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尊门 发表于 2019-10-12 00:59:29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是得不偿失的|短史记



本文摘选自郭建龙所著《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鹭江出版社),已获授权。

在世界上,规模巨大的战争往往不是在战场上决出胜负,而是看谁经得起战争对财政和经济的蚕食。

到最后,必定有一方被消耗战拖垮,或者没有了可以上战场的年轻人,或者出不起战争的费用,引起了社会的总坍塌而告负。

汉匈战争到最后也变成了漫长的消耗战,对战争的双方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对匈奴而言,最大的资源是人,当部族被一次次劫掠,年轻人遭到屠杀时,人口稀少的匈奴人已经无法守住如此广阔的地盘,它开始收缩了。单于从漠南退到了漠北,整个民族开始向西方移动,左贤王退出了东部的北京、辽西一带,来到了云中郡北方,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和陕西一带。而右贤王失去了河西走廊,进入了新疆北部。

除了人力之外,匈奴还失去了大量的牛羊和粮食储备,没有了后勤支援,战争就无法进行。

但对于汉帝国而言,这些战争同样是得不偿失的。

人不是问题,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人员损失比例都高达百分之三十,但汉帝国仍然可以找到源源不断的士兵去送死。出乎意料的是,汉朝最先被消耗光的资源竟然是马。在卫青、霍去病发动的最后一场攻势中,汉军一共使用马十四万匹,活着回来的不满三万匹。巨大的马匹消耗让武帝凑不够足够的马匹发动下一次战役。



图:霍去病墓

除了马匹之外,汉武帝的国库也变得空空如也。作为汉代最喜欢打仗的皇帝,除了征战匈奴之外,他还发动了针对朝鲜、南越(以广州为中心,涵盖了广东大部,广西、越南的一部分)、西南夷的战争,也消耗了大量的战略资源。

由于前几位皇帝都采取了和平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武帝继位初年,政府的财政状况异常宽裕,仓库内堆满了粮食和钱币,串钱的绳子断了,钱滚得到处都是,无法详细统计。社会上马匹充足,人们羞于骑母马赴宴。

但这样巨大的财富竟然禁不起几场战争的消耗。

实际上,汉代的财政在卫青元朔六年之战后,就发生了巨大的困难。原本丰盈的国库到这时已经消耗殆尽,大司农拿不出钱来应付皇帝打仗。

这两场战役造成了汉军兵马十余万的损失,而为了安抚活着的士兵,汉政府又拿出了二十余万斤黄金进行赏赐,约合二十亿钱,仅仅战争的赏赐就达到了中央官吏俸禄的几十倍。被俘的数万名匈奴人也受到了优待,吃饭穿衣都由汉政府供给。还有正常的战争物资、粮食消耗。

为了应付这巨大的开支,除了拿光积蓄之外,武帝只好下诏卖爵,因为卖爵可以获得三十余万斤黄金的收入。买爵的人可以免除一定的人头税,还可以当公务员(吏),甚至当官。这就破坏了汉代官僚系统。

霍去病的两场战争更是消耗巨大,元狩二年之战中,汉政府的财政消耗是上百亿。这个数字甚至超出了前几次战争的总和,是中央政府一年正常财政收入的数倍。

元狩四年之战中,战死的马匹又高达十多万匹,而为了奖赏出生入死的战士,皇帝拿出的赏赐高达黄金五十万斤(折合五十亿钱),超过了政府一年的正规财政收入。

到这时,汉武帝已经无力再应付下一场战争了,于是汉匈战争如同虎头蛇尾一样,突然间进入了低潮期。但它的后遗症却一直保留下来,汉武帝为了应付财政问题,不得不建立一系列的国有垄断机构,从自然资源、金融等各个方面敲诈民间,来获得收入。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造成了汉代经济鼎盛的结束。

整体而言,汉匈战争是一场悲剧。两个正在崛起的民族,随着各自变得更加富裕强大,信心满满,冲突不断,最终变成了规模巨大的连绵战争,两败俱伤。匈奴进入了衰落期,而汉代也过了鼎盛期。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种性质的战争。

一种是原有世界崩溃之后,为了将中国重新捏合起来而进行的战争。这种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原有世界崩溃的自然结果。这样的战争也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重建,由于前期的崩溃,社会经济已经糟糕到极致,随着统一进程,社会经济逐渐好转,到了统一之后,全国性市场的建立、和平的维持,经济立刻进入全面恢复时期,带来一次盛世。

另一种是不必要的战争,当一个王朝处于稳定和繁荣期时,人们往往被大国崛起的幻象所迷惑,更愿意发动战争。然而,战争的巨大消耗又会反作用于财政,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导致社会的衰落。

武帝后期,经过近十年的休养后,恢复了对匈奴的部分对抗,但再也没有赢得巨大的胜利。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由于匈奴内部的分歧,其左大将军企图与汉朝联合反对年幼的单于,武帝派遣浚稽将军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前往接应,却由于左大将军计谋泄露,汉军被匈奴单于围困全歼。这是汉匈之战中,汉朝的一次大败。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武帝遣三路大军攻打匈奴。在三军之外,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蒙古境内,与匈奴接战,战败投降,其麾下只逃回了四百人。贰师将军(得名于著名的贰师城,也就是现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城)李广利进军天山,大胜而还,却在回师途中遭遇惨败。



图:汉匈战争示意图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七万大军进攻匈奴,战败投降。

经过几次惨败后,汉武帝晚年回顾自己的政策,终于认识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此后,武帝再也没有主动向匈奴挑起过战争。

而真正决定了西汉胜利的,是匈奴的衰落而不是汉军的胜利。

汉宣帝时期,进行过一次失败的远征。又过了十几年,匈奴内部分裂越来越严重,最多时曾经五个单于并立。最后,呼韩邪单于投靠了汉朝,郅支单于逃往了西部,最终被陈汤所杀。西汉与匈奴的战争终告结束。

到了东汉时期,匈奴虽然又有了一定的恢复,但在窦固、窦宪的两次打击下彻底衰落。但匈奴的灭亡并没有给汉朝带来太大的利益,因为灭亡了这支蛮族,还有其他的蛮族填补。东汉时期,甘肃境内的羌乱成了帝国财政的大包袱。

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羌族的叛乱开始,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六十年,直到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破羌将军段颎平定东羌,汉羌战争才暂时告一段落。在这一个甲子的悲剧中,汉军屡次出兵,甚至遭遇了五次全军溃灭。

安帝永初年间陇右羌乱持续了十二年,中央政府因为战争,直接军事花费就达二百四十余亿钱。从顺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烧当羌叛乱到公元169年东羌叛乱结束,战争费用更是高达三百二十亿钱。

这些叛乱造成了东汉政府的财政崩溃,并最终导致了东汉政府的灭亡。由此看来,对于中央政府造成最大困扰的不是匈奴,也不是羌,而是战争本身,只要战争存在,就必然会导致财政的扩张和入不敷出,并影响到社会。

(完)


本书简介

本书将中国从秦朝到清末的两千多年历史划分为五个军事战略演化时代,从地理角度出发,详细分析每一次中国古代战争背后的军事逻辑,以及它对各朝代的兴衰和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的影响。

作者简介

郭建龙,独立作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出版作品有历史游记《穿越百年中东》,以及“帝国密码三部曲”之《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


推荐阅读

真有人嘲讽我们“连珠峰都没登上去过”吗?

雍正皇帝是如何成功将自己毒死的?

中国人荒唐的“人参迷信”,是如何形成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汉对匈奴的战争,是得不偿失的|短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