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十年没长进,就是你态度有问题”
来源丨Jenny乔(ID:Jenn-Qiao-Love)
作者丨Jenny乔
嗨,大家好。
新的一周又开始了,昨天和朋友聊起一个话题:如果一个员工,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十来年,但就是没有什么成长,到底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朋友说,可能是这个人太笨了。
但在我眼里,一个人能容忍自己十年都没长进,这种纵容自己的态度,很有问题。
01
▂
昨天刷知乎,被一位网友的提问戳中:下属理解力差,能力差,还总有失误,但是态度很好,该怎么办?
如果换成以前,我同情员工。
因为他也在尽其所能,努力加班,工作态度端正。
可现在,我更同情老板,因为感同身受。
我们公司有个干了10年的老员工,经常把四个字挂在嘴边:“我尽力了。”
老板是个心软的人,经常和我battle这样的人公司到底能不能留,他有一条用人准则:
Hire for attitude and train for skill,意思是雇佣态度好的人,然后培养他们的能力。尤其人手不足的时候,只要能拿出任干态度的人,都会先招进来,再慢慢培养能力。
这话我极其反对。
很多人觉得,“能力不够”这个理由特别有说服力,毕竟在职场,态度比任何事都重要。
可是我发现,总有些员工,他们在当新人的时候,会用“我态度好”的借口说服老板,为自己争取机会。
可十年后,还是差不多的说辞,他一脸无辜:“你让我做的我都做了”,但就是不为结果负责。
不仅拖着团队的后腿,还一股脑地把问题甩回给了管理者。
职场有句话很扎心,如果道歉有用,还要HR干嘛。
02
▂
每一次失误,都是经年累月的疏忽
这种下属让我想起《欢乐颂》中的“老实头”刘思明。
人到中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态度比别谁都好。
可是,用曲筱绡的话,作为上司,在“老实头”那里受的气比在滑头那里都多,而且你不能骂他。
因为大家都知道,谁跟老实人作对,谁就是“恶魔”。
剧中,刘思明以“过劳死”悲剧收场,更是让人同情。
“他已经尽力了,为什么还要逼他?”
可是“刘思明式”员工的本质问题,并不是要求超出了能力界限,而是态度有问题。
他并没有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工作上。
一边被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分心,一边也想找找发财的捷径,每天紧盯股票。
就在同事们因为空降CFO而卯足劲工作的时候,他见缝插针,有机会就溜。
心思都没在工作上,失误连连在所难免。
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每一次失误,都是经年累月的疏忽。
最近一个热点事件,也极好说明这个道理。
范思哲、蔻驰、施华洛世奇、纪梵希、亚瑟士、Fresh、CPB等品牌将香港、澳门与国家并列,这种原则性地错误让人无法原谅。
发现后,杨幂、易烊千玺、江疏影、刘雯等艺人迅速做出反应,相继发布声明与上述品牌解约,随后各品牌发布声明“排队”道歉。
随着事件发酵,网上出现了一篇爆文,主旨是让大家要自信,别过度联想,这只是联合国的系统默认Iso编码系统显示的问题。
想想很荒唐。
且不论编码系统不背这个黑锅。有那么多世界500强公司都能重视的事,犯错的品牌方为什么就做不到?
说到底,这是国际品牌的市场选择问题,到底是中国市场还是美国市场。
如果十分重视中国这个市场,编码问题就都不会成为问题。
他们不是没有能力厘清这个底线问题,态度上的忽视才是问题的根源。
03
▂
态度,决定一个人的能力上限
关于员工“能力与态度”的问题,是管理中的经典话题。
很多人把态度和能力当成两个因素,分开来论。
不过,在职场上时间久了,才体悟到,态度和能力还存在着内在的因果联系。
一位曾在麦肯锡做了7年咨询的管理者,分享过一个故事。
她曾经出任一家创业公司的CMO,老板提出在陆家嘴地区投放广告。于是他们选择了某个地铁站厅的广告位,并迅速签约。
可就在去现场考察的时候,她发现团队里一个90后脸色相当难看。
那条地铁线,站厅较为陈旧昏暗,所选区域的视觉冲击力不够,跟效果图相差甚远。
可是如果同时投放不同形状的灯箱和立柱,既增加了创意难度还提高了制作成本。
而且档期已定,是否要坚持修改,她也犹豫不决。
可90后却斩钉截铁地表示必须改。
所幸供应商很配合,积极做出了调整,任务圆满完成。
其实,90后完全不必自寻烦恼。
拍板签约的是老板们,投放位置不佳也没人要求他必须改。
而且,他一早就说好两年后出国深造,不会在公司长期发展。
只是,优秀的人,有最强的渴望,要把事情做好。
这样积极进取的态度,让CMO很受触动,并主动给这个年轻人写了推荐信,帮他拿下名校的offer。
这些年,我听过很多做不好工作的借口:
我的时间不够;
我的经验不够;
我的能力不够;
但你会发现,这些“不够”背后,其实都指向同一个理由:你的付出还不足够。
日本经济界领袖人物土光敏夫说过:“人们能力的高低强弱之差固然是不能否定的,但这绝不是人们工作好坏的关键,工作好坏的关键在于他有没有干好工作的强烈欲望。”
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在你牛到一定程度之前,所有的能力问题都是态度问题。”
04
▂
最好的态度不是想做,而是在做
达利欧在《原则》中有一个金句:
没有什么比“明白现实世界如何运作”以及“如何应对它”更重要的事。
而你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态,拉开了真正的差距。
有些人是先找“这事我做不了”的借口,消极处事,不想运作,常年累月在舒适区里打转,注定不会有任何能力上的提高。
还有些人能做到前半句,他们有立场,有思想,甚至也知道“如何运作”,可就是做不到。
周末的时候跟读者聊天。
他跟我说,自己爷爷读过书,很有文化,曾经想过把家里的地都卖掉,离开家乡,全家去北京。
可是当时家人不同意,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现在,他在家乡做公务员,只盼着孩子长大能去大城市。
“选择大于努力,一念之差,差出了三代人的奋斗。”
也许,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看到了自身的局限,发现了问题,也找到了该去往的方向和道路,但就是没去走。
“知易行难”,每个人都会产生很多好的想法,难的是去把想法实现。
漫长的职场生涯中,能力都是在一次次的尝试与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工作的成就感也正是来源于见证自我成长的喜悦。
只是,当你感到举步维艰的时候,先别找“无能”的借口,而是先审视一下自己的态度。
好态度不是告诉别人你“想做”,而是你踏实地“在做”。
如果说要在最后强调一点,我想是“抓紧做”。
职场不会一直等一个人成长,这是它最残酷的地方。
老板未必有耐心去判断这个员工到底是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只要你给他留下了“有问题”的印象,就多了一分被替换的风险。
所以,千万别再说“我很努力”,因为无论你多么努力,如果结果不够好,归根结底,还是你不够努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