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90后美女成博导!不优秀,还努力吗?
小年说:最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90后青年学者,开始走向学术高峰。
当我们感慨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努力的时候,或许我们更应该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够优秀的你没有那么努力!
推荐给你,静夜思。
90后美女成博导!
不优秀,还努力吗?
来源:灼见 | ID:penetratingview
作者:王荆棘
01
最近,一条28岁女博士获聘大学教授博导的消息窜上了热搜榜。
根据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更新信息显示,出生于1991年的女博士李琳已于2019年7月起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李琳是何许人也,为何年纪轻轻就能担任博士生导师?
有官方简历介绍,李琳博士主要从事单细胞表观基因组学研究,于2014年获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4年9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作为南方医科大特别引进的高级研究人才。虽然年纪尚轻,但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学术研究,担任博导一职,李琳博士也确是无可争议,实至名归。
最近这几年来,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90后青年学者,开始走向学术高峰的舞台。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年纪轻轻,就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且大多有海外名校的求学经历。 这些青年才俊从没有被现如今社会上的一些浮躁之气所感染,而是专注于自己所在领域的研究。这些领域的研究无一不是在基础科学的范畴之内,科研难度之大,3~5年内很难预见成果。 由此可见,即便社会风气浮躁,依然有一批年轻人不为所动,恪守在自己的领域,埋头苦干。 而我们国内的高校与学术圈也不吝惜给他们提供舞台,让有才华的年轻人得以绽放。
02
当最后一批80后而立之际,我们这一代人所背负的压力似乎从没有松懈过,甚至有很多人痛心疾首地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 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优秀且拼命努力,勇敢向时代的偏见说“No”。
比如这位学霸女神,刘明侦。
18岁进入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读书,这所大学是英国最负盛名的学校之一,仅次于牛津、剑桥及伦敦大学,是世界级的顶尖学府; 21岁以全系第一名毕业; 22岁硕士毕业于剑桥大学; 23岁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表论文,成为该期刊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最年轻的中国女学者;
24岁就拿下了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仅用了两年时间;
25岁入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被聘为教授,学校为她举行了签约仪式。
27岁成为博士生导师; 28岁被任命为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副院长。 与李琳博士一般,同样是在28岁的年纪,当其他人还在斡旋于自己人生的泥沼深潭时,同样年纪轻轻的刘明侦已经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青年导师。 在牛津大学读博士期间,她的研究课题是关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工艺的研究。当时有媒体采访刘明侦。 她说:“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为了抢时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实验,钻进实验室里十几个小时。” 直到2013年4月底终于实验成功了,从研究材料到发表论文,她仅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抢在了本领域的最前端获得研究成果。 在电子科大2017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刘明侦教授作为教师代表致辞。站上讲台,她说道:“在座的同学们大都应该是98、99年出生的,我是90年的,和大家一样,都是90后的一代……”,台下一片掌声。
她说:很多人说我运气好,是的,我运气非常好,一路走来遇到了好父母、好老师;在成电遇到了好领导、好同事、好团队,但更重要的是,我遇上了一个好的时代。 03
顶尖名校的学历,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这些都是多少个夜晚苦熬换来的学术成果。 每一句轻描淡写的讲述,都是很多人一生无法达到的高度。 这些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身体力行,向我们证明着,所谓优秀,真的可以成为一种习惯。而支撑这种习惯的,不外乎是不为外人所知道的努力。 傅盛在认知三部曲中提到,人有四种认知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约有95%的人都处在第一层,其实本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但自己却并不知道,是不是自知无知,正是优秀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区别。 90后、青年博导、年薪百万,这些都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标签,潜藏在表面之下的,是一个人是否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明白自己身处哪一层级,并要为此付出怎样的努力! 对普通人来说,我们膜拜大神的意义是用来对比学习的,而不是在网络上留下一句“给大神跪了”的感慨评论,便拂身而去。 所以,当我们感慨为什么越优秀的人越努力的时候,或许我们更应该问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够优秀的你没有那么努力! 越是优秀的人,越能看见自己的不足;前行到一定程度,目标感会愈发强烈。 于是,步履踌躇、心生敬畏便成了一种肌肉反应,但也正是这种心态,让他们不想停下探求的脚步。相反,平庸的人却总是一知半解,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
04
现任西湖大学校长,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教授,曾针对中国高知识分子的现状提出这样几个振聋发聩的质问: 谁说绿卡是梦想?谁说尖子都书呆?谁说国内难科研?谁说读博毁一生?谁说学霸少努力? 伴随社交网络的关系链,我们有幸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科学家正在颠覆学术圈的这5个传说,成为更多青年人的榜样。 这些年总有人争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上大学到底有没有用?
鼓吹读书无用论的人会以传奇般的口吻讲述比尔盖茨、乔布斯等人的传奇经历,好像社会这所大学更能培养出所谓成功的人。 然而事实是,这么多年过去,微软依然还是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缔造品牌;苹果依然引领着电子消费品行业的风尚。 我们谁也没有成为下一个盖茨或者乔布斯。 所以探讨读书是否有用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无论是盖茨还是乔布斯,亦或是李琳、刘明侦一样的青年科学家,都是很遥远且现实的存在。 我们并非是要成为与他们一模一样的人,而是应该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在自己所专注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要知道,这个世界真的很大,而那些持续努力的人,值得拥有更多美好。
—THE END—
作者:王荆棘本文转自公众号:灼见 (ID:penetratingview)
投稿·合作:yesi@cyol.com
(邮件后请附联系方式)
睡不着,聊几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