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rey573 发表于 2020-1-31 13:45:55

如何像国外妈妈那样轻松育儿?

题主是88,89这样一代人,同学朋友陆续当妈,育儿很用心,家境好的同学当了妈妈一般都谈论她们花多少钱请了月嫂,买了哪些高档进口物品,带孩子去哪旅游,基本一家围着孩子转,看国外妈妈完全不是这样子,如何能像国外妈妈那样轻松一些,不这么宝贝孩子,给与他一个更健全的观念,和更自主的能力,宝宝快乐,妈妈轻松?

赤月 发表于 2020-1-31 13:46:52

家有9个月混血小宝Leo一枚,因为爸爸是意大利人,8个月的时候Leo跟着我到了意大利生活。此前家里是外公外婆育儿嫂做饭阿姨还有我五个人一起围着娃团团转,而几乎是没有任何过渡,在15小时的飞行之后,变成了我和孩子爹(孩子爹要上班,所以白天还是我一个人)一同担起照顾娃的重任。远在中国的外公外婆自然是担心无比,从来没有一个人管过娃的我,甚至也没有做过饭洗过衣服,怎么能在异国他乡养活自己的同时还养活小宝贝!
只能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此前跟孩子爹在电话里沟通,我说在中国有那么多人管一个娃,到国外你让我一个人来管,万一我搞不定怎么办?孩子爹只轻松地说了一句,我们一起管啊!可是孩子爹也从来没管过娃超过24小时,(在Leo出生后,他只有两个月在中国和我们团聚,而基本只是负责陪玩)我心里想着,你想得倒是轻松容易,到时候看你怎么嚎啕大哭。而事后证明,虽然养娃的路上遭遇各种文化差异,但他的平常心却让我从一开始的焦虑中逐渐放松下来。
刚到欧洲,想给娃买个围栏都没有!
在异国育儿自然有许多跟国内不同的地方。譬如刚到新环境的时候准备给宝宝买围栏,可是跑遍了商场都没有看到国内那种地垫加围栏。我让孩子爸问了他的几个朋友,都说没有用过围栏,我说你们好奇怪啊,这围栏在中国是养娃必需品啊,否则怎么把八九个月开始变恶魔的小家伙圈起来?后来通过询问才知道,这里的父母基本是这么做的:他们习惯用门栏,就是直接在房间门口放个栏杆,让孩子在自己的房间里活动,可以保证足够大的空间,然后装个摄像头,如果妈妈在厨房做饭,可以通过摄像头观察孩子的情况。
孩子爸也建议这样做,我却很难放心,我说他现在刚刚开始爬,之后又要开始走路,万一走不稳摔一跤,磕到脑袋怎么办?我在厨房做饭,都来不及去扶他怎么办!要么我们让他在床上玩,买个床栏?孩子他爹听了脑袋都大了,床栏又是个什么鬼?这里没有围栏更别提床栏了!
有一天,孩子爸下班回来跟我说,买了个好东西!万一孩子摔了好用!我以为是终于买到围栏了,等他拿出来一看,是消毒水和冰敷袋……孩子爸意味深长地说,从现在开始,Leo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开始摔跤了,咱们要做好准备以防万一……555,我听了好想哭……
不过,最后我们在商场找到了一个“大盒子”,类似于国内的围栏了,在我的坚持下,孩子爸终于答应买了一个。可是正像他担心的那样,这个小小的空间怕宝宝会待不住。果然,买回家后Leo在里面只能玩一小会儿,之后就哭闹着想要爬出来。于是,这个盒子只能让我在实在憋不住时,能安心上个厕所……


就是这个“大盒子”
买围栏的事只是来到异国后的一个小插曲。而很多育儿方法的不同也让我摇摆挣扎了很久。尤其是第一次带宝宝去见医生(这里每个宝宝都有一个私人医生,看病是预约制,避免了排队和交叉感染),医生的很多观点跟我所接触到的大相径庭。
国内:一岁以前的宝宝要保证每天喝奶600ml
意大利:只要保证每天摄入的食物多样,喝奶450ml也够了
Leo八个月前基本算是纯母乳喂养,睡前一顿奶为了让他吃饱我用的配方奶。出国后,可能因为一个人照顾娃辛苦,奶水明显减少,所以变成混合喂养了。
我算了一下他一天的吃奶量,在国内的时候光是睡前一顿配方奶就能喝200ml,再加上白天三顿夜奶两次,奶量绝对超过600ml,但是出国后宝宝性情大变(一开始以为是对环境不适应,或者在厌奶期),睡前那顿配方奶不肯喝了,一定要我亲喂才肯睡;夜奶两次吸吮时间都很短,吸一会就睡着了;每天白天配方奶两顿,最多喝250ml,我无法准确估计自己的奶水他能吸多少,5个小时我用吸奶器吸过一次两边只有150ml,那么就算宝宝能吸到更多,200ml,他一天喝奶也只有450ml,远远低于600ml啊!我怎么算都觉得焦虑。
我跟孩子他爸说,完蛋了!Leo不肯吃奶啊!会不会营养不良?会不会缺锌啊?缺钙!你看他脸都小了一圈,好像还有点黄!我们带他去看医生做个微量元素检测吧?
孩子他爹看了我一眼说,我小时候的医生就告诉我父母,当他不想吃的时候就不要给他吃,想吃了自己会吃的。Leo怎么可能营养不良?你看他吃辅食的时候那个大胃口!你不要再灌他喝奶了!他不会饿死反而被你呛死!
是啊,宝宝其他辅食都吃得特别好,早上米糊鸡蛋,中午小饼干一到两块,下午水果一两种,晚上米粉加一种蔬菜和鱼或肉……什么都爱吃。我试图减少宝宝辅食的摄入来增加奶量,但他就是不肯多喝奶。
我让老公询问他的一个朋友,因为她们家也有一个小朋友,比Leo大一岁,我问她们家小朋友在9个月的时候喝多少奶,答案吓了我一跳,说她们家娃当时胃口很小,只喝200ml不到,其他辅食也不肯吃,去医院查微量元素,竟啥也不缺,医生说,那就不要逼他吃东西了,他不想吃说明他的身体不需要,这是他身体的“特质”。后来大概过了几个月,胃口果然又大起来,进食也全部正常了。
我还是不放心,趁着和医生见面,我开始询问如何增加宝宝奶量的问题。没想到医生一句没关系就把这个我觉得很严重的问题打发了,还拿来一个圆盘给我看(我一开始以为是算命的呢,心想国外医生还理论算命相结合),上面分四等份画着鱼肉蛋,蔬菜,水果,还有米面,问我说,这些食物宝宝都吃吗?吃得好吗?那450ml奶就够了!
孩子爹斜乜了我一眼,仿佛在宣告胜利。
不过,医生特别强调了维生素D的摄入问题,并告诉了我一个她熟悉的品牌让我去药店买,这样方便她计算摄取量并作出准确纪录。
国内:每天一个鸡蛋营养好
意大利:一周最多只能吃两个鸡蛋
在询问医生的时候,她还特别强调了吃鸡蛋的问题,告诉我说一周一个就够了,最多不超过两个!
什么?宝宝每天早上吃鸡蛋黄啊!从7个月辅食加鸡蛋开始,从一天四分之一个逐渐过渡到一个鸡蛋黄!现在跟我说一周不能超过俩……我忽然就感觉宝宝的肾脏不好了……
回家赶紧百度,中文的外文的网站,却发现关于宝宝一周最多吃几个鸡蛋的问题,并没有定论。
大部分的英文网站说,一周吃3-4个没问题,主要是担心鸡蛋中的胆固醇会影响宝宝未来健康的发展,对于健康人来说,每天吃一个蛋,并不会增加或降低心脏疾病的风险,但更多的鸡蛋摄入是否有损于心脏或其他器官目前仍不清楚。
我又让孩子爹去问其他朋友的小孩都吃几个鸡蛋(孩子爹也是被我的这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弄晕了),得到得答案都是最多两个。
在意大利医院的墙上,挂着儿童每天和每周摄入的营养表,明确说明了一周只能吃两个鸡蛋。
后来问到一个当地营养师,作出的解释比较简单易懂:就是为了保证食物摄入的多样化。其他肉类也可以提供蛋白质和胆固醇,而鸡蛋的胆固醇又相对较高,我们应该丰富食物品种而不止是吃单一的鸡蛋。
但是!我还是心有余悸!宝宝在过去的两个月里面几乎天天吃鸡蛋,会不会胆固醇已经超标了?一个鸡蛋黄含有多少胆固醇?宝宝每天最多能摄入多少胆固醇?当妈的又开始变态了。
又一轮搜索后得出结论,有专家建议2岁左右的小孩每天摄入200mg-300mg胆固醇为佳。一个蛋黄大约含有胆固醇200mg,但是胆固醇的吸收率只有30%左右,随着食物胆固醇含量的增加,吸收率还要下降,200mg相当于3-4个鸡蛋的胆固醇吸收量。(但是人体内代谢也会合成胆固醇,而且从食物里只需摄取大约1/5就够了。)这样算下来,每天一个鸡蛋的胆固醇差不多刚好是宝宝需要的量,但是如果还要吃其他食物就超标了。
想来宝宝前两个月开始吃鸡蛋的时候没有开食其他肉类,最近才添加各种肉类(国外的辅食罐装品种也是丰富,火鸡肉兔肉马肉都有……好可怜的小马!),那么暂且不纠结这个吃几个鸡蛋的问题了。
国内:宝宝最好9点前睡觉!
意大利:晚点睡也没关系,为了社交需要可以早点睡
Leo在国内的时候育儿嫂基本是8:30开始哄睡的,虽然每天睡着的时间不一,但是基本上9:30肯定睡着了。但是到了意大利以后,本来吃饭的时间就晚(平均7:30吃晚餐,吃完收拾好8:30,给宝宝洗澡弄好9:30了),尤其是跟我和他爸一个房间睡觉后,他总要在睡前和我们玩个尽兴,于是每天都要弄到10:30才肯睡觉。
于是我又跟孩子爸说,娃这么晚睡,生长激素都不长了,咋办?孩子爸捂脸,Leo的身高体重都很标准!甚至还比同龄的宝宝看起来大些!(9个月76cm,20斤)你又在那里yy个虾米劲!
在看医生的时候,我就睡眠问题顺带问了医生,医生说,晚点睡倒也没什么关系,但是为了社交需要最好还是早点睡。
社交需要?(我脑子里浮过意大利年轻人总是喜欢聚在一起喝酒的场面,心想我的宝宝才不能这么小就去鬼混……)孩子他爹跟我解释说,就是说孩子如果要上幼儿园,就得早睡早起了。现在Leo不用上幼儿园,只要保证总的睡眠时间,晚点睡没关系,当然最好是有个固定时间,形成规律。
我想就“生长激素”的问题和医生讨论一番,可是“生长激素”的意大利语是什么啊英语也忘了……为了不丢脸还是作罢。虽然对医生的这个论点半信半疑,但是我也开始反思,也许真的没必要事事紧张,按部就班。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照本宣科并不是聪明的办法。我以前总是抱怨孩子他爹缺心眼,但也许根本就是当妈的心眼太多?
孩子爸的平常心照亮了当妈的小忧郁。
其实,我们在怀孕那一刻起,那一个小小的生命就已经经历了一次不亚于一场马拉松的激烈竞赛,孩子们一直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发芽生长。为人父母,除了浇水施肥,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和目光,以及自由天地的氧气。
Leo妈:浙大传播学硕士,前媒体人,首席编辑。三年前辞职前往意大利攻读艺术管理硕士专业。现居杭州和威尼斯,半全职妈妈,自由撰稿人,策展人。

赤月 发表于 2020-1-31 13:47:37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 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有个闺蜜,毕业后就定居在南非,她的三岁娃在当地上德国学校,前两个礼拜因为家中有点事,带着娃临时回国一趟。
这一回不要紧,她发现太多东西方育儿方向的碰撞,回去才一两天,就微信上跟我吐槽了一大堆。
我不厚道地边听边笑,征得她的同意,我把她的经历写下来。




有一天,闺蜜去附近的公园遛娃,3岁的小女娃一看到滑梯、其他一堆的游戏器材,还有那么多的小朋友,立刻“咻”一声地奔了过去。




于是闺蜜在旁边的一张长椅上坐了下来,没想到,姥姥马上就不高兴了,紧张地说,“你还在这干嘛?赶紧去跟着孩子!”
“孩子自己玩得好好的,跟着她干嘛?” 闺蜜说。
“滑梯这么高,摔了怎么办?那边有那么多大孩子,万一被欺负了怎么办?”姥姥开启叨叨叨模式…
正当闺蜜要开始“开导”孩子的姥姥时,有位阿姨疾步向闺蜜走了过来,指着闺蜜家的宝宝问,“你是那个娃的妈吗?”
闺蜜一脸狐疑点点头。
然后这位阿姨继续说,“你赶紧过去看看!这个滑梯太陡了,孩子摔坏了怎么办?”




闺蜜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滑梯附近不知道什么时候多了几个大人!明明是给孩子设计的滑梯,大人呼啦一下子全跑上去了,实在太危险!
闺蜜整个人就炸毛了,这些大人,美其名保护孩子,其实干预了孩子自然的体能训练,阻碍了孩子正常的社交机会,还对着别人指手画脚。
闺蜜蹭的一下站了起来,朝滑梯走了过去,然后温柔而坚定地开了口:
“不好意思,这个滑梯是设计给孩子玩的,大人们这样站上去,很明显超过安全重量设计,万一垮下来,所有的孩子都会受伤的,请你们为了所有孩子们的安全,离开滑梯,谢谢。”
转头,闺蜜就看到刚刚那位谆谆告诫的阿姨嘴巴张成O型,但是也看到闺蜜的娘亲眼里透露出来的骄傲!




说真的,家长这样的带娃方式,简直是大错特错!
大人要做的,是确保环境的安全,然后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习!




回国没几天,闺蜜家娃表示要吃pizza,去了西餐厅,服务员很客气地表示,店里面没有提供孩子用的塑胶餐具,是不锈钢的,问需不需要给孩子也摆上刀叉?
闺蜜才刚开口说好,家里的长辈就不乐意了,说孩子还这么小,怎么可以让她用刀子!
闺蜜一听又不乐意了,说着平常在家里,孩子不只自己要拿刀叉切食物吃,每餐饭前,还要负责set table。
帮全家人选择今天要用哪一个餐垫?有几个人一起吃饭?需要准备几副餐具?问今天吃的是中餐还是西餐,需要摆碗筷还是盘子、刀叉?拿刀?piece of cake!




闺蜜说,在国外时中国妈妈常聚在一起聊天,经常会提到一个困惑:为什么在国外,一个妈妈能带三四个孩子;在中国,一个孩子却让全家人仰马翻?
这次回来,闺蜜说她深深感觉,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家长敢不敢放手!
闺蜜家宝宝在德国幼儿园就读。
德国幼儿园特别强调,大人要提供孩子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然后就让孩子有足够的自由做选择,让孩子学习真实的生活,同时也必须让孩子知道基本的规矩和不守规矩会导致的后果。
举例来说,德国幼儿园要求家长每天要帮孩子准备新鲜现做、营养均衡的早餐、午餐饭盒。




然后吃饭时间一到,孩子就要自己乖乖吃饭,就算是一岁多的宝宝,老师们也不会帮忙喂,小宝宝可以用手抓着食物吃,甚至吃得一桌一脸都没有关系,但是要“自己想办法把食物从餐盒弄进嘴巴里”。
如果孩子不乖乖吃饭,吃饭的时候不肯吃呢?没关系,他们可以在教室的游戏区、休息区,自己玩、或休息,只要不影响其他孩子吃饭就行。
那么晚点因为没吃饭,肚子饿,想要吃点心呢?Sorry,没有这一回事,饿就饿着呗!等到下一个正餐时间到了,自然就能吃饭了!
道理很简单:用餐的时间就是要用餐。如果你想玩想休息都OK。但是过了 这个时间再想吃饭,不好意思,要等下一个饭点才行哦!
孩子吃饭靠追着喂,靠用动画片、零食来哄骗,拖拖拉拉不爱吃饭,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大人的问题!




在国内很多孩子还被过份保护的年纪,德国的孩子,已经在草地上尽情奔跑、用力踢球,在森林里爬树,在厨房里面准备小点心,夏天的时候,毫不犹豫地跳进游泳池里游泳…
附上一张照片,这是摄氏13度的一天早上八点,德国幼儿园4-6岁孩子们,穿好泳衣、排着队,去上游泳课!




国外的孩子好像特别抗冻?身体素质特别好?
闺蜜家的娃1岁半开始上幼儿园到现在3岁半,两年内,就第一年刚上学时小感冒了3次,第二年,小感冒1次,而且其实是因为闺蜜自己重感冒了1个月还没好,才害宝宝终于也被传染了…
我想这张照片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闺蜜说,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的家长,尤其是老人家,特别喜欢要求孩子再多穿一件!不管是出门逛街、走亲戚,还是上幼儿园,孩子好像永远没有选择自己想穿什么衣服的权利。




现在大家越来越发现,美学很重要,想要把生活过成诗,首先,就得让孩子从小培养美感,不能变成美盲。
那么,从小就要让孩子挑选自己想穿什么,因为这正是最好的训练!別看穿衣服、穿鞋子这么简单的事情,要考虑到场合、要做什么活动、天气、怎么搭配…
就这简单地让孩子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鞋子出门的训练,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更能训练孩子的处事能力、认知能力及应变能力。
这时候一定有长辈会说话,“那怎么可以?穿这样多难看?穿这样会冷!”




闺蜜很不以为然地表示,穿得好看、不好看,这不是得经由不断地训练,培养美感并找出自己的风格吗?
而且长辈的好看,不见得是我们眼中的好看,至于我们眼中的搭配,可能也根本进不了孩子的眼。
所以,放手、深呼吸,让孩子好好发挥吧!




如果还是很担心孩子穿得不够暖?闺蜜很得意的表示,放心好了,大不了就是自己袋子里帮孩子塞一件厚外套。
等孩子出门了,真的冷到时,再拿出来,保证孩子会很开心地穿上,而且在心里觉得妈妈好棒啊!
这样就不必在出门前纠结多这一件、少那一件,然后闹得大家都不开心,影响亲子关系了。




米粒妈做公众号这么久,每每提到各种鸡娃的现象时,就一定会收到不以为然的留言,觉得国内的早教太过头,还是国外的孩子轻松。
闺蜜这次的分享,感觉上好像也是国外的孩子就是森林里放养,跌跌撞撞地长大,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这是错觉,国外的早教只是方向不同,但一点都不轻松。
闺蜜说,德国9个月大的孩子就开始上幼儿园,跟着大孩子学怎么生活,该学的才艺也没落下。
她家的宝宝更是3岁就开始学芭蕾、学小提琴,一口流利的中文、德文、英文,随时转换。
瞅瞅,这是她家的小公举




孩子幼儿园里的同学们也差不多,1岁多的孩子几乎各个都已经在学游泳了,3岁的孩子学骑马、会游泳、各种球类已经上手都是很普通的事情。
这些孩子们每天早上不到6点起床,6点多就要出门上学;下午2点多幼儿园下课后,妈妈们接了立马往兴趣班送,一点不比国内的孩子轻松。
既然国外家长也鸡娃,那为什么国内带娃这么累?只能说是鸡娃鸡错了方向。
例如,国内的家长花很多时间在追着孩子喂饭,国外的妈妈们更注重自己每餐动手做营养均衡的餐点给孩子,然后自己就坐下来也好好享受美味的餐点,让孩子自己吃饭。




这样的结果是,妈妈很优雅、孩子会独立自己吃饭、全家人吃得很健康。
国外家长在生活上更愿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体验,主要精力都在陪伴和培养孩子方面。希望这一点体验能给国内家长一些启发。
关于怎么轻松喂养,可以看这篇喂宝宝吃饭太累?用这一招轻松搞定!




咱们四个老人加上孩子爸孩子妈,配合着带一个娃都鸡飞狗跳,但国外的妈妈随随便便搞定两三个娃都不成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育儿观念不同。
国外的妈妈更愿意放手,更懂得“偷懒”,这样孩子也会越独立,育儿也就没那么辛苦啦。
像我家米粒,特别愿意钻进厨房,我从来都不阻止他。他现在是可是米粒爸这个大厨的好帮手,爷俩经常在厨房打配合,米粒帮着洗菜择菜,偶尔也学着做菜。
上次米粒妈熬夜写稿,起晚了点,米粒小朋友把我的早饭都做好了,除了面包是米粒爸烤的,其余都是米粒做的,希望这样的小暖男天天有




当一个懒妈,幸福三代人!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1-31 13:48:15

法国妈妈不仅时髦,在其他方面也与众不同。从大多数美国妈妈身上,你都能看到疲劳、担心,以及随时处在爆发边缘的情绪。但法国妈妈们则没有,她们很少失态。
她们私底下有没有什么挣扎?她们肚子上的肥肉去哪儿了?法国妈妈真的那么完美吗?真是这样的话,她们对此感到高兴吗?
想熟悉日托中心其实很容易,而要和其他妈妈变得熟络则没那么简单了。我发现美国女人那种自来熟在法国根本做不到。我听说这里女性的友谊发展得很慢,需要数年的经营。(不过你一旦进入一个法国女人的心里,你一辈子都跑不掉了。美国式的「闪电友谊」则可能随时中断。)
我现在住在巴黎,和少数法国女人保持着友谊,但在这些朋友中,大部分不是没有孩子,就是离得很远。我想在邻居中,认识一些有和小豆豆年纪相仿的孩子的妈妈。在我的设想中,我们应该互换菜谱,准备野餐,然后互相抱怨自己的老公。在美国我们就是这么做的。我的母亲到现在都和一些在我小时候她在游乐场认识的阿姨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当日托中心的法国妈妈——住在同一小区,也有年龄相仿的孩子——对我完全没反应时,我感到很出乎预料。当我们送孩子去幼儿园遇到彼此的时候,她们很少打招呼。我后来知道了小豆豆班级大部分孩子的名字。但我不觉得她们知道小豆豆的名字,当然更不用提知道我的名字了。
记住名字是交朋友应该迈出的第一步,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感觉不到她们有要逐渐发展友谊的表示。那些每周好几天都在日托中心碰到的妈妈们,当我们在超市碰到时,也好像根本没认出我来。也许,就如一本跨文化书籍所写的,她们是在给我私人空间。聊天就意味着建立友谊,责任也就应运而生。或许,仅仅是因为她们太傲慢了。
在游乐场也是一样。我偶尔见到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妈妈,会和我的想法一样:在社交场所,也许能找到一辈子的朋友。在聊天中,我们提到自己的家乡、婚姻状况,以及对双语教育的看法。很快我们就开始闲聊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你跑到协和广场买宝氏提子麦片?我也是耶!」
但大部分时候,我见到的都是法国妈妈。她们不会说些「我也是」的话。事实上,甚至当我们的孩子在争夺沙滩玩具时,她们也几乎不和我进行眼神交流。当我试着打破沉默,问「你儿子几岁了」,孩子的妈妈通常含糊地说个数字,然后看我好像看跟踪狂似的。她们几乎不回问问题。如果有人回问个问题,那她可能是意大利人。
这也难怪,我在巴黎的中心嘛,它本来就是世界上最不友好的地方之一。「嘲笑」搞不好就是起源于这里。连法国其他地方的人都告诉我,巴黎人既冷漠又有距离感。
我也许应该无视这些女人,但我控制不住,因为她们总能引起我的兴趣。作为新手妈妈,她们就是要比我们美国人看起来好得多。我每天送小豆豆上学时,总是梳个马尾辫,随便从床边的地板上捞起什么衣服穿在身上。而她们却整理好发型,并喷上香水。那些法国妈妈脚蹬高跟鞋,身穿紧身牛仔裤,昂头挺胸推着睡有新生儿的童车步入公园,我简直看呆了。(离巴黎中心越远,妈妈们确实越胖些。)
这些妈妈不仅时髦,她们在其他方面也与众不同。她们不会在公园里大喊孩子的名字或者带着一个哭啼的孩子匆匆走过。她们不会失态。在我认识的大多数美国妈妈(包括我自己)身上,都能看到那种疲劳、担心,以及随时处在爆发边缘的情绪,可是在法国妈妈身上你就根本看不到。如果没有孩子在场,你可能都看不出她们是妈妈。
我真想狠狠地将几勺肥得流油的香肠塞进她们嘴里,同时又纠结于她们优雅的秘密何在。有一个睡得好、能等待、不哭闹的宝宝当然会让法国妈妈变得平静,但一定还有别的原因。她们私底下有没有什么挣扎?她们肚子上的肥肉去哪里了?法国妈妈真的那么完美吗?如果是这样,她们对此感到高兴吗?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1-31 13:49:12

有时候,还真模仿不了。
首先,人家基础设施好。育婴室这种东西,不管是公共场所,学校,工作单位,到处都有。咱们很多地方没有育婴室,比如我老婆他们学校,我老婆想用吸奶器吸奶都没地方。厕所很脏,臭味很重。谁愿意在那里面吸奶啊?
其次,人家很多服务预约机制很好。拿我生活过的土澳来说。考驾照,你在网上约个时间,去了,几乎半分钟都不用等,就可以考试了。国内,一大早就把人薅到考场,科目一,科目三理论一等一上午,科目二,科目三路考,一等一天。去医院也是,和医生约个时间,直接去就好,最多等前面一个人,在国内,先网上抢号,然后现场取号,取完号等叫号,叫完号了,进了诊室,发现前面还有人。医生开个检查单,上面流程再走一遍。很多检查当天还约不上,只能改天再来一次。要是带个娃去做个检查,看个病,光是排队就把人能累死。在这里实名diss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别的地方母婴室少就算了,你们每一层就那么一个小房间,里面又是换尿布的,又是喂奶的,连个窗户,换气扇都没,喂一次奶得在里面熏死。
再次,题主说的国外妈妈轻松育儿,本质是心态问题。孩子的生存能力是很强的。在年入2亿的家庭和年入2万的家庭都能长大。只要不去攀比,你就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带娃。我也是88年的,现在这些乱七八糟的商品,咱们小时候都没有,连个尿不湿都没。现在一片尿不湿3,4,5,6,7,8块,区别大吗?完全感觉不出来,我们自己本来买NB的,平均每片4块,月子会所给送了一盒,平均每片2.4,娃用着毫无差别。其实,很多产品确实是方便父母。用了尿不湿就不用像咱们父母一样去洗尿布,晒尿布了。你能多轻松,完全取决于你愿意花多少钱。
最后,国外很多母亲亲自上阵带娃,也是无奈之举。又不像中国,父母能帮上忙。国外有钱人也会雇人带娃。只不过国内劳动力太廉价了,让我们很多人雇得起。土澳悉尼,一个餐厅服务员一小时17澳元,就按这个标准算,一天24小时给你在线,不算加班费,26天,下来也是1万澳元。而一个刚入职的大学老师税后年收入只有6万澳元。雇一个月还行,雇一年,确实有点扛不住。当周围人都没钱雇月嫂的时候,你不雇月嫂就不会觉得对不起娃了。
综上所述,想要身体轻松,钱要到位,雇个人帮你把孩子带到两岁。想要心理轻松,要么自己看开,要么移民去吧。别和人攀比就行。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1-31 13:50:06

通过看动画片就可以育儿,我在网上看过很多吐槽孩子模仿动画片人物的事例,小男孩“变身”孙悟空、超人。小女孩“变身”白雪公主。不能忍受的家长直接呼吁“孩子模仿动画片,要小心了”激起很多妈妈们的共鸣,数百条跟评都在吐槽自家“熊孩子”。
模仿能力是每个孩子自带的一项天赋,可很多家长却不在意,甚至将这项才能视为毛病,认为是调皮的表现。其实,孩子模仿动画片人物是进入身份确认敏感期的表现。
1.什么是身份确认敏感期
身份确认敏感期,一般出现在4-5岁。当孩子到了四岁左右,空间活动能力不断增强,父母不在身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孩子非常需要安全感,他将会面临一个任务——逐渐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内心的想象,即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并逐步给自己定位。
这就是孩子的身份确认敏感期。
2.孩子幻想自己是谁
现在,很多父母忙于工作,而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而一些老人则将动画片当成了哄孩子的“保姆”。即使父母能够亲自照顾孩子,一些爸妈在工作或做家务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不吵不闹,也会打开电视让孩子用动画片打发时间。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孩子的确是安静地待在一边,可父母与孩子沟通越来越少,孩子沉迷动画片而不能自拔。
“我是警察”、“我是霸王龙”、“我是超人”、“我是白雪公主”。孩子们会给自己一个又一个身份。这种现象是因为孩子在动画片里开始崇拜某一偶像,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偶像。在幼儿园里,经常有穿着白雪公主服装的小朋友,你必须叫她白雪公主她才答应你。
孩子在这个身份确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开始透过自己的偶像来表达自己。会喜欢某一类型的人物并把其人格特征积淀在自己身上,然后开始扮演这个角色。
3.分不清“幻想”与“事实”
分不清“幻想”与“事实”是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孩子的想像力和表达能力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特殊阶段。此时,孩子会把自己的幻想夹在真实的事情里面,而他自己也分不清。
特别是看动画片时,孩子会模仿里面的情节和内容,甚至有些负面画面可能让孩子误信为真。
4.家长替孩子选择偶像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帮助孩子成长,爸妈应该陪着孩子一起看动画片!
提前帮孩子把关
选择画面、人物设计清爽可爱,充满童趣,色彩丰富明亮的,远离画面长期晦暗、主角人物丑陋的片子。
尽量陪孩子一起看
和孩子分享故事情节,启发孩子辨别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孩子向积极的动画人物学习。
教孩子分辨动画片与现实生活
孩子观看动画片时,如果出现一些与实际生活差距大、甚至违背生活常理的情节,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现实生活中应该是什么样,动画片做的是特殊的夸张效果,不能信更不能盲目学。家长要为他们挑选一些正面、积极、利于成长的偶像
5.孩子确认身份的重要性
日本动漫作家宫崎骏曾说过:童年时5分钟的经历,甚至胜过大人一整年的经历。
孩子在身份确认敏感期的过程中,会专心吸取偶像的某些特质,不断充实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家长可以利用偶像的力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另外,男孩和女孩的培养策略是不同的。女孩崇拜白雪公主等形象,家长要引导她认识到白雪公主的言行举止、内心品质。
这对培养女孩温柔善良的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能促使她的气质发生变化。

赤月 发表于 2020-1-31 13:50:13

现在国内已经全面开放二胎政策,但是却没有哪个家庭想要落实这一政策,毕竟现代生活令许多人苦不堪言,又何苦再生一个来折磨自己?对于一些有了两个孩子的家庭而言,如果家境不充沛的话,那么带来更得多是烦恼和负担。在国外就不一样了,有些家庭一个孩子都没有,也不会有什么传宗接代的伦理到达给他们施压,一些家庭却五六个孩子,也不会有计划生育让他们不能生这么多。而且国外生三四个孩子的母亲,并没有国内二胎女性这么大的压力,因为她们年长的孩子会帮妈妈带孩子,给母亲减轻压力。
在国内,孩子的一切都是妈妈包办的,甚至像穿鞋子、穿衣服、收拾孩子房间卫生也是宝妈全权打理,因此就会令她产生时间都被孩子占据的感觉,觉得带孩子很辛苦,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在国外就不一样了,孩子的鞋子、衣服得自己穿,房间得自己打扫,甚至衣服都要自己放到洗衣机去洗。因为从小教育孩子要自立,宝妈也会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会感觉到太过辛苦和劳累了。
有些人觉得孩子太小没有资历能力,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国内有个宝妈说,儿子一岁开始走路摔跤了自己都不管,吃饭也是孩子自己吃,吃完我再给他洗澡洗餐椅。现在二岁半,星期一开始上幼儿园,很独立,虽然自豪但是也心疼儿子,从小几乎都是我带,没有奶奶,爸爸也不在身边。由此可见,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小就有,只是家长觉得孩子没有,孩子也无法体现出来。
除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国外孩子吃饭和国内孩子吃饭也是不一样的。国内的孩子吃饭时是由家长去喂的,家长一勺一勺的给孩子送到嘴中,孩子不想吃还要哄孩子吃,因此给孩子喂饭也是令家长头疼的事情。但是国外家长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从孩子不会走路时就让孩子自己用手抓着吃,即使孩子会把面条等抓的到处都是,但也是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一种方式。
由此可见,想要带孩子更轻松,培养孩子自立才是最关键的要素。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1-31 13:50:23

在加拿大生了个娃,跟老公在这里呆了10多年,就我俩,没有老辈帮忙,大多时间就自己带,老公忙工作。看身边朋友和自己带娃经历告诉我,顺其自然,大人心情愉快最重要,没必要逼的太紧,多带孩子出去玩,不在家憋着,少买玩具多陪伴。孩子现在1岁半送幼儿园,老师说孩子很独立,虽然还不会说话-两种语言说话晚,但动作表达顺畅,渴了知道要水喝,饿了知道要饭吃。最为家长我俩都挺放心的。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20-1-31 13:51:13

1.给孩子更多自主权。比如自己吃饭,自己喝水,自己睡觉,自己写作业,自己画画。
2.让孩子更多的学会自己思考问题。比如出现问题后,不是你在着急给出问题的答案,孩子像局外人一样的站在圈外。而是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自己去想怎么办?
3.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比如自己收拾玩具,自己起床,自己叠被子,自己管理时间,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就是把你平时帮他做的事情还给他自己让他自己去做。

赤月 发表于 2020-1-31 13:51:45

题目的关键是心态。中外育儿最大的分水岭是对待孩子的态度。
国内的设施条件等物质上的东西几乎与国外没差别,差别在于心态。
昨晚在宜家结帐口(坐标英国伦敦),看到一位妈妈一手夹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婴儿(估计不会超过3个月),一手往收银台上放东西,婴儿车子在旁边几米远的地方,还有一个购物车。我心想这大晚上还带着这么小的宝宝来购物,在中国应该很少。
再讲一个细节,有一次在当地餐馆吃饭,隔壁桌子有一位坐轮椅的男孩子,年龄约有十几岁。看起来是全身瘫痪且智障,说话含混不清,不直流着口水。旁边是父母和一个妹妹。家里人时而照顾这个男孩子吃饭,时而一起低声交谈,气氛轻松愉快,一个普通家庭一顿普通的晚餐。令人感慨的是,在国内我很少看到这样的孩子出来用餐。
我同事的儿子,11岁的英国男孩儿,他说这里家长对等孩子不如对狗狗好呢。我和他父母都大笑起来。
态度决定育儿观。
在国内,孩子是未来,是香火延续,是几代单传的苗,是家族兴旺的希望。尤其是男宝宝,孩子从出生便被寄予种种厚望,父母两个家庭都不惜付出财力,时间和精力,只为照顾好“希望”。孩子的抚养似乎是几代人共同的责任。
每一个生命来到生活中都是礼物,在国外,是上帝的礼物(包括先天残障),谁生的谁带;而在国内在我们的价值观里,孩子是全家庭的“祖宗”,但先天残障孩子在生活空间与便利度上有一定限制。国内小家庭和上一代一共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的团团转的不在少数。
在国外,抚养孩子只是于父母责任。我们知道大多数国外的女性生了孩子之后一般全职照顾孩子,其实这更多出于经济的考量,找保姆带孩子是一般家庭无法承担的,而全职在家即照顾了孩子,也陪伴了孩子成长。很少很少看到祖父母照顾孩子的。如果在街上看疑似这样的情况,实际上很可能只是父母生娃儿比较晚。
这里不得不说条件上是有一点区别,国内婴儿车出行极为方便,公共交通都考虑了这个细节(包括轮椅出行的人)有专门的区域与上下车的辅助设施,以及公众意识。这样,即使全职妈妈也有正常的社交活动,不会因陷于家庭而远离社会产生孤独感。
如果态度上认同国外的育儿观念,那这个问题就变得极为简单,可以说我当初就是这么做的。那就是:自己带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带。可能吃喝拉撒上付出得多,但心理上一定会更轻松。
轻松之余,好处很多。比如, 容易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因为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亲子似唠叨的打断;容易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因为没有时间事无巨细地为孩子代办一代;容易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因为可能妈妈忙。等等好处不一而足。
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这么想,你就可以像国外的妈妈那样育儿。

赤月 发表于 2020-1-31 13:52:45

改国籍,从本质上变成外国妈妈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1-31 13:52:53

你只要别老惦记着得让这孩子受好教育,过的比你好,不输在起跑线上就行了。

赤月 发表于 2020-1-31 13:53:45

当妈妈想轻松,就得先加倍付出耐心和理性。掏钱是最容易的事。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20-1-31 13:53:53

提一点,国外的推车7.8岁的大孩子都有坐的,大家怎么方便怎么来,根本没那么多穷讲究。你在国内你看看可能么,3.4岁大就没人坐了,很多时候就是个心态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像国外妈妈那样轻松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