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性能的冲突:浅谈武器装备越来越“脸盲”的深度原因
前两天逛论坛,偶然看到一个帖子,楼主一上来就抱怨说“现在的手机正脸真是越来越趋同,看正脸傻傻分不清。”再一看图,笔者乐了,因为配图是这样的:图注:图比较老,手机型号有几款都是去年的了,各位领会精神凑合看
嗯,由于技术和理念越来越没差异、消费者的需求也缺乏个性化,目前各大厂商的手机确实是越来越让人分不清谁是谁,以至于连数码爱好者们都经常因“脸盲”而头疼。不过,说起“脸盲”,泛滥的可不止是手机领域。在兵器装备领域,“脸盲”的情况远比手机要严重得多。从冷战时代至今,各国武器装备的技术不断迭代,在装备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设计风格上却越来越“没个性”。不信,你看看冷战时代至今美俄中三大国的战斗机设计就明白了——
图注:美、俄、中三国第三代到第五代战斗机(美标)的典型机型。从设计上不难看出,到第五代战斗机时三国的设计风格已经高度趋同
造成武器装备“脸盲”的原因,其实并不单一。比如在“脸盲”相当泛滥的中型运输机领域,自从C-130确立了中型运输机的范版以来,各国中型运输机几乎一直保持着短粗圆形机身、上单翼和倒T型尾翼布局、四台(个别为两台)涡桨发动机的窠臼。近些年来中型运输机涡扇动力化的浪潮之下,中型运输机的“模板”又变成了双涡扇发动机+小角度后掠翼+T型尾翼的“小号C-17”或“小号伊尔-7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无非是各国对于运输机的要求相当接近:运载量尽量大,航程尽量远,起降条件尽量低。人类的航空工程学在一定时期内是有“天花板”的,在各方面性能取舍之下,能搞出来的构型当然就只有那么几种了。所以,相同的需求对于“颜值”的影响,可绝对不是吹的。
导致各国武器装备外观设计越来越接近的另一个原因是技术。这一方面的典型是水面战舰,由于反水面目标作战手段的不断更新,目前的水面战舰越来越注重隐身化设计。众所周知,目前的雷达隐身设计无非两个途径:外形和材料。水面战舰不同于作战飞机,其体积在兵器装备当中相当巨大,即便完全采用隐身材料也没法降低多少雷达反射面积(况且一些材料还不适合海洋环境)。因此,在外形上下功夫就成为了必然选择。相比于将各类武器和设备暴露在外,将其遮蔽在舰体之内显然能降低不少雷达反射面积,因此现代水面战舰的外观越来越平整,舰岛的外形也越来越像个方盒子。而综合考虑到舰体舱室布置、航行稳性等因素,现代水面战舰在设计上又都偏好使用飞剪型舰首和长宽比8左右的舰体,而因雷达和舰载武器又要考虑探测范围和射界的问题位置相对固定,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图注:结果就是,全球各国海军的护卫舰几乎都是一个妈生的
另一方面,“跟风”也是致使武器装备外观同质化的重要原因。而致使“跟风”的原因也分为两方面:技术扩散和技术模仿。技术扩散的典型是近距空空导弹。目前几乎全世界的红外制导近距空空导弹都有一个共同的技术源头:AIM-9“响尾蛇”。美国于上世纪50年代研制成功该弹后,先后被苏联、以色列、法国、日本等国作为仿制或参考样本,结果让圆柱形弹体+鸭式布局的构型成为了几十年不变的设计经典。时至今日,AIM-9和它的徒子徒孙们还在各国空中力量中挑着大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搜集一下各国的近距空空导弹看看这些劳什子外形接近到了什么程度。
技术模仿则更多是概念上的一种跟随。这一点上,近些年来自动步枪的发展变化很能说明问题。自从SCAR枪族将模块化设计推广到轻武器界之后,现在各国在研制新型自动步枪时如果不考虑模块化几乎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与此同时,皮卡汀尼导轨这种原本只在美军中使用的附件接口标准被推广到北约,随后又被北约国家推广到了全球,并由此衍生出了“战术化”这个新概念。由于皮卡汀尼导轨的一统天下,现代自动步枪在考虑战术附件接口时除了皮轨几乎没得可选,所以枪械采用平顶机匣、顶端一条长皮轨、护木上三条短皮轨也就成为了标配。再考虑到便携性和人机功效问题,SCAR的折叠/伸缩一体式枪托也越来越多地被各国轻武器设计者所借鉴,各国的自动步枪看着像是一个人设计出来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图注:战术化、枪族化、附件通用化,让全世界的自动步枪都长成了一个样
当然,从实战的角度来说,这种必然的发展结果没什么不好,毕竟武器装备是用来作战的,因此性能决定一切。只不过,相比于当年的环肥燕瘦,今天各国武器装备在外形上的千篇一律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无聊——毕竟,武器装备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如果全世界的艺术品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毫无个性化可言,那还有什么意思嘛!生在这个技术爆炸却泯灭个性的时代,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最后,请读者与我们一起来玩个互动游戏:请在三分钟内识别出下列全部机型的型号并说出其国别和生产商。图中战斗机的型号我们将在评论区里公布,看看你识别对了几个。
关于| 用户协议| 运营规范| 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