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rey573 发表于 2019-8-21 09:50:58

143年前的笑话:中国知识分子劝英国向清朝学习|短史记

1864年,李鸿章致信总理衙门: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①

由此,李鸿章踏入了以“师夷长技”为目的的洋务活动之中。之后的近三十年里,他成了西方军事技术的忠实信徒兼重要购买商。

当然,李的认知也在变化。譬如,他渐渐明白,仅靠购入先进武器是不够的,还需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具备近代军事技术与军事理念的军事人才:

“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②

北洋海军留洋管带群体、天津水师学堂等等,都是这种认知进化后的产物。



图:1879年,李鸿章与美国前总统格兰特合影

军事之外,李鸿章还观察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经济现象。

比如,西方列强疆土狭小,但“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万计”,中国疆域辽阔,却“积弱患贫”,财政上捉襟见肘。李鸿章对此深感困惑,想要找出原因。他早年认为,答案在于列强有“煤铁二端”。稍后,他的看法有了进化,开始意识到商业的重要性:

“欲自强,必先裕饷源;欲裕饷源,莫如振商务。”③

基于这种认知,李鸿章决定扶植绅商购置机器创办织布局,振兴中国自己的工商业。在给朝廷的奏折里,他成了“民富才能国强”理念的支持者(不过,在搞“官督商办”企业的过程中,他仍一再损害“商办”者们的利益):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④

至晚在1870年代末,李鸿章已经抛弃了“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的旧观念。郭嵩焘于1877年致函李氏,详细介绍了西方的“议政”体制。李鸿章回信称,自己对这些东西,其实已有颇多了解:

“西洋政教规模,弟虽未至其地,留心咨访考究几二十年,亦略闻其详。”⑤



图:郭嵩焘

但他同时也在信中感叹,自己提倡的种种改革措施,包括开煤矿、修铁路、设电线,添洋学等,均难以得到朝野的支持,收效甚微:

“其功效茫如捕风,而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中国人心,真有万不可解者矣。”

由“师夷长技”出发,李鸿章认知能达到这样的水准,是一种水到渠成的结果——近代文明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李鸿章办洋务,虽仅从引入军事技术与先进武器入手,但军事技术与先进武器,势必关联机器制造业等领域,这些领域又势必关联铁路、开矿等事,上述种种又势必需要革新教育制度,来提供人才支持;而欲革新教育制度,又关系到科举兴废等根本性制度的改革。李鸿章搞了三十多年洋务,获得上述认知,不是什么奇事。

可惜的是,李鸿章无法让实践与认知同步。

1860年代设同文馆培养翻译人才,朝堂之上责难之声四起,说什么“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说什么“(西学)疆臣行之则可,皇上行之则不可”……

稍后,李鸿章与曾国藩合作推动的“幼童留美”,也被迫于1881年中止,归国的幼童,被朝廷视作“思想犯”,实施了严格的人身监控。⑥

铁路建设的进展尤其艰难。李鸿章自1860年代开始提议筹划,屡被朝廷以打压舟车运输、夺小民生计、便利敌军深入国境等理由驳回,言官们给李扣了许多帽子:

“似为外国谋,非为我朝廷谋也。”“无非肥己进身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也。”

1860~1890年代,太多的知识分子还深陷在传统的“治国平天下之术”中难以自拔。他们普遍怀有一种“文化优越感”与“制度优越感”,视洋务为不足道的奇技淫巧。1876年,郭嵩焘赴英担任公使,经学家王闿运闻知后,写信给郭,谆谆告诫他,去到英国后,要承担起时代的责任,用中国的“圣道”规劝英国人走上正途:

“海岛荒远,自禹墨至后,更无一经术文儒照耀其地。其国俗,学者专己我慢,沾沾自喜,有精果之心,而并力于富强之事。诚得通人开其蔽误,告以圣道,然后教之以入世之大法,与之论切己之先务,因其技巧,以课农桑,则炮无所施,船无所往,崇本抑末,商贾不行,老死不相往来,而天下大平。此诚不虚此一使,比之苏武牧羊,介子刺主,可谓狂狷无所裁者矣。”⑦

大意是:英国这地方,乃是荒远的海岛,从来不曾接受过“经术文儒”的教育和熏陶。这个国家的风俗,学者们傲慢利己,沾沾自喜,做事精明果决,热衷于追求富强。如果有“通人”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传授他们“圣道”,传授他们“入世之大法”,让他们抛弃商船,回归农桑,走上“崇本抑末,商贾不行,老死不相往来”的太平盛世之道,那么,你郭嵩焘就可以说是真的不虚此行,就可以与苏武、傅介子这样的古人相提并论。



图:王闿运

王闿运还在信中告诫郭嵩焘,“奉使称职,一时之利;因而传教,万世之福”,去英国做公使,只有一时的好处;把中国的“圣道”传给英国人,那才是万世的福音。他希望郭嵩焘到了英国之后,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启蒙英国人这件事上,进而引导他们走上与清朝相同的道路:

“诚为之告以佳兵之不祥,务货之无益,火器能恐人而不能服人,马(码)头利纷争而不利混一,铁路日行万里何如闭户之安,舟车日获万金不过满腹而饱。”

大意是:你要让英国人明白,厉害的兵器是不祥之物,孜孜于物质追求也没有好处,火器能恐吓人但不能让人信服,码头会带来纷争不利于人心的统一,铁路日行万里也不如关上门安稳地待在家中,轮船火车每日获利万金也比不上肚子吃饱饱。

王闿运的这些话,今人视之,只会当成笑话。但在当日,它不是笑话,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自信,是多数知识分子的共识。

注释

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收录于《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二十四》。

②《复郭筠仙星使》,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七》。

③《议复梅启照条陈折》,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九》。

④《试办织布局折》,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三》。

⑤《复郭筠仙星使》,收录于《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七》。

⑥言九林,《思想犯:留美幼童回撤事件始末》。

⑦王闿运:《致郭兵佐》。

推荐阅读

三年清知府,真能搞到“十万雪花银”吗?

曹操如何凶狠地汲取民脂民膏?

朱元璋的“脸”,是怎么丢掉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43年前的笑话:中国知识分子劝英国向清朝学习|短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