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6348|回复: 20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9 13: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
发表于 2020-2-19 13: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因为道教存在的缺陷比佛教多、道教整体人员素质比佛教差、道教的教理教义没有到佛教完备、对于传教来说,道教具有天然的劣势、道教的宗教自洽性差;由此造成了道教经济收入差、道教信徒少、道教思想哪怕再完美,都没有足够的势力和金钱弘扬,于是,恶性循环。
一、相对于其他宗教,道教的宗教属性过弱,对于信徒的洗脑、思想统一、信徒的排他性、宗教内部的诡辩都缺乏有效的手段,道教思想源于道家思想,虽然后续发展中,增加了迷信、洗脑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个宗教来说,远远不够,就如同佛教没有基督教和伊斯兰发展更好一样,因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比佛教更具有自洽性和排他性
二、道教重在今生,承载了作为宗教之外过多的内容,同时,无论抽签算命风水中医内丹八字算不算迷信,道教都寻求一种在今生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注定了道教作为宗教的尴尬局面。其他宗教可以把一切因果推给前世或者许诺给你上天堂的指标,道教是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就会被视为骗子;太多问题不是道教能够解决的了,于是 ,道教更不能普及了,骗局太容易被拆穿了啊,别的宗教哪怕再多骗局,难拆穿。
三、道教没有足够多的诅咒异教徒的经文,没有太多因果报应的故事恐吓人,连吃猪肉下辈子变猪都没有,怎么可能吓唬得住人呢?排他性是宗教传播的最佳手段,杀死异教徒一旦被赋予了宗教的神圣意义,宗教便具有了飞一般发展的潜质。就如同苹果系统的排他性,32%的打赏提成,当利用生命做要挟、哪怕再血腥暴力,发展小的时候是邪教,发展大了就是别人惹不起的宗教,别人连邪教都不敢提,反而称赞和平宗教。
四、道教不是外来宗教,中国向来有一句话叫做远香近臭,外来的往往看不清缺点,跟随我们一起成长的反而看到了缺点,缺点看多了,优点就不显眼了;如同你的父母每天给你做饭你觉得理所当然,甚至没有感激,反而嫌弃他们唠叨,你流落街头,路人给你一个馒头你都可能把他们当做活菩萨。如果道教是外来宗教,哪怕是泰国鬼道古曼童,都会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五、道教太多神灵,究竟信奉谁的问题难以解决,同时,由于道教信奉可以修道成仙的原则,未来你也可能成为神灵,然而,部分道教徒无法认清楚这个问题,或许垄断了道教经典的解释权,甚至当了道士就认为高人一等活神仙,造成了迷信思想弥漫。

幸好,我们遭遇了网络,幸好,我们有了解释这一切的机会,我始终认为,网络的发展对于排他性宗教尤其是不信我者下地狱的恐吓者来说,或许是场灾难,但对于道教来说,可能是一场机遇。
道,事物背后的真相,宇宙的真理就是我们信奉的一切。
所谓神仙,就是能够诠释道、真理、真相的人,皈依我佛吧,哎呀,不好意思,皈依我道吧。
传道不传教,修仙先做人。
发表于 2020-2-19 13: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梁兴扬 道教发展不如佛教的原因在于“道教寻求今生解决问题的方式”。
延展补充一下,宗教传播的手段无非是“糖果”加“大棒”。拿亚伯拉罕三教举例,“信主死后上天堂”是糖果,“不信者接受末日审判”是大棒,威逼与利诱双管齐下,效果贼好。
发现没有,无论是死后世界还是未来世界,都是不可证伪的。一个成功的宗教,最起码教义应该具有不可证伪性。
佛教修来世,道教修今生。
从教义理论来说,佛教很难被证伪。谁知道遵循佛法的人,转世后是不是有福报?谁知道参透佛经的人,是不是完全解脱跳出轮回?死人不会开口说话,不管佛教怎么胡吹,全都死无对证。
而道教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给出的承诺都在今世实现。现世嘛,有史可查。哪个修道人真正长生不老?又有谁被证实了肉体飞升?
历史上最著名的道士们,他们作为道教千百年来最杰出的修行者,有谁做到了长生不老?
没有。
那些痴迷于修仙炼丹的皇帝,他们能享受同时代最庞大完备的修真资源,有哪个皇帝得道成仙?
没有
把“糖果”许诺于今生的宗教,自然更容易被戳穿。而三大一神教和佛教把“糖果”许诺于后世,当然更难被推倒。

附言:评论针对佛教和道教,而非佛法和道家思想。
发表于 2020-2-19 13: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玉皇山上的紫来洞,是民国时期福星观方丈李理山道长主持修建的。
1938年,日寇侵占杭州。城南南星桥、闸口一带遭破坏尤为严重,房屋成片被烧。百姓流离失所,无衣无食,挣扎在死亡边缘。
因为玉皇山临近城南一带,李理山道长当即决定开放玉皇山,打开道观的大门,收容难民,而紫来洞也就成了大型难民收容所。
一开始,就涌入难民三千多人,观中难以容纳。于是,山上砍竹辟地,搭建茅棚数十间,收纳难民居住。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难民们纷纷上山寻求庇护,先后三次收容难民,共计七千余人。
面对蜂拥而至的难民,福星观道众毫不吝啬,广行方便,每日供给粥饭,任难民饱食,又提供衣物和药品,不限取用。
这样自然形成浩大的开销,单凭观中香火已无法维持。于是李理山道长到暂时安定的上海租界,开设福星观分院,向上海善信进行募捐,所得款项全部拿回杭州,继续接济难民。
但日军进行了封锁,出入都需要通行证,即使有钱购粮,却无法运粮上山。
怎么办?李理山道长随即筹办杭州杭州红十字会,自任会长,以国际慈善组织的关系筹运粮食、衣物,又找到日语翻译跟日本当局沟通。才得日本人松口,允许粮食运上玉皇山。
虽然解决了粮食问题,但总有日本兵时不时上山来搜查,多次袭扰,寻找青年姑娘,进行奸淫。
一次日本兵掳走了五个青年姑娘。于是李理山道长连夜利用紫来洞复杂的地形对收容所进行改建,把所有女性都藏到最底层。此后再有日本兵上山来搜寻,都是无果而返,悻悻而归。
而他则派遣自己的徒弟高宗宝道长,下山参加抗日游击队,又先后设立平安道场,以祈祷全国平安。
就这样,为了山上的难民,李理山道长带领着道众不断周旋于日寇之间,直至时局安定,才遣散难民离开。
而这些事情,在1956年时便不再被人所记得了。
家国危难之际,杭州道教界虽没有以身许国之壮举,却也以微弱之力,救民于危难。
道士,虽多隐于山林世间,但逢山河破碎,却也能奋然出世,投入滚滚红尘之中。虽不能再侍奉于祖师左右,却为道教之大幸。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1.jpg
发表于 2020-2-19 13: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个接地气儿的原因:佛教入门低,道教入门高,拉新成本直接影响用户数量。
当一个小老百姓,日子过得没啥盼头,一辈子996,辛辛苦苦种一年地,不是苛捐杂税就是蝗虫旱灾,能够顿顿挖点野菜吃饱都难,更别提吃肉了,讨不上老婆的讨不上老婆,找不到郎君的找不到郎君。这还是盛世光景,如果遇到了个乱世,今天瘟疫,明天征兵,后天被冤坐牢的,这谁顶得住?天子虽管天下事,但天高皇帝远,根本管不了自己的小烦恼。
这种情况下一般有两个选项来选择,
一、造反,干他娘的。
二、找个精神寄托。
当时的宗教有外来的神仙和本地的神仙,两派神仙分别组成了佛教和道家。能够进入这些组织工作,就等于从俗世中解脱出去,远离种地生娃再种地的循环。
但不是每个普通人都想都能从事“宗教工作”,同时又想有个心理寄托怎么办?
1、佛教篇

佛教说:来学我吧。不识字没文化也关系,只要你祈祷,佛祖他老人家都能听得到。阿妈阿伯们,你们只要会念阿弥陀佛,家里再供张画像就可以了,其他玩法和模式都可以慢慢来。总之,寺庙会免费提供一些画像、书籍,百姓只要有兴趣便都可以玩得起,类似于现在的游戏APP英雄联盟,超大服务器,全民在线,想玩随时欢迎。
因为教众基础大,香火旺盛,人民需求旺盛,所以能够入庙当和尚往往会成为“肥差”。(《红与黑》里面的于连就深谙此道)。另一边,佛教往往又可以囤地、还不纳税、还能保留“武装力量”,还具有很强的团队组织力、号召力,还能跨州联络,这他娘的就是一个个小型“根据地”啊。这些组织是不是忠心?会不会搞事?统统不好说。
所以佛教往往会被统治者所忌惮,三武一宗就是佛教强盛到威胁政权,或者被政治势力斗争所借题发挥的产物。比如我很喜欢的韩愈大大,就是因为反对“迎佛骨”而被搞了下去。换句话说,现在的少林寺集团商业模式就“安全”许多了,聪明多了。
2、道教篇

道教说:我们这边能成仙,你爱来不来。学道的目的是飞升,方式却是炼丹,需要学道者自备器材,起码要准备一个炉子和稀有金属,总之需要有一定的家底儿才能支撑起来。
最早的道教是方术,战国时追求长生不老,是给统治阶级那谁谁服务的,一般人搞不起这个需求。(当然,大家要从姜子牙那边开始算我也没意见。)
周、秦二朝,术士们发明了将药物加温升华的制药方法。
东汉末年,随着道教的产生,炼丹术和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修炼实践相结合,日趋兴盛。
1970年10月,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窖藏出土了1000余件唐代文物,其中有多种贵重药物和医药器具,这类文物为研究中国古代医药史、道教炼丹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从中也可以看出唐代道教外丹术发展的一个侧面。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1.jpg 何家村 光明砂(朱砂)
炼丹服药在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日益蔚然成风,甚至还要求学道者有一定的审美和文学修养来清谈玄理,有一定的阶级门阀,所以一般也就王公贵族、世家大夫间才推广这个,类似于现在的上流社会玩花园谈话、远洋钓鱼、打高尔夫。
插一句,随着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矿物和香料徐徐运来,我们的炼丹术也逐渐传入了阿拉伯世界,一些牛逼的炼金术师和化学实验也在新的国度两开花了,这就是另外的里番故事了。
2、乱世不见佛,盛世不见道?没那么绝对。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2.jpg 道士下山,表白王也~
其实我自己对这个话是不大认同的,因为这更像道家给自己脸上贴金。如果一定要按照兴盛衰亡来分辨道和佛,往往会对不上号。
举个例子,南梁的萧衍皇帝你可能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 侯景之乱 这几个字意味着啥,但他有几件轶事倒很出名。
第一件,他是中国寿命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乾隆。但如果你是一个看历史书时习惯带入汉民族视角的人,可能会遗憾他为啥不早点去死……
第二件,他对中国佛教的改革影响很是深远。那个当了和尚就不能吃肉不能结婚的规矩就是他定下的,导致日本的和尚很令人羡慕。
扯个淡。我妈是俗家弟子,祷告时会自称居士,萧皇帝也是。有一次听我妈念叨:萧平实居士曾如何如何,我琢磨了一阵儿才恍然大悟,骗子起这名儿倒也好笑。
第三件事,而且他很热衷不理朝政,放任“子弟”,没事儿去寺庙出个家,让其他门第贵族再把他给赎回来。有研究魏晋南北朝寺院经济的学者认为,大规模对寺院的捐献相当于信托财务制度,有避税等财务管理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基金会。
菩萨皇帝梁武帝,道君皇帝宋徽宗,决定今天的宗教CP就是你们了。
另一边以五斗米教为例。作为国内早期最有影响力的道教组织,五斗米教真是一波三折。
汉末三国时期,中原大乱,以五斗米教为基础的一队关西人——张鲁政权——向南逃亡,后扎根于汉中,并和周围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相处不错。这个政权的教仪式倒也简单爽快,只要交五斗米就可以。因为偏于西南,核心领导人政教统一,政策宽容,允许人们犯错三次。再加上又无其他势力纷争,所以在三国群雄割据的前30年里,这里倒也相安无事,一派平静,甚至还建起了义舍,义舍是无偿供给行旅食宿的邸舍。
《三国志·魏志·张鲁传》:“诸祭酒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於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
穿越到三国前期,又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务必往这儿跑,能保命。
发表于 2020-2-19 13: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道教教义理论上比佛教普及,但教团信徒上没有佛教普及。这是现在道教与佛教比的现状。这主要是历史上造成的,即佛教从传入中国一开始就注重教团和信徒的发现,而道教一开始就注重教理教义的传播即文化的传播。佛教都是以寺庙建设为中心的,而道教就是以向民众传播文化为中心的。这主要是两者的教义决定的,佛教认为世间是苦的,否定世间的,当然信徒很大一部分都是出家的,这就造成了佛教教团的兴盛。而道教是肯定世间的,一直都是,即使是全真教,内丹道教也是如此。全真教一开始也是否定世间的,但与道教南宗合拼后,否定世间就不是全真教的主流。而内丹道教包括全真教也是肯定世间的,而人们也不用出家也可以修炼,甚至可以夫妻双修。所以就寺庙宫观和出家人数相比,道教都不会比佛教兴盛,而世界上的宗教基本上都是出世的,西方也是如此,而教堂教徒指出家的与其实际影响力和信徒是成正比的,所以以西方就是以教堂教徒为标准来确定宗教的兴盛程度的。但这不适应与道教。因为道教的影响力和信徒与宫观人数也是成正比的,但不能以此与别的宗教比较,因为别的宗教比较世界上是可以的,但除了道教。因此,在历史上,不能以道教宫观出家人数与别的宗教比,还是以信徒和影响力这样一个最终标准来衡量道教与其他宗教的比较。这样看来,道教远比佛教兴盛,当然是在清以前。而近代一来,佛教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去适应时代,到现在能够引领时代。所以佛教成为时尚。而道教则被严重冲击。这还是以道教是一种文化来讲的,佛教冲击的是寺庙而道教冲击的是文化,并且道教实际上比佛教兴盛,而且是很多,所以冲击很大。而佛教由于寺庙多,出家信徒多。所以更容易出人才。而道教在新文化运动中,由于道教人才多来源于宫观外这与佛教不同,而本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所以道教很难出人才,所以造成了道教改革滞后。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一来都是改革文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可以说对道教的冲击是极大的,当然佛教也是极大的,因为其寺庙也被铲除了。而后改革开放以来,佛教教团和道教文化都开始复兴。一直到现在,而道教妄自菲薄的是道教宫观教团和信徒没有佛教多,在寺庙教团上,没有佛教多的原因是已经谈过了,佛教否定世间,所以出家人多。而道教相对少,而信徒比道教多的原因在佛教方面,由于其改革。成为时尚,所以很多人都愿亮出佛教的身份。二是佛教吸收了大量的道教的内容,从玉帝,财神到本命佛等等。在道教而言,以前虽然说是以文化传教,但其中是以道教教团为精神领导的,但道教教团是和文化一起复兴的,而文化复兴快,而教团复兴慢,主要看文化复兴时,道教没有形成精神领导,因为道教当时还在考虑吃饭问题,建宫观问题,而文化已经复兴到气功的时候,因为文化是观念,当然要比实体的宗教复兴快了,所以文化没有了道教教团精神领导,所以没有道教身份认同,这是道教信徒少的原因。而正是这个原因,而又佛教以教团寺庙为复兴的,当然比道教要快,佛教认为世间是苦的。而道教没有精神领导,佛教乘机占据了道教的内容,所以现在看出来是佛教比道教要普及。
而道教教团现在开始成为道教文化的精神领导了。首先,人们已经意识到道教教团的存在,特别是网络的兴起,人们已经知道自己信得文化是道教的,道教教团开始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也就是说道教教团成为道教文化的精神领袖的基础已经有了,接下来就是道教教团与人们的互动,即人们认识了道教教团,道教教团要做到使人们认识。第一人们到教团,第二,教团到人们。这两者互动即会使道教教团成为人们的精神领导,而第一部已经建立,即由于网络的兴起,第二正在进行中,例如道教的传教,出书出纪录片出电影等等。特别是道教现代教义的建构,则会使人们有现在教义的认识,会极大的促进第二步的发展。
国家的支持也必不可少,这是国家对道教的意义。而道教对国家的意义在于,相对与中国在内的其他宗教。得到国家的支持,那么道教信仰者至少在宗教方面是支持国家的。这是道教对国家的意义。
发表于 2020-2-19 13: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想普及?道人们讲究的是道不轻传,万两黄金不买道。真法相传历来是密之又密,且不著文字。就这,还不是一次性传完。吕祖得全诀的时候好像都六十好几了。他自己不也说了嘛:匣中宝剑时时吼,不遇同人誓不传。有些隐秘传承,家人妻子父母都不能告知,你还指望他们这群人普及?再者,真修行哪有这闲工夫。人家图的是清净,恐为声名所累。除了全真教还有那么几个小年轻传教外,谁不是躲清净?反正法脉不断就行了。很多小宗派,师父和徒弟就真的和父子一样,让你养一百个儿子,试试是什么滋味!收了弟子,不仅要负责教本事,还要承担徒弟的因果。要累死人的呢。历代好道之人并不少,但道士们还真是很挑剔的呢。这点从师傅找徒弟而不是徒弟找师父就可以看出来。除非你因缘俱足,又是上等根器,人家才搭理你,收你入门,这点去看看考驾照教练怎么对待笨学员就可以知道了。出来传道的,要么骗子,要么半吊子,可能半吊子都谈不上。还有极少部分,特殊阶段,需要供养,差钱用了。就这人家走的也是上层路线。再一个,真修道人最讲究一个真性情,行事不违本心。这样的人,性格都是又臭又硬,指望'他们传道,招牌都立不起来。返璞归真,如婴儿一般,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这样的人,能够在世俗传道?
发表于 2020-2-19 13: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化贤良释化愚。

佛教不会给人带来有半点它教义上应允过的改善。我以前经常路过寺院,那些长期放生持咒念佛印经最后越信越穷的、靠国家低保补助混日子的居士,大悲院里一抓一大把。

佛教里聚集了大量占便宜没够的人渣,和太多长期得不到社会认可、工作生活都屡战屡败又寻求心理安慰和投机取巧的底层低素质群体混在里面,它们沉浸在念经得功德、来世大富大贵的幻想里不能自拔,又大多觉得自己比正常人类有着莫名的优越感。

而整体素质却连股票圈的庄托骗子都比不了,平均品德和平均社会地位远低于街头路人水平。

我在古筝圈股票圈奢侈品圈高尔夫球圈也玩了六七年,总共见过的人渣数目加起来绝不超过佛教圈的五十分之一,

为什么?以佛教徒们的生活水平,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买不起球杆和奢侈品。

现实里,为了二三十块钱就脸和尊严都不要了的佛棍,更是见得太多,一个个活的无比悲惨,也注定了它们一生都是底层垫脚石的苟活命运。

基本每天都能在各种佛教QQ群里,看到许多四五十岁还一事无成吃低保混日子的闲散游民佛教徒在互黑教派、骚扰正常人类,犹如青面獠牙的牛鬼蛇神在仇视社会。

但这种本身无能的社会败类闲人除了挑拨是非、通过激怒别人来解闷,确实也干不了别的。

你真让它们来段高门槛的玄空大卦、钦天四化紫微斗数(或者中州派河洛派也行)或是太乙奇门大六壬,它们真能有这个脑系吗?

不可能的,它们只会进行那些毫无意义并大多数是为了激怒正常人类的争辩或是占点嘴上便宜、玩点文字游戏(比如吃肉下地狱、不信佛都没善根、2012若不是净空念佛的话地球早就毁灭了....诸如此类的谎言)以掩盖它们现实社会里活的无比悲惨事事不顺的事实。

佛教让我透彻的了解、并真切的体会到了社会的阴暗面。
发表于 2020-2-19 13: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干不过佛教,理论体系上的缺陷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次要原因是作为本土宗教,在外来统治者治下更容易被打压。
1,佛教正式见于史书是在东汉明帝时期。释迦大约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人物,而汉明帝大致是公元左右的人物。也就是说,在佛教传入之前,已经在南亚存在了将近1000年。印度民风长于玄想,这1000年里,佛教的理论体系已经被琢磨的很自洽、完整了。而同时期的道教,理论体系还比较稚嫩。这个缺点一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2,道教的思想总体上偏向实用,比如炼丹、求长生,再比如造反。道家被利用来造反在历史上很常见,比如汉末的太平道(黄巾军)、天师道(汉中张鲁),两晋时期蜀中的李特、李雄、李弘、李金银的起义(大家注意哈,如果你姓李,造反的时候请务必联系道教)。
宗教如果偏实用,前途就不会太好。对于一个优美的社会理论而言,最好只是用来批评现实,如果非要拿它去实践,就会灰头土脸,而且越是精美自洽的理论,就越是灰头土脸。比如经济学,它可以在事后完美的解释你为什么会赔钱,但是如果你想赚钱,经济学是没用的。道家的问题就是不够出世,比如葛洪就认为“不能废生民之事”,你老想着用它来干点什么,这个理论一定会灰头土脸。
3,元初,蒙古人利用佛教打击道教。当时道教作为本土宗教,经历唐宋两朝的推崇,处于上升期,引起了蒙古人猜忌。两次佛道大辩论,理论劣势,再加上统治者拉偏架,都辩论输了。由此引起大范围的强制性道家的财产土地归于佛教,弟子剃度为僧。
4,道教真正衰落是在清朝。尤其乾隆年间,满清尊喇嘛教(藏传佛教其实就是邪教,得多没文化才去信这个啊)为国教,压制道教,使用行政权力限制道教的传播。
总结,道教不够务虚(不够务虚,就做不到理论体系的自洽和完整);外来统治者倾向于扶植佛教,打压道教。
发表于 2020-2-19 13: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农村居民去世的时候,如果不事先指定的话,葬礼就默认是道教的(或者说有一定的道教色彩)。

         如果考虑到这一点,道教不是不普及,而是很普及。

           插句题外话,据说日本人的葬礼如果不事先指定,就默认是佛教的。

————————

在问为什么的时候,先问是不是。涉及到本国话题的时候,要对自己的国家有个基本了解。

提问者如果有乡下亲戚且参加过他们的葬礼,就不会觉得道教不普及了。

有一位答主说得好,道教的普及是仪轨方面的。我要补充的是,这种普及主要在农村。如果从小到大都没去过乡下,那确实是感受不到道教的普及。
发表于 2020-2-19 13: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曾经信众众多到举国信教,现在为什么佛教信徒多,基本上是清朝历史原因引起的。
当然,我觉得实际上学道的人也不少,《道德经》作为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过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下面普及一下道教的发展史,算是为以上内容做一个解释。


从历史的角度讲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北魏太武帝时期,封建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认的的天师——寇谦之,称奉太上老君之命,以去除“三张伪法”(张陵、张衡、张鲁)和礼教为原则对北朝道教进行改造,道教成为北魏国教,所以北朝历代皇帝都得临坛受道家法箓,老氏之教大行于天下;


南朝宋文帝时期,上清派传人陆修静吸收儒家、佛教仪式对南天师道进行改造。寇谦之和陆静修的改革,使道教教规教戒、斋醮仪范基本定型,各种规章制度全面系统。


南朝梁时期,茅山大宗师陶弘景继续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构建了道教神仙谱系,广大了茅山上清派,使之成为今后的道门正统。


佛教初来中土时有意和道家(道教)保持一致,而最早依傍道术而流行。佛教主要吸收道家义理与道教方术,而后在北魏僧人昙鸾亦曾从道教真人陶弘景学习“长生术”,唐代佛教禅宗思想的确立,也受到当时皇室推崇道教——老庄思想盛行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南北朝时外来的佛教和本土的道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在北朝表现为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灭佛运动,在南朝只是《夷夏论》、《三破论》等义理争辩。同时佛道之间也相互交流,借鉴对方的教义理论。


隋朝实行佛道并重政策,隋文帝使用道教名词“开皇”作为开国年号,苏元朗开启了内丹学说,隋朝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时期。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唐高祖规定“道大佛小,先老后释”,唐太宗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搜集晋魏时期隐流、秘传的道书,普传大道。唐高宗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积极推动道教内部改革,让道教回想黄老的辉煌时代,剔除天师道巫术迷信色彩。发展道家义理,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再次对道家的回归。如果说寇谦之对道教改革未完成与彻底,那么唐玄宗时期基本已经完成,道教发展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


期间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大家都了解(由于西游记嘛)。
但是西游记不是真实的史实!!!
但是西游记不是真实的史实!!!
但是西游记不是真实的史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首先,唐太宗并没有同意玄奘西行,玄奘是自己偷跑去西行的。
其次,玄奘回来后,唐太宗并不希望玄奘宣传佛法,而是希望他还俗!玄奘为了摆脱控制多次请求回少林寺,唐太宗并没有答应。
再后来,是因为唐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唐太宗需要一个懂西域,中亚地区风情的人,才在长安建立译经院让玄奘译佛经。
不过也要求玄奘将《道德经》译给西域诸国,我们都知道《道德经》是道教的经典。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1.jpg





中晚唐和五代时期,由于战乱兵祸道教相对低迷,中晚唐的统治者延续尊本崇道政策,五代十国也有帝王信奉道教。其中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尊道最为突出,同时也采取了废除佛教的政策。


元朝前期,全真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真人以74岁的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性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成吉思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诸帝都对道教采取了尊崇的态度:明太祖推崇城隍和土地,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成千上万座城隍庙和土地庙;明成祖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对全真道士张三丰及其门派极为尊崇;明代宗、明宪宗、明孝宗都任命道士为礼部尚书;明世宗以奉道为首务,宠信道士,热衷方术,爱好青词,使道教的兴盛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朝统一全国后接受了佛教,对道教采取了严格的防范和抑制的政策。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从笼络汉人的角度出发,抑制程度较为宽松,雍正是唯一优待道教的皇帝。乾隆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将正一教主的品秩由二品降为五品,以后的清朝皇帝对正一派限制不断加强。


个人觉得清朝统治者接受佛教,也许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毕竟都是外来的。雍正确实算一代明君。


清朝中后期,吕祖、妈祖、关帝、文昌、财神等各类民间信仰盛行,各种民间宗教也延续了明末的热潮,义和团、黄天教、红阳教、混元教等教派层出不穷。


中华民国建立后,取消了正一真人封号和财政支持,新文化运动使道教思想受到极大冲击,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神祠废存标准又沉重打击了正一教,正一教衰落得无以复加。


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全真龙门派祖庭北京白云观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北京白云观,统一的全国性组织。


“文革”时期,道教遭受极大的破坏。
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作。
道教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传戒”法统有所恢复,宫观得到修建,斋醮、慈善活动开展,道教重获新生。


另外《道德经》是道教经典,也是起源之书之一。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2.jpg



扯的有点远了,然而为了让更多的人清楚历史。
不说清楚,又确实不行。
毕竟古人言:读史使人明知!




从道教思想上讲这个问题,我觉得,道教本身是很低调的,道教本身不会要求信众怎么怎样去学,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最终学的怎么样还是要靠修行人本身的努力的。   


道教讲究清静无为。
既天道自然无为,主张心灵虚寂,坚守清静,复返自然。
道教不会强逼着你信教,也没有唯一的真理。
像佛教,基督教只会教你,信佛吧,信上帝吧,他们是唯一解,也确实只有唯一的神,更容易控制大众,更容易让人盲目信服。


而道教呢,我们讲究道法自然,修的是本心,越修道教,我们就越是明悟自知。如果你非要入教,道教还很大可能劝你回去吧,毕竟红尘才是真正磨炼道的地方。


道教是多元的,包容的,毕竟神那么多,你想信哪个就去信哪个。
而且很多道教神仙都是普通人修炼成的,这也是修本心的结果。


你们都知道去佛教庙宇抽签算命,抽签算命的起源是六十四卦,是易经,易经是道家的东西,是中华民族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个外来的宗教会精通易经不是笑话么?


毕竟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佛教起源自印度,可是印度已经没有佛教了,也是真可悲啊。


说起经来,道教经典很多来源自民间文学,意思本身也不会让人迷糊,毕竟不是外来音译的,让人念完了也不知道念的什么意思,使人迷信。然而那些音译的经文呢?
比如,"喃无阿弥托佛",你知道是什么意思么?
不,你不知道,你只知道"喃无阿弥托佛"。
那么"喃无阿弥托佛"应该什么时间用、怎么用才对呢?
我想大和尚只会告诉你,啥都管,念就能保你万事如意。


而道教呢,“太上台星,应变无停。驱邪缚魅,保命护身。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久,魄无丧倾。急急如律令。”
这是道教八大神咒之首——净心神咒。
看字就明白干啥的吧,这是用来去除杂念,安定心神的。


这时候你就会想,还是“喃无阿弥托佛”简单,一句话啥都管。
还是信佛吧,是不是觉得自己也很迷信了?其实人都是懒出来的。
所以观世音菩萨在中国最流行,因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啥都管啊。
不过观世音菩萨,佛教本来是没有的,是根据道教里的慈航道人改编过去的。




从现在社会情况来看   


道教其实信众还是很多的,个人觉得道家思想是深入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你的亲戚朋友,没有不认识财神的吧?(别跟我说财神是佛教的,那为啥不叫财佛,财菩萨)
这不就是是道教的体现么?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3.jpg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4.jpg

像图上这样的人山人海的庙会每年依然在中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举办。怎么能说不风靡呢,我觉得非要说的话,就是道教普遍比较低调而已。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是溶于我们骨子里的东西,道教历史基本和中华民族历史一样,每一个朝代都不曾磨灭,风靡一时很容易,但是传承5千年很难。


注:本文无意对佛教和道教之间起争端。
毕竟佛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都是宗教信仰,也没必要争得你死我活那般。万法同源。
如果有学佛之人觉得文章,对佛教有些诋毁或者怎样,在这里统一道歉。
其实信什么宗教不重要,重要的是,先做一个正能量的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发表于 2020-2-19 13: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古代比较昌盛,一般来说儒释道三教并重,有时候佛教被k出去,但儒道两教一直发展势头不减。自秦末至两晋南北朝,谶纬玄学屡屡影响历史,从大楚兴陈胜王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再到代汉者当涂高,道教学说十分昌盛,汉末太平道五斗米道等遍及天下。士族清谈之间都是一死生齐物我之说。之后的历史中许多皇帝尊崇道教,三武一宗灭佛也是有道教徒参与其中,靖康耻时皇帝听从一老人建议,放弃城防采纳道教六丁六甲之法和佛教毗沙门天王法,被金兵一举冲了个稀巴烂。
元初全真教丘处机先事金,后来背金投蒙,受到成吉思汗器重,后来门徒伪造一言止杀一事,全真教一度风光无两,明朝时皇帝多有宠信道教徒一说,嘉靖皇帝因信任扶乩之术而罢黜宰相严嵩,崇祯皇帝也曾宠信龙虎山张真人举办罗天大醮。
清代白莲教天理教义和团等,大多是儒释道变种,道教意义比较浓厚,关公妈祖等也基本都算是道教神灵,虽然满人皇帝排斥汉人宗教,但道教走底层路线搞庙会巫祝跳大神也很有生命力,清末民初一贯道还繁荣昌盛,战后被国民党橄榄以后逐渐在台湾复苏,至今在台湾有相当影响力,但留在大陆的组织在49年以后被铁拳橄榄。
道教如今没有佛教普及得原因一是清以后统治者大多认为道教仪式涉嫌迷信愚昧传播,道教也确实是这个样子,佛教徒盘串烧香念经哭丧,道教徒却跳神驱鬼驭雷,,知乎上扒皮过许多神棍,大多都是自诩道教徒,算前生,可以身体自己发出热量蒸发雨滴等等,很少有扒皮佛教徒的情况。
二是蒋介石控制和弘扬了龙虎山天师府的权威,导致道教与蒋记国民党牵连过重,为此道教受到了蒋敌人的排斥。不管怎么说大陆道教的衰微起始于上个一百年,并不久远,并不是根基不如别人,只是一时成败上有些下风,台湾道教信徒并不少,道教徒据说有三千万人左右,七百万人在台湾,占人口比例是百分之33,台湾佛教徒人口比例是百分之35,差距并不大。
另道教虽然有民族英雄,比如武当山徐本善为抗日军队救护伤员而被日军杀害,但也有辽宁沈阳太清宫为日军举办圣战必胜祈愿的斑斑劣迹
发表于 2020-2-19 13: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想了好久,删删减减,写了又改,改了在写,
关于道教历史在其他回答中有写过
鹅叔表示尊重其他宗教,想了很久
最后还是觉得从道教自身出发来分析
道教在传法中较为保守
一、道教提倡无为
无为的思想,源于《道德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因此道教以“无为”作为得道意、得天心、致太平的根本。《淮南子·原道》说:“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魏晋以后,“无为”逐渐成了道教社会观的基础。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说:“法道无为,治身则有益精神,治国则有益万民”。所谓“治身”的“无为”,应当“无为事主,无为事师,寂若无人,至于无为,”这样才能全身、去危、离咎。所谓“治国”的“无为”,应当按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来治理天下,这样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呢?《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可见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二、道教提倡清静
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显现。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志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
还指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先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到“清静”的可能。
三、道教提倡寡欲
所谓“寡欲”,就是少私欲或节欲。《老子》第十九章在谈到治理社会时,要求能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教将“寡欲”作为教义的一个重要内容,认为道教徒为人处世,应该时时节制个人的私欲。
唐宋以后,“寡欲”与内修术结合在一起,从而要求修道者,“在物而心不染,处动而神不乱,无事而不为,无时而不寂”,达到“无欲”的境界。《道德经》所说的“寡欲”,其实并不是“绝欲”、“无欲”的意思,只不过是应该“去甚、去奢、去泰”,即不极端、不奢侈、不过分。
四、道教提倡不争
在道教教义中,“不争”是指人们顺乎天理而不强求的原则。
而这种原则,是天地万物的运行以及人的为人处世都必须遵循的。
《老子想尔注》说:“圣人不与俗人争,有争,避之高逝,俗人如何能与之共争乎?”并指出:“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
《云笈七签》有:“太上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故与时争之者昌,与人争之者亡,是以有兵甲而无所陈之,以其不争。夫不祥者,人之所不争;垢辱者,人之所不欲。能受人所不欲则足矣”。
大家都知道,俗人所不争的事物,一般都是不祥的;俗人所不欲的事物,基本都是垢辱的。
道教徒的“不争”,还不仅仅是谦让,需一心为善,绝不造恶。
道教认为,一个为善的道教徒,即使“不争”,也不会不胜利;
即使“不言”,也不会没有响应。
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
“不争”本身是无声的语言,标志着一个道教徒的修为境界。


道教在很多人看来会觉得清高,以上几个提倡要求有相当根基的人才能做到。
同时道教讲究天机不可泄露。
佛法更多的讲普度众生,无分别心,慈悲的菩萨精神,
影响广大,深入人心,因而为大众普遍接受。
发表于 2020-2-19 13: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教组织的发展,本质上和企业的发展是一样的,“品牌形象”的塑造,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上一张对比图: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1.jpg 这是道教的精神先师“老子”的形象照。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2.jpg 这是老子的雕像。
反过来我们再对比佛教所创造的形象: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3.jpg 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形象照。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4.jpg 这是释迦牟尼佛的雕像。


此二者的形象一对比,高下立判。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来说,附带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学和工匠艺术,很多都是通过佛教的艺术作品留存下来的。


所以佛教的品牌形象是“美”的,而道教的品牌形象则“不美”(甚至给人的感觉比较土)。


同时,佛教道教文化的重要承载体,是散落于全国各地的寺庙和道观,寺庙和道观是佛教和道教进行品牌形象传播的重要载体。


我去年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路上去过不少寺庙和道观。在参观的过程中,会发现很明显的道教中的神仙雕像的形象不如佛教的神仙美型。


在崆峒山拜访的一些道观中的神仙雕像,基本都是这样的: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5.jpg 而反观佛教,如法门寺: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6.jpg 各路菩萨的形象塑造的十分美型,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与此同时,“影视作品”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形象塑造载体,在多年来影视作品的传播之下,潜移默化的给人们塑造了对于佛教和道教的不同印象。


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西游记》对于现代人对佛教和道教的印象认知的形成,造成了尤其突出的影响。


影视版的《西游记》中,道教神仙体系中的至高神“玉皇大帝”,被孙悟空吓得躲到了桌子底,慌慌张张的说:“快去请西天如来佛祖!”


这一段落已经极大的塑造了道教低于佛教的印象。


同时,《西游记》的主线故事就是唐三藏去西天拜佛“求”经,整个故事的潜在逻辑,已经暗示了“道教”比不上“佛教”,所以要去佛教“求”法。


《西游记》是当今中国文化领域影响力最大的一部作品,是个大IP,故而这个IP对广大人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


这些是外在宣传造就形象的层面上的区别。
再次,道教是本土宗教,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中,对于“宗教”始终抱持的是一种“打压”的态度。中国古代的“正统之学”——“儒学”虽然勉强算的上是宗教的一种,但是就连“儒教”的创始人孔子始终没有被“神格化”。孔子至多只是“至圣先师”,这只是一种“人格”的“崇高化”,而非“神格化”。


至于道教的精神先师老子,虽然在道教的体系内的确有被神格化为“太清道德天尊”,然而这种神格化和释迦牟尼的神格化是有区别的。


释迦牟尼的“神格化”,在于其本身就是“佛”,其本身只有“佛”这一种神格化的身份;
而老子的“神格化”,“太清道德天尊”这一身份和“思想家、哲学家”这一身份是并存共行的,这种“神格化”远远不够纯粹。


而且,中国历史文化中,对于历史人物的“神化程度”过低,三皇五帝、伏羲女娲等这些人物,本质上也只是“神”的一种。
中国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神”的印象是“模糊且单一”的,层次不够清晰。


但是反观佛教,佛教诞生于印度这种“政教合一”的国家,由于政教合一的缘故,印度对于卡里斯玛统治者、或者氏族卡里斯玛的族群的神化程度,远远的大于中国这种打压和抵触神秘领域的国家。


印度的体制决定了他们对于宗教创始人的“神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文化,再加上印度内部氏族卡里斯玛的竞争——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互相吹牛逼,我举个栗子,比如说有个飞天拉面神教,宣称飞面大神是这个宇宙的至高神;


另一个老干妈制霸一切教,为了把飞天拉面神教干下去,就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我宣称宇宙其实分为两层,一层是大棉裤宇宙,一层是二锅头宇宙,100个大棉裤宇宙才组成一个二锅头宇宙,飞面大神不过是一个大棉裤宇宙的统治者,而老干妈制霸一切教的教主陶碧华则是二锅头宇宙的统治者!


这时候新兴的萌即正义教为了干掉老干妈,就宣称你们其实啥都不懂,这个宇宙分为五层,100个大棉裤宇宙组成一个二锅头宇宙,1000个二锅头宇宙组成一个猪肉铺宇宙,10000个猪肉铺宇宙组成一个大苹果宇宙,而最高的正版玻璃鞋宇宙由一亿个大苹果宇宙组成,不好意思——萌即正义教的至高神——萌萌的风墟正是这个大苹果宇宙的统治者!


印度的宗教正是在这种竞争和思辨的过程中,越吹越大,越吹越牛。


佛教为了抗衡印度教,就把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梵天变成佛教的护法;
印度教为了恶心佛教,就宣称释迦牟尼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毗湿奴的第九个化身,来世间是为了搞事情,把你们都带到地狱去的。


这种竞争其实也在佛教道教之间发生过,比如一个多数人可能都知道的事,就是道教宣称老子西出函谷关“化胡为佛”。


佛教的神话体系层次十分清晰,人们普遍都知道(实际上是认为)佛比菩萨更大,菩萨比护法神大,佛教内部也有对于菩萨的“十地”境界分类、还有一些佛教宗派对于佛的境界也有境界规定。
而且佛教的神祗分工合理,既有功能神、也有全能神,比如观世音菩萨这一崇拜对象在民间某些地方就被分化出“送子”的功能,地藏王菩萨主超度;
在另一些地方,“观音菩萨”和“阿弥陀佛”则是总摄“福禄寿”等所有需求的“万能神祗”。


而道教的神话体系相对来说更为混乱。当然这种混乱其实不算什么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道教自始至终没有打造出、像佛教的“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这两个一样的“超级大IP”。


我们提到佛教,头脑中马上非常清晰的想到观音菩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这三个形象(或者说是佛教形象代言人);
然而提到道教呢?对于多数人来说,我们并不能想到一个公共的道教形象代言人。


单从这一点上来讲,道教的品牌策略就是非常失败的。


中国古代掌握文化话语权的士大夫和文人阶层,普遍或多或少的都秉持着一种“理性主义”,孔子“近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影响着后世的学者普遍对于神秘现象不大关心。
这种理性主义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国的本土宗教比较“实诚”,不敢把牛皮吹得太大。


而印度不同,印度的神秘主义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印度人特别擅长用毫无限制的脑洞和想象力不断地勾勒出越来越牛逼的神秘主义世界观。


而且最关键的地方在于:由于印度政教合一的这种体制,导致印度的宗教(其实这种情况见于任何政教合一的体制,基督教其实也是同理)在“怎样更好的扩大受众圈”这件事情上经历了“市场”几千年的磨练和发展,所以印度教、佛教、和基督教都有着十分完备的理论体系,来专门应对“潜在受众可能会不相信”的问题。


印度教作为印度本土始终具有广泛性影响力的宗教,其教义之完备、对国民影响之深入,远非任何“非政教合一”国家的宗教所能比拟;
所以佛教,那可以打败了印度教这个超级老牌宗教霸主,在印度历史上将其取而代之过的新兴宗教,所以佛教一定在品牌塑造、对受众心理需求的迎合等层面上,有着非常卓越的地方。


而反观道教,因为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基本上没有用“道教”治国的打算、并且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于以“宗教”治国这件事始终是抱有警惕的,再加上道教的内在理论体系也并不十分关心扩大信众圈的事,所以道教根本不擅长“市场营销”。


当然了,由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原因,也决定了中国的土地上根本不可能从内部演化出极具生命力和发展力的宗教,这是毫无疑问的。


现在全世界的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全都是在“政教合一”的政权中产生的。这些宗教全都身经百战、见的多了,战斗力简直可以瞬秒道教这种与世无争的小白莲花。


所以佛教传入中国时,已经在和印度教的斗争中,积累了充分的市场营销经验,佛教僧团第一次因为“十事”而产生部派分裂时,就已经意味着佛教内部的一部分团体开始考虑面向大众的宣传和推广,所以降低了教义和修行的门槛,以便扩大受众。


因此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本土宗教,他们作为“宗教”来说本来就不怎么合格,像道教这种“爱信信、不爱信滚,别打扰老子飞升”的态度、你又不懂的忽悠的技术、还不给信众信了我能得到无量大的好处的许诺、更重要的是、还缺乏像“天堂”或“来世”这种无法验证、能够把一切解释不了的都推出去的理论,他能够竞争的过外来宗教,那才是见鬼了呢~


一个合格的宗教,就犹如一个合格的企业,“教义”就是一个宗教的产品,它必须经过市场的反复磨练和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更加符合多数人的需求。


像道教这样一个品牌形象塑造的不好、核心产品做的也不怎么样、同时又没有做大做强的意愿的“企业”,会竞争不过佛教这是理所当然的。


而且,市场是无情的,无法满足多数人的精神需求,一个宗教的发展必然会不断的没落、萎缩,如果道教继续“不思进取”,不好好的打磨能够忽悠多数人的产品,不采取手段革新自己的形象,那么道教未来的进一步没落,想必是可以预见的。




微信公众号:风墟先生  ID:fengxuxiansheng
聊聊宗教与命理,偶尔更新,只写干货,有兴趣可以关注。


对了,最后再说两句闲话,今天写这篇文章,一个是因为近几个月研究宗教史,让我彻底看透了所有宗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二个也是因为今天和我老婆去看了《白蛇·缘起》这部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挺好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塑造的很美型,这非常利于传统文化和传统形象在当前人们认知中的改观。


包括前阵子特别火的一部动漫《一人之下》,这部动漫也非常好。


电影、动漫、电视剧这些“视觉化”的信息载体,永远是非常重要的品牌塑造渠道,通过这些渠道慢慢的先把中国的宗教和传统文化的形象改变了,令这些形象变得“美”了,后面的发展其实很简单。


因为对于宗教来说,它最核心的根本只有一个,那就是品牌形象。


表面上宗教的产品是“教义”,但是在现实生活的宣传层面上,“教义”其实就是个屁,这个一点儿都不重要。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教义”是随时可以改变的,宗教徒可以随时对原始的教义做出不同的解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而且,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也根本不关心“教义”究竟怎么样,人们只在乎一个宗教能不能满足他的精神需求,哪怕这种满足只是虚假的,但只要信的人多了,假的也变成了真的。


因为某李姓割韭菜小能手说的那句话是一句真理:傻X的共识也是一种共识。而舆论的表层世界,就是由“共识”构成的。
发表于 2020-2-19 13:5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爱信信,不信滚,别打扰我飞升。
发表于 2020-2-19 13: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门槛高是真的,清朝初年,天师府的道士授箓需要1000两白银,当时的物价来说的,1000两可以买十万斤大米,普通百姓饭都吃不饱,在别的朝代,道士是神权的象征,免劳役,免粮食税,还可以圈地有自己的领地和产物,所以能去做道士的,都是非富则贵。
除了金钱上,道法对悟性天赋要求极高,你能学就能学,不能学怎么苦练都不行,举个例子,我师门当地的内炼大佬,一看就懂,觉得内炼很简单,但是没天赋的人,怎么也学不到,又比如我师叔,和我师父同时学法,我师父打坐练半个小时,我师叔睡半个小时,学科仪的时候,我师父总是要等香烧完才去吃贡品,以示尊敬,但是我师叔直接拿了吃,也不管啥规矩,但是道法水平和坐火箭一样,行法驱邪的时候,别人需要念咒,他咒都不用念,用手摸别人头一下,立杆见影。他还得了神传,这种几率大概是几百个法师中,才会出现一个,就是在梦中梦见一个人,教他手决罡步,现在老一辈的法师,80多岁的,都说很熟悉,应该是他们小时候有见过这种罡步手决,80几岁的人小时候见过,证明传法的法师估计是解放前的人,也可能是清代末年,这个罡步手诀特别好用,效果极好,但是别人即使学了,也用不了,没有效果,这个涉及到传承问题,以后有机会会给大家解释。在如此的天赋机遇,我师叔年纪轻轻就成了年轻一代认可的第一人,现在成了各大香港澳门老板的座上宾,没几次在家的,一去就去好多天才回来。
佛教,门槛低,你信,可以念1000句阿弥陀佛,不需要什么天赋,财力,这个信仰没什么好纠结的,但是如果是神通的话,普遍来说,只要是有传承的,道教的神通,应该是更实用更有针对性。
发表于 2020-2-19 13: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大家都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
道教在过去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一直是科技小先锋,阴阳术数、兵书、丹药、医术甚至炼金术不管存在多少糟粕,道教一直有一种大道求真的精神,玩科技的小能手!
所谓“道法自然”不是到终南山喂马劈柴,弹琴唱歌,“道法自然”的本意是老子得知道这个世界是啥样子的。道教其实比佛教酷多了!
道教在近代衰落是必然的,道士都忙着打坐捉鬼了,有几个懂相对论,解微积分的,求真的精神没了,不衰落干嘛
跑题了 哈哈
发表于 2020-2-19 13: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规律,中华文化强盛,则道教兴(如唐宋两代道教尊为国教);中华文化凋敝,则道教衰(如元清两代对道教的沉重打击和压制)。
但即便在道教成为国教的唐宋两代,其在民间也远不如佛教普及兴旺。
佛教往往能投其所好,比较灵活,包容性也强,门槛低,普度众生; 而道士们清高,顽固,不从俗流,走高层路线依附皇权,不得底层民心。
引用一段宋代杜寅生的话说:“惟佛能揣人情而示人以祸福、天堂、地狱,使人畏慕,而趣之者众。老氏独好清静、虚无、神仙之术,其事冥冥,不可质究,而从之者鲜。故欧阳子谓佛氏之动摇兴作,为力甚易,而道家非遭人主好尚,不能独兴。”
道教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佛教也是相差甚远,历来都有穷道士富和尚之说。南宋的欧阳守道曾记述过道教的穷困寒酸:“予行四方之迹少,未尝见大宫观。第以吾乡之观,虽有田业之处,一道士所得食,或不过五六斛,而衣服百须皆无所出,或观而无田者,生计尤难。故往往为丹药、符箓、禳襘之术,以投合夫见信者,以糊其口。”
悲惨吧?在道教作为国教的宋代,道士们连基本衣食和生存都是问题。呵呵。
当然,作为宗教来说,道教肯定有着无法回避的自身问题,需要有大智慧和绝对影响力的高道来对道教进行改革!
以上文言文应该不用翻译,连猜带蒙也能看懂意思吧?
最后再用数据来说话,宋代江西道观总数是337所,佛寺是912所;江西道士有2400人,僧尼有36000人。要知道,当时江西是道教大省,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川陕地区。(本段数据出自2007年刘锡涛《宋代江西道教发展状况》)


但,无论道教如何式微和没落,都无法否认道家思想早已深刻的融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之中(包括外来宗教),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自知罢了。正因如此,就能解释为什么和尚也会算卦看相、禳灾祈福、驱邪除妖,甚至还会开光。为什么伊斯兰教阿訇也批八字,甚至还会抽所谓的真主灵签。为什么天主教牧师用周易预测股市房价,甚至顺带看风水。
最后,如果道教要发展,想翻身,对手绝对不是佛教,而是自身。要自我改革了。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1.jpg
发表于 2020-2-19 13:5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不开连锁,不和信众做交易,没有威逼利诱恐吓,作为汉族本土宗教,其实道家思想太过于广泛和深刻,以至于达到了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地步,就和空气似的,这不就是道嘛。
佛教就不同了,看看西游记开头,你就知道佛家思想被引入的功利性。西游记结尾,索要人事,你就知道佛教的贪婪。
道士说,贫道。
和尚说,施主。
你可以看出,佛其实是建立在人性贪婪与自私之上的大圆满大满足而已。
发表于 2020-2-19 13: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道教的存在是以道术为前提,道术失传之后,道教就走向灭亡。就像医术失传,中医也就灭亡。而道术没有十年八年学不会,普通上班的都房奴,得辛辛苦苦赚钱,哪有那个时间和财力。所以只适合有钱有闲的公子哥学习。现在的公子哥都浮躁,哪有静心学习的。

第二,佛教是文盲教,修到最高就是要饭。最适宜懒人,中国懒人最多,自然兴旺。

第三,道教会产生造反情绪,最为当政不喜。佛教一向忍辱,当政最喜欢。
发表于 2020-2-19 13:5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往往具备简单可复制,接受门槛低,壁垒足够排他这几个特点。宗教发展也如此。然而以上特点道教均不具备。


相比其他宗教的二元对立,而道教基础就是阴阳和谐,讲究对立统一,没有排他性。这也是儒释道三家能互通互补,和谐共存的原因。


相比佛教的六字真言,道教入门太难,经典繁多又精深,没有相当品性难以悟道。逻辑也不够自洽,蒙元时期几次佛道大辩论都被KO。


宗派繁多,神仙谱系复杂,版本开源,诸多修改解释,这样的体验度自然不如封闭体系的宗教。复制连锁几乎不可能。


加之自身宗教属性过弱,只有积德行善,却没有因果报应。下地狱永世不得超生明显要比修炼成仙长生不老来得更具煽动性 。而且有问题都可以推给前世来生,完全无法证伪。而道教只重在今生修行,没成仙就容易被人说成骗子了。
道教为何没像佛教一样普及?-1.jpg

相关阅读
江右左使:趣读道教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4 00: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