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2746|回复: 20

在你看来,我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误区是什么?为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9 16: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你看来,我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误区是什么?为什么?
发表于 2019-9-9 16: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重视横向比较,而轻视甚至忽视纵向比较
所谓横向比较就是与邻居家的孩子,班级里其它的孩子,有的孩子。。。。进行比较,并且不能接受落后
而纵向比较就是看到孩子的进步,与孩子的过去作比较,看到优点和不足,督促孩子的成长
事实上,家长最应该看到孩子自身的成长,而不是看到别的孩子怎么样就盲从,要知道哪怕自己的孩子相比较其他人不那么优秀,只要孩子在成长和进步,不停的进步,追赶和超越只是时间的问题
教育是一件长线的事情,不过很多家长并没有耐心,希望自己的孩子马上就能怎么怎么样,一蹴而就,急功近利,可说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了。
发表于 2019-9-9 16: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自己不上进、不学习,逼着孩子上进学习。
家长自己龌龊矫情,逼着孩子装高雅。
家长自己不靠谱,反倒责怪社会、孩子。
发表于 2019-9-9 16: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来,我国家庭教育中把孩子牵扯到父母矛盾中并形成一种隐形联盟是一种误区。
三角关系,我们讲特别是两个人,尤其是分化程度不高的两个人,他们一方面不能够忍受关系的疏离,一方面又不能分开。就是离,不能离,夫妻两个不能离,但是两个人呢总是相爱相杀,就牵扯第三者,就把孩子拉进来缓解压力,减轻焦虑。而且把第三方扯进来,小孩扯进来,焦虑转向第三方,这个就达成一个新的平衡。
但是常常矛盾跟冲突被掩盖了,暂时平复下来了,冲突还在不在?还在那里。比如说,丈夫工作忙不回家,太太对丈夫比较依赖,但又是指责的,太太越抱怨丈夫越不回家,关系越冷淡。这个时候孩子被牵扯进来母子同盟,妈妈把自己的依赖投向了孩子,抓不住老公抓孩子。
孩子一方面跟妈妈的关系很紧密,一方面又承受不了妈妈过多地干涉跟控制,出现一些情绪问题,甚至厌学。看起来夫妻关系的冲突程度降低了,实际上呢冲突还在,依然在原点。所以三角关系啊它最难的地方不在于抱怨或者寻求缓解,而是他们长期地回避问题。
而且我们发现啊这个家庭三角关系当中,拉住孩子形成联盟,共同对抗另外一方,其实还有一种公开的联盟和一种隐秘的联盟。公开的联盟呢,孩子跟父母我们俩就是一起合力起来去对抗另外一方。
第一个状态里面父母的关系一般,父亲跟儿子结盟,很亲密。那第二种联盟就是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发表于 2019-9-9 16: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久前,读到一名自杀高中生的遗书。


信中这样写道:


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直吵着说要喝他(父亲)带回来的花生牛奶,他当时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来了。还有,他把我带到广东去玩的时候,动不动就打,罚站。之后我一直害怕他,甚至听到他打电话回来我就往楼下跑,我爷爷奶奶把我抱过去接电话我就哭。

在福州这边也是有点什么事情就打,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光扇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他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当然也可以说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虽然我懂这个道理,但心里非常不认同。

而且有的时候他的教育方式太过可笑……说白了,套路太老,套路不深,我并不吃这一套。他们让我有情感这方面的感觉的时候,我感觉到的不是爱。他们只看成绩。

后来到了高中,我曾想过可能会有改变,但我情商低,太天真。第一次月考全校73名,打电话的时候跟我妈说了,我妈说,才73名。我在电话另一边都快气哭了,学校竞争多激烈,其他同学考到前600家长都有奖励,而我呢?

反正我觉得我自己很不好,除了成绩。后来我越来越反感我爸,心情几乎没好过,我就故意不学习,考差点(不是我吹,不写作文,数学睡到广播里说离考试时间还有半小时才开始写,我还是考了全校335名)。我希望我爸能问问我之类的,稍微改改,然后打电话第一句:你是不是不想读了?我给你转到其他学校去,不要浪费老子的钱……

我只要待在家里或者和他(父亲)说话,我的心里就高兴不起来。再然后,我发现我活得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我的心已经变得我自己都感到厌恶了,明明充满了负面情绪, 却……我觉得我自己已经毁了,我的情商太低,情感这方面严重有问题,感觉不到父母对我的爱,分离时不会有不舍,就连喜欢一个人现在想想也只是因为心里很空洞,想放一个人在心里,而已。


我的情感不全,就像小时候不觉得风景好看那种说不清茫然的感觉。然后呢,我对未来感到更加茫然,更加害怕,不觉得活着有什么意思,虽然我知道助人为乐会让人感到快乐,谈恋爱会让人感到幸福,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事会有成就感,但我并没有感到对我多么地有吸引力。


其中,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常见的几个家庭教育误区:
1.孩子不打不成材
2.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
3.认为与孩子沟通没有必要


在你看来,我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误区是什么?为什么?-1.jpg

其实,孩子的不快乐,往往源于父母的不理解。


这封遗书的字里行间,你看不到伤感,只有无处消解的困惑。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凋谢,他感到“活着是没有意义的”,他感受不到爱,不知道为什么去爱,于是也无法爱惜自己。如果一个人还能感觉到痛苦和愤怒,说明他的生命仍旧鲜活,但他说,他什么都感觉不到了。活着对他而言不是幸福,是一种负担。
孩子的世界并非成年人臆想的那样不知人间忧欢,他们甚至比成年人更加通透敏锐,却因为得不到理解而备受煎熬。由于长期的轻视和否定,父母已经不再是那个值得信任的倾诉对象,而是他痛苦的根源。孩子将父母视作自己的神,对他们深信不疑,竭尽全力只为了获得一句无关痛痒的称赞。
当某一天,冷遇和伤害让他逐渐开始怀疑父母,怀疑生活是个谎言。他心中的偶像倒塌了,他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终于在荒原上迷失道路。




他们明明深爱对方,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他一直在叙述父亲的暴力和母亲的冷漠,但却无法掩饰内心深处那些因为不被爱而产生的失落。他不是对父母失望,也不是对这个世界失望,他对自己感到失望。他反复追问,得不到父母的爱,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爱我,还是我不值得他们爱?
父母总是对他不满,认为努力是理所当然的,退步就是偷懒,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要条件,情感交流被拳脚替代。但最可悲的是,他的父亲在得知噩耗以后,并非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无动于衷,而是泣不成声直至精神崩溃。原来,他们也是爱着他的。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是非常需要表达情感的,这是相互理解的基础。




孩子不打不成材?不,盲目打击教育只会摧毁孩子的自信。


父母们自以为是“为你好”,却没有问过孩子,究竟接不接受这种方式的爱?
社会生活给父母们带来了生存的压力和焦虑,而父母们又将这种焦虑变相施加给孩子。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采用缓和的方式,而是简单粗暴的毁灭打击。
打击教育永远无法教育出健康优秀的孩子,只能将更多的孩子推入深渊,让他们成为情感缺失的牺牲品。


社会家庭需要尊重和沟通。


不要指责这个迷路的孩子软弱无能,不堪一击,因为没有人告诉他,究竟应该做“正确”但会让自己痛苦的事,还是做让自己快乐但不被理解的事。逃避现实或许是他能想到的唯一答案。
没有人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他感到别无选择。但如果有机会,我想他会选择成为理想中父母的样子,用尊重和理解对待自己的孩子。
正如圣经故事所说,上帝为了阻止人类建造通天的巴别塔,让他们相互之间无法沟通,继而产生猜忌和误解,最终分崩离析。
一个家庭尚且如此,一个缺乏理解尊重和沟通的社会同样如此。




————心田花开学校
发表于 2019-9-9 16: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了27个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把电子产品当“保姆”
误区:很多家长扔一个电子产品给孩子看看动画或有声绘本,这样自己可以轻松好一会儿;也有家长觉得让孩子看这些,能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拓宽知识面、开发大脑。
真相:长时间看电子产品会影响视力、使孩子养成被动学习接受的思维习惯、懒得动脑。
建议:家庭多进行亲子活动、约定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家长以身作则。


2. 分享孩子的糗事
误区:孩子常常会“犯错”,有的家长喜欢分享孩子的这些糗事,觉得滑稽可爱。尤其是最近过年了,亲戚间在饭桌上常常会这么做。
真相:伤及孩子的自尊心。
建议: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就私下找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下次可以怎么做。而过年的饭桌上,就尽量鼓励和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吧~


3.与别人比较
误区:“别人家孩子”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比较,甚至直接责备孩子“不如人”,觉得这是激励孩子的一个手段。
真相:每个孩子擅长领域与发展顺序皆不同,这样的比较是不公平的。只会挫败孩子的自信心、引起孩子的反抗。
建议:家长先放平心态、多鼓励孩子的长处,让孩子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推荐一套绘本——《青蛙佛洛格的成长故事》,很适合家长陪孩子一起看哦~
在你看来,我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误区是什么?为什么?-1.jpg

4.代劳孩子的手工作业
误区:幼儿园里常有亲子手工作业,许多家长大费周折,力求精致、美观,做出来的作品是不错,却几乎没有孩子的参与了。
真相:幼儿园布置这些做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体验亲子协作的乐趣、发展动手能力。家长代劳剥夺了孩子的这些机会,还会让孩子变得害怕失败、输不起。
建议:让孩子尝试生活中的各种失败和错误,才能真正变得独立坚强。


5.“拼命工作还不是为了你!”
误区:孩子犯错时,许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辜负了自己的期待,说出类似的话,希望以此教育孩子。
真相:这样说会加重孩子心理负担,生怕辜负了父母的期待,久而久之变得孤僻、不爱交流。
建议:多抽些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当做自己忙工作的借口。


6. 把孩子托付给祖辈
误区:许多双职工家庭会选择将孩子托付给祖辈,觉得孩子小没关系,长大了就和自己亲了。
真相:隔代教育有许多弊端,但更可怕的是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感情缺失,变得与父母生疏。
建议:尽量让孩子与自己同住,如若实在没办法,要想办法减轻孩子的失落感,如多视频、电话、写信等。


7.在孩子面前评价其他孩子的不足
误区:有的家长很注意对自己的孩子用积极的语言,却忽略了对其他孩子也这样,会不经意间在孩子面前说其他孩子的不足。
真相:会导致孩子不会赏识别人,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
建议:对其他孩子也要用正面的语言评价。


8.“都怪桌子撞到宝宝,我们打它!”
误区:孩子常常会磕磕碰碰,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哭了,就找到“肇事者”,为孩子“讨公道”。
真相:孩子眼中万物有灵,你只是打桌子,孩子眼中却和打人无疑,这么做无疑是在教孩子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将责任推给别人。
建议: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一方面要告诉孩子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与如何保护自己。


9. 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误区:许多家长总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吃虾要剥好、吃鱼剔骨头,到了自己就是“不爱吃鱼”、“就爱啃鸡屁股”了。
真相:这看似是对孩子好,实际上孩子成了习惯后并感受不到你的好,反而会觉得你不重要、不尊重你。
建议:不要特意将好东西都给孩子,更不要告诉孩子:“为了你我可以牺牲一切。”


10.为拖拉的孩子收拾残局
误区:有的孩子做事慢吞吞的,家长又没有耐心等,干脆就帮助孩子迅速地完成。
真相:孩子的惰性与依赖性只会越来越强,觉得什么事都和自己没关系。
建议:家长要克服自己内心的焦虑,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与任务,帮助孩子树立做事的自信心。


11.为了避免孩子做不好,处处包办
误区: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做不好,常常会担心而替孩子包办一些简单的事。
真相: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成长的机会,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建议:尊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教会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


12.不让孩子做家务
误区:许多家长觉得孩子专心学习就可以了,做家务会耽误时间,孩子也做不好。
真相:劳动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培养责任心,而不让孩子做家务容易让孩子变得“好吃懒做”。
建议: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开始,把做家务的机会还给孩子,且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参与,及时给予孩子肯定。


13.“打针一点都不疼”
误区:孩子打针时,家长常常带着任务心态,认为连哄带骗让孩子完成“打针任务”就大功告成了。
真相:打针真的很疼,孩子会感到委屈与恐惧,也会影响对父母的信任。
建议: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针,打针可能会很痛,让孩子勇于面对生活中的苦痛。同时,打针时要让孩子知道你明白、关心他的痛苦,让孩子知道家长正陪着他。


14.孩子的食物准备得太过精细
误区:许多家长看孩子挑食,就想尽办法将食物做得精细,如将水果打成果汁、蔬菜用辅食机打成泥等。
真相:饮食过于精细影响了孩子颌骨的发育,导致乳牙过早确实、牙齿排列不齐。
建议:饮食均衡,多吃含粗纤维的东西,适当咀嚼硬物。


15. 安全教育过度
误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安全过分关注,“别动”、“小心”、“很危险”是他们的口头禅。
真相:过度的安全教育容易造成孩子胆小、做事束手束脚、不敢尝试。
建议:给孩子讲些与勇气相关的故事,给孩子创造机会去独立完成一些事,必要时家长可以适当“示弱”。


16.不停催促孩子
误区:许多孩子的每日生活都在催促声中度过,似乎忙碌、快速、高效是孩子该有的生活状态。
真相:很多时候孩子的“慢”并不是磨蹭,而是在整理思路让自己做得更好。催促只会打乱孩子的节奏,会导致孩子变得易烦躁、耐性差或反应迟缓。
建议:对孩子多一点耐心,不要用自己的做事节奏来要求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可自由支配的事件;分清孩子究竟是磨蹭还是慢条斯理。


17.不给孩子留期待的空间
误区: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要求父母都会满足,最好的零食、最贵的衣服、最新的玩具.......有时孩子只是一句话,家长就竭尽全力去满足孩子。
真相:孩子没有“期待”的过程,就不会去珍惜这些,因为他们眼中这些都是轻易可以获得的。
建议:对孩子的需求,家长要“延迟满足”,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忍耐;家长也可以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来获得合理的需求;而那些不合理的需求,家长也要学会拒绝。


18. 给孩子打造过于安静的睡眠环境
误区:“孩子睡了,你轻点。”这句话是不是所有妈妈都说过呢?为了保证孩子睡觉时不被打扰,许多家长会努力让周围环境绝对安静。
真相:只要习惯了家里一般的嘈杂声,即使有人来访或有人看电视,孩子仍然可以睡得很香。而家长刻意营造安静的环境,会让孩子稍有一点声音就注意力不集中。
建议:让孩子适应日常生活环境,可以在孩子睡觉时放一些舒缓的音乐。


19. 站在自己的角度锱铢必较
误区:幼儿园拍合照孩子的站位、视频里孩子出现的次数、表演节目谁站前面......这些都会触及部分家长的敏感点,让他们斤斤计较,为孩子争取“利益”。
真相:家长这样只会给孩子树立负面榜样,让孩子变得斤斤计较。
建议:家长要站在全局角度为他人考虑,凡事大度不要锱铢必较。


20.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
误区:老师常常会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分享给家长,如学会叠被子、睡觉有进步等,但有的家长不以为然,有时还要回一句:“这不重要,只要学习好就好!”
真相:生活习惯的好与不好很容易迁移到学习上,只注重学习显然是本末倒置的。
建议:家长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肯定全方面发展才是成功之道;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


21.让孩子死记硬背
误区:面对家长的逼迫,孩子有时候的学习是机械记忆,即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内容本身,而很多家长会以为孩子真的学会了而进一步加大难度。
真相:加大难度后孩子无从适应,受到打击后学习兴趣不断被打击。
建议:家长要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时考虑孩子的实际年龄和相应的理解能力。


22.忽略孩子提出的问题
误区: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常常要变身“十万个为什么”。很多时候家长忙于其他事或自己也难以解答,就会选择忽略孩子提出的问题。
真相:忽略孩子的问题对孩子求知欲和智力的发展是很大的打击。
建议:尽可能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回答孩子的问题,如若答不出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探究答案。


23.胡乱给孩子报兴趣班
误区:许多家长秉持着“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由,帮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
真相:如果孩子对这些兴趣班没有兴趣,身心健康很容易受到损害,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容易受到打击。
建议: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给孩子报兴趣,且要和孩子一起商讨;同时家长应该多开展亲子活动丰富周末的生活,而不是用兴趣班搪塞过去。


24. 对孩子过度夸奖
误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许多家长深信这点,生活中对孩子处处夸奖,一点批评都没有。
真相:孩子会变得害怕失败,争强好胜,听到别人受表扬就生气。
建议:对孩子的表扬要恰当、具体、适度、因人而异。


25.做孩子的“代言人”
误区:有的孩子比较内向,面对陌生人问的问题不爱回答,家长就忍不住做起了孩子的“代言人”,帮孩子全部回答了。
真相:孩子可能只是想要思索一会儿,家长这样做只会剥夺孩子主动说话的意识。
建议:出门前提前告诉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鼓励孩子主动开口;不要催促孩子回答,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


26.替孩子承担错误
误区:有的家长不想让孩子受批评,孩子犯错时急着跳出来帮孩子承担。
真相:孩子会觉得什么事后面都有家长撑腰,对责任感的培养很不利。
建议:家长不要过度保护,要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7用老师吓唬孩子
误区:老师在孩子面前很有威信,有时家长管不住孩子,就会搬出老师,如“你再不听话我明天就告诉老师去!”
真相:经常拿老师吓孩子,可能一时的效果比较好,但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厌恶老师、厌恶去幼儿园。
建议:对孩子多一些耐心,不要用老师来吓唬孩子。


更多学前教育干货,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幼师口袋(微信号:qujiaohuodong)
发表于 2019-9-9 16: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是只关注成绩,不关注成长,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一、只关注成绩,不关注成长。
我们往往把成绩盯得太紧,考试了,不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与谁谁谁相比多了几分。暑假里,孩子们的补习班让人喘不过气来,一天在几个班之间穿梭,其目的都是成绩,语数外补习班要的是分数,钢琴、古筝、舞蹈班要的是等级,书法、体育要的是获奖。其实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关注了孩子的成长,关注了习惯、礼仪、心理、健康等因素,成绩其实是枝头的果实,自然也不会差,况且,走向社会,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也就是书本以外的东西。
二、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家长疏于对过程的关注,甚至有些家长只图省事,孩子闹人了给个ipad,给个电视,只要不闹人就行。从小就全托,只管像军队一样供给,只有等考试成绩出来了,才慌了神,又是打又是骂,有些等到上初三高三了,才说孩子哪一门成绩太差,怎么办,开始病急乱投医。
原因:究其原因,一是功利思想太严重,急于求成,二是思想认知不到位,没有把家庭教育放到应有的位置,不知道当家长也要学习。
发表于 2019-9-9 16: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的一些答案的评论区以及私信信箱里,存在很多懊恼之极的男士,懊恼自己没有在合适的时机参与对“女性”的竞争。


        不要以为这群男人都是矮矬穷,其实里边不乏名校毕业的帅哥。


~~~~~~~~~~
        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有一部分父母秉持着老一套的“大丈夫何患无妻”的思想,不鼓励(甚至反对)儿子早恋,觉得儿子进入社会后只要硬实力到位了,就不怕娶不到称心如意的女人。


      这种观点放在旧社会是成立的(放在毛时代也大体成立),放在当今社会则不成立。当今社会,你闲着的时候别人可没闲着,所以很多事存在一个窗口期,错过了窗口期就很麻烦。


       凡是父母在这个方面用陈旧观念教育儿子,而且儿子居然还听话了,这个儿子就算是被亲生父母坑了一辈子。


        建议有儿子的家庭要鼓励男孩子早点投入特定领域的竞争。
发表于 2019-9-9 16:4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绝大部分的父母并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门技能,他们总是天真的以为自己只要生下了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懂得教育孩子了,但是教育是一门技能,是一门学问,是需要学习加上实践配合经验才能掌握的技能,其中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在师范院校呆得越久,就越觉得教育这潭水太深,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而教育更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来完成的,无数教育家谱写出了那么多的教育方面的著作,涉及方方面面,大学学这几年只算学了个皮毛。
我不知道中国的父母哪来的自信,他们的手段粗暴而原始,他们对于教育的认知停留在“虎妈狼爸"或者哈佛女清华男上,出了问题,他们问的总是"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听话?"很少有人能想到"是不是我的方法出了偏差?",他们不愿意花时间阅读教育方面的著作,也不愿意检讨自己的行为方式、家庭关系...
自己满嘴粗话,却要求孩子文明礼貌;
自己好吃懒做,却要求孩子勤奋学习;
自己暴躁易怒,却要求孩子温顺听话;
自己一事无成,却要求孩子出人头地;
.....
你知道吗?我的第一句脏话是跟我妈学的,但是当我说出那句脏话的时候她竟然很惊讶的质问我:你去哪里学的这种话?!
但是他们就是认为自己懂得教育,每次有人对他们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提出质疑,他们总是极为自信的说"我在教育孩子!"
发表于 2019-9-9 16: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来,最大误区就是家庭的痛苦让孩子来买单,接下来我会用一些事例进行说明。
一个小孩,初中生,他来医院就诊的时候呢,那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发作。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知道,就像范进中举那样子的那种歇斯底里,是因为这个原因要去医院看病的。但你通过了解以后你会发现,发现什么呢?
这个孩子在他发病的前一天晚上,他的父母刚好谈好离婚,父母两个人坐在客厅,一个人坐在沙发就把孩子叫出来说我们要离婚了,你决定跟谁。然后把那个离婚协议书往孩子面前一放。这个孩子什么话当时都没说,然后默默地回到自己房间,结果第二天孩子起来就开始歇斯底里发作了,胡言乱语,语无论次。
孩子说当天晚上当他妈妈、爸爸跟他说闹离婚,让他决定跟谁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被分裂了,恨不得把自己掰成两半,一个给他爸,一个给他妈。那其实这就是孩子的一种忠诚的分裂,孩子帮谁都不行,两个都想帮,又不能把自己分开。你会发现这个家庭孩子出现了问题,暂时又不离婚了。
你们说在这种情况之下,父母说这孩子病好了,我们再离婚,你们说这孩子的病能好吗?很难好起来,对不对?因为他病好起来,父母就要离婚了。所以如果这个父母能够和平离婚也是好事,就别把孩子拉扯进来。
其实在这个冲突里面孩子成了替罪羊,这些烦恼本不应该由他来承担,本不跟他相关的。父母结婚也不可能因为孩子结婚。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年龄特别小,他很容易就把这种冲突接过来,认为是自己的错误。父母两个人之间的冲突,父母的痛苦就变成了孩子的痛苦,家庭的痛苦也会被孩子完完全全地感受得到。
当孩子感受到家庭痛苦的时候会怎么样?他会通过两种方式去释放他的痛苦。一种方式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向外释放,他可能会把痛苦向外攻击的方式。那么这个孩子在临床上的表现就是很有攻击性,或者焦虑不安,或者有一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那这个孩子在学校里面就是问题儿童啊,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下课了欺负同学,然后恶作剧啊,甚至在放学路上欺负其他同学呀。其实有的孩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痛苦的,叫向外释放。
那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什么?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发表于 2019-9-9 16: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俗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我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在于,很多父母自己品行不端、游手好闲、沉迷手机,甚至赌博、酗酒、暴力,却希望培养一个品学兼优、积极上进、温文尔雅的孩子,可能吗?
不管是做家长还是做老师,永远记住,身教重于言传。
孩子不仅看我们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看我们做什么。
从学生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最大的误区在于父母的打击教育。
很多家长很喜欢打击和否定自己的孩子,拿自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
以此来表现自己有多高明,多正确,维护父母的权威。
也有的家长妄图通过这种打击否定教育以及和别人家孩子对比,来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进取心。
他们不懂,孩子其实是很需要鼓励和肯定的,渴望做唯一的自己,而不是第二个别人。
一个长期得不到父母鼓励和肯定的孩子,往往会自卑、消极。
发表于 2019-9-9 16: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误区就是…太多把自己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
发表于 2019-9-9 16: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1.把孩子当宠物养,不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看待。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必须的听自己的话。
这种父母控制欲极强,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么很没有自我意识,要么自我意识非常强。

2.无视孩子的个性,思想以及情感需求。

3.认为自己为家庭付出太多,孩子必须要怎么怎么样。这完完全全是一种情感绑架!

4.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资产,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的跳板。
这种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吃我的,穿我的。所以我说的话你就必须得听”,“我在你身上花了这么多钱,你怎么就这么不长进。”,以及“你看我从小到大给你花了这么多钱,长大了你可得好好报答啊”等等。

5.喜欢把自己失败的人生,以及没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孩子。
这种家长把自身童年,投射在了自己孩子身上。认为自己没完成的事,孩子应该替自己完成。无视孩子自身的想法与需求。

6.把家庭教育看得太简单。单纯信奉“男孩穷养”,“女孩富养”,“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类旧社会遗毒。
能把一句没什么逻辑的话当成教育学圣经,这种人还是别生孩子了。替你孩子感到悲哀

7.做不到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能与孩子平等的交流。

8.以各种类似“我是为你好”的流氓借口,把孩子当出气筒,对孩子实施辱骂,甚至暴力!
这类型家长是典型的流氓!当自己的面子,家庭威严受到了孩子的挑战,就会不讲道理,不管孩子说的是不是合理的,就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这类父母一般社会地位较低,在外面经常受气。回到家了就只能欺负在生理上比自己弱小的孩子。

-------------------------------- 2016.07.01 更新 --------------------------------------------------------------------------
9. 喜欢把孩子的成就归结于自己的”教育有方”,并喜欢在中年人的饭局上传授所谓的“教育经验”
这一点可能不是那么的具有普适性。具体而言,就是说有些家长自己low的一笔,而孩子却很优秀的情况下,家长倾向于向自己的同龄人炫耀自己孩子。这类人一般喜欢说:“看看我家孩子,在我的教育之下,今天XXXX了”;或者“当初要不是我在XXX时候,教育了你,让你XXXX,你能像今天这样优秀吗”。这类家长喜欢把孩子的优秀归因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自己身上。其行为跟奥运会运动员拿了奖却说是国家的功劳一样无耻。当然,这样的家长的典型特征就是好面子。
发表于 2019-9-9 16:4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答一两句,
我觉得最大问家庭教育问题就是,真的太看重成绩了。
不过这也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
问题也不光是出在家长身上。
但由于过分在意成绩,以至于忽略了很多应该注意的东西。


我们长气说不要过分的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小孩比较,
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但是当家长知道考试成绩的那一刻,
有几个能做到控制自己的脾气的?
有几个忍得住不把孩子拿来比较一番的?
看中成绩其实只是我们看中“功利化的量化标准”的一个缩影,
就像一个家庭里面,经济收入往往能决定家庭地位。
其实这就是成年人世界的阴影,在笼罩着孩子的世界。


又有多少家长,为了成绩,剥夺孩子的愿望和爱好。
有多少家长把孩子当作了自己弥补遗憾的工具,
又有多少家长的“面子”系在了孩子身上!
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成绩”几乎被所有家长视作,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唯一能回馈给他们的东西。
所以被看得过重。


除开家长自身心理层面的因素,
社会因素也是必须被讨论的,
不管家长的经济水平,文化教育水平是怎么样的,
他们都会关心孩子读的学习,孩子的成绩考了多少分。
因为“成绩”是在一个公开环境下,
社会对孩子的一个划分工具。
特别是高考,更是一把大尺子,每一分,都是多少万个孩子。
“成绩”关系到孩子是否有机会进入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我甚至见过为了孩子一直不敢离婚,等孩子高考一结束就去离婚的夫妻。
他们为了什么?
就怕影响孩子的“成绩”。


我们在家庭教育阶段出现的很多问题和悲剧,
都是为了“孩子的成绩”的衍生品。
我们行为导向,思维模式,一切都在向成绩看齐,奉成绩为尊,
而不是以人为本,以人为先。
这不光是家庭教育造成的。
也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风气造就的问题!
文末照旧送上福利
欢迎各位同学关注下面的专栏
和呆哥一起来刷数学题
加呆哥微信 daigemath166
领取更多学习资料
是不是感觉措手不及的惊喜!
高中数学每日一题
发表于 2019-9-9 16: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这个问题就很想说说我的经历。

从小到大,家人几乎没有夸过我,永远说我什么都干不好,特别没用,好像越把我贬低的一无是处,他们越高兴。
举个小例子,有一次我妈妈同事的女儿来我家玩,画了一幅画,是我妈妈工厂里大烟囱,那个女孩走了之后,他们不时地就说,怎么人家会画我就不会,我怎么那么没用,但是他们从来也没带我去看过那个大烟囱长什么样子。
三四年级的时候,我妈又一次一边夸我表姐一边贬低我骂我,当时感觉很绝望。自己一边哭一边在本子上写满了“我想死”,我妈看到之后,露出了很轻蔑很不屑的表情,说我有毛病。
而且我在他们的重压下变得很内向,在学校经常被欺负,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先来骂我,最后一定还会说那一句“你没用”。


现在我准备考研,在全力备考,我认为这对我的人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妈不光不鼓励我,不支持我,反而时不时的告诉我考研没有什么用,经常打断我复习,就算我告诉她很多很多次这对我很重要,她还是要打断我。
只是因为她不喜欢我学的专业,看不上我想往大城市发展的想法。
她在一个二线城市拿着每个月三四千的工资就很知足了,并且想让我也这样过一辈子,随便找个差不多的人嫁了她就满意了。(这都是她亲口说的话)
我一定要闯出去!!!不是为了给她看,因为我知道她看不上我,只为我自己活的心安理得!
发表于 2019-9-9 16: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自尊却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孩子的尊严,而且相当不民主,家长说的都是对的,家长说的必须要听。有一次我爸我妈吵架,要去买馒头,都不愿意去,我怕他们打起来就主动去买,我辗转四周终于买到,买完我妈嫌我慢,不容我辩解的骂我,然后在我妈上班的地方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叫我跪下,把东西摔了然后她坐在那里女王一般看我蹲在地上捡。我那时候特别生气,我的尊严被践踏的不成样子,然后我身边一个同学的妈妈还说呀,小孩子有什么尊严,教育的是之类的话安慰我妈,我一摔门就走了,要是三两岁也就算了,可当时我15啊!15岁是什么年纪,正是一个孩子开始学会自尊自爱的年纪,我脾气还算可以,但是那天我打电话找基友骂了一个小时的脏话,那天的感受我特别记得清楚,骂了一个小时都不解恨,我想拿起菜刀上街砍人,见人就打,再不哪怕砍自己也行,总之特别愤怒,非得闹出点事不可,哪怕死了也无所谓。但我三生有幸遇到了一些很好的朋友们,他们也是劝导我,让我逐渐能把自己的情绪控制过来。所以这种教育下孩子极端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孩子是食物链的最底层,父母吵架倒可以互相拌嘴,而孩子呢?他们只能逆来顺受,除非你走极端,你先反抗这个社会,再反抗你的家庭。
发表于 2019-9-9 16: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 多跟成绩好的同学玩,少跟那些成绩坏的坏孩子玩
2. 我这还不是为了你好
3. 你不惹别人,别人怎么会惹你
4.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5. 别人家孩子又考100分了/买房/娶媳妇/升职/买车了
6. 你都是我生的,你的手机/日记我还不能看?
7.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
8. 自己没做过第一,逼着孩子拿第一
9. 盲目帮孩子选专业
10. 没完成的梦想投射在孩子身上
11. 棍棒底下出孝子




总结:他们讲得过你的时候和你‘讲道理’,讲不过你的时候和你‘讲伦理’。
发表于 2019-9-9 16: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最大的误区,就是没有正视自己是个庸才,生的孩子也是个庸才,总是希望孩子会发光发热,有一天会出人头地,总是一厢情愿地去教育孩子,有的甚至砸锅卖铁,背井离乡去打工,放弃了天伦之乐,疏忽了亲子关系……
其实,就现在而言,孩子长大了,不啃老已经很不错了,靠孩子养老,那是想太多,所以,孩子成才不成材,和家长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有上进心,很好,父母支持你,没有内驱力,就想做个小平民,也很好,学个一技之长,新东方学个炒菜,蓝翔学个挖土技术,能自给自足,有饭吃有屋住,不是也很好么……至于结婚生娃什么的,一切随缘,连子代都靠不住,还想着孙辈么?
所以,做父母的,应该对自己好一点,不要老想着让子女吃苹果喝牛奶上补习班,爱吃吃,爱上上,啥都不爱就拉倒,千万别逼着他们,吃力不讨好,惹得一身骚……
发表于 2019-9-9 16: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都是为你好!”
都是为了孩子好,什么时候父母为了自己好了,才是真的对孩子好。
发表于 2019-9-9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在教育的部分,最大的误区就是:把人没有当成一个生命来看待。
那我们不把人当成生命来看待,把人当成什么来看待呢?把人当成一个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机械物质在看待。所以我们总是试图去改变一个人。去让一个孩子按照成年人的想法去做事情,然后去教导她的时候,能按照自己的模式去吊到对方,至于对方想不想做,对方的看法是什么?对方他自己特有的学习模式是什么?生活模式是什么?我们是完全不思考的。所以这其实就是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把人当机器看。
这个时候当我们把人当机器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机器它最重要的是有能力。比如说你现在有钱去买一个机器的话,那你会买什么?你一定会选功能好的。所以我们也把培养人的时候,着重的方向就是培养一个人的功能。所以说让一个人有学习的能力呀,有沟通能力呀,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意志力呀,就是所有的功能,就是有用、有能力。
那事实上,你会发现按照这个方向去培养孩子的话,最后一定是惨败的。那这个惨败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个部分:亲子关系完全破裂。所以很多人到了成年以后不愿意跟父母去交流去沟通。很多孩子去了国外以后父母反映我家孩子不爱给我打电话,这就是亲子关系的破裂。那更有严重的可能孩子跟父母大打出手,都变得不孝顺了。很多父母都会说这孩子变坏了,事实上你有没有想过父母在这个部分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
第二个部分:这个孩子可能在他一生的成长当中留下心理的伤痕。这些心理的伤痕会表现在他的个人事业的发展、他的健康状况、他的婚姻以及他自己跟子女的关系,都会受到一系类的影响。这个实际是都是因为把人当做机器看待了以后给对方造成的伤害。
那反过来把人当做一个生命来看待的话,那么你可能就会关注他在想什么?他独有的模式和方式是什么?他的意愿是什么?然后你用符合他的这种模式去跟他交流去沟通。而不是你想要他怎么样?而是他想要怎么样。在他想要的基础上你去带着他往前走。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家庭矛盾激化的原因。


汇爱家——助力千万家庭幸福!
发表于 2019-9-9 16:5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其实是不尊重子女的独立人格,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子女也是人,有自我意识和尊严,需要被平等地对待。所以他们总是在孩子面前强调权威,父母的话是对的,是为你好的,是不容质疑的。因此他们就认为可以随意地支配子女,毫不在意子女的想法,甚至打骂侮辱,对于他们来说,子女就好像是他们的私有物品,想怎么处置都行。其实我认为中国父母最需要的是放下父母的权威,真诚的对待孩子,脱下面具,回归柔情的一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9: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