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12|回复: 0

成年人如何与父母“分手”?一份科学的春节自救指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30 20: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次放假回家,第一天第二天,爸妈和我还会好好相处,有种和谐美满的气息;撑不过第三天就会起矛盾,互相不满意,一切不舒服的感觉都会卷土重来。每次放假前都盼着回家,而每次回家几天后就又开始盼着假期结束了。不知道为什么我在家会觉得这么累。”

曾有一位粉丝这样留言给KY,一定有很多小伙伴都觉得感同身受吧。前两天某合唱团的新作《春节自救指南》在朋友圈刷屏了,一种“回家是一场恶战”的焦虑在四处弥漫着。

心理学家Yuko在2016年提出了Family Jetlag这个概念,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感受。Jetlag是“倒时差综合症”的意思,长时间飞行之后到了一个有时差的地方,出现各种不适,例如从北京到纽约旅行的人,就会因为两地12个小时的时差而不得不颠倒昼夜。“倒时差”会带来疲乏、食欲不振、生物钟混乱等一系列状况。

而人们在假期与家人团聚时,也会出现一些类似倒时差一样,无法适应的情况。从“异乡到故乡”,有两种不同的生活节奏、不同的人际相处模式:一些当地人看来稀松平常的事会让返乡的人感到不适,比如被一些亲戚问及收入、或婚姻状况等。

尽管你在与这些亲人分开时已经有了全新的生活,但他们还是会用旧的方式对待你——这不是你父母的特殊情况,而是人们都会习惯用熟悉的模式对待对方。刚回家头两天你们还因为能够控制自己,把最好的一面给对方,几天之后就会无法对抗习惯,故态萌发。

而当你们家庭的固有模式就是不健康的,重回这样的模式里,无疑会让你痛苦。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相处模式是不健康的呢?

不健康的家庭相处模式,
本质是边界的混乱


在结构家庭治疗流派中,Minuchin(1974)提出了家庭中“边界”与“子系统”的概念。在整个家庭大系统中,“夫妻”,“父/母”,“子女”等就是家庭的子系统。而家庭边界,指的就是这些子系统之间的心理界限。

心理界限,可以粗浅的理解成精神上的栅栏——我多大程度上要拦住你。我们之间的栅栏是比较疏松可以互相进入的?还是非常刚硬,以至于把我们隔得很远?我们对彼此的边界是对等的么?你尊重我想拦住你的意愿么,还是非要入侵?
所有让人们感到不舒服的家庭相处模式,本质上都是一种或几种家庭边界混乱的存在。在边界清晰的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承担着与其角色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而家庭边界的混乱则会使得家庭成员不再扮演其原有的角色,不承担或过度承担一些责任义务,导致家庭关系与相处陷入混乱。

1. 如果家庭边界过于疏远和强硬,会产生漠视(Dismissive)/不可触碰(Unavailable)类型的家庭:

“当我做出本以为会让ta骄傲的成绩时,ta却总是一副没什么大不了的样子。Ta好像根本不听、或者听不见我说的话。Ta也会问我周末或假期打算怎么安排,但也只是问问,因为不论我回答什么,ta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替我安排好。”


在这种行为模式中,父母总是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当做是无关紧要的。孩子在父母这里,无法得到重视,孩子的情绪需求也总是被忽视或否定(Streep, 2015)。

比“漠视”模式更严重的,是一种完全不可触碰的家庭。

“从小到大,ta从来不和我有任何言语或肢体上的亲近。在印象中,ta从没亲过我或抱过我,我在一旁嚎啕大哭的时候,ta也可以熟视无睹地做自己的事情。”

相比于“漠视”,“不可触碰”的父母不仅不在意孩子的感受或想法,他们对于孩子而言,完全是一种不可亲近的存在。他们不会主动表达关心(连问都不会问你饿不饿或有什么计划,也不会提供任何的建议),也不回应孩子对需求的表达。


成年人如何与父母“分手”?一份科学的春节自救指南-1.jpg
2. 如果家庭边界过于紧密和疏松,会产生依赖、争斗、或自我中心类型的家庭

a. 依赖(Dependent)型的家庭

“从小到大,家里的事好像都是我在扛,但凡遇到什么,他们都会先问我该怎么办。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的确很能耐,但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很累。”

这些父母往往在处理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时都手忙脚乱。有时候,甚至让孩子成为“小大人”(并以此为豪),承担起照顾自己和整个家庭的重任。平日里,他们就会三不五时地给孩子打电话,向孩子倒苦水。孩子一回家,更是希望ta能帮忙解决家中遇到的难题或者纷争。

b. 争斗(Combative)型的家庭

“我们似乎总是处于一种争斗和比较之中,谁更优秀,谁更成功,可ta明明是我的父/母亲,我不明白我们之间为什么要陷入这种无休止的比较之中。”

通常情况下,争斗型的父母并不一定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争强好胜的一面(Streep, 2015)。他们只在对待自己的孩子时,才会显得强势刻薄。并且对于自己的孩子,父母手中握有道德上的特权(“长幼有序”、“百善孝为先”),因而在比较之中也总要求“取胜”。

c. 自我中心(Self-involved)型的父母

“从择校到择业,他们总是希望我能实现他们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对于他们而言,我能不能光耀门楣,让他们颜面有光,似乎比我幸不幸福更重要。”

这样的父母往往倾向于将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或自我的延伸(Streep, 2015)。“孩子”是他们维护自身形象的重要载体,他们会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因为那关系到自己的形象。

3. 有些家庭边界的问题是单方面入侵,这就是控制型(Controlling)的家庭。

“不论我做什么,ta都会觉得我的选择或判断是不够好的。Ta希望我一切都按照ta所说的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Ta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所以一旦我违背了ta的意愿,ta就会觉得我不孝顺、没有良心。”

这些父母会给出很多巨细靡遗的建议,也不认可孩子的判断和选择,让孩子感觉自己只有在父母的帮助下才能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可以说,控制是另一种形式的漠视(Streep, 2015)。

4. 而对孩子来说最难处理的,可能就是没有稳定、一致性的边界的家庭,不可靠(Unreliable)类型的家庭,它的核心特点是边界的不规律变化。

“我总记得,小时候ta常常上一秒还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下一秒就莫名其妙地大呼小叫、大发雷霆。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这也许是孩子在于父母相处时最难应对的一种模式(Streep, 2015),因为孩子永远也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何对待自己的时候会在“好”与“坏”之间不停变换,而这种喜怒无常并不与孩子自己的行为直接相关,这往往会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
改善不健康的边界,
你需要完成与原生家庭的精神分离


家庭治疗大师Minuchin(1974)认为,在一个拥有健康的亲子关系、边界清晰的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之间彼此联结——都对家有一种“归属感”;并且每个成员也都各自分离——都具有“独立性”。这样,每个成员才能承担相应的角色与责任,父母也才不会把孩子当做配偶或者对手。
而这种“分离”,并非指的是一种对家庭成员之间互不关心或者断绝关系,而是互相尊重彼此作为个体的独立性与边界(Huxley, 2016)。
在实现了这种分离之后,人们才能成为一个“依靠自我力量获得价值判断、情感反应与行为模式的独立个体”,而不再只依赖于父母的帮助去理解和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也正是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理解哪些东西是“我”的,哪些是“父母”的,逐渐获得一种“自我感”(sense of self)(Huxley, 2016),我们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有一个“自己”存在。
另一方面,只有与原生家庭的分离,才能让个体更好地与家庭之外的其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我们从被父母主宰的孩童,在和父母“分手”的过程中,体会拒绝与妥协、理解与被理解、既不被抛弃也不被吞没、有付出也有索取。我们学会与他人建立一种清晰的、可以联结又相互独立的个人边界(Bell & Bell, 2009)。
不过,这个分离的过程并不容易。父母或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可能将个体分离的举动看做是一种对家庭的“背叛”,而进行指责和百般阻挠。另外,个体也可能因为害怕“失去”家人的支持或恐惧独自承担责任和后果而对分离显得犹豫胆怯。

如何做到逐步与原生家庭“分离”?

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并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来自父母与子女的共同努力。下面提供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作为孩子:
首先你要承认你属于你自己。这件事情看起来容易,要做到却并非易事。有时候我们太容易习以为常,把与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分彼此”,看做是一种无法被改变的事实,认为自己只不过是顺应道德伦常。又或者,我们与父母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的依赖共生的关系,我们依赖于父母,而父母又依赖于我们对他们的依赖(Chen, 2015)。
其次,尝试寻找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定义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再过着只是为了赢得他们的赞许的生活(Purcell, 2016)。并且,你有把握这种方式,足以让你独立地、坚实地站在这个世界上。这是最能说服他们和你自己的,实现分离的前提。
在和父母之间,你可以尝试建立新的相处与互动模式(Breaking the cycle)。别总是要求父母先做出改变,你也可以尝试主动改变与他们相处的方式。
一方面你要有意识地、持续不断地让父母了解不健康关系对彼此产生的负面影响。你的反思和觉察能力很可能比你的父母高。因此你需要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尽可能以不激烈的方式,向父母真实、诚恳地指出你所认为的家庭关系中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尽可能说明你的感受,和这种不健康关系对你们双方造成的影响。比如在束缚了你的生活的同时可能也束缚了他们的生活,给双方都带来了负面情绪。但你要注意,就事论事、而不是人身攻击你的父母。不要把冲突的解决变成情绪的发泄、不要像他们攻击你一样攻击他们,因为那会加深他们对你的固有印象,而无法带来改变。
学会自我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Purcell, 2016)。哪些问题对于你来说是侵犯个人边界的,是不可接受的,你需要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绝不动摇。或者,当你想要结束一次对话时,你也应当主动提出,这能让他们明白自己不能无条件地占有你的时间与关注。
你可以尝试给你的父母示范,在家庭关系上更成熟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你要尝试去表达新的世界给你带来的世界观,而不是沉默、敷衍、逃避。
你也要避免总是向父母寻求意见或建议,避免对父母予取予求。在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中,你也需要学会尊重父母的边界。如果你一方面要求、享受着他们始终把你的需求当作他们生命的重心,你就也无法要求他们尊重你的独立性——这不公平。

作为家长:
你需要了解“分离”对于改善亲子关系的意义,以及对于你与你的孩子作为相互独立的个体的意义。分离不是一种孤立或者抛弃,而是让你们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生活。
了解孩子的生活近况,学会了解而不是指导。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ta虽然会遇到挫折,但ta也已经有能力独自面对挫折、解决问题。
尊重子女的选择与想法,不再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他们需要学会自己做出判断,并面对随之而来的结果(无论好坏)。分离不是断绝往来,你也仍会向孩子提供支持与建议。但孩子的人生最终的决定权始终在孩子手里,父母无法也无权代劳。因为只有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ta才能真正开始学会为自己负责,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去负担起自己的家庭、社会责任。
你也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不仅仅是作为一位父/母亲的,而是作为你个人的生活。不要过度依赖或苛求孩子的关注与情感支持(可以将这种需求的实现分散到自己的伴侣、友人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不过度参与ta的生活,也不让孩子过度参与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还可以试着带家人出去旅行。离开大家族、亲戚、朋友、父母的同事,远离与你的核心家庭无关的、不必要的干扰,可能反而会为你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看待彼此的视角。你们也可以在新的环境里,学习为彼此建立边界。

或者,你也可以换一种思路,邀请父母来到你的城市、你所熟悉的“主场”。通过感受这个城市,感受你平时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感受你身边的氛围和人,父母可能会对你产生新的认知和理解。

以上。

原文发表于:回家很累?真正的成年人需要与父母“分手”| 研究:一份科学的春节自救指南

了解更多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成年人如何与父母“分手”?一份科学的春节自救指南-2.jpg

References:
Bell, L.G. & Bell, D.C. (2009). Effectsof family connection and family individuation. Attachment and HumanDevelopment, 11(5), 471-490.
Chen (2015). What to do when the toxicpeople in your life are your parents. Huffington Post.
Dahl, M. (2015). Stop reverting tochildhood on your holiday visit home. Science of Us.
Haws, W.A. & Mallinckrodt, B. (1998).Separation-individuation from family of origin and marital adjustment ofrecently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6(4), 293-306.
Huxley, R. (2016). Togetherness &Separateness. http://Self-growth.com
Pancare, R. (2016). Types of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How to Adult.
Purcell, M. (2016). How To Create aHealthy, Adult Relationship With Mom and Dad. Psychcentral.
Romm, C. (2016). “Family Jetlag” is real,and it’s exhausting. Science of Us.
Streep, P. (2015). 8 toxic patterns in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WikiHow (2016). How to avoid being a toxicparent.
Yuko, E. (2016). Out of sorts around the holidays? It could be Family Jetlag. New York Tim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苏ICP备2022008325号-4 )

GMT+8, 2024-12-25 15: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