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反对所有无理由猜测家属动机的(讹诈、小三)等等,这种猜测完全是阴暗的看热闹心理,除了带节奏毫无益处,患者家属过度情绪化和掺杂谎言的陈述也是如此。
其次,这里面没有什么站队不站队的。目前死亡原因未出,一不能明确第一次未能入院与产妇死亡的因果关系,二不能澄清第二次入院到手术及后续处理医院有没有处理失当。这两点不明,都无法谈问责。但暴露出这家公立医院管理混乱,对危重产妇重视不足是事实。不是说患者家属没责任,但不要被感情和认知失调左右了理智。
这很可能是一次医疗资源不足,医院管理漏洞百出,托人办事社会环境文化引导,家属危机意识不足共同造成的悲剧。
医院作为权威机构,应当具有更多医疗知识和危机意识, 即使不考虑人文关怀这种奢侈品,医院方面也暴露出很多问题。
(1) 住院转院管理混乱。为什么门诊医生开出住院单却无法协调入院?门诊医生如何评判入院指标,是否有急诊指标?后续为什么没有跟进?足月先兆子痫高危孕产妇是否不能加床或有其他指引?即使转院,为何允许患者自行离开?是否充分告知患者危重情况?是否签署患者知情免责同意书?
(2) 首诊负责制,讨论高危孕妇转院的合理性,是否制度漏洞。为什么在该院建档产检的孕妇,且高危情况被要求转院,建档管理是否有问题?高危孕妇因无病床转诊转院是否有先例?是否是常态?这种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如该院的医院是否会接收?他院是否具有临时处理这种非建档高危产妇的能力?
很多回答说医院都让你转院了你怎么不转?这是缺乏对孕产妇这种特殊患者的更多了解。孕产妇建档规则就是为了尽量避免出现这种临产无法救治的情况。到临产再让患者选,转不转院都是高风险,这就是有一线妇产科工作者提出高危产妇除非向上级医院转院,否则必须收治。
如果大家谴责不懂医学知识的家属不重视,那目前看来懂得医学知识的医院做出的转院决定是不是更草率?这里的矛盾就是,如果是危重病人,为什么该医院觉得能转院;如果这都不是危重病人,几小时内出现破水大出血,是不是危重病人的指引有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这种转院是常态,是否说明该院建档管理严重超载,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依然超额建档,造成医疗事故隐患?
(3) 床位调配的疑点。需要澄清的问题。下午的床位,是有病人出院还是能够临时调配床位?
(4)第二次入院紧急救助是否存在不专业不及时?需要澄清很多问题。可能是最关键的,但目前披露信息过少,不能判断医务人员有没有失误。其实只有这部分涉及到医生和护士的,因为第一次入院失败是更多医院管理问题。产妇死因是什么?是否和第一次入院失败有关?是否和第二次收治之后处理有关?下午独自在走廊等待期间,有大出血情况么?是否没有及时专业指引和护理?有答案提及医院全程有监控,如果是事实的话是很好,对医生病人都是一种保护。
医生是一份很辛苦也很值得尊敬的工作,在现在医疗条件不足,医生知识价值不被尊重,医生超负荷劳动的情况下,大众站在医生这方面保护医生是好的。但这件事暴露的显然是医院管理而不是医生的问题,所以出于保护医生的立场去掩盖医院管理的过失,仅仅是一种混淆概念。并且这里体现的是一种医院管理的积弊而不是个例。这种医院管理混乱,将医生和患者同时置于高风险环境中。这件事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就是不合理的一味问责产科医生和护士,真正该问责的是医院的管理层。
患者家属,作为被帮助对象,缺乏医学常识,低估生产风险,盲目迷信大医院,事后撒谎。
(1) 低估了高危产妇生产的风险。高龄,刨腹产历史,妊高症,所处环境医疗资源紧缺(存疑),一系列前提下生二胎,本身对家庭来说就是高风险行为。但他们的家庭已经为这种行为承受了巨大的代价和痛苦。
现在为这个谴责受害者的,我想很多人都只是出于恐惧心理,生怕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事实是,目前我们的医疗资源调配下,高龄产妇生二胎是多么大的家庭风险。
在他们看来,如果谴责受害者就说明这是个例,“都是因为他蠢”这句话说出来以后,就会觉得自己不蠢,自己不是信息缺乏被掌控的那一方,这种糟糕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心理会好受些。类似的,如果谴责“都是找老公时瞎了眼”,这样自己找的老公只要不瞎眼,自己不找老公,自己不生孩子就没问题。完全是转移焦虑。反过来,如果谴责制度、社会医疗资源不足、社会风气等等,就说明这是通例,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不一定是以产妇死亡这种形式,也可能是以其他形式。这么想不免得加强焦虑和不安全感,所以很多人跳出来指责受害者,甚至加以无端的揣测,都仅仅为了心理痛快一点。
灾难发生时,总有些自以为“思辨”的人,有一种优先“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优先给予遭难者同情安慰的思维,并且轻松的将遭难者的过错简单化和夸大,殊不知这才是一种渺小懦弱的逃避式思维方式。
(2) 错误估计了转院和找床位的风险,坚持不转院。但就像我们上面讨论的,对比在建档医院等床位和转院到完全陌生的医院就诊,哪个对高危产妇风险更大?这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在当地的医疗体系里,什么样的处理才能让产妇免于一死?是家属还是医院能让产妇免于一死?的确,现在我们事后冷静看,很可能此时转院才是最有可能救产妇性命的方式,虽然在死因不明确的情况下,这种讨论也只能是一种揣测。
然而关键是,当时家属很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选择。可能在当时的家属看来,转院不转院风险都很大,但也都没大到立即要人命的程度。从家属带产妇回家吃饭等等情况,可以看出家属对于产妇面临的风险是非常忽视的,至少在产科主任告知之前不了解可能要马上手术。那么为什么家属不了解这里面的风险呢?毕竟已经去过医院了,门诊医生没有告知吗?还是医院的指引造成了误解?
换句话说,为什么家属不相信和服从医院的转院建议,难道仅仅因为家属傻、家属坏、家属忽视风险,还是因为的确是医院有不专业不尽责的地方,造成家属对风险认知不充分?
在这个事故中,第一,虽然看似是家属做出的决定,但实际上是医院先通过转院这种方式强制将两种高风险性选项推到家属面前,让家属自己承担这种责任。第二,开出住院单又不收治的这种操作,显然也会影响家属的判断,认为还有可能性住院,换句话说既然能转院情况可能不太糟,要知道很多危重病人你想转院医院都要拦着。所以他想只要找人,就还能住下。第三,是否充分告知患者风险,这种患者不是你说建议转院,责任就可以推干净了的,充分告知和免责既保护患者,更重要是保护医生。医院管理漏洞又反复横跳,完全丧失了权威机构的专业性和尽责性。这种尽责性和专业性丧失不可能不影响病人和家属对医院建议的信任。
医疗是一个权威行业,我们建立医疗体制就是因为在社会分工中不可能每个人都掌握复杂、成体系的医疗知识。我们在面临亲人危重情况下,没有足够的知识和客观冷静的态度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社会建立起医院,将这部分权威权力和判断责任交给医院和医生。理想情况下,即使你是个傻子,进到医院里完全听医生的也应该没问题,医生和医院会帮助你做出目前看来最好的选择。对医生和医院的信任,是医疗制度的基础。家属私自做专业判断和风险判断本身就风险很大,这里促使家属这么做的,毫无疑问就是对医生和医院权威感信任感的缺失。“你说的多么严重,我都认为你在糊弄我、在推卸责任。” 这种想法不少见吧。
这种对医院权威性的信任缺乏,目前看也是广泛的。不是一个两个家属和患者“蠢”“傻”,或者一两个医生医院不尽责就能概括的。上学的时候,曾经听过从业几十年的老教授回想以前的医患关系,患者再没有文化也非常信任和尊重医生,医生也因此具有更多的父母之心。到底是医院医生先不尽责,还是患者先不信任医院医生,这现在看来就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陷入这种讨论就是浪费时间。如何重建基础医疗体系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医患信任关系才是当务之急。
(3) 服从了当地的社会风俗,比起按照程序转院,更相信托人办事。这个我想,所有在二线以下城市和县城生活过的人都不要否认吧。有时候这种方式真能办成事,所以人们才相信它,但有时候引导人们做出错误判断,害人害己。文化风俗方面的事情过于复杂,不做评论。
(4) 事发后在舆论面前发泄情绪,不理智的(有意图的)指责医生和医院,并且掩盖了部分事实,起到了反效果。
现在大家因为被各种事件反转搞怕了,变成矫枉过正,看到这种不理智并且部分虚假的情感发泄就本能反感,因而开始一味谴责家属。然而,这不也是一种不理智吗?
关注证据,关注事实,不被任何情感左右才是真正的客观。希望官方能给出更详尽的事件调查报告。
所以我也反对高赞答案第一名,因为他表面客观,实际在通报出来之后,却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略过医院明显的管理疏漏,而强调家属的不理智和掩盖事实,试图用一种戏谑的语言拉拢更多人谴责家属。我不喜欢揣测他的动机,只是单从行为上说,他也算不上是尊重医学和尊重证据。作为一个从业者,这种不理智,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
最后我们站在医院的立场考虑,为什么医院会给出如此迫不得已,但不尽责、不安全的转院建议呢?是个例吗?遗憾的是,很可能也不是个例。如果不是医院的刻意疏忽(例如能够加床而不加床),那么就只能是医疗资源的不足,即,实在是没有床位、没有医生、没有护士,即使所谓建档高危产妇,也必须要冒风险去其他医院。
什么造成我们现在的医疗资源不足呢?
现在我们的现状是:首先,医生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比例,他们多年寒窗苦读的结果不能带来相匹配的物质和地位回报,医生苦。其次,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当医生,当好医生成本过大,只能靠责任感和信念,医疗资源进一步不足和分化。最后,医院管理落后,医疗资源不透明,部分从业者缺乏职业素养,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推卸责任,商业医疗陷阱重重,乱象丛生,患者不信任医生和医院。造成恶性循环。要知道对权威的信任这种东西,不是一就是零,有一次不专业不尽责的事件就会大大伤害患者的信心,造成对医疗体系的普遍不信任。凭良心说,我陪同家里老人在北京上海和二线城市各大医院就诊多次,这种必须去大医院,必须去北上广的就医思想,目前简直就是缺乏普遍医患信任下无法反驳的常识。
回过头想,医患矛盾严重,但对医生伤害最大的是患者吗?不是,也是医疗制度,只是这种伤害是长期的、隐形的,不是爆发性的,所以容易被人们忽略。我们现在的公共医疗普及显然是建立在对广大医疗从业者的知识、经济、体能压榨上的,这种行为无异于竭泽而渔,难道最后还能逼人上医学院吗?逼出来的医生你敢用吗?
医疗资源的不足本质还是社会福利不足,都说我们现在经济体量多大,基建多厉害,电子科技多厉害,然而基础医疗这个问题还能再拖下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