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丨看完大哭一场,然后对所有的耿耿于怀都释怀了
可能每个人的心底都有这样一个人,多年之后仍让你耿耿于怀。
或许是学生时代爱得轰轰烈烈,却无疾而终的初恋;
是过去好到能聊上一整夜,如今生疏到无话可说的好友;
是曾经争锋相对的“敌人”,伤害如鲠在喉,任时间也无法完全消除。
而对于《战时灯火》里的主人公纳撒尼尔来说,这个人是在他14岁那年,将他和姐姐扔给两个“罪犯”看管,从此杳无音信的母亲。
“母亲”从此成为两个孩子梗在心口的一根刺。为了拔掉这根刺,纳撒尼尔用了整整十几年。
1945年,14岁的纳撒尼尔和姐姐被告知,父母即将因为工作原因出差一年。而他们被委托给了母亲的朋友照看。
奇怪的是,这些朋友举止古怪,又神出鬼没,姐弟俩怀疑他们是罪犯。
很快,孩子们就发现了母亲没有带走的行李箱:原来“出差”只是在哄骗他们。
十多年后,31岁的纳撒尼尔仍然对母亲当年的谎言和不辞而别耿耿于怀。
他开始暗自搜集往事,想弄清楚母亲这样做的理由。结果却得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真相……
有读者说:我不知道还有谁能和翁达杰一样,这么诗意地写出这么克制而深沉的文字。
翁达杰是谁?
他在国内的知名度可能并不高,但你一定听说过他的代表作《英国病人》。
翁达杰凭借它将当今文坛英语小说的最高奖——布克奖收入囊中。
在26年后的布克奖50周年,又以它拿下金布克奖特别大奖。
值得一提的是,金布克奖50年颁发一次,是从历年的布克奖获奖作品中最终角逐出“王中之王”,可见其分量之重。
电影版《英国病人》更是一举拿下九项奥斯卡。
翁达杰的厉害之处,在于能让笔下的文字随意地游走在爱情、道德、人性、伤痛……
这些要素之间,然后随意地抛出一句句比诗还要美的文字来,让人痴迷。
她的身体经历了一场战争,
这跟经历一场恋爱没什么差别,
用尽每一寸皮肤。
在一半的时间里,我不能没有你。
在另一半的时间里,我又觉得无所谓。
这不在于我爱你多少,而在于我能忍受多少。
你要是认真品读过他的作品,就会知道为什么翁达杰会被称为“诗歌与小说的全才”。
电影《英国病人》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是翁达杰的铁杆粉丝。
他熟读《战时灯火》到可以随口说出书中细节的程度,还详细分析过翁达杰的写作特点。
一向低调的他,在获奖后的第一次公开活动,就是和翁达杰的对谈。并连连盛赞:
“翁达杰的想象力接近超现实!”
在这本书中,姐姐和弟弟对于母亲离去这件事情耿耿于怀的表现,被翁达杰刻画得看着他们就像看到我们自己一样真实。
这种极致的想象能力,让你只要有过一点“耿耿于怀”,就会一下子被带到故事中去。
石黑一雄与翁达杰对谈
在对谈中石黑一雄曾提到,假如记忆太执着,人心就会被暴力与苦涩吞噬,而且会世代传下去。
《战时灯火》的故事中,纳撒尼尔最终还是找到了母亲“遗弃”他们的原因,而且这个原因再合情合理。
可是,一个所谓的正义理由,就能将儿时每一夜的思念和痛苦都堂而皇之地一笔勾销吗?
显然不能。
那些多年后依然耿耿于怀的往事,就像纳撒尼尔发现母亲的谎言那天,他坐在昏暗屋子里盯住的小小烛火。
它们看似微弱,但却一直在记忆里燃烧着。而且一靠近,就会被灼伤。
最后,在《战时灯火》这本书里,有一个很妙的表述,分享给大家——
“生活就是‘schwer’(困厄)。”
困厄,就是生活中那些沉重的东西。
面对困厄,有些人会逃避或是忽略,但问题仍然会郁结在心里,耿耿于怀。
有的人,会为困厄做好准备,他全盘接受,并且去挑战了这些困厄,然后释怀。
而如何在已经有心结的情况下,和过去的“耿耿于怀”和解,彻底释怀,也许《战时灯火》能给你一个答案。
无论是痛苦还是欢愉,是焦灼还是温暖,回忆都真切存在。与其痛苦地自我拉扯,不如选择与自我和解。
希望你看完这本书之后,能摆脱枷锁,给自己的心灵减负,去为自己好好生活。
如果还有什么人让你耿耿于怀,读《战时灯火》也许会让你释怀。
戳下方阅读原文,找到治愈自己的良药。
脸小猫
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长按扫码可关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