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而接受的教育,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感觉现在很多人都存在一种现象,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们看起来忙忙碌碌,生活学习工作交友恋爱。但是有些东西有些事情好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发展方向,有的人一辈子停在工薪阶层;有的人平步青云;有的人生来富贵。 [图片] 而我个人认为, 教育是最能直接改变这种阶级固化的方式。可是想想,我们中国人,从一踏入幼儿班开始,就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家长老师教我们识字读书、教我们拼音字母、教我们一加一,却…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读大学的时候,不停地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今日之大学较往日有何不同?我们今天在知乎热榜看到的是有多少研究生毕业后和导师不相往来,今天的所谓导师、教授,极少再有人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信条传道授业解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无问西东》里光耀的妈妈说:“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我不希望你去追求什么光宗耀祖,这些祖宗已经追求到了。我只希望你能细细想清楚你的一生要如何去度过;我希望你能找到一个一生挚爱的人,能尝到儿孙之乐。这些都是为你,不是为我。”
这也许是我们获取教育的目的,为了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自己想要与什么样的人携手过完怎么样的一生。我自知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行万里路,那我只能在书海里与各式各样的前辈对话,读完他们的一生,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哦,原来人生也可以这么过。
北京大学2016年的新年贺词上写着:“我们企盼这所校园能哺育出这样一群学子:现实者不功利,理想者不空谈,仁爱者不软弱,刚直者不偏激;每个人都是尽责的公民,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的幸福拓展纵深。”
我不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但是我看到这段话,却热泪盈眶,我想成为这样的人,我希望自己可以成为这样的人,这不是教育的意义吗?我们只有处在这种受教育的环境下,才会不断的思考到底是为了什么。我非常喜欢德国大思想家费希特的一句话,他说:“教育的目的,乃是培养每一个人的自我决定能力。”
前些日子,有位学弟来问我校长奖学金(大学里的一项奖项)答辩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我整理了一下去年我的材料,看到了在颁奖典礼上的这段发言,虽然我已经从那所大学毕业一年多了,但是再回顾我的大学生活,我十分感谢我的父母,22年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拼,就是为了给我更好的教育;我也很感谢那个年轻的自己,充满个性充满好奇充满求知欲充满着许许多多和世界的格格不入;我也十分感动,我的老师们从没有把我限制在课堂上,他们极其尊重我,让我在步入这个节奏快、充满喧嚣和浮躁的社会里,依然在寻求一种大学,属于我的大学。
以下是那段发言,虽然生涩,但是我今天看看,却也还感动。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李颖,非常荣幸能够站在校长奖学金的颁奖典礼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获得这样一份殊荣,所以我认认真真地回忆了一下我的大学四年,到底是哪里与众不同。
我最早接触大学这个概念,是老师说:只要你们好好高考,上了大学就不用学习了。后来等我真正上了大学,在一片迷茫中去探寻大学的奥义,书中告诉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我们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又能有什么样的收获和体会。我和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也是我在大学里学到的最好的三节课。一节叫做尊重,一节叫做取舍,还有一节叫做规则。
2013年9月11号,我作为新生入学报道的第一天。太阳当空照,汗水对我笑,毛毛躁躁的我像个男孩子一样和辅导员助理去**学院搬书,半路上接到妈妈的电话:班主任在走访寝室。当时抱着一摞书,我拿着手机,不耐烦地说:“那就让他等着吧,我现在正在忙呢。“等我回到寝室,已经是半个小时以后了。但是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炎热的下午,一个土里土气的十八岁的姑娘,湿漉漉的衣衫,汗涔涔的手心,冒冒失失闯进寝室,就在那个场景下,我的班主任像是准备了很久似的,主动地迎了上来和我握手,我当下心里一惊:天哪,他竟然要和我握手!
于是,就在那一刻,有一种东西深深地撞击了我的灵魂,我突然感觉到我和他一样,都是平等的个体。我是一个独立的自由人,我是大人了,这往后便是我的人生了。
我这四年担任过很多的职务,尝试过不同的角色,甚至每一个我都想做到登峰造极。我曾任校学联副主席、校全媒体中心主任、辅导员助理、开创了***公众平台,创办了公司实现了第一桶金……然而,到选择的岔路口,我却不知道该坚持哪一个。2016年4月7号,我们在挑战杯的庆功宴上讨论大家以后要不要考研,我突然收到来自市学联主席的招考通知,与此同时,**市国家大学科技园也下发了入驻申请。以我独立的个性,极少和家人打电话,我依稀还记得那天晚上电话里妈妈和我说机会很难得,要好好珍惜,女孩子安安稳稳最好。我问她,“如果不喜欢怎么办?”她略微停顿了两秒,她说:“那就算了。”那就算了,我们都知道坚持很难,但是放弃也不见得容易。于是,为了挑战未知,为了有勇气开启新的生活,去年年底我给自己策划了一场一个多月的环球旅行。前段时间,一不小心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大量的新闻媒体报道,也给我带来了很多新的项目和机遇。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够努力,也会邂逅很多机会,但是并不一定每一个机会都要把握,或许它并不适合你。
现在想想,我大学里还有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发生在大三的上学期。因为平常工作、活动很繁忙,所以我倒是有很多理由不去上课。归根结底,自律性不强,又没有兴趣爱好作为支撑,还仗着老师比较喜欢我。有一门专业课我一个学期去过两次,第二次恰逢老师为数不多的点名。我坐在下面,满怀期待却没听到她念我的名字,我一下子就急了,我说你怎么不点我啊。她抬起头惊讶地说:你竟然来了,班上的同学都笑了。那门课,我的平时成绩是65分。我虽然一向不在乎成绩分数高低,但是那天还是厚颜无耻的追着她问:“你不是挺喜欢我的吗,为什么我的平时分这么低啊,我都大三了咱们有这个必要吗?”她是一个不善言语的老师,但是她却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了一番话,这番话时至今日我依然很受用,她说:“因为我想让你知道什么叫规矩。你不来上课可以请假,但是你从来没同我说过原因;我在很多方面都很欣赏你,但是我不管你在其他方面如何出色,这是学校和我这个任课老师制定的规则,你既然参与,就必须遵守规则。你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将来一定会吃亏。”这个遗憾一直保留在我记忆深处,以至于现在我在管理团队的时候,一定会以身作则不敢怠慢我们所制定的和我们所处的环境的规则。
有个心理学家说过一段话,我很喜欢。今天把这段话送给在坐的所有还在大学里学习的同学们以及马上要步入社会大学的修行的朋友们。他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还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微信公众平台:李颖啊。回复“读书”,可加入读书群,共享4万册免费电子资源。
有哪些典型的学生思维?你最意想不到的一笔收入是怎么来的? 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考高分?上名校?找好工作?其实都不是,这些只是附加品。
美国已故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ce发表的演讲This is Water《这是水》,被评为美国大学十佳毕业典礼演讲视频,深入浅出地解答了「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就像“活在水里的金鱼”,你有没有想过水是什么?教育真正教给我们的,是「如何去思考」。
视频9分钟,绝对值得一看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1426034263654400
两条小鱼遇到了一条大鱼,大鱼打招呼:早安啊,孩子们,感觉这水怎么样啊?
小鱼又向前游了一会后,其中一条忍不住问:What is the hell water?这水是什么啊?
我们是水中的鱼,而生活的种种是「水」。
起床,通勤,工作,去超市,做饭,睡觉,周而复始,一日,一周,一月,一年。
我们在繁琐机械的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玩手机,吃饭,开车,购物,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习惯了水的存在,就会意识不到水的存在。
接受教育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学习「思考」,在日复一日的成人世界里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保持意识和活力,去思考那些习以为常的事,做出非动物式原始冲动的选择,稍微不那么傲慢一些,有那么一点点对于自我及确信的批判意识,因为绝大部分的、我倾向于自动确定的东西,可能是完全错的,被蒙蔽的。
That is real freedom. That is being educated, and understanding how to think.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塑造一个人健全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很多人会觉得教育在形式上就是传授知识。这种说法当然不能说错,但是不够深刻。因为知识往往是廉价的,甚至是免费的,但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是昂贵的,而且这种昂贵不仅仅体现在金钱上面,更体现在他对你本身的思维能力、眼界等等都有要求。举个接地气的例子,现在这个时代,是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你如果想学习相关技术,该怎么做呢?普通人会觉得我又不是相关专业的,要学起码得高校学相关专业吧。但是如果一个自学能力够强的人,他知道应该去什么地方寻找学习资源(比如couresera一类网课其实不贵),也知道碰到问题应该请教哪些人,而从小接受的正确的教育方式也能让他具备足够的学习能力去学习相关知识。教育的作用,不在于灌输知识,而在于培养这种学习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然后再谈谈阶层上升的问题。其实与其说教育是阶层上升的途径,不如说学历是阶层上升的途径,而学历仅仅是教育的副产品。不要把教育的全部功能矮化为一纸毕业证书,教育的含义也远远不止学校教育。我一开始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健全的认知。一个对社会认知比较局限的人,可能会简单的以为:阶层上升=挣钱=拼命工作,努力打工,然后努力工作一辈子也还是停留在原阶层;一个对社会认知比较健全的人,他的眼界会比较广阔,见识很多,会对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有大致的了解(最起码不会认为“皇帝用金锄头”),也明白自己如果要往上爬,该朝哪个方向努力;同时他也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信念,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而不是随波逐流;精神生活也更为充足,不至于把闲暇时间都耗在麻将桌或者赌场上。这就是教育能给人带来的真正改变。 我们现在假设有这么一栋高高的楼,越往上,成就越大。
王思聪出生在50楼,那我作为江南地区的土著,长三角的原住民,出生应该是在10楼。
那很多欠发达地区的人,出生在1-5楼。
更有山区的孩子,出生在地下室。
不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在十楼起步,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功劳。
想想,如果没有义务教育,绝大多数在地下室的人,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到五楼。
那后面的高等教育呢?就是大家一路往上走的过程。
往上走需要台阶,需要楼梯。而当今社会,可能个人能力和社会对你能力的一个初步认可,就是你楼梯的类型。
有人是楼梯,有人是扶梯,有人是电梯。
不过真贵人,出生的时候,就在五十层,六十层,甚至更高。而且他们居然还有超高速电梯,只要别作死,成年以后就住在八十层楼了。
而我现在,估摸着,也才走到十二楼。
在我的这个模型中,教育就等于是搭楼梯,接受教育就是选择了一条大家都能走的阶梯。
当然,现在社会喜欢宣扬一种成功精神,甚至我认为都叫成功迷信。
比如把一个原本就出生在四十楼的人,隐藏他出生时候楼层给他带来的优势,把他包装成一个从一楼做起,然后用了一个特定的方法就到了70楼的人。
这个人有时候会把这种方法拿出来,出售给那些真正住在一层的人。然后和他们说,你用我这个方法,不到七十层,也能到五十层。
结果很多人,用了这个方法,连原本可以到的十层都到不了。因为楼梯给抽走了。
也有人会宣扬读书无用论,然后指着有人翻窗出去,爬行外立面到十层的真实案例告诉大家,这才是牛逼的人生。你现在要做的,不是走楼梯,而是赶快翻墙出去爬外墙立面。
确实,有人能爬上去。不过,你首先必须不怕死,其次你要真有爬墙的能耐,最后,你看见的都是爬上去的,地上摔死了这那么多,你应该先低头看一下。
这句话用更实在的大白话翻译一下,就是:
没文化的老板,发财的是不少。但是公安局的案情卷宗里面,这样做发财梦的人更多。
最后,就是一百层以上的事情了。
其实啊,无论你是爬上去的,还是走上去的,亦或是坐电梯上去的。
越往上其实方法越少。
到了一百层,你几乎不可能从外立面徒手爬上去。因为外面的风很大,风险也很大。
走楼梯也不现实,因为普通人走三十层就气喘吁吁了,一百层根本走不动。
你只能坐电梯,如果你一定要走,可能到了孙子那辈,还没走到呢。
所以,越高的地方,上去的方法就越是单一。
这些单一的方法里面,无论是权也好,钱也罢。我相信,超高的读书能力和学习成就,也能算其中一个。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是从地下室到一楼,那你正常的走上来就行。(外来打工)
如果你要从一楼去二楼,那你也可以选择爬墙上去,毕竟爬一层楼的墙,成功的人还是很多。(作奸犯科)
但是,如果你要真的想去五十层楼以上,其实你真的没什么选择。要么,选择好好读书,争取坐一部电梯。要么,你就脚踏实地,用接力赛的形式,一步一个脚印个,争取你孙子辈,有希望可以坐上一部电梯。
和平年代,这栋楼就是教育的目的和好好读书的意义。
至于非和平年代,那就简单喽。楼都炸了,踩着瓦砾上去,自然快啦。
不过,很多人觉得自己可以乱世成英雄,不过我觉得,应该是埋在瓦砾中才对吧。
关注我和点赞此文,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圣范锦意。(头像一致)
在公众号的对话框中回复【迷茫】,即可阅读《为什么我们总是迷茫没有希望?》。
回复【黏度】,即可阅读《男女之间,怎么样的黏度才让人感到舒服?》
回复【大学人际关系】,即可阅读《和大学室友生活习惯不同,该怎么办?》,《我的大学同学郑小波用十多年的时间,让我懂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在大学被是有排挤了,但是我在外面又没有其他朋友,我该怎么办?》
回复【职场暗坑】,即可阅读《如何了解你的应聘公司,避免职业道路上的暗坑》
这些都是我自己原创的,结合了自己十几年生活阅历写的文章。都是我感悟这个世界的产物。阅读量超过十万+,关注公众号,回复相关关键词,值得你阅读。
如果你也有疑惑,或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
不妨试试我的知乎值乎。
私密提问,一对一服务。
值乎全五星好评,超过一千个咨询者的信赖之选。
知乎用户 1
我和我老公都出生在教师家庭,我未曾谋面的养父也是教师(我跟随养母生活时,养父已过世)。
所以,当我大字不识的养母,流露出对幼儿园老师不信任的时候,我看着她笑:
妈,幸亏咱这三家都是当老师的。当老师的对学生用的什么心,你不知道吗?老师不是最愿意学生好吗?老太太立即舒展地笑了,在她那张本分勤恳的纯朴笑脸上,多了那么一层认可亲友努力的荣光。
但这种舒展只持续了几秒钟,她随即又忧愁起来,撇撇嘴说:
有时候,那可也不一定。嗯,我养母不能更深入表达自己的顾虑了,如果对话要继续下去,我就要拿出与我家小儿对话时循循善诱的看家本领来——你是不是想到了A,所以有些担心啊;还是因为想到了B;哦,A和B都不是啊,那你是不是因为缺乏了解所以有些担心呢,我明天就再带你去幼儿园参观……
只要你有耐心,一直陪着她聊,总能找到一个点让她感觉:对,我就是这么想的,可是我表达不出来。
无独有偶,我没有受过教育的亲妈在思想认识和表达能力上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水平。她们常常卡在某处,没办法把自己梳理出来。因为缺乏系统知识和辩证思考的能力,造成对事物观察和认知的不全面,常会秉持一些武断而固化的观点,拒绝讨论也不能进一步解释(一细说自己也更觉糊涂了),甚至不惜以生气来镇压子女的探询,以捍卫自己的观点和长辈的权威。
更糟糕的是,她们没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她们的知识和认知,似乎永远停留在她们最好的青春年华里——在那时她们是时髦的,但几十年来,她们的衣着和思想认识拒绝变化,仍然抱守着熟悉的曾经。
就算对她们每日重复的简单劳动,她们也不得背后的原理和要领,用我生父的话来说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
那么有没有受过教育的对照组呢?
有啊。我公婆,我生父,算是他们那个年龄段的秀才,三人受过大学教育。
我亲妈四十多就提前进入了晚年模式(之前孩子多太忙了):以电视为唯一娱乐和吸收信息渠道,追着各种神剧和养生节目(尤其钟爱煽情剧情跟着眼泪汪汪,或对包治百病的说辞毫无抵抗能力),她的子女除了爱护她的纯朴善良,并不能跟她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有价值的信息交换。同时期我的生父在干什么呢?
他除了本职工作,广泛阅读,有丰富的精神探索和爱好,自学英语,学会了用电脑,每天同步新闻时事。对,他的精神寄托丰富多样,可以像年轻人一样多方位吸收新的知识,并擅于自我心理调节。他说话言简意阂,条理分明,经过深思熟虑——因此当他与散布在各地区和专业的子女进入探讨时,我们常常打起十二分精神,有时聊过后自己还要琢磨很久。他就算足不出户,说的话也常常具有前瞻性和普适性的指导意义。他在日常生活中寓教于乐,教会了我们什么叫辩证思考,什么是精神意志,什么叫审时度势……这些我的生母可是半点也不懂,她只有一种天然朴素的哲学观,如果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可是她没有提炼能力,也就是说,她并不知道如何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品质传递给子女。
在我养母看婆婆妈妈剧伪养生节目一听说有免费礼品就盼我们帮她打电话领取(她自己不会打电话),热衷于纳鞋底给各种衣物打补丁的时候(有新的她不穿),无法自控地溺爱娇宠孙辈时……我婆婆在干什么呢?
我婆婆就算病中,仍然思路清晰,乐观豁达,她关心外界,熟用各种智能设备,能分辨社会上各种纷杂信息。她还懂得对子辈放权与信任,与孙辈交流时平等又尊重,却无溺爱之情。
我的生母和养母,都是很聪明的人,甚至一些方面比我生父和公婆还要聪明。她们品质过硬,也有吃苦精神和体谅他人的能力。我们一样爱她们尊重她们,甚至对她们更为呵护照顾(因为不具备相应的独立生活能力),但当她们对子女孙辈横加干涉,或是迷信某些伪科学时,或是为一些谣传恐慌焦灼时,我们真的挺着急也挺心疼她们的。
她们和其他老人一样,在自然变老。可是她们的大脑,她们的精神世界,她们的眼界,她们的认知……固步不前,过早退化,与时代脱了节。虽然她们与另一些受过教育的老人同龄,甚至在一个屋檐下生活。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我隐约从中发现了一些什么。原谅我没能组织出更清晰有说服力的词句和数据——我也有自己认知和表达的局限。但我想,你可以从你身边的生活观察里,有所发现。
这里要说明的是:教育不是单纯追求学历或死读书,而是学以致用。教育也不单指学校教育或书本知识,如果有自学能力,也是可以进行持续自我教育的。但自学能力除了需要一个人的求知欲,通常也需要一定的启蒙和反复练习才能建立:没有天生的天才。
3
如果你问几十年前田间地头抽旱烟的老农受教育的意义何在,他或者会说:
有*用,长大能自己挣碗气力饭吃就行了。
如果你问目睹了邻居亲兄弟为小利打斗,而下定决心勒紧裤腰带也要让子孙读书的我的老爷爷,受教育的意义何在,他或者会说:
读书以明事理。
如果你问我少年时的父亲,他为什么每天饿着肚子仍坚持趟冰过河去上学,受教育的意义何在。他或者只是凭着一股韧劲,说不太清楚。但当他四十岁时,或者他会吐露自己的发现:
知识改变命运。
如果你问六七十岁的我的生母养母,假如时光重回,她们是愿意整日在田野间奔跑,还是进教室受一些拘束读书,她们或者会告诉你:
好歹读上几年也是好的——我们就像是老黄牛掉进井里,有力使不出,抬头巴掌大的天。
4
如果你问四十岁的我,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我真的答不好,且让我大胆一试,欢迎你来补充:
1、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帮助他自我探寻,拥有自控力、适应性和选择权;
2、具有系统而全面的知识体系,并产生相应的持续学习能力,和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考,准确清晰表达,能够客观辩证地认识和看待问题,自觉有效搜索和获取知识和经验;
4、拥有丰富稳定的内在世界和精神追求,笃定前行,心智不断成长;
5、产生并输出社会/家庭价值。真正的教育,帮助我们发现和成就自我,成为更丰满健壮、情志愉快、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然,无论再高超的技能/知识,都要有最纯朴的底色,这看起来是另一个话题——但细思,其实好的教育也能帮助我们尊重天性、守住本心。
所以我们才会说:教育,功在千秋。
5
在今天,我们的孩子每天问着十万个为什么,他的老父亲老母亲总是尝试耐心作答。
而当日,我童年时也喜欢问为什么,养母总是答不上来,她将此视做我最大的缺点。生母也很多次因为不耐烦孩子们的追问,大发雷霆——与此相反,生父是很鼓励和欢迎提问的,每每有问必正色作答,有时大张旗鼓搬辞海逛书店带孩子一起找答案。
可喜的是,她们与有知识的人组建了家庭,并含辛茹苦劳作,供养孩子们读书。在长期的家庭和社会重学的氛围影响下(电视剧也能教些什么的,哈哈),现在孙辈们问为什么,她们常常端着慈祥的笑脸,说上一句这么个意思的话:这个问题问得好,婆婆答不上来,但你一定会在某些地方找到答案的。
打到这一句时,我竟然有些动情。
这条简单却漫长的求知之路,我们走了几代人。
有时候,你不知道一些事的意义是什么。
但你模模糊糊知道这么做是对的。
答应我,坚持走下去,别放弃,持续累积。
有一天,或者意义自己会来找你。 朋友,让我来告诉你一些浅薄的想法吧。
我始终觉得,如果有些问题你怎么也想不出答案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你就是答案本身。
比如,人生有什么意义?
如果你总是逃出你现在所处的状态,来定义人生的话,那么你会很难找到答案。
比如,你明明知道你有很多你爱的人,很多热爱的事物,你却丢下这些东西,妄图找一个形而上学的东西来定义所谓的意义。
因为活成你现在这样,就是你所理解的人生意义。
你会选择什么的工作,什么样的伴侣,什么样的朋友,都是你对于人生意义的一个注释。
你站在答案旁边找答案,一定会找到一堆不切实际的答案,进而认为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其实不是的,你自己本身就是答案,骑驴找驴,永远都找不到驴。
教育的意义也是如此。
如果你问教育的意义在哪。
那么你先看看自己现在的样子,看看自己变成了什么样,你就会明白教育的意义在哪了。
如果你还不明白,你再看看那些没有跟你有相同教育的人是什么样,你就知道你多出来的那部分教育有什么意义了。
对于很多费解的问题,如果找不到答案,那么说明它需要你去成为答案。 有种老掉牙的说法: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纯属扯淡!
就像人人都想发财一样,事实上发财的人永远是少数。
世界上应该有各种各样的活法,关键在于自己感觉。教育从来不会说这样话,只是鼓励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个好孩子,做好作业,考高分”“做个优秀的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育的目的和意识,操心了也是瞎操心,你又不是从事教育工作,也无法对教育产生影响。将目光专注在自己身上才是更有效的思考。
大学毕业后的一年,我经历了两份失败的工作,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和大学的学习。如果我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那对我解决现在的问题有什么作用呢?没有,哪怕我思考的请清楚楚又能怎么样?
所以我更倾向于从“个人视角”切入:我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是想得到什么?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
我的答案是:思维。我接受教育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找到自我,然后以自我的角度去解读世界,解读人生。
现在社会里,信息爆炸,各种价值观横流,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如何能守得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只能人云亦云。
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只能随波逐流。
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只能浑浑噩噩的混日子。
无尽的列车挤着毫无信仰的人群
城市充斥着愚昧
身处其中有何意义自我生命
答案是
因为你在这里 即生命的存在和化身
因为伟大的戏剧还在继续
而你将会奉献出一首诗。你要奉献出一首什么样的诗呢?
如果你还对教育或人生的意义存在困惑,推荐你看电影《死亡诗社》和都梁的小说《血色浪漫》。
《死亡诗社》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1579351476322304
都梁《血色浪漫》
秦岭,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生命是一种过程,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过程设计得很有趣。这种过程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是由一连最初的体所组成。初体验属于生命中最纯粹最美好的那一部分,它意味着梦想、勇气、新奇、刺激和执着.......
秦岭你还记得吗?当初我们都很喜欢凯鲁亚克说过的那句话: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思维的分割线--------------------------------------
感谢耐心阅读,赏个赞再走吧。
个人公众号:鱼加塘,探索个人思维,忙时聊聊小事,有空谈谈大事,欢迎入塘交流。 不知道作为研究教育的同行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作为师范毕业的我,依然记得《教育学》里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就是这样的教育目的,让我们一直走在教育的道路上。
每个社会时期都有每个社会的要求,封建社会的教育让普通的人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可是我们自己从来没有考虑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终观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建立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官位体系之中,但也有一定的认识,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而古汉语中对“教”和“育”的理解是不同的。
古汉语中,《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乐记》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等话语中的“教”总结来看有5层意思,分别是:
教化,教育、教导,教诲、指示,指点、教授,传授知识技能、使,令,让等
可以说,“教”其实已经涵盖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教育”一词的含义;
古汉语中的“育”也有三层意思:
生育;养,抚养;培养。
由此可见,“育”在古文中主要是表达我们今天所说的“培育”“培养”这层意思。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已经是非常狭义的了,只相当于古代的“教”一字而已,更多的是学校教育,也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
所以,现在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只履行“教”的义务,“育”这件事往往是留给家庭来做,或者是学生为老师的日常影响,所以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使受教育者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人格,使其具有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
再来看看西方研究教育的大家们又是怎么看待教育目的这个问题的呢?
赫尔巴特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卢梭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的自我实现。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
斯宾塞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其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怎样生活。
我认为在今天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成为真正的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成为真正的人以后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价值,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至于教育的意义我想应该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想到有次饭桌上和老师谈到有关“成功”的话题。
我说,所谓的“毅力”都是假象,成功学里谈到的一切品质都是表象,一切都是命,只不过命运藏的很巧妙。
就像《西部世界2》揭露的那样,在真正诞生自我意识之前,人类的命运,就是一串简单的因果代码,简直比机器人还容易预测。
与之相关最重要的两个词,一个是“卵巢彩票”,另一个是“马太效应”。
二者相加,把命运的作用藏在了一开始。
我知道很多人都能举例反驳,除了外因,很多事情都靠人的品质,也就是内因决定。
在当前看来是这样没错,可事实上“内因”,无非是过去命运塑造出来的。
老师说,性格是很重要的内因。
我问,那促使一个人行程这样性格的经历,难道在一开始不是偶然。
老师说,个人的特长与素质比外在环境重要。
我问,难道人生来就有能力,难道不是在成长过程中有幸有机遇,无论是天生优渥童年条件丰富,还是后天好运遇贵人,难道投胎或奇缘不是外因?
老师反驳,那个人志向是很重要的。
我问,促使一个人产生某种追求的难道不也是外因,人们都是有意无意受到环境熏陶,产生了种种追求,这种诱因难道补说明包括志向的形成也是偶然?
老师依然反驳,包括个人经历的挫折同样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因。
我问,难道遭遇挫折本身不是一种命运,从某个角度来讲,遭遇挫折比起那些顺风顺水平平淡淡没受到刺激的人,不也是一种偶然的幸运。
其实成功都是路径依赖,失败都是习得性无助。
命运如蝴蝶效应,人出生起,命运就给出了初始环境,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内因”,包括品质、能力、性格、志向,一切初始人设都是偶然。
而这种初始人设,在面对同样的环境,就产生了不同的反应,让人形成新的“内因”。
换句话说,现在的内因,都是过去的外因。
人就在这样的马太效应之中,一开始走运的人,受到刺激的人,就一次又一次蜕变,一开始安稳的人,就一轮又一轮错过。
一开始偶然成功的人,尝到甜头,一次又一次成功,越发自信,越发依赖经验,轻松成功。
一开始偶然受挫的人,尝到苦头,一次又一次无助,愈发重蹈覆辙。
这样的事情其实太常见。
你如今看到的大美女,也许在开始只是稍微长的清秀,可她却在外界态度的刺激下,不断把这种优势扩大,被夸的多了,就越来越努力。
你如今看到的聪明人,可能小时候只是比其他伙伴机灵一点点,一次一次被夸,增加了他乐学善思的动力,不断变得更聪明。
你如今看到一个跳舞特别好的人,搞不好他就是小时候柔韧性稍微比周围人好点因为能劈叉而享受到成就感,为此一直跳舞的。
你如今看到的音乐家,搞不好小时候就是嗓音比他人好一点点。
看到的肌肉猛男,也许就是童年比人更爱打闹一些。
而这一切不一定要在童年,时时刻刻都可能发生,马太效应就是如此。
人们都是因为一开始走运,偶然的擅长,这种成就感使你产生了兴趣,随着优势拉大你就愈发热爱。
一开始优势的苗条,很容易成为未来你的名片。
所以总有一部分人走运,一开始就建立了优势,不断扩大,有些人不走运,一开始就中庸,没有突出之处就没有任何追逐的方向。
每每回想过去,我不喜欢形容一个人是否勤奋、聪明。
因为一些品质的背后都是好运。
看上去比大多人勤奋,只是因为运气好,早早就知道勤奋带来的好处。
小到读书,被人说你读的书多,自然会读更多。
大到为人,我们所做的一切奋斗,无非都在竭力保持最初的优势罢了。
一旦这种优势消失,我们往往就失去了对这事物最深刻的热爱。
所以我一次又一次的启发尝试。
以健身为例,室友不爱健身,是因为他们不如我走运,没有外在的环境给他们机会体会到健身的好处,更没有走运到有人指点,有机会体验倒擅长运动的优越感。
所以正常人都会在虚无缥缈的健身和游戏之间选择更明显的快感。
所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幸运,就会竭力去启迪他人。
就像过去的我无意被他人启迪那样。
你的举手之劳,却很有可能是他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开端。
让你成为他们的外因,让他们与你相遇变成一种外在的幸运,让这种外在的走运,在未来成为他们优秀内因的一部分。
这就是某种使命感。
明知自己一切都是走运,却对身边迷糊的人不尽全力去启迪,犹如路见不平漠然走开。
理解命运,才能理解获得自我意识多么不易,巧合中的巧合。
而把这种意识传递出去,岂不就是最深刻的积德。
如此看来,站在国家的立场,教育岂不正是一种保底的措施,扫盲犹如扶贫,随着时代发展,需要灌输的通识教育就越多。
所谓的个人竞争力,在任何一个领域取得成果,都离不开义务教育阶段通识教育充当的地基。
有完备的教育体系,人们改变自我,也许只需要一个偶然的契机,一个触动,一种启发。
没有教育灌输的根基,人类产生真正自主意识的概率为零。
国家教育的目的并非让每个人成为人才,却给了每个人成为人才的基础可能。
补充说明一下,有人说这个宿命论的推理和教育没关系,也许前面的推理我很缓慢的从1推理到7,料想从7直接给出10的结论应该不难理解。
明白命运的偶然性的人,才知道启迪有多重要,你之所以成为现在的你,之所以有你所谓的“个体能动性”在一开始都是偶然的幸运,而对你来说的偶然的幸运,也许是他人故意的善意。
教育就是最为明显的一环。
如果曾经你因为他人的启蒙受益良多,那么你把这种启蒙传递给尚未意识到的人,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岂不就成为了他人命运中偶然得到的好运。
而教育,就是一种大规模的启蒙,是国家整体对广大群众的启蒙。
我不是否认个体能动性,不是否认面对同一个外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但有些阅读理解能力不行的人,总是不明白,你当下的“个体能动性”,同样是曾经的外因塑造的。
你现在的内因,是过去的外因。
而现在的外因,和你当下内因结合和之后,又会组合成你未来的内因。 确实,很多很多,绝大部分的学生…包括家长
根本不知道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他们对于教育的认知,就只在于形式层面的东西:
1、别人家的孩子去学习,我家孩子也就应该去
2、我家孩子还小,他这么早就不学习了你说他干什么去啊
3、我不学习,我对不起我爹妈对我付出的辛苦
4、我不学习,就会变成坏学生,会被讨厌
很浅薄,而且由于我们天朝很喜欢讲权威这个东西……
你要迷茫了,你还不好问
你可能确实真心实意的想和你爹妈探讨一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但是你得到的答案可能只会是这么两种:
狂暴类型的,他们会说再瞎想不给老子好好学看老子打死你
温和类型的,他们会说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啊……学习可以让你怎么着……怎么着
吐个槽,这玩意儿快乐嘛?快乐个**
我觉得很多家庭的教育思路,就一直都是这么个套路,从古至今都是,遇到问题:
1、一顿硬暴力或者软暴力给你压回去
2、一顿骗啊威胁恐吓编瞎话给你骗过去
如果暴力不管用,就再来一遍,或者用第二种
如果骗不过去,那就用第一种,或者再编一个新骗局
暴力没用了,骗也骗不动了,那就听天由命……看造化……
混的好的,事后诸葛亮一样说我打小就知道淘孩子出好的
混不好的,那特么就把原因归到祖坟没有埋好姓名没有起好八字太薄星座不对之类的玄学问题上
前几年我创业,试水吧,跑去做教育…
之前我做教育时候,我问过很多差生,成绩不好的,调皮捣蛋的各种各种
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学习…
好多人给我说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知道学习有啥用……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们把教育的步骤搞反了
人应该是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再去深入,去进步,去攀登
我们的做法是逼着孩子,先去给老子爬山,累死也得爬。
爬到山顶了以后,给孩子指个地方,看,太阳……你不喜欢也得喜欢……哭丧着脸小心抽你
做一个产品,做个事儿,我们都知道应该先想明白为什么再去……
而教育孩子反而很少有人考虑这些…
只能说,这可能就是垄断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孩子都是家长的垄断产品嘛
老师家长说:学习好就能当科学家、就能开飞机、就能~
当科学家好在哪?怎么就光荣了,他们并不知道……
这个其实我也不知道……
老师家长说:学习好就能读一个好大学
去好大学有什么好处?怎么好了,他们也不知道……
很多学生别说了解这个世界上有什么领域有什么学科了……他们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清楚
好多高考完填志愿了,都是他爹妈来填,选的原因就只是因为什么听起来很牛逼的亲戚邻居说这个名字都读不通顺的专业未来会好……
这种情况下接受的教育,有一点点意义吗?我觉得是毫无……
而且这种教育方式教出来的孩子,说真的只能是小学懵懂初中叛逆大学迷茫出了社会完蛋的货~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而古汉语中对“教”和“育”的理解是不同的。
古汉语中,《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乐记》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等话语中的“教”总结来看有5层意思,分别是:
教化,教育、教导,教诲、指示,指点、教授,传授知识技能、使,令,让等可以说,“教”其实已经涵盖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教育”一词的含义;
古汉语中的“育”也有三层意思:
生育;养,抚养;培养。由此可见,“育”在古文中主要是表达我们今天所说的“培育”“培养”这层意思。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已经是非常狭义的了,只相当于古代的“教”一字而已,更多的是学校教育,也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
所以,题主有此疑问是可以理解的,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只履行“教”的义务,“育”这件事往往是留给家庭来做,或者是学生为老师的日常影响,所以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
教育大师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使受教育者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人格,使其具有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
最后,分享一段话,人为什么能称之为人?因为人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学”也就是“教”的原因。
须知人只五尺一动物耳,而与天地并称三才,则人之名,尊无与等。名既尊贵,必有尊贵之实,方可名之为人。否则便是衣冠禽兽,以其无有人之气分故也。才者,能也。天能生物,地能载物,人能继往圣、开来学,补天地之化育不及。故与天地并称之为三才也。若只知饮食男女,不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则较禽兽为恶劣。是人也,空得一世人身,绝无一点人气。
(《印光法师文炒》)其他回答:
云朵课堂:有哪些能体现高情商的故事/片段/现象?
云朵课堂:网络上有哪些免费的教育资源?
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坑爹”的事情?
最后,我是Alien,专注于运营工具和教育机构的招生运营,整理了很多运营和营销、教育的资源。
比如,
2.8G PPT视频资源+1.2G优秀H5案例+>300张海报模板+10本优秀书籍+网易运营理论,
需要的同样,在公众号【云朵在线】后台回复【截图】获取,欢迎来和我聊聊教育的那点事~
回复【21】还有300G的营销、课程、运营、抖音资料大礼包等你来拿~ 题主似乎把“教育”片面等同于“学校教育”了。
贝多芬倘若出生于亚马孙平原上的原始部落,而不是十八世纪的德国波恩,恐怕写不出一首奏鸣曲或交响曲,他最多也就会比同胞更会吹口哨或者敲鼓。
给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这就是教育的价值。
教育,不仅仅指学校教育。
促进人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都是教育。
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造物,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康德说的第二个“人”,已经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人。
想想也确实如此,猪生下来是小猪,死的时候是死猪,一辈子都是猪,狗生下来是小狗,死的时候是死狗,一辈子都是狗。
只有人,会终身学习,会远离童稚状态。
出生时每一个小生命是多么的近似,都是动不动哇哇哭,吃了睡睡了吃,但是随着成长他们逐渐形成大相径庭的人格,分别奔赴千差万别的人生。
之所以会这样,一是基因决定,二是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就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人类以生殖的方式在代际间传递基因,以教育的方式传承经验、知识,从而使后辈适应环境并获得超越前辈的可能性。
在东方,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上行下效,使子作善。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教育都侧重于能力的提升。
孔子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
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康德说:人类应该将其人性之全部自然禀赋,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从自身中发挥出来。
洛克认为,人生来是一块白板,通过不断受到教育和学习,形成合理运用内在能力的良好秉性,成为能驾驭欲望和自我治理的理性自由人。
综合所有言论指向一个事实:生物学上的人和社会学意义的人是不一样的。我们出生时仅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只有一次次受到他人的人性感染,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这种真正的人,
就是孔子口中“明明德”之人,
就是鲁迅欲立之人,
就是蔡元培所说具有独立人格之人,
就是斯宾所指能应对未来生活之人,
就是康德讲的能将禀赋发挥出来的人,
就是洛克指的能驾驭欲望的绅士。
如何让幼年个体长大成为真正的人?
有两个途径:
1.让幼年人类自行观察、模仿,佛系学习。
2.通过成年人类有意识地约束、引导和示范。
很明显第二种更加高效。
第二种途径就是教育。
于人类社会而言,知识和经验通过教育在代际间继承和发扬,每个个体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的进步发展。
从很多方面来说,人类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与动物不同,人类可以通过教育让他的特质薪火相传,如果没有教育只是满足于爱,人类也就没有特色可言。 ——John Passmore,1914--2004这一点,刘慈欣在《乡村教师》中有过精彩描写
“上尉,你是个白痴吗?!”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并且是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而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听起来象神话。”
“不,”参议员说:“在银河文明的太古时代,确实有过这个概念,但即使在那时也极其罕见,除了我们这些星系文明进化史的专业研究者,很少有人知道。”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这段内容,高度肯定了教师的作用和教育的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除了促进个体发展,提升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之外,又有了一个意义,即维持或改变社会地位。
人太多了,优质资源有限,依靠抓阄、争夺优质资源都不现实,教育自然而然担起选拔的责任。
因为,理论上来说,个体发展水平高的人,即优秀的人,产生的社会价值往往更大,理所应当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具体怎么选拔最高效又相对公平呢?
考试。
所以,考试是把人分类的工具。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是因为独木桥有多美好。
而是因为独木桥的那边才是我们想要的美好。
(收藏的请你也点个赞,谢谢)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本身就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正如我们每学一门学科,要知道这门学科的目的和意义。
如果你接受过的教育,没有告诉你为什么要接受教育,教育的意义何在,那说明基础教育出了问题——不幸的是,恰恰我们的教育有这样的问题,问题还很严重。
不告诉你目的和意义的教育,也有一定意义,但确实是被削弱的。
教育本身不只是提供生存的技能。
实际上教育是人类所有文明得以维持的唯一寄托。
因为人无法像动物一样,把技能保持在基因里,只能靠人和人后天传递,所谓薪火相传,薪尽火传。
这其实是很不稳定可靠的方式,过程复杂,效率不高,成本高昂,经常有文明失传的情况。
但这恰恰是人类战胜其他物种,得以在进化中获胜大发展的唯一法宝。
人所以为人,本质在脑子里,而大脑只是个物质基础,上万年的知识积累才是核心,现代人类的生理进化很慢了,种群发展全靠群体进化,后天知识的进化。
这是教育对人类最大的意义,是教育维持了人类文明。
教育出了问题,整个文明都要遭殃。一切进步,首先都从教育的进步开始。
经济学上讲,劳动力的再生产,主要就是教育,是生产力的核心,是从n到n+1的那个+1
具体到中国的教育,目前还在稀缺阶段,如果说物质上已经达到温饱以及小康,那教育连温饱都不到。知乎上动则985211常青藤,但铁一般的数据说明,全国十四亿人,仅有4%本科毕业以上。
这是赤裸裸的贫困。
多数人只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而已。初中生的水平,在当代社会是显然不够的。
对应贫困的发展阶段,质量的不足几乎是必然的。
因为知其所以然其实要比知其然更难一点,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填鸭式的、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这是对应低水平的初级教育,所匹配的教育水平。
在众多行业都产能过剩一片红海的时候,优质教育依然高度稀缺,甚至上升到阶层固化的程度,高考公平上升到民族前途命运的程度。
因为人是已知宇宙里最神奇的存在,对人的创造(也就是教育)自然也是最难的。
教育的意义之重大,重大到即使是被教育者不知道其目的和意义,都能够产生巨大的收益。
这是题主所问的意义。意义?有,但这种盲目教育的意义有限。
而少数负责教育大家的教育行业从业者,则显然是必须知道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如果看过教参,看过有关教育学的论文,甚至参加过课本编撰,教案设计,备课教课,自然都明白,这事儿并不小,也不是不重视,只是多数人没有被传授,同时教育界也没觉得这事儿很重要,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然这是不对的,可以理解,不能原谅。
为什么说当代教育不可以再这么盲目下去,是因为
1 教育除了让人拥有具体的知识,还有让人树立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作用。
价值观也就是人生目标。我也接触过很多年轻人,最大的困扰是缺少目标,而不是能力。
确实,一旦生存不是问题,原本人类几万年和所有生物的最大目标——生存,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才是人生目标,就成了问题。
绝对意义上,价值观当然是无法被论证的。但国家民族的教育,恰恰重中之重就在价值观的传承。
中国没有一神论的宗教,但中国人有也需要有信仰,信仰生活和种群本身,信仰生存和发展。
这种信仰,及其造成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无法通过“因信生义”这种盲从灌输的方法传承的,而必须通过教育。比起灌输,其他宗教能力更强。
古人讲“传道受业解惑”,这里面的“道”就包含了价值与信仰。
如果连教育自身的目的和意义都说不清楚,怎么传授整个民族的人生目标呢?
在教育本身就是最需要传承的东西,所以不能只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要传授整个教育体系,中国自古重视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并行,正是每个家庭都参与了教育活动,才有了几千年的辉煌文明。
当代教育也同样不能仅仅依靠专业机构,每个家庭,每个家长,仍然要承担教育工作,因而当然需要加强对教育本身的目的意义的了解。
2 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的教育,而创造性教育本身就是从目的到手段的创新,不知道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怎么去创造新的知识?
每一点知识的传授,都是在传授当初如何创造出这些知识的方法。这种创造的方法案例掌握多了,才能举一反三,再创造新的知识。
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低端行业更多被机器取代,市场饱和,反而是科技发展越来越难,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造性人才。过去那种应试教育是要提高的,但并不是被文艺特长之类的取代,而是更接近知识发展的本源,更深刻 更全面的知识体系,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是唱歌弹琴演讲绘画,而是通晓人文历史科技经济社会,是懂得科学的来龙去脉基本方法,是发现新知识的知识,这种对人才的要求和对教育的要求,怎么可能不知道目的和意义就去学。
必须充分彻底的了解自己所学所做的一切的方方面面,才有创新的可能。
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候,也做过一些教学工作,这些年过来,仍然深感教育工作之重要,是人类社会可以与粮食生产同等重要的行业。
但目前中国仍然非常缺乏优质教育,特别是针对广大普通人的,全面系统的基础教育,从这个提问,就知道我们现有的教育问题还很大。
要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从最小的知识点到整个知识体系,都是如此。
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叫做“教育”的东西。教育是由大量的知识的创造、传播过程组成的。教育的目的同样有众多的层次和内容。
知道知识本身的因果关系,更要知道这些知识如何被创造出来。还要知道,这些知识如何被传承(教育)。
要知道教育本身如何运作,才能接受教育并继续教育下一代。
有校友已经创办了针对通识教育 素质教育的机构,传授的除了知识,也有意义、价值和目标,我非常看好。
这是真正促进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国家强大的产业,接着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进步,未来还是光明的。 在我看来,我们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活的更踏实。
最近看了一集奇葩说最精彩的辩论——人类知识共享,陈铭老师真的太厉害了,记得老师有一个观点特别打动人,我们获得更多知识的一个非常实在的好处就是知识可以救我们自己的命。
我们现在每年多少人是因为无知和迷信而失去的性命,而如果每个人都能得到基础的教育,从小接受科学的知识普及,也许就会少很多这样令人悲伤的事吧。
最后附上一段话
教育是为了让人明白道理,是为了让人思想独立,从而作出更理性的判断,也是为了让每个人在选择自己所期望的生活方式时能够更加自由自主,无论如何,教育都不是为了让统治更方便、更随心所欲。
活在这个时代,两件事逃避不了。我们逃避不了群众,也逃避不了专家。愈是逃不开群众与专家,我们就会愈需要独立判断的基础。 题主乐于思考,我很欣赏。
不过无论站在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的角度,教育和学习都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不存在“没有目的”“不知道目的”的问题。所以题主你的问题不成立。
但我大概明白你的意思。说说我自己的一点心得吧,未必合乎题意,权当信口胡诌了。
我在教师生涯的前几年,甚至是前十年,都处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之中。我怀疑自己任教的学科,我怀疑教育的意义,我怀疑自己。典型的问题就是:我应该鼓励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我们的教育方向,真的就是在把学生塑造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吗?这个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呢?我看到我的一些学生,学习踏实,品行端正,富有正义感和同理心,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热烈地追求着公平公正。但是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却常常被现实摔打得灰头土脸,三观摇摇欲坠。我们老师们并没有教会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真正本领,只是给他们的心里画下了一个可能根本就无法实现的饼。
其实并不是老师本身就很单纯,我曾经与要好的同事探讨过,就拿本单位来说,一百多名教师,无论是参加严肃活动,还是日常工作与交往,大家的总体纪律性和思想觉悟还不如十几岁的学生们。有的老师在同事之间勾心斗角、钻营投机的本领高于讲课水平、管理能力,但丝毫不影响他公然代表光明和正义,站在道德高台上对学生指手画脚。我们这样的教育是正常的吗?
还有一些班主任,管理严格,几近于不通情理,与学生相处从来都是居上临下唑唑逼人,从来不给学生申辩的机会。动不动骂学生一个狗血淋头,连家长也概莫能外。而往往这样的班级就是纪律严明,从而班级成绩也不错。但是这样的教育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我曾经因为类似的问题苦恼不已,犹豫不已,结果不仅为领导所诟病,同事们也将我视为异类,逐渐被边缘化。但是后来我终于转变过来了,现在的我虽然不至于按照自己不赞成、不喜欢的教育理念去执行,但是至少整个心态更加积极,看待别的老师以及教育本身,也更加平和。我也放弃了大龄转行的打算,也许还是带不好班主任,但我努力提升教学技巧,我想至少作为任课教师,可以积极地去影响一些喜欢我、认同我的学生。其实我也发现,随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身边从萎靡转向积极的同事也越来越多,虽然理念的问题仍旧传递到了部分年轻教师身上,但也不如以往那样刺眼。
我还从教育心理学中找到了部分问题的答案(都怪十几年前没有好好学习)。比如说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尽管现实生活到处都有阴影,但我们还是得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高尚完美的人格特征。因为他们这个阶段需要这些,只有让他们尽量吸收更多的优秀品质,将来在社会的摔打中他们才有可能保留下来更多。
题主你知道这些变化是因为什么吗?
大概因为我们终于涨工资了。 接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心理学者, @李松蔚 老师认为:
学习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心理品质,是为了学会与这个自己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
我们现在养孩子的很多概念,包括专家那些观点,都是以过去的人类社会为参照得来的。但我们知道,人类正处在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不管是科技,还是经济,还是哲学和文化,20年后跟20年前相比,可以说是两个世界了。大部分的经验都会变得不适用。以前说英语很重要,跟国际接轨。但是再过几年,随着机器深度学习的发展,机器的翻译会越来越多地取代人工的翻译。你花很多精力培养孩子的英语能力,学习从句啊、时态啊、那些语法规则,现在看这些知识超有用,但是20年后可能没有那么大的价值——除非他走到了金字塔尖。
我小时候还记得,爸爸从菜市场买活鸡、活鱼回来,自己杀。我在旁边看,我记得他烧一锅水褪那个鸡毛。他说你学着点,长大了这些事你都要做的。可是这才多少年呢,我们完全用不到这些技术了。去超市里买鸡肉,一块一块的每个部位都分好了,冷链配送,方便,也不贵。现在多少人自己杀鸡?
我们再想一想,高中学过的那些知识,现在记得多少?如果跟你的专业关系不大,你还记得双曲线的方程是什么样的吗?它影响到你现在的生活质量了吗?又比如唐诗,现在还有家长吹他们家孩子能背几百首唐诗,有多大意义呢?——如果说孩子确实,天生对诗词感兴趣,他喜欢背这些东西,那是很好。但我见到更多的情况,就是家长扭着孩子去背,每天背两首,背三首。这些在二十年后能有多大用呢?甚至都不用二十年,过几年这孩子自己都忘记了。
很多人,包括专家会说:有意义啊!孩子可能忘了这些诗,但是通过背诗的过程,陶冶了他的情操,培养了他的美感,锻炼了他的记忆力。这些东西是真正重要,是他一辈子丢不掉的。这些东西叫做什么呢?叫做心理品质。所以对孩子真正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培养他的心理品质。大家同意吗?
图:《地球上的星星》
那我们就来聊聊,未来社会,孩子最需要的心理品质到底是什么?
从现在发展的趋势来看,今后我们的物质生活会极大地丰富,成本也会越来越低。通过规模化也好,技术革命也好,机器的参与也好,未来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同时又不需要那么多人力的投入。那个时候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可能跟今天很多人想的不一样。我认为最大的危机是价值感。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什么最重要?——生存,竞争,获得资源。那种环境下,人们不太去思考价值的问题,意义的问题。摆在你面前的现实就是,你必须变得更高,更快,更强,你没有工夫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变得更高,更快,更强?你不怀疑这些东西,它们是确定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我们动力十足。
现在你让孩子学习,他就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其实你不好回答。你说,因为你要考清华,他说我为什么要考清华?你说要挣更多的钱,他说我不需要更多的钱。我们这一代人,自己没有这种问题。我小时候要是敢问:我为什么要学习?一巴掌就过来了。为什么?这就是为什么!
事实上,我小时候根本没问过。我好像一直就知道。那个生存压力,它就是弥漫在空气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那就是一个竞争的年代,你奋斗不光是你一个人的事,也关系着整个家族的出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活得好辛苦。我们这一代,这就是很多人奋斗的动力。我把它叫做「生存驱动」。
那你想一想,如果生存压力解除了,你还做事情吗?
要因为什么,才会继续做很多事呢?
很多人只会在心里给自己施加压力,强化这种压力,因为我们这一代只会靠压力去做事。今天已经不是匮乏的时代了,没有那么多非做不可的事情。但我们在心里还是会有一种莫名的危机感。——为什么今天很多人抱怨自己有拖延症?说白了,就是我们做的事情很少,没有那么多事情是非做不可的,但是我们心里的危机感又很强,总觉得有什么事没做到,或者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你用什么来驱动自己呢?想一想。
我们再想一个更加极端的情况。机器人帮我们解决了百分之九十九的生存所必需的条件,从农业到制造业,到一部分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我不是在讲科幻,这些真的有可能就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实现。换句话说,如果你只想活着,几乎可以什么都不用做。生存的门槛会比今天低很多很多。——这就是人类未来进步的方向。你的孩子有很大概率进入到那个时代。他每天干嘛呢?
图:《她》
他可以每天看剧,每天打游戏,每天用VR技术环游世界。这几乎就是你我梦想的生活了。但是这种生活过半年一年可以,很爽,但如果是十年二十年呢,如果是一辈子呢?如果这辈子还可以被延长到一百五十年呢?想想有一点可怕,对不对?一个人活一百年有什么意思?他的价值在哪里?他做点什么事才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有一点味道?事实上今天我们有人已经开始有这个苗头了。
以前有一个心理学家叫罗洛·梅,他说:心理疾病的患者其实是一个预测风向标,今天个别人的心理问题,往往预示着下一个时代人类整体的心理特点。我在一所名校当老师,给学生做心理咨询。其中有一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常常感到空虚,不是因为成绩不好,或者担心以后的生计问题。他都考上名校了,他真正的问题是:我考上名校有什么意义?我来了,我达到目标了,我之后干嘛呢?
几乎可以肯定,二十年以后的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完全没法理解的。那时候的艺术、音乐、娱乐、包括年轻人思考的问题,追随的文化,很大概率是以存在为主题的:空虚,颓丧,迷失,死亡,失去价值感。你看那个蓝鲸游戏,青少年会追随那个去自杀。我没法理解,但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理解。
这时候你怎么办呢?你跟孩子说:我是你爸,所以你要听我的!你要奋斗!你要积极!你不要那么颓废地什么都不做!你要像爸爸一样活着!这些说法显得越来越虚弱。他根本就不会听,听也听不进心里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是需要权威的,会自然地统一思想,采取整齐划一的行动。但是未来权威会瓦解,没有一套思想是可以不被怀疑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应该信什么。
面对这样的未来,你和我,都必须接受一个事实:我们是管不了下一代的。我们认为好的,对的,重要的那些东西,下一代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据说北大门口的保安,会问人们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干什么去?今天是一个笑话。但这可能是下一代绕不开的问题。
以前要是有人总思考这种问题,我是谁?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我要干嘛?我们会说他有病,读书读傻了。但是下一代的孩子是会思考的。
父母恨不得一个巴掌呼过去:你是谁?你是我儿子,你是我女儿。你从娘胎里来,你要往成功的道路上去,去跨越阶层!别问那些乱七八糟的!
但是趁早把这个想法收起来,因为已经不是那个时代了。你管得了他一时,管不了他一世。我建议大家的是,趁现在还有机会,好好培养孩子的心理品质,让他早一点去适应一个每个人都在思考「我是谁」的未来社会。
我是谁呢?我是我。那么「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喜欢做什么?为什么我喜欢做这样的事?我们很不习惯讲这些问题。孩子说:「我不喜欢吃蔬菜,我喜欢吃饼干。」我们一般怎么说?「你少吃饼干,饼干对身体不好。」
你注意到了吗?在我们通常的说法里,并不强调个性化的差异。其实「你」喜不喜欢吃饼干这件事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是饼干。——饼干对身体不好,这是一个普适性的结论,不管你是小明还是小红,反正少吃饼干。
我们不太重视个体的感受。你对饼干有感觉,that means nothing,不重要,反正我告诉你饼干不好,这就是规则!你喜不喜欢,都要遵守这个规则。在一个集体主义的文化下,这种思维方式尤其盛行。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这样教孩子的?爸爸我不想起床。不行宝贝儿,你必须起床。我不想上学。你必须上学。为什么必须上学?因为每个孩子都必须上学。上学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
这种方法很管用。但是越往以后,「必须」这个词对人的震慑力就会越小。孩子会问:为什么必须?那我不上学,你能拿我怎么样?在座有朋友当老师的话就会知道,现在有种心理问题叫「厌学」,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了。孩子就是不来学校了。二十年前也有这种情况,但是第一比较少,第二,基本还镇得住。
那个时候叫「逃学」,逃学是要处分的,处分还是可以吓到学生。老师去游戏厅抓那些逃学的学生,学生吓得抱头鼠窜,他很皮,但他知道自己错了。今天的话他不来就不来了,你问他为什么不上学,他说我不想上了,我觉得上学没意思。你处分我?来吧,处分吧,我学都不上了,还在乎处分?
——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图:《地球上的星星》
所以那些结论性的东西,规则性的东西,在未来社会,越来越没什么用了。你说现在还有什么东西是普适性的,人人都必须遵守?越来越少,真的是越来越少了。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这是真理吧?现在也有人不吃饭了。
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点,这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就会遭受很大的挫败。表现出来就是他没法应对跟自己不一样的人,他会抱怨:「怎么会有这种人啊?怎么可以那样做?」在这些抱怨的背后,他的焦点是那个规则,而不是对方这个人。只能通过规则去要求这个人,一旦这个规则被打破了,他就只能一直抱怨,但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在以前,你用规则要求别人就够了,「你这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呢」这句话是很有份量的。可是现在已经变了。
一个东西好吃,是这个东西好吃吗?不是的。是「我」觉得它好吃。你呢,你觉得它好吃吗?你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你和我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个东西好不好吃,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是你和我的差异,是我们的关系。一个孩子尽早接受这种教育,他就会更容易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可是这不容易,一旦承认了我们不一样,就没有什么东西是唯一确定的了,我就是可以有我自己的想法,跟爸爸你的想法不一样。这要求我们父母有很好的灵活性,你首先要学会怎么跟不一样的想法打交道,而不是靠你身为父母的权威性,去简单镇压他。
用一句话概括:别人跟我想的不一样。我认为是这样,别人认为不是这样。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它就是不一样。这句话,很简单,但是真正接受这句话,很难。
这个事情,我可以说,今天百分之八十的人还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这个问题会在十年以后,甚至可能五年以后浮现出来,会越来越凸显。
当然了,在今天,有人仍然可以说:「费那个事干嘛?哪有那么多不一样?你一巴掌打过去他不就一样了吗!」这是最简单的方法,而且,如果可以的话,我们都没必要放弃这种最简单的方法。问题是时代在发展,你不变,世界在变。就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遇到「怎么可以有这样的人呢」那种难题。你如果想让孩子早一点面对这一点,你就要早一点改变你跟他相处的方式。
如果再说深一点,这其实是一个放弃自恋的过程。我不再具有掌控感了,在我们的世界里,甚至是我们的家庭里,我不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我的感受很重要,但它替代不了你的感受。谁愿意打破这样的自恋呢?
但是未来的孩子必然要打破这种自恋,而且是一次又一次的。为什么?因为世界很大,而个人的力量会越来越渺小。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失控。你掌控不了世界啊,你甚至都掌控不了自己。堂吉诃德没有办法跟风车对抗,你的规则也限制不了整个世界。你认为对的东西,必然不是唯一的。
但这是对的。失去控制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失控。这方面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比如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它研究我们把脑子里主观的概念转变为客体存在的过程,也就是失控的过程。小婴儿觉得我只要一哭,全世界都要来满足我。我只要闭上眼睛,全世界就不存在了。但是他长大几岁就会发现,世界有世界的规律,我脑子里的东西只是在我脑子里而已。这方面要讲起来,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简单说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变得越来越失控的过程,有越来越多的东西独立于「我」之外,不以「我」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越来越渺小了。
但这个渺小不是坏事。因为你先承认了客观上的渺小,才可以发展出跟更大世界相处的办法。就像一个人骑在大象的背上,他可以跟大象和谐相处,带自己去想去的地方。但他不会认为自己可以「掌控」这头大象。他的力量跟大象相比太悬殊,如果他们较劲,他一点胜算都没有。那他靠的是什么呢?是发展跟这头大象的「关系」,是跟一个不在控制范围内的野兽如何「相处」。
如果一个人以为自己可以靠蛮力控制什么东西的话,他是在自恋的幻想当中自嗨,在今天这个时代是这样,更不用说在未来。你早一点打破这个自恋,承认失控,承认我们跟世界的关系,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点,这样有助于我们早一点学会跟那些控制不了的东西相处。就像一个在海上冲浪的人,他不能靠蛮力搞定风浪,但可以学会享受风浪。他知道,风浪是必然存在的。
我以前觉得我爸就是一个靠蛮力搞定的人。他什么问题都能搞定,收音机、自行车坏了他都会修,电视他也能试一试。但是电脑一出来,他就晕菜了。那你想一想吧,在未来社会,无限多的知识,不断更新迭代的技术,你能搞定多少呢?还有多元的文化,无穷多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你想在各个方面都成为专家,成为通才,什么事情都靠自己搞定,怎么可能呢?
所以啊,风浪是免不了的,我们都会被它抛来抛去。趁早承认这一点吧。谁承认得早,谁就更有可能被抛起来的时候,摆一个更帅的pose。
我可能没说清楚,但是必须进入下一个主题了。我想说的就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一种心理品质就是「相处」。跟别人相处,跟技术相处,跟风险相处,跟不确定性相处,但本质上是跟我所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对孩子来说,他需要接受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统一的规则来支配,对爸爸来说更惨,他要接受这个家庭也没有统一的规则支配了。并不是动动拳头和嗓门,就可以当好爸爸的时代了。
文 | 李松蔚
Momself,是国内第一个聚焦「妈妈」身份的新女性自媒体平台。
Momself希望解决女性身份变化后,遇到的亲密关系、亲子养育、自我成长、职场家庭兼顾等冲突矛盾,并对女性的个人终身成长,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关注Momself公众号,妈妈的难题我们有办法!(ID:momself) 我觉得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让人认同这个世界。
比如:
生养我的人是父母,要叫他们爸爸妈妈。
1+1=2,接受这个,才能继续学习更难的东西。
英文字母有26个,点头yes摇头no,没什么道理可讲,这就是别人的语言。
买东西要用钱,薄薄的一张纸能换很多零食。
杀人放火是不对的,我的生命很重要,别人的也是。
......
无论人日后多么博学,有多深刻的思想,都是基于你要认同这些约定俗成的道理。只有你认同、接受,你才能存在于这个社会。
所以教育的目的,往小了说,是为了让人有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成家立业,完成自己的人生。
往大了说,是为了世界的秩序。我坚持人性本恶论,人生来充满欲望,教育是让人控制欲望,才能维持社会的相对稳定。有个别变态逍遥法外都让人人心惶惶,如果所有人都没有接受教育呢?我们每个人,不是捕猎者,就是猎物了。场面不难想象。人间炼狱。 客观世界不存在这种教育,但自我修炼可能走火入魔。
一部分人把「教育」「目的」和「意义」搞得太抽象太玄虚了,又没有足够的哲学素养和逻辑思辨消化它们,所以会产生各种茫然、苦恼、纠结和不满。而事实上,诸如「认识自然、改造社会、解放全人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宏大叙事,早已落实为本国各级教育部门和培训机构教育目的和意义的长期明确和一贯。
例如:
幼儿园之前:目的——不能输在起跑线;意义——全面发展,释放天性幼儿园期间:目的——不要输在起跑线;意义——获得周围大人小孩赏识小学期间:目的——争取本地好初中;意义——成绩优秀孩子就优秀初中期间:目的——争取本地好高中;意义——成绩第一,克制个性高中期间:目的A——上(好)大学;意义——为维持和改变出身蓄力高中期间:目的B——学一门技术;意义——减轻父母物质压力兼自保大学期间:目的A——留学、考公、考研;意义——改变阶级(阶层)大学期间:目的B——考研、考公、就业;意义——适应社会选择大学期间:目的C——专升本、学技、考研;意义——争取不掉下来入职初期:目的A——胜任本职、适应团队;意义——立定脚跟,努力升职入职初期:目的B——准备跳槽、应付本职;意义——改变自己,适用生活入职初期:目的C——追随上司、踩压同事;意义——争取位置,积累资本研究生时期:目的A——更好的目的10;意义——相信起点高优势大研究生时期:目的B——更合理地拼爹;意义——加入家族亲友利益共同体研究生时期:目的C——开辟新的生存空间;意义——安顿不甘之心研究生时期:目的D——重新思考人生;意义——脚踏实地或者想入非非
等等。而ABCD之外更为具体的目的更加现实的意义,触手可及,数不胜数。
不知道有些人走过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想象)历程,出手逼格大词(脑袋里究竟有什么实在看不出来),满口抽象概念(当然也没出示过什么论文论著佐证),经常执着于「目的、意义、三观、教育、学习、前途、未来、成功」这些不着边际的空洞词语,自寻烦恼,患得患失。
如果没有足够系统的哲学训练和思辨能力(这样的人本来就不需要很多,他们也不会在意这样古老浅显的命题),这些词语概念的确可以把一个人搞糊涂,包括永远无法理解很多人不好好学习的原因,恰恰是因为他们正在好好学习别的更重要的东西。不过,这样的认知缺陷很少会传染他人,所以并没有社会危害性,最多是害了自己以后,将来慢慢再害自家小孩。
以答主有限的阅历确信,至少政府认可的各级教育(培训)机构都有十分明确和通俗易懂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意义,当然,那些目的和意义的表述比前面提到的大实话要略微「严肃」一些些。作为正常公民,选择、照办、协助、配合即可。不仅如此,这些教育(培训)机构的每一项教学内容(课程)中,都明明白白写着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课程意义,只要认真学习或者另选其他课程努力跟进就好。
所以,「不知道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绝大概率不关教育、教材、教育部门、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事,更不关什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之类具体学问,而只是个别人在个别时期的一时走神儿或长期懵懂臆想。
最好的修复办法可能是:
请当事人自己早日从「词语」的虚幻中醒过来,从书本、论文和网络故事中走出来。仔细打量家人亲友的每日言行和周边情景,认真体会自己「五感」相遇的每一事物,争取早日回归具象人生。停止玄思,果断选择,努力跟进。
把自己真实的五感写下来,并调整自己,争取和家人或亲友有多种同感 我记得科·布莱恩特曾经在《开讲啦》节目中有一段独白:
“获得冠军只是副产品,重要的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坚持自我,坚持对胜利的无限渴望,坚持学习,坚持努力
——这就是黑曼巴的精神,是成功的秘诀。”
在当今,年轻人大多都有对成功的结果的无限渴望,却鲜少能看到对于成功过程“曼巴精神”式的执着。
因为一夜成名和暴富带来的快感更让人纸醉金迷,仿佛要比“成就自我”的老话更为时尚。
可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正是之前所有的兴趣、热情、思想、行动的集合,而有质量的思想和行为必定是以广泛的学习为基础的。
很多人都认为学习、思考是一件很没有意义的事情,干嘛要把自己搞那么累呢?
我记得高中生物课讲过一个知识点。说的是:
基因的物质基础是DNA,DNA通过RNA指导了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了个体的结构和秩序,控制了个体的新陈代谢与应激反应。
这一过程要遵循两个规律:
1)信息的单向表达: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不可逆转);
2)信息的自我复制:从DNA传递给DNA,复制并分离成两份(永远不变)。那如果从物种层面来说,生物学思维的关键词是:进化。
只有进化,生命才能够发展,否则它就不会从简单变成更复杂,从非常单一变到非常缤纷五彩的世界。
其实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同样的。很多东西都藏在里面,我们要做的是把它们从中间提出来,极力的把它推进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慢慢地看到自己,你的每一点思考里面也会都有自己。
接受教育这件事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当你把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思维和能力时才是有价值的。就如同艺术品只有在你跟他面对的时候,那个瞬间它才叫艺术品。
我们会在具体的书籍、人、信息中看到很多鲜活案例,它们吸引着我们,抓着我们。
但是看和观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想发现新的视角,就得从案例中抽离出来,看它的思考方式和角度,这一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乔布斯在一次采访中说:
“编程其实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重要的不是你学了什么课程,而是你有没有把它看作思考的镜子。”
这是多么有趣的观点——“思考的镜子”。
确实,我们生活中经历的所有事情,见的人、事,看的书,经历的教育,重点不在于他讲了什么,而在于他怎么讲的,他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重点不是他提供的信息,而是他看问题的视角。
最近,从媒体新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轻人,突然就令人意外地选择了自杀,让人扼腕痛惜。而这些人往往都性格开朗、阳光健康、品学兼优。
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情呢?
因为他们体现出来的是健康、阳光、健谈、品学兼优等等一系列优秀品质,这一切都是在顺风顺水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
在这样的成长历程中,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或许很高,甚至会有些吹毛求疵,无比追求完美。
可这样的人往往因为教育环境过于单一导致思考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只有一种,以致于一旦他们遇到了挫折,很难像普通人那样及时调整自己,于是就会陷入心理困境。
单纯的学习知识是简单的,但是实践中的情形却是千变万化的,充满各种噪音和干扰。
简单的是知识本身,不简单的是如何在荆棘密布、陷阱重生的生活中执着地坚守、灵活地运用。只有活用知识,才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成就和财富,以及维持的持久性,最大的差别不是知识也不是受到了多少的教育,虽然知识极为重要,最大的差别其实是每个人对于自己的探索和认知。
我们知道不知道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内心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能够每过一段时间审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对于年轻的我们而言,探索才刚刚开始,如果说人生路有百里,那我们不过才只走出了其一,我们每个人是历史的一部分,也是时代潮流的一部分,在学习中获得能量,改变、创造……
自己有个公众号:寻迹有道
不为盈利,会写一些随笔和生活感悟,用精雕细琢的态度实现你的个人进化。
公众号内回复“知识”,获得全套的知识内化训练方法。
公众号内回复“成长”,获得14G的反脆弱—重塑自我系列课程。
公众号内回复“演讲”,获得历年TED精彩演讲合集。 不知道很正常,因为教育本就是一个工具而已,工具本身是不带有目的和意义的,为什么用、怎么用、用成什么样要看它的施动者和受动者。
但若偏要说教育有什么意义,那便是“不一而足”。有人梦想改变世界,有人只求偏安一隅,教育可以给人独善其身的资本,也可给人兼济天下的底气。甚至对于有些人来说,能接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受不受教育跟成功或失败,抑或成功到什么程度并没有本质联系,或者说对于“成功”的定义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这里援引一段文字,来自于工物系77级学长林炎志的一篇《没有个人功利的追求》。那个年代的人甚至都不知道未来还会不会有高考,依旧狂热地追逐着知识,不知他们当时是否思考过教育的意义。
但林炎志学长应该是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的,因为这文章里面还有我个人特别欣赏且景仰的一句话:
以前,我们特别喜欢谈“解放全人类”,梦想一口气造成一座大厦,现在我们才清楚地知道了,首先把自己当做一块基石、一级台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