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不靠谱
“我曾经因为过于宠爱我所爱的人,以至于伤害到了我自己。”
你有没有因上面这句话而产生共鸣?这句话出现于多个“星座解读”与爱情相关的内容之中,却在不同的场合用于形容不同的星座——这句看上去充满个性描述的话,似乎也能作为对每一个星座都有的到位评价。
很多看上去具体的刻骨铭心,其实谁都经历过。但是一旦旁边有一个声音告诉你这是你个性化的感受,听上去难免还是挺受用的。毕竟,人们很容易误以为自己的爱情太波澜壮阔。
有些人深深地痴迷于星座,认为出生的日期决定了一生的运程——尤其是爱情:射手座与双子座更花心;狮子座更爱在恋情中掌握主动性;而白羊座凡事都以下半身思考。
甚至不少人认为这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方面或分支。以至于会有女生非常严肃地来找我探讨天蝎座的她与金牛座的男友到底般配不般配的问题。
占星师、占星术往往充满了某种神秘感的魅力,不仅仅是青年女性,甚至一些政要也对其深信不疑。对心理学了解不深的人,误入星座神秘学的领域难以自拔,这很好理解。因为人们对于自身生命发展的轨迹充满了未知,总要寻找一个可靠的角度,来给自己安神定心,星座只是其中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罢了。
对于把人加以分类的追求,已经有了相当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于古希腊时期产生的体液分类学说。这一学说将人们区分为四类,不同的人格是由体内起主导作用的不同体液类型加以决定的:多血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灵活型;粘液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强而均衡的安静型;抑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弱、兴奋程度不高的类型;胆汁质相当于神经活动剧烈且并不均衡的类型。
这种历史悠久的分类方法非常原始,远远无法进入当下心理科学人格领域科研的主流。但是类似简单易行却缺乏科学依据的分类法却依然大行其道,只不过换了不少表现形式,如生肖、星座以及网络上流传的各种以“你走进了一个树林”开头的不靠谱的心理小测验。
“但是它真的很准!”也许会有人发出这样的反驳。
1842 年,菲尼尔斯·泰勒·巴纳姆( Phineas Taylor Banum )在美国纽约开办了“美国博物馆”。这个所谓的博物馆虽然有一个看上去非常高端的名字,实际上其性质却和马戏团差不多。它时不时会展出非常多怪异而奇特的展品,其中包括在考古界曾经轰动一时的“斐济美人鱼”。事实证明,这个博物馆中大量噱头无限的展出物,都是弄虚作假而成的,所谓的“斐济美人鱼”,也只是靠混凝纸浆把半只猴子和半条鱼糊在一起的臆造品而已。但看到了这些赝品的参观者们,却深信他们看到了难得一见的奇观。游客们的深信不疑以及卖力的宣传,竟然让假货获得了真品的待遇。
所以,心理学家波谭·弗拉( Bertram Forer )选择以“巴纳姆效应”来命名他在 1948 年的研究发现。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