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705|回复: 0

明朝的科举考试,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分“南北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5 03:2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w2.jpg

<学堂百科>小知识、多看点

历史大学堂 出品

文:博陵清河

编辑:莉莉丝

为了保证各个省份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均等的读大学的机会,我国的高考出现了较大的地域差异,很多省份会单独命题、单独划线。但实际上,考试存在地域差异在古代就有,最为典型的就是明朝科举的南北卷制度。

明朝所谓的“南北卷”是指明朝在科举的时候,不是全国的学子统一排名,而是学子按照家乡所处的地域分成南北两个或南北中三个片区来录取进士,之后再统一参加殿试,由皇帝点出“三甲”、“庶吉士”等。这个制度最早是在明朝洪熙年间提出来的,此后明朝二百多年一直沿用。

这里不禁要问,明朝的科举为何要分南北卷?

w3.jpg

w4.jpg

上图_ 明代的科举考试

首先就要提到它的导火索——明朝洪武年间的“南北榜案”。

《明朝小史·第二卷》记载:

“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试官刘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或言刘、白嘱信等以陋卷进呈。上阅卷益怒,亲试策问,又取山东……,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杀之,?等亦伏法削籍。故世称春夏榜,又谓之南北榜。”

所谓“南北榜案”是发生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一次政治事件,当年二月科举录取的五十一人居然全部都是南方人,这引起了众多北方学子的不满,联名上书,质疑主考官刘三吾等人舞弊、偏袒南方人。结果朱元璋大怒,下令换人重新阅卷,结果发现呈上来的北方学子的试卷文理不佳,还带有禁忌之词,进而佐证此次科举公正无私。但北方学子对复审结果不满,又质疑张信等复审官得到了刘三吾的授意,故意上呈水平差的卷子,混淆圣听。朱元璋再次大怒,将相关官员处死、流放,并下令六月再次考试,自己亲自监考取士,又录取了六十一人,全部是北方学子,才终于平息这次事件。

w5.jpg

上图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这样的结果是导致洪武三十年的科举榜就有两个:


    一个是二月份正常流程录取的五十一名南方学子,称为南榜;

    另一个是六月份亲自增录的六十一人名北方学子,称为北榜。


后世史学界的意见比较统一,认为“南北榜案”就是一个冤案,而刘三吾、白蹈信、张信等人则是朱元璋为了安抚北方学子而故意找的“背锅侠”。“南北榜案”事实上是反应了明朝南北文化教育水平差异的一个极端案例,而南北学子之争背后则是南北地区差异之争,甚至还引发了洪武朝堂上的南北官员之争,朱元璋为了笼络北方士子,打压南方世族,不得不搞出了个“南北榜”。虽然朱元璋靠自己的铁腕政策平息了这次风波,但问题的根源并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它的由来已久。

w6.jpg

上图_ 科举制图解

中国古代的地区差异远远甚于现代。


    在三国之前,北方尤其是中原地区,是毫无疑问的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广大的南方地区还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三国时期的东吴政权算是对南方进行了第一次开发;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北方大乱,大批人口南迁,从东晋到宋齐梁陈,虽然南方的发展速度加快,不过一直到唐朝初期仍然没有超过北方;

    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又引发了北方人口的再一次大规模南迁,南方进一步得到加速发展;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又一次导致北方大乱、人口南迁,最终使得南宋时期,南方的经济实力超越了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由于宋代推崇理学,加上唐末以来北方长期战乱,不仅是经济重心,就连文化重心也开始南移,因此,从宋代科举就有了南北之争,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长期打压南方学子,甚至在宰相的政事堂树立一块石碑,上面写道“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带有明显的地域歧视,一直到宋真宗提拔江西人王钦若做宰相之后才算是打破了这一传统。

到了南宋时期,北方沦陷,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北方。明朝初年,朱元璋统一全国,定都为南京,此举意义十分重大,这是南方城市第一次作为全国的首都,也表明明朝初年,全国的政治中心也转移到了南方。

w7.jpg

上图_ 《铜板四书五经》民国版 精装本

综上所述,明朝洪武年间,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部都在南方,加上明朝科举采取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之内,而北方自靖康之乱之后,受金朝、元朝统治影响极大,战乱不止,甚至在明朝初年,山东、河南等地变成了荒无人烟的无人区,才有了后来的“洪洞大槐树移民”,这些都导致理学兴盛的南方在科举考试方面优势巨大。

因此,明朝洪武年间的历次科举均是南方录取人数远大于北方,但洪武三十年,出现一个北方学子都没有被录取的现象也的确罕见。

w8.jpg

上图_ 杨士奇(1366年-1444年),名寓,字士奇,号东里,以字行

到了洪熙元年(1425年),时任内阁大学士的杨士奇提出了“南北卷”的设想,建议科举按南北不同的录取比例来选拔进士,之后再统一进行殿试,得到了明仁宗的采纳,他下令“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意思是进士人数南卷录取十分之六,北卷录取十分之六。到了宣德、正统年间,为了照顾四川、云南、贵州等偏远地区,又增设中卷,分为南卷、中卷、北卷,录取比例分别为55%、35%和10%。

根据记载和考证:


    南卷的范围

包括浙江、湖广(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两省)、江西、福建和广东五个省,以及南直隶(相当于现在的安徽、江苏)的应天、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徽州、、池州、太平、淮安、扬州等州府;


    北卷的范围

主要有、山东、山西、陕西和河南四个省,还有北直隶(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北京和天津)的大部分和辽东、大宁等地;中卷的范围则是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和南直隶的庐州、凤阳、安庆、徐州、滁州、和州等地,。虽然后世有所调整,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动。

w9.jpg

上图_ 《明状元图考》

从推广和完善科举制度,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的角度来看,明朝科举的南北卷制度是值得肯定的,它保证了明朝两京十三省的士子能相对平等的进入统治集团内部,从而达到“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效果。

其影响可谓及其深远,因为不仅清朝继承和完善了这项制度,就连当今的高考分卷制度也能看到它的影子。不过,任何制度都是利弊共存的,明朝南北卷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朝廷上的官员出现了地域派系,为明朝后期党争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参考文献:《明朝小史》

............................END............................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百度百科TA说,历史领域特邀科普合作平台

w10.jpg

w11.jpg

w12.jpg

w13.jpg

w1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9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