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火了,好多美术班教孩子画哪吒,可问题来了!
01叙事表达是打开儿童思维成长的钥匙,孩子早期 画事情不画东西
前一阵,电影《哪吒--魔童降世》热映,票房大获丰收,创下动画电影票房奇迹。
哪吒,这个古老的神话形象成了近期霸屏的热点。画哪吒也成了这一段时间儿童美术培训班的热点课程。我就看到朋友圈不少晒孩子画的哪吒的。
不过,看了一些培训机构晒出来的孩子画哪吒的画,我却有些话想说:
这些画大多是依照动画电影中哪吒的形象画出的一个卡通大头像,大同小异。
这,其实反映出现在儿童美术培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都只是在教孩子画些单一的物体或形象。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机构教孩子画的内容:今天画一个小兔子,明天画一个大公鸡,后天画个白天鹅,都是单一简单的形象和物体,很少有丰富的形象内容和故事,很少有空白让孩子有拓展的余地。
也许他们认为,小孩子嘛,哪能画的了复杂的内容?能把简单的单个物体或形象画出个模样就很不错了!
的确,对于幼小的孩子而言,即便是把一个最简单的鸡蛋、苹果的形象画完整、画形象都不是一个容易的事。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是,孩子早期画画的诉求和动机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孩子早期画画不是画形象,而是画故事,画诉说!
过早聚焦于教孩子画形象,是一种成人思路学画画的方式:先学最简单基本的形象刻画,再一步步提高,最后再创作表达。
按这种思路的教育方式,等孩子学会了各种形象表现,恐怕也错过了他们最宝贵最旺盛的述说表达时期。
成人画单一形象或物体追求的是逼真、细致、丰富,或者是好看的色彩和形式。其特点是某一物象或场景的定格,强调 技术和规范,是一个封闭的场景,是一种理性的静态的呈现。
而孩子与成人画画追求画成一幅完整好看的静态画面不同,孩子画画更多是享受画画叙事表达过程的乐趣,他们更在意是否讲述和表达了他们对事情的理解与感想。形象、色彩、画面效果和形式这些静态的画面呈现并不是孩子关心的问题,也不是他们能驾驭的了的。
因此,孩子的绘画更多体现为一种动态的表达,是一个连续的叙事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碎片的局部定格。
很显然,这个时期孩子的重点不是画画,而是借画说话的叙事思维的行为活动。孩子通过画的叙事过程,把他们所获得的信息、感受、想象、思考等抒发出来,这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开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随时地把大脑中已知的或闪现的信息通过涂鸦传递到纸上。他们的画里的呈现,像意识流电影一样,随机、片段,又有联系。
这是一个综合的行为过程,思维活动、语言表述、形象描述的综合活动过程。
这些行为显然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价值。对于他们的思维活跃、丰富内心、表达逻辑、表达热情观察感受等都有益处。
因此,做为美术老师和家长,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要做的不是教他们画东西、画形象,而应该聚焦于如何激发和引导他们去叙事和表达,如何通过画的过程锻炼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培养他们的表达热情!
也许,你觉得这很难,孩子会画的乱起八遭,也画不出想要的形象。
但我们要想明白,对于七八岁之前的孩子,不同的形象对他们而言只是不同的符号而已。画一个复杂的人物和楼房和画一个萝卜苹果的难度是一样的。
所以,仅是画一个单一形象对孩子来说就太简单了,因为他们不可能把它画丰富画具体,也只能还是符号化的简单描画。
画单一简单的形象是在一个基本规范好的简单封闭范围内让孩子描摹,也许只能让孩子形成些简单的概念化描述能力,但不能有效激发孩子的思维和表达活力。
很多孩子就是在那种不动脑子的照猫画虎的习惯下,变得画画越来越有惰性,越来越被动,越来越不愿思考了。
02
如何引导孩子的叙事表达?
我们主张在孩子早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应加大画故事、画事情的侧重正是顺应了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在他们的思维和表述活跃期激发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潜能。
以动态故事为主要述求的课程,能留给孩子更大的空白余地,能迫使他们不被动地被物体形象束缚,从而进行更活跃自由的表达和思考。
上文提到的画哪吒的例子,本是很好的题材主题,让孩子表现这个他们喜欢的神话故事,去通过画一个动态的故事过程,去画出他们的理解和思维活动。
让孩子画哪吒,画西游记,不只是画个哪吒孙悟空的形象,更应该画出西游记神话故事里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自由大胆的表达。
哪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画的很简单,很符号化,甚至很混乱不成样子,但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思维想象,刺激了他们大脑对信息的处理,这不比只单纯地画一个不需动脑筋的好看的大头卡通像更有价值吗?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孩子六七岁之前的美术学习,一定不要用美术的眼光去考量。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在绘画行为过程背后得到的潜力的释放和开发。
对于五六岁的孩子而言,如果他们的一副画中没什么可讲出来的内容,没有什么有趣的自我表达,哪怕画的形象漂亮,意义也是不大的。
当然,让孩子能够进入丰富自由的叙事表达状态需要经常不断地有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培养。
孩子的这种叙事表达式的涂鸦,也反映出他们日常所获取的信息的多少,这是相互作用的过程,脑海里信息多、内心丰富、对生活细节留意,自然表达起来就丰富。同样,不断的新鲜的叙事表达也促进他们更强烈的愿望去获取信息、感受外界生活。
看到这儿也许您也认同我的观点,不过可能还会有些疑问。
有家长和老师问过我:五六岁孩子只画些故事,不需要教他们些什么技巧吗?比如点线面啊、色调啊、形体比例什么的?
如果只是随意地自由画,还需要专业老师指导吗?还需要报美术班吗?
具体怎么引导孩子的叙事表达呢?
首先,第一个问题:需不需要教孩子一些绘画知识和技巧?
既然是要形成画面,肯定会涉及到一定的绘画知识和技巧,但对于五六岁的孩子,先入为主地生硬的教是没用的,至多是形成简单的概念。
我们需要的是在过程中根据画的过程中的需要灵活地把对绘画知识和技法渗入进去。比如,画面的构图、色块的安排、形象之间的关系等。
具体的形象的表现方法也是需要在他们表达过程中具体地引导,比如画面中需要画一个躺着的或弯着腰的人,则需要引导孩子这些形象动态的表达方法。
这种渗透式、渐进式的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孩子需要逐渐感受,形成审美的认知。
第二个问题:如何引导孩子的绘画叙事表达?
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表现这个故事锻炼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表述能力。首先需要让孩子了解这个故事,这就需要老师先简要地讲出故事的基本情节,当然也可以配合播放些动画片。
第二步,老师要帮助孩子提炼出故事重要重点表达的场景。
第三步,由于孩子还不具备独立表达的能力,老师可以把主要线索的情节形象通过简单的板书示意出来。
这个步骤不要太具体,目的不是让孩子照着画,把他们引导到那个情境入口则可。要给他们留出主动表达的空白。
第四步,这个时候,孩子基本都可以开始进入自己的绘画表达了,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孩子的进展状况给予具体的指导。这个过程就更多要从构图、形象、画面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引导了。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孩子的思维活跃程度不一样,有的孩子会按照老师的思路多一点,有的孩子自己的想法多一点,我们应当鼓励孩子尽可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走的远一点,哪怕这些想法超出了课程主题的边界。
曾经听到过有老师让孩子画画时要完全按着老师的范画画,这是非常荒唐的教育方式。
上面提到的老师需要做的板书引导目的是起到线索提示和引入的作用,在孩子刚开始训练阶段可以稍微具体些,当他们具备一定自我表达能力后,要逐步减少板书引导内容,直至最后不需要画面引导,而只用语言引导。
这是一个九岁孩子完全独立完成的西游记偷吃人生果的故事,可以看出,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之后,孩子的自主表达和主动塑造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
最后还有一点,既然孩子画的是故事的表达,老师和家长就需要鼓励引导他们在画的过程中讲述,和老师或家长交流,这也会刺激他们思维活跃起来。
孩子的美术课太安静了不见得是好事。
相信经过一个阶段这种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会有很大提高,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一定不能心急,一定要能接受孩子因为为了丰富活跃的表达而把画面画的一团糟的状况。
因为,这种大量的信息丰富的一团糟背后孕育着他们活跃的思维和丰富自由表达的萌芽!
老潘(潘利国),中央美院硕士毕业,
中央美院的任课教师,
一个非著名画家,
一个半大孩子的父亲,
一个教了二十多年绘画的美术教师,
愿意把他多年的心得体会和思考与大家分享,
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我们一起艺术!
作者微信lgpan1970
得了乳腺增生莫慌张,医生包警长妈妈来支招
放养并不等于放纵,真正的放养其实是……
玩具只要花钱就能买到,教育却只能用心陪伴
《小欢喜》让我们的爱成为孩子真的欢喜
高温天气,有车的父母下车后一定要记得做这个动作
关于补钙,90%的家长都做错了
连常识都不懂的父母,真应该打回学校
没有了这项能力,学再多知识也没用
孩子嘴巴白白的一圈,原因竟是
龙春华,笔名绿子静,6岁孩子妈妈,亲子畅销书作家,龙春华亲子实践课堂创始人(ID:lch201302)。著有《婴幼儿行为心理学》、《孩子,你是最好的自己》、《行为心理学 : 瞬 间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的秘密》(已出版繁体,销量达20万册)、《再苦也要笑一笑》(出版第四版)等十余部作品。目前正专注创作家教与童书作品,从内到外地发挥妈妈养孩子的价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