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法律领域一周热点(2018.12.18-2018.12.24)
受 @王瑞恩 邀请,我有幸为大家整理本周知乎法律领域的热点问题。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多年,我明显的感受到民众对法律问题越来越予以重视。从大小事情都是口头协议,到签订一份书面合同;从觉得喝酒了也能开车,到现在连劝酒都很少;从等老人离世之后子女再为了遗产大打出手,到许多人开始考虑立遗嘱安排身后事……有什么社会热点问题出现时,人们吃瓜之余也会想一想,这个事情从法律角度来看是怎么样的呢?
虽然普通民众的认知,可能与法律本身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道德观念与法、风俗习惯与法,无不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年代中激烈的碰撞着,但是这恰恰体现公民整体的法律素养在提升。
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这一周知乎法律领域的热点问题吧。
一、刘强东案以检察官决定不予起诉结束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刘强东案时间线:
2018年8月31日,刘强东在美国明尼苏达州被以涉嫌性侵逮捕,报警人是一名21岁中国女留学生,称参与刘强东酒会后被其在自己公寓侵犯。
2018年9月1日,因正值美国劳动节,刘强东被取保候审并回国。
2018年12月22日,美国明尼苏达州亨内平县检察官宣布,刘强东刘强东事件的调查结果,宣布刘强东无法被判定有罪,决定不予起诉。
自2018年8月31日刘强东被爆出逮捕照时起,这个案件就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历时近四个月,随着检察官“不予起诉”结论的公布,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王瑞恩同学写下了一篇回答,从以下三个问题来分析检方不起诉可能的原因、以及“不起诉”带来的法律后果,当事人可以如何应对等。
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检方不起诉?不起诉等于无罪吗?接下来当事人可以怎么做?如何看待美国检方宣布不起诉刘强东?-王瑞恩的回答
结合王瑞恩同学此前在问题,如何看待刘强东疑案,美国的司法流程是怎样的?中的回答,简述了美国的司法流程。我们不难得知,虽然事情发生在美国,但是非经法院审判,不得认定任何人有罪这个基本原则两大法系是一致的。而有罪和无罪,理论上来说是没有第三种状态。所以很多人就把“不起诉”简单理解成为“无罪”。刘强东目前的状态是“无罪之人”,因为没有经过法院的审判。但是整个事情是否发生过,如果发生过,那么他的行为是否触犯了美国的刑法,是否构成了犯罪,这个判断并没有做。用大白话来说,应该是“不起诉不代表无辜”,只是意味检察官选择了一个法律的程序对案件做了一个终结,这个程序本身是合法的。
回头看看国内,其实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件。
封闭空间内男女双方发生了性行为,到底是强奸还是双方合意?
对此 @王如僧律师 发表了自己看法
如何看待美国检方宣布不起诉刘强东?王如僧律师的回答
他认为女性如果面临强奸的威胁,第一要反抗、第二要维持原状保留证据、第三要第一时间报案。
因为刑事案件,审的就是证据,作为普通人还是需要一定的证据意识,才能有利于司法机关查明事情的真相。
二、小偷偷电瓶被电死,车主反赔偿新闻被证伪
这个热点横空出世,又一次引发民众对于法院处理案件结果的极度不解。跟彭宇案不同的是,这次事件很快反转,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今日发表情况通报称“武汉市两级法院没有受理过媒体近日报道、评述的充电电瓶车被盗触电身亡赔偿案”。由于这个反转,目前问题已经被关闭了。
@待进阶法师 在回答中提到新闻出版总署曾经有个《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规范性文件,里面规定了传播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
作为普通的公民,面对各种奇葩新闻报道,可能吃瓜不忙抢,让瓜飞一会再吃比较好。
三、十二岁女孩怀孕事件
孩子,就像小天使一样,理应受到所有人的共同爱护,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父母虐待孩子、少年杀母、少女霸凌等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人自己犯罪的案件却层出不同。这一次爆出的12岁少女怀孕案,剧情起伏翻转之大,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关于这个案件:
@平骧告诉我们【法律家长主义】存在的意义;
@王瑞恩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法律中【法定强奸】(statutory rape)的相关规定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例外,与平骧的【法律家长主义】相互呼应。
他认为:
立法者担心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受到年长、有社会经验者引诱,遭到了哄骗而被利用。反过来,对于年龄相仿,社会阅历相近的双方,法律则网开一面,对【两小无猜】的自愿性行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刘京成
表示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家长们一定要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动态,普及相应的生理知识,加强他们的防卫意识,儿童的身心不成熟,极容易被网络上的怪蜀黍盯上,掉入不法分子的口中;@TEDCJK则做了一个表直白简单的将相关刑责的认定结果展示出来。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一个12岁的女孩怀孕四个月父母才发现孩子的异常,都说明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总是说要教育孩子有自我保护意识,但是我们却往往忽略了,最应该关注、爱护孩子的人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时,孩子又怎么去学会保护自己呢?
最后我想说,法律人关注的法律问题跟普通人关注的法律问题可能不太一样。或者说在同一个事件中,关注的重点也会不太一样。不过有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到法律话题的讨论中来,就意味着法律的知识在传播。了解法律的人越多,越有利于我们法治体系的完善。
感谢为此作出努力的各位法律人,感谢参与到法律领域讨论的每一个知乎er!
我们下周再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