学咨询师,接受恋爱和婚姻问题咨询,咨询请通过知乎付费咨询功能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8:15:45

在国内,有一个蛮常见的教育理论,叫做“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才”,这个理论最初是出自韩非子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圣君之下”,后来被忠于棍棒教育的老百姓演绎成了“棍棒出孝子”。


鉴于这理论是出自于我们的老祖宗,且执行起来简单粗暴,短期收益明显,熊孩子被揍完立马就老实了,关键还痛快。(你想呢,一个打不过你的人不听你的话,直接上手揍一顿,揍完对方就听话了,这种实现自己意志的快感应该是无法否认的吧)
于是,这种理论被很多的父母,尤其是自己情绪识别度低,不具备面对教育复杂性的能力,认为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而且望子成龙的父母的推崇。


在进一步之前,我将这种“棍棒出孝子”的教育抽象化为如下几个关键因素:
1、孩子的欲求不重要。
2、不满足孩子某些被判定为对学习和未来不利的欲望。
3、将孩子的某些被判定为不好的行为(贪玩)与恐惧(挨揍,甩脸色等)联系在一起,以期望孩子在有这些想法的时候,会冒出恐惧感,以孩子感受世界的内部冲突,来杜绝孩子某些念头的实施。
注释一下:做判定的,极其有可能是父母的情绪,这些被判定为不好的行为,并非真的被实验证实是不利于孩子的未来的。(对这段话不理解的话,请参考中上篇)


管教的确是要有底线,但是在教育中,将暴力和恐惧,当做消去孩子某些“不利于进步”的欲望的工具的时候,性质就变了。
当孩子长期处于压抑自己的情绪的状态,长期处于按照父母的意志生活的状态中,孩子的精神世界依旧会健康的发展么?


韩非子老人家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恐怕不会考虑这些问题。
因为涉及到伦理问题,估计也很难找到此类实验的统计结果。
这点其实蛮可悲的,虽然国内有很多父母,在这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们却无法获得一组能用来说明问题的比对数据。


我仅找到了两个国外比较著名的“公案”,和我们要谈的这个问题是接近的。




第一位是哈利·哈洛,在1958年,作为新当选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哈洛在华盛顿该学会的年会上发表了一场叫做“爱的本性”的演讲。在演讲的最后,他提出了他的研究所具备的实践价值。他说,美国女性正在职场中取代男性,但是他带来了一些好消息:美国的男性在一些辅助设备的帮助下,完全可以和女性在抚育后代方面竞争。


最初他的假设是这样的,婴儿是为了母乳的喂养,或者因为母亲会为婴儿提供生存所需的食物,才会依恋母亲,才会产生所谓的母爱的眷恋。
于是她设计了两个假的母猴,一个具有喂养小猴的奶瓶,但却是冰冷金属外壳,一个没有奶瓶,却有一层毛茸茸的皮肤。
按照之前的假设,小猴,应该是喜欢可以提供食物的假猴,并且会经常和提供食物的待在一起。
然而实验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的,小猴喜欢的是有毛茸茸柔软皮肤的假母猴,对提供食物的假母猴,只有饥饿的时候才会去吃饭,平时完全是不理不睬。
这个实验的过程中,还得到了一个意外的观察,在假的母猴尚未做好之前,小猴是单独养在一个铺着毛巾的独立笼子里的,这些猴子,明显的和这些毛巾产生了很强的依恋。
并在毛巾被抽走更换的时候,产生了歇斯底里的症状。
当这些被假母猴陪伴的小猴子们,在他们的隔离舱里面长大之后,哈洛发现这些猴子出现了异常的性格。它们被放归正常的群居生活中之后,它们几乎无法与其他猴子相处。并且喜欢一个人在角落独处。
还有些会伤害自己,甚至严重到把自己咬到流血不停,还有一只咬掉了自己的手臂。
此时哈洛脑子里面冒出了一个问题,这些猴子没有得到过母爱,他们的本性里,还会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母爱么?


于是她让这些猴子受孕,然后出人预料的,这些猴子,只有一只尝试用自己母乳哺养后代,其余的有很大一部分漠视自己的孩子,殴打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一定比率(接近20%)残忍的杀死自己的孩子。
仿佛像遗传一样,那些从未曾得到过母爱的猴子,也被证明了缺乏感情能力去抚养后代。


有幸,我在网络上找到了当年实验的视频资料。












第二位是约翰·华生,他是西方心理学行为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从这个人开始,西方心理学,从研究人的精神感受,转变为开始研究人的行为,他的名言是: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这个名言有没有看着很有煽动力?
是不是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教育?


让我们来看一下他是如何得出这种结论的。
华生认为面向人的精神世界的心理学,是虚幻没有意义的,但是我们的行为是可观察可控的,并且控制人的行为,其实是我们最终研究的目的,而不是仅仅是内在的感受。


于是为了研究我们的行为是否是可塑的,他做了这么个实验。
他找了一个婴儿作为实验对象,并通过录像证实了,这个婴儿开始是不怕毛茸茸的小动物的。
然后,他通过在孩子背后放置了一个巨大的铁棒,每当毛茸茸的动物出现在孩子面前,孩子想主动亲近动物的时候,华生便敲响这个巨大的铁棒,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被触发恐惧感。
然后一段时间之后,毛茸茸的动物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时候,华生不再敲击木棒,孩子依旧恐惧毛茸茸的动物。
最终华生发现,就算人戴着毛茸茸的胡须,孩子也会触发逃避的行为。
于是根据这个实验,华生开始写书立著,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建立和对应的行为的感受而被塑造的。


1928年,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在他的描述里,人再也没有神圣的精神存在,而更像是机器。 环境怎么塑造和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而当出现程序异常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手段让其重回正轨,比如说打骂等惩罚行为。针对婴幼儿的抚育,他甚至提出了不要过度关照孩子的核心思想,并衍生出了哭声免疫、延迟满足、婴儿独立完整睡眠等指导方针。


这耳目一新的理论不仅成了华生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最高宗旨,也成了千万父母的福音,这些方法简单粗暴,耗时少,收效快,既满足了父母不想消耗过多时间在孩子身上的内在情绪,又满足了父母期望孩子未来会前途远大的欲求,而且看起来也是有实验的证据的,于是在当时被万千父母奉为教育的圣经,深深的影响了当时的一代人。


然而几十年之后,华生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 “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


他的大儿子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为了自我拯救,脱离了父亲的行为主义的理论范畴,投入了精神分析的怀抱,然而,他并没有拯救的了自己,在三十多岁自杀身亡。


他前妻的两个孩子,也一直处于不好的状态中,女儿虽然自杀未遂,但是多次尝试自杀,儿子则一直无法面对自己的生活,一直处于流浪的状态。


甚至到了华生之后的第三代人,依然承受着这种影响,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记忆中,妈妈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而被信奉华生育儿理论糟蹋的这一代人,则在成年后,报告了大量匮乏安全感、睡眠障碍,甚至自闭症、精神分裂等症状。




美国民众在经历了这两个著名的事件之后,已经把满足孩子的情绪(欲望)需求,当做了教育中,必须加以重视的内容。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读者觉得,这两个所谓的“公案”,并不是严格的对比组实验产生的结果,里面有各种变量,导致实验的结果产生偏差。
的确,你如果这么认为,证明您在面对社会学问题的时候,有很深的造诣,这些问题,在这两个“公案”中的确存在。
不过于我而言,我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乃至我孩子的孩子,在未来承担这种风险。
我更情愿采用与我而言可控的方式,来面对,我内心深处关于孩子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在获取生活资料的事业上,我不会停下自己的努力,我不把未来生活变好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是把责任抗在自己的肩上。”
“我和孩子平等沟通,接受孩子会忤逆我的期望,接受孩子会按照自己的感受行事,我采用感受(体验式)的教育,哪怕这种教育是耗时耗力的。”
“我接受孩子教育的不足,永远是我的责任,而不是孩子的责任。”


作为读者的你,你愿意用这种态度,对待你的孩子么?
还是愿意用本文开头“棍棒出孝子”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公众号:百家心理
不定期更新心理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关注后发送“九型人格”可以获得九型人格测试。
发送“心理健康自评”可以获得SCL90心理自评测试。
发送“书籍”可以获得肥叔推荐的心理学书籍。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8:16:06

1
婴儿哭闹时候不要抱,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不仅非常错误,还可以说是毁了整整一代美国人。
用这个错误理论指导美国人的心理学家叫约翰·华生,其人有多牛呢,看一下他的言论: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且不说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但是看看言辞中充满的自信和肯定,我觉得很多新手妈妈都感觉要相信他了。
哪个妈妈肚子疼一场不想生一个优秀的领袖,特别对那些底层阶级的妈妈们,听到自己的孩子还有机会逆袭成功,感觉人生都要升华了。
他是提出“哭声免疫法”育儿的第一人,意思就是,你听到孩子哭,不要着急,“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是这个理论的核心,还强调要妈妈们不要喂夜奶,孩子哭了,就掐着表过几分钟过去拍拍孩子说:“你现在不需要吃夜奶,你需要睡觉。”
这套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睡眠,算是一套完整睡眠训练法。
他号称用这些方法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
没错,孩子哭了你不理,孩子哭着哭着当然就不哭了呗,毕竟哭了没什么用啊。
但是,看看华生自己的孩子:
约翰·华生在学术圈名声大噪之时,他痛苦的大儿子雷纳却背叛了行为主义而学了精神分析,成了精神分析家。
也许是童年匮乏情感的创伤太严重,精神分析也未能拯救雷纳。
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
其前妻的两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
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Mariette记忆中,妈妈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
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妈妈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付出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约翰·华生也曾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这篇文章我最早在2013年看过并宣传过,现在网上也到处都是,但是没想到在六年后的今天,仍然有正规的机构的妈妈培训班还在宣传这个该死的理论。
我在书店里仍然能看到“让孩子哭去吧”的睡眠培训方案。
我身边还是有新手妈妈是掐着表喂孩子的,还有妈妈坚持不抱抱的理念。
这就是最让我迷惑的了,为什么新手妈妈会违背自己的本能选择相信这些魔鬼理论?
是的,这样的睡眠培训方法是最快见效的,但是请记住,人类从来都不是靠方便高效的生存法则生存至今的。
2
同样是一个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近段时间我非常喜欢他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单独看,有一点完美假想的意思,但是却是实实在在具有可操作性。
对第一阶段0~1周岁的孩子,是信任vs不信任的阶段。
也就是,一个孩子,每次哭了,都能立马看到照顾自己的人出现,并得到温和的关照和相应的照顾,这个孩子就会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会信任别人,会成长出一种希望品质。
如果孩子哭了,没有人来照顾自己,或者来照顾自己的人,这次哭一声就来了,下次哭很久很久才来,那么孩子就会很难信任别人,面对新环境时会陷入焦虑。
这个理论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也有极大关联。
人在亲密关系里的依恋类型也讲了同一件事。
孩子渴了、累了、饿了、困了、尿了、受到惊吓了,立马就能看到照顾者,特别是妈妈,温和地出现在身边,非常好得照顾自己,让自己很舒服,他就会觉得他人是可以信任的,在他人身上获得安全和友善,并且发展出安全型依恋。
如果你的另一半是安全型依恋,你会发现他总能和人愉快地交往,和人在一起能诞生轻松愉快的人际关系,你能得到他的信任,并且他也值得你去信任。
影视艺术作品里,这种依恋类型的典型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包含着n个世纪以前的古老背景和文化基因,但是还是可以看得出来两个人对对方的信任是简单明了,毫不犹疑的。
另外一种孩子,他们哭起来,他的照料者对他的照顾是很难预测的,有时候很热情,有时候很没耐性,有时候焦急、烦躁、心不在焉,有时候根本就不出现,这个孩子就会成长出焦虑-矛盾型依恋。
这类伴侣会由于担心对方会何时出现又会何时消失,所以和对方的关系就是表现得紧张且过分依赖,用一个词形容叫做“贪求”,会非常贪求对方的反应。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正是这种依恋类型。
黛玉妹妹温润如水却步步退让,宝玉哥哥看起来泛爱众人,却只取一瓢饮。
两人的恋爱过程,充满了试探。
前有林妹妹说:“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给忘了。”
后有紫鹃假说林妹妹要走,把宝玉吓得疯魔。
试探就是一种紧张又依赖的感情,如果双方对对方都是满满的信任,那就没有这些拉锯战了。
最可怜的莫过于最后一种孩子,就是照顾孩子的人,在照料孩子时候,带着拒绝和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孩子很容易就会认为他人都是靠不住的,在对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成长出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的人,很容易怀疑和迁怒他人,他们爱人的方式就是攻击,越攻击越爱,有时候甚至会把别人的攻击当爱。
非常典型的作品就是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电影快把人虐死了,很有毒的世界观,基本把这种回避型依恋表达得很全面。
由此可见,孩子一岁以内被对待的方式,不仅决定了孩子的人格发展方向,还直接影响了孩子未来的婚恋观。
3
以下是实践内容。
先说孩子的睡眠。
作为一直顺应天性发展的懒妈妈,我的母乳喂到孩子两岁。
孩子吃夜奶到两岁。
后面是孩子会从自己小床上自己爬到我身边吃的。
因为睡眠极好,所以全程弄不醒我。
在别的文章里我写过我是躺喂孩子的,也有很多评论提醒,这样很危险,每年躺喂闷死的孩子不在少数。
是的,这里也要强调,躺喂非常危险,特别对我这种睡眠极好的妈妈来说,的确是时时担心的。
我是在孩子脖子可以扭动的时候我才躺喂的,此前都是坐起来抱着喂。
如果你的孩子是睡在你身边的,喝个夜奶而已,真的没那么辛苦了。
而且我发现,孩子白天妈妈陪伴和抚触的时间够的话,孩子晚上就是起来一两次,这一两次的意思是确认一下妈妈是在旁边的。
顺便才是喝口奶。
嗯,好吧,因为我的确不用洗奶瓶各种,所以也是双手合十感恩人体这精密的设计。
唯有在培育下一代的时候,你才会发现,人体实在是太精妙了。
所以想劝一下备孕的妈妈们,奶瓶吸奶器什么的,真的不用太准备,多看几本母乳有关的书,你就能开启非常轻松的育儿道路。
正是由于充分认识到孩子的夜奶是为了确认妈妈的存在,所以我从来不焦虑孩子半夜哭一下。
比较小的时候,孩子只要哼一声我就跳起来了,根本到不了哭的程度,换块尿布,喂一下奶,孩子睡了我也睡,一个晚上起来两次左右。
可以说,孩子睡眠非常好。
一岁以内白天早上睡一觉十点到十二点,下午睡一觉一点到四点,晚上还在八点多能睡到第二天七点。
很多大人担心白天睡多了晚上睡不着,饭前吃多了,正式吃饭吃不进。
在我这里,从来没有过这些焦虑。
后来,断了奶的当天,孩子就再也没有起过夜了。
现在五岁,极少会刷波存在感,晚上要上厕所,我就哼一声“自己去”,孩子就自己从小床跑去厕所,上完就回来。
孩子两岁以内,基本都是想干嘛干嘛,不卡点吃饭,不卡点睡觉,一切尊重孩子的选择,现在孩子五岁,作息也很规律,不需要特别为她做什么安排。
4
孩子的抱抱。
生之前我也会看到有孩子落地响,特别怕没人抱什么的。
生完孩子以后,我的孩子基本就是用背巾挂在身上。
非常惭愧地说,尽管我很重视孩子的运动,但是的确孩子两岁前连楼梯都没爬过。
我们住七楼,每天抱上抱下,我也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我和老公都会做这种选择。
我个人潜意识里认为七层楼太高了,而且我们的楼梯设计的台阶也相当高,所以我们都没给孩子爬过楼梯。
再有,除了出门有背巾,孩子还会攀在家里大人身上,好像对抱孩子这件事,我们认为是寻常的,没有刻意要抱,也没有刻意说不抱。
就算现在孩子五岁了,她还是会高兴了就粘在我身上,或者粘在爸爸身上。
有时候看到孩子外婆抱孩子,看起来都有点不协调了,毕竟孩子一大双长腿荡着,也是很高很重了,叫她下来,她就抱更紧说:外婆喜欢啊。
多加一句,多抱抱的孩子,运动协调性真的很好。
因为抱孩子的人在运动,孩子要适应大人的运动频率还要让自己很舒服,真的不容易。
有个明显的感受是,我的孩子拉着我的手从高点的台阶上跳下来,手上很会用力,核心力量也会把腿收紧再跳,落地就很轻巧。
我拉过很多别的小朋友,手上是不会用力的,全靠腿来承担压力。
我后来发现对孩子“落地响”这种担忧是很无厘头的。
孩子抱越多他越想离开。
因为抱抱太寻常了,他认为想有的时候就随时能有,就根本不用贪求。
在孩子心里,抱抱完全不是稀缺品,才根本不会在乎。
有些家长想太多了啊,什么要培养孩子坚强独立的个性,所以不应该抱太多。
瞎说,被爱的才会有恃无恐。
我天天抱孩子,抱到她嫌烦,她去上幼儿园,就是门口最干脆利落进幼儿园的小孩。
一群小朋友在门口晨检,她最快速度脱鞋子脱袜子,检查完穿起来就小跑着进班级了。
反倒是我在门口叫:宝宝,妈妈爱你哦。
孩子头也不回就跑了。
送去幼儿园的时候,也没有哭过一次。
我们从来没有刻意训练孩子要冷静要坚强,抱抱管够,爱也是管够的。
她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非常不介意她会回来嗲我们,但是多去几次,就根本不觉得孩子还需要回来嗲人了。
5
关于孩子的哭闹。
孩子很小的时候基本不哭,感觉两岁以内就没怎么听见孩子哭。
因为孩子开始有表情就会立马得到我的照顾,然后又被迅速哄睡,所以真的很没有印象孩子大哭的。
到现在,孩子快五岁了,三到五岁才是我经历孩子哭经历比较多的时期。
前两天还因为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孩子大哭特哭。
当时我挺习以为常的,带去有两个小孩的朋友那边去玩。
结果我朋友到最后才弱弱说了句:我的两个儿子绝对不能这么哭,一般我瞪一眼就闷了。
当时觉得挺抱歉的,我习惯了,但是朋友并不喜欢。
而且那天我也没有硬哄孩子,反而是又惹孩子哭闹得再上一级。
因为她生我的气,打了我的手一下,我笑笑地跟她说,我必须要打回来,她打我一下,我打她一下这样。
原本说回家打回来,后来看她开始磨蹭,我就跟她说,我现在就打吧,打了你今天就不纠结了,然后拖她出门很正式的打了她手一下。
把她再惹得大哭。
哭完就好了,又开始大笑着和人闹。
以我的孩子来看,她的喜怒哀乐我都愿意帮她分清,并且也从来不强压她的任何情绪。
她现在还很小,谈不上应用情绪,但未来总有时机让她去应用她的情绪。
6
这些包容之下,我看到我的孩子冷静有理,反倒不是一个非常黏人的小孩。
她不会表现坚强,也不需要给自己注射鸡汤再做什么事。
她的恐惧担忧我接受,她恐惧完就会去勇敢面对,有时候还觉得挺厉害的。
以前带孩子看表演,有互动环节我会再三鼓励孩子去。
现在看到互动环节,孩子会自己就跳出去,自己上场就表演。
其实她在语言发展方面挺缺陷的,说话不清楚还很快,别人听不懂她说什么,但是她自己不介意啊。
跟她说来个“天对地,雨对风……”吧,她就说了。
她说得非常不清楚,可是竟然也很有自信。
这些神仙自信,大概就是因为日常回应得多,爱的足够,所以她才会有的吧。




总之,当父母的保质期并不会很长,十二岁以后,孩子就要开始脱离亲密关系,发展自己的同龄情谊了,现在不抱孩子,什么时候抱呢?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8:16:35

我发现,很多人就是喜欢脱离现实情况,去谈各种方法、经验,结果往往是不适用的。就好像买衣服,欧码一般比中国码偏大,如果你还按照常穿的码数,去买H&M、GAP、ZARA等欧美品牌的衣服,你会发现尺寸并不适合。
我就不用“崇洋媚外”这么偏激的词语了,因为确实很多人习惯做一个“伸手党”,别人怎么做的、别人说哪个好,就跟着学、跟着做。“伸手党”妈妈并不少见,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母婴圈里的跟风潮,一个妈妈做微商,一群妈妈都开始做微商;一个妈妈给孩子补钙补铁,一群妈妈都开始给孩子补钙补铁。
这个问题里说的「婴儿哭闹时不要抱」,先不说有没有什么危害,我们首先要想清楚这种方法适不适用于任何情况呢?孩子哭闹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家长应该先搞懂孩子的哭声,根据哭声判断孩子的需求,再采取适当的方法去应对。
当宝宝哭泣时,可能是在表达自己的需求、吸引我们的关注;可能是自身情绪的发泄,发泄完后,情绪会逐渐平复;也可能是疾病引起了身体的不适。3个月以后,宝宝哭的次数会慢慢减少,到18个月以后,他开始任性,哭的次数可能会再次上升,但那时的哭泣更多是情绪的发泄。
如何判断宝宝不同类型的哭闹?通常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肚子饿
这时的哭声比较有规律,先是一阵的哭泣,接着是短时间的安静,然后是较短促的大哭,然后是另一段时间的安静,之后是下一段哭泣。如果用手碰碰宝宝的脸蛋或嘴边,他会马上扭转头,张开小嘴做出找东西吃的样子,并有吸吮动作;把手拿开,没有给喂奶,他会哭得更厉害。
2.肠胃不适和消化问题
这时,宝宝表现为一边短暂地抽泣一边颤抖,动作有间隔、有规律地发生。我们可以多给宝宝拍拍嗝,还可轻轻地按摩宝宝的腹部,让肠内的气体排出。当孩子有行动能力的时候,多带他动动,可以减轻腹部的疼痛。
3.温度不适
当宝宝觉得太冷时,哭声不太响,较低沉但有节奏,宝宝哭时不怎么动身体,摸上去有些凉。当宝宝觉得太热时,哭声很大,神情不安,小胳膊和小腿直舞动,脖子上有很多汗。
4.劳累困顿
和大人不同,宝宝常常越困越兴奋。如果他明明白天玩得很累,晚上却仍然哭着不肯入睡,那么就有可能是过于劳累引起的哭泣。这时,他可能会眼睛发红,还用手揉搓眼睛,头忽左忽右地猛烈转动,伴随想要翻身的样子。如果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抱、哄都不管用,可以稍等宝宝哭几分钟,然后再哄,一般哭一小会儿就会神奇地睡着了。
5.表达疼痛
突然发出一阵长而响亮的自发哭泣,接着哽咽,事先没有抽泣行为。痛苦哭泣是由高强度的刺激引发的,这种时候大多是被异物刺痛、虫咬,或硬东西压在宝宝身上,我们要仔细检查宝宝的被褥和衣物有无异物,皮肤上有无虫咬伤。
6.疾病性抽泣
表现为长长的低声呜咽,以呻吟作结。抽泣原因可能是发热、腹泻、呕吐、耳炎等。如果除了哭泣,还伴随脸部青紫、喷射性呕吐、痉挛等症状,一定要第一时间带宝宝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如果宝宝因为这些原因哭闹,当妈的还什么都不做一味地杵在那听着、看着,就有点“死脑筋”了。
关于「婴儿哭闹时不要抱」,就是赫赫有名的“哭声免疫”训练法。
这种方法的争议由来已久,有尝试此法成功的宝妈觉得效果立竿见影,全家从此睡上好觉;还有另一部分人却认为此法有违常理,更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虽然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哭声免疫”训练会伤害6个月以上的孩子,但对应的研究很不充分。有些孩子对负面情绪的控制力更弱,对有分离焦虑的宝宝采用此法不仅无效,还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另外,让孩子独自哭泣会增加家长的心理压力,更严重的是,宝宝的情感需求如果长期得不到回应,可能会导致其缺乏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长此以往,还会对亲子关系产生不利影响。
马伊琍就在她的微博中表示非常后悔对大女儿“爱马”用“哭声免疫”训练睡眠:虽然此法刚开始效果不错但是后来发生反弹,让全家都饱受煎熬;相反,对于小女儿,马伊琍未进行任何训练,哭就抱、饿就喂,宝宝满一岁却能自然睡整觉不用吃夜奶。
马伊琍原微博文章截图如下:
总之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宝宝哭闹和睡眠问题,我是不赞同、也不太支持的。我也狠不下心,听着宝宝哭个不听也不管不问。如果我们把能排除、能解决的都做了,宝宝仍然没有停止哭泣,那么,这时就默默地陪着他吧。把宝宝的哭声当做交流的信号,尽力去解决问题,但不要过分责备自己、给自己施压,能让我们在带娃中轻松不少。


更多育儿的经验、趣事分享,欢迎来到小豆苗大家庭~
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宝爸宝妈与你一起打怪升级
添加豆苗妈微信号:doumiaoma024 即可
豆苗妈为大家准备了一份礼包:价值199元的课程,解决0~6月龄初阶父母的养育焦虑;添加微信即可领取。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8:16:58

我是菜妈李靓莉,国家首批注册营养师,复旦大学营养学硕士!创办公众号:菜妈和钱爸,大家一起分享养娃那些事!
http://weixin.qq.com/r/Okg7IzjEy2W0rXxA9x0o (二维码自动识别)
作为80后独生子女,对于生下孩子怎么去管孩子没能观察学习父母是如何做的,大多数都是从书上学习,我也不例外。
从怀孕开始,就有过来人建议在孕期多学点东西,生孩子后时间就比较零散,没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了,并好心的送来几本育儿书籍,我同时也买了几本给自己充充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国资讯迅速进入国内,其中也包括“外国妈妈育儿法”,面对新世界的大门,总觉得外来的东西不但是对的而且总是很高端的样子。
看书的时候看到了这么一套理论,强调“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看到这个说法无知的我觉得是对的,小宝宝很是聪明,能从周围人的行为学到很多,宝宝一哭闹就抱起来会把宝宝惯坏的,以后宝宝哭闹的时候只有抱抱才能安抚,或者想要抱抱的时候就直接哭闹。
这些用心理学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似乎也能讲的通。
然而理论和实际差距很大,作为一个有个体差异的独立个体真的很难照书养育孩子。
大宝生下来吐奶吐得有些厉害,每次吃完奶拍嗝好久,有时即使拍嗝成功也会吐出好多奶。这种情况只能抱着喂奶,躺喂是根本不敢想,而且喂完还要在怀里抱上很长时间确保不会吐奶。吐奶比较多的时候喂奶也会喂的频繁,我不是在喂奶就是准备去喂奶,感觉大宝在怀抱里待的很久,看着这软软糯糯的小不点怎么能不多抱抱呢。
抱多了当然是有“坏处”的,大宝是不愿意坐推车的,出门用的是背巾,或者徒手抱着。这也让大宝可以和我有更多的亲密接触,增加了我和大宝间的互动,大宝和我的视线差不多高,我看到的东西能及时的分享给大宝,同时能快速的发现对方的一些变化。
真的庆幸,因为大宝吐奶让我能摒弃之前错误的理论,给与大宝温暖的怀抱,让我们间能建立亲密的关系对大宝的成长有着促进作用。现在大宝已经5岁多了,不管是受伤了还是伤心难过,妈妈的抱抱都能解决问题。
我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忽视宝宝的需求,宝宝哭闹时不要抱真的是有危害的。
著名的哈罗德的恒河猴试验
图源:网络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
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由此得出结论,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只有有饮食需要时,它们才去找铁丝妈妈,其余大部分时间则依偎在绒布妈妈的身上。
哈洛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虽然这个实验的对象是猴子,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
图源:网络
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有重大作用。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其依恋的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艾斯沃斯及同其事的实验表明,婴儿依恋的性质最基本的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依恋并不仅仅是母亲使婴儿的需要(包括食物、水、温暖、舒适、解除痛苦等)得到满足,婴儿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的绝对量也不能单纯决定婴儿依恋的性质。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型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的理解,做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所以面对婴儿的哭闹,要从宝宝的不同哭声学会分辨和回应宝宝的发出的信号还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简单的不要抱就可以解决的。
外国妈妈的育儿法,未必全是正确的,也许一段时间后有新的更认可的育儿法来替代之前的。对于外来知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好,不能盲目的认为外国的月亮一定比中国的圆。
最后想说的是,宝宝这么可爱趁现在还小怎么能不多抱抱,长大了可未必喜欢你的的怀抱。
参考资料
1、《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威廉·西尔斯 玛莎·西尔斯 罗伯特·西尔斯 詹姆斯·西尔斯著,2015年6月。
2、《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心理发展卷)》陈会昌,庞丽娟,申继亮,周建达主编,沈阳出版社,1994
就酱~
我是菜妈,爱你们的菜妈~
快去抱抱家里那个软软糯糯的小东西吧~
图源:soogif.com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8-9 08:17:47

管它什么中外理论,我就是任性的抱抱抱!





虽然常说:“暖酱,永远和妈妈在一起吧!”
但我知道她终有一天会长大。
所以纠结那么多干嘛,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永远是最重要的!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8-9 08:18:36

婴儿不会说话,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当他饿了、尿了、困了、冷了、热了时,他只能通过哭来表达他的需求。
即使你已经排除了上述需求,婴儿还是哭闹时,那说明他身体不舒服了,这个时候更需要父母的抱来安抚他。
或者只是他无聊了,想让你抱抱他陪陪他……
无论是那种情况,都意味着只要他哭了,就需要我们去抱他、安抚他。
非常喜欢《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中的一首诗,把它送给每一位父母。


早期的亲密,一生的回忆

也许,你有些忧虑,
不知宝宝会想你持续索取到什么时候。
放心吧,不会太久!
他躺在你臂弯的时刻,
紧贴你胸膛的时刻,
睡在你身边的时刻,
都不会太久。
但你由此传递给他的爱的信息,
和你永远为他敞开心扉的心意,
将延续他的整整一生。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

哭了就抱,好像很累人,是不是苦海无边啊?
养育婴儿,确实需要付出很多。
但是,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父母和宝宝的给予是相互的。
你给予宝宝的越多,宝宝回报你的就越多。
正如某个清晨宝宝突然冲着你微笑,带给你的幸福感。
----------------------------------------------------------------------------------------------
微信公众号:雪球妈妈 ( snowballmom )
我是3岁小女孩雪球的妈妈,当妈3年来,积攒了一肚子的育儿经验和教训,无人分享。
欢迎大家和我交流育儿生活中的问题。(*^__^*)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8:18:57

这个“哭声免疫法”早就被辟谣了,教育学研究证明了对婴儿身心健康有害,大家还不知道吗??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8:19:13

以前,没有朋友圈的时候,各种健康养生小报经常刊登专家观点。今天告诉你饭后百步走,明天告诉你饭后不宜过多运动,后天告诉你这些都不对。
现在有朋友圈了,中国专家观点升级为外国先进理论了。今天英国教授告诉你婴儿哭了不要抱,明天美国专家告诉你孩子要鼓励式教育,后天日本老师告诉你这都不对。
报纸换成了手机,科学素养原地踏步。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8:19:36

有很多妈妈会担心,如果孩子一哭就抱的话,会养成抱的习惯。
也有很多人说美国人不抱孩子,这样的孩子不爱哭。
一些年轻父母表示,抱孩子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工作协调不开。
还有网上疯传的“美国妈妈带孩子的17个绝招”第一条就是不要经常抱孩子……

今天辣椒妈妈就从生理发育和心理健康两个角度跟大家分析一下,到底应不应该抱孩子。


什么原因导致婴儿哭闹?导致婴儿哭闹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饿了,也可能是因为尿湿了不舒服,还可能是因为肠胃中积了气体不舒服。
妈妈应该在婴儿哭闹的时候,先检查一下尿布。但是,很多时候,如果刚刚喂饱的婴儿,在尿布不湿的情况下就开始哭闹,妈妈就束手无策了。
其实,这时候孩子往往只是想找人抱了。如果此时任其哭闹不管,婴儿就会养成“哭成习惯”,以至于过了3个月之后,还会习惯性经常哭闹。

哭是婴儿唯一的交流手段,如果忽视了这一手段,婴儿就会因为得不到回应而生气地哭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妈妈为了保证婴儿定时吃奶,会叫醒熟睡中的婴儿,这种方式也容易导致婴儿爱哭闹。

为什么婴儿喜欢被抱?婴儿被抱时,会理顺肠胃中的气体,会心情变好,会有安全感。之前,我们提到过多次,大脑最重视安全感,安全感的缺失会阻碍大脑发育。
被抱对婴儿来说是愉悦的事情,但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被抱着,抱也不一定就能养成习惯。


经常哭或者不爱哭的孩子都是天生的有些孩子天生爱哭,他们通常在任何时候都希望被抱着,一放下就立刻开始哭,而后再抱起来要哄一哄,到处走一走,才会停止哭泣,此时,一放下又开始哭。对于这类天生爱哭的孩子,如果放任他哭闹不管,会引起疝气。
不爱哭的孩子,怎么抱也不会养成抱的毛病;而爱哭的孩子不得不抱,不能放任不管。所以,抱的习惯不是随便养成的。


抱婴儿也是一种对婴儿的锻炼2个月以后的婴儿开始需要培养运动能力,此时需要每天抱婴儿2小时左右,让婴儿因为想要看到东西,支起脑袋和脖子,锻炼颈部肌肉,同时会锻炼到背部、胸部、腹部的肌肉。
如果此时不抱婴儿,会使得婴儿抬头、坐立的时间都晚于其他婴儿。

专家们的建议妇幼保健专家:
老人劝你要少抱孩子,怕孩子被惯坏。那是因为以前孩子多,家长忙,无暇顾及,所以孩子要求抱的要求就成了负担。现在的孩子一个孩子对着6个成年家长,所以抱抱吧,没坏处。
育儿专家:

没有被爱宠坏的孩子,只有因为家长总用礼物来代替当下的相处而宠坏的孩子。
抱孩子是父母和孩子爱的表达和交流,如果这一块缺失,孩子总会在长大后的某个时刻要你再给他补回来。

就像以上说的,孩子要求抱是他有真实的需求。对于孩子的需求,越小的孩子(1岁以内)越要及时满足。世界上最残忍的人的评选中名列第一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倡导定时喂养婴儿的护士。


孩子在3岁以内是在确认世界是否安全,在确认自己是否足够好,在确认这个世界我能够探索多广的时间,抱也是一种确认,你可以不满足他,只要你接受他在上面这三个方案有缺憾。

文章来源:微信号(八卦心理研究所)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8:20:30

你的孩子躺床上哇哇大哭,你又没弄明白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这个时候脑海里还飘过“傻逼外国妈妈育儿法”还在纠结我特么是抱呢还是不抱呢是抱呢还是不抱呢是抱呢还是不抱呢“
那只能说,你是典型后妈吧。

哪来那么多可以作为指导的育儿心经呢?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脾气性格和喜好这些东西有很大部分是出娘胎就有的。样样都要参考那些骗钱的育儿指导只能把自己和孩子搞花轰。

就只要记住两样:
爱和耐心,耐心尤其尤其尤其尤其尤其尤其重要。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强调「婴儿哭闹时不要抱」的「外国妈妈育儿法」有危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