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孩子们讲讲国庆节、国旗、国徽、国歌的由来
点击上方i小学奥数关注关注后上网课、下资料、一起天天练
国庆节的由来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国旗的由来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体现。每天清晨,在天安门广场,伴随着旭日的第一道霞光,五星红旗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如今,这个周而复始的固定程式,已成为国家的象征,成为每个中国人心中一道圣洁的风景。
1949年10月1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亲手升起了象征新中国诞生的国旗,人们心潮澎湃,但对于这第一面五星红旗诞生的波折却不甚了解。
国旗图案“万里挑一”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京成立,首要任务就是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制定国旗。7月,筹备会在《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发布征集国旗图案的启示。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强烈反响,短短一个多月,筹备会就收到了应征国旗图案2992幅。朱德总司令、历史学家郭沫若、诗人艾青也都亲自设计了国旗图案。
《国旗图案参考资料》
负责制定新中国国旗的是筹备会下设的第六小组,组长是著名教育家马叙伦,副组长是叶剑英和沈雁冰;其它成员有田汉、郭沫若、陈嘉庚等各界知名人士。经过反复认真地评选,最后从近3000幅应征国旗图案中,选出比较好的38幅图案,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交全国政协一次会议讨论。
五星红旗原作者只是普通财务员
经过反复推敲,第六小组向政协代表推荐的国旗图案是,图册中的复字第3号和复字第4号图案。基本特征都是红底、黄星加一条黄条;红色象征革命,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黄条象征黄河。部分人士认为,中国并非只有黄河一条而已,于是衍生出另外两个草案:二黄条代表黄河、长江,三黄条代表黄河、长江、珠江。但张治中向毛泽东表示,黄条分割红地,如同国家被分裂,应另选作品。
五星红旗原设计者曾联松
最后筹备会一致选定经过修改的复字第32号图案,而原稿设计者曾联松竟只是一名普通的财务员,甚至连画家都没有做过。
1949年9月27日,在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上,根据代表的意见,对国旗说明又做了进一步修改,正式将国旗定名为:五星红旗。10月1日,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开国大典上高高飘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1990年6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该法于当年10月1日起施行。
国徽的由来
1949年7月,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同样在《人民日报》登出全国征国徽的启事,明确提出对国徽设计的要求是:甲、要有中国特征;乙、要有政权特征;丙、形式要庄严富丽。
全国各界人士纷纷投入到国徽设计中。同时,受中央之命,负责征集国徽图稿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都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截止1949年8月20日,共收到国内外的国徽稿件112件,图案900幅。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采用。因此,在1949年9月的政协全体会上,只通过了国旗方案和国歌词谱,没有公布国徽方案。
后来,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决定邀请师范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组织人力对国徽方案进行设计竞赛。为了赶在1950年的国庆节挂上新国徽,设计组的专家学者们,对各种构思和设想认真推敲,反复研究,梁思成、林徽音两位先生更是抱病参加设计工作。
1950年6月20日晚,周总理亲自主持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会议,最后决定采用清华大学设计的方案:用齿轮、麦稻穗,五星、绶带作为题材,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政权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向全国颁发了公布国徽的命令。从此,我国庄严而美丽的国徽诞生了。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呈圆形,国徽中心部分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城楼,城楼正中上方是四个金色的小五角星以半弧形环绕一个金色的大五角星。国徽的四周,是由两把金色的麦稻穗组成正圆形的环;麦稻杆的下方交叉点上,一个金色的圆形齿轮;齿轮的中心交织着红色授带,授带向左右绾住麦稻穗而下垂,把齿轮分成上下两部分。国徽中的齿轮和谷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五星则代表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大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寓意是:象征着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四颗小五角星环绕一颗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大团结;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天安门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首都北京的象征。因为天安门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又是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国徽在颜色上用正红色和金红色互为衬托对比,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吉寿喜庆的民族色彩和传统,既庄严又富丽。
国歌的由来
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公报上刊出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国歌拟稿。可是,反动势力的代表袁世凯随即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1915年5月,袁世凯政府的政事堂礼制馆把《中华雄踞天地间》定为国歌。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这首歌的字里行间散发着袁世凯帝制自为的臭气,纷纷以拒唱来进行抵制。
1919年11月,为了制订新的国歌,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了国歌研究会。据说根据章太炎的建议,该会决定将相传上古时代舜所作的《卿云歌》配上乐曲作为国歌,于1922年1月由北洋政府的国务院公布通行。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国民党政府以国民党党歌为国歌。
1934年春,剧作家田汉决定创作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可惜他刚完成故事梗概和主题歌的歌词,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这时,好友夏衍接手将故事梗概写成了电影剧本,聂耳更主动要求为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这首歌曲最后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关于歌词最初写在哪,田汉自己也记不清楚。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写在香烟纸盒上,但夏衍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明确否认过该说法。夏衍说,田汉的《入狱》一诗才是写在一包香烟锡纸的衬纸上。入狱前,田汉就已经把剧本梗概交给剧组,所以《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是写在《风云儿女》剧本梗概原稿的最后一页。
《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聂耳(左)、作词:田汉(右)
拿到歌词的聂耳以惊人的速度完成曲谱初稿。后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这首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怒吼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但却是聂耳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
聂耳谱曲手稿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立即传唱开来。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学潮,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1949年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马叙伦等主张暂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徐悲鸿、郭沫若等许多委员表示赞成。郭沫若等建议修改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历史性的词句。但是,张奚若、梁思成认为该歌曲是历史性的产物,为保持其完整性,词曲最好不做修改,并举法国的《马赛曲》为例。毛泽东和周恩来赞成。
1949年9月27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在国歌未正式制定以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第一次面向全国演奏出来。
文化大革命期间,田汉在狱中逝世。《义勇军进行曲》也基本停唱,一些正式场合也基本以《东方红》作为国歌使用。直到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庄严通过现行宪法的同时,通过决定: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写进宪法。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体代表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赋予国歌以宪法地位。
关注i小学奥数微信公号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