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转型启示录:从“昭和热血”到“平成废宅”
作者:阿北 来源:筹码(ID:Chouma2016)
《世界上唯一的花》来自日本男子天团SMAP,槇原敬之词曲,号称日本第二国歌,著名反战歌曲
2019年仅剩不足百天,所有的工商业者都很焦虑。如何从需求衰退中重建增长,如何从看不清的下行周期中发现机会,是所有人都面临的难题。
全球化的终结,技术进步红利的末期,富裕人口增长的塌陷,加剧了需求萎缩和分配失衡,贸易赤字让债务压力更加尖锐,全球开始进入存量博弈。在以重塑“分配权”为目标的摩擦过程中,各个国家不约而同的采取了类似动作:对内,各国积极参与对富人群体的跨国征税(CRS),对外,贸易保护提高关税以换取更大全球贸易收入的分配比例。 即便如此,极端主义思潮依旧盛行,试图将整个全球的资本分配主线,从“市场主导”再次推向“暴力主导”。
危机时刻,以史为鉴,以邻为镜,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能看到多远的过去,才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环顾世界,有过爆发增长、扛过衰退、经历过贸易战,有过极端主义思潮并保持依然繁荣的经济体屈指可数。在《大萧条:反思1929》 一文中我们总结过,美国面对1929危机其实给出了不太有效的政策,最后还是战争红利和得天独厚地理优势,或者说是命好让美国度过了难关。能够扛过危机而国际地位不下滑,重新走向繁荣,从个人角度和国家角度都值得参考的大国,亚洲只有日本。
研究日本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困难的。 一方面,中日是海洋隔开的一组镜像,是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完美对比实验。另一方面,近两百年中,最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中日互相纠缠相互塑造,比如,辛亥革命背后的支持者有日本首相犬养毅,在甲午海战、占领东北和朝鲜以及全面侵华战争中,日本的军事力量实质上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经格局。
今天的日本比中国其实更传统更复杂,所有的经济问题背后,都是政治、文化、和历史的深度缠绕,无法做简单的展开。如果要真正理解日本,首先必须抛弃主义的有色眼镜,基于现实:
作为亚洲的文明之光,日本文化在最近的一千多年不曾因战争中断,作为宗教领袖的天皇的存在客观上保存了中国汉唐文明的海外一脉。
作为东方和西方文明交汇的桥头堡,日本融合了神道教、西方文明、儒家文化,既是东方文明的海洋版本,也是西方价值的儒家解读,在整个文明冲突的大背景下,日本用文艺作品消化了种种冲突,文化百花齐放,社会出乎意料的平静安宁,连黑手党都都彬彬有礼。
作为全球最快繁荣、最快进步、最快衰老的国家,日本不仅仅成功抵挡了泡沫经济衰退的压力,且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实验——如何应对全社会的老龄化和持续的通缩。
中国国内舆论曾经对日本极尽嘲讽之能事,文章标题多为“失去的二十年”。 其实,真的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资格走下坡路的。
上坡路好走,“殖产兴业”已经是最佳实践。下坡路难走,相当多的国家是根本没注意看见下坡就垮了,全球近200多个国家,失败的比比皆是,几乎全凭一口仙气吊着,混吃等死。南美的委内瑞拉、阿根廷和巴西,50年代比肩美国,老天爷慷慨地赐予给了地球上罕见的自然资源,然而几个国家一路翻滚下行,堪称失败经典。 欧洲的边缘俄罗斯,更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全凭能源老本和苏联遗产续命。
正如赚钱的方式都是类似,亏钱的样子可是个个不同,下坡路上没有经验可循。日本走下坡路时已经世界第二,扛着老龄化、增长天花板和全球最大的地产泡沫找出路,磕磕绊绊走到今天,近10多年里每年捧回一个诺贝尔奖,满满新气象。
日本的成功并非没有代价,从明治维新之前到现在,大概经历了三次不同的社会思潮和与之配套的财富分配方式。
第一次,发源于明治维新。国家意识觉醒的日本从藩镇割据第一次成为一个整体的国家,启动经济改革。
第二次,走向极端化的国家叙事,支持军事扩张,刺杀民主化代表人物,二战大挫败后,经济建设继续主导国家叙事的节奏。
第三次,叙事走向个体叙事,经济泡沫破裂,老龄化,文化繁荣,个体叙事成为主流。
在国家叙事(言必谈国家,军事力量主导财富分配)和个体叙事(关注自己,市场力量主导财富分配)的两极切换中,日本付出了几代人的生命、热血和蹉跎。曾经昂扬向上的几代人,推动了日本的巨大变革和高速发展,但如今遍地“平成废宅”,以至于民间戏虐为「明治养士,大正养国,昭和养鬼,平成养豚」,满满的失落和挫败。
但是,这样的代价值得吗,颓废真的一定是坏事吗?
国家叙事,军事力量主导分配昭和热血登上历史舞台
明清以来,日本一直以中华为师,学习文化和治理经验,同时闭关锁国,以武士、商人、资本家和地主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结构,上千年没有结构性突破。直到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横滨。当时的佩里将军的舰队武力超过横滨港内的火力之和,震惊日本朝野,在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次年春天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开放下田、函馆两港口,以及贸易最惠国待遇。被迫接入全球贸易网络的日本大开眼界,见识了西方文明,脱亚入欧的念头剧烈生长。
一个国家的命运和路线,与他们的人口结构密不可分。1888年及之前的日本,是典型的海岛小国,农业艰难物产贫瘠,工业化和贸易为整个国家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人口处于快速扩张,整个国家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大量的新生儿,这样的人口结构,就是最好的革命土壤。
1888年日本的人口结构
这个时候的日本可以说是百废待兴,急于学习西方,所有的守旧势力被工业革命的威力所震慑,20多岁的年轻人往往就能影响国家走向。日本作为弹丸岛国,选择臣服先进生产力,确实是脱离饥荒和愚昧,进步最快的路径。相比之下,满清戊戌变法也是向西方学进步,不同的是大陆国家的保守势力更强,失败了。
1871年日本右大臣岩仓具视(中)组织了著名的岩仓使节团,与大久保利通(右1)、山口尚芳(左2)、木户孝允(左1)、伊藤博文(右2)等重要官员组织了百人团队访问欧美,历时1年多,以求改革之道。
快速扩张的人口提供了成功的保障,日本不仅仅最快进步,更成了亚洲第一热血,拼搏到令人发指,从天皇到民众一起慷慨激昂推动“脱亚入欧,全面西化”,勇气与决绝让人惊叹,成果斐然。明治维新之后50年左右,日本就跻身世界列强,不仅仅经济蓬勃向上,更在军事上战胜了大清国、沙俄,组建了亚洲第一海军,军事存在覆盖了整个远东。在国家叙事的狂热氛围中,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彻底爆棚。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哪怕是世界第一强国,一切阻挡扩张的势力都会被铲除,哪怕是自己的首相。
1930年的日本人口结构,更激进的金字塔形
作为日本立宪制度的总设计师——首相伊藤博文还是低估了日本年轻人的狂热,以及人口和文化因素导致疯狂军事扩张。一直以来,日本存在了上千年贫穷的武士阶层,幕府倒台后,这些年轻人逐步进入到军队体系,祖祖辈辈都是为主人抛头颅撒热血的,而且日本文化中并不怕死,追求像樱花一样的短暂而绚烂的人生。更可怕的是日本文化中长期存在的“下克上”(げこくじょう)传统,身居下位的人在军事或者政治层面战胜或打倒了身居上位的那一方。用中国的俗语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造反基因。天皇高居一旁,看着幕府们从镰仓时代开始一代一代的“下克上”,不断的武力夺权,新的将军弄死老将军。这样的权力交替程序是野蛮的,本来伊藤博文计划通过政党雏形的“政友会”来逐步培育官僚集体,引导日本进入民主化进程,(李鸿章也有认同,后来的慈禧准备君主立宪也是受时代感召)但是,两场针对首相刺杀终结了民主化进程,并将日本带入了一条“激进热血”的军事路线。
1909年,已出任朝鲜总督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被韩国刺客安重根刺杀身亡。1921年11月4日,“政友会”的新一代核心人物,主张对外和平发展的“平民首相”原敬被铁路员工中冈艮一刺杀(刺客后来被轻判,并加入日本军队)
左为伊藤博文与朝鲜太子,右为山县有朋
本来,伊藤博文不会死。甲午战争一开始伊藤博文是反对的,他的东亚战略重心一直在朝鲜,致力于将“大韩帝国”转变为日本的属国,反对将日本卷入更大范围的战争。但是,陆军大军头山县有朋瞒着伊藤往朝鲜运兵,试图一举将清政府的势力从朝鲜赶出去,这一举动打破了脆弱的军事平衡,战争才打了起来。深受其害的朝鲜人也因卷入甲午战争,因此在哈尔滨发动了刺杀行动。
伊藤博文死后,缺少了鸽派的制约,鹰派的陆军大将山县有朋全面主导了日本军政大局。作为从基层摸爬滚打上位的长州藩军士,山县有朋凭着卓越的胆识,从倒幕维新一路晋升,成为日本对外战争的总指挥。他不仅仅推动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更一手建立了新的征兵制度、陆军幼年军校、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构成了整个职业军人体系,形成了一套从小孩到热血军官的全套生产线流程,成为当之无愧的“日本陆军之父”。
这些自幼与社会隔绝的军事环境下出产了大量无比忠诚非常优秀的的“职业军人”团体,比如永田铁山、冈村宁次、小畑敏四郎、土肥原贤二、东条英机等,陆续分配到陆军省、参谋本部和驻外情报机构锻炼,为更大的战争而准备,也为日本的狂热扩张埋下了巨大的地雷。
山县有朋谋篇布局宏大,以很低的军事代价帮助日本换取了巨大的战略优势,仅仅挑战大清朝的甲午战争就换来了2.3亿两白银,相当于日本几十年的财政收入,战争红利惊人。但是,热血驱动的政治系统是发散的,无法稳定到一个平和的社会状态,山县有朋一手建立的军校体系成了最大的系统漏洞。
虽然门生遍布朝野,这些从小脱离群众的军校毕业生们就头脑太简单了,仗着人多势众,仗着自己“爱国”,越来越热血,越来越冲动,越来越胡来。被发动起来的年轻人,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在代表陆军派系的山县有朋死后,不同的军国主义势力暗流涌动,诸多法西斯组织在陆军和海军不同派系的军人团体中逐步成长——比如与孙中山关系不错的“黑龙会”。
当然日本军方并非铁板一块,陆军内部就分为统制派和皇道派,内斗不休,代表海军势力的萨摩藩派系也非常眼红权势熏天的山县有朋,毕竟曾经都是割据一方的军阀,谁不想希望通过扩大战争来壮大自己。海军系统利用伊藤博文留下的一个法律系统漏洞——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第11条规定的“天皇统帅陆海军”,选择了被压抑被虚化的天皇结盟,将神权、君权、军权完美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战争机器。那些认为天皇不应该统帅军权的反对派,陆续被打成了“和奸”。伊藤博文曾经设计的类似于三权分立的政治结构,被军人的刺刀彻底摧毁了。
上层政治的变革并不足惧,更可怕的是民意的激发,贫穷的中下级军官(原来的武士阶层) 的行动,为整个日本的变化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1932年5月15日,日本昭和7年,11名日本海军少壮派军人闯入总理大臣官邸,刺杀了护宪运动领导者犬养毅首相,还袭击了东京警视厅、内大臣牧野伸显邸宅、三菱银行、政友会总部和城市周边的变电所,史称“五一五事件”。
本来军官的行为只是单纯的恐怖主义,刺杀首相本该军法处理,但是,在审判前,一份由35万人以鲜血署名的请愿书被送到法庭,请愿书是由全日本各地的同情凶手的民众发起签署,请求法庭从宽发落。审判中,十一名军人拒绝辩护,抱着必死决心陈词,“弘扬”他们对天皇的赤诚与耿耿忠心,呼吁改革政府与经济。除了请愿书之外,法庭还收到另一份求情书,是由十一位新泻县的年轻人寄来的。他们请求代替十一位军官一死,并同时附上十一根手指表示他们的衷意。
如此请愿,全日本轰动了。观众和审判官等都被感动而流泪,全日本为“爱国者”展开轰轰烈烈的减刑运动,国粹主义舆论达到最高潮,国家主义借机升级,对外扩张成为民众支持的主流。
这次轻判,为日本下层军人打开了一扇野心勃勃的上升之路,理想主义和个人利益的结合,不惜生命鼓吹战争,甚至不惜生命发动恐怖行动刺杀首相,军人们知道,人民群众会支持他们这些“爱国者”。
随着军方势力的不断强大,后来还发生了二二六兵变等更严重的事件,但整体看来从明治维新以来幕后影响日本政策的日本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等全部让位军方,生产建设让位于对外扩张。二战中,陆军大将荒木贞夫出任负责宣传教育的“文部大臣”,曾有名言:“物资不足,我们不怕!皇道精神加三千万竹枪,列强不在话下!”
运送甲级战犯的大巴车上,前排左一为皇道派战争狂人陆军大将荒木贞夫。他主张天皇亲政,占领亚洲,决战苏联。二排左一是东条英机
无可匹敌的群众运动越来越猛烈,就像没有起落架的自杀式飞机,上了飞机,就不可能活着下来。本来想退缩的山本五十六因为害怕被基层官兵刺杀,离开东京从海军部去舰队做司令,继续战斗。迫于美国压力想要从中国撤兵的首相近卫文麿,正逼蒋介石和谈,结果,热血志士们和武士阶层出身东条英机出面,说烈士的鲜血不能白流,出身贵族且贵为首相的近卫文麿只能辞职。更荒唐的是,最终的中途岛决战,只能由胆子大的陆军大将南云忠一指挥海军联合舰队,最终一败涂地。狂热,官僚化和疯狂的政治正确,加速了日本的战败。
二战结束后,人口结构的带来的群体惯性并没有消退,在军事上挑战美国失败后,这个国家又向另一个方向猛烈冲刺,在经济上再一次逼近美国,并希望买下美国,从经济上主导全球。
个体叙事,经济力量主导分配从昭和热血到平成养豚
1964年东京奥运会
二战后,军事力量主导分配的时代戛然而止,经济建设成为时代主旋律。蓬勃的热血和快速膨胀的人口,加上越战和朝鲜战争的红利,日本又站了起来,对美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外汇储备急剧上升,从1970年的44亿美元,猛增到1971年的154亿美元,一年增长了4倍,迅速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
日本刚站起来,美国却扛不住了。一方面深陷20年之久的越战泥潭,另一方面,1973年和1978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和中东战争,让美国陷入滞胀。1971年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解体了,人们大量挤兑美元换黄金,欧洲的出租车司机们甚至明确表示不要美元。确实因为穷,美国人需要重建贸易平衡,改变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状况,强烈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提高日元汇率,同时,美国也与欧洲多国提出了同样的要求。
1985年9月22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以及西德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签署了“广场协议”。协议本身是公平的,毕竟西欧和日本的复苏,美国功不可没,重新商定协议很正常,但是,协议本身带来的资产泡沫,让日本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主动为之还是被动,不好判断。
灯红酒绿的80年代末
1986年4月7日,在日本银行前总裁前川春雄主持下,时任首相中曾根康弘的私人咨询机构“为实现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发表了《为实现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报告书》,通称为《前川报告》。
《前川报告》中提出了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市场准入和促进进口、稳定币值、推动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推进国际合作,财政金融配合等方向性政策。报告发布后,日本开启扩张性货币政策,连续5次下调官方贴现利率,从5%降至1987年的2.5%降低了50%,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同时,日本金融自由化逐步开展(利率市场化、汇率浮动、资本项目开放等);1987年5月实施紧急经济对策,进一步刺激经济,叠加人口红利的释放,经济延续繁荣。
一场有意为之,由首相鼓吹的巨大泡沫迅速吹起来了,是私人算盘,还是一盘政经大棋,只能私下揣摩。我们只看到,大部分的日本人膨胀了。父辈在战争上输掉了,我们这一辈人在经济上把美国人踩在了脚下,太牛逼了,所有人都陶醉了。殊不知,泡沫经济就像是裹了糖的原子弹,令人痛苦,令人沉醉。也许是人性的通病,日本泡沫经济的历程和美国20年代的黄金岁月100% 完整复刻,膨胀的姿势都是一样的。
一样的金融管制放松,鼓励投资。日元升值降息,大量银行自己大量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催生了全球最大的房市泡沫和股市泡沫,一套东京住宅当时的均价已经是12万人民币/平米,一般是当时日本中产家庭40年的收入总和,如果按照当时日元的购买力计算,比今日的京沪房地产还要夸张几倍。
一样的股市暴涨,汇市暴涨。东京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在100倍以上。1989年日本股市达到顶峰,日经225指数最高攀升至38915.87点,市值高达18900亿元,东京证券交易所,占了全球证券市场市值的28%,成交量比老牌的纽交所高出2倍。日元汇率飙升3倍,大量日本家庭主妇成为今天外汇市场的主力军之一——“和服炒手”。
一样的奢侈消费和分期消费。在纽约在巴黎,挤满了从日本去海淘的人。日本人当年消费了全球70%的奢侈品。房地产和股市的财富效应让日本人敢于大量分期消费,全世界游玩搜罗奢侈品,今天东京的中古奢侈包包如此有名,全靠当年的阔太太们够豪,打车回家小费都上万日元的给。
日本的名义GDP增长率自1986年的2.83%冲高至7.15%。整个社会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企业在世界各地投资房产,上层社会纷纷用打高尔夫或滑雪来彰显自己的身份,普通上班族也都挥舞着万元钞票争抢出租车、经常出入银座等高档消费场所。这段经济景气的大好形势,从1986年12月开始至1991年9月结束,持续了58个月。
泡沫中都会膨胀,日本作为单一民族国家,最厉害的地方是,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虽然做事死板程序化,但为了长远利益和战略核心,愿意作出巨大的调整和牺牲,战争时期人民群众敢捅自己的首相,和平时期首相敢捅人民群众的超级泡沫。
经济结构转型期日本的指标变化,真正深刻影响日本经济的还是石油危机
因为身处多地震的岛国,极强的战略危机感是写在了日本人的DNA里。作为战略纵深小,人口稠密的外向型国家,日本有三大战略安全不可触碰: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全球贸易安全。广场协议压制了日本的贸易收入,中东的石油压制了日本的贸易成本。如果未来再来一轮1970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影响将非常剧烈,随时可能成为致命一击。
与其被外部力量打倒,不如自己动手推动转型,转型之前,1985年起由日本政府通过宽松政策推动的经济泡沫。泡沫是一次巨大的资源交换,交换完毕,就到了然后为了战略安全,捅破泡沫。割韭菜出清的时候。
当然,捅破泡沫的时候,还是做了很多的长远安排:
第一,产业升级:早在《70年代产业结构设想》中,日本为了克服日元升值可能带来的萧条,就力主要推动: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重视环境,以人为本和知识密集化等四个目标。
第二,淘汰落后产业:日本是岛国,能源粮食都在别人手里控制着,要往上走,只能做人口占用少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尖端的事情,而不能做傻大黑粗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早期为了发展,什么行业都做,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增长粗放,高能耗,高污染问题突出,但重化工业比重非常高,而且普遍追求数量生产,高精尖产品领域差很远。为了实现转型,日本政策上支持创新,其他该死就死,并且限制企业规模,人力密集型的业务统统去海外做。那些被淘汰的企业,聪明的已经在牛市中完成了套现,进入到产业升级或者海外发展进行资本输出的阶段,不聪明的,只能就地掩埋了。
日本历年的对外投资,泡沫时期聪明的资本主动进行产业转移建设海外新日本
第三,淘汰一批人:利用大萧条,淘汰一大批中年人,对于已经无力进入国际化时代的中年人,放开色情业管制和AV,让他们看色情片消遣,看动漫,让他们醉生梦死,对于还想工作的,一边通过政策稳定和社保支撑,另外对于服务业减税,让中年人们去开出租端盘子。
其他还有政策,比如推动大型企业搞太阳能研发和氢能源开发,推动核电建设等等。对于支柱性产业如钢铁,石化,水泥,造纸,电力,化肥等耗能产业都制定了严格的节能目标。推动工业企业向附加值高而且劳动力吸纳能力强的汽车,机械,电子加工等组装型产业转移,当时的日本与今天的中国,基本如出一辙。
日本的安排很缜密,滴水不漏。普通人眼里看到的是全球最大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政府赤字率逐年抬升,大批工厂企业倒闭破产,普通人的财富持续缩水,甚至出现厌消费现象,政府眼里看到的是长期的战略安全正在提升,以及财富的重新配置的过程。
1989年,官方开始戳破泡沫。日本央行率先开始加息,连续5次上调官方贴现利率,从2.5%升至1990年的6.0%,货币供应量增速显著下行,财政政策也开始紧缩。1992年4月,大藏省出台了开征地价税政策,进一步打压房地产市场。名义GDP显著下行,1993年接近于0%,股票市场近10年的大牛市终结,日经225指数自38915.87点连续下行,不到两年跌去一半还多,房地产市场崩盘,所有城市土地价格指数连续下跌。
大概2010年前后日本6大城市的房价水平才降到和1983年接近,20年的大熊市
看起来无奈的大萧条,一切安排的明明白白。这一波牺牲掉的是日本的团块世代(1946年~1950年出生),他们中80%属于工薪阶层,是支撑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脊梁骨,但是,他们没用了。
遭遇危机时,他们约在40岁左右,曾经被认为是经济富足的一代,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推动日本经济腾飞的主力,如今,有20%的人存款不足100万日元(约6万元人民币)目前,这群人中,67.7%的人还在工作,28.7%的团块世代需要照顾长辈,同时,需要给子女经济援助的人高达31.7%。要知道,他们本该于2007年开始逐步进入退休年龄的一群人。
打击这群人的除了下岗,还有炒房失败。贷款买来的房子,5年后就剩下20%的残值,贷款还得继续还,工作却没有了,房子卖了也填不了坑。这样的糟心的事情,持续了20年,偏偏还高寿,退休了还得啃老,心里有多堵,难以言表。有日本学者形容一个“下流社会”,大部分中产会堕入贫穷,这样的过程也正在中国发生。中产阶层是行业兴旺时受益的产业工人和初级管理者,他们受益于行业的红利和全球化,但是,往往会在10年左右随着技术更迭和行业周期逆转,失去进一步上升的可能性,如果不够进取,往往会被快速淘。这批人的淘汰,日本社会完成了彻底的产业出清和升级。但于此同时,整个社会也随着人口变化,和文化的进一步放开,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撕裂的伤痛困扰着原来的中产,富裕而颓废的精神覆盖了大量的年轻人,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承受着整个阶级被系统出清的巨大痛苦。
其实,不仅仅是日本,从法国的黄马甲罢工,到铁锈带产业工人抬着川普进白宫,所有的中下层阶级(主要是产业工人、农民和白领)都在无力的愤怒和嘶吼,他们慢慢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渐渐失去反抗的力量。从获得金棕榈大奖的日本电影《小偷家族》 到韩国电影《寄生虫》电影,全球中下阶层的挣扎尽收眼底。只是剧中韩国的保姆杀掉了自己的主人,而日本的小偷家族充满了爱,情绪不同,苦难都是一致的。
《寄生虫》和《小童家族》反应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的一个侧面,激起巨大的共鸣面对中下阶层的痛苦,日本政府的准备极其充分,以宅文化消费理念的崛起来替代国民的意识的虚无。各个娱乐产业迅速发展,唱片销售记录屡屡被打破,动漫、游戏等二次元产业的发展已经弥漫到中国,2010年以后,御宅文化甚至成为日本国家品牌战略之一,平民偶像、养成系偶像团队的如雨后春笋纷纷崛起。
经典的浮世绘与动漫的结合
放开了文化产业,更放开了色情业和AV产业。本来,在日本贩卖淫秽色情产品是有罪的,为了让被淘汰的一群下岗职工们满意,心机婊一样的日本政府居然在80年代就放开了AV产业,经济泡沫还没破,先把相关的心理安慰的产业培育起来。一时间,数万家公司冲入AV产业创业。
著名的“AV帝王”村西透当时还是一个因为贩卖色情杂志被警察抓住的游戏机经销商,他被放出来后在1984年开始二次创业拍AV。他将整个行业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从演员到作品呈现,都有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并且接连捧出了黑木香、松坂季实子、樱木露依等多位AV女优,Netflix 还专门拍摄了关于他的电影《全裸导演》,真的是100%的人生赢家。
此后,日本迅速成为全球黄色电影的制高点,日本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映画伦理管理委员会——简称「映伦」。这是针对所有公开放映的日本电影、媒体进行审查之机构。更不要脸的是,1991年,「映伦」举行了「Video Soft Maker感谢祭」相当于日本AV界的奥斯卡奖),并租了豪华游船做主办场地,加上又有为数达80个的当红AV女星参加,一时成为AV界的业内盛事。
Netflix 拍摄的《全裸导演》反映日本AV行业的巨大崛起和村西透的发家之路
映画伦理管理委员会一群老年大叔在审阅色情片
动漫、AV、音乐、游戏,齐开花,这些手段也让中下层沉醉在虚幻的世界里,虽然也有奥姆真理教这类邪教趁虚而入,但整体上社会矛盾冲突相比其他同样转型时期的国家减少许多,堪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的成功典范。只是,75%的城市化进程、高昂的地价导致了剧烈下滑的人口出生率,这让日本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日本的新生儿从1975年的200万下降到1990年的120万,劳动力不足,整个日本社会的叙事逻辑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本彻底变了。
每个时代的核心叙事逻辑,主导了这个时代财富分配的方向和路径,这是环境和民意的合力,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作为亚洲第一强国,真正让日本的国家叙事,走向个体叙事的原因不是原子弹,不是贸易战,而是富裕+老龄化+少子化带来的社会思潮的彻底反转。
在家国叙事的年代,年轻人多,大多数人还很贫穷,参与战争就是参与建设和财富分配。虽然战争残酷,随机死亡的枪林弹雨中,血与火的抗争中依然有昂扬的灵魂,生得伟大,死的随机,活得光荣,大鸣大放。
在个体叙事的年代,物质世界的建设已经有昭和男儿们完成了,未来还有机器人帮忙,个人精神消费是唯一的空白和持续的需求。年轻人与其努力为物质拼搏,一出生就成为“代价”的标签,不如开开心心的颓废一辈子,反正有社保也饿不死,生得欢喜,死得注定,活得无力且不留痕迹,不好吗?不都一样吗?
青年人们不再热血,拍AV,约素炮,宅,追求电子偶像“初音未来”,从亚洲第一军事强国变成了成为一个对国家精神和性都不太在意的禁欲系食草男团地,佛系到极点。
多年前,在日本自卫队的一场演习中,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当时一名坦克兵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将坦克内部的显示器连接到游戏机上,结果被巡查的长官发现。长官臭骂:“这么散漫,如果真打起仗来怎么办?”这名士兵满不在乎地辩解道:“如果连我们陆军都已经参战,那说明空中和海上自卫队已经完蛋了,我们还是直接投降会比较好吧。” 要知道,这可是曾经高喊过“一亿玉碎”横扫亚洲的日本军队。
日本风格的游戏《阴阳师》
对于新人来说,现实给予的舞台太小,必须要非常努力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顶尖角色,才可能获得人生的高光时刻。既然父辈们努力一生就是为了衣食无忧,那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呢,已经实现了呀?我们没有那么多物质需求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拒绝认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取向,沉溺于电脑手机和游戏机所营造的虚拟世界。
2015年日本的人口结构
今天的日本就是10年后的中国。我们的年轻人已经和日本青年非常类似了,我们的财富机会和未来状态,都会是高度趋同的。
老龄化会让中国青年迅速泄掉所有的热血和亢奋,让年轻人拒绝加班,拒绝996,拒绝压榨,因为劳动力供给不再廉价,所有人都相对富裕,公司规模会迅速变小,大企业日渐稀少。所有的现有产业和新的产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都需要适应低增长和全球化竞争。面向成人的教育、面向老人的医疗和面向全世界的文化,是我们未来30年的增长主轴。今天的中国谁不知道机器猫、奥特曼、克塞号、樱木花道、七龙珠、柯南、海贼王、火影忍者、银魂、进击的巨人、生化危机系列、魂系列、塞尔达、鬼泣、马里奥和宠物小精灵?制造业的需求和产值占比是有上限的,未来会不断收敛,文化产业却是无限的,甚至是人们需求的最主要部分。今天的“平成废宅”其实是一个物质充裕时代的正常人应有的样子。工业时代需要人不断工作,新的时代需要人不停参与,不停创意贡献日活也是一种贡献。
2014年的中国现状与日本70-80年代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方向
日本的过去给我们打开了一扇门,是机会,还是风险,是新的增长路径,还是衰退的下坡路,其实全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引用狄更斯的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东京目黑川的樱花
分享精选的内部信息,用眼界和知识成长,做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