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258|回复: 0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0 11: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育儿交流群里不定期分享自己走过的育儿歪路和育儿感受。曾数次浓墨重彩地分享过「为什么不鼓励孩子被打后还手」。因为很多大V号盛赞支持 “打回去”,甚至包括某些炽手可热的心理学大V号。但凡曝光校园暴力事件,诸如《孩子,如果有人打你,请务必打回去》的文章就会乘势被疯转几轮。
曾有妈妈分享过,小时候一直被弟弟欺负,自从还手了一次,弟弟再也不敢惹她了。一,这里面是浓浓的亲情;二,对方可能被打后知道了你的厉害,不敢再惹。
假如没有亲情作为依托,就意味着也绝对藏着另外50%的可能——等待你的,是更大,甚至可能是生命不可承受的报复。这种报复,不一定因为你的曾经还击过,就会消失,可能会来得更加的凶悍。
钟先森的职业原因,和他讨论某些育儿问题时,他会联系到某些犯罪案件。不少惨剧,就是葬送在“冲动还击“四个字上。
从我读书那会起,到现在带学生,和学生课间闲聊,“社!会!青!年!” 这问题不见得有多大缓解。在校还手了,有的学生从外面找来一群“讲义气”的“兄弟”解决你。你,是否真的愿意将孩子置于这种危险之中?
我不明白!在写大V号抨击社会“垃圾人”的时候,怒骂一顿后,提出最实际的方法——远离垃圾人。可为什么在面临校园暴力时,会鼓励推孩子一把,亲手将孩子推向可能更危险的境地?
是因为觉得孩子太弱,没有杀伤力?你错了。一起起校园霸凌欺负致死的凶手,不过就是孩子。是觉得还击了就不会导致悲剧?是因为你幸运,没有遇到心理扭曲誓死报复的孩子,或是孩子身边的“江湖兄弟”或是他们同样心理扭曲的父母。
也许你依然会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的严重。好的,即使出现严重悲剧的概率很低,但我依然不忍心,让我女儿成为一个心中无爱,只懂蛮横地以暴制暴的人。
不支持孩子被打后还手,不代表着教孩子懦弱。
不鼓励孩子被打后还手:
一则,明确告诉孩子——世上就是会有些垃圾人。面对垃圾人,你永远猜不到后果有多可怕。自己的安全永远!永远!最重要!先跑,离开现场,立即请大人帮忙。
校园霸凌的悲剧,不是因为受害者不还手。而是因为孩子选择沉默,「从来」没有胆大郑重地say NO,并「从来」没有向成人寻求过帮助。
如果说加害者是凶手,受害者则是帮凶。这样说,也许你会认为是对受害者的不敬,小小年龄被残害致死,说话还如此狠毒,说是他们自己害了自己。
请你在看到一个个心痛的“孩子霸凌视频”时,也请脑补另一种现实视频:A被欺负,不爽,拖来一群兄弟,与B大开战火。受受伤还算小事,多少年轻人因为冲动让自己走进牢狱之门?
二则,一面告诉孩子要善良,一面告诉孩子要还手。请问这个度如何衡量?怎么样的力度就该还手了?特别是学龄前孩子,有时候特别喜欢互相打闹,有的家长觉得是孩子间的玩笑,无需小题大做,有的家长就认为自己的孩子被打了一拳,必须要还回去。请问如何界定?请问如何分清列项告诉孩子何时还手?
对不起,我做不到。我做不到不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做不到从小教导他们要宽容大量,但是行为上却鼓励他们睚眦必报。
我一直坚定地支持孩子勇敢地回击,但不是莽撞打回去就行。
最不喜欢看到大V号用温暖绑架暴力。什么“做一个勇敢而温暖的孩子。如果有人打你,就勇敢按照自己的方式回击。你的回击越掷地有声,你的未来更充满坦途。”这都是什么鬼
那我想问最后一个问题:
一个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里的孩子,是越反抗,就不会继续被虐打?还是该想办法,逃出来,寻求其他正常大人的帮助?难道说后者,就是不勇敢的表现?
勇敢,什么时候成了莽撞、硬碰硬的代名词?
我教孩子用大声果敢的方式先say NO,离开危险;后寻求理性成人的帮助,与成人一起沟通应该怎么面对这种暴力事件,难道就是在教孩子懦弱和不勇敢?
最近又有一篇《14岁少年被同学活活打死:孩子,如果有人打你,请务必打回去》的帖子转得火热。这类帖子,一般都会贴出李玫瑾的教导图,广受盛誉。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1.jpg 其实每每看李玫瑾教授的视频,都好想上前与她争论一番,其实李教授很多的育儿点,但凡有觉知的家长,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呼之唤来的小宠物时,估计都会多少觉得心里不舒服吧?当看到下面这篇文章时,瞬间觉得遇到知音。
分享于你。
愿有所得。
不知道为什么,从几年前开始,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让孩子服”的育儿指导视频,总是不定期会出现在家庭群中。
有好多妈妈跟我表达了对该视频产生的类似烦恼:长辈很喜欢李教授的教育方式,但我看完我觉得就是不舒服。哪里不舒服我也说不上来。”
为什么这个视频会让人不舒服呢?原因跟李教授的背景有关,她是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擅长的是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她眼中只有已经犯罪了的,和暂时没有犯罪的少年。
过去二三十年间,她经常上电视谈少年犯罪,而且上的都是央视这种自带说服力的媒体平台,从黑头发讲到白头发,确是这个领域的顶级专家。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2.jpg 其实很多人应该都听过她,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我提醒一下:大家还记得药家鑫么?他是一个音乐专业的大三学生,在驾车撞人后将伤者刺八刀致死后逃逸。李玫瑾教授在电视上点评该案时称,药家鑫之所以在瞬间完成连扎8刀的动作和他长期的钢琴训练有关,属激情杀人。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3.jpg 都想起来了吧?对,当年给大家科普“激情杀人”的,就是李玫瑾教授。
谈少年犯本来谈得好好的,可后来她意识到,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所以开始向青少年甚至幼儿教育等领域伸手,她最近还上电视,旗帜鲜明地建议家长教孩子在面对同伴冲突时“打回去”,无数人叫好。
她其实正在做的是减少少年犯。
怎么处理潜在少年犯呢?必须及早控制,及早管制,及时塑形——才能获得一个乖巧顺从不违逆大人意愿,不随便自杀的孩子。这也许是为什么她会毫无根据地强调,“3岁前要克制任性”,“12岁前要进行性格训练和教育”。
聊到这里,就是一些家长有分歧的地方了。也许一些人口头不会承认,但他们育儿的最终目的的的确确是要求孩子“乖巧顺从不违逆”,所以看完李教授的育儿视频会从心里觉得:对,孩子就是要这么管管,看看现在就已经会要挟人了,再不管以后真是会无法无天了。
包括我妈。在她把这个视频发到家人群,并让我好好学李教授的育儿方法时,我真的差点想骂脏话,连我妈都被误导了……
我想我必须要把这个视频好好看一遍,好好分析一遍,不管耗时多久。我受够这个似是而非,充满误导的视频了!
李教授被流传最广的育儿视频,有点相当于育儿偏方。先绘制美好宏大的目标,比如让孩子不再任性,然后简化操作,宣称实用,比如她宣称三到五岁,做一次训练就能达到克制任性的目的。
掌握秘诀,轻松育儿,哪怕毫无逻辑和根据也没关系,这样的方法论很容易被推荐。就像教人用毛巾绑腿可以退烧,日常吃点啥就能提高免疫力少生病——都一个套路。
在该视频中,李教授常将成人和孩子的需求直接对立,将“家长权威”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切以家长的判断意见为转移,孩子的自主力和话语权为零,他们基本没有表达的权力。
只有在讲到“防止压抑”这一环的时候,李教授提到了鼓励孩子跟家长表达,但是!作为家长,面对孩子三次的要求,只能满足一次。
为什么是三次只能满足一次?不管要求合理不合理,李教授介绍关键是让孩子知道,跟家长提诉求有用,又不是时时有用。这是让孩子表达吗?这还是回到了绝对权威。
在所有的指导中,李教授主要是认为,只要孩子从小学会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并把这种“听话”的印象内化到性格里,那么长大才可能顺从家长的想法。她打过比喻,说孩子就像狗,小狗咬人训起来方便,大了就不好训了。
但孩子跟狗能比吗?我们养孩子的目标真是听话就行吗?说白了,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孩子有良好的亲子连接,而非断裂。但当孩子哭闹崩溃到额头都撞床脚了,哪个家长能置之不理?李教授能。当孩子的哭闹稍稍停下来,谁忍心讲一句“还哭吗?要哭接着哭”?李教授也能。
这究竟是在维系亲子连接,还是在亲手割裂?
谁不希望孩子发自真心的在意家长、喜欢家长、尊重家长,但人和人相处就像镜子,亲子相处也不例外,当你对孩子失去在意、毫无尊重,你怎么让孩子凭空学到这些又回头滋养你?
总的来讲,李教授的理想育儿过程和结果,不是彼此尊重、相连的亲子关系,而是不打不闹就可以让孩子低眉顺眼,成为被摁灭任何自主意识的奴隶,父母则是假装慈祥、虚假接纳的奴隶主。
按李教授的育儿方法,孩子从父母对自己的策略中,能学会压制、学会不讲道理、学会顺从,学会隐藏自己的想法,学会屈从于权威,也许还能学会不犯罪……
就是没办法成为一个跟父母有良好亲子关系的人。

很多人不清楚的是,李教授流传最广的育儿理念,并不出于近期。只看头发颜色,也起码该往前数近二十年了,所以真不好说李教授现在是否还持有这些理念。
但不管她现在的观点如何,该视频被传播得很广,影响范围很大是事实。既然有可能造成误区,还是应该有人指出的——所以我得强调,这系列点评只针对具体育儿观点, 不针对教授本人。
我把视频都截下来了,我会一点一点分析视频中李教授倡导的【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6词方针。(PS:所有图片均截自李教授的讲座视频。)
    「 为什么要训练?」
    李教授认为孩子小时候跟你闹,大不了在地上打滚,这是父母可以承受并无视的;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4.jpg 等12岁闹起来,比如孩子要去网吧,你不让去,这时候孩子翅膀硬了,反抗起来就不开玩笑了——要么离家出走,要么自杀。这时候后果就很严重了。
自杀二字触动了每一个父母的心,李教授甚至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是,父母的爱没有限制。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5.jpg 在教授眼中,孩子似乎一定是“作妖体质”。不是小时候闹就是长大了闹,总而言之一定会闹。
然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清楚,家长是愿意倾听自己的人,对自己总尝试着理解,不随意评价,给足够的支持,是孩子实实在在永远的靠山和安全港湾,沟通渠道是畅通的,那他闹来作甚?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遇到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时,他还会闹或者自杀吗?
都不会。他们会找靠山和安全港湾求助。
有些人说了,我孩子根本拒绝沟通。这要问问你之前是怎么跟孩子交往的。这注定了孩子是“坦然交流”,还是 “以闹分配”。关键在,亲子之间是否存在良好、稳固的连接。
什么是亲子连接?以前我们说的亲子关系比较虚,不太好想象,而亲子连接就具象多了,这头牵着你,那头牵着孩子,两方都受到影响,都彼此关联。
良好、稳固的亲子连接意味着,父母会在意孩子的真实感受。比如不会认为孩子的哭闹是“有目的性”,需要被训练,而会理解孩子正处于情绪风暴,也许需要成人的帮助。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6.jpg 像孩子犯困时的暴风哭闹,如果成人能理解原因,那么自然充满怜爱,而不至于心生暴怒;而孩子也在意父母的感受,当一些不合适的行为会让父母伤心难过,他们也许会因为不想损害这连接而自己多考虑考虑。
而李教授判断,孩子哭闹三岁以后就有目的了,从小我就会让你知道,我冷血我无情我绝不会受到你哭闹的胁迫。
此时孩子一脸懵逼,不是学会了更加烂哭,就是学会了不懂关心他人的感受。我们都已成人,谁还没见过几个相处起来让人非常不舒服的自私人?凶手是谁?
    克制任性?& 防止压抑?
    李教授提出的克制任性的训练在我看来很残忍。她说如果孩子在商店闹起来,你直接扛走回家,然后把孩子放卧室里。门一关,一对一,拿个板凳坐在孩子跟前看着。在另一个讲座里,李教授说得更加令人毛骨悚然,说是要“笑眯眯看着”。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7.jpg 她很会提炼,提出这时候四个“不要”——不要打不要骂,不要说教不要走开。他这是闹给你看的呀,你一定得看,仿佛这是孩子的一场好戏。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8.jpg “孩子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也不用听他说,只告诉他“你闹吧”,只让他哭个筋疲力尽,磕了脑袋也没事,问他“疼不疼?不疼接着磕”,这就是一场赌局,家长冷冷赌这孩子敢不敢会不会继续伤害自己。
哭到这,李教授说“孩子哭到那程度,挺难受的。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哪里是给点爱啊,我还以为是给点饲料。给完还担心孩子以为自己“回心转意”,还必须补一刀插准心脏——“还哭吗?要哭接着哭。”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9.jpg 教授很满意的说,你看你没有不文明,没有打骂孩子,只是告诉孩子我不心疼我也不让步,你随便闹。只一次孩子就知道,以后闹是没有用了。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10.jpg 确实家长还真没动手,只是孩子遭受了这一切,能有什么感受?“我这是亲生的吗?”且,这不是冷暴力,还有什么是冷暴力?
这就是教授说的克制任性训练。我们假设李教授是你妈,你跟她的关系能好吗?这养育者从头到尾都没有给孩子哪怕一丝毫的帮助,去度过情绪难关,甚至当孩子哭累了,还得撂句狠话:“要哭接着哭”。
她爱不爱你,就视乎你听不听话;对你是否冷酷,只完全建立在你是否能服从她的意愿的基础上。
紧接着,教授谈了第二点,防止压抑。
刚给孩子造成这么大压抑,又要怎么防止压抑呢?她要求孩子好好说,不管孩子怎么说,说完之后,按3次只准许1次的频率来满足孩子。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11.jpg 至于为什么是3比1,不是4比1,不是其他比例,估计她自己都不清楚,她讲的太多话无法溯源,也许是个人偏好?
她并不在意这三次孩子交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否真的有理,更在意的是父母的权威有没有被维护好,比如嘱咐“不要每次都给”,这一来,“以后你说不行的事她就不闹了”,“这样青春期关系就好处了 ”。
是啊,那是真“好处”。第一,孩子跟家长提需求干啥?反正无论合理与否,这种随机的态度已经让人失去基本信任。真有需求不找家长怎么办?自己想办法吧,别让父母发现就成,比如玩具不买?偷呗。
第二,谁说青春期一定是叛逆的?窦靖童从来没叛逆过,因为家人从来有商有量。一个不注重建立良好沟通机制的家庭,什么年龄都可以是叛逆期。
有网友评论:只要把家长替换成狱警,孩子替换成犯人,所有办法完全成立。多文明的看守呀!
此外,谈怎么“克制任性”,这里的任性就类似人们说“上火了怎么办”一样。“上火”包括的内容包罗万象,嘴角长泡、便秘、口臭、有眼屎、咳嗽、发烧、有黄痰……究竟是哪种?
任性在李教授嘴里也只不过是一个形容词,我想,起床气、想要好吃的、想要好玩的、情绪一上头什么话都不听、甚至哪件衣服孩子不想穿,在李教授眼里可都是任性、无理取闹。
克制任性四个字本身就是个好吃懒做的说法,把孩子的所有“不乖”都囊括进去了——真要事事顺心顺意顺从,你养的是奴隶还是独立的人?
有网友提到了自己育儿的愿景,我觉得很美好,截图跟大家分享: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12.jpg
    学会控制?
开始图解【学会控制】。请坐稳,这次是真的训狗——李教授介绍“学会控制”指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用现在我们的话来说这应该叫内驱力,即权威人物不在的时候,孩子也能发自内心的控制自己。
李教授怎么做这个学会控制的训练呢?准备好吃的,3天给孩子吃一次(幸运数字3又出现了),持续一个月形成习惯后,告诉孩子你今天这别吃,吃了三天后我就不给你,不吃的话三天后我给你三倍食物,然后说到做到。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13.jpg 李教授说,这可以让孩子知道“等待获取更大的满足”,而且以后上学也可以用这件事告诉他,“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你今后的长远,他就明白这道理了!”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14.jpg 孩子:什么鬼???
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孩子,经过这一次训练,难道就真的理解了等待可以获得更大满足吗?
我猜李教授想效仿的是一个著名心理实验,叫棉花糖实验。但这个实验目的和李教授的目的完全是南辕北辙,说这算东施效颦都不为过,李教授甚至把内驱力和延迟满足力混为一谈了。
1968年开始,一名美国心理学家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一项实验。有600多名孩子参与了实验,他们的年龄大概是3-5岁。
实验开始,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假如能等待一会儿(计时15分钟)再吃棉花糖,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孩子则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实验中孩子的能够等待的能力,被称为“延迟满足能力”。
20年后的跟踪调查发现,当年“延迟满足能力”更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SAT(美国高考)的成绩更优秀。
之后,人们对“延迟满足”有了追求。大家以为,只要「延迟孩子的满足」,就能让孩子获得「延迟满足的能力」。
就像李教授一样,她把延迟满足四个字当成了一种教育方式。 但其实什么样的孩子有延迟满足力?
答案不止一个。比如家里富裕不愁吃喝的,这棉花糖算个啥?吸引力也不大啊;对照料者有强烈信任基础的,知道他们一定说话算话……但如果反过来,家里贫穷没见过棉花糖的,看到就想一口吃掉也正常,而总是被欺骗的孩子不信任第二块棉花糖自然也不会等待。
所以实际上【延迟满足】,和【延迟满足力】,这根本是两回事。【延迟满足力】并不由【延迟满足】产生,这种模式化的训练只适合训狗,不适合育儿。
再谈谈内驱力,内驱力的前提至少是内驱(要对事情有理解才可能有内驱),并不是利用训狗那种条件反射……比如为什么父母说保留三天不吃,就能有三倍吃的?除了get到父母是权威,父母说啥是啥吧反抗也没有用之外,孩子还能理解什么?
假设这是植物可以被种植,那么娃可能可以理解“等待获取更大满足”的意思,因为植物生长需要时间,但目前这只是父母无缘无故定下的规矩,即便获得了三倍食物也只是按游戏规则玩而已,这时候“等待获取更大满足”这结论在其他情况下,是完全说不通的啊!
那究竟怎么形成内驱力?还是拿吃零食来说,与其训狗,不如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吃多,主要也就是为了健康体魄和好牙齿。你以为孩子不懂?孩子懂得很呐!形成了内驱力,有自己的判断,孩子自己就会控制。
你试过不好使?那你是怎么讲的?孩子小脑袋瓜能不能理解你的解释?你的说法是否形象有趣?是否耐心有说服力?
对啊!是很麻烦的,让孩子理解一件事确实要费脑子的……
哪有李教授这么神,一个“隔三天给食物训练法”就能让孩子上学了都能明白“现在的克制是为了将来的长远……”
    学会忍耐?
讲讲李教授怎么指导父母教孩子【学会忍耐】——简单说就是通过完全没有必要的饿肚子。
孩子5点放学,家人吃饭一般是6点,所以这个期间刻意让孩子饿饿。为什么说【刻意】,因为李教授强调了三点,第一点这饿不坏他,第二饿不死他,第三,就让他感受感受饥饿多难受。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15.jpg 不死人——这育儿的要求是有多低?在监狱差不多也就这路数吧,只要不搞出人命来,饥饿完全可以用来做让人听话的工具。
李教授很可爱的一点是,她总觉得让孩子受点苦,孩子就能在“以后走向社会走向人生”的时候,能体会这种痛苦。她总忘记孩子是智能的,是有自己用来思考的脑子的……
饥饿是个正常生理需求,连这种基本需求都不被满足的话,饿了难受怎么办?太简单了,从其他渠道搞嘛——我能不能让同学带点吃的给我?我能不能自己省下零花钱,放学自己买点吃的?我甚至能不能偷点吃的?饿得难受我还非稀罕你这一小时不可?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16.jpg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没这么多渠道和想法,那可能就变成任何时刻的顺从。反正家长是绝对权威嘛,大人不动筷子小孩就不能吃饭,不管什么理由,家长说了算,不让你吃就不准吃。
“我是为了你好啊!你饿肚子难道我不心疼吗?”这种家长百分百会说这样的话。我呸,假惺惺,这就是不心疼!
在孩子2岁的时候,因为表达不清楚,情急了就打人,但我们不可能想象成这孩子将来就是暴力犯——这是逻辑谬误中的“滑坡谬误”,是把目前不好的行为表现扩大到未来的时间线上。
同理,不分由说的把孩子饿几顿,就能让孩子体会人间疾苦,这同样也是一种把想象中的好处无限扩大的逻辑谬误。
    防止自私?
李教授谈幼儿教育中的【防止自私】——她不谈怎么培养孩子去想象他人感受,不谈怎么培养同理和移情能力,她谈分橘子……
在育儿中,把所有操作简化,但是目标提高,就显得很实用。很适合推广,这就像教你毛巾绑腿可以退烧,日常吃点什么东西就可以提高免疫力,让孩子少生病——这都一个套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那么孩子究竟在这分橘场景里学会了啥?她知道了,对方想不想吃吃橘子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看妈妈眼色行事,妈妈让我分,那就按妈妈说的去做,就能得到奖励。
别人如果不想吃呢?那不行……那我没完成妈妈给的任务。
所以分个橘子真能学会不自私?别搞笑了。
ps:李教授很可能一点都不理解孩子的物权意识发展。我想象中的她就是一直指责小朋友“太自私”了,“你这样养孩子,迟早要养坏”的那种亲戚邻居。
    挫折训练?
有感于很多名校大学生跳楼自杀,李教授总结经验教训,觉得是这些孩子吧主要是没怎么经历过挫折,所以一遇到挫折就被打败了,就自杀了。那么怎么才能经历挫折呢?李教授建议为人设置体力上的挫折。
李教授分成两部分讲。第一个部分,她认为学校应该搞一些吃苦耐劳的训练。她批评家长总是找学校麻烦,导致学校赔钱赔怕了,很多事情不敢干,建议“如果学校出了问题走保险赔,不能什么都归到学校去”。她觉得这些吃苦的训练应该让学校多搞搞。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18.jpg 第二部分,教授建议让孩子学游泳,要记住这种“只要扑腾”就不会死的感觉。通过这次游泳没死的道理,教孩子以后要“懂得扑腾”,就不会想着走绝路。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19.jpg 我是想举手问几个问题:
1.有什么证据证明,认为设置体力上的磨难,可以让孩子增加抗挫力?回忆我们以前也徒步拉练过,这些训练对我们来说除了知道走路走久了脚会起泡外我们还学到什么?难道不是每个大学都有军训吗,为什么也还是有跳楼的学生呢?
2.李教授建议学校出了问题保险赔——关键问题不是学生安危,而是钱吗?在以前的年代我不知道是不是钱比人更重要,但现在我们更看重的是孩子。如果孩子真在学校真出什么事,较真的家长出发点还真不一定是找茬儿。亡羊可以促进补牢,学生出事儿了难道赔钱就行吗?根本不是一回事。比如10岁男孩被持刀家长捅死,假设保险能赔,学校还有什么重视安保的动力?
3.学个游泳,学会扑腾,懂得这个意义,未来孩子遇到困难就会想起这次经历,就不会走绝路——这话说出来真的不像笑话吗?首先无限夸大了这次游泳经历的作用,是正方面的滑坡谬误,根本前后根本没有因果关系。
其次,孩子真遇到事情会不会想死,因素太多了,比如他有没有愿意对其倾诉的人?他有没有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力?有没有抑郁症?
12号我还听了徐桂凤医生在广州的线下讲座,讲的就是怎么提高孩子的抗挫力。在一页ppt里,关于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徐医生讲了那么多点,李教授一点都没讲……

为什么不要跟李玫瑾教授学育儿-20.jpg 简单易行的、多人推荐的方法,不一定是好方法。

而真想学点靠谱的、主流心理知识,我们则需要多费点儿劲,去了解一些过去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才可能真正理解孩子、同时缓解自己胡思乱想的焦虑,也更让自己和孩子往理想状态上去慢慢前行——
当你了解发展心理学,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你不会在他丢玩具的时候,担心从此他就变成了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因为孩子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化情感都在无时无刻在变化和发展中。
当你了解了生态系统理论,你学会用多因素的眼光看孩子的发展,比如你不会忧心孩子在学校被同学“带坏”了,因为以你、老师还有社会等等为代表的系统,都会影响孩子的具体发展。人的发展一定是和复杂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
当你了解了动态系统理论,你会明白孩子的发展是多进程的,即便童年影响很大,但绝不是一辈子都改变不了的。多少人的原生家庭自觉很不幸福,但也一样成长成相对健康的人格——儿童养育中,没有任何情况是一锤定音的。
当你接触了亲子依恋理论,你会知道分离焦虑不是孩子的个性“娇气”,只是一个必经阶段,是把你当做安全基地的表现。你不必忧虑,可以用更平和的心态和方法,跟孩子一起去面对和度过。你也不会担心孩子从此就粘奶奶/外婆,不理妈妈了——依恋本身就可以是多层级的,更是会动态变化的,而且多一个人依恋,对孩子来说像多了一层安全网,是好事。
任何领域,包括科普包括儿童心理,如果我们不想学习,不习惯思考,那么到处都是疑惑、焦虑和坑;不过也许有些人稀里糊涂也能过一辈子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4 17: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