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中国,具有中轴线平面布局意识特征的建筑随处可见。对称安排、秩序井然、有条不紊,强烈的政治理论色彩,浓郁的理性精神,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民族特色。
如清东陵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景观,整个陵寝建筑群和自然景观均配置在金星山和昌瑞山主峰相对的轴线上或对称轴线布置,几十座形制各异,多姿多彩的建筑物,错落有致地贯穿在一条长达6公里的神道上,形成了气势宏伟、层次丰富的中轴线。该中轴线加强了以孝陵居中为尊的等级观念,强化了陵寝建筑的礼制性和纪念性,以及东陵主陵孝陵对全陵区的统率作用。
不仅宫殿如此,宗庙道院也是如出一辙,寺庙道观中的左钟右鼓,前堂后寝,门前雌雄双狮把据,无一不以中轴对称为原理,双双相对配置。
而民居中的上下厅堂,前庭后院,左右厢房,更是中轴具体表现。中国的建筑透过风水思想的指导,秩序性地表现出整体空间组合,在运用中轴对称原理的同时,也充分地实践了宗法礼制的观念,使得景观的效果,给予人们视觉上稳定平衡的感受。
中国古代京城建筑,往往以“先天八卦”之乾、坤、离、坎所象征的天、地、日、月,作为南北中轴线两端(南、北、东、西)四正方位的象征。明清两代的北京城之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就是按乾南、坤北、离东、坎西的方位来布局的。
以全城的主要建筑群构成的中轴线,背靠祖山、主山,面对朝砂、案砂,构成一组对景,以壮城之形势。北京紫禁城布置在全城的中心位置,背后的万岁山(景山)王峰丛峙(主山),中峰处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当南北两城墙之中,形成了全城的制高点,它使得全城堂堂正正,庄严而又均匀大方,以城市的中轴线控制了城市的规模和布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