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302|回复: 0

[占卜类] 媒体曝光“剩宴”均无名氏 专家称应指名道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9 20: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媒体连日来对奢侈浪费现象——“舌尖上的剩宴”的揭露和报道。这些报道用记者调查、专家解读以及评论员评论的方式来揭露和批评“舌尖上的剩宴”,实质上就是“舌尖上的腐败”。
  记者同时注意到,这些报道中对“舌尖上的剩宴”现象抨击得很厉害,但是多数报道则避开“公务接待”参与者的具体信息,国外红酒进口代理,并不点出是哪家单位进行了公款吃喝浪费。
  传媒专家、反腐专家均认为,这样的媒体监督,因为提供信息不充分,监督力度将大打折扣,容易形成“烂尾新闻”。
  专家还认为,制止“舌尖上的腐败”需要大众监督和体制内的反腐结合起来,内外夹击,才能起到理想效果。
  媒体报道“剩宴”花的是公款央视23日播出了这样的场景:记者在北京某酒楼采访时发现,公务接待的包房里,饭桌上剩下很多饭菜,其中价值688元的菜品几乎没动就剩下了。与包间内公款吃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厅内家庭聚餐的市民则节俭很多,一般都会在饭后将剩菜打包带走。
  公款吃喝造成的“舌尖上的剩宴”触目惊心:几乎没有动过的螃蟹、整只鸡、整条鱼,还有一盘盘蛋炒饭,观众被自己所见到的画面震撼了。
  除了公款吃喝外,单位庆典也是重要的参与者,但是它也有一个特征,不是私人掏腰包,而是需要单位掏钱。
  据媒体报道,1月16日19时,北京饭店C座宴会厅,一家律师事务所正在举办周年庆典,大厅里摆了50桌。据餐厅服务员介绍,不包括酒水,每桌餐费在五六千元以上。宴会结束后,记者看到大部分菜只吃了一半左右。不少价格不菲的菜肴,如“油浸鲜鳜鱼”、“北京烤鸭”,连同整盘的扬州炒饭等被直接倒进回收桶。
  记者发现曝光公款吃喝媒体鲜有指名道姓据法晚记者统计,媒体在报道公款吃喝现象时,一具体到使用公款的单位就会出现隐藏名字的现象。
  比如,媒体报道:记者跟服务员了解,这个包间进行的是“公务接待”。报道中不仅没有提及公款消费的具体单位,有的报道也将酒店的名字隐去,直接以“某酒店”代替。一家媒体在报道中说,“1月20日,某国企在广州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举行员工联欢会和表彰大会。”其中,到底是哪家国企、哪家酒店,记者无从得知。
  法晚记者发现,在这些“无名氏”单位的信息中,对于曝光单位能够提供最多的信息描述是“某大型国企”。
  专家说法批评对象不能模糊处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沈浩认为,如果是某大型婚礼中的浪费,可以不指名道姓,因为这种情况下的“浪费可耻”还止于道德层面。“但是,如果是公款吃喝就应该指名道姓,因为这侵犯的是公众利益,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沈浩说。
  在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会有这样的经验。当售票员说:“谁给刚上车的老人让个座?”有时候半天也没人站起来。如果售票员说“那位穿黄衣服的男同志请给老人让个座”时,有可能穿黄衣服的人并不乐意,但也会迅速起身。这种现象说明,指向性明确更容易起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沈浩认为,在批评性报道中,对于批评的对象过多使用“某”“一家”等模糊词语的表述,监督对象不明确,受众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被监督者感受到的压力将大大减少。
  监督腐败需要“内外夹击”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首先肯定了央视对于“舌尖上的浪费”的报道,认为它是温和而醒目的舆论监督。对于监督对象没有指名道姓,是温和的;而将这种浪费画面放在央视上展示给观众,其揭露显然是醒目的。
  沈阳认为,在对于腐败的监督中,舆论监督只是一个方面,体制内的反腐是更重要的方面。只有两者结合起来,“内外夹击”才能起到好的效果。仅仅进行媒体曝光,如果没有纪委和监察系统的配合,其反腐的作用也无法实现。
  对于一些媒体没有直接点到被监督者的名字,沈阳表示理解。他说,媒体这样做,有可能是为了避免自己陷入舆论漩涡,也有可能为了避免误伤。
  毕竟一次暗访掌握的情况不可能全面,也有可能没有掌握真实的情况。即使没有公开被督者的名字,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其他渠道可以为反腐问责起到作用,比如通过网络公开或者把掌握的信息交给纪委和监察系统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6: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