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430|回复: 20

14 岁女孩高考 677 分是不是对中国教育模式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7 07: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传送门http://news.sohu.com/20120630/n346921283.shtml 其实觉得如果只是为了高考,可以不必上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直接连续上几个高三(大部分地区高三都是在做总复习的),完全可以考一个好些的高校,大家觉得呢?
发表于 2019-9-7 07:25: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特么明明是给我的一记耳光!!!
发表于 2019-9-7 07: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并不是。。。这个其实告诉我们中国教育对天资平平的人特别宽容,为了保证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能有个努力的机会,生生浪费了人家聪明人几年的时间。。。
发表于 2019-9-7 07:26:33 | 显示全部楼层
10岁华裔数学天才震惊英国 力压10万参赛者夺冠
美国男孩8岁读大学会5种语言?拥有华裔血统(图)
【新西兰青年写作大赛 华裔天才学生夺冠】
美12岁华裔文坛小巨人桃李满天下 心理年龄60岁
美国华裔神童出书传授“成功之道”
4名华裔学生获美国太空总署奖学金
纽约九岁华裔男童全美英文书法大赛获大奖


题主你多虑了,要是按你的想法,那么全世界的教育模式都在被中国小孩翻来覆去的打耳光
发表于 2019-9-7 07:2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问题中人正是在下。
笔者正在康定的酒吧里喝酒听吉他(未成年请勿模仿),突然发现被翻出旧账的感觉还真是……矮油(>﹏那就针对题主的问题,简要回答下我的看法吧,不详细的等我有空再加。
一:中国教育确实存在种种弊端,但是在你有能力改变之前,与其愤世嫉俗不如想办法优雅地混过。
二:我没有扇任何人的脸光,我的经历大概只能说明这种教育不适合我而已。 所谓有教无类,这意味教育必然会只贴合大部分人的需要,另类必然会被排挤。
三: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是经验和思考的积累,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的。

(话说这种给学弟妹的分享经验啥的简直怀念啊,上一次分享经验的主题还是全力黑物理系。。
发表于 2019-9-7 07: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按照这个逻辑…陶哲轩的存在给了IMO一记响亮的耳光?
发表于 2019-9-7 07: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妈的,幸好考了680。这波不亏。
发表于 2019-9-7 07: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恰恰相反,李佳乐的例子并没有打高考的脸。她的成功,源自她本身的属性:一个极为聪明的孩子,一个适合应试的奇才。她成功的背后是极为稀缺的应试教育资源的高度倾斜——当然,这种倾斜是她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赋获得的。


李佳乐高考那年我去采访过她,她高考成功的原因包括:
父亲是物理老师,从小重视教育,她小时候就在学校的教室宿舍长大;
成绩好了之后,学校对她倾斜全部资源培养:对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里的高中来说,一旦有学生有机会上清华北大,绝对是从校长层面重视起来的;
李佳乐本人是个极为聪明而且适合应试的奇才。她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我也会累啊,学语文累的时候我就学会儿数学,让脑子休息一下。”


这个新闻应该是12年的事了,当时我对这个姑娘的印象就是聪明,脑子快,绝不是那种读书读傻了的小孩。虽然思维还很稚嫩(人家才那么小),但是逻辑性很强,对未来也有清晰的思考。
总之,是个值得677分的孩子。


现在,李佳乐应该是大三了吧,在香港读大学的她,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会选择读研。我想,这个17岁的姑娘会有很精彩的生活。
顺便补上之前的采访稿:14岁高考神童的选择:没去北大清华去了香港 4岁就读书看报 《弟子规》读几遍就能背
  1997年11月,李佳乐出生在平顶山市的郏县。父亲李洪恩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郏县第一高级中学做物理老师,母亲秦春芳早在1994年就从郏县轴承厂下岗,此后一直待业在家。李佳乐还有个大自己两岁的哥哥,一家四口全靠着李洪恩每月几百块钱的工资。
  对秦春芳来说,家里条件差一直是个大问题。虽然自己是大专学历,可当时要照顾两个孩子,找工作也很艰难。孩子读书要钱,万一生病了要钱,家里的各项开销也都省不了。“那时候老李工资只有四五百块钱,一次扣了电费就只剩300了,挺苦的。孩子大舅妈一直跟我说,省钱不是办法,要赚钱,可我们当时也没门路赚钱。”
  于是,秦春芳决定,不带两个孩子上幼儿园,而是在家自己辅导。自己有大专学历,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自然难不倒她。
  李佳乐的聪明早在幼儿时期就已经显露出来,秦春芳回忆,小佳乐的思维能力和记忆力都很惊人,2岁就开始喜欢看书,4岁就能读书看报,一本《弟子规》读了几遍就能背诵,一本《论语》,她看过之后,就能把书中的故事完整地讲给别人听。
  毫无疑问,李佳乐在智力上的优势十分适合中国式的小初教育,而她对学习的爱好,也能减少她对学习艰苦程度的感知。
读书断断续续 一会上学一会在家自学
  李佳乐在妈妈的辅导下在家学习小学课程时游刃有余,在同样的辅导条件下,她吸收知识的速度远远快过哥哥,用两年的时间就学完了三年的课程。
  李佳乐自己也乐于在家学习,她说,不想去学校,还因为学校“人太多了”,“我妈说,每个班都有很多人,老师可能管不了那么多人。”
  的确,李佳乐所在的河南省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大省。近5年来,每年在河南省参加高考的考生都超过80万甚至90万人,今年的80.5万已经是近年来新低。与之相对应的是,清华大学今年的总招生人数计划为3372人,而在河南计划的招生人数仅有91人——当然,最后的招生数量会比计划多上不少,但考上清华、北大仍然极为艰难。对于河南这样人口与教育资源分配并不匹配的大省来说,拥挤的课堂几乎伴随孩子的求学生涯。
  不过,到了小学二年级,秦春芳还是决定让小佳乐去学校读书,主要是为了接触同龄人。但仅仅一年后,在乌鲁木齐生活的大舅妈为秦春芳找到了一份当代课老师的工作,秦春芳带着两个孩子去了乌鲁木齐,读了一年后,秦春芳带着孩子回到了河南,“在外面到处都要用钱,我赚的那点钱全抵消在孩子身上了,还不如回来。”她从书店买来课本,在家里辅导孩子读书。
  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读完小学课程,李佳乐提前两年进入了初中。那是2007年,10岁的李佳乐进郏县第一实验中学读初中。
  在初一结束的时候,李佳乐又被接回家自学了。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学校起床太早,对比普通学生小两岁的李佳乐来说很不习惯,也是原因之一。于是,李佳乐又用一年时间自学了初中两年的课程。2009年,当时年仅12岁的李佳乐被父亲工作的学校郏县一高录取。
  对于让孩子提前进入竞争残酷的高中,秦春芳看得很淡:“提前读也很正常,她到了这个水平,是应该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我并没有觉得她是小孩子。”
完美应试者决战 没有把高考当压力
  郏县一高是河南省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新校区位于郏县的北郊,占地面积达到518亩,三个年级的学生共有4800多人,分成66个班级,这样的学校规模对于上海、北京等地的学校来说,难以想象。
在艰苦的高考长征中,许多学生早上5点刚过就起床,晚上11点左右才休息,这是衡量他们艰苦努力的最低要求。每个人都在拼时间,因为高考中的每一分,都可能意味着排名数百甚至上千名的颠簸。
  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郏县一高的一本率能达到15%左右,郏县一高的校长张建业说起这个数据时颇为开心,这意味着这所学校每年能输送200多名学生到各地的一本院校。而其中,能考上清华、北大,则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学生能够获得清华、北大的青睐,已经不仅仅是老师的骄傲,更是学校的战功。在平顶山市政府的官方网站上,郏县一高有一个专门的子站,其中用大量数据罗列着他们的战绩:“2000多人考入清华、北大、南开、复旦、上海交大等全国重点大学,4800多人跨入普通本科院校的大门进行深造”,“2001-2003年连续三年清华、北大榜上有名”。
  张建业将李佳乐的应试成功归结为四点: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心态良好、方法得当。他着重强调了“勤奋”:“很多学生学习会有倦怠和疲劳,但她是不知疲倦的。她觉得学习中充满着乐趣,有着向往和追求,觉得陶醉和忘我。另外,她有童真和童趣,她没有把高考当做压力,所以她潜在里是追求,乐在其中。”
  李佳乐一直说,她喜欢读书,喜欢学习,最喜欢的就是“获得知识”,而最快乐的事就是“解开一道很难的题目,很有成就感”。当被问及“会不会觉得倦怠时”,她的回答是:“有时候会啊,倦怠的时候就换一门课学习。”
  李佳乐的父母、老师们也认为,这个仍在幼年的孩子,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感到疲惫、辛苦、枯燥——至少在记者面前,他们始终表示,这是个肯学、会学、善学的学生,而李佳乐极偶尔出现的成绩波动,则被定义为“倦怠、放松”所致。
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佳乐可算是一个完美的应试者。但她个人的努力仍然不足以让她在80万高考大军中脱颖而出。郏县一高的领导们并不讳言,对这样的学生而言,把她推上清华、北大的平台上,将是整个学校的荣耀。
 学校的业务校长李少杰告诉早报记者:“她一开始并没有冒出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发现她的优点后,学校、老师们就采取了因材施教、个人培养的方法。各老师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高三阶段,这种方案的效果是很突出的,这是佳乐同学的勤奋和高三团队合作的共同结果。”当然,他也表示,“学校的指导思想,是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李佳乐同学也是受益者。”
  在这样贴身设计的学习计划中,李佳乐的成绩继续提高。她的父亲至今记得她高三每一次考试的分数区段——她好像是个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为了金牌而练习每一个动作,每一点细节。
去香港读大学 很向往科学家的生活
  不负众望,高考中,李佳乐拿下了677分的成绩,这个成绩是她所在的河南省平顶山市裸分第一名,也是全河南的裸分第19名,收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入学邀请。
  也许是因为李佳乐自己的兴趣使然——生为物理老师的女儿,她希望将来成为一个物理学家。所以,她在清华和北大间衡量后,一度选择了清华大学的数理基础科学专业。
  不过,香港中文大学开出了更加优厚的待遇,今年7月,香港中文大学的招生人员就把电话打到李佳乐的家,并许诺学费全免,最后,香港中文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了李佳乐。李佳乐父亲告诉记者,小姑娘之所以选择香港中文大学,除了奖学金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本人很喜欢英语,而在香港,学习英语的氛围相对更好些。
  几天前,李佳乐一家已经前往香港,准备新生报到的工作。
  对自己的未来,李佳乐有着成熟的认识:“最高的目标是进入中科院或者中国物理研究院工作。我很向往科学家的生活。我的年纪比较小,杂事比较少,时间和机会都会比较多。”
大家开玩笑叫我“弱智”,简称“小弱”
对于一个14岁的女孩来说,今年的暑假应该在期待与悠闲中度过。
【李佳乐的生活】
  对于一个14岁的女孩来说,今年的暑假应该在期待与悠闲中度过:结束了中考准备升入高中,没有暑假作业,看看电视上上网,和朋友聊聊天。
  14岁的李佳乐,也这么度过暑假。有一张稚气圆脸的李佳乐戴着副眼镜,穿着朴素却很干净的格子衬衫,坐在电脑前看《生活大爆炸》。
  她的确刚结束了考试,也被心仪的学校录取,不过,她完成的考试并非中考,而是高考。
  李佳乐与父母、哥哥一起居住在离河南郏县第一高级中学教学楼50米外的一排平房里,这排坐落在校园中的平房是教师宿舍,已经显得有些破旧,地坪上也遍布裂缝。平房外,是教师们自己种的菜、养的鸡鸭,近50平方米的房间里没有隔墙,厨房和卧室只用一张挂着的床单分开。
  李佳乐已经有两三年没买过新衣服,身上的衬衫虽显半旧,但洗得十分干净。正是爱美的年纪,她却“对打扮和衣服没有特别的喜欢”,唯一的小爱好是“亮晶晶的东西”。
  按照父亲的评价,李佳乐是个“尊重学生尊敬老师尊敬家长”的学生,和同学们玩得融洽,“考三本的同学和考600分的同学,她都交流得很好。”
  而李佳乐自己的说法显然更像一个真正的孩子:“我也和同学拌嘴,不过我年纪比较小,比较健忘,刚吵完就忘了。”她笑着挠挠头:“我年纪比较小,杂事也比较少。”
  在被问及“在班里的外号是什么”时,父亲回答道:“她在班里最小,所以外号叫小不点。”这个说法立刻被李佳乐大笑着反驳了:“没人叫我小不点,她们叫我的外号是小若。因为大家开玩笑的时候叫我弱智,后来简称小弱,最后就变成小若了。” 
  在班级中,被同学们称为“小若”的李佳乐是个“活跃分子”。从高一到高三,她一直都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多次独立组织开展班级学科交流、竞赛活动。她还自己建立了QQ群,在群里,和同学们广泛交流学习心得。
  作为一个不足15岁的孩子,李佳乐喜欢福尔摩斯,喜欢柯南,喜欢动漫和美剧,喜欢看小说,写小说,甚至用录音机录下来不及写下的灵感。福尔摩斯和美剧《生活大爆炸》中的天才怪人谢尔顿是她的偶像。“喜欢福尔摩斯是因为他的洞察力,这是需要不断锻炼的。而谢尔顿是个很纯的人,我觉得他很酷。”
发表于 2019-9-7 07: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闻的原文给了提问者 N 记响亮的耳光。
2002年,李佳乐5岁,她的哥哥读小学二年级,没有进过校门的佳乐缠着要跟哥哥一起上学,学校老师测试后,破格让她直接进了二年级。仅仅上了一年,…… 为了省钱,秦春芳没有让女儿再次入学,而是在家辅导女儿自学。她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量身定做了一套学习方法,采取辅导、指导相结合和互动式学习,每天学习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
007年,10岁的李佳乐郏县第一实验中学读初中。…… 在就读一年后,秦春芳再次让女儿回家自学,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佳乐就完成了初二、初三的课程……“我不主张紧张学习,课程安排得比较松,上午语文、英语,下午物理、数学,晚上看电视或者散步,周末正常休息”,秦春芳说,她主要辅导的是语文、英语,丈夫工作比较忙,也就是在吃饭的空当能辅导佳乐物理、化学。
一开始,佳乐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甚至是一般。入校时,她的成绩仅仅比录取分数线高二分。但很快,她就一路凯歌,突飞猛进,到高二下学期,每次考试,都成了“没有悬念的第一”,还会经常高出第二名八九十分。
从这三段引文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李佳乐 5 岁即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李佳乐的小学从二年级开始读,三年级始退学在家自学四年,共修习小学课程五年;
    李佳乐的中学在校读一年,家里自学一年,共修习初中课程两年;
    李佳乐在家自学时接受的教育,是比较宽松的、不针对应试的教育。
    李佳乐完整地接受了高中三年的学习。
提问者你绕这么大的圈子不过是想说「万恶的应试教育滚 JB 蛋」嘛?你要是直说就好多了,可惜你绕了这么大的圈子,不论是事实还是逻辑都漏洞百出,这就不能怪我揪你小辫子了啊。

我们看看你说了什么: 14 岁女孩高考 677 分是不是对中国教育模式的一记响亮的耳光?-1.jpg
然后再看看你错在哪里:(请原谅我措辞激动,为了弥补,我顺带卖了下萌啦)
    人家考得好,你就说人家读这么多年书都是「为了高考」?如果我在外企工作数年被调到国外的总部,你难道要说我这么多年工作都是「为了出国」?看清楚了,人家成绩好是天资聪颖、教导有方外加勤奋刻苦,才不是你眼中的「应试教育」搞出来的呢。你要批判应试教育可以,但李佳乐不是合适的例子,没事就别拿别人来装点你的门面。
    再说说这个耳光子该打在谁脸上。你要批判应试教育可以,我吃饱了也喜欢批判应试教育。问题就在于,你要打脸就瞄准了打,批应试教育可以,但没必要上升到「中国教育模式」的层面上去吧?谁告诉你「中国教育模式」就等于「应试教育」了?我常听到同学埋怨「我不喜欢中国,我要出去」,仔细问才知道其实人家讨厌的只是中国共产党而已。你讨厌这个党就讨厌这个党嘛,把话说明白多好,你讨厌它就跟它作对去啊,干嘛要跟整个中国作对呢?这话也说给提问者听呢,你讨厌应试教育就讨厌应试教育,干嘛要连带着把整个中国教育都骂了呢?这不吃饱了撑的吗?再说说提问者的逻辑。提问者的想法翻译出来其实是「你看你们辛辛苦苦受应试教育摧残那么多年,结果考分还不如一个半路杀出来的小萝莉,应试教育又要被打脸了啊」。按照提问者的这逻辑,我也来造个句好了:「你看你们这些大老板大富翁辛辛苦苦受中国市场摧残那么多年,结果赚的钱还不如某些半路杀出来的小伙子,中国市场又要被打脸了啊」~~~ ╮(╯-╰)╭ 提问者你看清楚喽,人家妹纸也是完整地修完了小学和初中课程(在哪儿修的并不重要),然后读了三年高中的,才不是半路上杀出来的呢。你这么想,叫人家高中母校情何以堪啊!至于那个「不必上初中和高中一二年级,直接连续上几个高三」的结论,真是不知道从哪里吐槽好啊,叹……我这么说吧,提问者可能想要长高,那么我建议你不要吃饭也不要吃菜了哦,直接拿钙片一箱箱地往肚子里灌就好啦~你的身高一定会蹭蹭蹭往上长的呢~
下班回来就看到这个问题,唉,每次看到中国教育相关的问题就两眼放光睡意全无,于是又屁颠屁颠地来回答问题啦~~在知乎回答问题果然是让时间快速流逝的最好办法,转眼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天都亮了呢,我先洗洗睡了啊~~

啊啊啊有人可能会说我怎么一点道理都不讲呢,因为我觉得槽点实在太多,道理实在很浅显啊,不知道从哪里讲比较好诶 ╮( ̄▽ ̄")╭ 再加上刚从通宵的夜班回来,脑子没那么灵醒,就先这么卖萌吧 =。= 大家晚安~
发表于 2019-9-7 07:2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斯蒂芬霍金难道是对全人类的耳光?
发表于 2019-9-7 07:2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拿个体来代表群体,是给loser的一记响亮的耳光吧。啥时候90%的14岁学生都能考成那样,就算高考制度没问题,也早换了。
发表于 2019-9-7 07: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能力平庸的学渣,来讲一讲曾经遇见过的大牛们吧。
初中同学初二就拿了高中数学联赛冠军,初三斩杀各种国际比赛,高一被北大签走。身边很好的朋友也是初三毕业(等于高三)考到北大。而且他在“高三”之前一直是22:00睡觉,7:00起床,“高三”时候也不过是22:30睡,6:30起。
与题主期待的相反,这些学霸走的往往不是单一的应试道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初三我们都在备战二模的时候,学霸在北京搞数学奥林匹克;一个曾经同班的学霸妹子初二就托福116;基友因为有一天实在闲得很,支付宝里又有余额就报了高口,自学了一个寒假就过了笔试。
或许幸运,从小很少受题主所谓的“应试教育”之苦。真正困扰我的是,我要怎么在一群智商和天赋爆表的同龄人之间展露自己的才华,可能是一场演讲,一次课题展示…(到初三还做了5个小课题QAQ)身边牛人很多,有些不逊色于题主所描述的萝莉,但是如果你真正地去了解、去接触他们,你会为将他们当作应试教育的一块模范标志而感到羞愧。他们每一个人都在专注地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不是对所谓应试规则的一种附和。他们凭着热情,凭着能力,当然,也凭着智商。如果你有天赋,有自己足够擅长的领域和创新能力,为什么不可以15岁考北大?如果你有足够丰厚的积累和足够高的智商,为什么不可以14岁高考677?这跟教育体制有任何关系吗?而他们是凌驾这种体制之上的存在。
所以,如果不是这样的大牛,也没必要片面地贬低他人,将别人的热情专注和天赋贬低为一种对体制与模式的迎合,更没必要误伤所谓的教育模式。


否则会很丢人。


就酱。
发表于 2019-9-7 07: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的逻辑……还好我国的教育没有放弃你。
发表于 2019-9-7 07:3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此言差矣,这和模式、体制啥啥的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不过是一个14岁天才的故事。一个24岁的孩子还在不断复读高考才是对中国教育模式一个响亮的耳光。
发表于 2019-9-7 07: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原新闻,真觉得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嘛。同样是吃饭,人家十分钟把碗里的饭吃完了,你花了半小时,又吃饭又吃菜还聊天。如果上学没逃过课,没有热切地期盼过体育课计算机课健康教育课,没有上课走神聊天传小纸条,没有偷偷谈地下恋爱,没有与老师家长斗智斗勇,那是错过了中国教育最精华的部分。我觉得吧,学校里面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都是与学科知识和考试成绩无关的。
发表于 2019-9-7 07: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不是给了应试教育一个耳光,而是给了所有高考没过677的高考生一个耳光,这个扇耳光的人一定是只有高考分数低于200还能进入上层社会的人。
发表于 2019-9-7 07:3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不谈中国教育制度如何, 个例说明不了问题。
任何公众性的权利与义务制度出台,都应该是普适的。
至于个例可以作特殊处理,很多高等学府,都设有“天才班”。
发表于 2019-9-7 07: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以为中国教育又那么不要脸,天天被人打耳光?

姚明长到2.26是不是给中国平均身高一个耳光?刘翔拿了奥运会冠军是不是给西方人一个耳光?

你们啊,要提高自己的姿势水平,不要总想着搞个大新闻!
发表于 2019-9-7 07:3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真不知道少科大这些神奇物种吗?
发表于 2019-9-7 07:3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教育模式说:
你们总想搞个大新闻,把我批判一番。
发表于 2019-9-7 07: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学里这些高分但年龄很小的孩子, 除非心智早熟, 否则很难适应.

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系里有两个科大来的孩子, 都是年龄偏小, 很早上大学, 一个专业很好, 但脾气非常怪异, 毕业了屡次被公司解雇, 有点象那个被送回中国的女博士后. 另一个一来美国如脱缰的野马一样, 再也不学习了, 生活能力也非常差, 后来被系里勒令走人.

以前听亲戚的小孩说, 他在清华的班里有个少年考上大学的孩子, 比同班的人小4岁, 没有办法适应, 经常不及格.

所以高中的生活不光是为了一个高考, 也是大学前的一个准备阶段, 如果光是学习好而心智不成熟, 不建议跳过这个阶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9: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