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壮阔的景色往往会让人大开眼界。
1.
由于非常向往沙漠,而美国西部的照片(小片风滚草被风卷起,在草地上翻腾)和伟大沙漠的名字如美国加州的莫哈韦沙漠、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蒙古的戈壁又强烈地吸引了我,于是我搭乘包机前往以色列胜地埃拉特,准备到西奈沙漠漫游一番。在飞机上,我同邻座一名澳大利亚女子谈天,她正准备到埃拉特的希尔顿酒店当泳池救生员。在飞行途中,我阅读的是帕斯卡尔 [1] 的文章:
当我想到……我占有的这个小小的空间正要被无垠的空间吞噬,然而对无垠的空间,我一无所知,连这空间也不知道我的存在,这个念头让我惊恐,我也惊讶于自己出现在此空间而非彼空间:我有什么理由出现在此地而非彼地,有什么理由出现在此时而非彼时?是谁让我置身于此? 帕斯卡尔:《沉思录》 华兹华斯鼓励我们到各地旅游,以体验真情,滋润灵魂。我前往沙漠是为了让自己感悟到一种渺小。
就像被酒店的看门侍者轻视,或者被英雄的成就比下去一样,「渺小」通常不是一种让人愉快的感觉。不过,还有另外一种令人满足又能让自己感觉渺小的方式,那就是在以下画作面前观画:比兹塔特 [2] 的《落基山脉兰德斯峰》(1863 年)、卢泰尔堡 [3] 的《阿尔卑斯山雪崩》(1803 年),或者弗里德里希 [4] 的《吕根岛的白垩峭壁》(1818 年)。画中这些荒芜、无垠的空间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2.
西奈之旅的第二天,我们一行 12 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也没有动物。沙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滚下周围的山坡。这些光秃秃、赤裸裸的山脉,显露出了通常被层层泥土和茂密松树林所遮掩的地貌。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千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山脉间也出现了众多的横断面。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褶状花岗石,就像亚麻布一样。山脉在地平线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砂砾烤盘」。贝都因人把它形容为「埃尔帝」(El Tih),或「流浪者的沙漠」。
3.
我们因一些风景而引发的情思,很少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一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拗口的词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
不过,到了 18 世纪初,终于出现了一个词,它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对悬崖峭壁、山川冰河,以及辽阔夜空和巨石林立的沙漠的特别感受。这个词就是「壮阔」(sublime),在这些景观面前,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受,而且一提到「壮阔」,别人也可以理解是什么样的风景。
这个词源自公元 200 年左右,希腊作家隆吉努斯的一篇论文《论壮阔》。这篇文章后来被人遗忘,直到 1712 年重新翻译成英语,才重燃起评论家对它的强烈兴趣。虽然各家对这个词的分析不尽相同,但是基本共识非常明确,那就是把一系列似乎毫不相关的景致,依据它们的雄壮、空旷或险峻等特征,归纳成同一类,并指出这些景致能引起共鸣,让人产生一种美好而充满道德感的感受。景观的价值不再单纯依赖于正式的审美准则(比如颜色是否协调、线条是否匀称),也非基于经济或实用的考量,而是看它是否能引发壮阔的感觉。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