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787|回复: 0

《柳叶刀》发文“绝经后激素治疗,乳腺癌风险增加”,激素治疗真的不能用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4 19: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2019年8月,医学领域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了一篇荟萃文章,综合分析了国际上近年来陆续发表的几十篇临床观察研究,经过统计学整合再加工、分析后得出结论:绝经后激素治疗乳腺癌风险增加。

文章遵循医学论文的客观性、严谨性,表述为“没有证据显示激素治疗直接导致乳腺癌”。但媒体还是将其演绎成“激素治疗诱发乳腺癌”。给绝经后激素治疗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关于激素的争议由来已久

w2.jpg

其实,绝经激素治疗已经有超过50年的历史,对于这一治疗的学界争论也不是第一次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几起几落的争论声中,激素治疗的新药不断产生,使用人群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医生认可这一疗法。

在此,笔者想说明两个问题,首先,这一治疗的安全性比较好;其次,绝经妇女需要激素治疗,至今没有更完美的药物可以替代。

回首20世纪,女性激素可实现人工化学合成,为健康领域带来了两大成果:避孕药的应用和性激素治疗。至今,成百万、千万的妇女从中获益。

女性激素使用是临床医学观察论文中涉及较多的话题之一,对其研究也较为充分。在众多的观察论文中,没有不同的声音才是不正常的。

仅最近20年,关于女性激素的研究,最具轰动效应的就有三次:2002年,美国女性健康研究提出激素对心血管疾病和乳腺癌的风险;2015年,巴勒斯坦地区荟萃文章提出激素对卵巢癌的风险;2019年8月,北美乳腺癌协作小组荟萃文章提出激素对乳腺癌的风险。这三项研究的论文都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上,在业界引发了讨论。其中,两项研究还经媒体发酵,甚至引起公众的恐慌。

w3.jpg

理性看待这把“双刃剑”



站在从事妇科临床工作30年的医生,也是几十年医疗健康媒体读者的双重角度,笔者有两点想法:

第一,正如盲人摸象的故事隐喻: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避免不了片面性,最好是对每一个结论都不要全信,或者先思考、再接受。

首先,此研究是一组心血管医生针对平均年龄60多岁妇女进行的临床试验,得到的结论不能完全平移到真实的妇科临床实践中。但是真正的科学态度允许出现不同声音,并从争论中不断进步。

2002年的那场争论带动了更多角度的思考。十几年来,各种探索、改进更好地造福了绝经妇女。例如,今天更强调激素治疗的个体化,就是从2002年的研究中“万人一处方”的教训里得到启示并做出的改进。从那次争论后,学者开展了各种黄体酮和天然雌激素的研究,已经选出了更加安全的天然药物。也是从那场争论中产生了启动时间窗理论,即激素治疗在绝经女性激素缺乏后越早开始,使用受益越大、风险越小。

2019年8月北美乳腺癌协作小组的荟萃文章,同样需要多角度考量。目前看,这个荟萃分析中纳入的研究,有些并不是随机对照,其中有患者自我选择的偏倚。研究纳入的10万名患者中,99%以上使用的激素治疗方案是“2002年争论”前普遍采用的方案,仅有300余人使用的是2002年以后提倡的天然黄体酮。“绝经后激素治疗乳腺癌风险增加”的结论,在2002年以前并不新鲜,只是这次是由肿瘤专家团体提出来,口气更加严重。这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多年来,肿瘤科医生对绝经激素治疗了解相对较少。由于经常接触乳腺癌患者,他们对和乳腺癌有关的很多因素都心存疑虑。这些肿瘤专家在文章中用很大篇幅讲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肥胖会增加乳腺癌风险。在肥胖人群中,“激素治疗”已经不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了。另外,目前全球推荐多年的激素治疗方案是否会增加乳腺癌风险,文章却没有涉及。

w5.jpg

第二,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近几十年来,媒体关于致癌物的概念炒作已经无所不及,从日常生活中的炒菜、腌菜、烧烤、煮鸡蛋,甚至到瓶装水,都被发现含有致癌物。但是,很少有人科学、严谨地告诉公众,如何频率、吃多少这类的食物,会多大概率地导致癌症。很多仅将实验室结果直接拿到生活场景中。炒作引起的恐慌、造成的负面效应,远超致癌物本身。

例如2019年8月的这篇文章,本来是个很平常的临床观察结果,但在媒体的解读、发酵下“变了味”。事物都有两面性,“绝对没有负面作用”的药物,只在江湖传说中存在。是否要应用绝经激素治疗,要总体考虑疾病-效益比,使患者受益最大化,而不是“绝对没有负面作用”。

另外,文章中提到了“早绝经”是降低乳腺癌风险的因素。但早绝经后再进行激素治疗,部分抵消了这个好处。这是纯理论层面的讨论,没有设身处地地把这部分患者放在同龄人的大背景下全面考虑。相比因早绝经带来的身体多器官退行性变化、生活不便和失能,生活质量的下降、幸福感缺失和全因死亡率增加却没有提及。

因此,笔者建议,公众面对扑面而来的医疗健康信息,要善于思辨、从容生活,最重要的是相信专业医生给出的解释。

文/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王朝华

阅读更多热文

w6.jpg

王辰院士讲述“开学第一课”,祈学子成良医!


编辑制作:王建影

w7.jpg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w8.jpg

w9.jpg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点击“阅读原文”或访问yuanben.io查询【5DPERW2K】获取授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6: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