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0-1-30 17:58:39

1《狗十三》——中国式教育的核心:服从

老早就想谈谈中国式教育,可一直没有发现合适的问题,而曹保平导演的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一面非常完美的镜子,照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家庭教育看似只是关乎个人成长的小问题,但从宏观上来看,家庭教育往往是社会集体意识形态的缩影。
本文严重剧透,截取影片中70多个片段进行分组,用万字长文对中国式教育进行深入分析。








目录
一、自我中心及其延伸
1.自我中心
2.专制
二、骗与瞒的艺术
1.皇帝的新装
2.拒绝表演的表演
三、新旧价值观
1.重男轻女
2.人与狗
四、乖孩子和叛逆孩子
五、电影细节
六、总结       想了半天,我觉得应该以李玩父亲的这句话作为开始: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
  这句对于中国家庭来说再经典不过的话语,其代表的观念是:对他人的爱是可以将权力、暴力、强制作为手段的。这种观念背后还藏着两个东西,一是对人自由意志的忽视,二是对人情感状态的忽视。这个逻辑,不仅存在于家庭之中,更是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它诞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道德以法律形式存在和运作,表面是伦理,实则是法理。
一、自我中心

1.【自我中心】
通常情况下,人们所说的“自我中心”是指自私,即以个人利益为首,忽略他人的利益,而在本文中的“自我中心”是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理论,意思是处于认知发展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尤其0-4岁)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中心倾向,这个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还未成形,他们无法区分自我和外界,他们认为一切都是一体的,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思考问题时也总是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因为他们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是一样的。
这种主客不分的状态是根本谈不上自私的,儿童根本无法区分自我和他人,他们只是认为自己的愿望就是他人的愿望,自己的感受就是他人的感受,自己的利益就是他人的利益。而“自我意识”的出现意味着儿童能分辨自我和外界,意味着自我中心的打破,不再将自己当成世界,不再将个人意愿强加于世界,所以,自我意识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是“个人私欲(自私)“的开端,相反,自我意识代表着对“个人私欲”的自律,代表着将心比心和自由意志的诞生。
每个人都想要实现自己的欲望,可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那就会导致社会的无序和弱肉强食,这样个人自由反而限制了个人自由,所以才诞生了法律。法律是一种否定性的概念,即“不能做什么”,它看起来像是一种限制人类自由的外在规定,但其实它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体自由意志不被其他人侵犯,如人权宣言所说:“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所以法律的目的是使人不相互侵犯,而且法律对于人民来说却是具有外在强制性的,因为“不互相侵犯”是人团结在一起的基本前提,也是道德上“互相帮助”的基本前提,是必须要成为强制性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为了保护自身的自由意志,创造出法律来从外部对自身进行强迫性规定,也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意志。
法律虽然以权威和强迫的形式限制了我们,但它却是为了我们好。它的逻辑就和“打你是因为爱你”一样,任何社会人在享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也就同时承认了法律中的惩罚措施,即“我犯罪之后愿意接受惩罚”,可以说,法律对罪犯的制裁,也是一种保护,是仍然将他纳入法律保护范围之内的。如果犯过罪的人不用被惩罚,那就等同于被永久踢出了法律的保护范围,他就失去了人权,任何人都可以杀了他而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因为他是法外之人。
问题在于“爱”不属于法律,而属于道德和伦理范畴。道德概念是肯定性的,即“应该做什么”,是一种由自由选择出发的,主动地爱人如爱己,它是在法律的“不相互侵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互帮互助”,是一种自愿的利他倾向。当一个快饿死的流浪汉倒在我门前,我的自由使我可以选择给他饭吃,或者不给他饭吃,我给他饭吃你可以说我是道德的;不给他饭吃你可以说我是不道德的,但你唯独不能说我是违法的,尽管我看着他饿死,但我并没有侵犯他,因此你没有任何惩罚我的权利。
但是中国历来倾向于将道德和法律模糊在一起,以法的权威和外在强制为手段,逼迫每个人的行为都必须是道德的,这种逼迫是对人自由意志的侵犯和伤害,因为这种道德不是从个体人内心滋生的道德情感,而只是为了避免受到社会的惩罚,为了自我保护而被迫地服从道德规范。但从结果上来看,也的确使得社会更“道德”了,马云的确在网友威逼下捐钱了,帮助了别人,因为道德行为本身就是好的,但这是否伤害了马云的自由意志?
这种强制的道德,究竟是真正的主动去爱人如爱己,还是另一种自我中心呢?假如我是弟弟,你是哥哥,你有一颗糖,而我们都想吃这颗糖,但我向父母(权威)寻求帮助,父母(权威)摆出“孔融让梨”的道德典故来说教,最后我成功夺取了你的糖果,而你成为了新世纪“孔融让梨”爱护弟弟的道德典范,这是为你好,还是伤害你?假如是我这个弟弟用“孔融让梨”来逼迫你把糖给我,那我是为你好,还是在为了实现我的私欲?
而在《狗十三》中,冲突的双方不是哥哥和弟弟,而是大人和李玩,大人也同时是权威。大人采用上述强迫式的道德教育,忽视孩子的自由意志,否定孩子的个人私欲,强迫孩子必须成为替大人着想的乖孩子。这种教育,目的的确是让孩子成为一个道德的人,是为孩子好,但在方式上却伤害了孩子的自由意志和情感,而且大人也进入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自我中心,因为他爱孩子,所以孩子也应该、且必须爱他才对,认为孩子牺牲一下自己帮助他追求他认可的欲望、价值和道德规范是理所应当的。孩子的儿童自我中心倾向,在大人看来就成了值得教育的不懂事,强迫他牺牲自己来成为爱父母的懂事孩子,但这实际上却是两个自我中心的人在斗争,最终只能是权力更大的一方获胜。
影片体现:
1.影片开头李玩在说红绿毛衣,即考虑加入物理小组还是天文小组,可最后老师说李玩英语差,英语竞赛能直升高中,父亲直接发火替她选了英语小组。(这两个科目代表着李玩想要追求的价值,即兴趣爱好,而父亲追求的价值是高分和好高中,并用强制的方式使得李玩屈服,最后父亲还强调自己是牺牲了睡眠时间来跟老师见面的,这实际上就是在计算利益得失,认为李玩应当归还和补偿他的损失。)
2.李玩找狗,爷爷跟堂堂追出来,爷爷拉李玩回去。(爷爷在意的是李玩会感冒,李玩在意的是爱因斯坦1号失踪甚至死亡,爷爷认为李玩不感冒比找狗重要,李玩认为找狗比生病重要。所以说,爷爷的关心只是从自我出发的关心,孙女没事比啥都重要,却忽略导致李玩情绪化的原因。如果爷爷真的知道如何关心,那就应该让李玩穿上衣服,陪着李玩找狗,这样就会降低小女生深夜独自在外晃荡的危险。即使找不到爷爷也用行为表明了心意,当看到爷爷为了找狗累得气喘吁吁时,李玩就会意识到这种行为会间接伤害到爱自己的人,这样李玩也许就会主动跟着爷爷回去,因为她会担心爷爷。)
3.父亲家暴李玩,骂李玩就知道自己,让李玩向奶奶认错。(言下之意是要李玩为他们的价值着想,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但他们也未将李玩珍视的爱因斯坦当回事儿。李玩也的确是只顾自己,间接伤害到了关心自己的人,但是她认错真的是发自内心地认识到错误了吗?不是,只是出于对权威和暴力的屈服而已。)
4.得知爱因斯坦2号拒绝进食饿死,父亲流泪,最后却又说再买一只狗。(这里在我看来是最心痛的,即使父亲已经真情流露,即使已经流泪,也仍旧没有换位思考,到影片最后父亲也没有意识到李玩在意的究竟是什么,他仍然在将自己的看法当成李玩的看法,这种不可交流的孤独,将伴随李玩一生。)


2.【专制】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世界历史不过是自由意识的进步罢了。”他认为东方社会中只有统治者一个人才是自由的个体,所有其他人都完全缺少自由,因为他们的意志必须服从于族长、喇嘛、皇帝、法老或其专制者的意志。这种自由的缺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专制者的臣民们知道,如果不服从专制者的意志,就会受到残酷的惩罚。事实上,东方的臣民并无现代意义上的个人意志。在东方,法律甚至是道德本身都是一种外在的规定。那里缺乏个人良知的概念,因此个人根本不可能形成关于对错的道德判断。中国人的国家是基于家庭原则建立起来的,政府以皇帝所实施的家长式的管理为基础,所有其他人则自视为国家的孩子。正因如此,中国社会非常强调人要尊敬和服从父母。而印度则没有个人自由的观念,因为其基本社会制度——给每一个人都指定了职业的种姓制度——并未被看成政治制度,而是被看成某种自然的、从而不可改变的东西。因此在印度,统治性的力量不是专制的人,而是自然的专制。——《黑格尔》牛津读本中国国家制度上的专制是结束了,可精神上的专制却没有结束。法律运作的基础是权威,法律要先维护自身的权威,才能运作起来。权威之所以叫权威,就在于它既能让人遵从于合理的规则,也能让人遵从于不合理的规则。而权威在家庭道德伦理教育中的表现就是,一切行为准则以大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根本不存在客观规则。在家长看来,孩子犯错,错不在于“做了什么”,而在于“不应该犯错”和“不该违背规则”,简言之错误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服从。
影片体现:
1.爷爷说爱因斯坦这个外国名字取得好,后面吃南瓜时又说崇洋媚外。(变化的立场,矛盾的逻辑,心中没有一个固定的判断准则,唯一的标准就是“我是君主,我即正义,你只能服从”。)
2.后妈买了另一条狗,联合全家逼李玩承认是爱因斯坦。(堂堂被后妈一瞪,就服从了,将这个谎话当成真话来劝李玩。)
3.父亲家暴中逼迫李玩向奶奶道歉。(对权力的屈服,孩子在家庭中是经济、精神、武力的弱者。)
4.奶奶发烧,指使父亲拿温度计,父亲又指使堂堂拿。(子女在中国家庭看来就是需要学会服从的人,而不是被看作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人,下级服从上级。)
5.喝酒被父亲撞见,砸酒瓶。酒桌上父亲让李玩喝酒。堂堂带着父亲到迪厅找到李玩质问:谁让你喝酒。(错不在于喝酒,而在于违背父亲的命令。)
6.女主英语得95,跟父亲邀功,然后父亲答应带她去天文馆。物理竞赛得奖保送高中,跟父亲换取爱因斯坦2号下落。(子女只能通过服从父母,实现父母的愿望,讨父母欢心来换取一定程度的自由。)
7.张总酒局,父亲让李玩敬酒。(大人不让小孩喝酒,不是因为喝酒不好,而是因为大人要小孩服从。所以酒桌上喝酒,也是服从,也是乖巧。张总等李玩喝了才叫停,也是想看李玩是否懂得服从。)
8.弟弟用晾衣杆打伤奶奶,父亲又说小孩哪能不犯错,女主看到父亲的矛盾之处开始较劲。(因为君主自己溺爱,所以不需要道歉。)
9.女主庆祝得奖酒局上,敬酒,吃下狗肉。车上父亲高兴地说孩子终于懂事了。(李玩屈服于吃人的世界,懂得了“服从”,就是长大了,成熟了,懂事了。)


因此中国式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学到的不是自律和自由,而是他律和服从,鲁迅常批判的中国人的奴性,就是指中国人擅长将“他律”当成“自律”来遵守和崇尚,谁更符合规矩,谁就更光荣,谁就更得到优越感和满足。
二、骗与瞒的艺术

1.【皇帝的新装】
鲁迅认为中国“骗与瞒”艺术的传统,是因为中国人不敢正视社会和人生的真相,而这种软弱性格,正是“孔孟之道”长久统治的结果。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说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天生就有“恻隐之心”,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些都表明一个观点,即人天生就是善的,是具有“本心”的,只要我们想做善人,我们就立刻成了善人。这里的“善”和“本心”意指天良、良心和道德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解释为道德和人格的完美完善,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倾向于将所有人都默认为天生就具有完美道德品格的人,而变得不道德是因为“习相远”,受到了外界的影响和干扰。但这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即道德认知不等于道德实践,有良心有道德感的人,同样能作出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人生而自由,有行善的自由也就同时有了行恶的自由。
而西方认为“人性本恶”“人生而有罪”,认为只有上帝才是完美完善的,人不可能达到的道德和人格的完美完善状态,但也正因如此人才应该不懈去追求“善”。也就是说,“本心”这种东西,在西方是遥不可及的最高道德标准,在中国却成了人成其为人的基本道德标准。这种根本不存在的极高道德准则,套在每个中国人脖子上,造就了中国人极其矛盾的表演行为。
以真诚来说,传统中国人对真诚的概念,就是相信所有人都是圣人,都具有“本心”,相信所有人都是真诚的,不产生任何一丝的质疑,这才叫真诚,这才叫有“本心”。在朋友找你借钱时,你如果提出写个借条,就说明你对别人产生了怀疑,证明你这个人不真诚,违背了“本心”,违背了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而西方人借钱时,为了表达自己的真诚,就会主动用契约合同来证明自己的真诚。
聪明人应该已经看出来了,“本心”其实是个死循环,是一个完美的骗局:
1.“本心”是人人都具有的。
2. 具有“本心”的人是不会怀疑别人没有“本心”的。
3.所以,任何怀疑“本心”真实性的人,都是没有“本心”的人,都是违背基本道德准则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
这样的社会状态,其实我们早就从故事中见识过了,那就是《皇帝的新装》:
1.皇帝穿着精致华丽的衣服。
2.圣贤才看得见衣服。
3.所以,任何声称看不见衣服的人都是愚蠢的人,愚蠢的人不值得相信。
这种骗局的精妙之处在于,将欺骗者变成被骗者,将被骗者变成欺骗者,整个骗局完全靠被骗者支撑,我上面那句“聪明人应该已经看出来了”也是这个套路。而中国就是如此,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从来就不是靠君主制支撑的,而是靠千千万万人民的自欺欺人支撑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本心”这把道德标尺的执行者,每个人都是活生生、行走的道德标准,人人都在互相规范,一边生怕别人发现自己是那个看不见衣服的傻子,是没有“本心”,会说谎、会贪财、会狂妄、会刻薄、喜欢做爱、自私自利、有杀心的人,另一边又拿着道德教条去规训他人。
而李玩,就是那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说出大人们在说谎的赤子,然而这样的人是“活不成”的,只有会说谎的人,才不会伤害到“圣人”们的形象,才会被认可,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毕业证。
影片体现:
1.后妈买新狗冒充爱因斯坦,女主不认,但全家人都说它就是爱因斯坦。堂堂接受谎言,女主不接受。(在中国鉴别你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就在于,能否发自肺腑的真诚的说假话,具体状态参见WG时期。由谎言建立起来的东西,自然也得由谎言来修补,各种谎言都是为了证明终极谎言的真实性,然而大家都知道那是假的,不仅不愿意承认它是假的,反而要别人也承认它是真的。这也是鲁迅所批判的中国人不敢直面真相的软弱根性。)
2.父亲谎言哄娃,李玩说不能用谎言来维护谎言。(父女对于谎言和真相的态度截然不同,成天说谎的人当然不会在意谎言不谎言,只要能为我所用,谎言就是好的。)
3.酒局张总侃大山:文化、朋友。(大家都知道是为了钱,但不能直说是为了钱,那样太俗,不够“圣人君子”,必须得装成是真朋友才能接受。 )
4.无为而治:回去悟,悟不出来只能说你没慧根,而不能说明“无为而治”是错的,“本心”也是如此。
除了一些明知是在说谎却仍要说谎,并且维护谎言的人之外,还有一些不会反思的人,他们从不会对自己所使用的概念进行清算,他们只是在重复一些毫无意义的假话,所以成了自认真诚的骗子,将假话不停地传播下去。
2.【拒绝表演的表演】
所谓“人生如戏”,不是一句调侃,而是对人生本质的深刻认识。人生本来就是一场自我证明和自我解释的表演,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所说:“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必须直面自由的空虚。”人的出生就等同于走上舞台,一旦上台,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也会被观众认为是在表演,在世俗眼中也许就会成为一个废人,唯一能拒绝表演的方式就是自杀,但自杀也会成为一种表演。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需要自己去成为的,你无法用“我很善良”来证明自己的品质,你只有用行为表演来证明自己的品质,解释自己的品质,解释自己的存在,想要证明“我很善良”,那就只能用“一辈子做好事”来证明自己,人无法用“我是真诚的人”来证明自己没有说谎,而只能用“没有说谎”来证明自己天性真诚。这就是表演的必要性和证明性,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进行自我表演。
西方人的表演行为就是单纯为了表达自我和交流,要就要,不要就不要,朋友感情好要拥抱,夫妻爱情深要接吻,这些表演行为都是为了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中国人的表演行为,往往不是为了表达自我,而是为了隐藏自我。比如这张图片,就非常犀利地揭示了中国人的矛盾。
每次过年中国人都会上演这种滑稽且重复的事情,而这种虚假表演行为的根源,就在于“本心”这个预设规定,中国人的表演往往是为了证明自己有“本心”是符合道德规范的“圣人”,即谦谦君子、不慕名利、不恋美色、三从四德等等,是为了将自己的真实欲望隐藏起来,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是贪财好色的。简而言之,中国人模范化的表演是为了拒绝真实表演,中国人的人格面具是为了隐情而非表情,很多时候,中国人想的和表演出来的,完全相反,因为中国人深信,“圣人”才是自己本来的样子,是自己应该表现出来的样子,而“真实”的自己则是可耻的,是需要隐藏的,而且表现出来就会被他人所惩罚和谴责的。
影片体现:
1.父亲为家暴认错:因为工作忙所以心烦,所以才打人。(这个认错本质上是对责任的推卸和狡辩,认为错不在自己,在繁忙工作压力,在于偶然的情绪低谷。)
2.张总说低调,淡泊名利、文化、但却是大金表、别墅、大红袍、鄙视科学。(明目张胆地说谎话,因为在场的人都是学会了说谎的人。)
3.堂堂假意推脱后妈的礼物。(和中国推红包的文化一样,是作为与真实目的相反的表演行为,是为了维护形象掩盖真实的表演,以符合“本心”。)
三、新旧价值观

1.【重男轻女】
最可悲的不是重男轻女,而是身为女人却仍然重男轻女。然而“重男轻女”的观念其实与拥有者的性别关系不大,在父权社会中,女性意识也不过是另一种父权意识形态,是以维护父权的资产为目的的。生男孩是给自家增添资产,生女孩终究是别人家的。当然还有由这种功利性引发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里就不赘述了
2.【人与狗的地位】
奶奶说了数次人住的地方怎能养畜生,还将爱因斯坦关在厕所。狗同时也象征着李玩,人住的地方怎能养畜生呢?当李玩反抗的时候,她就是家里的狗,唯有屈服之后,她才是“人”。
关于奶奶对狗的态度,我是不予置评的,毕竟他们从穷苦年代过来的老人,而我们是生于物质富足的年代,如果把我扔到那个年代生活,我没有自信能够拿当代对宠物的态度去对待家里的狗。
四、乖孩子和“叛逆”孩子

堂堂和李玩其实是一体两面,我们每个人都既是堂堂又是李玩。
【堂堂】:典型的“正常”孩子,随波逐流,容易驯化和服从,能很快模仿成人而学会成人世界的规则,也就是所谓的“懂事”。
【李玩】:具有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欲望,不愿说谎,不愿服从。李玩被各种影评冠上“叛逆怪癖”的标签,但其实李玩才是正常人面对家庭压迫该有的样子,李玩只是那个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然而在习惯了压迫的人看来,李玩才是不正常的人。
正如叔本华所说:“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那么不论从理智还是道德的角度来考虑,这都是一个不好的迹象。这预示着他的本性平庸。相反,一个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并且与他们的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
五、电影细节

1.开头李玩对着镜头开心地讨论红绿毛衣,以为自己能够自由选择物理或天文小组,表情开心天真,可到最后她根本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父亲剥夺她的权力,选了英语。
2.李玩端着饭看《锵锵三人行》,里面说了一句“这是骂人的话嘛!”与《狗13》的含义暗合。
3.奶奶说了两次“人住的地方怎能养畜生”,暗示着鸟人被送走的命运。鸟人的叫声是鹰叫,象征翱翔天空和自由,鸟人叫了两次,第一次是李玩独自听见,第二次是和唐唐一起,但唐唐听不见。我认为导演是说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听到同类的叫声。最后鸟人半夜被家人绑起来送进救护车,鸟人向李玩投去求救的目光,隐喻在中国追求自由的人会被看成有病,被绑起来送进医院,即使成年人也无法逃脱,李玩又怎么可能例外呢?所以最后李玩屈服了,吃了狗肉。在酒桌上的时候,父亲说“人的事情还没搞明白,想天上的事情干嘛。”,也是对自由和天空的嘲讽,再次证明李玩和大人们价值观的彻底冲突。
4.爱因斯坦:象征真理,智慧。在中国人看来给狗取人名是对该名字人的侮辱,但是美国人是将狗当成家人看待,给狗取人名很正常,并且表示自己喜欢那个名字的真人,取爱因斯坦就代表他们喜欢爱因斯坦这个科学家。
5.爷爷给弟弟取名昭昭,说以其昭昭使人昭昭,这句话下半句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意思是自己都稀里糊涂却要叫别人明白事理。
6.李玩在镜子前看胸部,摆出笑脸。表明她开始受到堂堂(环境)的影响。然后爱因斯坦1号跟着小白狗跑了,即象征李玩的初心纯洁开始被环境给带偏了。这种带偏不仅仅是堂堂的影响,还包括家人对李玩的影响。
7.死气沉沉的教室飞进蝙蝠,全班人打,蝙蝠被打死。(学生象征被驯化的人,蝙蝠象征在囚笼里翱翔的追求自由的“畜生”,万人喊打,并以此为乐。)
8.父亲唱歌:无产阶级W化大G命就是好!(WG时期就是暴露中国传统文化上劣根的时期,暗合主题)
9.大量隔着栏杆、栅栏的镜头,象征囚牢。


10.父亲家暴,奶奶在一旁劝架。这种情况下,其实越有人劝架父亲越想打李玩,奶奶越劝就会越加深父亲“李玩就是惯的!这次绝对不能再让妈惯着!”的想法,因此,奶奶劝架其实是加重了父亲的殴打。
11.溜冰,象征地面上的飞翔。
12.李玩吃狗肉,就是鲁迅说的吃人。
13.英语演讲:作为我们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自由示威。(本片主旨)
六、总结

评价一个东西的好坏,必然是涉及到价值判断的。从培养自由人格的角度来说,中国式教育无疑是失败的,但从培养驯服人格的角度来说,中国式教育又是非常成功的,而且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在一个民族中延续千年之久,更是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这种生命力从何而来?从它的“失败面”而来,我在本文中所批判的一切,其实并非是中国式教育的失败,反而是中国式教育自我延续的成功之处。因为中国式教育的失败,也是中国式教育所必需的一部分。
中国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孤独和不可交流是由于权威压迫和自我中心导致的,而得不到正确教育又想要反抗压迫的孩子,其实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来反抗的,当孩子逐渐长大以为自己已经脱离父母的管控和压迫时,其实他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变成了跟父母一样的人,而他又将用这种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被权威所伤的人,必将希望成为更大的权威;被冷漠所伤的人,必将对他人更加冷漠;不被理解的人,也很难学会去理解他人;被情绪化对待的人,也只能用情绪化来反抗……正所谓与恶龙缠斗越久,自身也将变为恶龙。
当李玩找狗时,爷爷对她的不理解使得她将情绪发泄到爷爷身上,将他推倒摔伤;当全家人忽悠李玩爱因斯坦2号是1号时,李玩在意的是反抗全家,然后做出了丢狗的举动。这些时刻她就变成了和大人一样的人,在反抗的手段和方式上呈现出和大人一般无二的特点,以自己的价值为中心、拒绝理解和关心家人、行为情绪化、忽略爱因斯坦2号的生命价值。后来在课堂上,李玩看见飞翔的蝙蝠被打死,看到同学对于死亡无动于衷,意识到爱因斯坦2号也只不过是无辜者和牺牲品,是和自己同病相怜的存在,这时李玩才又找回了自己和初心。当李玩遇见真的爱因斯坦1号时,不认领也是出于初心,免得爱因斯坦1号和她受同样的罪。
所以,吃掉狗肉的李玩,只是自由、赤诚而弱小的孩子对于虚伪压迫的妥协,她只是被恶龙杀死了,而没有变成恶龙,这是悲剧,也是幸运,是中国式教育带来的绝望,也是新时代自由意识崛起的希望。
最后,尽管《狗十三》及我的这篇影评看起来充满了对“中国式教育”的批评和敌意,但我写这篇影评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站在孩子一方,为孩子提供武器去伤害他们的父母。要知道,每一个加害者都可能是曾经的受害者,他们也曾经是别人的孩子。如果孩子以《狗十三》或我的影评为武器,反过来伤害了父母,那么孩子就从受害者变为了加害者,这绝不是我想要的,也绝不是《狗十三》的创作者们希望看到的。我们的父母或许不是合格的父母,然而我们却也不一定是合格的孩子,现在人们总说当父母要考证,那当孩子是否也需要呢?
亲子关系是双向的,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如果只有一方努力,而另一方毫不在乎,那也是于事无补的。而爱则是自愿的、不求回报的,任何强迫别人回报自己的爱的行为,都不是真正的爱,是无法温暖别人,无法互相理解的。
字幕乃本片主旨








PS:这个答案是半年前写的,现在看来颇有漏洞,而且具有攻击倾向,本来前天熬夜改了一下,想切入核心,结果政治敏感,就只能回归这个版本,在末尾补充一点。
本文所批判的东西,不只是中国才有,在其他民族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那么突出,比如《死亡诗社》中同样是家长意志束缚孩子。评论区也有人提到,本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些过度否定的意味,我也注意到的确具有这种倾向,但是本文的目的在于以《狗十三》这面真实的镜子为文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更深层地”破“,是以”破“为主的,”立“倒没有多少实质内容。但我并不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如“先忧天下之忧”“克己复礼”“尊老爱幼”“舍己为人”“淡泊名利”等等,这些道德价值观本身是很崇高的且道德的,但是问题在于教育方式上错了,以致于”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它的意思是“你先别管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只需要这样做就对了”。道德之所以叫道德,是因为它是从个人出发的、自由的、自发的爱人爱己,是以个人自由为前提的,而不是被外在强迫”你必须做到爱人如爱己,必须尊老爱幼,必须成为道德典范。“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中国的道德不是道德,而只是一种外在强迫性的规定,当人们习惯于被规定后,也就失去了对道德真意的判断,失去了道德对于自身的自觉自律。人们不明白道德是什么,只明白违犯这个规定就会被惩罚,那只要悄悄地违犯就好了,人们认为自己违犯的是规定和权威,而不是道德。以拾金不昧为例子,我捡到钱选择归还给你之所以是道德的行为,是因为我有选择权利,我可以还可以不还,但是我选择了归还,这就是道德;而如果我捡到钱被迫必须还给你,没有任何选择权,这还能叫善良和道德吗?中国教育方式就是这样,将法律和道德模糊在一起,它以法和权威的外在强迫为教育手段,却想要达到道德的目的,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无疑是高尚的,但在教育上它却取消了人的自由选择权,强行把所有人都往这个模子里打压,这绝不是道德,因为它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只是被迫地表演,如果你不这么表演,就会被社会所谴责所伤害,为了自我保护,所有人都只能选择屈服,但是表演得像一个君子,内心当真就是君子了吗?满口仁义道德,当真是仁义道德了吗?
如果至今你也无法释怀曾经的心理创伤,面对创伤时仍然十分情绪化,那么我的这篇文章可能会帮到你:4《爱弥儿》卢梭——情感、欲望、理性与自爱的关系
参考书籍:《灵之舞:中西人格的表演性》邓晓芒
补充:《犬齿之家》希腊电影,与《狗十三》的镜子式反射不同,这部电影通过夸张的手法来突显家庭权威的影响力和可怕之处,建议对比观看。

Deneasex 发表于 2022-9-20 11:40:54

mikoqyar

cialis online drugstor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狗十三》——中国式教育的核心: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