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印度放弃了平等的佛教?
为什么印度放弃了平等的佛教? 佛教的平等是说众生在解脱路上是平等的(皆具佛性),而没许诺现世之中众生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放弃”这个意向不好,说得好像“印度”是个独立思考的个体,能够自由选择似的。佛教在印度之所以会灭亡,无非内外两个原因:
一是内因,佛教本就与婆罗门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轮回、转世、涅槃甚至神谱都与婆罗门教大同小异,佛陀提出的那些反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在后世千年的发展中逐渐被婆罗门教吸收并且改良了;而佛教发展到五六世纪的时候在印度已经走偏了,基本就成了密教(Tantrism)那一套,与印度教的怛特罗派混为一体了。
所以,佛教在与印度教刚了几百年后,失去了独立地位,成为了印度教的一部分。佛陀本人被说成毗湿奴的化身,神话就是宗教史的写照。
二是外因,佛教是个高度组织的宗教,印度佛教发展到后来靠的是僧团和学院这种集体修行的方式,不像印度教虽然有某种意义上的教团,但更多的是生活方式。抱团太紧就容易被团灭,后来伊斯兰教进来,每次都是团灭,打着打着,那烂陀寺没了、超岩寺没了,大师们没了,僧团没了,佛教也就没了。
所以,不是印度人民或者统治者放弃了佛教,而是佛教自己亡了。
另外,佛教的“众生平等”和现代意义上的“生而平等”不是一码事情。
佛教的平等其实是相对于死而言,大家都要死要轮回,活着都苦都无趣,所以才平等。佛陀说平等本质上是为了对抗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去数数佛陀的弟子,虽然有优波离这样的首陀罗,但还是高种姓居多的。而且,原始佛教最初也是不收“奴隶”或者所谓“贱民”入教的。
当代,倒是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佛教运动”,带头人就是印度宪法的起草者安贝德卡尔博士,他希望援引众生平等的佛教来推广“平等”的理念。
所以,在安博士的号召下,数百万印度教低种姓与“不可接触者”(所谓“贱民”)改宗信佛。当今,印度人口中0.7%的佛教徒与原始佛教毫无关系,基本都是这些低种姓与“不可接触者”及其后代。
可是平等实现了吗?大家都知道印度距离平等有多远吧。
那新佛教运动呢?它成功地将印度佛教变成了“贱民”的宗教,印度佛教徒成为了另外一个不平等的歧视标签罢了。 本质上,佛教并没有改变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以及印度教的此消彼长实际上有以下几个原因。
1,佛教在成为一段时间的印度主流宗教之后,逐渐脱离了其群众
任何宗教都可能出现这样的一个困境:
1,一个宗教逐渐兴起,信徒逐渐壮大。
2,在突破某一个平衡点之后,统治阶层会改变以前压制该宗教的态度,变更为合作以维持稳定。(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阿育王皈依佛教)
3,该宗教攫取世俗权力,其内部结构逐渐变得类似于官僚系统,并且获得经济基础。(天主教的教廷教区体系,印度的婆罗门僧侣)
4,普通大众的宗教行为成本上升。(天主信徒购买赎罪券,普通信徒不如封建领主有钱的,买不起;印度教的祭祀,普通信徒负担不起昂贵的仪式。这就会使得在大众认知里普通民众的宗教行为不如统治阶级虔诚)
5,大众仍然渴望宗教回报(上天堂,脱离轮回),于是寻求替代方案。
6,新的宗教诞生,往往是改革宗教,强调清俭与苦修。(普通大众也可做到)(例如清教强调节俭生活,耆那教与佛教初始强调苦修)
7,旧宗教开始衰落,但及时改革还有生机(天主教后期改革,废除侄子继承)
佛教在公元前的孔雀王朝中期,以及3世纪的笈多王朝都属于印度的主流宗教,富有的商人与皇室都给与佛寺与僧侣丰厚的赞助。但是僧侣逐步开始注重敛财,生活腐化,而佛教逐渐兴起繁琐的仪式,令广大的信徒认为苦修没有意义,于是其信仰根基开始松动。
2,婆罗门教的改革使得其成为新的印度教,整合了宗教的势力,而佛教则反向走向派系分裂
嚈哒人的入侵导致笈多王朝覆灭,印度分裂成为诸多小国,这也使得王朝更迭更加频繁,佛教的宗教派系变得更加杂乱。
如同轮回一般,原本被佛教打落人间的婆罗门教在笈多王朝时期逐步开始改革,大量的法典与经典出现,例如《婆诃摩洛多》,《罗摩衍那》,《摩奴法典》,《耶坨纳瓦尔基耶法典》。意味着婆罗门教开始构筑成熟的系统。
宗教本质上是一个逻辑系统,拥有对世界的自己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最重要的是逻辑自洽,如果出现漏洞就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崩塌。所以一个改革的成熟宗教一定有一个完备的逻辑体系。
无数的神学家通过辩论会议的方式来完善这个体系,例如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曾经在尼西亚召开宗教会议,探讨“三位一体”的神学问题,最终放逐了阿里乌斯。
在公元400年后,无数的婆罗门教神学家游走于整个南亚次大陆,他们讨论辩论,不断完善宗教系统,并且吸收耆那教与佛教的教义,推行两教节欲,苦修的特点,并且开始降低婆罗门祭司的地位,改行宗教宗师古鲁的制度。在这样的影响下,新的婆罗门教(印度教)与耆那教,佛教的差异变得模糊。
当然,不得不提印度教最重要的改革,公元8世纪的神学家商羯罗(Adi Shankara)主导的改革。因为他改革时吸收了大量的佛教教义,例如禁欲,造业,轮回等,被当时的婆罗门教徒戏称为“假面的佛教徒”。
他的贡献包括:
1,确立了印度教最主流的吠檀多(Vetanda)哲学思想,即印度教的一元论,强调梵我合一。当然一元论最重要的意义是,它为所有印度教教派提供了一个共识。因为无论三项神湿婆,梵天,毗湿奴,还是其他神,都是由毗湿奴一觉醒来产生意识源起的,这个宇宙本源是一切的开端。商羯罗的意思就是说无论你信仰哪一个印度的神,你信仰的实际是那个宇宙本源。这个理论在当时大部分的印度教派系都能够接受,于是为印度教整合各派系的宗教力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团结了大部分人。
2,商羯罗将印度教教徒组织化了,原本印度教教徒一盘散沙,他仿照佛教的僧伽组织,建立了10个印度教社团。(宗教的组织化是非常重要的,正如同圣彼得对于基督教的意义,在耶稣离开后没让信徒散掉,而是更加团结)
3,完成了佛教与婆罗门教的融合,简化了印度教的诸神体系。将原本婆罗门教纷杂的神体系逐步简化为三项神湿婆,毗湿奴与梵天的体系,并且将佛教的释迦摩尼融入印度教系统,称其为毗湿奴的第九化身。
婆罗门教的改革转变为印度教,整合宗教势力,将教徒组织化使得印度教的力量进一步强化逆转了与佛教的力量对比。甚至部分吠檀多的支持者认为商羯罗是打败佛教的第一人。
3,拉吉普特人的崛起与印度教的合作
在笈多王朝覆灭之后,中亚的很多游牧部落(例如匈人,甚至有印度历史学家认为包括斯基泰人)逐步入侵北印度,这些部族印度化后被之后的人称为拉吉普特人(rajput)。有趣的是,拉吉普特人在最初并不是民族概念,只是这些部落的总称。当然拉吉普特人好战尚武,没有民族的概念,他们只忠诚于各自部落的酋长。
拉吉普特rajput的本意来自raj(王)+put(子孙),即王的后裔,他们为祖先自豪。拉吉普特人主要有三个分支,分别是太阳神、月神与火神后裔。
拉吉普特人在笈多王朝毁灭后于印度西北方拉贾斯坦,古吉拉特以及德里建立了诸多拉吉普特王国。正是因为拉吉普特人是一个总称而非民族概念,只忠诚于自己的氏族与酋长,所以他们彼此攻伐,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度。这段时间被很多印度人称为黑暗的拉吉普特时代,类似于欧洲的中世纪。
这些外来的印度化的部族势力需要在印度扎下根,但是他们与传统的印度次大陆格格不入。于是没落的婆罗门僧侣与这些拉吉普特部族形成了政治上的联盟。婆罗门僧侣赋予拉吉普特酋长以正统性,他们让拉吉普特人融入了种姓中,奇特的诞生了一个新的种姓“拉吉普特”,属于刹帝利的分支,独立于原四大种姓。而尚武的拉吉普特贵族则为婆罗门提供武力,压迫佛教徒。之所以被称为黑暗的拉吉普特时代,不仅仅是穆斯林的入侵,而且在此期间的拉吉普特王国中,种姓制度进一步的强化,大量的分支种姓诞生,详细到了几乎每一个职业都有种姓。
不过被融入了印度教社会的拉吉普特人也成为了抵抗穆斯林入侵的中坚,虽然他们彼此互相攻打。但是正如希腊城邦抵抗波斯形成的联盟,拉吉普特人也形成了拉吉普特联盟对抗穆斯林。
这也导致了无论是德里苏丹国还是莫卧儿都不得不在征服了印度之后,与本土的拉吉普特贵族合作。大量的拉吉普特贵族占据了穆斯林苏丹国的重要岗位,并且在时机成熟时掀起新一轮对穆斯林的抵抗。
拉吉普特人担当了印度教的守护者,对抗佛教与伊斯兰教,使得印度教进一步在南亚次大陆保持力量优势。
4,伊斯兰教的入侵导致大洗牌与虔诚派运动(帕克蒂运动)
七世纪末,阿拉伯帝国向东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扩张,占领了伊朗与阿富汗。十世纪末崛起的伽色尼王朝(Ghaznavid),在印度进行了大量的掠夺与破坏,大量的佛教寺庙被毁灭,佛教中心被迫迁徙。
12-13世纪,突厥人到来,古尔王朝(Sulala Ghuriyya)灭亡伽色尼王朝,占领恒河流域。于1206年,德里苏丹国成立,并以伊斯兰为国教,在北印度成为了不可小觑的势力。佛教与印度教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打压。
但是为什么印度教能够顽强的活下来而佛教不行,除了拉吉普特人,还要归功于印度教的帕克蒂运动(Bhakti movement),Bhakti代表虔诚奉献,最早这个运动来源于7-8世纪的印度南部,随后逐步向北传播,在穆斯林入侵时传播速度达到了巅峰。
帕克蒂运动最早是一群毗湿奴派的印度教徒吟游诗人,通过吟唱诗歌的方式去传播毗湿奴派的宗教理念。对于宗教辩论,宗教理论毫无兴趣的下层民众无疑是更喜欢这种形式的。伴随着帕克蒂运动而来的是印度帕克蒂文学的兴起,印度教徒们通过吟游诗歌,戏剧,典籍等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顽强的对抗穆斯林统治阶层的宗教政策,争取底层人民的信徒。
在帕克蒂文学中,最有名的素材是毗湿奴教派的圣书《薄伽梵往事书》,第十篇描述了毗湿奴化身黑天的英雄事迹与生活趣闻,帕克蒂文学家们通过渲染改写黑天与牧区女子们的爱情故事,强化神的人性部分,类似于欧洲的文艺复兴。
大家是否还记得那著名的河南梆子?“约瑟公,你坐下。。。”,这样的传播力是非常巨大的。
总而言之,印度教之所以胜过佛教离不开以下几点:
1,不脱离大众。
2,印度教的改革,融合佛教,团结教派力量,教徒组织化。
3,与新兴的区域政权合作,获得武力基础。
4,通过帕克蒂运动,吸引底层民众,降低民众认知成本。
引用:
孙卫峰. 论印度教的流变及其内涵. 北方文学(下半月) 01(2010):40-42.
朱明忠. 印度教与佛教问题. 南亚研究, 1991(01):3+39-46.
朱锡强. 佛教在印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兼谈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关系.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82(02):50-55.
李德木. 帕克蒂文学与帕克蒂运动的理论基础. 南亚研究, 2005(S1):-. 唉……好多人还是不能深刻的理解为什么印度这么奇怪。
举个例子吧,印度的穆斯林内部都能搞出种姓。现代印度好歹还是嫁接英国的制度,伊斯兰教地方多了,埃及也是伊斯兰教,见过埃及搞种姓么,英国也没种姓啊。
不管什么宗教,哪怕是佛教在印度,都能搞成种姓的。
我很怀疑马克思主义会不会在印度搞成种姓的。
万物即可种姓。
和佛教平等不平等其实没什么关系,所谓的宗教它就是一个壳子。就算是中国人信了印度教也搞不出种姓,但是印度人哪怕搞了儒家照样搞出种姓。 本质上是因为佛教算是最异类的宗教。
异就异在:佛教是彻头彻尾的无神论。
很多人都说佛教是软柿子,难听了点,不过也差不多。毕竟无神论教的宗教性太差,凝聚力和传播力远不如有神论。你很难相信一个无神论者出现宗教狂热。而往往越极端的宗教或者团体凝聚力就越强,战斗力也越强,各个都是 不信吾道请试吾刀。
无神论不好传教,这个更容易理解。
你信上帝么?信了上帝你就不用下地狱受苦,而是上天堂享福了。两句话就说得明明白边,简直是广告学的典范。
而无神论的佛教呢?你信佛么?你知道世人皆苦么?你知道这个世界其实是虚假的么?佛虽然不是造物主,但是佛法可以教会你如何成为佛啊!只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就可以啊,这个色即是空是什么意思呢?色是色身,不是美色……哎哎,你去哪儿?……啊好吧,慢走啊!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的平等,很多人都觉得是反对印度社会的阶级制度,我觉得这未免眼界太狭隘了点。
佛教的平等,是众生的平等,或者说所有生命的平等。
佛的原话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所有的生命:男女老少苍蝇蚂蚁阿猫阿狗跳蚤鳄鱼……都是佛啊,他们都有一样的智慧能成就,只不过因为自己的妄想执著被困在六道轮回里了。
注意,佛没有说人生来平等哦,这是人权的概念,不一样的。人生来和别人的不平等是由于你自己的因果,说俗一点,前世没积德行善,这辈子受苦受累。
我看到答案里有人提到佛教男女不平等啊,不许某些人出家啊。这都是误解,
首先男女不平等的问题,已经算是抹黑了。
“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男儿身,我说此辈是女人,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女儿身,我说此人是男子。”——《大涅槃经》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啊,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所能为。
不是说你长个把儿就是爷们儿了,更多的是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佛教不许部分人出家,这倒是真的。但是你分清楚,不让你出家,不是说不让你学佛法啊。
首选要弄明白 出家的比丘僧团到底是干嘛的。
寺院不是福利院啊,虽然很多寺庙具有慈善组织的功能,比如中国过去很多寺庙其实身兼图书馆,学校,救济处,心理辅导室等等职责,但,是,它本质还是一个修行的团队啊。一群比丘聚在一起的目的是要一起成佛的。
僧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修行,换句话说,这就是学佛的职业战队。比丘就是学佛的职业选手,居士就是学佛的业余选手。你想进职业战队是不是得够水平才行?不然一个职业战队混进一个菜鸟,搞得大家水平下降,这造的业也不小啊。
佛教的传播一直不算太强,在中国的大规模传播都得等到净土宗出现,净土宗其实就是彻底宗教化了。虽然你信了不会得救,也不会成佛。但是你只要念念阿弥陀佛,你就可以去极乐世界。很多人把极乐世界当成天堂了,真不是啊,极乐世界是佛学院啊,在那里你没有柴米油盐的烦恼,阿弥陀佛24小时开课,学佛的超级突击班。
但是大众不管这个,反正极乐世界,天堂都差不多嘛。信什么不是信?结果还是把佛误当成了神。
修行人和信徒的区别,玩家和云玩家。云玩家在古代被称为 叶公好龙。迷迷糊糊而信,故称迷信,没有迷信的东西,只有迷信的人。
真正的佛教徒,或者说佛法的修行者,历来都是很少的。大部分都信徒。传教不传法,传法不传教。你要教出几个阿罗汉,深入教学,肯定人数就少,但你要很多信众,你又不可能讲得太深。多快好省,本身就是悖论。
佛教在印度的消逝,外来宗教暴力入侵,本身宗教的传教意愿过低,新兴宗教的融化……都是原因。但是我说句难听的偏见:看看印度的现状,可能是印度人民没那个福报了。
PS:
这里还是要解释一下,上面这个无神论的 神 字
神字在中文里歧义太多,比如神在基督教代指造物主耶和华,在道教里指神仙 在佛教的语境里 神是鬼道的生命形式,属于高级的鬼。
此处的神 指的是造物主。
无神论 就是 认为不存在一个造物主主宰世界。我个人也一向认为翻译成 无主宰论 会更好。
佛教的无主宰论,比起有主宰论的一神教和多神教,最大的区别就是不相信 信者得救。这是什么意思呢?
信者得救的前提就必须是有主宰论,有一个或者多个主宰世界的造物主,你全心全意信仰他,他爱你,于是他赦免了你,你就永远得救了,幸福了。
但是无主宰论就不一样了,佛不是造物主,佛是人,是觉悟了的人,所以有一派人士认为佛教更像是一种哲学思想而非宗教。佛说我们这个世界都是三世因果轮回的,能救你的只有自己,佛菩萨渡人的方法是佛法,可佛法还是得你自己修行。佛的弟弟阿难尚且因为不够精进而迟迟不能得道,何况你只是磕个头?
有人提到印度教或者更往前的婆罗门教也有因果啊,难道不一样?
根本上的不一样。
婆罗门教的梵天湿婆毗湿奴都是造物主,婆罗门教的因果的根源就是他们。你的一切善行都是为了最终回到造物主的身边。跟基督教很类似,或者说有主宰论都很类似,都是要听从主的指引,回到主的身边。而佛教则是缘起性空。最接近的概念应该就是道家的道的概念。它更像一种自然规律而不是某个造物者的喜好。
ps:有兴趣的朋友:我这里推荐《禅海蠡测》(原版为文言,也可以选择语译版 即白话版)
书里从原始佛教到佛教在国内的发展,各个流派的不同,与其他宗教,西方哲学的关系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 简单来说,印度等南亚次大陆佛教衰落有内外两重因素。相比南亚次大陆,在南亚边缘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上的尼泊尔与不丹,海外斯里兰卡岛可是还信奉佛教。
外在因素,是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的扩张战争。因为佛教不属于基督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等“有经人”,穆斯林大军对当地佛教一般是赶尽杀绝。如印度那烂陀寺(唐朝玄奘法师求学地)就是后来被阿富汗突厥穆斯林大军摧毁。
事实上,除了南亚,在中亚,中国西北一带之前都信佛教。后来伴随伊斯兰世界扩张与当地改信,佛教被伊斯兰教取代。类似的还有波斯地区伊斯兰教取代琐罗亚斯德教。
事实上,在现在南亚次大陆,伊斯兰教是仅次于印度教的第二大宗教。印度国内就有两亿穆斯林,加上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南亚穆斯林人口多达五亿人。事实上印度北方先后被波斯,突厥等多个伊斯兰王朝征服,像莫卧尔王朝甚至一度统治大半个印度大陆。
内在因素,是南亚佛教过于官方,过于精英化,其推广扶持依赖上层王公贵族,与底层广大人民群众结合不充分。一旦发生政权更迭外族入侵,很容易被扫清。不像婆罗门教—印度教可是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莫卧尔王朝几百年伊斯兰教统治与大英帝国基督教几百年殖民统治都没有动摇印度教主体地位,这就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你把原始佛教的终极目标放到当下,每个国家都会放弃。这个目标和现在世界上主流的价值观都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大乘才会圆融 不是印度放弃了佛教,而是伊斯兰东侵毁灭了印度的佛教。
阿拉伯帝国扩张时期,被征服土地上的人民只要交纳人丁税就可保留信仰,阿拉伯人在宗教宽容方 面远比基督教国家做的好;但突厥人在印度的行为却截然不同,他们大肆烧杀抢掠,摧毁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庙宇,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
根据英国学者渥德尔的引述,“穆斯 林从左边杀过去,又从右边杀过来……被征服的人民要么接受伊斯兰教,要么只有死亡一途。”许多印度教神庙和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后被焚烧,并在其原址上建 立起清真寺。但这种烧杀抢掠对佛教的打击更大,因为佛教此时主要集中在北印度和东印度的少数繁华地区,突厥人只要占领这些地区就可以彻底摧毁佛教寺院,消 灭佛教的有生力量。而印度教神庙则遍布印度各地,从大城市到小村社无处不在,突厥人无法控制印度的每一个城市和乡村,自然也就无法根除印度教。
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突厥人攻入比哈尔和孟加拉,印度最后残存的佛教大寺飞行寺、那烂陀寺和超岩寺都被洗劫一空,僧侣要么被杀,要么逃逸。这标志 着在印度传承1700余年的佛教的消亡。 因为只凭“众生平等”的口号无法解决社会中实际存在的社会地位、资源分配上的不平等。
那么,那些坚持"婆罗门第一,其它者低劣"的,一旦得势就要反攻倒算了。 佛教在印度被淘汰是有其必然性,佛教只是特殊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状况下的产物。印度当时婆罗门教是主流,婆罗门教下的种姓制度让底层人看不到希望,而且当时印度沙门思想的流行,这都是佛教兴盛的外在条件,然而随着印度社会发展,与佛教竞争的婆罗门教也在思想改进,后期的大乘佛教与婆罗门教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佛教是竞争不过根植于印度文化中的婆罗门教的,加上沙门思想的退潮,脆弱的佛教已经经不住外部冲击,所以消失了。佛教,尤其是原始佛教,提倡解脱,灭除贪嗔痴,出世等等与人性是相悖的,它本来就不可能是大众所能接受的,靠着大乘佛教的不断改良才在异国保存下来,然而那已经远离释迦牟尼的佛教了。说到底,解脱的通天大道只是给极少数人准备的,真正佛教的消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首先印度还是有佛教徒的,再有佛教适合的是大一统的国家,因为其思想平和,一群死宅不容易搞起来事情。
现在的印度和古代的天竺不一样,历史上古印度一共有两次半大一统。
第一次是孔雀王朝,主流佛教。
第二次是笈多王朝,主流佛教,印度教。在王朝后期因为被侵略导致了王朝分裂,城邦林立,底层百姓多神信仰。
第两次半次是莫卧儿王朝,实行分封制,上层诸侯王主流伊斯兰教,底层百姓多神信仰。
总结:信什么取决于掌权者手里的刀子指向谁。
ps:印度是多宗教国家,比如阿米尔汗就是穆斯林,再有印度教不是原汁原味的吠陀教,而是在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的基础上创建的宗教,附和多数人的期求,因此信徒最多,占了印度人口百分之八十。 所以现在印度很悲惨。他们要是重新信了佛就好了。最近占察印度,得到:舍身已入地狱。希望他们早日回头,学习真正的善法。
南无法海雷音如来,南无毗婆尸佛,南无袈裟幢如来,南无僧伽吒经。 这事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美国独立宣言的时候,仅限于信仰基督教的男性有投票权。
为什么我说这个,因为佛教赤裸裸的歧视女性(直接说女性是五漏),你却觉得它平等? 添加一个话题,有人说佛法在印度灭了,所以佛法不可信。但我想说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西方也没有走成功,却在中国成功了,这是不是就是说社会主义不可信呢?不是的,是金子总会发关,大乘佛法,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落地生根,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的理论被中国人接受。
原答案:
因为佛提倡众生平等,而印度他们的高层或者精英层不接受这个教义,而且设立种种等级,最后把基层人员也带偏了。佛法自然就在印度灭亡了。
反观中国,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好像春秋时期就有在中国出现过),在唐朝大兴。大乘佛法最后在中国落地生根,小乘佛法却没什么动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有大乘的根器。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跟大乘的教义非常相近,所以两者才会一拍即合,大乘佛法才能在这里兴盛起来。
就如同一颗树一样,是需要有养分与土壤的,如果没有的话是永远活不下来的。印度的佛法为什么会灭,究其原因就是印度没有佛法生存的土壤的,或许曾经有,但现在没有。 平等在印度地区的同义词是礼崩乐坏。
本来老爷们信印度教也好,信伊斯兰教也好,都是圈内人图个心理安慰和方便拉帮结派。伊斯兰进了印度都要走印度特色宗教主义道路,搞三个种姓制度来拉拢人心。
这佛教居然不让搞这些?开宗立派的尼泊尔王子居然和下人搞到一块去了。要是个个有样学样,那我印度岂不是丧尽人伦、鞋履倒置?
老爷们掌握大权几百年了,还指望继续掌握几百年几千年大权。你现在告诉我:不行!老爷和屁民是一类人,都得接受中下种姓再教育!
得勒,老爷们一合计,发动还没被蛊惑的屁民,点齐兵马。佛教的骨灰都给你扬咯~
想坏我大印度地区万年太平盛世?没你好果汁吃!
佛教圣地被老爷们指挥底层人民挖倒了,底层老百姓觉得自己又一次拥护了印度特色宗教主义道路。在一片欢歌中,印度又一次维持了稳定大局。
印度胜咯~ 先谈一下佛教提倡的“平等”。
在很早的文本,也就是《经集》里,佛陀就说过“四姓平等”的事情,并认为应该由一个人的行为去判断谁应该是贱民。不过原话应该是:(无主语)不要考虑一个人的出生,而应该考量一个人的行为。
后世基本上也没有佛教学者否认《经集》(Suttanipāta)的真实性,所以佛教徒肯定都是要考虑这句话的。
但是这种表述本身的问题就很大,单从言论本身看,并没有直接给四姓平等赋予颠覆性的理解。而且从佛陀的很多具体作为可以看出:虽然佛陀具有一些支持(现代意义的)“平等”的言行,但是佛陀本身的言论和作为,并没有蕴含现代人拥有的平等认识。
换句话说就是,古代佛教徒理解的佛教平等是这样子的,一个人之所以是贱民,是因为他的行为。但是现代人的理解是,虽然我们的社会不应该存在贱民。
以阿育王为例,虽然阿育王某种程度上提倡生命本身的平等,并因此推崇不杀生,甚至释放死囚。
但在阿育王的眼中,因为“法”(道德规则?)人们应该多布施穷人和乞讨的修行者,因为遵循法能积累今生后世的果报;因为友善也是有德的,人们(可能是仅指中上层)应该和善的对待乞讨的修行者、仆从和奴隶。
也就是说,阿育王对生命本身的重要虽然是坚持的,生命之间因为生命本身具有无法衡量的高贵特性,所以生命都应该在根本上被保护(不杀生),但是这种理解无法放在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上,去否定人与人的不平等关系。
可以说,佛教在古代历史上,并没有出现用佛教的平等观念瓦解社会中的等级制度的主流派别。佛教学者和信徒的平等行为主要也只有吸纳学佛的贱民与外族加入教团和社区,并没有真正出现以行动冲击不平等社会本身的历史事件。
所以“印度”放弃了平等的佛教这个判断其实某种意义上是错误的,毕竟我们也不会认为谋地区真的通过内心的平等实现了现实的平等……
而且同样具有平等追求的和耆那教并没有消亡,所以也很难说是传统的抗拒具有这种压力:传统强大的话,为什么沙门会出现?婆罗门统治一切就是了。
至于为什么具有反抗种姓制度特征的佛教比同样有平等追求的耆那教消失的更彻底,我觉得还是因为佛教在印度依然还是非常依赖出家的修行者来维护本身存在的派别,没有足够嵌入社会,导致在外来征服者屠杀与驱逐僧侣之后迅速衰退。
当然佛教也不是不能说没有融入社会,毕竟佛教经典和佛教活动其实在佛教寺院与僧团被征服者片瓦不留的破坏之后,依然有人阅读、传抄和参与、举行,这些在外来者和印度教、耆那教的记录中都有体现。
但是正如前面说的,没进行僧团化的出世修行僧人,其实佛教在中古的印度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靠专职的神职人员和组织宗教辩论与写作,参与教众生活的组织和公益来实现自身和外界的差异的。
这种情况下佛教在教团被打压之后,迅速消亡就很正常了。更何况印度教和耆那教其实并不排斥阅读佛教经典,所以印度佛教经典爱好者没必要自认也不会被强制性的认为是佛教徒。
同样具有某种程度的平等追求的耆那教,因为佛教在智识趣味上的胜利,在大征服前,已经失去早期耆那教那种鼓励苦修与专职理论研究的气氛,变成了社区的宗教,更加入世,所以反而存活了下来。 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灭亡,可能更好解释一点。
1.挑战种姓制度。没有哪个国家对上下等人的阶级性划分的像印度一样森明。佛教众生品格的思想简直就是对种姓制度呼呼打脸。对统治阶级最有力的当然是印度教的种姓制度。
2.不具备任何攻击性。软柿子佛教没有一点战斗力,如果是隐修还好说,一旦做大做强,肯定是竞争者的眼中钉除之而后快,不光古印度的那烂陀是这样,中国的三武一宗也是这样。
3.四谛和因缘等核心思想。佛教终极目标不是唯物主义的今生也不是唯心主义的来生。而是涅槃寂静。同时对物欲的克制这对社会发展不能提供帮助。 哪有什么放弃,都是血淋淋的杀戮和强迫改宗
相比于几个西亚一神教,东亚的佛道一个比一个出世不争,庙造在深山老林里,也没人去传教,爱信信不信滚 1.
佛教的平等是指因果的平等,并没有反种姓制的成分,只是反婆罗门利益至上而已。这对于人数占绝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来说,佛教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你看,佛经中过去劫诸佛出世,不是婆罗门就是刹帝利种,都是高种姓,可没有一位佛是出生在低种姓家庭。提起供佛功德利益,也会有来世投生在尊贵种姓之家的内容。
这说明佛教不仅承认种姓制,而且认为种姓制是宇宙真理,哪怕世界成住坏空,种姓制也是不会变的。这个可跟我们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英雄不论出生”的平等不是一个性质。
佛教提出的众生平等,无非是投胎机会平等,你可以通过积德行善改变你来生的地位,但今世的不平等,还得接受。
佛教跟婆罗门教之争,就好像神仙打架,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来说,没有任何切身关系,大家又怎会改变立场呢?
2.
当佛教还是小乘时代时,追求寂灭为乐,这不符合群众求永生的需求,只适合少数人信仰,群众不能接受。
当佛教大乘化后,群众就更不明白信佛有何特别好处了。都是膜拜,许诺的利益也大同小异,为何不选一个历史渊源看起来更深厚的呢?
一个是老乡,在大家眼皮底下,被一步步推上神坛的;一个来源于古老经典,众口相传了上千年的神,哪个拜起来更有感觉,不是很明显吗?
就好像拜三清四帝,肯定比起拜张三丰更踏实。拜阿弥陀佛,又比起拜净空有感觉一些。距离产生美,神秘产生敬畏感。老乡的身世太清楚了,拜起来心里不服呀!
更何况还有一群佛黑在递反面材料呢!哎呀算了,我还是拜湿婆吧,至少争议要少一点。
因此,就算是佛教鼎盛时期,也没撼动三大主神在低种姓人群中的地位,实在是因为同质化竞争中,佛教没get到群众的G点呀。
3.
佛教经济基础多来自于王公贵族,没有竞争压力,僧侣们饮食无忧之余,也有了更多精力去研讨复杂精致的成佛理论。佛教文化看起来是蒸蒸日上,实则曲高和寡,路越走越窄,反而失去了最底层的群众支持。
即使到文化普及的今天,像唯识这样的高深教义也无法广为传播,倒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更受普罗大众的欢迎。
婆罗门虽然曾经没落过一段时间,但为了生存,不得不精耕细作基层,迎合底层呼声作出各种教义改革,反而让种姓制深深扎根在了群众心底。
最终,在遭到外敌入侵时,精英阶级被清洗,没有群众基础的佛教随之消亡。而婆罗门教虽然也受到重创,但扎根在低种姓阶层的基本盘,却保证了婆罗门思想的再次复活。
得民心者得天下呀! 因为佛教认为寂灭为乐,想要把众生都度入无余涅槃,说白了,就是认为生命的断灭是最好的,所以印度其他宗教都不认同,印度教把佛陀说成毗湿奴第九化身,此化身的目的就是宣扬歪理邪说,带领着魔子魔孙们走向灭亡。今天的印度都不接受佛教这个思想,所以佛教很难复兴。商羯罗认为佛陀宣讲的无余涅槃,要不就是佛讲错了,要不就是阿罗汉记错了,总之他认为寂灭一点也不乐,宣扬寂灭是乐完全就是在颠倒黑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