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rey573 发表于 2019-8-9 09:22:07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本题已收入知乎圆桌 不养熊孩子 ,更多儿童教育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 孙正雯遗书 孙正雯遗书全文 女孩难忍家暴跳楼自杀 为什么中国父母家暴不断?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9:23:00

今天北京天气很阴,早上我刚起床母亲就同我讲老家的中学里有个学生自杀了,头朝下,跳了楼:因为手机被父亲收走了,骂他没出息。
一个花季孩子去世的消息,已足以让人满心忧伤了,但是之后母亲给我展示的一些家长的言论,却才真的使我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他们说这样的孩子就是上辈子家长欠了他们的债,这辈子孩子要来讨债;他们说这样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害人的东西,以后也少不了麻烦;他们说这样的孩子就是缺少管教 没有教养,才会这么耍怪脾气;他们说这个孩子就是不懂事,才会纵身一跃不管不顾家里人怎么想。
他们一直说一直说,没有人看见那个中年男人在地上哭得像一滩泪水;他们一直说一直说,每一句都是这样的孩子。
他们一直说一直说,没有一句话是关于他们自己。

可是,需知:这世界上不仅有这样的孩子,还有那样的父母。


一、
我的父亲是一所知名的末流高校的教师。
与其说他的学校出名,倒不如他的学校臭名昭著,因为几乎每个当地人的童年都曾听过这样的威胁,“你要是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去X大”。可以说这个学校里,汇集了一群最差的学生,但是父亲却始终坚称,他们的学校里汇集的只不过是一群最差的家长罢了。
父亲常说这些孩子都不是坏孩子,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天生的好孩子。他总是把这些二十岁左右的半大小子称作“孩子”,这个习惯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开始了,以至于我也经常把这些彼时比我大许多,现在和我差不多的学生们称为孩子。


这些孩子里,当然有许多颇为顽劣的。
考试作弊,逃课缺考这些并不算什么;在试卷上写歌词,在课堂上打架这些也不算什么;我甚至见过有个学生因为连续旷课缺考被判了零分扬言要搞死他的任课老师,而那个老师只不过是个刚毕业没几年的女硕士,我吃过她给我带的午饭,说话柔柔糯糯。当然,他们毕业之后的前景也并不多么可观,有人勉强通过考试当上了最低级的公务员,有人回到老家的工厂里继续做父辈做过的工,更多的人没什么正经工作,在网吧或者娱乐会所里,露出自己扭扭歪歪的纹身被人叫做什么什么哥。
如果看到这里,你当然会觉得这些孩子都无可救药了,但是他们的家长呢?


他们的父母大多对他们不管不顾:有的是夫妻离异,孩子跟着老人生活,从小就没人管顾他们还要看人脸色;有人被父母宠上了天,有个孩子因为和老师闹了矛盾他爸爸竟然带着一面包车打手过来找老师兴师问罪;还有人的父母成天在外面赌博在外面“找钱”,临到大考才想起打骂孩子几句,这个孩子就算他们教完了。


父亲曾问过他们“你们爸妈管过你们么”,他们的回答竟然出奇地一致,“他们打过我。”
他们打过我。
好一个他们打过我。


原来养孩子并不需要管,不需要顾,不要看着他们上学,不需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都不需要。只需要当年一时冲动之后运动几十分钟或者十几甚至几分钟,然后一个女人遭着十个月的罪把这个孩子生下来,从此以后便再也没了关系。
不缺了吃,不少了穿,这个爸妈就算是合格了。高兴了就拉过来亲几口,不高兴了就照着脸打几下。
人们养个小猫小狗尚且需要陪陪伴伴,亲切地唤它们“儿子”,而养个孩子竟然什么都不需要。
毕竟“有些孩子天生就是好的”;而一旦出了问题,那便“这样的孩子天生就是怪的,生来就是不懂事的。”


逢年过节,父亲的手机都会收到一些短信,里面不少都是这群所谓的“问题学生”发来的。他们祝父亲过年好,他们记父亲的生日记得比我都清楚,他们只要回去就一定要去看看父亲,他们常说“您比我的爹妈对我还好”,“没有您,我这辈子可能就完了。”
他们的父母也感谢父亲,说父亲教好了他们的孩子。
父亲却说:我一年带这么多学生,我再能干又能做什么呢?是你们这些父母做得太差了。
丝毫不留情面,但这却是事实。


二、
我有个表弟,是我家一个亲戚的孩子。
如果放在大家的眼里,他一定是个坏孩子。他打骂父母,他不听话,他经常离家出走搞失踪,他没考上高中读了一所家乡的职业卫生学校,他沉迷电子游戏谁敢动他手机保不齐他真的会和人拼命。


但是我却知道,他是个好孩子,而且是个聪明的好孩子。


因为大家只看到他顽劣,却没有人知道他的母亲生下他几乎没有再管过他,他每天吃的饭不是亲戚们过来看他时带来的点心就是自己煮的泡面,他的家庭作业从来都没有人过问至于写没写更是没人知道,他的家庭环境里父母沟通的方式只有吵架一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吵上一整天,他因为家境不好被同龄人排挤却不敢说话,他因为成绩不好被同学排挤没有人和他玩,他被高年级的孩子堵在厕所里打回家之后还要被父母骂,说他在外面惹是生非,如果他父母心情不好那他一定要挨打,没有人给他辅导功课没有人管他的生活和学习,没有人真正在身边教育他。


有一次我和他在海滨浴场玩,他一个劲往深水区走,我拼命拉住他跟他说危险,他却跟我说:淹死了倒也干净,省得回家还要挨打。


有一年暑假,父亲让他在我家里过了两个多月,才发现他原来这么厉害。
他算数极快,数学作业讲过一遍之后永远不用再讲第二遍;写东西也很有灵性,看过的书几乎过目不忘;他很懂事,经常帮父母做家务,还会帮忙下厨;他也有心,知道疼人,有一次在外面和别人打架只因为别人在他面前说了一句我的坏话。


后来他回去了老家,第一次考试就考了个第一名。
他妈妈找到我父亲,张嘴第一句话 “我这个孩子你领回去教吧。”
我这个孩子你领回去教吧,原来生下个孩子不需要管教,把他托付给别人就好。


今年过年回家再次看到他,他很高的个子长得也不赖,但他却写不全字母表,也分不清字母和拼音的区别。眉宇间充斥了很多戾气,他母亲在我们面前一个劲地数落他,说自己带这个孩子多么不容易,说他就不是个省油的灯。
“你少说几句吧,你不容易什么了?这个孩子就是被你给毁了。”
父亲终于没忍住,说了她一句。
父亲是生气了。
我看见那个弟弟哭了,就因为这一句话。


三、
从小到大,我都是那个所谓的“别人家的孩子”。
在他们嘴里,我学习好,又懂事又听话,讨人喜欢斯斯文文,从来都不用家长费心。
他们说“有的孩子生下来就让人省心。”
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五岁的时候偷过东西,偷了隔壁家小朋友一块磁铁,父亲发现之后严肃呵斥了我让我当面把东西还回去以后绝对不准再犯;但是他们不知道,我七岁的时候顶撞过老人,当面说姥姥的坏话只因为她让我重写作业,母亲看到了当场就严厉批评了我要我必须给姥姥道歉;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抄过作业,我逃过课,我顶撞过老师。
我做过半大小子做过的一切坏事,我和他们嘴里那些所谓的坏孩子没有区别。
他们不知道,我的父母从小就一直陪着我,他们告诉我沟通是要用心的不是用吵的;他们不知道,我的父亲工作再忙周末也要和我一起出去玩,我不会写日记父亲就带着我去大山里采风,我跑步不合格父亲就陪我去操场上练习,我不知道什么叫海上升明月,我妈愣是带着我去船上住了一宿;他们不知道,为了我,我的父母都牺牲了什么。


他们不知道,孩子是用来教的,不是用来教训的。


他们只知道,“有些孩子生来就是好的”;他们只知道,“我这个孩子不听话,因为他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他们只知道:
孩子知道什么,孩子都不了解父母。
父母的苦心,谁也理解不了,等你当了父母你就知道了。


是啊,等他们的孩子当了父母,也只会是和他们一样不合格的父母,他们当然就知道了这些所谓的“苦心”和付出,他们当然就知道了着一些辩驳有多么“合理”。
他们当然就知道了:失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五、
我家楼上有个哥哥,从小被爸妈吊在树上打,被那个输了一晚上麻将偶尔回家看见他看了一晚上电视的爸妈吊在树上打。
他父亲,竟然也是个大学教授。
他当然也没学好,加入了所谓的帮会,没有正经的工作,也曾扬言要报复他的父亲,要“我爸从小到大打过我的,等我长大了我都要打回去”。


但是我爸妈却一直说,他是个好孩子,是个比我还好的孩子。
晚饭,经常有他在我家的饭桌上一边流泪一边吃饭,我想他哭的原因大概不是因为我爸做的红烧排骨太好吃了。


后来,他做生意发了财,他父亲却得了眼疾。
得知病讯的那天,我以为他会很高兴,毕竟在他看来这可能算是大仇得报。结果他竟然躲在车里哭,声音大得吓人,完全失去了躲的意义;结果他竟然回去找他父亲说无论如何也要把病治好,连那些挣钱的生意都不管了,“少赚多少钱也不在乎”;结果他的朋友圈里没了所谓的吃喝玩乐,全都是求医问药的消息和求神拜佛的很急。
再后来,眼疾手术做得很成功,叔叔养了一段时间病就生龙活虎。
他们一家子又回到了和谐而温馨的状态。


但是他说,他还是原谅不了小时候他父亲的做法,现在也不想结婚不想要小孩,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对孩子”;但是他觉得,他不能失去这个爸爸:因为每次总能想起他的好。虽然这些“好”并不多,但是还是有。
“有一次我发烧,我爸没去打麻将还给我买了两个鸡腿,我全都吃了,他一口都没吃。那个鸡腿真好吃,是炸的。”


前些日子回家,发现他和他父亲分离了许久之后竟然又住到了一起。他和我开玩笑说 “要是我和我爸早点这样,我可能就和你一样在外面闯了,也上个大学当当大学生。”
我说我可没有陆虎给你开,他笑了。
我真的替他感到高兴。
今年过年还给我包了个大红包。


六、
父母和孩子,是一个顶复杂的问题。
我爸经常开玩笑,说现在是条件好了。如果按照他小时候的抚养条件,就算生十个孩子也养得起。吃得饱饿不死,穿得暖冻不着:这个孩子就算养活了。
但是他又说,可是这是不负责任的养啊。


是啊,一个孩子生下来在这世界上,到底能指望他懂得多少呢。


中国的经济是发展了,随随便便一个成年人即便没有正经工作也能养“活”一个孩子。
可是真正养孩子呢,有几个父母,是真的在养孩子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家长和孩子虽然只相差一代,但是在观念上可能相差数代。有些父母从旧时代过来,从小在“苦水”里长大。他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只知道要打要骂,只知道要给孩子好东西。
他们是错的,但是他们也是可怜的。


就像开头那个跳了楼的孩子和那些吐槽孩子的家长。
我不敢说我是对的,我也不敢去评判他们的行为。
但是我总感觉,他们的行为至少是不那么正确的。


养个小猫小狗,尚且需要陪着说会儿话,何况是个正常的孩子呢?


当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在家长身上,我们做孩子的,是不是有时候也要反省,是不是我们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呢?


但是现在,我只希望,如果大家以后有了孩子,可以善待自己的孩子。
我只希望大家如果经历了难堪的童年,也不要失去希望。
我不假模假样地要求你们原谅他们,因为我没有经历过你们的痛苦。但是我希望你们对得起自己的生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希望每个人都是好孩子,但我更希望每个父母都是好父母。


父亲常说,我没在好学校里教过书,没见过好学生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知道那些所谓的差生的家长是什么样子的。我说如果以后你要是写本书,不如书名就叫做:
《让我来告诉你,如何毁掉你的孩子》


七、
刚刚母亲在群里说,“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可怜。”
父亲却说,“如果是我,就算摔咱儿子十个手机,他也不会跳楼。或者说,我也不会摔他手机。”
但是我却想说


“好”孩子,走好。


后记:
今天早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心里一直很难受,一直想说点什么。看见了这个问题,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连在一起,一抒胸臆,提醒大家注意教育问题,也当作纪念这个可怜的孩子,希望他一路走好。
更希望可以让大家意识到,如果家长这份工作需要评职称,它一定是有高级职称的。
父母和孩子,每个人都不容易,孩子不妨换位思考家长的苦,家长不烦换位思考孩子的烦,好好体谅一下互相的难。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9:23:52

普遍存在三个问题:
1、不把孩子的问题当问题   
2、太把孩子的问题当问题   
3、分不清1、2两种问题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9:24:41

我家里就是典型的失败教育家长的典型,我这一代有五个小孩,最小的只有6岁,但是无一例外的都不愿意在家里多呆几天。

举几个例子

1.
6岁的小妹妹放学回家吃中饭,她吃了一口不愿意吃了,外婆当场发飙,说什么这孩子管不了了,自己命苦啊balabala,我听不下去了就问妹妹,怎么不愿意吃了,她说嘴巴疼,在学校嘴巴磕到了同学的头上裂了一个口子,一吃饭就好疼,外婆当即插嘴:"肯定是你下课乱跑所以才会被磕到!"


你看,他们不问为什么,就直接将过错丢在你身上


2.
从小到大,家里一直在给我们这一代灌输仇恨,各种各样的负能量。
这个亲戚多么多么不好,那个邻居多么多么垃圾,从小要我叫自己的叔叔阿姨为"鸡公""鸡婆"如果我不叫就会开骂,家里上一代的仇恨过往有很多,他们就一直拉着我们讲述那些前尘往事,让我们记住他们的仇恨,并要求我们一起恨他们



小時候有一次要去姑姑家吃年飯,家裡因为她们的仇恨过往不让我去,但是我爸爸这边又要求我去,我外婆这边说,如果我去了我就是白眼狼,就不要我了。当时才十来岁的我不知所措,急的直哭。再到后来提起这些事,他们却仍然是一句 :这是应该的。


3.
我堂妹一开始是做护士的,但是这一行非常非常的累,我妹有自己的规划和理想,但是家里人觉得护士这行体面,稳定,所以要求我妹妹呆在家里,不要出去闯,不要换工作,后来我妹实在受不了了,辞了就去外面闯了,一开始就不断的嘲讽她,觉得她绝对成不了什么事,后来我妹找到工作,又开始抱怨我妹不经常回家,是个白眼狼


再说我,我也在国企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辞了,那几天我受到了家里人的威胁和狂轰滥炸,说我不懂事,说我没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以后没有好果子,我妈更是夸张,直接电话来骂我几个小时,说我这种人不配得到幸福


谈恋爱的时候对男朋友心存恶意,并且总是在我跟前说,你要小心,万一你以后被甩了,你也老了就没人要了


你看,多么可怕,他们从来不尊重你,不理解你,并且在你身上强加自己的意愿,他们给你灌输各种各样的负能量,并且一个劲儿的强调你是个烂人,你不行,仿佛他们打心眼里就是希望你不会得到幸福。


这样的家长太多了,他们认为他们养大就够了,从来不注重心理的教育,他们毁了多少孩子的一生。


到头来质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一脸茫然的说:


这还不是为了你好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8-9 09:24:48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愿等待。




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和工作者,我接触过很多孩子和家长,不少答案里面提到的种种问题我也深有同感。


但是,我想说一个好几代中国家长都有的通病——不给孩子留时间,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极度缺乏延迟满足能力。


例如:
不停追问不开心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各种培训和才艺都赶快赶早考证考级,

要孩子立刻修正错误但不给时间,

催着逼着孩子穿秋裤,

跟孩子发生冲突了立刻就要分出个胜负而不接受求同存异,

孩子的恋爱对象令人不满意就要求他们立刻分手,

孩子不谈恋爱心里着急要求他们马上就得成家……

很多家长,一个个慌得不行,养育孩子根本就没有缓急节奏,甚至无视了一些人跟人相处时的基本原则,毫无“静待花开”的态度,只有“多快好省”的大跃进思想,期待每一个跟孩子有关的事儿都能即刻生效、立刻搞定。


我知道,孩子的事儿家长着急,这是上心的表现。有的不等待真的是关爱:怕摔了、怕病了、怕不舒服了,着急没毛病。


但是孩子身上的很多别的事儿,说实话,你急有个屁用呢?有那着急的心劲儿,你不如多点耐心按部就班来解决本质问题。


我最怕家长跑过来问我问题却不愿意深入讨论:孩子玻璃心,孩子开口晚,孩子在幼儿园打人——没错,这都是问题,但哪个问题不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


树上结个果子,从酸变甜还要几个月呢,何况是个孩子?玻璃心可能是孩子习惯了以负面情绪寻求家长的关注,开口晚可能是日常的语言接触量就不大,孩子有暴力行为可能是对于解决冲突的认识有偏差……


这些情况映射出每个家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深入探讨、详细沟通、稳步推进,那怎么解决?


但很多家长就是不愿意等,他们需要立竿见影地让孩子按照他们的期待发展,他们说:“老师你说的我知道,可你看家里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以后一定注意,你现在给我点干货,支支招,让他赶快自信起来,多说话别打人!”


说实话,治标不治本,治了也白治。就算你这个急性的问题解决了,那慢性的问题还存活着,没几天就要换个方式爆发。


也许各个家庭都有各自的养育风险,但在我看来,中国最普遍的养育风险,其实就是这个能给每个家庭的养育误区持续推波助澜的共性问题——家长们的等不急。


而这种不愿等待,在我看来最常规的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 不给孩子转变情绪与态度的时间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见了心仪的玩具,站着看看伸手摸摸再正常不过,很多家长就已经要如临大敌的开始拽孩子走。


如果孩子表达了想要的意愿,一些家长又会用种种手段来表达拒绝,倘若谈不拢——就像你肯定在商场见过的一样——就有可能发生震天哭喊、满地打滚、愤怒斥责和强制带离。




很多时候,家长不给孩子预留“想一想”、“考虑考虑”的时间来转变态度,而要求孩子立刻一百八十度转变思路,抛弃执念,立刻坚定不移地跟他们走。更多时候,家长们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有负面的情绪,我很少听到有家长能说出“如果你难受的话,那你可以在这儿哭一会儿。”这样非常高水平的话。


大量的家长会要求孩子在悲伤、愤怒、嫉妒、消沉的时候立刻终止,三秒内转变成积极阳光的小太阳——但你想想也知道,这怎么可能呢?大人丢了一百块还心情低落半天呢,孩子碰见了糟心事儿,凭什么就不能在负面情绪里沉浸一会儿?


家长的这些做法,对于孩子的情商其实是有相当的负面影响的。他会让孩子失去与自身情绪好好相处的机会,对于情绪体验的压抑与被动的快速转化也会降低孩子处理自身负面情绪的能力。


同时,也有可能让孩子掌握这种错误的人际交流方式——比如很多人谈恋爱后,动不动就追问与逼迫自己的恋人,不给对方预留足够的心理空间,进而会让恋人降低了对于自己和这段亲密关系的评价。


二、 限制孩子成长与发展的通路


家长们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总是追求即时与强烈的获得感。花钱报了各种班,那各种才艺各种演出甚至各种比赛,都是用来展现能力的好平台。恰恰因为这种想立刻看到直观成果的心态,让孩子们开始特别偏重学习高转化率的才能,比如背古诗、学钢琴、学舞蹈、学奥数......


这些技能都有比较强的获得感,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如表演、认证与赛事能用来展现成就。但是,很多软实力因为没法评级打分和PK,自然就难得青睐。


审美的能力很重要,好奇心很重要,博物学储备很重要,环保意识很重要,体育精神很重要——但因为这些软实力难以构成直接反馈的硬通货,它们在孩子成长中的比重其实并不高,也并不够刻意。




好在这个情况如今大有好转,而且趋势愈发健康,孩子的发展也越来越多样化,当年那一代被揠苗助长的人也成长为新一代的家长,对于这些事儿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想,这一点将成为我今天提到的问题里最先得到解决的。


三、 不让孩子掌握他们自己的生活节奏


因为家长过度主动、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很多孩子其实很难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节奏。对不少孩子来说,什么时间起床、吃饭、学习、社交、锻炼、娱乐、休息……其实一直在被安排,甚至被迫进入时间安排上的对抗(孩子想玩手游,家长不预留相关时间,那只能在其他时间偷偷玩)。


而这也会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严重缺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掌控能力一直没有机会得到培养。




刚出生的宝宝只会哭,但是人都是慢慢会走会跑会说话的。随着能力边界的延展,家庭应该给孩子出让更多的掌控力。很多孩子接受被动管理习惯了,待上了大学甚至走上工作岗位,才开始做些对自身主动管理的事情,其中的能力短板不言而喻。
写在最后的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个特别扯淡的话,它预设了两点:人活着就是跟别人死磕,人生是一条赛道谁跑得快谁赢。


问题是,这两点都是错的。


若活着就为了磕死别人,那生命也太过可悲;而人生若是一条标准的赛道,那生命也太过枯燥。无论孩子和父母,人生都不接受赛道假设,急什么急?

摘一段《世说新语·忿狷》: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这段话的意思是:
王蓝田(王述,袭封蓝田侯,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性子特着急。他曾经有一次吃鸡蛋,拿筷子扎着吃没扎着,结果急眼了,抓起鸡蛋就给扔地上了;鸡蛋在地上打起转来不停下,他就从席上下来用木屐鞋底下的齿来踩,结果又没踩着,这下更生气了;于是把鸡蛋捡起来塞嘴里,咬破了又吐掉了。


王右军(就是王羲之)听说了表示233333,说:


“就算王述他老爸王承有这种性格,也都没一点可取之处,何况他个王述呢?”


其实教育孩子也是这个道理,不可操之过急。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9:25:44

在我国(甚至天下很多)父母眼里,“孩子”和“人”是两个毫无关系的名词。

换句话来讲,他们的内心当中压根没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看待。

你说他们不爱孩子?那真是委屈他们了,至少大部分父母还真的是挺爱孩子的。

但这种爱,是畸形的,不正常的爱。

是那种主人对所有物的爱。

在父母眼里,孩子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的延伸,是自己意愿的载体。


于是他们把自己认为好的给孩子,自己认为不好的则从孩子身边夺走。

所以就出现了从“你妈觉得你冷”,到“你妈逼你学钢琴”、“你妈逼你分手”、“你妈逼你相亲”、“你妈逼你生孩子”还有家长逼孩子学医、考公务员......等等一系列的家长逼迫孩子去做不想做的事情的情况。

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伸,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压在孩子肩上,逼着孩子做自己想让他做的事情。
      听老李吹他家孩子期末考试考了双百,自己面子过不去就回家骂自己家小孩;
      孩子学了主持播音就硬要让他给叔叔阿姨表演一段;
      孩子高考,想自己当年考师范没考上,就逼着孩子报师范口;
      等再之后孩子大了,自己想抱孙子了就催孩子结婚生子。

这种所有欲和控制欲不仅光体现在孩子身上,更体现在孩子的所有物上。

所以孩子是没有隐私的,日记家长是可以随便看的,手机短信QQ家长也一定要看,以防什么不好的苗头。

所以孩子的玩具是可以随便送人的,弟弟妹妹比你小,你应该让着他们,你不让着他们没关系,我帮你让着他们。无论孩子怎么哭闹,家长始终不能理解,“不就是一个破玩具熊吗?至于吗?”,这显然是没有把孩子当独立的人,从来不以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反而把自己的价值观当作天经地义。

父母的爱不是无私的,说着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实际上处处想的还是自己。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个假装对父母出柜的实验,感慨颇深。当知道自己孩子是同性恋的时候,多少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破口大骂,说丢自己的脸,说孩子不孝顺,说孩子是自己的耻辱。

很好奇,父爱母爱都是无私的,那为什么动不动就要拿“孝”来逼迫儿女,给他们施压?

所以说不要考验人性,即使是最爱你的父母,第一个想的也是自己。

你看之前的新闻,孩子自杀了,父母痛不欲生,一直在说孩子没了自己怎么办,一直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为什么这么狠心,为什么这么不孝顺。

根本没有后悔过之前如何对待孩子啊!
根本没有心疼过孩子是遭受了怎样的委屈才选择自杀,生前有多痛苦啊!

把经常对孩子的打骂归结于“自己是当兵的,可能对孩子是严格了一点”

???严格了一点?把孩子打出抑郁症,人家跟你说你还笑话他矫情也叫严格了一点???

当然,这两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
因为的确有人出柜了以后,父母表示谅解。
也不是所有父母都那样“严厉”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我不是要证明父母有多自私。

只是想说,现在我国的,乃至世界的很多父母,都没有摆清自己的站位。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不是你的附属品,不能只踩着你的脚印过活。

而你的父爱、母爱,也不是无私的。

这一点是父母必须要承认的。

因为世间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健康而良好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将父爱与母爱无私化宣传是在神化父母,一旦父母走向神坛,那么儿女势必以卑微的姿势出现在父母面前。一旦父爱母爱无私化,那么儿女对待父母的爱势必抱有与生俱来的愧疚。

我很爱我的父母。

虽然他们很平凡,但是他们都在很努力地用他们的方式爱我。

当我犯错误的时候他们会指出,而有时他们也会犯错误,我也时常与他们沟通,
      比如“妈妈你不要再趁我不注意把我的布偶扔给小狗玩了,虽然不值多少钱,但这是好几年前xx送给我的。”
      或者“妈妈我虽然在学校学过陶笛,但那都是瞎吹的千万不要再让我在饭桌上表演了。
      再或者“妈妈我来长春已经八年了,陕西话我真的不记得了,不要再让我给东北的亲戚学了好吗,我只记得瓜皮是骂人傻逼了。”


而我们的感情在沟通中增进,我们其实都在这个过程中获益并成长。


所以你看,或许付出爱的动机是先天的,但是感情都是一点一点培养的,而不是谁亏欠谁。


看了很多父母逼迫自己的孩子,也看过很多孩子认为父母就是亏欠自己,疯狂压榨自己的父母,边压榨还边瞧不起。


这都是病态的关系。


即使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也应该是建立在平等与相互尊重之上的。

而很多父母搞不懂这一点,于是孩子也搞不懂。无休止的控制与被控制的轮回,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上演着。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9:26:21

前两年有一次在大学母校旁边的KFC吃午饭,邻位坐着一桌学弟学妹。他们那天下午原本是没课的,正在讨论一会儿去哪儿。突然急匆匆跑进来一个男生,通知他们赶紧回学校。有一门课调到了下午,并且要考试(别问我为啥不是手机通知,我也不知道)几个孩子霎时间愁云惨淡、怨声一片,而且,不是那种随口的抱怨,是真的愁,能看得出来。
我当时本能地想:唉,你们哪知道啊,上课考试大作业已是人生最大烦恼的岁月,是多么奢侈啊…
可是后来,当我仔细回忆起学生时代——要英语测验的清晨,背不完的期末重点,许多个突然通知加课和考试的瞬间,测一次能要了半条命的体测,不知从何下手的论文和大作业…我还能清晰感受到当时刻真切的忧虑。我记得某学期刚开学时,各种要完成的事堆成了山。我和好友满面惆怅地走在走廊里,每一步都很沉重,觉得这些事永远都做不完,这样的日子永远都到不了头儿…
当你走过那段日子,走过了更长更远的路,遇到了风雨,迈过了荆棘,你会觉得曾经那些所谓的烦恼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那算什么烦恼呢?那样的日子有什么真正的烦恼呢?
可是如果能让自己回到当时那刻,你又会知道那时候就是真的很愁很愁,很苦恼很苦恼…你在当时面对那些事时的心情,并不比长大后面对更大的苦累更轻松。不管回望时觉得当年那些苦恼多么不值一提,但在那时那刻、身处其中,你就是切切实实地会为那些如今觉得小得不能再小的事而担忧和沉重。
想想坐在KFC里本能地感叹孩子们不识愁滋味的自己,是不是很像一部分父母?他们总会说:你现在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你有什么可愁的呢?你哪知道什么叫愁呢?
他们忽略了作为孩子和学生的你,一样有自己现阶段的烦恼。学校里那些并不愿意做而又必须去做还得努力做好的事,就是会给你巨大压力,甚至会让你倍觉沉重。
又想起某次回家途中,路过儿童游戏区的沙堆,有个小男孩儿蹲在那儿哭得特别伤心。他的妈妈在一旁气急败坏:“你有完没完啊?!不就是一个看不出是什么的城堡吗?你至于的吗?!别哭了赶紧回家吧行不行啊…”
当时我并未特别放在心上。但是后来有一天,我写了三个多小时的一篇文章因为没有及时保存,而在猫误碰电源的一瞬间被全部清空,当时的感觉真的像浑身的筋都被瞬间抽走了一样。我忽然想起那个沙堆旁的小男孩,我觉得城堡坍塌的一刻,他一定和我此刻的感受是一样的。
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的最大误区,就是以过来人的感受和心情去揣度孩子。他们总以为自己才最正确,他们不知道也不愿意去相信,他们理解不了孩子的大多数愁苦、感受和想法,是因为他们不是孩子,也忘了曾经作为孩子的自己。
作为高中班主任,在和学生们接触过程中也会发现,很多父母纵然非常非常爱他们的孩子,但是孩子在那样一个其实充满着爱的家里,依然非常孤独。这种孤独是精神世界的孤独,他们的心情,他们的烦恼,他们太多太多的感受,甚至理想,不能被“听见”和“看见”,更无法得到认可和共情。
当一个人真切的苦恼和大多数感受想法都得不到理解、认可和支持的时候,他必定孤独,甚至压抑。而这是大多数父母,包括老师,不能看到,不能认同,也不愿意去尝试改变的。
许多人的童年阴影,都来自于父母的“不理解、不尊重、不共情”。往事不可追,只但愿这种现象会在年轻一代父母的身上得到改善。但愿,有愈来愈多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永远不忘记曾经同样作为孩子的自己。
愿天下的父母都安康,愿天下的孩子,都不再于爱的包裹中,独自孤独。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8-9 09:26:38

1、从小被父母教导,你只要读书就好了,什么都不用你做!结果我就真的只读书。
2、从小被父母灌输听话的观念,结果我就真的很听话。只读书,不交友,不娱乐,不看武侠,不堪言情。课外书只看作文优秀素材。
3、青春期被反复的教导读书的时候不要谈恋爱。并在我询问性方面的知识的时候遮遮掩掩羞于启齿,直接导致我认为性是肮脏的,面对女生表白的不知所措,不明白谈恋爱是要干什么。因为本能的害怕和逃避亲密的关系,拒绝和任何人交流,唯恐会发展出更亲密一些的关系(包括挚友、恋人等)。
4、上研究生了突然要开始催我找对象,我心理建设才刚刚开始你叫我现在就选择一个共度一生的人并维持这段关系?扯淡!
5、忽视孩子的心理建设和成长,缺少交流,只有说教。
6、他们也曾经想了解过我的内心世界,可方式却是直接翻看我的日记和手机。在我说出我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的时候,嘲笑我:小孩子也有隐私?直接导致我到现在都有受迫害妄想症,没有安全感,成天有一种被偷窥的感觉。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9:27:17

用他们的欲望压抑我们的理想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9:27:42

从中小学教育,转到早教,见识过各种家长孩子之后,我发现依然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
用自己的感受替代孩子的感受;
用自己的认知否定孩子的认知。
很多父母包办、控制的出发点是这个;
为达到此的冷漠、谩骂、殴打是这个。
先说感觉。
饿不饿、渴不渴、冷不冷、热不热、困不困……
孩子自己有,家长非要否定孩子的感觉,然后按自己的来。
拿我自己来说。
我小时候有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就是每顿饭我都吃得很撑。
因为我妈"觉得"我不饱、"觉得"我就该吃这么多。
我不是没有反抗,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些诸如"长身体"、"不能浪费"的奇怪理由比“我的感觉”更重要。
所以秋裤梗流传至今:你妈觉得你冷。


从感觉逐渐延伸:
情绪。
很多家长对孩子出现的一些情绪一头雾水啼笑皆非。哎呀,这有什么好难过的,这有什么好计较的?
态度。
弹钢琴、学芭蕾多有气质,你怎么会不喜欢呢?
你看你整天玩这些有什么出息?
观念。
被子就应该叠起来放;
工作就是体制内稳定的好;
男的就应该喜欢女的,女人就该生孩子……


其实孩子的第一叛逆期不是在青春期,而是两三岁的时候,只是大多被无视、被管制了。等到青春期才有了力量对抗而已。


不得不承认,父母的很多决定是在为我们保驾护航。
但是请接受我们,再否定我们的部分作为。先接纳主观感受,再否定客观事实。
不能嫌洗澡水脏,就把孩子扔了吧。


况且父母的认知有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毕竟生活的社会,成长的时代,建立的观念和认知,都有不同。父母是为我们好的出发点,但是,你认知的好和我认知的好,不是一样的好。


更何况很多事情本来没有对错,说到底,还是权利的不平等。毕竟这样的问题不止存在于两代人之间,恋人夫妻,工作中的上下级都有。但在亲子之间格外明显。因为家庭中,孩子就是处于权力的底层。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9:28:26

在我小时候,Podolsky夫妇是我父母最好的朋友之一。Podolsky先生是美国一所顶尖医学院的主席,也是全美最好的三所医院之一的主要负责人。他可以说是美国医学界的领军人物。我们常常能在福布斯杂志找到他的一些访谈。而Podolsky夫人是典型的“虎妈”。她非常了解她的子女,连每一位子女每天的课程都了如指掌。当她的女儿在体操训练中受伤后,她强迫让女儿改练击剑,以图增加女儿进入哈佛的几率。

Podolsky家的孩子们也都如愿地进入了哈佛。相比之下,我和我的兄姊进入了达特茅斯和康奈尔。虽然这两所也都是非常好的常春藤大学,但毕竟不是世界顶尖的哈佛。不过,进入了哈佛的Podolsky孩子们却度过了非常不愉快的大学4年。Podolsky夫人的掌控式push型教育使得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很低。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里,他们失去了不可持续的推动力-老妈。在接下来的研究生博士生的学校申请中,他们只进入了二三类的大学。

据我所知,他们的不愉快还来自失去人生掌控权的感觉。在母亲长期的高压和督促之下,他们的未来在他们看来,似乎已经掌控在父母手中而不是自己手中了。而我和我的兄姊在大学期间成绩等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硕士申请时都进入了哈佛耶鲁这些一类的大学。我认为这和父母采用引导和鼓励方式而非强迫的方式教育我们是分不开的。

几年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研究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有三类父母:
纵容型家长permissive parenting
这一类家长会让孩子们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还会给予过多的自由度。

2. “虎妈虎爸”型家长authoritarian parenting
这一类家长会不断地告诉并要求孩子要做什么不做什么,会掌控任何家长能掌控的事情,例如上什么课程,什么时候上哪些课,做什么课外活动等等。这一类家长在中国、韩国和犹太人社会中相当普遍。

3. 中间型家长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这一类家长是前两类的中间型。这类的家长教育会带来很多优点。

成功的家长教育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定义成功本身就是一件难事。在这篇文章有限的篇幅中,我简单地说说我的理解:成功的家长教育应该包括给孩子有助于他们成功的资源、培养孩子对卓越的渴望和追求,同时让孩子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


不同的家长教育风格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
纵容型家长permissive parenting
在这种风格随意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有很高的幸福水平,心理压力会很低。但在考试成绩和未来事业发展中的表现很可能会差强人意。这样的家长自己也需要接受孩子对“成功”的低欲望。 孩子长大之后,在职场上停滞不前的发展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所以总体而言,孩子的幸福指数反而会偏低。

“虎妈虎爸”型家长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有趣的是,这一类教育风格的后果在不同角度的研究中有着不同的结果。在发展心理学角度上,几所大学的研究都显示,在家长高压之下,孩子们有较低的GPA,而且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弱! 同时,孩子容易不时地出现对自我的不认可甚至抑郁的现象。

中间型家长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实际上,几乎所有中国的“虎爸虎妈”都比较接近中间型家长。

“虎爸虎妈”和中间型的家长可以从一些行为上作出区分。
比如说,真正的“虎爸虎妈”们可能从不会向孩子表达爱意,可能一直会用负面的话语试图刺激孩子,也可能会给孩子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在孩子达不成后数落并责备孩子。我姐姐一位来自中国的高中同学在一次考试中拿了A-。她的父亲得知后,把她锁在房间里学习,不让她出来活动。这样的家长才可谓是真正的“虎”。

而中间型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也不会有第一类孩子那样积极愉快的心态,但却会在未来的人生中走得更稳更远。孩子们会有一定的自尊心,同时有更大的几率走向成功。这样的家长也会在督促孩子们的同时,表达对孩子们的爱和鼓励,让孩子们感受到爱,也学会自尊自爱。

为什么我们如此强调家长教育风格对孩子们心理成长的影响?大多数人不知道,在康奈尔大学,有许多学生选择在学校内的峡谷处自杀。校方甚至为此将周边的护栏加高,派专人巡逻。选择自杀的学生中有不少是中国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读医学预科的学生。报道称这些孩子多数感到自己的生活被家长的期望绑架,这样的期望在来到人才济济的大学之中更不容易达到,所以在高度的心理压力之下选择自杀。

这样的悲剧成了在高压之下的孩子向家长抗议的句点。而这种选择本身也显示出心理健康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在追求成功和保持健康心理看似是需要作出选择的两端,但其实也是可以平衡的。

从我和我大姐的成长历程来看,我们都有相似的经历:我们分别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和康奈尔大学,毕业时都以全校前几名的成绩毕业。毕业之后都各自进入了世界顶尖的医学院和顶尖的法学院学习。而我的二哥却不同,他在这些方面的学习能力相对弱一些。我的父母也曾经为如何激励他感到很头疼。

但之后我的父母根据我哥哥的个人特质改变了教育方式。他现在也在他自己的领域做得很出色。我的大姐在标化考试中的表现常常不如意,我的父母便不会要求她一定要考出SAT满分之类的成绩。不是不鼓励她去努力去尝试达到,而是不希望她因此产生自卑心理。我的长处在于标化考试,我父母就会相应地在这方面提高对我的期待,而我也能够达到他们的期待。

同样的,对于我二哥,我父母也会有相对应的期待值。在他们眼中,我们的完美表现不是一个绝对,而是根据我们各自长处、能力和内心追求而设的相对。我父母本身并不是顶尖人才,若要评论个人成就可能不妥。但我认为,他们让我们懂得了如何从中获取平衡。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9:29:01

自己不努力,却逼孩子上进!
有一种女人,在她们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她本人仿佛就消失了。
她的头像,不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孩子。她没有自己的网名,QQ、微信上就叫XX妈。
她不再是她,她只是XX的妈妈,只是一个孩子的代言人。
她在朋友圈晒的,永远是孩子。孩子哭了,孩子笑了,孩子在游戏,孩子在学习,孩子去比赛,孩子得奖了,孩子真棒……
如果参加聚会,话题也永远是围绕着孩子,孩子多聪明,多可爱,多孝顺,多天才……每个妈妈在自己独家的故事里沉醉,可以讲足三天三夜。
很爱孩子,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骄傲。这是母性的本能,无可厚非。
然而许多人,往往不是刻意要隐匿掉自己。只是认为自己人生已经乏善可陈,所以把寄托和希望放在孩子身上。
觉得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好孩子,觉得最大的梦想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周末就是陪孩子,旅行就是带孩子去玩,学习就是学怎么教育好孩子。
这样,仍然有人觉得还不够,开始讨论妈妈该不该辞职,用自己的几年陪伴,换孩子的三十年。
她们以为只要牺牲自己的人生、事业,就可以为孩子换来更辉煌的人生。
这种想法很一厢情愿,如果你自己不够优秀,再多的陪伴,也只能给孩子错误的示范。时间的长度不会改变质量,否则每个全职妈妈用时间陪出来的孩子都是天才了。
有一种观点是,让妈妈回到职场,更有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因为工作,可以让妈妈知识面更广、眼界更宽、心理素质增强、待人接物更训练有素。可以在孩子面前做一个很好的榜样,孩子看到妈妈也这么努力,自然而然也会效彷。
曾经面试过一个为了带孩子而离开职场几年的妈妈。我问她,平时都上哪些网站?会看哪些书?还有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结果她全都答不上来,她也就三十岁,不上班才几年就与社会格格不入。我不是歧视全职妈妈,有很多优秀的人去做了全职妈妈,比如我认识一个妈妈,她是心理学博士,她辞掉大学教职回去带孩子。但带孩子的过程中,她从未放弃学习,看有很多书,主动去认识有深度的人。我相信这样的全职妈妈,带出来的孩子一定不差。
你可以全职带孩子,但这不意味着你要关闭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全盘放弃了自己人生的追求和修练。
因为,陪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教育不是督促,而是示范。
不是你自己天天追着连续剧,却对孩子说,你不要看电视。不是你自己沉迷于打游戏,却对孩子说,你要勤劳你要努力学习。不是你自己张口闭口“三字经”,却让孩子要讲文明。不是你整天一页书都不看,却让孩子要热爱阅读。
有些做父母的素日习惯对子女指手划脚,你该这样,你该那样。子女再大一点,心里就根本不屑:就算照你的话学足十成,最终也只不过成为像你那样人。
教育孩子之前,先看看自己的样子,有什么是值得孩子来学的。你自己也是个优秀的人。对孩子的教育,才有足够的份量和说服力。
许多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我这辈子就这样了,咱家以后就靠你了!说这话的家长,往往也就3、40岁。
人生的那么长,你才走了一小半,正值壮年,是最聪明最强大的最好时光,可你已宣布对自己的人生放弃理想和改变,把逆袭的重担压在一个几岁十几岁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孩子会怎么想?凭什么啊!
很多人的人生误区是,以为奋斗只是年轻人的事,小孩子才要努力读书,二十几岁的人才可以努力拼博、实现理想。
到了三十岁以后,一切都晚了,人生已经定型了,这辈子就这样了。
我发现二十几岁年轻人也这样想,前两天我劝一个失意中的读者,让他先找一份工作,攒够了钱,再追求梦想不迟。
结果他说,可到那时候,我已经三十岁了。我觉得好无语:三十岁怎么了?三十岁人生才过三分之一多点,就应该躺下来,坐吃等死了吗?
2002年,从监狱里出来的褚时健承包一片荒山,开始种橙子,等待橙子挂果要6年,75岁的他,满怀信心地等待81岁的果实。摩西奶奶,76岁开始学画,80岁举办个展。
与其说羡慕他们的成功,我更羡慕他们拥有一颗永远不老的心。很多人把外表修饰得无懈可击,一开口却老气横秋,他们对梦想这个词嗤之以鼻,拒绝人生所有可能性。
梦,只放在孩子身上做。
如果你甘于平庸,却指望孩子努力且成功。可有一句俗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是教不出雄鹰的。你自己选择做只笨鸟,却总要孩子先飞。
好吧,就算你的孩子天赋异禀,一定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孩子是你的骄傲,可你是孩子的骄傲吗?
正是因为有了孩子,更不可以放弃自己。因为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所有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的品质,要求自己首先要拥有和做到。
因为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所以努力让自己先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让孩子更接近和拥有这样的可能。
为了有一天可以亲口告诉他,老子做得到,你也可以。
不管世界多么现实残酷,不管活到多老。爸妈依然在努力,依然在坚持,依然在追求梦想。所以孩子,你也不要放弃哦。
最好的教育,是活出自己的精彩,和孩子一起飞。这时代,阶级越来越稳定,人生逆袭的机会也许越来越小。你的高度决定你孩子的高度。看你目前的样子,很大程度就基本能判断出你孩子,未来会是怎样子。
转发请标注:鲁西西,微信公众号:luxixi2016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9:29:19

我弟弟和我相差十岁,和我感情很好,他从小都跟在我屁股后面,我也有种长兄如父的感觉   

他十岁左右给我出了一道题,说什么鸟不飞,只晓得下蛋?什么鸟不飞,下个蛋让蛋飞?

我惊讶于他的比方,我说这是父母吗,我弟弟说就是爸爸他们这种。。。不像哥哥都带着我看书



我情不自禁的想说,小子不错啊看来被打的少!

这件事给我印象深刻,我总结出两个道理

第一,永远不要因为孩子小而不在意
中国老一辈家长老是以孩子小压抑孩子发言权,故意忽略他们意见感受

第二!最重要的!身教远胜于言传!

我经常带弟弟一起看电影,豆瓣排名前十他几乎都看过,看楚门的世界他也猜到结局,看忠八犬故事也会看的眼泪汪汪的,看越狱也会明白那些政治斗争。

除此之外,什么科教频道都是他很喜欢的。。。毕竟我天天看。。。哪怕现在喜欢看的是bbc纪录片



我也会带着他 在晴天我看看kindle他看看书,在家里我看书他也跟着看书,我在大学寝室给他打电话时讨论三国演义(原版)的故事,他给我讲最近看的希腊神话。。我摆在家里双语版的福尔摩斯,英文版我没怎么看,反而中文版他看完了

以上发生的所有都是在他小学期间事情

所以随着他长大,我发现他越来越像我,我把我觉得好的东西无形之间教了很多给他,他在他同龄人里面知识面和深度都是不错的

我很欣慰,我也深刻的觉得,我多么希望我小时候爸爸或者年长的哥哥带着我去游乐园,带着我看精致的书籍给我讲解给我启迪,而不是自己摸索领悟这么多年。。。。


我觉得,缺乏尊重、陪伴和言传身教我们上一代父母最大的教育问题

最后,愿每个父母记得孔子一句话,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孩子进步,请通过行为传递力量而不是粗暴苛求

附一张,晴天小狗照片,愿孩子温暖成长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9:29:38

作为一个在一个典型的传统的家庭和一个闭塞的小地方长大,说一下感受。

1喜欢对用孩子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不满,而不是让孩子真正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曾经听过一个小孩子被他爸揍了之后说过一句话,他说以后要生30个儿子,一天换一个打,不重样。我姑妈经常拿这个笑话在我们家庭聚会讲,我却觉得没有那么搞笑。

曾经看过很多中西方对于教育孩子的对比,很多人都说西方孩子被打了可以报警什么的。个人觉得打孩子这个事在全世界都有,
主要是西方有教养的家庭喜欢选择关禁闭的方式惩罚孩子,目的是在于让他自己反省。
注意主题是让他自己反省 。
而中国父母,看到不爽了上去就是两皮带,问你错了吗?
你TM的被挨两皮带 , 你说我会想自己错了没吗?我当然说错了啦。
但是我意识到错哪了吗?
不说了,想着就气人。

2容易把生活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庭。
工作上受气在所难免,当着领导的面忍气吞声,回到家里拿孩子撒气。

3喜欢用短浅的目光扼杀孩子的想象力,用自己有限的见识去定义孩子的对错。不会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小孩的不同,让小孩自己去尝试验证想法的对错。
中国家长很喜欢直接对于孩子的行为和想法直接下定义 说这个是对的那个是错的。

没有任何恶意,绝大部分父母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当然经历几十年的人生肯定有很多人生体验,但是这些人生也是有限的,不能解释世上所有的事。大多人是那样的,没有错。但是你的平凡也是因为跟大多数人一样。
邓小平总理说过实践出真知   你tm的说错的就是错的?

4喜欢为他们自私而错误的爱 找借口。
中国的父母典型的喜欢操控子女的人生,软硬兼施,有的甚至喜欢用断绝父子关系或者切断经济来源的行为来威胁达到目的。
他们喜欢美其名曰我爱我的孩子   
当然不否认父母的爱,怕孩子走弯路,但是难道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想法?
可能纠其原因还是中国农耕文化 中老有所依传统观念影响的吧

5 虚荣心和攀比心 强,人生的目的特别功利。
从小就见到一些趾高气昂的家长在一堆其它家长面前鼓吹自己的孩子成绩怎么怎么好,老师评价多么多么高。然后其它成绩不好的家长就开始附和赞扬,回去就教训自己的孩子怎么不把成绩提高,别人家怎么样。
于是出现了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大多从来不会教孩子学习的目的而只是告诉他们 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你也不能差。
灌输的观点就是人生的目的就是 上学有知识赚大钱。
而不是告诉你孩子你得想明白WHYYOULIVEINTHISWORLD


6允许自己浑浑噩噩的过掉一生,却一直以很苛刻的标准逼着自己孩子上进。


行为是最好的榜样,大道理谁都懂。做到了才有说服力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9:30:11

“我们太在意孩子们能否成功了,因此把抚养孩子也当成了某种形式的产品开发。……这就是21世纪之初最典型的为人父母方式。”
2009年,美国《时代周刊》长文报道了“过度教养”(Overparenting),即父母由于对孩子当下和未来的个人成就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过度卷入孩子生活的现象。Overparenting这个词来源于将军麦克阿瑟的故事,据说在麦克阿瑟进西点军校时,他的妈妈也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公寓,每天用望远镜监视儿子有没有好好学习。
但“过度教养”的愈演愈烈还是在现代社会,在中国,这也是一个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最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并且近年来,这一现象在心理学领域也得到了关注。今天借着此题来聊聊什么是“过度教养”,以及它所带来的危害。
什么是“过度教养”?

1965年,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了衡量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的两个指标:
1. “回应”(parental responsiveness),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程度。
2. “要求”(parental demandingness),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承担责任的要求。
此前的研究大多认为,理想的教养模式是父母在“回应”和“要求”两个方面的程度都比较高,即父母一方面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对孩子的需求进行回应,而不是漠视、放纵;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拥有责任心与独立的人格。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普遍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较高的安全感。
但“过度教养”行为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表现出非正常的“回应”和“要求”,这被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社会学教授LeMoyne形容为“教养方式没有错,但程度错了”。
2012年,澳大利亚学者Judith Locke等人对“过度教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们对128名学校咨询师、心理学家和精神卫生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和案例收集,其中,27%的受访者说过度教养在他们的工作经历中“非常多”,66%的受访者说工作经历中有“一些”这样的案例,只有8%的人说没有遇到过类似案例。
基于鲍姆林德的两个维度,Judith Locke对过度教养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
首先,在“回应”维度上,过度教养的父母往往都表现出过高的回应程度。
高回应的父母,会把孩子当成生活的中心,认为孩子的需求至高无上,将与孩子相关的活动放在家庭活动的第一优先级;另一种高回应的父母则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永远正确、优秀,从而不能接受学校老师或他人报告的缺点和错误。而这两种父母,在当今中国社会都是我们可以经常看见的。
另一方面,他们会将自己过度卷入孩子的生活,在各个方面控制孩子的行为,尤其表现为侵入孩子的隐私,比如溜进孩子的房间偷看日记,检查孩子的短信和电话,并趁孩子不注意时突然出现,看孩子在做什么等等。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会报告说好像被“监视”。这种父母被称为“直升机父母”: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而在“要求”的维度上,有三种不同的过度教养方式,它们也常常与高回应程度同时出现:
1. 高要求的父母:
一些过度教养的父母对子女有着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往往是在学业成绩和在公开场合的表现方面,要求他们过早地担负起不应承担的责任。
他们是我们俗称的“虎妈、狼爸”,为了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会为孩子制定一系列在成绩和表现上的规范,以及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不必要的”活动。比如,要求考试成绩不能跌出年级前五名,不许和成绩差的同学说话,每天必须在规定时间到家,禁止进行看电影、和同伴玩耍等一切娱乐活动,每个周末的时间都要上补习班,等等。他们还会不断提醒孩子做每件事情的时间点。
这样的父母要求孩子在本该拥有更多娱乐的年纪就取得非常高的成就,并会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施以奖励和惩罚。但他们的奖惩都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基于孩子真正的成长。比如,奖励往往是物质上的,而且与分数严格挂钩;不允许孩子在任何事情上失败或出错,一旦失败就会进行极严厉的责罚,比如施以暴力。
2. 低要求的父母:
当“回应”和“要求”的程度都比较低的时候,家长会被认为是对孩子过度放纵。然而,当父母的要求过低(即不让孩子独立和承担责任),回应程度却过高时,就会陷入过度教养。
他们被称为“割草机父母”:为了孩子的成功,会随时赶在孩子前面,像割草机清除杂草一样,帮助他们扫清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他们随时待命,不管是孩子饿了想吃饭,还是有东西落在家里,都会马上送去。为了让学校重视自己的孩子,他们还可能会对学校进行捐赠,给老师送贵重的礼物等。
这样的父母不惜一切努力想让孩子取得成功,但又不教会他们独立面对困难,不希望他们承担失败的责任。他们会在很多方面阻碍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成熟,无论孩子长到多大,他们都以抚养低龄儿童的方式教养他们。比如,坚持每天送孩子上学,而不让他们自己搭乘交通工具;禁止孩子和朋友一起出门远足、野营;当读高中的孩子要去参加郊游时,怕孩子会挑食,还要给孩子打包带上食物和饮料;不让已经18岁的孩子接触任何与性相关的知识,等等。
与对孩子的要求过低对应的,是对他人的要求过高。低要求的父母有一个典型特征,即他们对学校有着过高的期待,认为学校理应重视自己的孩子,帮助孩子取得成功。特别是,当由于孩子自身的行为和原因造成了失败(如考试失误、竞赛落选等),他们不会责怪孩子,反而会认为是学校老师不重视、竞赛机制不公平等因素造成的。他们把失败的责任推到一切可能的他人身上,除了他们自己的孩子。
在一些案例中,父母由于对孩子的要求过低而回应过高,会导致他们无中生有地怀疑孩子患上了精神疾病,或在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可能会反复打电话给学校,说孩子有很多困难,在学校里人际关系不好,精神低落等,希望老师进行特殊照顾,以保证他们好好学习;但学校经过了解,却发现在孩子身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3. 高/低要求混合型的父母:
有的父母是高/低要求混合型的,他们的心态和行为是矛盾的:在学业成绩、个人成就上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但他们又不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能力达到这样的成就。
为了能够达到为孩子制定的目标,他们会帮孩子做出学校、专业、工作等一切选择和决定,在孩子的社交上也要事无巨细地帮忙,比如,有的父母听说孩子和同班同学闹了别扭,就会去学校找到那位同学,或者找到同学的父母沟通,以此来试图帮孩子解决问题。
特别是,如果孩子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没有达到要求,或遭遇了失败,他们不但不培养孩子自己面对困难的能力,反而会替孩子找各种理由(比如学校和客观环境等),帮助甚至教唆孩子使用非正常的路径来应对,比如当升学失败时,帮助托关系或用金钱来解决。
我是被过度教养的孩子,

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Judith Locke的研究认为,上述这些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以下这些不利影响,使他们更不容易快乐:
1. 完美主义,缺乏韧性(resilience):他们要求完美,总想成为人群里“最好的”,但应对压力、失败的能力比较低,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和挫败性的事件都可能给他们造成巨大的打击。
2. 焦虑:在儿童时期,可能表现为分离焦虑,即与亲人分离时表现出不安、伤心、痛苦;在成长后,他们也一直背负着“成就的压力”。有研究表明,他们得到临床焦虑诊断的概率也更高(Hudson & Dodd, 2012)。
3. 对很多事情感到“理所应当”(a sense of entitlement),有时显得不可一世。
4. 较低的生活技能,缺乏自理能力。
5. 不知道如何承担责任:在需要独立面对一些需要承担责任的情境时,他们会感到不知所措。
Judith Locke发现,高焦虑水平的父母容易有过度教养的行为,他们会时时刻刻担心孩子犯错误、遭遇失败或出现安全问题。多项研究表明,在美国、日本、澳洲等地都存在父母对犯罪率估计过高、对环境危险因素估计过大的现象。“现在的父母太担心孩子所可能面对的危险,比如被绑架、被欺负、被分到一个不好的班级,这使得他们做出了过度教养的行为。” Judith Locke表示。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父母和孩子已经膝盖碎了一地。那么,如何能够减轻过度教养带来的影响呢?
过度教养的模式往往是持续性的,不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减轻,很多孩子到了成年早期,甚至过了30岁,还在被父母过度教养着。如果你已经长大,而父母还在对你进行过度教养,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和父母明确边界,坚持有不受干涉和侵入的私人空间,坚持自己解决困难、取得成绩。
而如果你已经离开了父母,但仍然被过度教养的后遗症困扰着,你需要建立清楚的自我意识:接受自己,并将人生把握在自己手中。在这个世界上,“最好”永远是相对的,因此,你需要接受自己有时候会犯错,并自己为错误和失败承担责任;你也需要努力去追求和挑战,但必须确定你所争取的是你自己想要的,而不是为了父母的要求。
以上。
原文发表于 不允许你失败的父母?| 有一种长大的过程叫“过度教养”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8-9 09:30:44

很多中国父母有一个典型思维是
一旦子女表达不同意见。并不能将它单纯看作沟通交流。而常常看成是不服从→忤逆→意图脱离管制。
我不能说出为什么很多中国父母意图控制孩子的思想行为,甚至以让孩子成功“听话”为荣。(妈妈比例相对较大)
难道又是跟中国抚育陪伴孩子主要靠母亲,父亲较少参与,因此造成亲子关系偏畸有关?

我也见过能跟孩子开明交流的父母。但以我的经历来看,一般情形都是这样的:
你竟敢对我说不?!
你竟敢跟我争辩?!
你竟敢……
这个时候,内容和逻辑都已经不重要了。

于是,“乖孩子们”渐失思辨力甚至是表达真实想法的能力。听父母,多省心省脑。
而父母则会长期处于“养儿一百常忧99”的状态。
不敢放手,嗯,这就是很多父母存在的第二个问题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9:30:56

不愿意承认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总是觉得子女在结婚之前都是父母的附属物,这就会无形中形成一个不对等关系。 等到你经济完全独立的时候这段不平等关系才会结束,但是由于你的耳濡目染你和你的子女可能又会陷入这段关系。

所有的良好沟通肯定是建立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当我和其他人交流的时候,我们是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我会听别人的感受,别人也会倾听我的话语。当然也会有冲突,但是大家因为各个原因也能坐下来探讨解决问题。所以基本双方是平等的关系。

当我回到家以后,我和我父母之间就是不平等关系了。 父母人生阅历,财富,等等方面都超过我。本身我们就处于一个极其不平等关系,他们是强者我们是弱者,弱肉强食。所以她们经常大部分情况下不会从我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会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判断这些事情适不适合我门,我们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例如:爱情,工作,服装,等等但是他们最少考虑的就是我们自己是否喜欢这样。

父母无法接受我们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是一个健全的人,有自己的需求。

典型父母掌控语句是:我都是为你好。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我觉得你这么穿显得不稳重。 你这样的XXX不符合你现在的身份啊,怕是不妥吧,还是XXX吧。


如果父母控制欲很强,你的人格独立的欲望也很强的话就会产生很多冲突。

当然你父母要是通情达理的人,控制欲也不太强我相信你也没有太多这方面的困扰。父母愿意坐下来和你平等沟通,不是从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和你说话。 这种通情达理的父母你可以去尝试谈一谈你自己的想法,可以改变你目前的困扰。

经济独立才有人格独立,才有良好沟通。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9:31:54

我觉得最明显的是,中国的家长不把孩子当人看,而是一个宠物。所以从小到大,要哄着,宠着,捧着才能长大。


因为不把孩子当人而是当宠物,所以不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思想,本性。把自以为是的一切给孩子。从来不去问孩子是否需要。

因为不当人看,所以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如果把孩子当人看,就不会有了孩子立马失去自己,全部生活都是孩子。

如果把孩子当人看,就不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感情,连架都不敢和另一半吵。

如果把孩子当人看,就不会不给孩子讲道理,而是哄着逼着让他们去做家长以为正确的事情。

如果把孩子当人看,就不会出现什么网瘾、早恋等有偏见的词。

上一代的父母由于社会环境、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所以家庭教育大部分是没有跟上的。新一代的年轻父母,内心爱的缺失,又受了良好的教育,下一代有都是独生子,所以现在整个社会对下一代的教育越来越偏。付出牺牲的风气愈演愈烈,而且你不牺牲付出都不配做父母。

上一代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说:你们比我们幸福多了,最起码能吃饱饭!新一代的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因为我小时候缺爱了,所以一定得让这个孩子心理健康。其实这种心理都是如出一辙。

一个人,无论是生活、感情、教育、三观,其实最幸福的状态,莫过于“正常”二字。不多不少刚刚好。

那么我们的下一代会是怎样的孩子们呢?他们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能不能重拾原本的幸福和快乐?在情绪失控的时候能不能冷静下来正确疏导自己的情绪?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能不能乐观积极的去面对?在面对危机的时候能不能坚强而有智慧的解决?

这一代小盆友最不缺爱,缺的是自主获得幸福的能力,面对困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是社交能力。

父母把一切都做到位了,小时候,吃喝拉撒都照顾的细致而精密;上学时孩子考试整个社会都得停止运转;长大了路铺好,房子买好,钱攒够,让孩子能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

可是他们来世界走一遭为啥呢?他们是来过自己的人生还是让父母来过的呢?

孩子不是宠物,不需要父母每天给食吃,给水喝,上完厕所给铲屎,去哪都得栓根绳。

他们是人,来这里了解和体验这个世界的,体会一切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这才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完整人生。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9:32:27

我有个朋友的婆婆,自己一个人养了三个儿女,表面看各个都还不错。长相不错,工作安稳,收入过得去,每个在深圳都有房。
可是呢,朋友刚嫁进去的时候,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婆婆动不动就说自己是多么不容易,养大了这三个孩子。骂她老公有这个人没这个人没什么区别,就跟死在了外边一样。骂她老公是个废物。而后哭啊,自己这一辈子难啊!
朋友目瞪口呆,扭头问她老公:妈妈这样你们不哄哄?
她老公嗨了一声,哄什么,她过段时间就这样。
朋友扭头一看,嗯,不止她老公不吭气,另外的大姑子小姑子也是如此。
她婆婆在那边声泪俱下的讲自己多不容易,这边的三个孩子面无表情一声不吭。
你说她辛苦吗?
老公经常出差,她自己得带三个娃,应该确实是辛苦的。
可是,当这种辛苦第一次被提及的时候,孩子们心存感激。
第二次被提及的时候,孩子们心存愧疚。
第三次第四次,第三十次四十次呢?
祥林嫂又来了啊。
我们不提母子关系,只说如果有个人有恩于你。
他三天两头就提醒你,你别忘了啊,我可是有恩于你的!
你三天两头的听这个话,心里还是感激么?
恐怕不是。
我闺蜜在香港读书的时候,同组的一个男同学都要被导师劝退了。
闺蜜和组里另外一个男生觉得他太可怜,二人帮他改论文,帮他写程序,总算帮他毕业拿到了博士文凭。
然后呢?
大家毕业各奔东西,这男同学删了她们的联系方式,无影无踪。
在他自己的朋友圈里,他还是那个牛逼哄哄的名校博士。
恩深成仇。
多么简单的事,许多人对于人性一无所知。
做爸妈的以为自己强调的越多,孩子越感激。
不明白她三番四次的这样强调,得到的只有孩子的无奈和不耐烦。
气急了的孩子会口不择言,有本事你别生养我。
于是她更生气了,你这个没良心的!
她根本不明白自己错在哪。
养孩子辛苦这件事,在生孩子之前不知道么?
知道了,觉得生二胎三胎辛苦,可以只生一个。
一个都觉得辛苦,可以不生。
自己选择生的,还抱怨个什么劲?
自己做的决定,自己承担后果啊!
更何况,孩子不是早就回报你了么?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全心全意的依赖你,会在你睡的迷迷糊糊时候守在你身边,不时的来亲亲你。那就是他对于你养育他的回报啊。
不要总去强调自己含辛茹苦的养大孩子,在养孩子这件事上,所有父母都含辛茹苦,你并没比其他人付出的更多。
那些得到孩子全心全意深爱的父母,他们从来不强调自己含辛茹苦,而是永远让孩子明白,这世上我最爱你。
如果你一定要对孩子说自己含辛茹苦,记得只说一次。相信我,有用的话,说一次就足够了。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8-9 09:32:43

说真的,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太多了,题主说普遍存在的,那我就从我执教生涯接触过的家长和孩子来说说我看到最多的问题吧。


第一个是该“偷懒”的时候认真,该认真的时候“偷懒”。
我来详细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前半句“该偷懒的时候认真”,我国的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大包大揽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对大孩子我就不说了,你们可以自己对号入座。像去哪玩,玩什么,交什么盆友,找什么样的对象,你能想到的所有事情,父母几乎都想插一脚。


对待小孩子更甚,孩子都4、5岁了,还帮孩子喂饭,帮孩子穿衣,帮孩子决定什么时候饿,什么时候暖。甚至孩子的爱好,都是大人一手包办的。走在外面,你会看到有些家长怀里抱着的孩子已经很大了,因为父母嫌他们走的慢,还是抱着方便。最后,他们辛辛苦苦养育出的孩子,到幼儿园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流能力差,脾气暴躁,对他人的反馈信号没有任何反应。


这些该偷懒的时候,你本可以放心放手交给孩子自己做,一开始因为不熟练,总要穿的慢一些,吃的脏兮兮,但是这是必经的过程。耐心一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到头来大人孩子都受益。


再看该认真的时候,家长是如何偷懒的。孩子养成了一些坏的习惯,比如大晚上不睡觉,错过了睡眠的最重要时段,早上孩子又不愿意起来,上幼儿园迟到,你跟他说要认真改正,否则对身高有影响,他说“我也知道,可是习惯哪那么好改的。”


再比如,你跟他说,要多陪孩子看绘本,请他参加亲子活动,他永远说忙啊,没时间啊。玩手机,打游戏时间可多了呢…做父母的一定要记住:孩子的任何不良行为,最后背负责任的都是父母和孩子自己。所以,该认真的时候偷不得懒,该偷懒的时候一定要放手放权。


第二个是小时惯,大了管
有的家长,心里总认为孩子还小没关系,大了再教育,哪知等孩子大了,习惯已经养成,就很难改变,父母就觉得孩子难管,什么都得管着他。我班上不乏这样的家长,对老师的建议充耳不闻,心里自有一套,所以到了读小学的时候,最辛苦的就是家长,每天上学丢三落四,不整理书包,需要父母给他整理好,做作业坐不住没有自制力,总是想去玩,不专注。


所以不要忽视孩子小的时候的教育,尤其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三个就是完全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生命的延续希望孩子能够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


于是,就在孩子的每一个发展阶段,不管孩子的意愿如何。父母很容易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是否喜欢和需要,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努力,一定要达成目标,一旦目标没有达成,就视为失败,把这种自身的无能和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本身也一定会焦虑。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你可以逼着他去做不想做的事,等孩子大了时,你会发现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严重,不愿意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
父母要明白,孩子不是你们的附属品,她和你们都是独立和变化的个体,她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人生,不认识到这点,教育就永远会处于一种“想当然”的模式。




这些是我在做幼师的过程中看到的,奶糖想说当父母是不需要考试,但这并不代表当父母不需要学习!!
关注奶糖的微信公众号:大白兔育儿说,回复“育儿”,即可获得打包好的22本优质育儿电子书哦,让我们一起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我是奶糖,8年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和您聊聊您所关心的孩子幼儿园生活,聊聊育儿,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快乐成长的陪伴者。微信公众号:大白兔育儿说    更多福利,请持续关注!

赤月 发表于 2019-8-9 09:32:59

这是中国,噢不,是我们东亚文化圈里的典型的家长思维了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