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394|回复: 7

佛教如何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30 17: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直很喜欢佛教的思想,没有抽出时间仔细研究一下,请各位给推荐基本入门书,还有学习路线应该是怎样的 谢谢各位~
发表于 2019-7-30 17: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问十个佛教徒大概会给你十种学习路线。
我建议自己读教史一类的书,比如《印度佛教史》、《印度佛教思想史》,然后自己抉择。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从来不是佛教精神。
发表于 2019-7-30 17: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题主开题!


由于佛教是一个无所求的宗教,不祈不求,心无罣碍,慢慢养成自己不被外境所转,该做的就去做,做完了,若不完美,当下可改善就改善,当下无法改善,下回有因缘再改善。
大概来说,(修学佛法,修前、修后)过同样的日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不问收获是不执着于收获,好坏自己都知道,但不会变成自己的负担,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放下问题,如此而已。


学佛入门,中性的觉知观察。
(想看书的话,杂阿含经是最好的选择。)
从现在就开始,原来该做的事还是继续做,只是多加一个,中性的觉知观察自己,中性的,让自己越来越不加油添醋(越来越不在妄中)。


用古德的话说:
「但求息妄,莫更觅真」:不用去追寻着甚么,先别让自己的"妄"继续展现就好,如我们眼见、耳听、意想等之后,通常都会有自己的偏见、成见(妄)跟着由脑中释放,能不被这些偏见、成见牵着走,就是息妄的第一步(先别要求自己能有不会有偏见、成见由脑中释放的程度,先做到偏见、成见由于习性流露出后,不被影响)。


若真有空,就练习一下四念处禅修,中性的觉知观察,从身念处开始,老实的、慢慢的,一步一脚印。


学习四念处 (中性的觉知观察五蕴),
刚开始时,练习的是身念处,
由于长时间的念住所缘,会让人禅悦法喜,也就是慈、予乐,
自己能禅悦法喜(慈、予乐), 将此方法推广,让人人都可禅悦法喜(慈、予乐), 自利利人。


能由 身念处开始练习的人,
久了,会亲身体验体会初禅、二禅,
能达到二禅的状态,会让自己较能亲身体验体会:"觉"、"如实"、"不加油添醋"的方向
若能再深入觉观苦集灭道, 就更能趣向如实。
一旦能, 因觉观四圣谛而生慧,
经验久了,就可能达到三禅(正念正智)。
(末学所提的禅,不是四禅八定,而是佛说的四禅。)

能达到三禅的人,就可开始拔苦(悲),
自己能拔苦(悲),将此方法推广,让人人都可拔苦(悲),自利利人。

所以,修习四念处,达到且熟悉心念处的人,
由于可以清晰觉观到:
念头由脑中释放后,产生了情绪,且有后续的副作用。
有时候,同样的念头由脑中释放后,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情绪或没有情绪,且有后续的副作用或没有副作用,
自己就会清楚,若被脑中释放的念头牵着走,是在惩罚自己(苦集灭道)。
等练习到觉观能力更强时,
自己就会,觉观到自己在同样情境,能心不随境转的机缘,
觉观能力越强时,自己体会的就越贴切。


末学学习四念处禅修到今年四月中正好六年,有兴趣的师兄可以继续看下去,以下是末学学习四念处禅修的心得报告:


马祖道一禅师: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
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
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


道不用修,并不是真不用修,
而是强调,莫污染 (莫将原味 加油添醋)。


中性的 觉知观察(道不用修,但莫污染),就是好的办法。
许多人用有为法,殊不知很可能变成头上安头,加一个妄来压住原来的妄。


学佛,其实 是教导我们,
别执于五蕴,
别被五蕴牵着走,
最直接的,别做自己想法或思维的奴隶!


练习,让自己 时时 能 中性的觉知观察,
是培养,不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维牵着走,最好的方法。


实修,可辅助自己验证,正见的观念。
进而,让自己 亲身体验体会,而生"信"。
(盲目的"迷"信 在佛教 是不被鼓励的)


世尊所教导的四念处禅修,是练习 觉观 自己五蕴的好方法。
这方法:
没时间的人,用少许时间练习,
有时间的人,用较多许时间练习。


重点 都一样:
训练 自己 中性觉知观察的能力,
没有压力,只有放松,
放松时,才易 念住所缘。
所以,若每天只有几个 十五分钟,
就只练习,几个 十五分钟,
但,练习时 要 放松心情,轻松愉悦 的 练习 念住所缘。


不给自己 任何压力,是必要的。
练习时,就只是 念住所缘,
有人 打断时,因缘不具足,
不对抗 不排斥 不抱怨,
愉快的,处理被打断的因缘,
处理完,还有时间就再念住,若没时间,也欣然接受。


禅修时,用 不对抗 不排斥 不抱怨 的心态。
不在禅修时,也可 提醒 自己 时时 不对抗 不排斥 不抱怨。
微笑 放松 轻松 愉悦 的过日子。
随时,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 然后 放下问题。
尽力做事,但不强求完美,还有的瑕疵,留给将来再有机会 运作时,把握因缘努力。
(我们 随时 都可能犯错 犯错后要尽力改进 然后就放下 而不是掉悔)


所以,平时 就算还没太多时间练习,
时时,觉知观察自己的心态,
并提醒自己,时时 微笑 放松 轻松 愉悦 不对抗 不排斥 不抱怨,
让自己练习觉观,也会拓展自己的心态及心量。


我们 生理的需求,或 过去的知识经验,
都常会由脑中释放,
脑中释放了讯息,
我们该 选择 被其 牵着走呢?
还是 好的拿来用,没用的放一边呢?
要能不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维牵着走,
中性觉知观察的能力 是必要的。


有中性觉知观察的能力 做任何事 都只会 尽力 而不执着。
"用而不执" 是 学佛人该学习的:
学习了 佛法 "用而不执",
无"法执";
对自己的身心 "用而不执",
无"我执"。


学习了 中性觉知观察的能力,
自己就会,渐渐 有 如实观 及 因缘观 的能力,
能有 如实观,就能让人 趣向如实,
有 因缘观,做任何事 了知因果,在 因缘的捉拿上 会更熟巧。


末学在这篇回答也略述了一些学佛的好处:
有兴趣的话请参考:
学佛修行现世能得到那些利益?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所以,练习四念处禅修,的短程目的:
当 眼见 耳听 意念 ... 时:
别将自己的,偏见 成见 (及以上的污染) 加入(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而一再的,被 自己的想法或思维 牵着走。
(就算 能力还不够 污染 自脑中释放了 也不需被牵着走 让它去 莫管它 就好)


如何 才能 有 在 日常生活中 具备 觉观能力,而不被 内外境 牵着走呢?
这四篇可参考:
一篇叙述 四念处 修行的次第 (第5帖) (介绍 实修的方法 及 正见的观念)
(修行的次第是最需实修练习的,但前几帖也值得多读,加强正见的观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17&page=1#pid649699
一篇叙述 "不做自己 想法 或 思维 的奴隶" (正见的观念)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32
杂阿含经学习报告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27
四念处 -- 如实修
http://www.zenheart.hk/viewthread.php?tid=46084


祝 早日成就!


感恩!
祝福!
发表于 2019-7-30 17:29:41 | 显示全部楼层
>
               佛说五蕴皆空经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如是我闻。
一时薄伽梵。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

尔时世尊。告五苾刍曰。
汝等当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应病及受苦恼。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
既不如是。随情所欲。是故当知。色不是我。
受 想 行 识。亦复如是

复次苾刍。于汝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是无常。

白言
大德。色是无常。

佛言。
色既无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坏苦。行苦。
然我声闻。多闻弟子。执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诸色。色属于我。我在色中不

不尔世尊。

应知受 想 行 识。常与无常。亦复如是。
凡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若胜若劣若远若近。悉皆无我
汝等当知。应以正智而善观察。如是所有受 想 行 识。过去未来现在。悉应如前正智观察

若我声闻圣弟子众。观此五取蕴。知无有我及以我所
如是观已。即知世间。无能取所取。亦非转变。但由自悟而证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说此法时。五苾刍等。于诸烦恼。心得解脱。信受奉行。
发表于 2019-7-30 17:3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举个例子:觉知色蕴会自动名色分离,而没有觉知色蕴就会自动忘记名色分离,同时,思惟名色分离也有可能会觉知色蕴。
以此类推,练习觉知,以及一一思惟五蕴,分辨五蕴,就可以见道。
大道至简,我能够教育新人的,只有这些了。
发表于 2019-7-30 17: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进入时的状态差别很大,大多人是从信位开始,需要先接触人天善法,加强对佛法的信心,末学个人也是这样,这个历程我经历了将近二十年,在此期间我看的都是写因果轮回类的书,例如《了凡四训》,诵《地藏经》《药师经》《心经》,并且按照书里经里写的去做非常重要。这个过程走过来回想,其实佛菩萨一直在加持。忽然感觉有一天就特别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因果,那就是开始与无始无明相应。福报因缘足够的话,一定会遇到善知识引领。六度万行是有次第的,必须先做布施,持戒,忍辱为基础,然后回向给自己的菩提路。
但是也发现很多同修九零后,很早就进入比较好的状态。我有过的烦恼他们都不曾遭遇过,看书拜佛精进,法义进步很快。这一定是前世就有很好的基础。
所以末学建议先了解一下学佛次第五十二个阶位我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人天善法当然是必须的基础
发表于 2019-7-30 17:30:41 | 显示全部楼层
1、为方便大家了解佛教,末学特制“佛法入门思维导图”一张。
2、该导图细述佛教入门常识,主要参考了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和其他高僧大德的作品以及维基百科中的内容,主要分:【佛、法、僧、修学、宗派、常识】六大模块,从诸佛菩萨讲起,佛法部分脉络为四圣谛-缘起论-四法印,接下来介绍了僧宝相关知识及佛法修学的次第、科目与推荐书目,后续的佛教宗派与常识部分内容则更有助于诸君了解佛教基本常识。
3、图片宽高约为2000*32000左右,大小约9M,手机太小,个人建议在电脑上阅读。
4、特此分享给大家,欢迎留言提建议、纠错,以期完善,感恩!
5、愿见闻者业障皆除,法喜充满!!!
6、思维导图百度云盘下载地址请见评论,下载不了请联系我。
—2017年10月21日更新:新增佛法修学推荐书目,罗列了一系列经典的佛法入门书籍—
—2017年10月23日更新:重新修订阿罗汉部分内容,常识部分新增佛教宇宙观—
—2017年11月13日更新:调整僧宝和修学部分内容,其他部分小更新—
—2017年11月16日更新:新增根尘识(十八界)与禅定部分内容,其他部分小更新—
佛教如何入门?-1.jpg
发表于 2019-7-30 17: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从了解佛陀开始吧,读读佛陀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

GMT+8, 2024-12-26 03:1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