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326|回复: 0

井冈山民间礼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 16: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strong>●出嫁当天不吃饭</strong><strong></strong></p>
<p>  在井冈山客籍民间居民中流传着这么一个风俗习惯:姑娘出嫁的当天随身带好在家煮熟的鸡蛋、猪肉之类的食品,到婆家后躲在新房里不出门,当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饭。无论家人怎么诚心相请,哪怕是把饭菜送进新房,也不会吃上一回,而是吃着自己带来的食物。以示节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肴敬孝给公公婆婆食,换得公公婆婆的爱戴,换来长年全家和睦过日子。这一风俗习惯直至今天,新娘出嫁到婆家,还是一直坚持吃完自己带来的食品为止。</p>
<p><strong>●婚嫁</strong><strong></strong></p>
<p>  解放前,井冈山土、客籍民间是实行包办婚姻,头婚全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者可三妻四妾,贫者一夫一妻。有的贫苦之家唯恐子女长大后无力嫁娶,在子女七、八岁时,即许婚配,男方将女方接到家中抚养,待他们成年后再择吉日完婚,此谓之“童养媳”。有的因家贫或大龄难娶,男方便到女方入赘,俗称上门。土籍居民中一些地方入赘成俗。</p>
<p>  男娶女嫁,主要有三道程序:一、定亲。男女到了一定年龄,由父母托媒说亲,双方有意后,写下生辰(俗称“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双方父母暗地打听了解对方家境和人品,双方满意即定下亲事。二、行聘。双方定下亲事后,男方将彩礼和择定的婚期送往女家,谓之“下定”。彩礼多少双方商定,贫者只送象征性的彩礼,富者彩礼丰厚,有鸡、鸭、酒、肉、布匹、现金和金银首饰。三、迎亲。迎亲之目,男女双方都设宴招待亲朋好友,曰:“讨亲酒”、"嫁女酒"。男方接亲,不分贫富,皆有花轿,伴以唢呐、鼓乐将新娘接回。</p>
<p>  女子出嫁,有哭嫁的习惯,俗称“哭媳妇娘”。女子过门的前四天或两天,要请女伴作陪,新娘唱哭嫁歌,表示对父母、亲人及乡亲的依恋。不哭的会被认为“饿嫁”。</p>
<p>  解放后,贯彻《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禁止重婚、纳妾及童养媳。男女符合法定结婚年龄,恋爱成熟,到当地政府办理登记手续,即确立夫妻关系。结婚时,50年代到70年代礼仪从简,有的设茶水、糖果或简单筵席款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有的举行集体婚礼:近年,男方娶亲要购置家具,宴请亲朋好友庆贺。女方嫁妆,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物品。接亲,城镇多用轿车,农村多用汽车。</p>
<p><strong>●禁忌</strong><strong></strong></p>
<p>  正月初一,忌说“少”或没有,不向外泼水,不向外扫地。</p>
<p>  女人坐月子,忌孕妇入房。</p>
<p>  男人忌在晒有女人衣裤的竹竿下走过。</p>
<p>  新年初三俗谓“穷鬼日”,忌会客探亲。</p>
<p>  农历正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日,忌出门。俗云“初五、十四、二十三,外面有钱都莫去担。”</p>
<p>  数字最忌八:外出做客,随行人数一般不限,但不得逢八,以致待客摆菜可6、7、9碗,而忌用8碗,赠人礼物也不能刚好八色。意为逢“八”为死人抬棺者之数,是不吉利的数字。</p>
<p>  娶亲之日,新娘花轿来到门外,妇女裹头帕都要取下;新娘的妯娌、姐妹暂时一刻应避开勿见;新娘的家婆不能走入厨房,要往菜园走去,意谓“避煞气”,叫保家庭团结。</p>
<p>  身死异地者,其尸体或官柩不能进入厅堂成祠堂,要放在屋外,意谓不得外鬼入内。</p>
<p>  打猎这天,猎手忌在厨房议及打猎事,出门时必须以左脚先起步,可保行动安全。</p>
<p>  窑匠忌在大江边或社、坛庙旁为人烧窑。</p>
<p>  摘茶梓忌东家烹吃东瓜、南瓜,俗说吃了瓜上山,下岭就会打滑、摔交。</p>
<p>  忌乌鸦叫,俗谓乌鸦叫,预兆死人。</p>
<p>  忌眼皮跳,俗渭眼皮跳,必有祸事,俗渭“右眼跳祸”。</p>
<p>  建国后,相信禁忌的人渐少。</p>
<p><strong>●奇特的婚俗</strong><strong></strong></p>
<p>  井冈山土籍人结婚,除了像其它地方在屋里屋外贴上大红喜字和婚联之外,还要在迎接新娘的花轿抬回之前,在祠堂或新郎家大门正上方挂一个米筛,米筛里面用绳子拴挂一把米尺、一面镜子和一把剪刀。意在新娘到婆家后要像米筛筛米那样一点点地忍性,改掉缺点,做到家庭和睦,同时要学会织布缝衣和女人必须做的事情,并逐步使自己像明镜那样光彩照人,温柔贤慧。反之,那就会像剪刀剪丝线那样剪断与新郎两人之间的姻缘---休妻。这种卧虎沟人的婚俗,不少村庄还一直延续至今。</p>
<p><strong>●丧葬</strong><strong></strong></p>
<p>  丧葬风俗在本地土籍人中有着较长的历史。山区群众一律以土葬形式,主要是这里森林资源丰富,山中土地资源丰富。在丧葬中,大致分为:奔丧、入殓、守灵、安葬等四个程序。</p>
<p>  奔丧:俗叫“报丧”。老人死后,孝子身穿素服,头脚(鞋、帽)用白布挂号,表示有丧事,先报家庭 (本村)来看守尸体 (守夜);再到主要亲戚各家报丧。由主要亲戚和家庭长者商定封棺 (入殓)、做“倒地饭”等有关事宜。</p>
<p>  入殓:俗叫“封棺”。入殓前应备好棺、椁,棺是外甑,椁是内甑 (俗叫逍遥床),椁是很少人准备的,棺木是不可少的。如果是女的,必须经过外婆家检查棺木和衣着等才能入殓。入殓前的衣着,一般称男单女双。在做“倒地饭”时,商定安葬时间等一切有关事宜。经济十分困难的家庭,则不做“倒地饭”。</p>
<p>  守丧:也叫守灵。封棺后家族回去,孝子亲自守灵,寝苫枕块 (仪礼、丧服),不能离开灵堂,有人来吊唁,随时跪拜答谢。</p>
<p>  安葬:一般择期安葬。有些特殊情况,不择吉期,三日内安葬,叫做 "三日无忌"。旧社会安葬,一般都要做道场。做道场时,道场程序、道法由道士自作主张,很少人知情。孝家只备灵屋、库箱等物烧给亡人。祭礼有大祭、小祭之分,大祭要三讲三读,请有知识的人士若干,俗称“礼生”。如果“点主”、“告东方”更须请有资望、有政治地位的人来主持,在本地有声望的族长公等才能举行。小祭只请二、三人即可,这种形式为普通人家所采纳,旧社会安葬后,孝子需守孝三年,谓之守丧,筑墓室而蜗居。</p>
<p>  解放后,进行了殡葬改革,土葬革除了许多陋习,不管何人,只开一个追悼会,以寄托人们的哀思</p>
<p><strong>●招郎</strong><strong></strong></p>
<p>  招郎是井冈山土籍人传统婚俗。招郎即是男嫁女方,既无三查、六礼,也无繁琐的结婚程序,男女各方亦没礼物过往,一般各人自理。婚前订立合同书 (俗叫合字),写明以后子女和财产的继承问题。解放前女方必须请家族长辈前来商议招赘有关事宜,其中有关条件是男方必须改称女方姓氏,取个女方的辈份,这样才可以得到女方家族兄长的认同,获得本族男人同等待遇。解放后,新事新办,废除了这些不平等的人生权利。但婚礼一般还是由女方承办。并提倡独女户家庭男到女方落户。</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4-19 13: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