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127|回复: 0

河南:大山深处“麦秸棚”村庄的末代村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0 22: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rdn_519974e7e7d63.jpg 在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安乐村有个被当地人称之为“麦秸棚”的村庄,该村是偃师地理位置最高的村落,海拔800多米,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村庄。曾因土地肥沃而吸引祖辈来此居住,人口最多的时候有140多口人,一二十户。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变得捉襟见肘,山上的人陆续下山,年轻人不再留恋故乡,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乡民,各自通过自己的方式一个个离开让他们爱恨交织的土地,曾经人丁兴旺的脉结坪,如今已是十室九空、满目疮痍,仅剩3户人家,5位老人留守村中,他们作伴的有3头牛、2只狗和数只土鸡。他们成为这片故土的末代守望者。胡影 摄
rdn_519974e448aff.jpg 村口的两间破泥瓦房,是村里常住人口乔进朝夫妇的蜗居地。家里祖辈世代居住在此,到乔进朝这一代已经是第七代了。由于运输不便,残破的房屋无法修缮,只能由它继续破败下去。乔进朝夫妇是这座房屋最后的主人。胡影 摄
rdn_519974f1e6831.jpg 脉结坪村海拔800多米,该村是偃师地理位置最高的村落。由于山路崎岖,车开上不去,只能选择把车停在山下徒步进村。从山下到村里需要翻越两座山头,行程近2个小时。乔进朝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山路还算好走,要是碰上雨季,山上水量大,路都被冲坏了,人基本上都下不了山。胡影 摄
在村口,我们碰见回村探亲的村民,原本死气沉沉的村子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由于交通不方便,手扶拖拉机便是村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村里采购日常用品和肥料种子,基本都是靠它,只是山路太过崎岖难走,一般情况下,拖拉机只能携带100公斤左右的东西,要是太多,拖拉机就会承受不住。胡影 摄
rdn_519974f8be6f3.jpg 一阵悦耳的手机铃声打断了老人们的回忆,李素开老人跑到坡前一棵拴着一个被剪了大口子的塑料壶的树前,从壶内拿起电话接了起来。老人们说,这是孩子们的发明。因为山上信号很弱,经常接不到电话,孩子们回来过年就到处找信号,发现这棵树下有信号能接住电话,为了防止下雨淋坏手机,就想出了这个办法。胡影 摄
野菜饼、大米稀饭,是乔进朝老俩口中午的午餐。山路不好走,山货也卖不出去,还要供养在外地上大学的女娃,一年下来剩不了几个钱,只能将就着顾着温饱,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两次肉。胡影 摄
rdn_519974f31b602.jpg 山高路远,没有人愿意嫁到山村,山村的生命得不到延续,成了村民人下山的主要原因。十室九空的麦秸坪村,满目疮痍。透过倒塌的院墙,壁残垣中依然能看出这座庄园的主人家曾经也是人丁兴旺。胡影 摄
用煤成本太高,不好运输,平时做饭家家户户都是用柴禾,日积月累厨房的墙壁上熏了一层厚厚的烟灰。胡影 摄
吃罢午饭,五位老人又一次聚集在一起,平常没事饭后,大家都喜欢聚集在一起,聊聊天。说起自家的孩子,五个老人同时低头不语,沉默良久。山上穷,留不住人,姑娘们都远嫁他乡,男孩几乎全部入赘山下,村里30多年了都没有办过一次喜宴。胡影 摄
狗是人类忠实的卫士,听到有陌生的脚步逼近村庄,趴在村口晒太阳的大黄狗立刻警觉起来犬吠不止。仿佛是在提醒主人有陌生人进入村庄。胡影 摄
rdn_519974f58ca1e.jpg 短暂的小聚之后,大家分头开始干自己后半天的工作,李素开老人带我们到她的家参观了一下,整整齐齐的农用工具,在家门口一字排开,岁月的侵蚀,已经让这些农具锈迹斑斑,老人说,年纪大了,农活自己干的也不太多,重活干不了,只能简单的做些锄地,除草的工作,收成还行,可以让自己吃饱饭了,每天,除了大家聚集在一起聊天,看电视之外,干农活也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必须之一,不干活那有吃的啊?老人的话语,让我们感到那么朴实。胡影 摄
rdn_519974f68f105.jpg 在李素开老人的小院里,一个坍塌了一半屋顶的小屋,格外引人注意,老人告诉记者,这间房子已经好多年了,因为山路崎岖,修理房子的需要的材料,运送不上来,家里又没有劳动力,所以只能让它这么搁着了,那个大缸以前是存放水源的,放在那屋子里好些年了,我自己一个人也挪不动,就放在那里了。望着破败的小屋子,老人眼里流露出太多的无奈。胡影 摄
听到有脚步声,两只土鸡从李素开邻家小院的大门缝下露出小脑袋好奇的张望着,李素开老人说,这个小院已经好久没人住了,院子的主人都搬走了,去年家里人从山下给她带来了几个小鸡仔,她就把它们圈养到了那里,鸡蛋的产量并不是很高,但是好歹自己和邻里们能有个鸡蛋吃了。胡影 摄
rdn_519974fbe14c8.jpg 山上路不好走,山下的东西运不上来,所以村里5口人的口粮都得靠自给自足,乔进朝作为村里唯一一个还有劳动力的男人。平时种地这种苦活基本上都包了。胡影 摄
一天的光景很过去了,拜别老人们后,我们踏上了归途,乔老先生一直嚷着要送我们下山,在我们善意的劝服下,老人答应只送我们到村口的拐弯处,暮然回首,发现老人,迷茫,无奈的眼光,望着大山脚下,多少年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祖祖辈辈都在这里,作为“麦秸棚”的最后守望者,他们依然坚持者,“等我们走了,这个村子就不存在了。”老人的话,一直在我们耳边回荡。胡影 摄
rdn_519974fe83ffb.jpg 离村子大约200米的山坡上有一口古井,这是村里唯一的水源。吃水、浇地全从这取。井口上的木轱辘,井边的石碑上“道光五年”的字迹依稀可见。这口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井养活了村里的老老少少几代人。胡影 摄
中国农村,许多重体力活是要靠牛去完成的。农民在与牛的交往中,建立起了相濡以沫的感情。放牛是乔进朝老伴每天必做的事情。胡影 摄
rdn_519974f7a4899.jpg “再穷不能穷教育”麦秸坪村的村民们牢牢的记着这句话,村口的学校是六十年代盖的,盖学校用的砖瓦都是村民一块一块从山下背上来的。后来随着村民的日渐减少,村里上学的娃也越来越少,慢慢的这所学校也就弃之不用了,由于年久失修,学堂的屋顶也坍塌下来。门口的柱子上刻的严肃紧张、团结活泼见证者这所学校的存在。胡影 摄
rdn_519974f9d74bd.jpg 在一处破败的院墙前,我们见到了在山下给我们指路的村民,他告诉我们,自己也是麦秸坪村的村民,这里曾是他的家,就在前面的小屋子里生活了整整12年,12岁那年,家里人带着这他迁移到山下,从回故里看到了破败的自家小院,心里十分难受。胡影 摄
闲暇下来的乔进朝每天都会在村子里转转,追忆过去,有时候在一处地方一站就是半天。老人目前所处的这户人家是村里比较大的一户人家,院门铁锁雕刻精细,石墩上精美的荷花图案无不透露着这家主人过去的辉煌,现如今,已是人去楼空。庭院门前也是荒草丛生。胡影 摄










rdn_519974e69d613.jpg
rdn_519974e22454b.jpg
rdn_519974ec299a3.jpg
rdn_519974ed3d9cb.jpg
rdn_519974eebd0a0.jpg
rdn_519974f0d4363.jpg
rdn_519974faed80a.jpg
rdn_519974fd8e81a.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9 12: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