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简《诗经》读书班讨论纪要
编者按:“安大简《诗经》读书班”微信群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建立的学术微信群,发起人为孟蓬生、王化平,旨在研讨安大简《诗经》的相关问题,推动跨学科学术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群为纯粹的学术研讨群,崇尚实学,绝去浮言,提倡争鸣,鼓励创新。微信群建立以来,得到了学界同行的响应和支持,在群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推送将按照时间顺序,整合四次讨论纪要,以飨读者。
以下是9月22日至25日的討論紀要,由於當時尚未見簡文和整理者意見的全部內容,所以一些想法還不是很成熟,主題也比較分散,在此整理的是相對集中且成熟的討論內容(為保持行文簡潔,除引述外,對於發言者一律徑稱其名,不加“先生”等字樣,敬請諒解)。
一、文字學
文字方面主要是有關《關雎》“晶(參差)”之“
”的討論。“
”,原作:
杜鋒注意到今本《詩經》中“參差”之“差”(歌部)在簡中寫作从徙聲之字,可再次證實徙在戰國時當歸歌部。杜鋒還指出若嚴格隸定的話,此字應該隸作“
”,可分析為从竹、土,
省聲。且此字在注釋(五)中說是“屎”字,當誤:“‘屎’字承自甲骨文从尸从少(小)之字,與簡文
無關。
的聲符是‘沙土’之‘沙’的本字,也是‘徙’的聲符。李家浩討論過。”李發指出李家浩早年將甲骨文那個所謂的屎釋作
,讀作“徙”,裘錫圭讀作“選”,但後來李先生或許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因為安大簡注釋李先生是看過的。杜鋒回應:“李、裘兩位先生讀甲骨文中的‘
田’為徙、選田,金文讀為‘纂’,其認為尸分化出尾,早期好像未見,秦文字中方見。所以李守奎先生懷疑
、
在早期有明確分工,當為二字。最好還是將簡文
的聲符【尾(
之省)】視為‘沙土’之‘沙’的本字,也是‘徙’的聲符,不必與‘屎’糾葛,因為字形說不過去。”
二、音韻學
音韻方面主要討論了?聲字古音的相關問題。孟蓬生認為:“從《說文》諧聲系統看,?聲字古音可以跟見紐字發生關係。安大簡《關睢》‘關’字異文作‘
’,可以跟《說文》諧聲系統互相印證。”何義軍指出下文《卷耳》之“卷”同樣寫作从“?”聲,又可證明孟先生的說法。
孟蓬生在25日的討論中又補充道:“關(見母)从
聲,
从卝(卵)聲(來母)。?聲、卝(卵)聲相通,故‘關’異文作‘
’。另外,他還指出:“《說文·門部》:‘
,妄入宮掖从門,?聲。讀若闌。’《廣韻·寒韻》音‘落干切’,為來母字。但根據《說文》諧聲系統,?聲字有‘?’,《廣韻·願韻》音‘居願切’,為見母字。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資料可以互相印證,表明‘?’聲與卝(卵)聲一樣,上古均出入於見來兩母。”
三、訓詁學
對於安大簡《詩經》字詞的理解,孟蓬生提出一個原則性的問題:“要盡可能尊重古人尤其是漢人的解釋,不要輕易出新解。出新要符合當時的音韻和用字習慣。”
關於《關雎》“要翟”的理解。對於整理者讀“要翟”為“腰嬥”,訓為“細長的腰身”的意見,王化平認為“要翟”还是應讀作窈窕,釋作“好”比較合適:“窈窕是一个聯綿詞,既有漢人的注釋支撐,也有《詩經》‘佻佻公子’句佐證。新解的成立不能單憑音韻,全篇的意境最重要。”他強調:“‘關關雎鳩’就類似‘呦呦鹿鳴’,一開始就沖著‘好’來的,不是沖著腰身來。而且下文有‘淑女’,有‘好逑’。”並指出《陳风·泽陂》“有美一人,碩大且儼”表明先秦女子應以高大而非腰細為美,可作參考。而“窈窕”,在馬王堆帛書中引作“茭芍”,也是很重要的證據。
四、文獻學
這方面主要涉及抄寫格式及文本等問題。王化平指出安大簡《詩經》的抄寫格式與漢簡《詩經》有較大不同:“安大簡《詩經》兩首連抄,以墨丁隔開。各章之間好像沒有一律斷開,有句讀。”並就安大簡《詩經》的內容對美國學者柯馬丁等提出的先秦詩歌“共享材料庫”說提出了質疑。【按:柯馬丁認為“兩篇《蟋蟀》(指清華簡《耆夜·蟋蟀》和毛詩本《蟋蟀》)文本是通過它們總體上的主題、意象以及一套有限範圍的表述而聯系在一起的,這些表述明顯使它們區分於其它詩歌:它們是某一個共享素材庫或是‘詩歌材料’的兩個獨立的具體實現。不難想象,如果有其它的“蟋蟀”詩被發現,它們也將是不同的。”】王化平認為:“安大簡《蟋蟀》與《毛詩》大同小異,差異遠小於清華簡本與《毛詩》,完全可以看成是《毛詩》的一個戰國寫本。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柯馬丁的推測。柯馬丁誇大了不同本子間的差異,對所謂的‘文本複制’的理解過於機械,沒有充分考慮到清華簡《耆夜》的性質。”
王化平認為漢人看法來自戰國,不可輕易否定。文獻的流傳除了文本,還有師徒的口耳相傳,古人對經典誦之在口,記之在心亦是常態。雖然焚書坑儒對文獻、文化有很大破坏,但戰國末年出生、成長的不少人仍活到漢初,學术自然可以延續。楊懷源表示讚同,並指出焚書坑儒應對皇家藏書影響不大。
王化平還指出“安大《詩經》簡具體篇章、大部分詩序與《毛詩》相同,這說明戰國中晚期已有較穩定的《詩經》本子,《毛詩》本有長久淵源”,但安大《詩經》簡在結構上也與《毛詩》多有不同,“比如有《侯風》,《魏風》所收詩多見於《毛詩·唐風》”,這些結構上的不同對孔子刪詩說提出了挑戰:“如果有孔子刪詩,則何來安大簡與《毛詩》本在結構上的差異,以至於此有《侯風》而彼無之,《魏風》《唐風》相混淆?當然,理論上來說,安大《詩經》簡、《毛詩》本均有抄錯的可能性。”
9月26-28日的討論主要涉及《關雎》中“要翟”的訓釋與“寤寢求之”中“寢”字的釋讀。
一、關於“要翟”
孟蓬生提出“窈窕”馬王堆帛書引作“茭芍”,安大簡作“要翟”,表明是一個宵部的聯綿詞,不應該拆開解釋。然後從宵部的聯綿詞中找到一些可能的書寫形式,如夭紹、要紹、妖嬈、要媱,並梳理出如下的平行關係:
佻佻:嬥嬥:苕苕
窈窕:要翟:要紹(夭紹)。
王化平補充了《康熙字典》引用的材料,“要紹”又寫作“偠紹”。另外,葉磊提出將“要翟”釋作細腰與《關雎》全詩意境不合,宜從舊解(以上9月26日)。
孟蓬生補充道:“《方言》卷二:‘美狀為窕,美色為豔,美心為窈。’上下兩字分訓,不可信。”王化平評論道:“從聯綿詞的角度入手,太好了。這樣不僅解釋了“要翟”,還解釋了其他詞。《康熙字典》:‘又以紹切,音。’”(以上9月27日)
孟蓬生通過語音線索又找到了一批與“窈窕”同義而書寫形式各異的聯綿詞,如《詩經·陳風·月出》中的“窈糾”、“懮受”、“夭紹”和漢代的“要媱”等,並進行了分析和論證。侯乃峰指出:“‘要翟’一詞,杜澤遜老師在安大簡發佈之前就寫好了文章……‘要翟’就是聯綿詞,不能拆開訓釋的,然後列舉了各種詞形,都是姣好之貌。”(以上9月28日)
二、關於“寤寢求之”之“寢”
該字从爿,帚聲,原作(簡2):
李明曉認為:“ ‘寢’和‘寐’有可能是異體關係,更可能是傳本不同的原因。”葉磊推測“寢”與“寐”有可能是通假關係,並對二字聲韻關係作了初步論證。譚樊馬克推測“‘寢’就是‘帚’聲,‘帚’聲的‘婦’和‘寐’相近”。孟蓬生指出了葉磊所舉例證中的問題,指出:“講聲母通轉時最好保證韻母相同,講韻母通轉時最好保證聲母相同,這樣更容易保證結果的可信。”孟蓬生認為:“也许‘帚’就是用作‘歸’字。下文《殷其雷》‘歸’字就寫作‘?’字,可以為證。”陳緖平認為孟此讀“有点震撼了”。孟蓬生進一步梳理了與之平行的“沬”與“靧”、“妹”與“媦”兩組字的關係,認為“然則寐之於从歸(記錄者按:指帚)之寐,猶沬之於靧、妹之於媦也” 。王化平認為整理者認為“寢”是“寐”的訛字也是可能的,“因為上博五《季庚子問於孔子》中的那個字(記錄者按:“
”“
”),就可能从未得聲,之所以从帚,是因為‘寐’與‘寢’同義。所以‘帚’並非聲符。另外,在上博五《弟子問》中,‘寐’寫作从爿从未(記錄者按:指“
”),而‘未’形的左半,確實與爿相近。也就是《季庚子問於孔子》的那個字形先省去宀,然後左邊訛作爿的。”針對王化平的意見,孟蓬生指出《季庚子問於孔子》的“
”可以是雙聲符字,“下邊未和帚都是聲符”。侯乃峰指出:“那個‘寢’字形在後面也出現了,是個韻腳字,據用韻可以肯定也是讀寐的。”孟蓬生補充道:“根據《陟岵》韻例(王力《詩經韻讀》),‘寢’與‘季’押韻,應該可以證實我上午對‘俉寐’的推測。”蘇文英指出卜辭中有“婦好帚”,鄔可晶有文讀為“婦好歸”(記錄者按:實際上最早是裘先生提出的,見裘錫圭:《殷墟甲骨文“彗”字補説》,《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第426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針對蘇文英補充提供的資料,孟蓬生說:“我實際上是想說‘帚’在‘?(歸)’中是可以用作聲符的,因為我當時(記錄者按:指9月28日上午)還不知甲骨文帚可以讀歸。”(以上9月28日)
9月29日這一天主要討論了四個問題:一是關於“要翟”的釋讀,學者們提出了與整理者不同的意見,並因此談到了古文字學考字的方法以及“經學訓詁”和“小學訓詁”的不同。二是關於安大簡中“葛”字的字形問題。三是關於安大簡的時代問題。四是關於安大簡中“覃”字的構形分析。
一、文字
(一)關於“要翟”的訓釋
學者們多認為整理者關於“要翟”的解釋值得商榷。劉釗就此提出古文字考釋要與語言學相結合,並引陳劍的說法“古文字的考字,實際就是考詞”。劉認爲“要翟”是聯綿詞,不能拆開解釋;聯綿詞的詞義常常比較虛,不能太具象、太坐實。“所謂窈窕是指女子嫻雅美麗,當然包括面貌、儀態和氣質,將其限制在腰細的一點上就太狹隘了。古代字書韻書中的解釋有很多是靠不住的,甚至是編者的杜撰和臨時起意。像《聲類》對嬥字的解釋就是如此。”胡平生以其整理阜陽漢簡《詩經》和多年研讀《詩經》的經驗,認爲《毛詩》不可等閒視之。王化平則比較了毛、魯、韓三家對“窈窕”的解釋,認爲大同小異,雖然闡釋的經義有區別,但對詞義的理解實無差別。陳緒平指出“經學家訓詁”與“小學家訓詁”有不同,閱讀時宜加區分。
(二)关于安大簡中的“葛”字
侯乃峰閱讀安大簡時,注意到“葛覃”的“葛”字寫法,說:“安大簡《詩經》與《孔子詩論》‘葛覃’篇名之‘葛’字合觀,似可證明當年的猜測——《尚書·牧誓》中武王誓辭所謂的‘牝雞司晨,惟家之索’的‘索’字當是‘害’字之訛——應當是有點可能性的;漢人看到安大簡那種‘葛’字形的寫法,認作‘索’字是毫不奇怪的,而《孔子詩論》中的‘葛’字卻是寫作从‘害’聲的??”“‘牝雞司晨,惟家之害’,語意再明白不過了……而‘索’字在此句中的訓釋——敗壞之類,其實並無多少訓詁材料的支撐。再者啊,先秦時期的所謂的古人之言,多是諺語之類的話,大都是押韻的,上句辰屬於文部字,下句若是索則是鐸部字,隔得很遠;而如果是害,則是月部字,與辰就近多啦。”劉釗、孟蓬生兩位均贊同此看法,不過孟蓬生同時指出:“合韻之說似可不必,單數句不一定押韻。”
(三) 關於“葛覃”的“覃”字
孟蓬生首先提出討論“葛覃”中的“覃”,認爲“‘覃’字《武威漢簡》作‘勝’,反映了上古時期侵蒸相通的關係”。在安大簡中,“覃”字形體上从尋从由。劉釗指出:“尋甲骨文就从簟聲。”董珊說:“覃作姓氏時,本來就讀作尋。”“从由是加注聲符。”譚樊馬克則從方言的角度提出看法:“四川的漢語方言也有讀尋的。”“柚”字中的“由”也是加注的聲符。蕭旭指出覃讀尋聲,蓋楚語,在《淮南子》中多見。孟蓬生指出覃字从由而不是从古的觀點,最早是李天虹提出的,刊登在某一期的《國際簡帛研究通訊》上。程少軒補充說李天虹《葛覃考》是提交達園會議的論文,後收錄在《新出簡帛研究》(記錄者按:艾蘭、邢文編:《新出簡帛研究》第103-104頁,文物出版社,2004年)一書中。
二、文獻
(一)關于安大簡的時代
胡平生提出安大簡《詩經》先經魏人抄寫初定型,然後輾轉多次傳抄講授,才成為今天見到的楚文字簡本。大家由此談到安大簡的時代,對“戰國中晚期”一說展開討論。此爭議主要是由安大簡第一卷“前言”引起,“前言”中説北京大學測定是距今2280年,後經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檢測分析,也認爲是“戰國早中期”,但王化平指出距今2280年的話,就是公元前260年左右,不宜說“戰國早中期”。胡平生也作過推算,表示對“戰國早中期”的提法感到疑惑。繼而王化平和孟蓬生找到黃德寬先前發表的文章,覆核詳細檢測數據,發現所謂“距今2280年”是從1950年算起。這樣看來,“戰國早中期”的說法是有根據的。
同時,孟蓬生提出是否可從字形比較的角度推測安大簡的時代。譚樊馬克、張峰、何義軍等各自談了字形方面的證據,如張峰認爲:“比如‘福’、‘禮’,目前這種寫法基本見於新蔡。還有‘豐’,也比較古。當然其他的有沒有還有待繼續查看。”何義軍也對此做了初步分析。
(二)關於安大簡中的“侯”
胡平生在群內貼出新作(按,此文於2019年9月30日發表在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的微信公眾號“語言與文獻”上),認爲“侯”即“魏風”,因魏國一開始稱“侯”,所以用“侯”表示“魏風”。安大簡本的最早底本實出自魏地,輾轉傳抄講授之後才流入楚地。王化平則認爲安大簡中有“魏”,“侯”不應是“魏風”。根據傳世文獻中的國風次序,懷疑“侯”實即《毛詩·鄶風》。在安大簡中,“魏”、“侯”兩部分都存在誤置的情況。
9月30日的討論仍以字形爲主,涉及到《卷耳》中的“傾”“褭”“豐”等字,有學者對整理者的釋讀提出了質疑,但也有學者贊同整理者的釋讀。
一、關於“傾”字
該字从夨,从血,原形如下(簡6):
劉洪濤認爲《卷耳》中的“傾”字難解,孫合肥提出清華簡《邦家處位》中有與安大簡第6簡从立从血(益)相同的字形“
”(簡1、7),安大簡第35简“傾”字“
”从辵,應當是意符替換。孟蓬生認爲整理者“血是益字簡化”之說似可不必。
二、關於“褭”字字形
該字从衣,从馬,原形如下(簡6):
董珊對从馬衣聲的字形讀作“懷”提出疑問,譚樊馬克認爲“馬作義符也費解”,孟蓬生提到簡帛網上有學者認爲此字是“爲省聲”。沈培認爲:“沒有必要對讀為‘懷’的‘褭’多猜測,應該就是把‘眔’錯寫成了‘馬’吧!”然後又作了簡單論證。劉釗認爲:“眔訛成馬的可能性很小,鳥頭訛成馬頭的可能更大。成語說‘烏焉成馬’,烏和焉本來都是鳥或从鳥。”范常喜貼圖指出,此字的構形李鵬輝已有專文討論(記錄者按:李鵬輝《談安大簡〈詩經〉中的“褭”及其相關字》,《戰國文字研究》第一輯,安徽大學出版社,2019年)。孟蓬生指出从爲字形上不好解釋,上古音懷从眔聲。孟蓬生依據安大簡第一册中的“馬”、“爲”兩個字形,認爲:“所謂‘懷’字从‘馬’,仍然是合適的隸定。”“从爲(省)的说法也得不到內證的支持。”但其後馬超又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簡文懷从的馬實際是金文‘萈’(記錄者按:指
字)的訛變。……瞏在金文有从〇和萈雙聲的寫法(記錄者按:指
字),〇(圓)屬文部,和微部不遠,也許可以看作聲符。”
三、關於簡27的从木中聲之字
該字原形如下(簡27):
整理者認為此字“从‘木’,‘中’聲”(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中心編,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第87頁,中西書局2019年),沈培覈驗字形,指出木旁右側顯非“中“字,乃爲《葛覃》中“覃”字所从“尋”旁。不過,對字形中的圓圈,沈培表示“沒查到怎麼演變來的”。對此,孟蓬生說:“中在冬(侵)部,跟由聲亦近,有沒有可能是吳振武先生說的雜糅(捏合)現象?”馮勝君表示雖有過與沈培類似的想法,但木旁右側應非“尋”字。劉洪濤認爲可參考楚簡中的“早”字。
四、關於《樛木》中的“豐”字
該字原作(簡9):
趙彤首先提出這個問題:“《樛木》釋爲‘豐’之字,於韻不叶。簡帛網有魏宜輝文,據該字从‘亡’聲直接讀爲‘荒’。從字形來看,似仍有不妥。我有一個猜想,此字或可釋爲‘盟’,象器中盛血。”沈培則認爲釋作“盟”在字形上不可取。孟蓬生以爲整理者讀“豐”作“荒”沒有問題。説:“就漢字構形學的觀點看,从壴从亡之字跟“豐”確實不是一個字,就像鍼和針是不同的字一樣。但它們之間是否可以構成傳統意義上的異體字,我目前還在觀望,至少我不希望因為它們有不同的聲符就規定它們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異體字(比如鍼和針)。我上面主要從丰聲字看侵談部字跟東陽部字的關係,所以我在把上面的發言整理成一個短篇,副標題就是《兼論“丰”聲字的前上古音》。”趙彤認爲:“如果認爲此字是豐,需要解釋的問題更多:一、一部分中古曉母字與明母字在上古有聯繫,應該看作某種類型的m聲母,我個人比較贊成清的m。這部分字的範圍相當固定(包括這裏討論的‘荒’),而且只與明母相關,不涉及幫滂並諸母。而‘豐’是滂母。二、東陽合韻作爲楚方言的特點尚且有爭議,還需要注意,合韻是指韻母相近可以押韻,並不意味着韻部就相同。如果聲母、韻部都不合常例,說‘豐’讀爲‘荒’需要慎重。又且‘豐’字歸東部還是冬部也有爭議。三、再退一步,承認楚方言東陽合韻。作爲《詩經》這樣的經典,大概不會輕易改變它的用字和用韻。四、聲訓往往在語音上並不嚴格,不宜作爲證明古音的主要證據。”對此,孟蓬生幽默地回應道:“進到碗裏的都是菜,挑食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喲!”
文章轉載自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公衆號:語言與文獻(ID:wenxiansuo1984)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的公眾號,主要推送與漢語言文字、漢語古文獻、少數民族語言文獻相關的研究成果及最新學術資訊。
特别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学
有深度的大众国学
有趣味的青春国学
有担当的时代国学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信号: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谢琰董京尘
责任编辑:许玮婧
专栏画家: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