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895|回复: 0

长假读书|千古本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6 21: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2019.10.5



w2.jpg

“本草”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郊祀志》,曰:“……皆罢,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诏七十余人皆归家。”这里所谓的“本草”即指药物和处方,故后人常以“本草”代替药物,这是因为在动、植、矿物药用中,以草为多,以草为本。而后世医药学家又常以“本草”命名为药物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在一系列的本草著作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里程碑式的价值而千古流芳。

《本草纲目》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 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书中丰富的内容涉及到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生物、化学等人文与自然多学科知识,可谓是一部博物学著作。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Joseph Needham,1900-1995)给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高度评价,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说:“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就是李时珍那部登峰造极的《本草纲目》。” 达尔文赞之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w3.jpg

关于《本草纲目》书名的由来,有认为是李时珍受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启发而来。传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后,一直没有确定书名。一天,他出诊归来,习惯地坐在桌前。当他一眼看到昨天读过的《通鉴纲目》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还摆放在案头时,突然心中一动,立即提起笔来,蘸饱了墨汁,在洁白的书稿封面上写下了“本草纲目”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他端详着兴奋地自言自语道:“ 对,就叫《本草纲目》吧!”。而我认为此说不足为信,李时珍编纂本草,其体例就是“以纲挈目”,他从一开始就对自己所撰著作的框架结构一清二楚,《本草纲目》的书名早已在李时珍心中就已确定。

《本草纲目》为很多人熟知,其学术价值被广而认可。其问世的艰辛波折也值得探寻与了解。

金陵版——传世之作的源头

王世贞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历尽艰辛,三易其稿,终于编就巨著,实属不易。同样不易的是《本草纲目》的出版,也是经历了一波三折,遗憾的是李时珍本人都没有亲眼看到自己花尽了大半辈子心血的书稿出版问世。

李时珍是一个有宏图志向的人,他看病、采药、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医术、传授弟子,他是想把实用的、正确的医药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并传于后世,让更多的人济世救命。在编写过程中,李时珍就一直考虑出版刊行问题,他知道自己仅是一人靠行医维持生计的人,在蕲州、黄州,以及武昌等地依靠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出版这部宏篇巨著,于是决定到南京谋求解

决这个问题。尽管他已年迈体衰,仍于公元1580 年(明万历八年)由家乡出发,顺江直下金陵。

金陵即今南京,明初曾为国都,是文人荟萃、五方杂居之地,明统治者建立了封建王朝之后,采取了“自力建国”的方针,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农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改变,工商业各界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明代的造纸业和印刷业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活字印刷得到广泛应用与流行,很多富裕的书商多采用铜活字印刷出版各种书籍,此时的金陵已成为全国的出版业中心,又是书商云集之地。据考当时的金陵书坊有九十多家,远超北京。所刻医书亦颇多,如唐氏富春堂刊《妇人大全良方》、三多斋刊《针灸大成》、周廷槐刊《新刻增补古今医鉴》等,明胡应麟云 :“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会萃焉。”

w4.jpg

李氏选择来到金陵,希望印刷出版《本草纲目》,而且他认为,这样的一部巨著,只有金陵的书商或出版行才有可能和意向,表明李时珍虽在湖北当地行医采药,然而广晓天下之事。然后,事情并不如李时珍所愿,当时大部分的书商都热衷于刻印“程朱理学”等封建道德纲常方面的娱己之作,对李氏这部济世医人的不朽名著置若罔闻,或许他们把医人之术认为雕虫小技,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因此,尽管李氏游历金陵多年,始终未能联系到一个合适的书坊合作,致使《本草纲目》的出版工作被迫停滞下来。

最后,经过李时珍及其儿子的不懈努力,《本草纲目》还是始于在金陵得以出版了,即我们今天看到的金陵版《本草纲目》。然而,它的问世与一位叫王世贞的明代著名人物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如果没有王世贞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本草纲目》金陵版。

王世贞画像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生于明嘉靖五年十一月初五(公元 1526 年 12 月 8 日),卒于明万历十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90 年 12 月 23 日),明代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人。十七岁中秀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先后任职大理寺左寺、刑部员外郎和郎中、山东按察副使青州兵备使、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万历时期出任过湖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郧阳巡抚,后因恶张居正被罢归故里。张居正死后,王世贞起复为应天府尹、南京兵部侍郎,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王世贞与李攀龙、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合称“后七子”。李攀龙死后,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等。

w5.jpg

在金陵期间,李时珍除了为人诊病,还继续收集资料与采药辨药,不断完善书稿,同时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够出版自己的书稿。李时珍编撰书稿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之中,晋左思《三都赋》赫然在列。左思其貌不扬而又出身平民庶族,构思十年而成的《三都赋》不被时人所重,当时有高誉的皇甫谧作序为之宣扬,人们竞相传抄,以致“洛阳纸贵”。受此启发,李时珍认为,要找能够让《本草纲目》“洛阳纸贵”之人,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是独一无二的人选。于是明万历八年 ( 公元 1580 年 ) ,李时珍带着《本草纲目》书稿,满怀希望地乘船去江苏太仓拜访王世贞。关于这次会面,《本草纲目》王世贞序如此叙述 :“楚蕲阳李君东璧,一日过予弇山园谒予,留饮数日。予窥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装,无长物,有《本草纲目》数十卷。”

这次李王会面其实并不顺利,从王序中所用“谒予”两字可见,尽管李时珍年六十三,王世贞年五十五,但王世贞对李时珍并不是十分重视。”好在李时珍面色润泽,身体清瘦,谈吐不俗,第一印象不错,遂“留饮数日”,如此李时珍才有机会王世贞介绍他的书稿。然而,王世贞当时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细读《本草纲目》,因为此时他正忙着另外一件大事,即昙阳子羽化之事。据钱大昕《兖州山人年谱》:明万历八年,四月始谒昙阳子访道,自称弟子……九月昙阳化去,公为作传,敬美书之。

w6.jpg

其中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此时的王世贞正迷恋于道家养生成仙术,并反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方士进行的批判和驳斥,两人思想上存有冲突。故王世贞《弇州续稿》书中对李时珍的来访有一番描述,略有嘲讽之意:蕲州李先生见访之夕,即仙师上升时也。寻出所校《本草》求叙,戏赠之。

李叟维稍直塘树,便覩仙真跨龙去 ;

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玄晏先生序。

华阳真逸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 ;

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

从诸多文字表明,王世贞对李时珍本人及书稿并非十分重视,然后毕竟最后还是答应作序了。以序中“予方著《弇州卮言》”可推定,这篇序的初稿在当是二人初次见面之时便已写成,但不知何故十年之后才将序言完成并交付。那时王世贞正在南京刑部尚书任上,两鬓斑白,身体衰弱,加之其弟王世懋已于万历十六年 ( 1588) 英年早逝,伤心不已 ;又无端受到弹劾,年前冬乞休不允,此时再次上疏乞致仕。践守前诺,故将前作之序略加润色,于万历十八年 ( 1590) 春上元日这一天手书交给李时珍的。

w7.jpg

关于王世贞迟迟没有作序有各种说法,有认为是因为李时珍拿不出高额的酬劳,这纯属臆猜,是没有依据的。但通常认为是由于王世贞 10 年间过得颇不顺利,又因辞官在家,心情不佳,懒得修改与完善序稿,这是有文字记载为佐证的。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人医儒相通,王世贞尽管是一位文学家,但对医理也有精通,他发现了《本草纲目》书稿中有很多错误与不足,必须花大力气进行修订与补充,而不要急于刊刻,对此李时珍心服口服,于是又花了 10 年时间进行严谨编修后,再次找到王世贞,得到了认可,于是王世贞欣然修序,然后交与李时珍。根据这一说法,今天我们看到的《本草纲目》,不仅仅因为王世贞作序之后而得以出版,而应感谢王世贞的对书稿的意见,使之内容更加丰富与完善,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世贞在序言中评价曰:“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录,臣民之重宝也。”这篇序言对于该书的评价甚高但恰如其分,称它为“性理之精微”,表明其中有精深的哲理;称它是“格物之通典”,无异谓其是一部百科全书,他的序言为金陵版《本草纲目》的出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起到了推动作用。

因为内容的杰出,加上王世贞序言的赞扬,李时珍几经周折,终于在万历十八年(公元 1590 年)联系到金陵书商胡承龙,胡拜读过《本草纲目》手稿之后,认为这是一部很有收藏价值的杰出之作,决定出资刻印。当时李时珍已年届古稀,终因积劳成疾,老病交加,从金陵回到故乡蕲州,刻印之事交由长子建中代办。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 1593 年)该书正式在南京甫将刊行,三年后(公元 1596 年)正式首刻问世,也就是《本草纲目》的祖本―金陵本。从此金陵本成为后世各种版本《本草纲目》的源头,最能反映其原貌。该书一经出版,很快风行全国,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必藏之书。

w8.jpg

《 本草纲目》金陵版

《本草纲目》的“一祖三系”版本与传播

当时金陵版到底出版了几部已无从考证,但据查证资料表明,现存世之版本共 7 部,其中 5 部收藏于国外,国内仅有 2 部,分别藏于北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及上海图书馆。国外 5 部中,日本 3 部,分别藏日本内阁文库、京都恩赐植物园大森文库、伊藤笃太郎博士处);德国 1 部,藏柏林皇家图书馆 ,,是 200 多年前荷兰人 Georgt Eberhard Rumpt 从中国得到后交给图书馆的 ;美国 1 部,藏国会图书馆,是我国抗日战争初期流传到美国的。

由于金陵版《本草纲目》的珍贵和数量不多,在它问世之后,后世出现了数种据金陵本刊刻的版本,从而形成了《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体系,大抵可分为 4 类,各类版本之间文字有所差异,但最大的不同在于药图。

w9.jpg

(1)金陵本  为《本草纲目》初刻本,又称祖本,由金陵(今南京)胡承龙于 1593 年刊刻问世。书前有药图 2 卷,计 1109 幅(绘药 1129 种),其中 98 种药图系转录自《证类本草》,其他药图绝大部分为重新绘制,是由李时珍的儿子李建中辑,李建元、李建木绘图,虽然比较粗陋且刻工欠佳,但能较好地反映李时珍的学术见解。现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金陵本影印出版 ;又有中医古籍出版社据中国中医研究院藏本出版横排铅印本 ;1998 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刘衡如、刘山永《本草纲目》校点本,此校点本的底本为金陵本。2008 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钱超尘等整理的“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2011 年《本草纲目》(1593 年金陵胡承龙刊刻的原始木刻本)与《黄帝内经》(公元 1339 年胡氏古林书堂本)共同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当年 5 月 23~26 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通过的。

(2)江西本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由夏良心、张鼎思重刻于江西南昌,是明末清初各种版本《本草纲目》底本。该本文字、药图基本保持了金陵本面貌,但有变动。1977 年~ 1981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刘衡如校点本,该本前三册以江西本为底本,第四册参校了金陵本,有校记 12,600条,这一校点本已多次重印。

(3)钱蔚起本 明末人钱蔚起 1640 年重新校刻《本草纲目》,刊于杭州,由陆喆将金陵本药图加以改绘,图分三卷,1110 幅。从 1640 年至 1885 年间翻刻的《本草纲目》基本上都是用该本为底本,版次甚多,影响大。但其药图虽好看却多有失真,不易反映《本草纲目》原意。

(4)张绍棠本  清末人张绍棠于 1885 年再次校刻《本草纲目》,刊于南京,文字参校江西本和钱本,由许功甫改绘药图,采录了《救荒本草》和《植物名实图考》中的一些药图,虽药图更为精细,但已非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药图。该版刻工精细美观,自清末以至建国初期翻印的《本草纲目》,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张绍棠本为底本。

《本草纲目》问世后不久,随着商业贸易以及来华学者或传教士的往来,先后流传到日本、朝鲜和西欧各国,并相继被译成朝、日、英、法、德、俄、拉丁等多种文字。它的东被和西渐,对世界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能被国外名流追逐几个世纪而爱莫能舍,主要在于它里面包含着取之不竭的精华和智慧,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界的科学规律及其本质,它将在世界科学史上永放光辉。

《本草纲目》对后世的影响

《本草纲目》的问世对本草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清两代研究本草风气盛行,与其不无关系,这段时期出现了一批本草著作,多少均与《本草纲目》相关。特别是到了清代,出现了诸多以《本草纲目》为蓝本,内容较为精简的本草读物,如康熙间,蔡烈先辑《本草万方针线》,将《本草纲目》附方按主治病证分为 7 部 105 门,方后注明原书所在卷页,成为《本草纲目》方剂索引之滥觞。其后,又有曹绳彦《本草纲目万方类编》,宋穆《万方类纂》,朱铭《纲目万方全书》。还有将《本草纲目》的某一特定内容进行分类辑编,供不同要求者研究,如张睿的《修事指南》,耿世珍的《本草纲目释名》,蒋鸿模的《证治药例》等,可以说清代的大多数本草著作均是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但除了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对《本草纲目》进行了正误与补遗,其它大多数本草文献缺少创新,这是清代本草的不足之处。

现代本草的研究传统部分也离不开以《本草纲目》为基础,对《本草纲目》的研究依旧是现代中医药领域有一个热门焦点,不同版本的校勘本陆续出版;以《本草纲目》为主体的各种药性理论或临床实用性本草著作相继问世,有关《本草纲目》的研究论文每年都有数百篇在不同的期刊上公开发表。被誉为当代“新的《本草纲目》”的《中华本草》收录了《本草纲目》中大部分内容。研究《本草纲目》的学者不仅是中医药领域,植物学家、生物学家、动物学家、矿物地质学家、化学家,乃至哲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对它的极大兴趣长成不衰。一部《本草纲目》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生命力 ? 影响这么深远?关键在于它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本草”以及自然界其他领域的规律和本质,正确预示了它的未来,而且在不断地为人们的实践所验证。可以预想,《本草纲目》必将千秋万代,造福世人。

本文摘自中医系列书《青囊》

w10.jpg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本书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立即购入哟~

w11.jpg

w1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7: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