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孩子」是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剧?
说的只是个人一点看法,还请大家多多指教。有的孩子从小就很听父母的话,不调皮,认真学习,安分守己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是这类孩子随着成长,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会协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难以独自处理生活的问题。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应该怎么帮助这类孩子呢? ---… 我一直都很乖,不打架,不谈情,不晚回家。我一直都很乖,乖乖学习,乖乖看书。
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便是文静,淡漠。
乖了那么多年的我,忽然觉得有些悲哀。
青春这样有活力的时候,我却沉稳的可怕。
学校的孩子的共同话题,我从来都插不进去嘴。
别人激情四射的舞动青春,我淡淡的站在台下看。
妈妈说,青春应该是8,9点钟的太阳,你却是晚上7,8点钟的月亮。
我对自己说,我要做一个活泼可爱外向的女孩。可惜在精致的伪装也抵不过时间的流水冲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褪去了那活泼天真的外壳,露出淡漠的本质。伪装太累,还是这样好了。
我融入不了他们的群体,他们讨论的明星我一点也不感兴趣,对于爱情我也迷茫。
记得在微博上转过一句话:如果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思前想后;如果走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如果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怕将来的自己后悔....那么,要青春做什么。
呵呵,这样说来青春对我真没什么用。
我想,我的青春便是一列火车,规规矩矩的压过固定的轨道,而后到达终点站,窗外的风景,再美,与我无关。
……
这是我很乖很乖时写的,现在看一遍仍能感觉到当时的各种负面情绪 我儿子很调皮的,甚至有时候可以说,很不听话。说一句不乖,不违和。
但是这一次在日本发生了一件事情。因为不熟悉日本的地铁,在山手线上,我老婆和我儿子上了地铁,我推着小车在后面,就差了几秒钟。结果门直接关上了,我老婆和我孩子。就这么当着我的面开走了。
幸好有手机,我立马发微信给我老婆,和她说。你看好指示牌,到田町站下车,然后站在站台不要动,我立马下一班车就赶过来。
大概过了五分钟,下一班车到。我顺利的在田町站找到了我老婆和我儿子。
我儿子一动不动,看见我就和我说,爸爸走丢了。
我说,爸爸现在回来啦。
当天半夜,我和我老婆说,这个事情想想还是很后怕的。我就和老婆说,幸亏你上车了。如果儿子在前面一个人跑,他上车了,我们没有上车。那我们作为外国人,语言不通的情况之下,真的后果不堪设想。
我老婆也说,是啊。明天开始,上地铁我就抱着他上,这样最大限度的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可从第二天开始,我儿子就不在地铁站一个人跑在前面了。
上车的时候,他一定会拉着大人的手,才敢上车。
我们没有教他,也没有因为昨天的事情指责教育过他。
可他就这么默默的改变了。
虽然他依旧很调皮,有时候不肯刷牙,有时候不肯吃饭,有时候会因为没有吃到想吃的零食而发脾气。
但是,我真的发现,其实他懂事,他自己知道什么事情上有边界的,什么事情是没有边界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从动物性到社会性的一个过程。
对于动物而言,刷牙是什么?用个刷子在牙齿上刷来刷去,效果也不明显,毫无意义。(像保护牙齿这样提前十几年的未雨绸缪,除了人以外所有的动物都不会具备的。)
对于动物而言,饿了就吃,饱了就不吃。这才是生存的逻辑。他无法理解,明明上午偷吃了一块蛋糕,肚子一点不饿,可为什么还要中午坐下来,吃一顿根本不饿的饭。
对于动物而言,哭哭闹闹爸爸妈妈就能依着他,这是很有效的一个手段。所以他会乐此不疲。
但是,他是一个人,他不是低等动物。
他明确的知道,如果走丢了,在日本,会很麻烦。他开始害怕,但是他又倔强,所以他问我,是不是爸爸走丢了。
其实他心里很清楚,是他和妈妈走丢了。因为整个日本之行,都是我一手策划,都是爸爸带路的。
他没有不懂事,只是很多事,在他心中是小事,他不理解为什么大人会如此在意。
曾经在三岁的时候,我儿子发脾气就会故意尿裤子。
有时候甚至故意跑到床上去尿裤子,真的让人崩溃不已。
可现在想想,不知不觉间我儿子早就不尿裤子了,再怎么生气,发脾气,也不尿裤子了。
动物性让三岁的儿子知道,尿裤子这样的事情,父母会很讨厌。所以他用尿裤子来威胁父母,达成自己的目的。
五岁的儿子,其实在尿裤子上已经知道了,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用这样丢人的举动达成目的,是很羞耻的。
在尿裤子这件事情上,儿子默默的完成了动物性到社会性的转变。他有了廉耻的概念,他成长了,长大了。
我更想要的,是这样的乖。
而不是,很多没有耐心的父母嘴里的那种,不给我惹麻烦的乖。
关注我和点赞此文,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如果你也有疑惑,或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
不妨试试我的知乎值乎。
私密提问,一对一服务。
知乎用户 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甚至把「听话」作为一个优点,可是孩子真的需要「听话」吗??听话真的好吗?
我孩子三岁了,特别不听话!
我孩子六岁了,特别不听话!
我孩子十岁了,特别不听话!
我孩子进入青春期了,特别叛逆,越来越不听话!
孩子不听话,是好多爸妈的困扰。孩子需要听话吗?孩子为什么不听话?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听话起来?
·孩子为什么要听话?·
听话不听话,好像是大人用来要求孩子的一个通行标准。如果孩子表现得不是事事服从大人、不是爸妈说什么就是什么、经常有自己的主意,就会被说成「不听话」,听话是好的,不听话是不好的、是需要改正的。
我们觉得,这个标准很值得商榷。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听大人的话?大人的所有要求都是对的、合理的吗?孩子的意愿,就一定是不对、不合理的吗?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一定要做乖乖听话的小绵羊?
要求孩子听话,可能源于父母的三种心理:
第一种心理,认为孩子属于自己。父母希望完完全全地按照自己的愿望,把孩子雕刻成一件自己满意的作品。
第二种心理,「我是大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所以你得听我的」。
第三种心理,一种大人自己未必意识到,或者即使意识到也未必肯承认的「偷懒」意识——听话的孩子会减少大人的麻烦,会更好带。
事实上,孩子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爸爸妈妈肢体的一部分,也不是爸爸妈妈的附属品,他有自己的思想,既不负有延续、完成父母梦想的责任,也没有让父母「满意」的责任。父母要做的是养育、扶助,而不是全方位的塑造。
如果爸妈为了自己「满意」,而竭力控制孩子,就是太过自私了。只有爸妈放松控制,孩子才能有机会发展他的独立人格、独立思想,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仅仅成为父母的延伸,甚至翻版。
·乖孩子的困境·
「不听话」的孩子,自然经常被爸爸妈妈不满意,但问题是,如果孩子足够听话、足够乖,父母是否就能培养出自己完全满意的孩子?
「乖孩子」很可能遭遇三种已经被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们反复阐述过的困境,而且这些困境,不但会影响到孩子,也同样作用于爸妈。
其一,更严重的逆反和冲突。
如果孩子自我意识比较强——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孩子,那么他很可能对父母时时、事事要求他「听话」而心生不满,并且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不断反抗。
一些爸爸妈妈遭遇「孩子不听话」,并不是从孩子上小学、上中学才开始的,孩子几乎从一两岁起,就会表现得经常违拗父母的要求。
如果孩子不是那么自我,但对环境的压迫心存不满,这种不满,很可能会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爆发。一些爸爸妈妈发现,孩子长到十二三岁之后,之前的超级听话的「乖宝宝」突然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个「我的事你别管」「你说什么我都不听」的「小恶魔」。
其二,缺乏主见,难以适应生活。
确实有些孩子,或是自己天性偏柔弱,或是被父母的权威压制得个性柔弱,从小到大都唯父母之命是听,特别符合中国孝道里所谓「顺」的标准,但结果会如何呢?他们会比从小有主见、有独立性的孩子面临更多困难。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有天我4岁的女儿,在和我走在路上的时候,突然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向我道歉。
这件事小到我都无法还原了,是看了手帐才想起来的。
是孩子在饭店看动画片的时候,有别的孩子凑过来看,她不乐意,就哭着把那个孩子挤开了。
当时我没说她什么,她和我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和她说,这件事做的不对,喜欢的动画片和朋友一起看才精彩。
她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的就良心发现什么的,跟我道歉。
她说:“妈妈对不起,我今天犯错误了,我以后再也不犯错了,绝对的。”
我和她说:“没事啊,犯错误很正常,不犯错就长不大了。”
轻描淡写的一段对话,晚上带着孩子写手帐的时候,我问她今天有什么要写的,孩子就说:妈妈说,犯错误很正常,不犯错就长不大了。
这个我确实没有想到,孩子居然会对这件事记的那么深。
总的来讲,我觉得我的孩子是个很乖的孩子。
我从不阻止她做大多数不危及性命的事。
曾经她还很小的时候,我给她一杯红心火龙果汁,那时候她两岁,完全get不到这是什么东西,该怎么喝什么的。
结果就用了各种方法,包括把手伸进去抓之类。
最后的结果是,小孩整个人连人带衣服的全部变成了火龙果的颜色。
整个过程我就蹲在旁边默默的看着,觉得很有趣,孩子新鲜探索的过程真的比想象中美好。
前两天还发生了一件我几乎崩溃的事情,给孩子报了一个网络绘画一对一的课程。
当时信心满满,非常高兴孩子能有这种学习机会。
一开始,孩子非常积极主动的和老师互动,老师问一句她答一句,行云流水的我都有点惊叹。
开始上色的时候,整个孩子都亢奋了。
画到最后的几个动作是:把整个手掌涂满颜料在纸上印,不过瘾,再把颜料直接的挤到纸上,用手抹开,然后再拿一个颜色挤在抹开的色块上,接着,把一整杯水倒到画纸上,再用湿纸巾把水擦开,最后,我的整个画板、画桌到地面,全是红色配蓝色以后混成的深紫色。
到今早我收拾的时候,我都恨不能扔了那幅画,但是,仔细看看,孩子玩的也真是创意得很。
重要的是,孩子那天真的超级开心,概念上记得在跟着老师学画罐子。
我不知道别的妈咪看到这种状况作何感想,反正我当时是很崩溃的状态。
我一直有个疑问,孩子为什么要很乖?
孩子把不乖、讨厌的一面暴露给家长,当家长的才好判断孩子哪些方面需要修剪掉,免得危害社会呗。
如果孩子不是当着自己父母的面把错误犯出来给父母纠正的话,到别人面前犯错误,岂不是会被别人收拾?
我曾经和一个奶奶一起遛娃。
那个奶奶对自己的孙子真是宠爱呵护无比,孩子每一个动作都能换来她的斥责,或着说关注。
我的孩子和那个小男孩一起在游乐场玩的时候,来了另外一波孩子。
那个小男孩立马就说,你们出去,不要在这里玩。
奶奶听见就开始斥责他。
斥责了几次小男孩根本不理。
我就说,别说话,看孩子怎么做。
此时就看到,孩子眼睛不停的扫奶奶,看奶奶怎么没有关注他,没有斥责他。
他接着开始用矿泉水瓶打另外一个大哥哥的脚底。
我还是拦着奶奶,我解释,看看你不表达关注的时候,孩子会怎么处理矛盾,如果孩子被打了,你得看看你的孩子能不能保护自己。
结果小男孩全程逗那哥哥的时候,都在看奶奶的反应。
最终是没有出大矛盾,毕竟他下手很轻,可是他突然发现,奶奶并没有他以为的关注他,他用来引起关注的坏动作并没有达到效果。
我自己就是“乖孩子”,从小是乖孩子,长大是乖大人,对别人讨好到自己生了孩子。
我一直脸都笑僵了的迎合别人,却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尊重。
时间终于让我明白,这个世界不会给好人留好空间好资源,只会遵照那些拿佛祖石像当磨刀石的人的意见。
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怕,没什么底线可以被拿捏。
你可以成为一个心存善念的人,但是你得知道怎么去和这些人划清边界。
你得足够强硬,才能让没有底线的人尊重你自己的边界。
而磨清这个边界的一大方法,就是得去磨,得去实践,得去碰撞,得去犯错误。
简单说,你必须学会“不乖”。
昨天带我女儿去玩,两个小男孩排挤我女儿,他们玩车不带我女儿玩。
女儿跑过来说:妈妈,他们不和我玩。
我说:你试试拿你的玩具去和他们换换。
女儿去了,她的玩具被玩了,但是另外两个男孩还是不接受她。
女儿又来找我。
我说:你去争取自己的机会啊,你建议大家排成三角形传着玩啊。
孩子又屁颠屁颠的跑过去沟通了。
过了一会儿,一个男孩尖叫着我姑娘的名字,“X!X!X!”,然后冲到我小妞面前,作势要打。
我女儿柔弱的坐在墙边,手上拿着小男孩的车。
我正和小男孩的妈妈聊天,男孩妈妈很着急,大叫了她孩子的名字,我拦住了,我说:看看会发生什么,我姑娘也不是吃素的。
我其实当时更想看到,如果我的小妞真的被伤害了,她有没有能力保护自己。
结果,什么都没发生,小男孩被另外的人拉走了,我女儿起来的时候还很生气的跺了跺脚,也想还手的意思。
我知道我孩子有这种火气来保护自己,但是,四岁的孩子还太小了,不懂得怎么样的出手是最合适的。
我当时还在想,要告诉孩子,当别人站在你面前威胁你的时候,你一定学会站起来回应对方。
你可以不用动手,但要学会不怒自威。
不过这些都是多余的想法,没有一秒钟,几个孩子又高兴的玩成一团了。
只是这次,我女儿获得了一起玩的机会,两个小男孩的车,传到了她手里。
我其实得到过作为“乖宝宝”的很多隐藏福利。
但是我更希望我的孩子不要成为“乖宝宝”。
我希望她有一天会毫无顾虑的和我起冲突,告诉我她的想法,而不是对我心生怨恨又不肯说什么。
我可能会很粗糙的对待她的冲突、她的脾气,但是我也希望孩子能明白,不管我是怎么对待她的,那都是她的命数,希望她不要害怕。
我的孩子看到别的妈妈骂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会说:这个妈妈没有处理好自己,不是那个小朋友的错。
是的,这也是我一直告诉我孩子的,如果有一天我也对她发脾气,那是我没有处理好自己,不是她的错 我人生前二十多年吃亏就吃在太懂事了,这是我做人最大的败笔。这个懂事,是懂别人的事,理解别人的苦处,容易被别人打动,甚至在自我和别人发生冲突时,顺从别人的意志,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然而,我没有为自己做点什么,我也不懂自己。这种烂德行其实比杀盗淫妄更恶心。它直接毁坏了我的命运
那么问题来了,
孔融让梨开心吗
我不知道孔融开心不,我是一直不开心的,甚至压抑的
父母一直慷我之慨,补充他们的利益
而我自己的利益一直被侵犯
如果说成长是筑起高墙
那么我父母一开始偷我的砖头
送给别人
换来"无私大方"声望积分
到后来我也把筑好的墙拆了
给别人添砖加瓦
成全别人
假装不委屈自己
到了后来要验收墙的时候
别人都是宫殿盘郁,丙舍旁启的
我只能在隔壁默默唱着
我家父母真赛高
卷我屋上三重茅
当一个人都不懂得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
他到社会拿什么竞争
你以为佛系青年凭空出世的?
小时候你怪我太自私,不懂把手上的梨让给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来成全你们自己大方的名声
大的时候又嘲讽我太脆弱,不懂得和别人争
嗯哼?难道不是你教的让梨吗,
看到比你大的要尊重,让出去
比你小的要爱护,让出去
反正这个梨就算没有其他人你也不能自己吃
听到别人夸你们家教好,孩子很听话懂事,开心吗?
你们是开心了,我很压抑
你到底懂不懂,让梨就是让利,把自身利益谦让出去,成全别人?
特别当你只有一个梨的时候,还要让出去?
噢,你赶时间,要插队,来,我时间够的,你先排
噢,你为了这个名额准备了三天三夜,虽然我比你多准备就好,但很明显你比我努力,我不需要这个名额,不参加了
噢,他们这么迫切的跑去饭堂,一定是饿坏了,我无所谓的,晚点去,别让别人排队久了拿不到好菜
慢慢的,反馈就来了
反正我就算拿到也要给别人的
还不如干脆不拿
再发展到
有什么好争的,和和气气不好吗
好了,压抑自己假装没有欲望的佛系青年诞生了
这个时候,拆墙专家们改为双标红旗手
一边对外撑着说自己家孩子多懂事多听话没怎么让自己操心甚至连读书不要用多少钱尽量选择不麻烦父母
一边站在高地上拿着道德机关枪,突突突,一梭子一梭子往你脸上扑,标榜着自己的伟大来衬托孩子的"不懂事"
格式如下:人啊,要学会感恩/不能那么自私,当年我xxxxxxxx,辛辛苦苦xxxxx,你才会有今天xxxxx,为什么你就不争气?你对得起谁
(强行委屈自己,仿佛被拆砖头的是他们)
用内疚绑架,压抑孩子心中负面情绪
坐下,常规操作
"听话懂事"惯了的孩子这个时候就要让梨了
爸/妈,都是我不好,下次一定xxxxxx
勉强自己,成全别人
不敢有一丝自私
生活的主基调
所以你说,这样的孩子,生活有什么乐趣
好不容易种了颗果树,果子熟了还没来得及吃一口就被摘了卖钱,种不好又被各种指责
索性,干脆,就不种了
有什么欲望,还要先满足别人才能
我的命你还是拿去吧,随便玩,我不要了
久而久之,孩子心中就会形成道德枷锁,让他们在社会上各种让利,做事情束手束脚怕伤害别人的利益,这样的人会有什么成就?
前期是父母的充电宝
后期是各位佩奇们的韭菜
这样"无私"的人,当然无欲望
也被迫无自尊
人是家的基础
家是国的基础
人的梨可以让
国的梨,怎么办?
在这样的情况下产出的乖孩子
你说是不是教育的悲剧?
或者说未来你想看到主动满足他国需求的中国? 我儿子三岁,是那种带出去所有人都夸他很乖的小孩。
很多人说乖孩子不好,但我总觉得你们错误的定义了乖的含义。
有一次我带他出去玩,路边采了蒲公英给他吹。
他看着突然说有棵树那么高那么高,从天上长到地上那么高。
于是我问他什么样子呢?开花么?有几层啊?
我们开始探讨这个问题,他说一二三层住着妖怪,四层住着大象,五层住着小兔子,六层开着红色的大花,七层是最高最高的,有很多鱼住在上面。树叶是白色的,所以我们看不见。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想法,问他要不要做出来给爸爸当生日礼物。
他说好的。
我说,那你不要告诉爸爸,我们偷偷做。
于是我买了块布用黑袋子装着放在了储物室,准备回头采了树叶回来做手指画。
当天晚上,某人回来,小不点跑到某人跟前:爸爸,爸爸,那个黑色的袋子里就是你的礼物!
某人没听清:什么?
我抱着头呻吟了一声,这个小叛徒!
然后我们就当着某人的面开始做礼物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落魄,做出来的简直惨不忍睹。
小家伙在上面乱按,我看了看,用这个当礼物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干脆带他在上面玩了起来,把他的脚趾上涂上颜料,让他自己去布上乱蹦,他很喜欢这个游戏,一边咯咯笑一边让我给他涂颜料。蹦出来是这样的。
乖不等于他严格的按照你要求的去做,而是他知道什么时候他应该按你要求的去做。而父母要的乖孩子,不是一个处处听你话的孩子,是在你要求他听话的时候他听你话的孩子。
我们小区是人车分流的,但是从花园里也可以跑到小区的车道上。
前几天我带他在下边玩,有几个大孩子跑到车道去踢球,他也要去,被我制止了。于是他看着他们过去了,也只站在线内,我拉他回来去走台子,他又很高兴的去玩了。
你不能事事都去教导他,只有那些涉及到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才应该划线,让他明白不能越线,危险的事不能做。
楼下有个小女孩两岁多一点,第一次见到我儿子就好喜欢他,上来抱着他要一起玩。
他喜欢跟大孩子玩,推开小姑娘跑去滑滑梯,把小姑娘推倒了。小姑娘哇哇哭他爸爸让他道歉,他不肯去。
小姑娘家里人不开心的带着小姑娘走了。
某人回来跟我说了这个事,过了几天我们又在楼下碰到了小姑娘家里人带着她出去。
我问了她们的房号,晚上带了吃的和礼物又带上儿子去上门道歉,然后他们两个小孩子一起分吃的,都是吃货,很快就玩到一起去了。
我告诉他:你不能欺负妹妹,要照顾她,她是女孩子,而且年纪还小,都不能吃巧克力。
他听了觉得小姑娘很可怜。现在会经常带着吃的去对方家里玩,小姑娘是他在我们小区里最好的一个小朋友之一。
而他幼儿园的另一个小孩子,动不动就打人。
幼儿园群里有时候就有妈妈出来发小孩子的照片说挂彩了,老师一解释,又是那个小孩子打人了。
我儿子也被打过,经常脸上挂着彩回来,跟我告状,又被那个小宝打了!
我问他:那你打他了么?
他摇头:我打不过。
我有天放学去接他,偷偷问他,你要不要打回来?妈妈跟着你。
他点点头,跑过去打了一下,扭头就往回跑。
那个小孩子追上来要打他被我拦住了,小孩子确实凶,见被拦住了就把手里的玩具车扔出来打人。
又差点打到一个小姑娘,小姑娘家里人也不高兴的在训斥他。
回到家儿子很高兴的说,妈妈带我去打他了。
我说下次你自己打,你打不过的时候妈妈会帮你,但是大部分时候你得自己上。
乖不是不还手,而是不挑衅,不找事,不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
很多人不给小孩子糖吃,不给零食吃,可是只要我儿子乖乖吃饭,我基本不控制零食,糖也会给一两颗。
同时会给他定期涂氟,每天仔细刷牙,到现在牙齿,体重这些都很好。
我见过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过于细致和严厉,可以说是事无巨细。
可孩子的天性就是随意的,不能完全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他,让他按照你的经验来长大,那和你自己重活了一遍有什么区别?他应该有自己的人生,所以不要过分约束他,这样会遏制他的想象力,人生的可能性。
父母并不比孩子优秀多少,我们只是活的时间长,见到的事情更多而已,这并没什么值得自豪的。至少那棵美丽的从天上长到地上的树,就不是我的想象力能想到的,而它出自一个三岁孩子的世界里。
可同时,在很多事情上,你要给孩子画上雷区,让他明白那些事情不可以做。
这世上雷区并不多,不做危险的事,不欺负弱小的人,不畏惧强权势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大框框划定了,其他的放任自由就好。
可同时,我也见过另一种父母,他们带孩子出去会往景区的池子里丢垃圾袋,孩子在公共场所里乱丢乱扔公家的东西而不制止,孩子欺辱了别人家孩子只要自己没吃亏就好等等。
我想相比乖孩子,熊孩子才真的是教育上的失败吧。
……………
评论里有人问妈宝和乖孩子的区别,也有人在评论里从父母的角度回答了,回答的挺好。
我想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说区别。
这是我前两天发的朋友圈。
乖就是指诸如此类的一些事吧。
乖孩子有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他很体贴并且富有同理心,这种体贴是他自发的行为。
比如之前网上有个视频,妈妈夹了小姑娘碗里一块排骨,结果小姑娘以为妈妈爱吃就把自己碗里的排骨都给了妈妈。
妈宝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这种主动的体贴行为,而是你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因为他的行为被约束惯了,妈妈说做的就做,妈妈不让做的不做。那这个事要不要做呢?等妈妈的指令。
而一个乖孩子会参考平时周围人对待他的方式,对待家庭成员的方式,自己思考行为方式,我应该怎样做?
这是我认为乖孩子和妈宝在行为表现上最大的区别,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请欣赏:短片《做一个乖孩子的代价》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5459385341546496 我不要她乖,也不需要她做个听话的好孩子。
我要她懂事,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1
我不要她做一个乖孩子
有一年夏天,接待了一对来自香港的母女客户。小女孩六岁,活泼可爱,非常健谈,我们都叫她妹妹。
从早上见面开始就一直跟我聊天,聊到晚上分开还不尽兴。其见识之广博、思路之清晰、表达之得体实在让人喜爱并震惊。如果说这一切都是富养的成果,那她自然表现出来的极强自制力真是让我不得不感叹一个六岁的孩子竟然可以培养的这么成熟。
吃饭的时候,妹妹从来只吃一份甜食,即便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她吃完一个甜甜圈也不会再跟我一起喝热巧克力了。走在路上从来都不会大声吵嚷,更不会随意丢垃圾,看到湖里漂浮的塑料瓶也会尽可能想办法捞起来。到了她最喜欢的游乐场,会放开了疯玩,但是当我们喊她赶车赶船的时候哪怕玩得正起劲儿也会马上跟大家一起走。
她的妈妈也是不放过生活中每一次教育女儿的机会。小姑娘想吃薯片了,妈妈会让她拿着自己的零钱包去买,但同时不忘提醒一句“薯片是很好吃的,但是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你自己决定吃多少吧”,小朋友吃几片就不吃了。下车或者离开餐厅的时候,会不经意间提醒下妈妈年纪大了有时候记性不太好,妹妹要记得带好我们的随身物品,还真有一次我的围巾忘带被小朋友发现了。
这样的教育时刻都在进行,相处几天下来从来没见到小姑娘闹情绪,出门也会很独立带好自己的东西,聊天的时候经常会告诉我要多吃蔬菜少玩电子游戏之类,俨然一个小大人。
终于,在她被派去餐厅前台买单的时候,我忍不住跟她妈妈夸奖,妹妹真的是太乖了!没想到她妈妈非常严肃的说,我不要她乖,也不需要她做个听话的好孩子,我要她懂事,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时我刚怀上宝宝三四个月,对育儿有着疯狂的兴趣,也有着无数的困惑。姐姐的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我茅塞顿开。
2
“乖”是对孩子的道德绑架
好像大部分的中国父母都会想要一个乖孩子,孩子听不听话乖不乖甚至会成为家长们之间攀比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谁谁谁你家孩子真乖,太让你们省心了。或者谁谁谁他们家孩子特别不听话,操死心了。
姑且不论受自身知识储备的影响每个父母的见识都有局限,即便是完美的爸妈,一味要求孩子听话顺从,独立性的培养也是无从谈起。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孩子早晚有一天也会长大,需要离开父母和原生家庭开始新的生活。
童年是一个人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时候一味强调要乖、要听话、要一切都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那以后培养出来的可能就是一个情感上断不了奶的成年人。在古代,这叫愚忠、愚孝,放在现代,就是人人诟病的“妈宝”。
3
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越容易出问题
小孩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傻,其实他们精的很,他们是最会察言观色的,会哭的孩子有糖吃就是这一道理,他们会利用慢慢积攒起来的生活经验来跟大人斗智斗勇,就连我家一个多月的小婴儿都开始变着花样要人陪了呢。
如果一味强调孩子一定要乖,并将此作为衡量好孩子坏孩子标准的话,会慢慢给孩子传递一种理念,自己表现的“乖”,爸妈就会高兴,老师就会满意,因而会得到更多的赞赏和认可。孩子的内心未必会真的认同父母的指示,但是当顺从变成了惯性之后自己的想法又很难形成,久而久之内心的矛盾便会愈演愈烈。
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小时候的乖孩子,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形态里,满足他人的意愿,获得他人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而往往会忽视自己内心的建设,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长此以往会导致内心的压抑。
我小的时候应该算是个父母眼里的乖孩子,让做的事情不管愿意不愿意都会去做,报的兴趣班不管有没有兴趣都硬着头皮去学,甚至给爷爷奶奶打电话说周末要回去吃饭之前都要问问我妈该怎么说,尤其是她在旁边的时候,恨不能一句句重复出来。
直到后来离家上大学,天性才得到解放,可能是解放的太彻底了,也做了很多叛逆的事情。所幸随着人生经历越来越丰富加上遇到了可以开导我的人,一切都慢慢缓和了过来回归到正常,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平和。
4
我们不要“乖”,我们要对自己负责
台湾主持人曲艾玲在 《曲艾玲的A咖育儿魔法书》 提到的育儿方式是我十分欣赏的。
她说要致力于教出懂事而非听话的孩子,希望孩子是有自己的想法,具有做选择的能力的,爸妈不要害怕放手,因为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开篇提到那位小女孩的妈妈遵循的也是这样的育儿理念,什么事情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去判断,慢慢训练她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
我们在这里说避免培养一个“乖孩子”,并不是说要娇惯出一个“熊孩子”,而是为孩子指引一个方向,设置一个规则,规则之内给予充分的自由,让孩子有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成为一个懂事的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能够承担选择的后果。
不得不说,我婆婆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从不要求老公做什么,家里大小事情也都跟他商量。我老公不是一个“乖孩子”,但是相比于同龄人确实非常成熟懂事,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怎么做。
希望我们的儿子未来也能像他爸爸这样,拥有独立的想法,能够对自己负责。
更多瑞士生活、工作、育儿、旅行相关请关注公主号:生活在瑞士 主动选择的乖孩子可能是性格使然,可若是被动形成的乖孩子就算得上是一种「悲哀」。这些或是因为打骂,或是因为忽视而变乖的孩子,基本上都有较为「致命」的性格缺陷。
我写过的一篇谈十八岁的文章—《「嗨,18 岁」「滚」》中,提到了一句叛逆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乖乖女的人生更加坎坷。
后台有个留言很不爽,她说:
你有什么资格说乖乖女以后的路才是真正的坎坷,你既然不是,就没有评说的资格。
我倒是能理解她的心理:你就别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自己不乖就否定别人。毕竟,大部分国人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乖乖女、乖乖仔。
细思极恐。如果乖的层面只停留在得体、有教养,尊重他人,那么乖孩子的确是完美的范本,教育的目标。不过可惜,更多父母对乖孩子的标准是安静、顺从甚至对自己言听计从,从不给自己添麻烦。
这类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省心」,不顶嘴不抬杠,家长会绝不担心被老师留下,找大学、挑专业、选工作全听你安排,甚至嫁人都是你亲自把关过的。你摇头的事,他们绝不敢提第二次。
我说这类孩子今后的人生可能才会真的坎坷,绝不是偏见,更不是诅咒,而是单纯的心疼。这一年我接触了十几个不幸福的女读者,她们来找我倾诉,开场白总是惊人的相似:
「从小到大,我就是那种典型的乖乖女。」人一生会有两次逆反期,一次是幼儿期逆反,一次是青春期逆反(六岁左右,还会有个中间反抗期)。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一次是身体上觉得自己长大了,一次是心理上觉得自己独立了。第一次反抗让孩子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第二次反抗让孩子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首先,对于儿童类的这种话题,很多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对着一个表象展开讨论。而不涉及构成表象的原因发掘问题。
“乖"这个表象背后能够有的原因太多了。忽略了这些构成乖的表象的心理因素。就对着乖来讨论,那我只能说,肯定对不了。
有些人说,乖是失去自我,没有主见,孩子皮,活泼才好。那么那些能够秩序感好,能够理解和听从指令,并且良好完成的孩子,岂不是太冤?那些缺乏自制能力,缺乏必要的人际边界意识的皮孩子真的好?
那些学习好,每天能够自主完成作业,积极主动学习,不用家长操心的孩子,这样的“乖”不好么?
所以“乖”这个定义被提出了的时候,就是不准确的,没法进行讨论的。
而题主会有这个问题和困惑其实也是和这个定义的不精确有关。
事实上,我们应该把乖,转换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一系列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
对于他人的情绪和感受的理解能力。
很多家长说孩子懂事了,孩子听话乖了,是孩子能够发现其它人的需求了,能够有能力分析并执行一系列的任务去满足他人的需求。
简单来说,妈妈咳嗽了,孩子能够观察到,这个事件,并且能够从日常的生活规律中分析出,妈妈咳嗽通常会喝水,然后,能够自己倒出合适水温,合适水量的水,并交给妈妈。
我们可以看得其实能够感受他人的感受,这是这一系列行为的源头,当然,这之后一系列的执行能力也得具备。不然就只能在边上喊一嗓子,:“妈妈喝水”。
但如果是边上有个人喊,说:“你妈咳嗽了,去给妈妈倒水”。孩子这一系列的行为就相对缺少了一个自己的促发,但如果孩子能够执行,这就需要区分了。这个是孩子听完觉得:“说得对,我得去照顾妈妈了”还是觉得:“不去做爸爸会打骂或者训斥我,为了避免这个事情发生,我去给妈妈倒水”。
这个事情在面上看都是“这娃挺乖的”。但背后的运作的逻辑是不是不一样了?
你能说,这其中的几种乖是悲剧么?
对生活目标的理解
同样读书学习,同样学习很好。
有些孩子是觉得,学习是因为爸爸妈妈告诉我未来能有个好学习好工作,所以要好好读书。
有些孩子是:我对这个真的很喜欢,很感兴趣。
当然,我们不太可能找到纯的这样两类人,大多数学习好的人,我相信这二者是兼而有之的。只是哪部分更多一点的问题。这看着都是“乖”的,不让父母操心的认真读书的孩子。但前者因素更多的人,会在达成目标后,发展明显放缓。
这同样也是“乖”。什么样的乖是悲剧呢?
作为人的自主和自尊
我们也要注意,有不少父母其实还会存在不合理的要求。我有接触过不少父母或多或少,会有:我看到我孩子闲着就不舒服,我就想他能多学习就多学习。这种的要求提出了,孩子如果听话“乖”那就很有问题了。这种时候,孩子如果能够正常的反对“不乖”。我们能说这种不乖不好么?而这是孩子自尊,自主良好的正常表现。
这里的乖与不乖。哪个好呢?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其它回答也体现了:停留在“乖”这个层面讨论问题是无法真正触及育儿和人成长发展的实质的。
育儿是一件专业而复杂的事情,不要去简单粗暴的想要去解读了。 我的观点:乖孩子有很大的可能在未来患有心理抑郁,或者其他心理问题。但是跟将来的成功什么的不一定相关,而且对于成功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乖孩子们会很容易陷入迷茫。从小只听别人的话,就距离真实的自己很远,所以很容易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因为长久的取悦别人,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想想都生活很辛苦吧。并且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是在放弃自己爱好的情况下。
说这些的不是要讽刺乖孩子,是想讽刺一下现在很多的家长 。只会生孩子,却一点也不知道教育。一味的让孩子做个没头脑的乖宝宝,忽视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会很压抑,药家鑫的例子就是这样。就算是不乖的孩子也因为被责备不乖,而很可能陷入自卑。
我本人是学心理学的,在小学的时候教过课,然后就发现很多问题。我是坚决反对讲学生按照成绩分类的,可是现在的教育只看成绩,有些孩子确实比较调皮,可是也有优点,可是总是受到家长,老师的歧视。
我自己从小到大都是个乖孩子,所以现在真的很失败。我小时候就很容易压抑自己的内心,然后父亲非常的专制。家人好像从来没有正常的沟通过。从来都是带着不良情绪说话。也许是我从小比较苦,后来学心理学想解除这样心理障碍。想让自己学会沟通,但是现在依旧生活在父亲的责备,蛮横无理中。
姐姐同父亲的坏脾气一样,说话极其难听。所以姐姐很姐夫天天吵架。可是姐姐却从来不敢反抗父亲。只能乖乖的。
说这些其实就是想说,一个专制的家长很容易带出来一事无成的乖孩子。我的姐姐连独立找工作的能力都没有。我的内心是感觉比较可悲的。活在父亲的控制下,从内心到行为。
所以,乖有什么用呢?受苦受难的还是我们自己。现在我长大了,可以走出去了,等待这天已经太久太久。 以前我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如果父母介绍说“我的孩子很乖”,我就有点愤怒。我就心疼孩子为了“乖”,吞下了多少委屈,做了多少不愿意做的事情!!
“乖”的同义词有懂事,听话,还有一个家长给我说的“服管”(我听到她很得意的说出这个词的时候,我差点摔门而出,你把孩子当犯人了吗?需要服从管教。)
我会在情感上就会立刻和孩子们结成联盟,来对抗父母的霸权主义教育。
就像提问里说的那样,“乖孩子”是一种教育的悲剧。
当我们在以“乖”为标准去要求孩子的时候,其实根本就是没有标准的。
“乖”要求的只是简单的服从,大人让做什么,就去做,并且努力做到最好,这就是“乖”。至于你想不想去做,喜不喜欢,这些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我有一次带孩子去公园玩,春天,好多孩子在草地上跑,有一个小女孩是奶奶带着去的,她想去跑,奶奶非常严厉的叱责她“如果不乖,就再也不能来了”。这个“乖孩子”,只好眼巴巴的看着其他孩子。她为了“乖”而压抑了自己的天性。
有一次咨询室来了一对母子,直接原因是去补习班的路上妈妈让她13岁的儿子喝牛奶,儿子不想喝,妈妈说我是为了你好,儿子还是不喝,妈妈就逼他喝,他们就在外面打起来了。
妈妈重复的说。“他不听话,都快把我气死了。医生你说说他,让他听话点。”
13岁了,喝不喝牛奶有那么重要吗?
我们的社会并不欣赏有独立人格的人。不乖的孩子,可能会经受批评。
一次老师让用树叶作画。很多人做了蝴蝶,金鱼。蜻蜓之类的。
我侄女说她要做一只“铅笔”。
她做得很认真,找了很长的蕨类植物做笔身,松针做了笔尖,可是被说成“没见过那么丑的树叶画”。得到了全班的嘲笑。
她还没有不乖,也是认真做了作业的,只是和别人有些不一样,就被“嘲笑”了。
不乖的孩子在很多阶段,是有“生存困难的”。
乖,有时候只是孩子们的生存法宝。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培养的是“优秀的绵羊”。
严重同意!!
“乖孩子”这个标签最可怕的地方还在于你不能只在一件事情上乖。事无巨细,你都要“乖”,才能被称作是个乖孩子。
一个很小的“叛逆”行为,可以导致你前面的所有的乖都没有了。
所以基本上如果乖,就会完全失去自我。
最后,什么是教育。
我想起一个故事,大概说得是,有两个人在雪地上走路。他们的目标都是前方的一棵大树。他们比谁走得更直。
一个人眼睛看到前方的树,大步走过去,很快就到了树下。虽然他的脚印有些也是歪的,但大致是一条直线。
另外一个人每走一步得都要测量一下自己是不是走得直线。结果,他根本没走到树下去。因为人的脚不是标准的直线啊。
“乖孩子”要求的是每一步都要走得很直,每一步都要被精确的测量过。最后,太关注脚下了。就会失去真正的目标的。
我希望孩子们把“乖”去掉,只是做一个“孩子”。 题目中“乖孩子”一词,或许会刺中好多人的心。小编看到这个词也很有感触,想分几个点和大家交流一下:
1. “乖孩子”意味着什么?
2. “乖孩子”是怎么形成的?
3. 可以怎么突破束缚?
1. “乖孩子”意味着什么?
闺蜜有个三岁半的男孩。在宝宝两岁半的时候,我与他初次相见,那是一个深秋的日子,有阳光,我们俩在他们小区花园的树叶堆里,玩得特别开心。
用手捧起树叶,扔到人身上;
堆满树叶后在里面打滚;
用树枝狂打树叶,看漫天飞舞,然后哈哈大笑,旁若无人;
比赛谁把石子扔得更远……
闺蜜跟我说,她一直以为自己的宝宝很乖,没想到可以玩得这么疯,从来没有见他这样过。
我问闺蜜宝宝平时什么样呢?
她说,家里老人很爱干净,孩子从小就不喜欢用手抓东西,粘上一点东西就会去把手洗得干干净净;
总是自己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在旁边玩玩具,一玩就可以几个小时,不需要大人操心或者陪伴;
很乖,从不耍脾气……
后来我和宝宝又见过几次,我们在一起,总是玩得很疯狂很投入,闺蜜口中描绘的那个很“乖”的孩子,总让我没法和眼前这个活泼的、有点小破坏欲、精力超级旺盛、很有自己想法、偶尔还会执拗一点的小男孩联系在一起。
后来,闺蜜跟我说,她发现宝宝是个特别善于看人下菜碟的人,跟每个人在一起的状态会很不一样,虽是男孩,却心思细腻,懂得根据对方去调整互动策略。
闺蜜说,孩子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喜欢撒娇,还总是不听话,有些脾气。她说,我反而很开心,因为从小到大,我都是一个太乖太乖的孩子了,我知道乖孩子心中承受了多少苦,所以我看到儿子可以在我面前这么放开,我还挺开心的,家里人常说我太宠着他了,但我却觉得,这才是小孩子本来应该的样子,我真的不要求他做一个乖孩子,他做自己就好了。
后来,闺蜜辞职在家,专心陪伴孩子。
上次见宝宝,他有了好多变化,更安全、更开朗、更大胆、更舒展,吃手指和自言自语这两个用来缓解自己孤独的习惯也没有了。
闺蜜口中那个“乖宝宝”,也再没出现过。
小编心中,也终于有了姨母般的微笑。
宝贝,愿你在浓浓的爱中,安然地,成为自己。
其实,闺蜜说到的孩子的察言观色,那几乎是一种他们的本能。
记得看到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孩子,都是无条件爱着父母的那个人。
他们是用整个生命,在达成父母对他们的期待,去表达他们的爱。
有一个剧,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标题来自于纪伯伦那首非常有名的诗,内容讲述的是乖孩子们如何走向了内在崩溃的结局,每一集都很震撼。
最让小编震撼的,是有一集,女孩和妈妈所在的社会,所有资源的分配,完全取决于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女孩一直很努力,但却一直做不好,因为她的天赋不在于学习。
后来,女孩逃到了一个自由的天地,在那里,她和小伙伴们过着自由平等、尊重每一个人个性的生活,特别开心。
但最终,女孩逃回了原来的世界,并且用装疯的方式让当权者毁灭自己,只为了妈妈能够有机会再次获得一个胚胎,再次获得一个优秀的孩子,去得到她想要的优越生活。
女孩被毁灭前的一刻,眼角一滴泪流下,她说了一句,妈妈,我爱你。
小编很喜欢的温尼科特老爷爷,有一个概念——“假我”。
“乖孩子”就是那个从小到大,有意无意地修剪自己的枝叶、藏起自己的不乖、磨灭自己的个性、掩藏很多脆弱。在表面,活出一个很乖很听话很让人省心的“假我”。
曾经有一个朋友跟我说,我好像把自己丢了好久好久了,我太擅长讨好,太善于捕捉来自他人的期待,然后就拼尽全力去满足。可时间久了,我真的好累好累,真的好想卸下这重重的面具,去找到我是谁。
看到好几个回复的帖子,将乖孩子承受的内心苦痛分享得很清晰,小编也很有同感。
每一个乖孩子,都有属于内心的苦。
“假我”的强大,“真我”很小甚至没了,或许是乖孩子们,共同的人生模板。
2. “乖孩子”是怎么形成的?
其一,和父母的养育风格有关。
一类,是有条件的爱。
成绩好,我才爱你;听话,我才来亲近你;懂礼貌,我才欣赏你……
一类,是恐吓式的管教。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都不好好吃饭,不乖,爸爸一会回来打你哦;你看你把妈妈都气跑了,就是因为你不乖……
其二,对爱的渴求。
我们再往深去挖掘一下乖孩子内在的渴求:我乖了,就可以得到你的爱。
这个爱,可能是温柔的接纳,可能是发自内心的赞扬和鼓励,可能是认可,可能是为我骄傲,或许只是最基本的,别抛弃我,别嫌弃我,别不要我。
相比于撑起一个假我壳子的辛苦,我更怕的,是失去你的爱,是被抛弃,是我无法令你荣耀。
因为,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那么珍贵而深沉的一句: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
其三,一些隐性的好处。
看到有一个答主提到了这个说法,嗯,这一层确实更隐性一些,需要对自我的觉察更深一层
小编很喜欢的一个说法:凡行为,必有因
心理学上有一个专业说法叫“防御机制”,乖孩子,或许也是我们的防御机制之一,避免让我们去体会一些面对不了的东东:避免冲突,避免承担失去爱的风险,避免感受来自他人的失望……
当我们长大了,情景变了,我们不再是那个弱小无力的孩子,但“乖孩子”模式却根深蒂固长在了我们身上,不合时宜地,从保护我们,演变成了一种束缚
当我们看到,它是如何保护着我们,尤其是在我们弱小时候;看到这个机制带来的好处;看到我们背后在进行怎样的心理操作,是某个层面的“自我和解”。与这个多年相伴的“乖孩子”模式达成和解,与这一层的束缚达成和解
有时候,真的惊叹于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如何用逻辑自洽的精妙体系,去建构起内在的保护层
3. 可以怎么突破束缚?
第一步,生发对自己的好奇心。
如果你体会到自己总穿着一层厚厚的盔甲;如果你觉得自己总是费力地在讨好身边人;如果你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让对方失望;如果你体会不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动力和热爱,总是在达成某些外在期待和目标…
那或许,你也背负着“乖孩子”的束缚,很多年了。
那个跟我说,把自己弄丢了很多年的朋友。我依然记得,那天我们聊了好久好久。最后她说,我知道了,我要踏上的,是一段寻回自己的路。
如何寻回?
第一步,仅仅就是将目光回到我们自己身上。“乖孩子”善于探测环境的要求,善于觉察他人的状态,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仅仅是多问自己几句:你现在怎么了?难受了?在想什么呢?内心在发生什么呢?你喜欢这个吗?……
将目光收回到自己身上,生发一份好奇之心,去看看那个被遗忘了很多年的我们自己,在经历什么,感受什么
第二步,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看到好几个答主有分享到和孩子的互动,很感动,那样一份接纳和自由的爱,是我们心之所求
“乖孩子”的身体里,在那个假我的壳子下面,居住着一个内在小孩,或许TA紧张不安、害羞慢热;或许TA喜欢调皮捣蛋,渴求新鲜刺激;或许TA并无雄心壮志,只愿小富即安,知足常乐;或许TA喜欢艺术,随性洒脱,并不愿追逐高效的生活;或许TA等着一份鼓励,去开启一些冒险……
如果,你找到了TA,感受到了TA,那你可以想象,你会怎样对待一个渴求爱的孩子,那就怎么去对待TA吧
将那些你很善于给他人的温柔、照顾、慈悲、允许、接纳,尝试着,给与自己,给与那个内在的小孩子
带TA,到阳光下,到天地中,奔跑、玩耍、放肆地笑、开心地闹,和风儿一起歌唱、和阳光一起舞蹈
因为,你值得这样一份,温柔以待,全然允许
第三步,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
或许,是去尝试着示弱和依赖
或许,是去尝试一次任性而为
或许,是一次裸辞
或许,是一场吵架
或许,是离开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
或许,是苦出自己的委屈
或许,是放过自己,允许自己做一个平凡的快乐人
或许,是给自己买一个喜欢的东西
……
总之,如果走过前两步的好奇、陪伴,一些不一样的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举动,有时候,会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会直接地,敲碎那层“乖孩子”的壳子,让我们发现,即使我不乖,依然可以安安然然地,活得很好。
诚愿,每一个乖孩子,都能脱去沉重的外壳,体验个性的绽放。
以上回答来自【简单心理入驻咨询师】邱雪梅,了解更多她的个人介绍,戳链接:
邱雪梅 中国,广东,广州 青少年 成人 在线心理咨询简单心理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平台,点击「http://jdxinli.cn/2ukmmb」
“乖孩子”并不是好孩子!越乖的孩子,长大越让人操心
我很清楚的记得,
我小的时候,奶奶带我出去玩。
路过路边的糖果摊,
奶奶指着说:“想要吗?”
我摇摇头说,“不想要。”
奶奶满意了,说:
“这孩子最乖。从来不乱要东西。”
从心底来讲,小小的我,其实是想吃那色彩缤纷、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个年代对小孩子的最高赞誉。我从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会让大人高兴,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长大以后,我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心理咨询师告诉我,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还是经常看到长辈对孩子说:“再淘气我就不喜欢你了。”或是“再这样做我就不爱你了。”孩子眨巴着眼睛,马上安静下来,以证明奶奶还爱着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偏偏这样的要挟,还不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越“乖”的孩子,独立能力越差
为什么小时候“乖”的孩子可能学业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却是那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孩子?因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强,自主性越差。“乖”孩子身上有家长太多的控制感。父母期望我们走在一条可以复制黏贴的道路,过着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理想生活,这就是“乖孩子”。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做一个从不提问的“乖”学生、唯唯诺诺的“乖”员工、感情上让婆婆包办的“妈宝男”。从这个角度讲,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后于时代
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期望我们“考公务员,拿铁饭碗”或者“进石油天然气等垄断行业”。然而,十多年过去了,做了公务员的人,忍受着低效的官僚体制;去了石油燃气的同学,经历着油气的萧条与裁员。只有那些去中关村摆地摊、折腾电子商务公司、当时让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机,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
“乖”真不是个褒义词。
最本质的一点:这个时代是“后喻时代”: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辈要向后辈学习,而不是我们向父辈听话。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辈并不多,大多数还认为下一代应该“乖”一点,走一条稳稳妥妥的路——越稳妥的职业,越以牺牲创新能力为代价。这个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铁饭碗?待别人都功成名就的时候,那些听父辈指路的“乖”孩子,才发现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变职业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适应社会。
当硅谷的大街小巷已经充斥着无人驾驶汽车,当google X 实验室进行着震撼世界的100个创意时,中国父母的“乖”,却意味着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培养孩子的目标有千千万,最坏的那个就是“乖”小孩!
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动,鬼主意多,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在学习和对待事情上。当孩子出鬼主意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乐趣,引导他们应用在实际生活上。
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孩子高声说过一句话,也从来没有说过“你要听话”。“因为我觉得把孩子往听话了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心理学家认为,三岁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孩子,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
我们应该培养的是一个不盲目听话的孩子。孩子不但不盲目地听我们的话,而且对所有值得他怀疑的问题,他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并且可以无所畏惧地说出来。而这个“无所畏惧”依赖于平时一个宽松的环境,假如他面对的是一个严厉的环境,他不敢说。我们只要从小告诉他一个原则,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东西去执行,什么东西坚决反对,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不是不管他们,而是怎样合理地管的问题。
孩子,你可以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唯独,不要做一个乖小孩! 很多家长会直接干预孩子们,为孩子们做选择,甚至直接要求孩子们做他们希望孩子们做的事情。
其实我更希望孩子能够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得相信,孩子们自己是有判断能力的。
我妈是一个热心的人,直肠子,善良,特别看不得弱势群体受委屈,江湖人称王姐。早锻炼时,听到两位老太太在背后说一位朋友的坏话,各种捏造,王姐忍不住冲上去:嗐!不能造谣啊,造谣违法!
得罪了一些人,也收获了一些死党。
小时候的我就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内向,不爱说话,受点儿小委屈吧,闷着哭。王姐护犊子,哪看得了自己家孩子哭,总会蹭一下窜出去,一边替我出头,一边念叨我,你要反抗,懂吗,反抗。
她始终都认定我没办法。
那时候上学都还乘公交车,始发站上车,乌泱泱一片人,如果没有座位,就要人贴人站1个小时,都不用扶把手,因为根本没有摔倒的空间。我妈每次都要拼尽全力抢座位,她担心我个子太小,在人群中被踩了。有一次,她左右突围上了车,奔着一个空座冲过去,却发现被旁边人放了一个包占着,「这么多人,怎么还占座,让小孩子坐!」她说着,推了我一把。人家看了我一眼,撇撇嘴,死活不肯让。王姐又推我一把,快去吧,坐上去。我憋红了脸,说我不坐,这是人家的座。旁边的阿姨跟着起哄,这孩子真不懂事,你妈给你抢座呢。
比起拨开人家占好的位子,坐在一个一路可能给你一百八十个白眼的人旁边,我真的宁愿被夹成肉饼。
但是没有大人愿意相信。他们觉得,你就是太弱,太内向,没办法,这可怎么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生存。
印象中,我总是被推着上前:要争取,不能退缩!否则我们可怎么放心!
一直到我成年,一个人在外地读大学,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工作,租房,谈了几场死去活来的恋爱。王姐都觉得我是没办法的。
我在一个商场的购物卡过期了,还有800多块钱没用。朋友跟我说,你凶一点,去跟他们吵一顿,他们就把卡重新激活了。我忙不迭点头。往礼宾处走的路上,琢磨该怎么吵,等走到跟前,脑袋也还一片空白。礼宾处漂亮的小妹妹说,上面都写了期限,你过期了,没看见吗。我觉得有道理,想了几秒钟,问:「的确是过期了,那里面毕竟是我的钱,没有别的办法吗?」说完自己脸先红了,觉得理亏。小姑娘说,那你留个联系方式吧,我们跟公司商量一下。我如蒙大赦,蹦跶着走了。
王姐知道这事儿后,立即跳起来:「肯定要据理力争啊!你看吧,你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他们不会跟你再联系的。」
「啊!他们说了会跟我联系的。」
王姐不说话了,看着我,正如这几十年以来一样的眼神,充满怜惜——好吧,可能是我想多了,她的眼神里也许只有三个字;「你傻啊?」
虽然,隔了几天,真的有人给我打了电话,说经过申请,购物卡多延期了一个月。
但我一点儿也不高兴,因为,没有按照「正确」的方法,我觉得我做错了。
我开始感到不满,已经到生孩子的时候了。
在当妈这件事上,王姐一如既往地觉得我没有办法。具体表现在,她常常挡在我面前,帮我管教孩子。每天跟我儿子说八百次不要,不准,不可以。不对,衣服不是这么穿;不可以光着脚到处跑;你叫阿姨啊,不能没礼貌。
一度,小核桃说话前要看一眼姥姥,才敢张嘴。
也许是在社会闯荡多年,积累了一点底气吧,我忽然觉得:凭什么啊,要你管!
我跟王姐说,你得相信,他自己是有判断能力的。你老说「不」,搞得孩子都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王姐转头冲我:你不要老盯着手机,搞得小孩子跟着你晚睡!哪有你这么当妈的!
气!
我已经成年了!我有自己的想法!凭什么老让我按你们的那一套来。
但我闭上了嘴,说不出什么。
好吧……也许我真正的愤怒在于,我其实也没那么相信自己,在无数次地被纠正之后,我在「正确」和自我的真实之间,来回摇摆,它有时候让我很紧张,好像每做一个决定,都有另一个声音说,你又这样!不,你不该这样!
本来成年离开家,天高皇帝远,花了很长时间摆脱脑袋里「正确」的声音。这下好了,请王姐来帮忙看孩子,原本可以粉饰太平的家庭关系,又重新扰动起来。
有段时间,剑拔弩张。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放轻松的呢?现在回想起来,大概是小核桃2岁多的时候。
有一次,陪他在外面玩,被小朋友抢了玩具,对方家长坐视不管,小核桃瘪着嘴看向我,「没办法」如我,愣在原地,在大脑里快速搜索该如何跟人家去据理力争。
几分钟过去了,技能还没有生成,小核桃大概也觉得指望不上我了,他爬起来拍拍裤子,去玩别的了。
然后兴高采烈冲我叫:妈妈,这个更好玩!
刚才抢他玩具的小孩子听到,被吸引过来,小核桃吃一堑长一智,咣当一声关上了玩具屋的门,死守着不肯放。那个小朋友想了想,把抢走的玩具递给小核桃,要跟他交换。
我看着他们之间行云流水般进行了一整套「沟通」,目瞪口呆。
孩子的江湖,水也很深啊。
我的第一反应是,应该把整个过程拍下来,告诉王姐。那时候,我开始有点心疼王姐们了。他们可能永远无法看到这样一幕,因为在小核桃抬头求助的第一秒,她一定会冲上去帮忙。她认为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动手反抗。
她不会相信,哭也是一种方法。就像小时候,哭就是我的核武器啊,只要我一哭,她跟我爸都没辙,虽然嘴上烦得不得了「行了行了,别哭了。有什么好哭的。」但他们其实是重视的,为了我的眼泪而焦虑,行为上有转变。
同样的道理,他们看到小核桃放弃争夺,换了别的玩具的时候,就会拼命摇头:唉,他跟你小时候一样,内向。
这不怪他们。这跟生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他们生存的年代,饥饿,贫穷一度让他们饱受惊吓,如果不努力帮父母分担,会被打,会断粮。那些苦难烙印进了皮肤肌理,变成某一种记忆。
必须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生活没给他们留下从容的机会。
我忽然意识到,在不同的生长背景下,每个人都有对于「正确」的判断,它根深蒂固,很难被改变。那是王姐们的生存之道,正如为了不跟人起冲突,放弃一个座位或者是一张购物卡,是我们的生存之道一样。
没有谁对谁错。
我是在那一天,跟王姐达成了某种和解。
所谓和解,并不意味着我撒手不管。毕竟,我有自己的需求,希望小核桃在一个少一些「不要」的环境下长大,我希望他有更多的机会自我探索,而不是在伸手之前就被打断。
所以我想了个办法。
「妈,你帮我个忙。小核桃要上幼儿园了,他跟你跟惯了,我很担心他去了幼儿园,没有人时刻盯着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会适应不了。」我跟王姐商量。在小核桃要上幼儿园这件事上,王姐的分离焦虑比我严重多了。听到这个,她果然停下了手中的活儿。
「你一天呢,有3次指导小核桃的机会,但不能更多,否则他上了幼儿园,一下子没人指挥了,肯定不适应。所以这3次机会你要好好把握,一定要发现最严重的问题,然后再出手,一出手就要干预到底,帮助他彻底纠正。」
王姐听得似懂非懂,但也认同了我的担心。
第二天回家,问王姐,3次干预机会,是不是太少了。
王姐说,今天还好。
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今天没遇到什么大问题。
然后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王姐严阵以待,想着等遇到危险问题再用这3次机会。小核桃穿反了裤子,王姐憋着没说,没想到他玩了一会儿,觉得不舒服,自己把裤子换过来了。一天天下来,都没什么人生大事,3次基本用不完。
其实,她是发现小孩子的厉害了。
有时候,心里会笑自己,跟爸妈还要这样斗智斗勇。
退回两年前,不会这么麻烦。会直接冲王姐嚷嚷:「不准那样对小核桃!」我以为那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那样的愤怒于事无补。
只有等我真正轻松下来的时候,才会开始想办法。王姐也有她焦虑的权力,我说「不准那样对小核桃」,跟她说小核桃「你不准光脚到处跑!」,又有什么区别?
所有的关系都是要维护的,它不比工作要轻松,更何况那是你最在乎的亲人。在他们身上花些心力,我觉得很值得。
至于这个听上去挺幼稚,但还挺有用的办法,就是在我放下对抗情绪那天,跳进我的脑袋里的。
Momself,是国内第一个聚焦「妈妈」身份的新女性自媒体平台。
Momself希望解决女性身份变化后,遇到的亲密关系、亲子养育、自我成长、职场家庭兼顾等冲突矛盾,并对女性的个人终身成长,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关注Momself公众号,妈妈的难题我们有办法!(ID:momself) 我觉得是。
如果孩子小时候习惯了不会为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坚持,斗争,尽自己最大能力去获取,那么这个小孩子长大估计也没什么成就。
没有办法进行实验,我只能代表我个人感叹一下。为什么我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因为我现在做什么事都没劲。我爸妈常常说我,说我为什么都不能主动点做事,为什么做什么都不能坚持,什么都要他们催我才会做。我每次就偏着脑袋想想,然后就会发现确实是这么回事。但他们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而且其实他们说得也不全对,我现在玩游戏就挺主动的,也挺能坚持的。这就更令人头大了,不能兼容理解这个问题。
后来我想,小时候我为什么不玩游戏呢?是不想玩吗?不是。那我为什么不玩呢?因为爸妈不喜欢我玩,于是
我就自觉地把游戏从我的童年中阉割掉了。
可不可怕?可怕。悲不悲剧?悲剧。上纲上线地说,从小就习惯去因为别人的不喜欢,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这样的事不可怕吗,这样的人不悲剧吗?
但这一点就是看起来很可怕,一点也没落到实处,难免让人有上纲上线的感觉。实际上我并没有觉得这事儿有多可怕有多悲剧,因为我觉得有更可怕更悲剧的事。
我脱离父母两年,也就是大三的时候,才开始打游戏,LOL。大家知道的,都快过气了。那时候多少岁,20岁了。20岁才开始打游戏,什么概念呢?如果是下围棋,20岁不成国手终身无望。20岁可以说还是巅峰末期吧,试想一下,你在你神经的巅峰阶段接触一个东西,之后会怎么样,都是下坡路。我打了有两年多快三年LOL了,开始的时候呢,是白银一,何曾想这就是巅峰了,后面就是掉啊掉,然后就停留在青铜五了,到现在还是青铜五。这一点也不好笑。之前几岁的时候你在干嘛,念书。十几岁的时候你在干嘛?念书。但人需要那么多时间念书吗?其实念书念得好的,都知道,如果仅限于教学大纲的那些知识点,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时间。那多出来的时间到哪里去了呢?喜欢念书的,当然可以多去学很多的东西。我小时候觉得本年级的东西学得真的很没意思,要跳级,爸妈不让跳,说这样基础会不好,于是就作罢了,真是乖。现在想起来到现在我都责怪自己没有尽力争取。更别提大多数人更喜欢的可能是在念书时的那种自我满足感——这是符合家长老师的期望的,于是我“正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所以其实多出来的那么多时间呢?全浪费了。
有的人说要适度游戏,现在在我看来根本不存在适度这个概念。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应该有尽一切努力最大化的觉悟,直到证明自己不行或者不能承受为止。如果小时候喜欢玩游戏都不绞尽脑汁想多玩一些的办法,长大了你指望他为什么东西绞尽脑汁,会为什么东西顶着压力不断追求?不可能的。曾经想尽一切办法争取机会去玩游戏的人,现在不玩了,不是失去了“争取”这个习惯,恰恰相反,而是他认识到人生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去争取。
能够取得成功的那些人,我不相信有谁是没有这个心性的。如果一个人真的懂事,他还当什么资本家?不知道资本家是剥削劳动者的吗?很显然的所有的资本家都不是乖孩子。资本家算不算成功人士?我就不下论断了。
举完打游戏的例子,再举一下花钱的例子吧。我小时候是那种典型的绝不乱花钱的孩子,既不要玩具,也不要零食,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什么贵的东西我还不高兴。有的人可能就觉得看,这样带起来多好,多轻松啊。
现在想起来,觉得好个屁。
这一点和打游戏的那点相反,我小时候不是因为父母的原因所以压抑自己不花钱,小的时候,我是真的不喜欢花钱。我在这里要提醒所有的家长了,如果你的小孩打心底里就对花钱没兴趣,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拿我来说,我不喜欢花钱,导致了什么问题呢?我视金钱如粪土。是真的视金钱如粪土——因为我觉得根本就不需要它。小时候我家里很穷,婴儿车,衣服,什么的都是从别家借来用的。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会格外看重钱吧,告诉你,不一定。如果他习惯了这种生活,接纳了这种生活,当然也就会觉得钱没有用。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我小时候觉得衣服破破烂烂挺好的,觉得那些去买好的衣服的人都是在浪费钱。最困难的时候吃不饱穿不暖都有一种精神上的优越感,有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想出人头地的欲望会更强烈吧,这个皇帝用金锄头耕地真是没什么两样。当然我也不能说我就代表穷人家,大家多想想就能考虑到更多可能性。
乖孩子,是一种教育的悲剧,原理很简单。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乖孩子不是悲哀,每个孩子都是乖孩子才是悲哀。同样的,叛逆不是坏事,但每个人都时时刻刻叛逆绝对是悲剧。
“乖”不是无主见盲从,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不折腾不对抗。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一味服从他人,活得像个牵线木偶,那不叫乖孩子,那是呆孩子。
性格的形成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人皮有人乖,不能武断地以好或不好下定论。
很多新妈妈说过,在医院妇产科,刚出生的小宝宝已经表现出了很大的性格差异。有些小孩吃饱就睡,一逗就笑;有些小孩一直哭闹;有些不肯吃奶,睡觉一有动静就醒了。这些小孩长大以后,必然有些会乖,有些会很调皮。
把性格的形成简单归因于遗传和教育是不可靠的。我堂哥有一对双胞胎女儿,长得一模一样,她们的妈妈能分辨出来,而爸爸就经常搞错。她们睡着的时候,堂哥是不可能认得出来的。但她们醒着的时候,他完全无障碍地知道那个是姐姐哪个是妹妹“妹妹比较乖。”我们经常认错她们,但只要两个人一起出现,跑来跑去乱丢东西咔咔咔咔笑个不停的是姐姐准错不了。
“乖”最重要的体现是听话,也就是守规则。乖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不乱交朋友,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不轻易麻烦别人,总之,遵守各种各样的规则。这当然会带来一些弊端,比如说压抑了天性。但人的生物本质是动物吧?许多人的天性里就有攻击性,如果完全不压抑,那就回原始社会了。跑去跟公交车司机打架的那位女士,如果她从小就是个乖孩子,绝对干不出这事。题目里把“乖”定义为没有自己的想法,听从安排。但我在现实中见到的大部分乖孩子,他们不缺独立思考的能力,但还是很愿意服从。
我的同学当中,考上大学顺利找到好工作的多数是乖学生,而那些逃课打架早恋堕胎的同学,早早出去社会打拼,没有几个能混的好的。当然,读完大学的那些里面出了很多剩男剩女,而那些不乖的同学大多都结婚得早,孩子都会打酱油了。要非要说乖有什么不好,这勉强算个证据吧。
我教过很多乖孩子,也遇到过很多调皮叛逆的。我们班有六个科任教师,没有哪一个是像网上说的那样,只喜欢乖的孩子。有些学生乖巧,成绩好;有些家伙经常迟到早退不交作业不穿校服,却是运动场上的主力;有些孩子不爱学习成绩差,性格却很宽厚,对老师很尊重。因为我自己也曾是一个叛逆的学生,现在并不反对他们叛逆。我只是提醒他们,不要为了叛逆而叛逆。反抗精神不是看什么都不顺眼什么都想推翻,见谁都想怼一怼,而是经过了思考以后的批判和选择。我并不反对他们有反抗精神。比如学校要求穿校服,有些学生不喜欢,我的建议是“你们收集一下国内外各学校在校服问题上的做法,看看那些好学校的学生要不要穿校服。分小组整理穿校服的利和弊,分别站在学校、老师、学生的角度讨论一下是否应该统一穿校服。等到你们搜集了足够的材料和证据,可以支撑你们不爱穿校服的观点,可以出一份书面的报告,这样就可以不穿。”但如果他们不愿意那么麻烦,只是任性地不穿,我也会扣分和批评,次数多了还通知家长。
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个性也不是凡事都我行我素遇事都“我不听我不听我就是不听!”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网络上的观点经常只有黑白两个极致。
并不是你主张志在千里,永不满足,总是跳出舒适区,就可以嘲笑体制内的宅男宅女们,却看不到他们真真切切的幸福。永不止步有永不止步的好,知足常乐有知足常乐的好。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有些人乐意折腾,折腾是他们的天性;有些人愿意宅,宅就是他们的天性。不是每个人都很喜欢叛逆的,人家就愿意乖,而且乖的很开心,非要去纠正,逼着这样的孩子学反抗,才真病。看见乖的,就扣一个帽子叫没有个性,见鬼了,乖难道不是个性的一种吗?
动不动就啥都是教育的悲剧。社会需要反抗精神,但真的不需要每个人都有反抗精神。有些人追求冒险和反抗,自己的路自己走;也有些就喜欢凡事都有人安排好,不需要自己操心。愿意当大树的当大树,愿意当小草的当小草。非要用自己的评价标准分出个高低,认为一种个性比另一种要高贵,才真的俗气。
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不是非要把每个人都变得盔甲坚硬,棱角分明,而是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顺应自然又遵守法则。不想乖却被迫乖,那才是悲哀吧。 不是“乖孩子”教育有错,而是家长对“乖孩子”理解得太表面化。
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吵闹,
A妈妈:你这样不乖,大家就不喜欢你了。
B妈妈:有人在休息,不能造成噪音/有人在打电话,吵闹会影响别人/ ……
于是,两个妈妈的孩子都很乖,但A妈妈的孩子,更在意别人是不是喜欢自己,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B妈妈的孩子学会了发自内心的为他人着想。
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
A妈妈:打一顿
B妈妈:获得知识的过程充满成就感/好好学习可以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学习可以了解这个世界/学习好可以挣大钱……
于是,两个妈妈的孩子都很乖,但可能,A妈妈的孩子内心厌学,只不过是学会了服从。B麻麻的孩子有更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孩子总往危险的地方跑
A妈妈:说了多少遍了,不能去不能去,你怎么这么不听话!
B妈妈:不远离会受伤,甚至可能再也见不到粑粑麻麻了
于是,两个妈妈的孩子都很乖,但可能,A妈妈的孩子,学会了服从。B妈妈的孩子,更懂得珍惜生命的意义。
孩子看到想买的东西,哭着闹着不走
A妈妈:你这样不乖,妈妈不喜欢你了/打一顿,拖走
B妈妈:出门前就叮嘱孩子,“你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要哭着闹着要,这样店主就会说,你看孩子这么喜欢,就买下来吧~然后就不肯给妈妈便宜价格了。你喜欢什么,告诉妈妈,妈妈先谈好价钱再说。省下来的钱可以留着以后给你买更多你想要的~”
于是,两个妈妈的孩子都学会了变乖,但是A妈妈的孩子,不敢去表达自己的愿望。B麻麻的孩子,并没有觉得有愿望很可耻,反倒明白了实现愿望的方法更重要,甚至还有了经济意识,学会去看长远利益。
若干年后,
AB妈妈的孩子都很乖,但A妈妈的孩子乖得很表面化。真正的他,讨好型人格,不会独立思考,内心的小叛逆不敢张扬,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愿望,在这个“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世界里,吃了不少哑巴亏,跑到知乎抱怨,说乖孩子教育是错误的。
B麻麻的孩子不仅乖,还懂得为什么“乖”。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善良,为他人着想,有上进心,有求知欲,珍爱生命,会看到长远利益
大家对“乖孩子”最大的非议,莫过于只会服从。
但B妈妈的孩子,他可能只会服从?
在这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他发自内心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会让他被命令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时,坚守原则和底线,而非不懂拒绝。
他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所带给他的知识,会让他在收到不明智的指令时,学会争辩,而非一味顺从。
他对自己生命与自我的珍重,会让他在被欺负时,反抗并捍卫自己的权利,而非忍气吞声。
这个社会需要的“乖孩子”,是通过父母的解释,经过自己的判断,觉得父母说的对,这才执行父母的命令。
可惜很多父母以为的“乖孩子”,是小机器人,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懒得解释,没那个耐心。
不是“乖孩子”教育有问题,而是父母对“乖”的理解,太肤浅。
不过甩锅是失败者的一贯做法。
孩子不听话,学无所成,我们说是孩子看的影视剧、玩的游戏、早恋的对象带坏了孩子。
孩子听话了,心理出现问题,我们说是中国“乖孩子”教育不合理。
我们教育的悲哀,不是“乖孩子”教育,而是我们戒不掉的甩锅心理。 乖孩子最大的弊端在于,失去了做自己的天然
前段时间《奇葩大会》邀请到了蒋方舟分享思想,她在节目中大谈自己战胜讨好型人格的经历。她直言,讨好型人格给她带去了烦恼。
蒋方舟,一个七岁写书,九岁出书的少年天才。年少成名,似乎人生畅通无阻。她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在《奇葩大会》上,蒋方舟没有大谈自己的成功经验,而是坦诚地吐露了自己讨好型人格这个隐秘的阴翳。
蒋方舟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在她与一位朋友的对话。
当时那位朋友问她:“你有没有和人产生过真实的关系?”
“什么叫真实的关系?”她反问。
“就是你可以和他争吵,你也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他。”那位朋友说。
蒋方舟想了想,最后遗憾地得出了自己从来没有和任何一个人产生真实关系的结论。
为什么?因为她善于讨好别人。
她能为一件事道歉两个小时、她不敢反驳长辈错误的观念反而会对之称赞有加、她不会表达对朋友的愤怒和不满……
所谓讨好,不就是避免与人冲突,事必与人为善,换位思考。所谓讨好,不就是懂事吗?
可懂事的蒋方舟快乐吗?未必。
因为如她所说,她已经和其他人没有真实的关系了。
看来,别人家的孩子,不是方方面面都值得羡艳。
蒋方舟的懂事,实然是在迎合他人的期待,这不仅是独立人格的消弭,也是一种放弃个体意志的妥协。他们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以至于忽视了自己,可连自己的感受都忽视的人,很难说是个心理健康的人。
多年以后,懂事的蒋方舟终于敢站出来承认自己一直在“假装懂事”。可蒋方舟只有一个,这世界,有多少如蒋方舟一样“假装懂事”的孩子可以发声呢?
懂事的孩子不幸福,因为他们在懂事中,失去了自我。懂事孩子背后的不幸福,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父母的傲慢。
成年人的内心,我们不理解,尚且还能怀有敬意,对他的行为抱以保留的态度。但是小孩子呢?每个傲慢的大人,想必都觉得自己很了解孩子吧。
《大佛普拉斯》中有句台词:“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人们内心的宇宙。”
是啊,我们都开始探索宇宙了,可连小小的人心,都还无法搞明白。
孩子懂事,是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孩子向好的外在表现。可我们真正有从孩子的角度想过懂事这回事吗?我们总在为孩子塑造一个模型,一个范式。可模型和范式,也是桎梏。
我很感谢我妈,在我小时候给我买了一个铁胆火车侠的玩具。假如当时我说我不要那个玩具然后以换取懂事的美名,那对我的童年,将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大人在乎事物的利益和价值,在大人看来,火车侠玩具当然没有一本教辅有用。懂事的孩子,当然不会买玩具而去买更有用的东西。可我们为什么,要用大人的思维来绑架孩子呢?
懂事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的生长激素。
(一位日本小朋友对妈妈的吐槽,展现了孩子的某种孤独和大人的某种傲慢)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贾宝玉被父亲打屁股,写他终日流连于花丛。言下之意:贾宝玉这孩子,也太不懂事了!
可熟悉红楼梦的朋友都清楚,曹雪芹表面在说贾宝玉不懂事,实际上喜欢他得很。
为什么喜欢他?贾宝玉到底好在哪?
他天然。
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贾宝玉天然地觉得人应当有个性,女子不必三从四德,她们是世间的精灵。
这在当时的一干家长们看来,贾宝玉这孩子也太没礼教了!可礼教,往往是天然的死敌。
这两者孰好孰坏,暂且不说。可当时,人们是排斥天然的。封建社会都不需要天然了,遑论现代文明社会呢?但反过来想想,排斥天然的文明社会,真的就文明了吗?
文明是规矩,也应该是包容。文明是提倡懂事,也会鼓励适当的“不懂事”。
我曾听闻我身边有这么一位女孩,因为妈妈对她要求严格,她从小就很懂事,从小到大说话做事有很多顾虑,进而演变成不自信,无法理解一些感性的事物,整个人也很少有感情波动。旁人对她的评价是:“她好像没有很幸福的时刻。但同样的,也没有很挫败的时刻。”
这种人,毫无疑问是我们生活中的扁平人物,他们太懂事了,性格没有起伏和波动,情感轨迹没有越界和出格——没有越界和出格,在一般的交往中,那叫有礼。可在亲密关系中,那就叫无趣。
蒋方舟自己也说:“被人喜欢的需求被空前放大时,这个被人喜欢的自己就会覆盖真实的自己,而真正喜欢你的人,都喜欢你骄傲的样子。”
太过懂事周到,从某种角度来说,无异于失却了人味。
便如《甄嬛传》中,乖巧懂事的沈眉庄酒醉后反复质问自己:“整天清醒克制又有什么用?我就不能醉一回吗?”
这话在懂事的孩子听来,真是天问。是啊,如果一个人不曾醉,时时保持清醒和克制,把人生过得如履薄冰,这未免也太过沉重了吧。
不可否认的是,懂事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教育标准,孩子通过懂事,融入家庭,获取良好的家庭关系。懂事有时甚至也会让孩子自己觉得开心不已,他们享受作为懂事孩子的感觉并乐于为懂事的人设添砖加瓦。
可懂事也是会反噬孩子的——孩子们的家庭角色和情感表达被“懂事”这个看不见的框架给限制了。
前段时间,北大学子发万字长信拉黑父母的新闻喧嚣尘上。从外界的角度看,孩子考上北大,留学美国,算是懂事的典范了。
可这位学子在信中,却控诉了父母对自己的“肆意操控”:父母从来听不进自己的意见,按照他们的喜好包办孩子的人生。
然后,他们为逆来顺受的孩子授予一块叫做“懂事”的奖章。
因为心灵上的苦闷,这位学子远赴美国修心理学。最后做出了与父母彻底决裂的决定。
到了决裂时,父母还是搞不懂,这个受过良好教育,从小成绩优异,家庭又无缺憾的孩子,为何要老揪着过去不放。
实然,不是懂事的孩子揪着过去不放,是过去从来没有放过他们。
童年的创伤往往会成为压垮懂事这一完美人设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被关在“懂事”的监牢里几十年,他们需要寻求人格的自由。
懂事的孩子,都是情感的孤儿。
懂事的孩子通过自我剥削来满足他人的期待,通过压抑负面情绪来伪饰家庭的和谐。假装懂事的孩子们,自我舔舐的,都是真实的伤口啊!
家里有懂事的孩子,母慈子孝,这看起来貌似是个充满爱的家庭,可这种爱,缺乏沟通和交流,背后的痛苦深邃而复杂,是经不起推敲和深究的。这爱,像两条平行线,只是在互相观望,可永不相交。
这个令人难过的新闻背后,提出的,是值得每一个人反思的问题:表面温良和顺的懂事孩子背后,到底有多少我们看不见的阴暗面?父母和孩子又要如何在懂事和天然之间寻求平衡点、寻求一个出口?
从另一个角度说,懂事的孩子不幸福,可能也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不幸福,孩子才要学会懂事。
也许有人在高楼林立的都市中,反复思考和分析着孩子懂事与否的利弊。但他们从未想过,有些孩子的人生,懂事是必然也是唯一的选择,他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懂事和不懂事的选择。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承担不起不懂事的风险。
安妮特·拉鲁在《不平等的童年》中说:“(对中产阶级子弟而言)钱,永远存在却绝不提及……在工人阶级和贫困的白人和黑人家庭中,事情正好相反。对经济问题的讨论不仅很公开化而且还经常出现,孩子们都很清楚家族能付得起什么,不能付得起什么。”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然,穷人的孩子也早懂事。
小时候过年,在老家贵州的小山村里,我曾经遇到一个小伙伴,叫做小飞。他是寨子里一户人家的孩子,家里父亲常年生病,母亲种田为业,家中的墙壁贴满了被柴火烟熏黄的旧报纸,被一起熏黄的,还有他在学校获得的奖状。
说实话,小飞家过得挺艰难。
但这跟孩子们的友谊毫无关系。那时,我和小飞徒步去县城买火柴炮放、去山村脏兮兮的小卖部买廉价零食、去田坝玩游戏……
有一次,我在小飞家,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巧克力。
“这个比西瓜泡泡糖好吃。”我兴奋地对他说,希望他可以和我分享这个山村里暂时没有的宝藏。
吃下巧克力的一瞬间,小飞拖着长长的鼻涕,咧开嘴笑起来。
“你还有没有?”小飞迫切地问我。
可当他说出这话时,他妈妈突然打了他手一下,他的眸子瞬间黯淡下去,再不说话。
有很多年,我都没有再回过那个小山村,但他妈妈打他手的那一幕,我记忆犹新,恍如昨日。
再回小山村,已经是大学时了。
令我惊奇的是,小飞已经长成了一个精瘦的大人了,有着黝黑的皮肤,沾满泥的脚指甲盖以及浑浊的眼珠子。
他可以熟练地割猪草、喂猪、下地,每天骑着摩托车往返于县城和山村运送蔬菜。他甚至有了未婚妻,那个女孩经常来他家,他们准备年底结婚。
而此时的我,却依然还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
他看着我来,笑了一下:“你是不是那个孙XX?”
那一瞬间,我突然能感受到了《故乡》中主人公的那种心情——那种童年好友再度重逢,却已物是人非的复杂感受。
此时的小飞已经非常懂事了,他已经提前做好了很多同龄人完全没有做好的心理准备。
要生存下去,他除了懂事,还能怎样?
是啊,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可家里要是没奶,哭也没用。
懂事孩子的不幸福,能完全怪懂事本身吗?未必吧。也许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他们为什么会早早变得懂事。
再见到小飞的那天,我躺在沙发上,连着信号不好的4G网络,打开了某款热门的手机游戏。
小飞在厨房挂着腊肉,出来时,他看到我在打游戏,他的眼睛突然放出光来,靠近我说:“这个要咋个玩哦?”
那一瞬间,我突然想起来,他原来是我的同龄人。
因为玩游戏,我妈常常说我,怎么这么大人了还一天打游戏,因为家庭条件的允许,我可以跟我妈据理力争:“谁说游戏只能小孩子玩了?”
——我当然可以说这种话。但这世上,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这么理直气壮地“不懂事”。
不懂事的我,向小飞介绍了一大堆游戏玩法和术语,并解释这个游戏好玩在哪。
他听了半天,摇摇头,自觉地把眼中的灯给关了:“嘿嘿嘿,不太懂,宇哥,你慢慢玩。我去田坎接我二伯回来吃饭。”
我看着他骑摩托车离开的背影,突然心里一紧:他一定很想熟练又悠闲地玩一下午手机游戏吧。
这世上哪有什么懂事的孩子,只有假装懂事的罢了。
你看,就连懂事如同宿命一般的孩子,也是如此。
(完)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听话、不给父母惹麻烦,就是乖孩子。但站在我的角度来看,真正的乖孩子是知道分寸,知道尊重人,能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也能帮助他人,人格独立,且不以他人的需求为中心。
题主在描述里说:有的孩子从小就很听父母的话,不调皮,认真学习,安分守己的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可是这类孩子随着成长,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确实,听父母话、不调皮、认真学习,这些行为在父母看来,会很欣慰,会先入为主的觉得“我的孩子真乖”,但同时随着孩子的成长,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讨好型人格”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传统成长的环境,都在教我们抑制自己的感受,甚至是不准察觉真实的自我,我们习惯了把“讨好”的行为合理化。
“别总是上姐姐那玩,会给别人添麻烦的。”
“你要乖,这样子才不会给别人看笑话呢。”
“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接受别人的帮忙,没志气。”更早更早,隐藏在我们身体里的,是来自家人无意或有意的灌输。
父母可能潜意识里自我价值感也很低,不自觉地引导孩子去对比和看到别人的评价,而另一方面,父母又总是希望孩子懂事听话,只有乖孩子,才会被爱,被喜欢。
左手讨好,右手控制,但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就是在教会孩子,放弃自己的感受,去听从别人的想法,因为“讨好别人是多么正常而合理的一件事情”。
题主问,我们应该怎么帮助这类孩子?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知道自己是这样的乖孩子,那不妨学会尊重自己的意愿,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捍卫自己需求和渴望的权利,勇敢直面未来,突破自己的恐惧区,摆脱对他人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自主确认自我的价值和需求,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告诉自己,不需要做些什么去赢得别人对你的喜欢和接纳,只有无法爱自己的人,才需要不停地去获取别人的肯定。
如果是你的孩子身上有这样的特征,那家长们可以先找找孩子这样的原因,然后告诉孩子,他可以勇敢的向父母说“不”,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感受父母对他们足够的信任感。父母无论忙与不忙,都要多点时间陪陪孩子,多给孩子一点爱,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他变成什么样子,父母都不会对他感到失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