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178|回复: 0

宋楠: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我军用战车研发地(2012年发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0 14: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本文首发2012年10月2日,截止2019年8月,笔者对文中提及的64式轮式装甲车、WZ522(523)轮式装甲车、WZ551(92)轮式步兵战车、NJ221B越野车、VN3型4轮驱动装甲车进行了原创拍摄并撰写评测报告。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人民军队经过了八年抗战三年内战。军队人数从几万人增加到几百万人。我军装备从当初红军使用的的大刀长矛,升级到现在第二炮兵使用的DF41洲际导弹、海军装备的辽宁号航空母舰。

w2.jpg

在最艰苦的八年抗战中,侵略中国的日军装备了从飞机大炮坦克、到手雷机枪迫击炮。这些“现代化”的装备给我军官兵造成了极大的人员损失。但是随着战局的改变,我们不断地从敌人手中夺取更先进的装备。在八年抗战结束后我军也装备了部分缴获日军的坦克、火炮甚至飞机等先进武器。

w3.jpg

在经历三年内战后,我人民解放军甚至成立了整建制的坦克部队,战车部队。参加了对蒋军作战的一系列战役。虽然我们一直强调战术的重要性,但是这些技术装备的优势,给我军高级将领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w4.jpg

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上,接受党中央毛主席检阅各个部队,所使用几乎全部都是缴获敌人的各种武器,美式、日式、德式等等等。虽然这说明我人民军队正在壮大和发展,但是从军队正规化建设的角度来看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w5.jpg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1950年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刚刚组建的我中国人民志愿军,踏着战火奔赴他乡,正式参加对美帝为首的联合国军的作战。截止1958年我英勇的人民志愿军奉命回国,前后牺牲了将近几十万人,失踪受伤40余万人。而我人民志愿的装备可以用“一把炒面加一把38大盖步枪”来描述。在面对美军武装到牙齿的军力面前,除了在战争中期苏联援助了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米格系列战斗机、PPs系列自动步枪外。我军的装备还是及其落后。且尚未换装制式武器的部队,使用的杂牌武器给后勤补给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w6.jpg

在1959年我国民经济明显好转,在毛主席的直接关怀下,我人民军队正规划建设进入高潮期,并且苏联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援助开始加大力度。我人民军队陆军的建设飞速发展,对于履带式战车轮式车辆的要求极大,在当时又不可能进口苏式相关装备。在这个大环境下,北京西郊槐树岭专门成立了,研制我军履带轮式车辆的科研机构-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这也是日后我军所有的军用车辆和坦克装甲车辆的诞生地-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的前身。

自1959年12月1日成立起到现在,北方车辆研究所走过了风风雨雨53年中。他们研发的各种轮式履带装备大量的装备了我军。无论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苏珍宝岛冲突、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都有北方车辆出品武器的身影。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出品并装备我军的几款具有时代特色的装备

1、1963年式水陆两栖坦克

w7.jpg

63式水陆坦克。这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款水陆坦克,尽管其底盘来自于苏联PT系列水陆坦克。这款坦克作战区域,主要是在我国南方的水稻田、江河湖波等地区配属步兵群,进行协同作战使用。再根据当时我国台湾还属于国民党占领的情况,这款水陆坦克在设计之初就强调,要能搭乘登陆舰艇,进行抢滩登陆作战,并且具有横渡台湾海峡的技战术指标。

w8.jpg

1958年中,根据装甲兵司令部要求,需要研制开发一种水陆两栖坦克,并可伴随步兵进行滩头登陆,火力支援的轻型坦克。由军事工程学院以及五机部第60研究所共同承担研制任务,内部代号为211。同年底进行了第一轮的技术验证。在哈军工四系专案基础上,吸收了苏军装备的PT系列水陆坦克部分优势,最终由615军工厂进行试制。

w9.jpg

1958年8月份爆发了第二次台海危机,我人民解放军对大小金门岛进行了饱和式火炮攻击。在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军就对金门采取过登陆进攻,最终因为缺少合适的登陆器材和火力支援兵器而失败,史称古宁头战役。63式水陆坦克研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解放大小金门登陆台湾最终解放全中国而准备。在研制过程中对于车辆在水中出现的重心不稳、“扎头”、水上航速不达标,水上纵向射击不精确、机体质量问题进行了集中攻坚。经过了数次修改、论证、再修改、在论证,以及陆上2500公里水上80个摩托小时的实际路试。将近200次横渡长江江面,2700公里大西南地区补充测试,证明了这款水陆坦克的研制是成功的。无论水上航行速度,姿态的稳定,水上射击精度都符合当初的设计要求。于1963年正式定型,211水陆坦克编号命名为1963年式水陆坦克。与1964年早些时候装备我军南方及沿海各部队,优先配属南京战区、广州战区的担负对台作战的一线部队使用。在其后不断的改进和换装,并至今以最先进的改型继续服役。

2、64式轮式装甲运兵车

w10.jpg

        这款研制于1960年代的我军第一代轮式装甲车,在当时装甲兵司令部根据“以我为主,一切立足于国内”的精神下进行开发的。其作战区域主要是在长江以北地区、东北寒带、西北以及部分西南地区。作战用途为,向前沿与敌火力接触区域运送弹药、后勤补给以及人员输送等勤务。这款车的开发任务由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牵头,各协作厂进行车辆配件开发和测试。

w11.jpg

研发工作于1960年晚些时候开始,由一汽生产的CA30系列,3轴6轮驱动军用越野卡车底盘作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

w12.jpg

再根据实际作战要求和环境,为了提高车辆的通过性,将第1转向驱动桥与第2驱动桥的轴距缩短76.5MM,为了提高车辆的装甲防护性,采用无大梁结构,将驱动桥转向机构、发动机悬置机构全部安装在装甲板焊接的车体上。首先是通过1:1的泥木材质的模型上进行结构论证。其次在1961年底通过西山机械厂协作、北京汽车修理厂备件支援,生产出第一台全结构样车。1962年4月进行第一轮样车路试,路试距离超过2200公里,路况包括北方山区道路、泥泞河滩等简单道路。

w13.jpg

尽管64式轮式装甲运兵车取得了较好的测试成绩。并根据一汽的产品结构调整,采用CA30A系列越野卡车进行二次开发和论证,以及三次开发和改进并用进口和国产的高性能轮胎完成了对比测试。最终于1964年中旬经过了装甲兵军兵种的装备定型,正式命名为1964年时轮式装甲输送车(运兵车定义的过窄就不再使用)。在小批量生产并列装部队后,经过一次小的修改后还是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由于动力、传动、转向系统与CA系列越野卡车高度通用,为后勤维护节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驾驶员的培训也更加简便。

w14.jpg

其总体性能与苏式BTP-152系列轮式装甲输送车相当(此款车我军于50年代少量引进),但是更加符合我国路况特点。但是由于我军最高决策层认定,履带式装甲车辆更加符合当时的备战情况,因此还是最终下马,仅仅将部分64轮式装甲运输车改进为通信车少量装备。但是这款车的研究开发和装备,让北方车辆研究所第一次有了从论证到研发到改进等完整的科研的流程,为日后轮式车辆的研发和装备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宝贵经验。之所以我军在当时对轮式装甲车的有着较高的要求,是因为在5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拉萨叛乱,和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由于糟糕的川藏线和青藏线的路况,影响了我军的弹药物资向前线补给,而我们的运输线有过长经常遭到拉萨叛乱分子的袭扰,导致大量物资消耗和人员伤亡。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日后我国对轮式运输车辆的性能和生产效能的关注,且在各种困难时期都在坚持修建对拉萨的公路和铁路,就是为日后能更好的控制这块边疆要地。

3、70式130MM口径自行火箭炮

w15.jpg

1958年开始研制的63式履带装甲车,于1963年定型并大量装备全军。各装甲兵集群急需一款采用履带式底盘,搭载各种口径的火炮的自行火炮车族。而当时我军装备的107MM口径系列火箭炮已经出现了威力不足,反装甲能力低等缺点,但是因为其拖曳式行动结构,造成了跟随装甲部队快速跟进能力不强,道路通过性能低等不足点。因此中央军委决定,研发一款130MM口径的火箭炮,并将其集成在63式履带装甲车上形成一款具有高机动性,可随时为突击装甲兵集群提供火力支援新车型。

w16.jpg

这是在1956年开始研发的63-1式轮式自行130MM火箭炮特写,此款武器系统在1963年定型,采用二汽EQ245越野开车底盘。

w17.jpg

而早期的63式轮式自行130MM火箭炮采用性能更弱的南齐NJ230越野底盘。无论是63轮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统,还是63-1轮式自行130火箭炮系统,其机动性和通过性不能满足装甲兵部队要求。

而中苏关系在1964年后开始破裂,并伴随着中苏珍宝岛冲突的爆发,我国三北地区承受着极大地来自苏军装甲集群的突击压力。因此装甲兵总司要求,尽快开发出一款可以伴随装甲部队反击的火箭炮,并且对63系列130MM口径的火箭炮进行改进。此攻坚项目由北方车辆研究所承担,且全权负责。

w18.jpg

1970年早些时候论证工作正式开展。并提出两种研发方案:一种是将19管火箭炮发射总成,直接集成在63式履带装甲车上。并将后部载员区改进,以便适合人工手动操纵,火炮发射、装填高和低角度调节。另一种方案为:还是采用19管130MM口径火箭炮发生总成,火炮姿态的调节采用液压自动结构进行调整。

w19.jpg

但是在测试中出现了130MM口径火箭炮液压升降系统缺陷,高低压管路密封不合格,甚至在带弹机动行军中出现弹体从炮管内滑落等严重故障。因此北方车辆研究所对130火发射机构,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增加了炮管底端的闭锁卡榫,并且采用自动控制解锁和闭锁系统。在解决了密封件不合格的问题后,制成了三台样车进行大范围的路试和实弹发射测试。由于63式履带装甲车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和改进的空间,研发过程较为顺利。1977年为王震副总理进行了实弹射击演示后,进入武器装备定型阶段。

w20.jpg

1977年10月通过了装甲兵司令部以及总装的定型评比,正式命名为1970年式130MM自行火箭炮。此前列装于坦克1师的18台履带式130火箭炮系统,返程进行标准化改进,并随军开赴云南前线,参加英雄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时间的洗礼,作为一款及其优秀成熟的精确火力投射兵器,受到到了参战各级官兵的一致好评,为我军攻克谅山,突袭河内周边区域给予了全力支持,保持着较高的勤务战备姿态,只要前线需要火力支援都能够迅速及时给予精确打击。在1984年10月1日,举行的建国35周年阅兵式上70式130火箭炮组成的阅兵方队接受了党政军领导的检阅!

4、WZ522轮式装甲运输车

w21.jpg

522轮式装甲运输车研制目的,主要适用于机械化部队人员输送,后勤物资补给。并且具有改型成为救护车、通信车、侦察车潜力,形成一个完整的车族。参照同期苏联红军装备的,BTR60\70系列轮式装甲车的技战术要求。在1970年2月份装甲兵总司联合五机部以及部分配套研究机构,在北京召开“五新”车型研制任务落实会议,此次会议重新明确以轮式车辆开发为主的中心思想。并提出了几点研发原则:以轮式装甲运输为主,必须具有浮渡功能(最好具一定抗风浪两栖行驶能力),在北方地区使用(可以预研具有南方、沿海地区使用的改型车)。对于乘员人数要求可以装载16名武装士兵,及一至两个基数的武器弹药补给(内部编号为522-1型)。还有一种乘员搭载数量为24名战斗士兵,而武器弹药补给基数可酌情降低。在经过简单的技术推演后,522系列人员输送车应该使用4轴8轮驱动底盘,大功率柴油发动机,以及要重新开发适合,1、2前两驱动转向桥的转向机和转向连杆等配套技术。

w22.jpg

这是存放在位于内蒙古包头的北方车辆公园,国内唯一的WZ522轮式装甲车。

在当时我国也只是从某友好国家,引进了几台BTR-60系列4轴8轮驱动轮式装甲车。当时我国在轮式车辆的技术储备少之又少,也只有一汽的CA系列可以借鉴,但是对于4轴8轮车系几乎都是从没有接触过。对于WZ522的研发,存在着较大争议。一种倾向于使用目前现有的车桥技术,借鉴二汽的35D系列的汽车底,类似于技术牵引开发。另一种是干脆重新开发新的车辆底盘,不过要尽可能与现有配套零件兼容,类似于型号牵引开发。无论是哪种方案对于当时的我国车辆整体行业而言,都有些不切实际。最终在使用第一种方案研发的样车出来后,进行了包括北方寒带,南方亚热带等多种气候环境地形的测试,总测试里程超过2.5万公里。

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车辆发动机性能的严重不足,车辆自重超过3.5吨,但是发动机还是采用CA30A系列的110马力动力系统,经常出现开锅,爆缸等故障。另一个最大的问题表现在转向系统,1、2驱动转向桥在前加力状态下,进行转向动作时,第一驱动转向桥,出现抱死等现象,前差速器盘池磨损加剧甚至烧毁。在经历了无数次改进后,使用第一种16人载员方案,由北方车辆研究所、长春车辆研究院以及济南装甲兵联合研发的522-1样车,被送到北京军史展览馆进行公开展出。由北方车辆研究所、江西朱砂冲汽车制造厂、长春汽车研究院试制的522-2样车完成了所有图纸效验,并推出标准的样车。很遗憾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整个522系列车系全部下马,各种技术图纸进行封存。虽然522项目的命运与早些时候的521项目(64式轮式装甲运输车)相同,但是都为我军日后研发的6*6、8*8轮式装甲车族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技术储备。

5、7402鱼雷发射车

w23.jpg

很遗憾车辆的实际照片已经找不到。笔者也只是从国防部网站上得到了些许信息。

6、WZ551轮式步兵战车

w24.jpg

在1978年初期,中央军委就有将领提出,为部队装备一种通用化轮式装甲车辆的提议。当时我军轮式车辆几乎为BJ212系列,解放CA30A系列,以及部分二战时期美式道奇系列(作为边防部队物资运输用)。我军对轮式装甲车辆还是使用,还是仅限于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研制过的WZ521 6轮驱动装甲轮式车辆,而其研发基础还是在CA30基础上。1980年2月由总参谋部以及国防科工委,在对四川五机局开发的WZ551轮式装甲车调研后。决定由北方车辆研究所接手进行研究开发,并于1982年4月生产出第一天测试用样车。

w25.jpg

        截止到1984年北方车辆研究所推出了,更多的样车以及不同的技术验证小总成,在测试车上进行技术测试。各种测试车累积进行了5000多公里的道路测试,在各种不同路况、工况下进行了极限操作。了解车辆的最真实性能。

w26.jpg

在1982年WZ551底盘研发中,对于日后车辆采用何种武器争论不休,有的倾向于35MM中口径机炮,但当时我军在这个口径的机炮中技术储备不足,不足以同步装备。还有部分意见选择25MM口径机炮因为这款产品可以从陆军高射炮修改而来,弹药通用,后勤维护简便,因此最终选择了25MM口径机炮装备92轮式步战车,而采用12.7MM口径机枪装备92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但是25MM口径机炮技术落后,其火控系统存在严重缺陷甚至不能在夜间进行精确射击。

w27.jpg

在经历了1984年4月之前,WZ551已经进行了多次测试,并很好地解决了车辆在进行两栖行驶中发动机舱隔板质量不达标,导致正常温度过高,车辆重心控制不好,高速行驶中不稳定的问题。甚至准备着手进行8*8底盘的扩展工作,并上122MM榴弹炮集成的准备。在经历了前前后后近10年时间,于1989年WZ551轮式步兵战车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车族,3台准生产型标准测试车分别经受将近3万公里测试最终定型。其后续车辆定型为1992年式轮式步兵装甲运输车。

7、红箭8轮式反坦克发射车

在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军装备了一系列性能极其优异的红旗系列反坦克导弹。而为其搭载的载具却几番变化。

w28.jpg

采用NJ221系列硬顶四驱平头越野车为载具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发射车。1980年我军最新型红箭8系列反坦克导弹即将成军,正式装备我军各级装甲部队。国防科工委在京召开会议,要求北方车辆研究所,进行红箭8武器总成与NJ221越野车进行系统集成的攻关任务。其任务的难点是采用气动举升系统,将红箭8反坦克导弹发射平台抬升到车顶0.5米高度。武器射手与红箭8同时提升进行车外操作,打击敌方目标。在攻击完毕迅速降低收回平台,车辆机动撤离阵位。在经过几轮测试后,决定车辆采用双回路压缩空气支持举升系统,乘员6人备弹4发。车辆在不使用液压支撑系统,就可以为整个武器总成提供优秀且平稳设计姿态。整套系统经过部队测试、反馈和修改,最终于1984年3月定型。并进行了小批量生产列装部队。受制于载具吨位的限制,红箭8轮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发射系统,还是基于单兵发射系统简单的集成而来。

w29.jpg

但是由于整套系统载具较为落后,而后续改款产品不能及时提供,因此未能大量装备我军。最终被北京汽车制造厂的212系列轻型越野底盘所替代并服役至今。

8、红箭8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w30.jpg

1982年在红箭8轮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研发,因为轮式底盘的性能较为落后。而前线部队需要一款可以在对于自卫反击战前线,跟随大部队前进的履带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的实际要求。北方车辆研究所根据上级精神,紧急开发的一款具有极强实战性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采用成熟63式履带装甲运输车为载具。

w31.jpg

再根据前线指战员反应,加大火力发射密度。在车体内部安装采用液压升降的全新武器基站总成,搭载高精度光学观瞄系统,以及4联装红箭8反坦克导弹。车辆在急停工况下动力不熄火,采用人工观察瞄准,然后快速发射,发射筒后座直接抛出,采用存储发射一体化存储方式,可具有快速装弹快速发射的能力,提高了火力持续性。在其后的两年多的测试中,其稳定的发射底盘给予了极高的命中精度,可靠耐用的性能保证了整套系统的极高勤务性。无论在寒带还是热带,都是表现极其出色,并受过战火的考验,尤其是在北方寒带地区使用效果极其出色。这款系统的研制成功,为我装甲部队反击来自苏军及其可能的突袭提供可靠的保证。

9、红箭8E重型轮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

w32.jpg

在1980年代初期我军逐步开始逐步撤装,以63式履带装甲车为的红箭8反坦克导弹车。因为其内部空间较小、备弹量较低、动力性能不强,而开始换装以85式履带装甲车辆为底盘的反坦克导弹发射车。伴随着WZ551系列6轮驱动轮式装甲车不断成熟,装甲兵总司以及国防科工委,有意考虑将最新型的红箭8E反坦克导弹装载上轮式步战车上使用,提高快速反应以及备弹量。经过相关调研,决定在WZ511系列轮式步战车基础上开发一款4轮驱动的轮式战车,主要将WZ511步战车从3轴6轮驱动,调整为2轴4轮驱动,车体长度尺寸进一步修改。

w33.jpg

这是武器基站升起进入作战状态的特写。

1989年晚些时候WZ511系列步战车研制几乎成功,在此基础上修改而来的4轮驱动的该款研制成功,其动力传动系统全部来源于WZ551系列,转向系统进行简化,车桥全部进行移植。经过了将近15000公里的路试后表明这款改型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而其搭载红箭8E系列反坦克导弹,代表着我军反坦克武器最高成就(此时此刻红箭9系列重型反坦克导弹即将成军)。其武器基站也采用全新开发的,具备存储发射一体化,观瞄系统电子化等特征。

w34.jpg

这是武器基站收入到带有装甲防护的保护舱内,进行整车机动的特写。由于载具的性能的提升,空间的加大,整个系统备弹8发、待发弹4发、总共可携带12发红箭8-E系列反坦克导弹,并可直接发射红箭9系列反坦克导弹。此款武器系统研制成功,即可装备了沈阳军区下属装甲团服役,以及济南装甲部队使用。并参加了2009年国庆大阅兵。

10、PTL02式轮式突击炮

w35.jpg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对伊拉克军进行的一张高科技战争让全世界对感受到科技强军所带来的震撼。而美军大量使用的高性能履带战车以及轮式装甲战车,给我军高层领导人带来了无比的震撼。而我军已经定型的92轮式步兵战车(WZ511系列),也具有深度的改装性能,和出色的勤务性。在此基础上原兵种部炮兵总局和解放军第247兵工厂提出,研究一款以92步兵战为基础载具,具有高度机动性,火力打击性的轮式炮兵战车。并责成由北方车辆研究所为设计单位总负责。

w36.jpg

1997年3月份,北方车辆研究所采用86式100MM口滑膛反坦克炮,与92步兵战车进行系统集成并搭载双人契型焊接炮塔。92步兵战车作是我军新装备的轮式底盘。86式100MM反坦克炮,改型自73式轮式反坦克炮,在身管长度、火炮击发以及后座行程上都进行了大范围的改进,最重要的是火炮内膛采用电渣重熔,身管自紧等最新技术,来提高火炮使用寿命和命中精度。整套系统可以进行全向360度急速射火炮攻击,而车辆不受到后座力影响出现翻车,减震失效等问题。

w37.jpg

经过强化的100MM轮式突击炮,在车辆停止时可以直线射击1.8公里内的目标,而间接攻击超过10公里的目标。整套火炮系统可发射脱壳稳定穿甲弹、杀伤榴弹和破甲弹,更可以使用炮射反坦克导弹。驾驶员可以换装对人员无害的增强相微光观察镜,炮长配备观瞄一体化新型火控系统。而此套系统也是由北方车辆研究所火控系统分所研制开发成功。车辆的动力系统可以配备性能更加强化的V8系列增压柴油发动机。泄气保用轮胎可以在被击毁的时候以不超过30公里/小时速度行驶,整车最大速度100公里/小时,最大里程为500公里。整套系统正式定型于2001年中期。在2003年晚些时候以近乎疯狂的速度列装四川军区,沈阳军区以及兰州的快速反应部队。

11、红旗17野战防空导弹履带式载具

w38.jpg

自1960年代我军引进了苏联SAM-2系列防空导弹,一直到1980年代这20多年中,除了型号较为繁杂性能落后高射炮外,国土防空的重任就靠SAM-2国产化的红旗-2系列地空导弹来维系。但是这款导弹体积大,射速慢,发射前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和人力物力支持,对于我们的敌人所装备的各种高性能飞机和导弹其防护力明显不足。因此我军在大量研发各种防空武器外,更加重视野战防空及时性和机动性。在1990年代后,我们与苏联的关系缓和并少量的进口各种高科技武器,其中包括S300系列地空导弹,M1道尔系列野战防空导弹系统。而我军在研制成功红旗17系列的防空导弹同期,已经着手研发与之相匹配的机动载具。

w39.jpg

由于我军自1960年代中期就与苏联保持敌对状态,而对其武器的了解和防止都处于一种断代状况,偶尔通过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甚至阿尔巴尼亚进口到一些苏式较为先进的武器,但是M1道尔系列防空系统作为俄军现役装备仍然具有极其高度的复杂性。自2000年底至2009年北方车辆研究所一直在进行逆向仿制,在拆解过程中对其优点和缺点进行提炼,将符合我军特色的前提下进行改良。并在测试车推出后,着重测试其在我国大西南、沿海东北区域的,近似于实战条件下的使用效果。最终经过几轮修改后定型,成功的集成到红旗17地空导弹系统,进入国土防空武器的战斗序列中。

12、PGZ07式35MM自行高炮

w40.jpg

早在我军大量装备了59式主战坦克的60年代中期,军委就有人提出要为我军装甲部队装备一款自行高炮。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在以59式坦克底盘基础上开发出双25MM自行高炮,但是因为技术储备几乎为零,且当时我国的电子行业极其落后,没有为其配备随车自带的跑瞄系统以及火控雷达。还是需要通过指挥基站进行控制,这就失去原本具有的机动性的意义,最终没有列装部队。自2000年开始,我军在引进了瑞士的高性能35MM高炮后,开始对其进行自行履带底盘的集成,较早期的版本采用77式履带式两栖底盘。而随车的电子侦测、瞄准、双向稳定系统大量借鉴了波兰“劳拉”自行高射火炮成品。无论如何,这款成熟的产品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和修正,其最新型号已经成军并装备部队使用。

13、VN3型4轮驱动装甲车

w41.jpg

同样源于海湾战争美军装备的悍马车出色的性能和战斗力,北方车辆研究所在对悍马的底盘研究后进行二次开发,制成具有出色装甲防护性能和机动性的轻型越野车。2000年开始正式研发2006年定型,并一直对其进行改进。由于出色的机动性、较轻的车重、合适的外形尺寸,完全适合空降部队进行空投使用。而此车也伴随着近年来逐渐增多的军贸交流引起各国关注。

14、ZBD03式伞兵战车

w42.jpg

在整个冷战时期,苏联空降部队装备了最强大的空降战车无论是人车分离,空降还是人车合一直接空投,都让整个北约成员国“内牛满面”。而同时期我国不仅主战坦克装备都严重与世界脱节,就更不用说空降设备的研发。进入了2000年后,我军在经历了1996年台海危机后,励精图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要解决空降部队武器装备问题。其研发机构毫无疑问的归属于北方车辆研究所。研究所领导组织精干力量进行开发,将苏式风格武器与美式装备进行取长补短的结合。在2003年的中国网络上就流传出几张最新空降战车的谍照,并有消息说这款履带式装甲车底盘,将成为我军另一款通用装备。

w43.jpg

由于伞兵战车不仅仅对底盘机动性重量有严格要求,最重要的是进行空投作战时,使用伞降方式要确保车辆落地就能完好无损的战斗。在这个技战术要求下,无论对车辆的整体强度还是悬挂方面的性能都有着近乎变态的标准。而俄罗斯空降战车,可以将乘员与车辆一同进行空投,然后在快要落地一瞬间采用反助推火箭进行缓冲,以保证落地后人车安全并即刻投入战斗中。这个技术节点在经过几年的反复失败、反复论证、反复修改中最终攻克。

w44.jpg

整套作战系统的动力装置前置、驾驶舱在左侧、载员舱在后侧、中部为双人炮塔。包括一门30MM口径链式机炮,可双路供弹,并且炮台外置一套红箭73反坦克导弹。2003年年底经过部队的小范围测试和使用,最终通过检测,定性为ZBD03式伞兵战车。并于2009年参加建国大阅兵。

16、ZBD04式履带式步兵战车

w45.jpg

在1963年我军正式装备了63式履带步兵战车后,又不断的修改和发展出了85式履带步兵战车。以及仿制自苏联BMP-1系列装甲战车后。军委要求开发出的一款全新履带式装甲步兵战车,以便适合在新时期我军作战思想的转变所带来的装备的落后局面。1997年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正式成为研究单位,并负责整样车的生产,以及后续改型车的研究。

w46.jpg

这张照片就是2002年在位于车辆研究所所在地,槐树岭西南部拍摄到的谍照,此片一出引来无数军迷们的唏嘘和感叹!作为一款全新开发且被寄予厚望车族,研发过程异常艰苦。2000年中期生产出第一台样车后,紧接着就开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路试。在中国最北的漠河,海拔最高的西藏,最炎热地区的海南都是要做的重点测试区域。由于要担负为数众多的改型款的基型车任务,在样车测试的同时,就对各种改型车做出了预言,并有步骤的研发出包括侦察车,火力支援车等车型。在将武器基站集成后对火力打击性能测试,两栖浮渡测试,车辆强度测试等一系列苛刻的评测后。表明这款车已经具备定型的一切前提基础。

w47.jpg

车辆整体风格倾向与美式风格,副驾驶侧布置了三面散热器格栅,驾驶舱左前设置,符合国人驾驶习惯。而驾驶员可以闭窗驾驶并将其观察镜升级为夜视系统。整车具备三防系统,在后侧载员舱开有射击孔,战斗班排人员可在车内向外射击。行走机构采用传统扭杆悬挂,1、4负重轮为油压减震器。6对负重轮采用不等间距布置,保证车辆对地面压强均衡,提高车辆通过性。履带为双销双面挂胶型,即可以保护铺装路面完整性,又可以降低车辆的震动,提高武器射击精度。而武器系统的配备有倾向于苏式风格,拥有强大的100MM口径低压线膛炮、三十MM口径机关炮、7.62MM并列机枪、并可以储备起码2个弹药基数。无论炮塔的外观还是武器口径和配置方法,都与BMP3系列战车相似。

w48.jpg

整车再通过总装备部严格评测后正式冠名为ZBD04式履带步兵战车,加入我军战斗序列。并通过2009年建国60周年大阅兵。

17、PLZ96式122MM履带自行榴弹炮

w49.jpg

早在解放战争末期,我军对于进行正面阵地战已经能很好地把握节奏,而那时缴获自将军各种美式火炮关爱有加。对于火力的渴求第一次能够较好满足前线部队。在朝鲜战争期间我人民志愿军部队,不畏美帝的高密度火炮攻击仍然完成了作战任务,打赢了战争。在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时期,也较为完整的继承了苏军的大炮兵主义,对进行一场集团军级别的战术攻击都是要有,将近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火力准备,为突击部队开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90年代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从经济上可以承受多种型号的装备研发可装备。而这款自行火炮,采用的是已经定型并装备我军的ZBD04式履带步战车底盘。

w50.jpg

对我军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台登陆时缺少直射或曲射支援火力,而海军建设需要一个较大的周期和更漫长的研发过程,取长补短,将自行火炮上船对滩头阻击阵地直接进行火力覆盖,或许是在掌握了制空权后最廉价有效支援手段。而我军装备的大量122MM火炮其性能还是可以被继续使用,但是落后的底盘带来的是糟糕的机动性。将122榴弹炮搭载ZBD04步战车,即可以发挥火力优势,又可以兼顾机动性的要求。当然看似简单的搭配组合,要通过科学的论证,严谨推敲,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自2002年中旬开始立项,并着手改进,于2007年通过总装评测审核。这5年中总共生产了超过5台样车,进行了3万余公里路测,对整套系统进行两栖浮渡,火力射击精度,车辆对海水和湖水抗腐蚀测试等一连串的检测,并最终通过定型。为日后对岛屿登陆作战打下了坚实火力支援的基础。

18、ZTZ99式主战坦克

w51.jpg

一直以来我人民解放军战斗力最强的当属陆军,而陆军中装甲兵的战斗力又是首当其冲。我军装备过59式坦克(含各种改型);62式轻型坦克;63式水陆坦克;69式主战坦克;79式主战坦克;80式主战坦克;以及具有划时代特色的85-2M主战坦克;96式主战坦克;以及正式亮相后,目前可以看做我军最强的99G式主战坦克。

w52.jpg
自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庆阅兵后,亮相的99式主战坦克,在经历了十年后2009年又一次重新披挂,装备了更强的复合装甲、爆炸式反应装甲、主动式防护系统(激光致盲武器),可发射炮射导弹的125MM口径双向稳定滑膛炮,自动装弹机,具备猎-歼式指挥火控系统,并具有在夜间动对动的攻击力,可瞬时爆发出1200马力(上1500马力的动力系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动力系统。

w53.jpg

其出色的防护系统让美式M1、德式豹2、系列主战坦克汗颜。而对日本陆军装备90式、10式主战坦克,南韩军队装备KX系列主战坦克,保持价高的性能优势是极其必要的。

笔者有话说:

作为我军各种轮式或履带式车辆装备诞生地-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对我军的贡献是极大的!在以往艰苦的岁月中,他们都保持着一颗对党对全军对祖国忠诚的心,一股坚定的信念。北车人为了我军用装备的开发和研究,奉献出他们的青春年华、甚至年轻的生命。在新世纪中他们秉承了我军优良传统和过硬的作风。坚持装备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精神。将最新科技快速转型,为我军用装备使用。而将近50年的风风雨雨,不仅仅为我军带来更加先进和可靠的技术装备,更是培养出几代具有独立研发,技术攻关的优秀人才。而这些人才所拥有的经验技术最为宝贵。

希望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作为一个集科学研究、技术转化、武器生产于一体的军工集团,担负起为我军提供更加先进技术装备的重任,为我军事业做出特殊贡献!

本文首发2012年10月2日,截止2019年8月,笔者对文中提及的64式轮式装甲车、WZ522(523)轮式装甲车、WZ551(92)轮式步兵战车、NJ221B越野车、VN3型4轮驱动装甲车进行了原创拍摄并撰写评测报告。

文/新能源情报分析网宋楠

w54.jpg

欢迎关注行业最前端的新能源情报分析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7 11: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