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子女往往发展较好,是源于哪些教育方式?
教师盆友支支招呗 教育永远是一个细雨润万物的过程,而并非一些简单的教育手段便可以瞬间改变的。西方的确做过一个关于父母职业对孩子的成长的调查,从事医生,律师,教师,金融等职业的父母的确比别的职业所教育的孩子平均水平上要优秀一些。文化教育高的人,不是有什么特殊的教育方法。而是他们自身看待事物的高度和深度,必将在无形中影响着这个孩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在12年的时候跟一班15-20岁的孩子有幸一起相处过几个月,当时我依靠经验判断,可以猜中他们中父母90%的教育文化水平以及70%的职业。
本身教育就是言传身教,而并非一种理论,唯有以身作则去灌灌溉他们,才会让他们茁壮成长。家庭教育,触觉和视觉的冲击力是最大的,而语言的力量是最卑微的,很多家长未能体会到这点,只是一味地给他们灌上心灵鸡汤,孩子根本不能在现实得到体会和理解。
旧人有句话:龙生龙 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往往可以从一个孩子身上的毛病折射出这个家庭父母所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你能看到的别人的父母不用怎么管教但是孩子却很优秀很懂事,而你的孩子操透了心,你都快秃顶了却还是一堆“废材”……
上帝把每个孩子交到你身边的时候,理论上来说,他们都是一张白纸,一样的白纸。
(鉴于太多人说到先天基因等问题,强调下其实这里的白纸是相对性的,指的后天教育,阅读的时候爱思考是好事情,但是要懂得变通,吸收自己所需要的那一部分知识)
小的时候打破了一个碗,你训斥他打他,长大了一遇到重要的事情,处理危机的能力便越差,首先涌现在他们心理的先会是紧张和不安。凡事爱抱怨,一分几毛钱也可以在家里啰嗦半天,这种对待物质和他人的态度,都会深刻影响他对事物的包容心,变得愈发狭隘。
你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你拼命地赚钱给他上补习班,技能课。殊不知,有这样的精神贫乏的父母,他们早已输在起跑线了。
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带领他们更好站在那个高度去领悟这个世界。而这一切,比你一万句苦口婆心和让他吃一万颗钙片来得更有效果,更加直接。
-----------分割线-------------
16K高赞文: 是否该教育孩子做个好人。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54448/answer/113747142 不同意这个结论。我不觉得教师的子女普遍发展比较好,我更同意: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发展比非知识分子的家庭的孩子会更好一些。
这里的知识分子不是说要有多厉害,只要是平时喜欢看书即可。
知识分子的眼界相对宽泛一些。
如果说跟教师扯上关系的话,我只觉得,在一些小地方(比如我老家).真正还在看书的人和系统性弄些东西的人,也就只有教师了。其他的公务员,农民,小商贩。大部分都无暇考虑多看点书吧。如果他们有这个想法,他们的子女也不错的。。。 我自己的父母不是教师,但我小学时候最好的一个朋友的妈妈是语文老师。
大概是我四年级的时候,我的朋友得了场病,住院了。然后我放学了就去看她。她妈妈也在病房陪着,就在那里化妆。
我的朋友躺在病床上看着她妈妈,幽怨地说:
“妈妈,你就是倾国倾城貌,我就是多愁多病身。”
大家自行脑补一下三年级小姑娘(她比我小一岁)用闺怨的语气说出这句话。她妈妈直接笑喷了。
后来她成绩的确很好,发展得也还不错。
所以关于题主的问题,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把知识本身,当做了生活中乐趣的来源。 作为一个教师子女,深受母亲教师职业的影响,不敢回答社会现象的原因,但是可以举一些自己的例子。
1. 早期智力开发。妈妈是语文老师,所以在我出生之后,就对我进行了智力开发。训练我的语言能力。她每天讲故事给我听,买很多书,刚刚学会说话后,我就和她一起背诵唐诗宋词,讲故事,还练习描述事情。有人说,那么小的年纪,能记住吗?答案是不能。我确实五六岁时候都忘了,但是妈妈的重点在于开发我的智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点在日后得到充分的证明,我读书后很快又把唐诗宋词背了一遍,至今不忘。遇到文学上的内容,看看就记住了。然而,因为她的职业,基本上没有锻炼过我的数学和外语,所以我的数学外语只是一般水平,外语课文总是背不下来,而对语文就很敏感)
2. 家庭氛围。妈妈喜欢读书,所以我从小生活在书的世界。常常我们渡过周末的方式就是准备一点点心水果,然后一摞书,把门锁上,然后乐在其中。她没有任何不良嗜好,我从小到大跟她出入的场合基本只是商场和图书馆书店。她不允许家人打牌打麻将这样一系列活动,也不鼓励我看那些泡沫电视剧。看电视她都会看些戏曲,法制等频道。
3. 思想自由。妈妈鼓励我读书,自由思考。她从不指定我读哪一方面的书,完全任由我的爱好自由发展。但是很多垃圾的没有内容的书她不赞成。她不是很赞同当今的教育体制和学校里的教育方式,她为此也感到很无奈,毕竟她只是一个教师。但对于我,却是她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在我的课业繁重不堪时,她简单的检查下我对知识的掌握,如果没什么问题,她都会帮我把作业都写了。以免我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重复上。
4. 治学严谨。举个例子吧,如果我们在吃饭谈话的时候突然对某一知识感到不确定,那么接下来就是立即放下筷子,去查阅资料,直到能够确认,再回来吃饭。(这个习惯并不推崇,只是说明,在我家里,知识的地位高于一切并且永远对它充满敬畏)
5. 沟通,交流与陪伴。妈妈很喜欢和我沟通,也会认真听我说话,不管我说的多么幼稚。加上教师的假期和自由时间都和学生同步,我的业余时间基本都有她的陪伴,她把大量时间花在我身上,时时刻刻影响我。也带给我无尽的关怀和温暖。
6. 培养兴趣爱好。 因为学校经常会举行各种活动,她对此也非常了解。所以她从小培养我的兴趣爱好。她的理念是,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不强迫,了解一点,快乐就好。所以我学过画画,唱歌,跳舞,古筝,瑜伽等等。结果是没有长性也没有压力,一无所成。她倒是觉得不错。我参加过各种比赛,都有她在背后悉心的指导。然而参加这些活动,她也同样不为名次,只为训练我的心理素质。
7. 达观的态度。在我家,求知,思考的氛围是重中之重。然而,成绩却不重要。妈妈永远没有过问过我的成绩。一是因为我自己也是自加压力,很上进的选手,所以她觉得不用问,尽力就好。二是,她认为成绩对于人的一生不代表什么。高智商也要高情商。她说她见过太多孩子,读书时候拔尖,进入社会却平平。
8. 教育的技巧。妈妈清楚的明白孩子需要引导,关怀。所以她从未对我进行任何说教,都是寓教于生活。在我青春期的时候,她坦诚的和我沟通,了解我的感情动态,帮我分析,告诉我该怎么处理情感困惑。所以我有什么心事都告诉她,收到礼物情书也会交给她来保管。因为宽松的环境,所以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的叛逆期,也从来没有过所谓孤独,寂寞的感觉。
9. 眼里不揉沙子。我想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病,非常会挑剔人的毛病。我妈妈也是,我有一点点坏习惯,哪怕是走路感觉不对劲,都会及时被她发现,然后消灭于萌芽。
目前想起这些,先写这么多吧!日后想起来再补充,关于她的教育,还有很多我感到钦佩和并且受益的地方,但是以上几点,我觉得和她做教师职业是息息相关的。
最后还有一点,这是我观察到的现象,也许会以偏概全,不够严谨。在妈妈们那个年纪,做教师是很光荣的职业,而且往往是学校的尖子生才能考上师范大学,所以,那个年代,教师的平均智商比较高。而且很多职工家庭都是两个教师的结合,孩子出生后仅仅是遗传,也会比较聪明。
(当然也有很多反例,这里我谈到的是比较多的现象)
然而当今的社会环境,教师的社会地位下落很多,个中原因就不谈了。这样一个环境,能成为教师的人,并不再是精英人群。而且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科学,系统的教育方式。所以我预感,在以后的几代,出生于教师家庭的孩子也不会再有什么特殊之处。 父母都是中学副科教师,从小在学校的家属院长大,教师子女我是见得多了。
一个大前提,孩子的成长、职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细说就是,孩子成年之前的成长受到父母性格、职业习惯的影响,大学毕业之后的发展,特别是生活在我国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又会受到父母职业、职位的影响。
把本问题细化成两个问题:1.教师子女的在学习成绩是否会更好?2.教师子女的职业发展是否会更好?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人论证了很久说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提高孩子的成绩,但我始终认为,中学生的成绩首先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其次才是教学方式。如果只是教自己孩子怎么学习文化课,那始终只是教学,并不是教育。我见过学习好的教师子女都是家长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而不单是从小就提前教孩子背几个单词、背几首古诗词。如果回家之后还是把管学生那一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更烦。举两个例子,我见过物理特级教师的儿子天天跟老爸抢电脑打游戏荒废学习的,也见过体育老师儿子天天放学打篮球还能考年级前十的。
简单来说,教师会教学,不一定会育人。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会教学就达到最基本要求,但是作为父母来说,会育人比会教学重要多了。而中学生的成绩,在天赋一样的情况下,受到育人的影响更大。
对于教师子女的职业发展来说,如果孩子成绩好考上了985/211,留在一线城市或者出国发展,教师对孩子的职业发展已经起不到大的作用了。但是孩子如果只是普通一本,甚至连普通一本都没有考上。那很多教师子女还是要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发展,当然这也是我国年轻人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教师能给自己子女带来什么呢?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的社会关系比较单一,人脉不算广,行政上也没有什么职务。积蓄也不算多。对于自己孩子的帮助非常有限。更重要的是,教师家庭的生活也非常单一,父母教书,孩子从小念书,这样单纯的知识分子家庭在我国的现在的社会条件下的发展也是受限的。一方面整个家庭的社交圈会受限,另一方面孩子的性格、价值观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中性的,但是是不利于在人情社会发展的。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觉得,自己与其他小朋友最大的不同还是我小时候放假,我爸妈也放假,没法偷偷打游戏啊。 并没有!!!!这是错觉!!!!!!!
接下来我说的样本都取自于某三线城市某本科院校教师大院。
我妈全家都大学老师,我小时候教师大院长大的!!!!我汉子也是教师大院长大的!!!!!!他是二线城市某国家重点小学教师大院。
我们从小的童年都是在【别人家孩子刻苦努力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天挑灯夜读到12点以后然后很快就闻鸡起舞毅力超神】的阴影下度过的。
如果你比别人家孩子聪明,那别人家孩子就刻苦。
如果你比别人家孩子刻苦,那别人家孩子就聪明。
如果你又聪明又刻苦,那别人家总有个更聪明更刻苦的等着你来超越。
不服来辩!
但是,在这种体系里洗练三观的话,听话、认真、规矩、刻苦,会是教师子女的主旋律。
好学生们往往就是带着这种特质的,所以作为教师的家长不自觉就会用这样的要求来衡量自己的孩子。
那么这样的话,教师子女在念书上即使没有大成就,读个二本还是有可能的。分数对他们来说是个很敏感的事。
但是,因为过于敏感,所以叛逆期来的时候,要么就是我这种在沉默中爆发了,要么就是被压抑到没声儿了。
但是再笨,家里应该也会让他们把复读的牢底坐穿,考个随便什么大学的。
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不是所有当老师的都喜欢教育并擅长教育。他们比普通人就是多了点教育资源而已,有的时候还不一定管用。
真觉得我妈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早教很耐心,让我早早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她和我爸,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没什么太实质的知识可以教我了。要么我会自己找资料学,要么我去问大学老师们。
但是,像我这种小孩,在教师子女里已经算是比较早慧和头脑灵活的了。更多的小伙伴非常死板。纯属为应试教育量身定做。
这种人养成了这样的性格,在天朝中学象牙塔里没问题,进了大学往往会面临不晓得学习以外还能做什么的困境。
走入社会依然是那种情商捉急、迷之自信、做事死板的状况的话,工作局限性很大。
读书足够好的孩子,去搞学术、去当老师没问题。
但是进公司,只能当基层员工——好使,听话。但是事业上的瓶颈很容易遇到。
还有一些考了公务员的、进了企事业单位的。如果父母情商够高,这些孩子多半还能如鱼得水顺利工作。如果父母情商不高,那么每天上班简直是地狱之旅。这些岗位要求捣糨糊搞关系能力很高的。
因为大家是从小就开始的竞争关系,我的竞争对手们的现状,我妈是经常一视频就叨叨给我听的。耳朵都快生茧子了。
同大院的孩子,基本都读了好考公务员、好进当地国企、好当老师的专业。比如中文、法律、会计。特别求稳。他们的价值观是稳定和体面。
成绩特好的孩子读了计算机金融这样的专业。
我这种剑走偏锋读体育的,害我妈被嘲讽大学四年啊……
现在看来,在沉默中爆发的那一撮,多半家里有个情商还不错、见过世面的家长。
比如我、我汉子这种叛逆心极强、主见极强的类型,多半脑子还行又上进,所以混得还凑合,基本都在大城市或者出国,敢去私企外企。
创业过的就我一个。
在沉默中不吱声的那一撮,多半和父母一样,在老家做着很安稳的工作,撑不死饿不坏的,发展好算不上,体面是肯定的。
目前没怎么见着特别不成器在家啃老的。
和我汉子一个大院的基本也是这个情况,家境好点的会想着送出国,回来后也一样,求稳定为主。
所以教师家庭对学习的看重程度,基本教不出废人。但是有多大出息,那得看家里的价值观影响。
给个彩蛋:
现在没事就往我妈学校和我汉子他妈学校给两个妈妈寄吃的用的。目前战绩是从头到脚,从口红到包包,从裤衩到外套,我看见好的就都给置办了,二人洋气得不行。
目前二老幸福感极高,已经被同事们嫉恨上了。
孩子发展再好工作再体面都是虚的,知冷知热会疼人才是真的好。 女老师怀孕的时候还要讲课,所以我怀疑她们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胎教 不是所有教师的孩子都好,只是在这个人群里出现好子女的概率较高。高多少呢?这里只打个比方,数字并不精确,如果普通家庭10%,那教师家庭15%。所以大部分教师子女还是和普通人差不多,因为好教师的比例也不高。
那为什么能相对高50%呢?因为教师有普通家长完全不具备的优势。
本人虽然不是学校里教师,但是一直在企业里负责招聘和培训,因为见过太多学生,深刻的了解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区别,而且作为授课者有很多机会不断调整和实验教学方法,找出哪种方式是最有效的。普通家长却只有一个孩子、一次机会。
1.教师有机会观察大量的学生,能发现好学生和差学生的特点,找出其中的规律,知道自己的孩子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才能成功。普通父母只能看到邻居、熟人的孩子,样本空间太小。
2.教师有机会实验各种教学方法,经过反复的实验,总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普通家长即便是全职父母,也没有这样大量实验的机会,即使失败和成功也不能分析出根本原因。
3.教师群体之间有机会不断交流教学的经验和心得,又把前2个优势进行了放大。普通家长之间这种交流机会太少,有价值的信息太少。
4.教师有机会接触大量的教育文献,多年的职业生涯可以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素材。普通家长只能看几本内容很粗的《XX女孩、XX男孩》之类的畅销书,没有多少可供实战的素材。
5.教师知道哪些对孩子是重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这样有助于集中时间和精力在重要的事情上。但是普通父母很少知道,只知道平均用力,却浪费了大量精力在不重要的事情上。
6.教师可以在很大的时间尺度上观察不同孩子的成长,知道孩子的未来有多少成功的途径可以选择。例如在我的童年80年代,就有教师子女为出国做准备,等90年代上了大学,同学中教师子女的出国比例是最高的。因为信息的闭塞,普通家长至少要滞后10到20年,直到看到别人成功了,才知道有这条路可走。
综上,教师是教育专家,拥有太多的资源,普通家长做的再好,也是爱好者水平。
虽然随着网络的发达,这种信息方面差距正在缩短,但是在实战经验上的差距,是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这就是为什么教师的子女有很大概率做好的原因,更不用提那些在体制内的各种特权和便利了。 建议吧题目中的“发展较好”改成“读书读得较好”,虽然读书好的孩子初入社会的时候往往算是掌握了“敲门砖”,看似起点不低,但最终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性格、习惯的影响。即读书读得好虽然与发展好友关关系,却不是必然因果关系。
父母懂教育,言传身教中自然养成了比较不错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读书读得好也就不难理解。我小时候考试错题了回家妈妈帮我分析为什么会错,是粗心还是不会?然后再让我改错,看我有没有掌握正确方法。邻居家小孩考得不好回家挨打。我小时候生病打吊瓶,我妈妈利用这个时间就把当天的课程帮我补习了,作业引导我做了:我口述,她手写。邻居家小孩生病缺课,要把我叫到她家去给她讲题——小学的题目,她妈妈也不懂,讲的过程中还告诉我,不用说为什么,告诉结果就可以了。小学的时候搞“研究性学习”,照葫芦画瓢得写“问题的提出”,“可行性分析”啥的,妈妈自己评职称也要写论文,自然可以告诉我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写,然后我找了个自己喜欢的题目,从家里翻出书来和妈妈在餐桌两端头对头写到深夜。妈妈是化学老师,假期会给全市教师骨干开培训课,我学化学前的那个暑假跟着妈妈去学校玩,在实验室里把所有演示实验啥的都做得烂熟直到无聊没意思了。
邻居家的孩子,如果不是天赋秉异,估计很难比我学习好吧——更何况,就算是智商,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其实我觉得人最大的不平等是遗传的不平等)。
然而,我虽然可能在她眼里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我自己知道我也不过就是个“还不错”的孩子而已——读了还不错的大学,上了还不错的研究生,因为英语还不错出了国,回国之后之后找了个还不错的工作。
读书读得还不错,不过是有了敲门砖而已。真正发展如何还是要看自己的性格。选择自己性格适合的工作环境,决定发展的是你在你的工作中创造了多少价值,而不是你上学的时候读书读得怎么样。
性格、处事方式很重要。我从小在学校的环境里成长,可以说是周围叔叔阿姨都很喜欢的小孩,自己本也自以为这是因为我够“好”。直到前几年看到一篇很火的文章叫做《寒门再难出贵子》,里面点评了几种不同出身的人,那种更受欢迎。不料最不受欢迎的不是出身寒门的那一个——至少出身寒门的人愿意吃苦多干,有奋力向上的愿望,只是有时发力方式不对而已,最不受欢迎的居然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人——因为这批人清高,一副“不汲汲于富贵”的样子,不会拍马屁不长眼色不会来事儿,高自尊人格,业务却一般还不错,真是太讨厌了。
我这才知道,有没有人欣赏,要看在什么样的环境,清高,不汲汲于富贵,不拍马屁,在知识分子圈里都是受到推崇的,然而换个环境,就让人讨厌了。
所以,认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发展,才能发展好。教师子女就算学习好,清高,不愿意讨好人,怕是在各种需要人情练达的机关部门里也是讨不了好去,发展不会好。
综上,教师的孩子可能确实在读书上会比别人有些优势,但是并不证明我们走上社会就没有劣势了。选择自己适合的环境,或积极调整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做出自己的事业,才叫发展好吧。
ps,其实教师大院里面学习一般般的孩子也不少。是大学老师的家属院,似乎大学老师对成绩不像中小学老师那么在乎,所以大多数孩子也就“还不错”而已。(然而我妈妈教研室的老师孩子们一个比一个学习好我真是哭晕)然而,不论你多好,身边也总有“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同龄人压力是出身于教师大院的孩子无从逃避的选择。不管你做得多好,家长都觉得平常,因为“就应该这样啊,不这样证明你不好啊”。
没啥可抱怨的。也没啥可欣喜的。不过是我爸妈恰好擅长读书,从事了这么个职业罢了。好的坏的,都是他们给我的,我都接了,自己再选择在调整就是了。 高票确实有理。教师家庭真的是把学习当做兴趣,也有资源。
我大学曾经家教一个高中生,他父亲是理工大学的老师,学土木的,母亲是中学数学老师。夜幕降临,千家万户都打开电视的时候,他们家就拿出一张卷子,三个人津津有味的讨论怎么解题。。。孩子兴趣是化学,高中就通过父母介绍,周末假期去中国海洋大学跟海洋化学的教授学习了。。。 不知道楼主这个结论哪里来的,是有完全相反的例子。
教师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优秀人才的不是没有,而是少得很。更奇怪的是,这些优秀的孩子还相对集中在父母是教研工作人员或学校行政的范围里,而真正一线教师的孩子实不多见。为什么会这样?有人归因于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但笔者认为,远不是这么简单的因素所致,而是身为教师本身对教育自己的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角色混乱——常把家庭当学校
虽然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真正的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应该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学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学校,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唯师者是尊,对教师的旨意多不会违背。教师也习惯以听话乖巧当做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在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也像对学生一样,格外严谨,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对老师的态度对父母,以言听计从为尺规,不可有超常的举动。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极难获得最大创造型个性的发展。
此外,一线教师普遍爱唠叨,容易关注琐碎的细节,对孩子过于个性化的举动都视作大不敬,会不遗余力地对孩子进行教导,尤其偏爱说教。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遇事也会更多地考虑困难的一面,他们关注细节过程比关注结果要强烈,对处事难度的预设会更为仔细,因而也容易产生退缩情绪。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了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多数老师都不喜欢过于活泼奔放的学生,尤其是那些有奇思怪相、言行出格的孩子总是会备受打击。教师生怕自己的孩子也是学校的调皮生,因此,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再者,目前的现状,不少的教师实际上是觉得教师行业比较稳定而从事教育的。有一位名叫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正被许多读者捧读的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自己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的,都是希望能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也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笔者的身边,多数教师的孩子最终是以能谋求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为追求目标。不敢冒险,不敢挑战,不敢尝试,这些独创个性的致命伤似乎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身上格外集中,无疑也会导致自己的孩子因袭这种个性。个性决定命运,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过于平整后,留下的就只有自卑、怯懦、服从了。
职业惯性——再教育意识薄弱
实际案例中,我们看到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家庭,能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尤其是注重早期教育,小学阶段就让孩子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惟分数论,敢于放手让孩子尝试课堂外的领域。这些孩子最后都十分优秀。
然而,大多数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每天的时间都被教学任务挤占得满满的。若多的教师穷于应付每天的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接受再教育。许多老师几乎不阅读,不接受任何新的教育理念,整学期就只抱着一本教参和教材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似乎一整天都在忙,他们相比于那些富有创新精神、日不离书的教师而言,更忙碌而辛劳,可没有多大的实效。
不难想见,在孩子的眼里,这类身为教师的父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只是一个捧着书本谋生的人而已。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因此,许多教师的孩子在中小学考试成绩还不错,书本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可是孩子的视野却极其狭窄,关注社会和人生的热情不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却相对低弱,他们的心志也相对脆弱,极少有远大的抱负。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种榜样的力量能左右孩子的终生。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那么,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一个教师如果只是纯粹地把教书当做一份谋取薪水的职业,于此相应的琴棋书画、弹唱说写、人生哲理等高雅情趣和智慧并不能进入他的现实生活,那么,对孩子而言,当教师的父母并不能凭借自己这份职业魅力惠及孩子,孩子也不会以父母是教师为荣。
因此,做一个阅读型的教师,做一个有高雅志趣的教师,对学生固然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固本培元的作用。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社交狭窄——人脉资源贫乏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也相对少。虽然面对来自各个阶层的家长,但毕竟有距离感,多是止于表面的交流。
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可能习惯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尤其是对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子女,会有很大的制约。父母人脉资源的困乏,社会活动内容极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所以,大多数普通的教师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个性上都显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寒暑假,要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还要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要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教师,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虽然较少机会获得丰厚的社会资源,可是有较长的寒暑假,周末也相对轻松,可以设法把孩子带出去,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
总之,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对自己的子女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要客观对待自身的工作环境,变劣势为优势,为教育子女多出一份心力。现实生活中,许多优秀的教师都以自己的子女不成才为硬伤,那种终生之痛无药可医。有一位过来人说:“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都是十分有限的。”把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揭示出来,藉此与所有的教师同行共勉:先成为好父母,然后才是好老师。
转载至网上,作者已不可考.
------------------------------------------------------分割线-----------------------------------------------------------------
感谢在我帖子下面认真回复的你们,我都一一读过,就不单独回复了。不要因为这个帖子就把自己贴上标签,每个人都值得活出自己最精彩的样子 :)
祝好 教师子女,Top5高校毕业,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生日礼物都是书,各种书都有,唐诗宋词外还有些杂书。有自己的书桌,书桌旁有大大的书柜,上面摆满各种书。读初中的时候一书柜的书都被我翻遍了,甚至一些极其无聊看不懂的我也看了,比如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作业做到烦的时候我啥都不挑了!
家里人经常看书,从小到大的娱乐有两个,看书和旅行(老师有暑假,5岁开始跟爸妈游天下)。
儿童时期的习惯养成是可怕的,今年我30岁,依然不可一天无书一日不学习。依然三天两头的得出去旅行走走看看,否则就会不适。买了房子,朋友笑我说这个吃货,只要有厨房就够了。我笑笑不说话。其实不是的,我要买的其实是书房。从地板到天花顶的书柜,每面墙都是书柜,旁边立着梯子,摆满书,有个舒适的躺椅,这就是我从小梦想的房间。
怎样教育你的小孩子,我觉得父母要做的并不多,你做好你自己,你的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一个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父母,他的孩子并不会太差。 错觉,错觉,错觉。知乎惯例,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根据我的经验,教师子女读书好的比例较大,但发展得好不好,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了,甚至教师家庭出身在发展中会成为短板。
先利益相关:父系直系亲属从曾祖辈起都从事教育,且这几位教师都毕业自国内top10的大学。
教师家庭最致命的短板是——会把孩子教得畏畏缩缩又清高无比。
教师总是以知识分子自我要求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规矩。教师家庭往往规矩极多,小至递东西要用双手,和人说话一定要站起来,不能打断人说话也不能大声,不能随便收礼物,大至……好像也没什么大的,但从小在这种严格的规矩下长大,会变得无比规行矩步。
不合规矩当然要罚,即使家长开明,不骂不打,但老师们讲起道理来都是一套一套的,犯了小错就被引经据典训上半小时,哪个心智不全的小孩子能接受?潜移默化之下,会对「触犯规矩」这件事无比害怕,自然不敢拼不敢做。
如@杜嘟嘟 所言,好听了是守规矩,不好听就是呆和怂。
清高更不用说了,知识分子嘛,读书人嘛,一辈子的环境又相对单纯,自然如此。但同样,好听了叫清高,不好听叫不接地气。要么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上,却往往忘记自己的斤两,只是沉浸在知识和学历带来的虚幻自尊中;要么道理都懂就是不想去做,知道要学着眉眼高低见识上下,知道要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但就是懒得做。
反正有地方逃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曾经我妈领导介绍某二代给我相亲,我直接说齐大非偶,懒得见,我妈有点不死心,在某个饭局上见了一次那二代,回来跟我说你是对的,那孩子不咋地,就剩有钱了。
就,剩,有,钱,了。虽然人家的钱足够把我们全家买几十遍不止……
-------------------
牢骚发完了,还是说说好处吧。
教师家庭带来的好处也是无法替代的。最大的好处就是精神生活丰富,从小想看什么书都能看,什么话题都有的聊,家里的饭桌上可以谈历史,谈文学,谈艺术,谈政治,而不是谁家孩子怎么着了。
不过小学四年级时从我爹书架上偷《梦的解析》看,虽然看不懂但被吓得够呛——我爹发现后就把这本书藏起来了,直到我读大学才重见天日。
谁要我被标题骗了,以为是占梦的书呢。 父母都是老师的孩子来答一句。
讲道理并不是所有老师的孩子学习都好,这个大家有目共睹。
通常情况下,高水平老师的孩子学习成绩基本都好,低水平老师的孩子学习成绩取决于孩子真正的老师,当然以上也有例外,毕竟人和人的区别简直比人和狗都大……
所以……讲道理的话,不存在什么教育方式,如果您从小就能请到一位好老师对您的孩子每天一对一指导四个小时,只要您的孩子不是特别不擅长学习的,成绩都不会太差。
至于发展……现在的80 90后,父母基本上都是刚刚从某个时代走出了或者还没有走出来多久。那个时候,教师属于公务员体制,『公务员』这三个字在那个时候代表什么想必你也清楚……由此带来的,是眼界问题。
更何况,任何一个老师,带一届学生就是几十上百个孩子,哪些孩子做了哪些事情导致了比较好的发展结果,一目了然。几年十几年下来,这么多『实验标本』,从中挑个适合自个儿孩子的方式培养,不要太简单……
说了一堆也不知道自己想说啥……应该就是源于『合适的就是最好的』这一理念吧
PS:毕竟自己放寒暑假的时候爸妈也放假了于是家庭小课堂就愉快的开课了,俺爹是初中语文老师,俺娘是小学数学老师,所以我的9年义务教育阶段简直是过的水深火热啊…… hoho
总体特征:教师子弟显示出来的智商略高、涵养好但清高、有轻微强迫症且不善交际。
简单说:智商还可以,情商略低。
所以,他们由底层职位向中级职位突破快,但越是高段位,教师子女越吃力。 必须出来真相一下!!
教师的孩子强是有道理的。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初期去当老师的都是什么人。
以我自己妈妈为例,当年她中考全县第一然后去中专毕业当老师。。(至于为啥不去上高中,不去考大学,就另有渊源了。)
这就导致当时我身边的同学爸妈普遍是当年学习相当厉害然后去当老师的。
那么,结果就是,这帮教师的孩子,不能说智商相当高,起码普遍比周围人强。再加上环境因素影响,最后都能考不错。
然而,过十年,到21世纪以后,大家可以参照如今的教师水平。不能说学习差的当老师,起码不是那些顶尖水平的当老师。这一波老师子女,就不如以前的了。
当老师的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真的不是想学就能学好的。。老师永远不会告诉你,人和人在学习的能力上确实有差异。
即使你再努力,也有你永远比不过的人。同样,即使你再不努力,也有那么一些人永远比不过你。 我父母都是高中教师;不仅如此,我爷爷是高中教师,奶奶是小学教师;不仅如此,我爷爷的爸爸和爷爷也都是私塾先生;至于再往上论,我也不知道了。至于我,现在在科研机构,有可能以后会带学生。
要说教师家庭的孩子会发展多好,难说的很,从我的观测结果看,教师家庭的孩子很少在仕途商场军界中施展抱负的,大多数都是和父母一样在过着安安稳稳的小日子,有一份稳定而不错的工作,这样的状态很难在知乎这个年薪百万算及格(憋不住笑了哈哈哈哈)的平台中获得优秀的评价。
但是必须得说,就我的观测而言,教师家庭的孩子在受教育阶段学习成绩普遍较好,而且出人渣的概率很低。
主要由如下原因:
1,教师家庭虽然收入不高,但是至少衣食无忧,经济上较为稳定,而且社交圈子也是以同等阶层的人组成,心态大多比较平和(很少因为周围经济上的攀比而各种妒忌,而因此引发的青春期问题会少很多)。还有一点,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比较高,在教师家庭长大的孩子遭受到来自社会的恶意和讥讽会比较少。
家庭稳定,心态平和;
2,教师的工作强度虽然不低,但是还是有充足的时间培养孩子的。每年都有寒暑假,必须蹲在学校加班的机会不多(并不等于他们不加班,事实上大多数教师都会在家备课判作业),就算要加班也可以把孩子带到办公室而不会有什么问题。仅仅是父母的陪伴本身,对于孩子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如何高估都不过分。
父母充足的陪伴和管教;
3,教师的素质普遍较高。知乎上有很多黑教师的答案,包括我也黑过教师。但是不等于老师对你不好就对所有人都不好。最起码,教师父母的普通话都比较标准,最起码,教师父母的是非观念都比较明确,最起码,教师父母对待教育的态度非常端正,最起码,教师父母更有耐心。
父母本身言传身教;
4,教师父母在孩子学习阶段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辅导,或者找的到人给孩子进行一定程度的辅导,对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也更敏感。除此之外,教师基本来自于师范类院校,人脉也主要集中于教育系统,在子女升学分班方面多少有点门路。
父母与生俱来的职业优势;
比起大多数家庭,教师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优势已经很明显了。
教师家庭的孩子在学习阶段有一些优势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
但是我感觉大多数的教师父母,对于子女的掌控都比较严,在子女的很多人生抉择(包括婚恋择业)中处理方式都是按照对犯错学生的处理模式来,尤其是父母都是教师的家庭更是如此。这样的处理方式导致子女的进取心不足,不敢冒风险,教师家庭的孩子从事的职业也大多是体制内的职业。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父母,有教育好一个孩子的能力。教师同理。
亲眼见过一个教师母亲把她女儿逼成抑郁症,所以说是不是教师和对儿女的教育怎么样没有关系。
优秀的父母永远是优秀的,没有资格做父母的无论是什么职业都没有资格。 正如网上对于状元家庭的统计数据所示:
先摆观点:父母的学历和子女的学历成正比关系,而上图中的各种职业,只有教师的学历是最高的。
让我们对上面的数据分析一下:
首先,省状元的户籍绝大部分是在地级市之中,农村和县城的很少出省状元
(这里谢绝反驳:我们县出了一个省状元,请拿出统计数据,谁反驳谁举证)。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省状元的父母是教师,那么这个教师一般也是市一中,二中这种学校
(这些泛指地级市中学,请不要挑语病,谢谢)
那么,放到我们父母那一代,对于50,60年代出生的人,要当上地级市高中的老师,至少也要是一个高职,比较好的还要大专吧,高职、大专放在70年代可比现在的普通本科要吃香多了。
OK,那么看看其他职业,生产人员、销售、公关、客服、后勤、人力、文职什么的就不说了。就我们爸妈那一辈,基本上都是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这些机构之中40-55岁人员的能力什么的我不多言,大家自知。
财务、审计:人数太少,导致没有出状元。而且财务的定义太广,而且,大家忘了读大学的时候,面对财务处的大妈报发票时的恐怖了吗?
管理人员:蛤,你们已经忘记了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中某些50岁中层领导的傻逼了,尤其是大妈。
顾问、咨询:这个确实平均学历高一些,但是人数太少,导致没有出状元
专业人士:律师我认,学历高,但是样本少啊,会计?建筑师?抱歉,我们父母那一辈正儿八经的建筑师能有几个,包工头亲戚托人考个二建然后挂名的我见的不要太多。
综上所述,教师这个职业占据了两个优势:平均学历高,人数多,所以造就了题主所说的现象。
所以,题主如果考虑:“娶一个教师当老婆有利于后代的发展”,不如考虑考虑:“娶一个BAT的女程序员”,毕竟不说985,也有211中的上流,还是工科,说不定还能帮你bugfix呢? 不知道题目所说的结论是从何而来,如果以我的生活经验这句话要成立的话,有个前提是这里的教师一般是高校的老师,而不是一般的九年义务教育或者高中老师。而且老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与他孩子的成绩并不是正相关的,因为面对孩子,一个老师往往没有办法转换角色,真正成为父母,而是比较重合的角色,因此就容易产生角色混乱。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且不论精力的多少,由于面对的都是成年人了,平时就习惯了给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而且习惯了孩子们的“自作主张”,因此没有那么高的“服从期望”和“权威意识”,回到家即使还有这种老师的角色和心态某种意义上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
但是作为目前中国应试教育下的初高中老师来说,有一个最大的原则就是“我一定是为你好的”,这个原则可以作为所有要求的挡箭牌,而且不容置喙,否则就会觉得被冒犯。因此如果孩子恰好也是听话的能够按部就班接受的,那倒是没有问题,只是也不会有多大的创新力和自主性;而如果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追求独立和理解的,那么就会产生很多争吵和代沟隔阂,后期的发展就未可知了。
我之前也一直考虑过题主的问题,因为我从小就是在各种老师家里长大的(作为留守儿童也是不容易),对于这个问题我倒是很希望能够做一个比较完整的定量调查,找到其相关关系,最好是能找到中间的影响路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