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971|回复: 0

幼小衔接就是识字、拼音和加减法?家长若只这么做,是在耽误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6 18: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秘籍君

已到开学季,上大班的家长想必心中都悬着一把名叫“幼小衔接”的剑。有些家长甚至直接跳过幼儿园大班,给孩子报了学前班,为的就是做好“幼小衔接”,不让孩子伤在小学。

我自己也是大班孩子的家长,听到周围家长谈论最多的,就是孩子学了多少汉字,会不会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以及下学期要不要从大班转走,到校外的学前班里提前学些内容。似乎上小学前进入学前班,多识些字、学会拼音和加减法,就算是“幼小衔接”了。其实,家长若只把这些当重点,反而会耽误孩子。

w1.jpg

家长只顾提前“砍柴”,却忘记“磨刀”,会导致明显的“三年级效应”

小区里就有一家学前班,每天从那里路过,就能听到孩子们在诵读一年级语文课本内容,虽然书声琅琅,我听了却觉出“禁锢”二字,认为让天真烂漫的孩子提前一年进入机械式学习太残酷。

亲戚家有孩子曾进入很知名的学前班学习,那里素以“学得早、学得深”闻名。孩子上小学后,小学一二年级时的确不用家长操心,每次考试都轻松排第一。用孩子的话来说,“老师讲得太简单,我早就学过了”。结果到了小学三年级,孩子的学习渐感吃力,成绩也一度退到了中等水平,再往后,甚至成了中下等。孩子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打击,家长叫苦不堪。“三年级效应”在亲戚家孩子身上体现明显。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答案是——抢跑。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生活习惯、学习品质的养成,这些软实力类似“磨刀”,而拼音、识字、加减法这些通过机械式学习掌握的内容,只是“砍柴”。只注重“砍柴”,虽然会在小学开始前抢先积累一堆柴火,但刀不够快,磨刀的技能又没掌握,一旦“柴”被用光,被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由此可见,想要做好幼小衔接,“磨刀”比“砍柴”更重要。

w2.jpg

做好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能力迁移,才是真“磨刀”

其实,孩子上小学后的最大挑战,在于适应问题。不管是学习、生活习惯还是人际交往,幼儿园和小学都有本质区别,提前做好准备才能更快适应。

单从学习方面来讲,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需要具备的学习能力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家长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做好能力迁移,适应小学学习。

我们先来看一下幼儿园时期孩子是如何学习的。不管学做美工还是手指操,抑或是学唱歌学舞蹈,都是老师先示范,孩子们通过观察再把过程展示出来。这种学习模式可简单概括为“从观察到操作”,也就是形象思维模式。

w3.jpg

而进入小学后,首先学习形式变得单一,学生需要安静地坐在课桌前被动吸收,老师也不再通过诵唱、蹦跳展示学习内容,而是通过相对枯燥的“说教形式”。同时学习成果的检验也不再是原样重复,而是体现在课堂问答和试卷上。这种学习模式要求孩子先听、之后用大脑记住,再回忆、分析,之后通过书写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过程。

可见,从幼儿园到小学,对孩子的学习能力要求已然不同。从以形象具体为主到考验抽象思维逻辑,家长也应在这方面做好准备。

如果家长在孩子幼小衔接期间,不是只注重汉字拼音加减法等“机械内容”,而是注重孩子背后的能力迁移,那么孩子手握快刀,整个小学生涯将所向披靡。

w4.jpg

能力迁移如何做?

著名教育专家钱志亮教授曾对孩子的幼小衔接颇有研究。他在《入学早知道》一书中曾详细阐述了孩子升小学前需要具备的八大能力,还和团队一起研发了《儿童入学成熟水平诊断量表》,帮助家长检测孩子各方面能力,并在弱势方面有针对性地做出提高。

钱教授认为,幼小衔接的重点是帮助孩子达到入学成熟水平。而它又包含几大块:视知觉、听知觉、运动与神经协调、知觉转换、数学准备、社会适应等。

这其中视知觉和听知觉决定了孩子在课堂上能否有效吸收老师的授课内容,能否准确判题和答题。运动与神经协调能力决定了孩子手指使用是否灵活,用笔是否吃力以及在课堂上是否有定力。而数学准备则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数学逻辑,这才是孩子学好数学的最根本原因。社会适应则从人际交往角度考察孩子是否能很快融入新环境,结交新朋友并正确处理交往摩擦甚至校园霸凌。毕竟,除了学习之外,社会交往也是孩子成长的一大重点。

家长只有了解“幼小衔接”的真谛,才不至于走弯路,误把识字拼音当做重点,从而忽视了孩子软实力的培养。而软实力,才是孩子适应小学的法宝。

你家孩子上小学了吗?

w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6 18: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