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漠中,塞西格发现了一种在文明中无法实现的自由;一种没有被财产羁绊的生活。
英国探险家、游记作家威福瑞·派屈克·塞西格(wilfred PatrickThesiger,1910~2003)的声誉是通过在 20 世纪 40 年代史诗般的探险旅行而建立起来的,他两次穿越「空白之地」(The EmptyQuarter),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砂质荒漠,是阿拉伯半岛最可怕、最不为人知、最人迹罕至的地区。
塞西格第一次穿越开始于 1946 年 10 月,他从阿曼的萨拉拉港(Salala)出发,自穆辛(Mughshin)人沙漠,有四位拉希德族人(Rashid,或称 Rawashid)陪同,途经阿布扎比酋长国的利瓦绿洲(Liwa oasis)和阿布扎比城,再经阿曼于 1947 年 2 月返回萨拉拉。第二次塞西格从也门的曼瓦克井(Manwark Well)出发,经阿布扎比酋长国的利瓦绿洲,于 1948 年 3 月到达阿布扎比城。
他的两次勇敢穿越是冒险和探索的经典之旅。他的动力并不是主要为自己获得荣耀,而是为了分享贝多因人生活的艰辛并赢得他们的友谊。他并不是迷恋沙漠本身,而是对那些居住在沙漠的人们表示钦佩,他的信条是「生活愈清苦,人品愈高尚」。
在探索「空白之地」的五年中,他总是骑着骆驼和徒步旅行,总是穿着贝多因人的服装旅行,总是和贝多因部落的同伴们一起旅行。这是一种苦行僧似的生活,塞西格却从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在沙漠中,」他写道,「我发现了一种在文明中无法实现的自由;一种没有被财产羁绊的生活。」
从蛮荒奇观中汲取养分
威弗瑞·塞西格一直认为,自己对探险的嗜好源自在埃塞俄比亚度过的那些岁月。他于 1910 年出生于埃塞俄比亚的首府亚的斯亚贝巴。塞西格在埃塞俄比亚度过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七年,成长在一群仆役与部落土著之间,幼年就能骑马、射击,每天与动物和自然环境相处。从蛮荒奇观中汲取的养分,造就了他一生对探险的热望。
六岁时,一场埃塞俄比亚的内战,小塞西格目睹了拉斯·特法里(RasTafari)战胜李·雅苏(LijYasu)后的胜利游行。部落战士们身上脸上涂满颜色、饰满羽毛,带着各形各色矛枪,唱着战曲,呼啸穿过他的家门。这个特殊的经历对他来说一直是「蛮荒气质」和「野蛮与色彩」的象征,为此他愿意耗尽一生去沙漠、沼泽和东方的高山找寻。
在英格兰参加「学前班」时,威弗瑞发现自己不合群,并被冠以「具攻击性」的名号。他所叙述的非洲经历被同学视为弥天大谎,他为此闷闷不乐。父亲的猝逝让他遭受了更进一步的打击。在伊顿公学就读期间,他过得还算开心。这段经历塑造了他性格的另一面。这里的斯巴达体制使他更加坚韧,这所古老的学校让他更加确定自己对历史的热爱。
1929 年,塞西格就读于牛津大学,主修历史,但他却在运动方面更为成功。从 1930 年到 1933 年四次赢得了拳击比赛的冠军,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担任大学拳击队的队长。大学期间,他被邀请参加拉斯·特法里加冕为哈里·塞拉西一世皇帝的典礼。塞西格是这场世纪大典唯一的皇帝私人贵客,得益于他父亲曾在 1916 年的内战中一直支持特法里。这个加冕典礼渐渐促成了塞西格 1933 年的第一次探险远征:寻找埃塞俄比亚阿瓦什河(Awash)的尽头——非洲最后的一个未解之谜。
塞西格是第一个成功穿越奥斯萨苏丹(Sultanateof Au ssa)的西方人,并且第一个绕行阿贝盐湖(Abbe)——阿瓦什河最后汇入的一个盐湖。尽管他全程都受到残暴的达纳基尔部落(Danakil)族人的威胁,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