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9-7-29 21:53:50

从不主动联系是感情冷淡吗?

我的同学,只要我们一分开就好像我们再无瓜葛,我不会联系他们,他们联系我,我也不会及时回复或是尽兴的去聊,我不知道跟他们说些什么好,所以干脆什么也不说。我对其他的同事朋友也一样,好像所有的人我都不在乎,好像所有的人对我都是过客,但我并不是行尸走肉,很多时候我会想他们,怀念和他们一起的日子。 现在我已经外出打工三年多了,我极少往家里打电话,都是家里人打给我。家里人最近几次给我电话也会说我,说我不知道…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7-29 21:54:47

有些人是外向型人格,社交时获取能量,独处时消耗能量。
我们是内向型人格,社交时消耗能量,独处时恢复能量。
因为能量有限,所以只会把能量安排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仅此而已。
遵从自己的心,不要被别人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不必勉强自己,顺其自然就好。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7-29 21:55:47

谢邀.

大家回答的都有道理,我提供一个视角吧,毕竟我自己也一定程度存在这一现象。

问题的核心点在于,资源、能量有限,只能提供给重要或者紧急的项目,人际交往在你的任务分级中,或者不重要,或者不紧急。

比如一个战争中的城市,水啊,电啊,煤气啊,油料啊,这些东西都是战略物资,是处于匮乏状态的,那么,就只能优先保证一些重要且紧急的项目:比如战斗,医疗,基本食品水供应。
剩下的,比较不那么重要的,或者不是很紧急的事情,可能就无法得到这些战略物资的供应了,或者只能得到极少的供应。

这个重要、紧急的划分是自己定的,但基本上在潜意识里已经定下了,我试图用理性去改变分级,效果不大。

题主或者我们这样的人是这样的:

1、内在能量往往处于匮乏状态(性格中纠结一面居多,内耗严重,能量大多用于维持平静和恢复平静)

2、外部的事物和人际交往会干扰内心的平静,造成内在能量的损耗。

3、维持内心平静(不被打扰)是战略级任务,处于最重要的分级。

4、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事务、人际交往,被认为不重要或者重要但不紧急,起码重要性、紧急程度低于维持内心平静。

所以,对于题主而言,只有三件事能够让他把自己宝贵的内心能量投入其上:

1、维护内心平静,处理内在矛盾
2、追求人生目标、价值的实现
3、必须处理的紧急事件

对于自己是这样的性格和情况,我也只能说,先接受,再改善吧,但是请不要自我攻击,那无济于事,只会适得其反。


冷淡就冷淡吧,起码关键时候还是靠得住的,该承担的责任还是可以承担的。

也许有一天,题主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更加成熟,事业、情感、生活都来到一个自己比较满意和稳定的阶段,内耗减少,内心能量比较充沛了,到时候,自然就可以拿出一部分去交往和维持情感了。


而且,现在也可以在自己心情比较好的时候,打个电话,给个问候,在不给自己很大负担,顺其自然的基础上,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吧。

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要做太多的自我攻击,没必要,尽量做即可。

以上。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7-29 21:55:59

小学的时候我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在一棵巨大的樟树上面做了一个安乐窝,把所有的零食都带上去,我们通过树影可以观察操场上其他人的样子,好像是上帝视角一样,只有我们能看见他们,他们看不见我们。每次两个人呆在树上聊天说地,谈论昨天的动画片和正在看的小说,我就觉得他是我一辈子的朋友。然而上了初中我俩就没有联系了。

初中的时候我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在雪地上睡觉,他教我武术,教我打篮球,我给他讲书里面的故事,给他讲我和学妹们的旖旎趣事。我俩用一张饭卡,我一周所有的吃的都放在他的箱子里面,每天晚上跑到他寝室的床上一起吃零食,一起用一个脸盆泡脚,夏天洗澡也在一起。那是我我觉得他是我一辈子的朋友。然而上了高中我俩就没有联系了。

现在我在大学,我高中有好多好多的朋友,我爱他们,时常想念他们,然而我基本上不去联系他们。

今年上半年我的两个奶奶辈的老人去世了,这两位老人对我都很好,很疼我。其中一位我爸告诉我消息的时候电话那头哽咽了,说不出话来,我安慰我爸别太伤心,年纪到了去往那个世界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说实话,我的良心,我受过的教育都告诉我这个时候应该有巨大的悲伤,然而我没有,我没有食不下咽,我没有泪流不止

我谈过三次恋爱,我们分开的时候我都没有特别的伤心,最多有一丝的遗憾。

我也怀疑自己是天生的感情冷淡,但我知道我不是的,我比绝大多数人敏感。小时候我看机器猫的剧场版,每次都哭得不行,因为每次大雄遇见新的朋友们到最后都要分别,我为他们的分别而痛哭流涕。但也因为这个,我明白了,分别其实是最最自然的一种状态。

我的女朋友对我说,她觉得我忽冷忽热。其实不准确,我应该是人前热人后冷,当我跟你面对面的时候,我可以不停地说不停地讲段子逗你笑一刻也停不下来,这个是我的一部分。但是在人后的时候我喜欢独处,我喜欢看书看电影打游戏,这些都是一个人就能做的事情,我一点也不喜欢被打扰,有时候跟人聊天都是一种巨大的负担,更不要说主动来找你了,这也是我的一部分。

我的朋友们啊,我有时候真的想念你们,但我做的最多就是在联系人里面找到你们的名字,笑笑而已。我不是不爱你们,也不是冷漠。因为我很仔细地问过自己,万一有天你们突然落魄地找到我,我会不会帮你们。我会的,百分百的那种.

赤月 发表于 2019-7-29 21:56:24

在此两年之前,我也如同题主一般。不管是同学,家人,朋友,还是恋人,基本都是对方主动跟我联系,不管是电话,还是发手机短信。似乎这样的一种习惯,也成了自己认为的理所当然。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室友们经常会在晚自习后给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打电话。而我通常都是在看电视,或者看书,再或者给朋友回信,或回短信。有时我也会接到来自网友,笔友,好友的电话,偶尔的扯着闲篇。有时接到的是母亲的电话问我是否周末回家。“这周回家吗?”“回。”“嗯!”然后还没等我问还有事吗,她就会先挂了电话。

大一的下学期中的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他问:“这周学校还有活动吗?是不是还不能回家?”我说:“这周没有,周五放学我就回家。”他说:“你妈和你弟弟都想你了,你不在家里觉得很空……”
那是我第一次接电话不知道要说什么,而且觉得很心酸。我笑着问电话里的父亲:“那你不想我吗?”他说:“想。”

自从高中以后,就觉得和父母之间有些距离,我和他们不是特别亲近。我不像其他女孩子一样,会跟父母撒娇,会经常说说心里话。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形成了我表面看似冷淡的独立。我总以为很多事,我一个人就可以;我也总以为这样很正常。

其实那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种被动。因为现实中的我朋友很多,和别人也是侃侃而谈。所以这些在生活中看来,似乎都不是那么重要。

毕业后工作,刚开始每天下班前母亲都会给我打电话问我回不回家吃饭,后来我会提前发短信给她,再后来她也不再给我打电话,我也不再提前发短信。因为,基本上我很少回家吃饭。她跟我闹脾气的时候,会经常说我把家就是当成旅馆。我说,忙。

后来谈恋爱,几乎也都是他主动给我打电话,主动给我发信息。有一次,他在来找我的路上骑摩托车摔倒了。见着他的时候,他的胳膊、手上全是血,裤子也被磨破了。我慌忙的带他去医院打针,处理伤口。看着他忍着疼的样子,眼泪就掉了下来。他说:“我这么长时间没回你信息,你就没想过我会出事吗?是不是我不给你打电话,你也不会给我打电话?”

是的,年轻时候的我们真的很忙,忙着工作应酬,朋友应酬,乱七八糟的应酬。只是却没有留意身边被我们所忽略的,我们总是任性的以为不会失去和理所当然。那时,我想,能够让我主动联系的也就是我的客户了吧。

后来,我跟朋友好好的聊过一次。她说,是我们都习惯了别人的给予,而忽略了自己应该回应的回馈。


我们总是在说,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动。但是,大多人在行为上都比较自私。
是我们真的感情冷淡吗?
我想,除了真的是性情冷漠之人,不完全是。
其他人应该是,性格,习惯,懒。还有的人是因为害羞,害怕。害羞是不善于打理人际关系,害怕是怕应付一些人情礼节或者其他自身会排斥的。

也还会有人会说,也许是因为年纪越来越大,所以话少了,圈子也小了。但我个人觉得,这样的想法很不成熟。就因为我们年纪越来越大,所以更应该清楚我们更应该需要珍惜身边应该珍惜的人和感情。

上个月,有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也没看到她有什么动态,于是我主动给她打了个电话。才知道她妈妈住院了,压力很大。在电话里跟我哭了下鼻子,我简单安慰了一下她,第二天和另一个朋友去医院看了她妈妈,陪她一起吃了个饭。走的时候,我抱了抱她,我说:“有事就说,都会好的,你不是还有我们吗?”

昨天,一个朋友的女儿生病住院没给我们这些人说。我给她打电话,问了下情况,我说:“最近大家确实挺忙,每次说聚会,也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最后不了了知。但是,大家都还是很惦记着的。所以,我就是想跟你说,我想你了。” 她说:“哎哟,下个雨,听你这样说,心里真温暖。”

然后,今天收到这个信息:







你不去主动,你永远不知道你能给别人带来多少温暖和力量。
既然不是凉薄之人,为何要做凉薄之事?
与其失去再后悔,为何不在拥有时珍惜?


不用你对所有人热情,只是需要你多珍惜身边的人。他们比你的微博,QQ,朋友圈更需要你去关注和关心,他们在你的生活里更有意义。






呐,现在,你们可以主动联系了咩?






——————————————————————
昨天晚上睡觉前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内容,我想也是大多人的心境吧。


————————————————
一个公众号,如果你想关注的话:)
http://weixin.qq.com/r/Uz8CGn-E1SKqrTt592pB (二维码自动识别)

赤月 发表于 2019-7-29 21:56:51

大学毕业就去了国外,时间久了,还挺羡慕国内的同学,虽然天南海北,但一个城市的,还能出来聚聚。

有一年,我就决定,给同学打电话,每天打一个,熟的不熟的,有电话的就打个,总是不联系别人,也不好。

有的相谈甚欢,有的无话可讲,有的聊了一小时,有的正忙,匆匆挂上,还有几位坚持认为我是诈骗集团的,非得说出以前的细节才能继续聊天。

电话挂上,却没有觉得多了联系,反而意识到,我们其实早已渐行渐远,不再出现在彼此的生活中,各自说着身边的故事,却不再有交集。

生活就是这样,走着走着,人就散了。

那年以后,就不打电话了。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7-29 21:57:42

原文首发于LOFTER,转载请署名并注明出处。
      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多很好的答案,本来是不想贴出来的。
      但当时这个问题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就写了这篇文章,既然源于此,那么就留于此吧。
————————————————手动分割——————————————————————

从不主动联系是感情冷淡吗?
                                                               文/依米花开
                              ————————————————————
       这是最近知乎上一个热门的话题。很多人写了自己的情况,然后我从很多人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这世界这么多人和我一样,原来并不是只有我这样。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孤独患者。
       我手机上从没有收到过广告以外的短信,当然,我也从来没有给别人发过短信;
       我可能一个月都接不到一个电话,我可能也一个月都不会打出一个电话。
       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现状,用的是128元,免打400分钟的全球通套餐,最终可能10分钟都没用。就像是128%的感情存储,最终只释放了不到1%。
       伤感的是,情感有的时候就像中国移动的流量一样,并不能累计。就像是到一个新的地方,旧的情感就要被清零一样。

       我唯一会收到的主动来电,是父母的电话。父亲基本上都不说什么,只是有几次让我把同学或者同事的联系方式给他一个。但好几次,母亲都提到:你怎么这么长时间都没和家里联系?你要多和家里联系。
       每一次,我都感到愧疚和难过,每一次我都说好,然后告诫自己要多给家里打电话。甚至我给自己定目标,要经常跟朋友们联系,最少要每个月把400分钟用完。告诉他们:我挂念着你们。
       可是我从来都没有做到过。我从来都没有习惯这样做。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一个基本上都不跟我联系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是有什么事?孩子在外面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
       接到我的电话,第一反应是不是这样的?

       刚上大学那会儿,家里经济情况不是很景气,家里每个月给我三百元的生活费,基本上每个月都很拮据,然后每个月都要向家里要。每次打电话,我还没开口,我爸就说,是不是没钱用了。虽然确实是这样,但总感觉很残忍。
       然后,我一般都是实在是抗不住了,才给家里电话,然后,可能得过几天,家里才能打钱过来。因为就算是三百元,很多时候家里都没有,还要我爸去筹措(有过那么一两次先打一百过来应急,后面再补)。
       在我的世界里,我的父亲和母亲是最伟大的,他们把一切都给了我们,永远感恩。这里只怪自己不争气,不知道有兼职什么的,没有想过办法去自立更生。
       但那段时间,我确实很怕给家里打电话,感觉于我于我父母都是负担。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这句话放到现代,不一定适合。把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扔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扔到一个他从未经历过的世界里,他并不能比城市里的孩子出色多少。

       我老家在一座山里,小时候应该算是一个类似于桃花源记的地方。经历过没有电,点煤油灯的日子。走二十多里山路才到乡里,小孩子基本上没去过,大人一般只有过年买年货的时候才赶一次集。
       七岁那年,我上学了,一、二、三年级一个老师、一个教室,那里教育条件差。升初中前,父亲决定送我到县里去读书。由于基础差,怕跟不上,让我重读了一次五年级。
       县城,是我们村很多老人、成年人一辈子都没去、都想去一次的地方。那一年,我十三岁,从一个只知道玩泥巴的世界,进入到一个由钢筋和水泥构建起来的世界。
       也正是从那一年起,我开始一个人生活,开始半年回一次家,半年与家里没有联系。其实那个时候还小,不知道什么是想家,只是委屈的时候,会特别想爸妈。
       由于户籍的原因,我最终没能在我们县念初中。我初中是在隔壁的隔壁县读的, 一个离家更远的地方。在外面独立生活了一年,似乎长大了一些。初一的时候,给家里写过几封信,我爸也很认真的回信。给家里的信,在我爸那里可能还找得到吧。
       后来高中、再到大学,交通渐渐方便了,慢慢的也有了手机,但沟通上似乎并没有因此拉近距离。成长的那些年,似乎并没有让我学会如何沟通。

       读初中的时候,有过玩的很好的同学。但高中我又回到我们县读书了,那个学校后来再也没去过了,以前的同学也就断了联系了。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我也不会上网,没有QQ。我仿佛一个过客一样,只是与他们走过那么一段时光。
       后来,有个同学不知道怎么加上了我QQ,然后把我拉进了初中班级群。但是那个群,几乎没有人说过话。
       也组织过一次小聚会,我也去了,很多人都变了,但隐约都有从前的模样,记忆仿佛像开闸的洪水,翻涌而出,在一起时,仍有当年的感觉。
       但,也就仅此而已。回来之后,仍然互不联系,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自己的生活。
       时间长了,渐渐的很多事就忘了,很多人也忘了。记不清脸庞,连名字也记不住几个了。

       高中时,我遇到了最要好的朋友,无话不谈。他不是我们那里人,但是在外面那读书。实际上我们的成绩差不多,都不好。高考的时候,我们都没能考上本科。我决定读大专,他家条件比较好,决定让他出国留学。
       我们英语都不好,高考考完后,他就直接回家,报了新东方的英语培训。他告诉我,对于出国这件事,他感到惶恐,他说他洗澡都在背单词。
       出国前,他嘱咐我,让我学好英语,他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一起在国外。之所以提这个,只是想说,我们那个时候真的就是这么单纯。
       再后来,连续就渐渐的少了。他留学第二年回家,邀请我去他家里玩了,见了他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弟弟,他和他家人都很热情。可是和他,慢慢的感觉就没以前那么多话说了,熟悉,但又不知道什么地方生疏了。我本来准备把我在学校主编的一本诗集送给他。可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最终没有拿出来。
       再后来,慢慢的就断了联系了。
       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再见面,就算见面了,曾经熟络的感情还能回来吗?我不知道,只觉得是期许与害怕纠缠着。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在不同的世界里认识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有着不一样的成长。

       在感情的世界里,从来不觉得有对等的关系。于我而言,他是我最好的朋友。而对于他来说,我可能只是普通朋友中的一个。知道了可能令人伤心,可事情就是这样,再正常不过罢了。也不知道有没有人把我当成是他最好的朋友。
       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回首往事时的伤感源于遗憾。这句话感觉特别适合这里。以前总以为会是一辈子的朋友,但现在不知道彼此在什么地方,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甚至可能记不清彼此的名字,怎么不叫人伤感。


       小时候,我妈总说我是木头人,亲戚朋友来了,我嘴巴不是那么甜,叫的不是很勤,没那么讨人喜欢。在家里其实说话也少。但在朋友么面前,我仿佛变了一个人,什么都能说。在学校里,我有个外号叫“博士”,同学都这样叫,不是因为多有才,而是很多东西都能扯。
       可是,我不喜欢打电话、不喜欢发短信、不喜欢在QQ上聊天,微信基本上不用,因为没加几个人。
       想起某个朋友的时候,我可能会翻翻相册,或者通过QQ好友进他们的空间看看他们的动态。可是,我不会主动找他们聊天。
       仿佛距离让我失语,一下子丢失了所有来自于语言的灵感。
       偶尔,有些朋友也会找我聊天,可是我总聊不了几句,就会不耐烦。我好像没有什么要说、不知道要说什么一样。
       在吗?在。
       最近怎么样?   挺好的,你呢?
       异常害怕这样的对话,似乎每一次都有既定的轨道一样,每一次都面临着无言的尴尬。每多一次这样的对话,对感情的伤害就加一分。可能这样聊过三次以后,就再也说不上话了。
       我看不见你的笑容,也看不清你的脸庞,从冰冷的文字里,我仿佛感受不到你的情绪。我不知道你给发微笑表情的时候是不是在哭,就像大多数时候,我与你说完晚安以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入眠一样。
       这一切在距离面前,显得那么不真实。
       我喜欢面对面的交流,你爱我也好,骂我也罢,我都能够予以最真实的回应。

       读初中时,迷上武侠小说,就像成为一个武侠小说家,快升高中的时候,看了一段时间言情小说,就想着成为作家。然后个时期就特别喜欢语文,高一时语文是一位女老师教的,具体名字记不太清楚了。这里感觉很对不起她,因为那个时候,我算得是她最喜欢的学生了。
       老师每周都会让我们写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会认真的看,然后写评语,我基本上每次得优,老师也经常会在课堂什么念我的文章。写过什么都忘了,写的其实也就那样。但有一此,老师在我的文章后,评语里写我是一个感性的男孩子。
      “感性”这个词第一次走进了我的认知观里,让我至今难忘,因为觉得贴切。

      读书的时候,还喜欢看电视剧,但不喜欢看国产的,因为觉得古装宫斗什么的,勾心斗角看得累。
      我喜欢看韩剧,更多的喜欢看悲剧,诸如《对不起,我爱你》或者《冬季恋歌》这种。
       有过那么一段时间,晚上睡觉前,一定会回想一段伤感的剧情,然后流泪,体验那种类似于“胃酸”的感受。
       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变态。
      大学毕业前有段时间,疯狂在同一类型的电影看,“日韩唯美伤感爱情电影”,大概有二三十部吧,直到找不到好看的为止。印象最深刻的是,许秦豪的《八月照相馆》以及车太贤演的《傻瓜》。
      那个时候,总是认为,感动与被感动是最好的幸福体验。
      很多时候,与别人一起看电视或者电影的时候,总会感到不好意思,因为即使是一件小事,都有可能会让我感动流泪。不像是个男孩子。

      去年的三月二十日,我爷爷离开了这个世界。很多事都是来的这么突然,我从没预想过这一类事情的发生。
      与爷爷最后一次对话,应该是在电话里,他说,你也这么大了,该找女朋友了。我说好。可是没等到我带回家,爷爷就这样走了。
      爷爷出殡的那一天,我哭了。我没有嚎啕大哭,我只是眼里藏满泪水。我是个男人。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每个月20号往后,我对会想起爷爷。有的时候也会梦见爷爷或者小时候相关的事,但梦里已经看不清爷爷的脸庞了。

      “咿呀”是我们那里对妈妈的称呼,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叫。我爸爸也是这样叫我奶奶的。家从乡下搬到县城以后,我妹妹就改口叫妈妈了,但我从来都不曾改口,一直咿呀咿呀的叫。虽然特别土,但是我觉得特别的亲切。

      之所以罗列这些事情,想说的是,我从不主动联系,但我不是感情冷淡。我深爱着我的父母亲人,也时常惦念着身在远方的朋友。我只是不擅长像大多数人一样表达我的感情。
       每个人表达爱或者思念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直白,有的人内敛。就像大多数母亲体贴,大多数父亲无言一样。
       我习惯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伤心的时候、高兴的时候、思念的时候、厌恶的时候,我可能会静下心来写那么一段文字。可能有人看,可能无人知。可能是最无用的表达方式之一。

从不主动联系,不是感情冷淡,但时间长了,慢慢的就会变成感情缺失。
       除了父母以外,没有人会毫无保留的挂念着你。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长时间没有联系,慢慢的,在别人的世界里你就成了陌生人,慢慢的你就被遗忘了。
       然后,仿佛就整个世界都与你无关了。朋友们在朋友圈里发的照片里没有你,你伤心难过的事没有人知道,你有高兴的事也找不到人来分享。你一个人上班、下班,或许傍晚偶尔一个人会去公园走走,或者偶尔和同事出去聚个餐。
      可是你没有朋友,你总是在体会孤独。这种孤独,是你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圈子一点点画小的。不是没有人关心你,而是你没有让别人知道你在关心他。最后,你不知道还有谁可以关心。

       有人说,像我这一类人,都适合Sia的歌,为此我特意找到她的歌来听,这些文字,断断续续的写了几天,期间都在单曲循环Sia的《My Love》。
       亲爱的,我的朋友们,如果你们有看到这些文字的话,请理解我。没有与你们联系,并不代表我没有想过你们。如果我没有及时回你们的信息,也请你们谅解。

——————————文字较长感谢耐心阅读————————————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7-29 21:58:22

从不主动联系别人,常常被形容为“感情冷淡”、“没有人情味”,是一件不好的状态,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主动多和别人联系是“正常的”,这样会拥有更多人脉和社会资源,才可能有更好的个人发展、更适应社会竞争。
那么,这样的想法究竟正确吗?
社交关系确实可以提供更多支持

不得不说,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社交联系确实非常重要,尤其是我们组建出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略(social network),这样的社交联系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单打独斗」时难以收获的社会支持。这种由社交连接产生的社交支持分为以下四种:
1. 情感性支持:
即提供关爱和信任。比如说我们失恋的时候朋友给我们安慰,就是在向我们提供情感性支持;
2. 工具性支持:
指的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提供直接有效的有形服务。比如我们要外出旅行时,朋友可以借给我们单反;
3. 信息性支持:
是指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提供的信息和建设性意见。比如说我们毕业季求职的时候,向学长学姐询问时,他们可能会告诉我们意向公司的情况;
4. 评估性支持:
它是一种反馈和肯定,是对个人评估有用的信息。比如在我们做了某件事之后,一些处在我们social network上的人会给我们反馈,帮助我们做出改进。


为什么有些人不愿意主动联系别人?

既然社交如此重要,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懒得」主动社交呢?我们不愿意主动联系亲人朋友,真的是因为我们感情冷淡吗?


1. 人格特质上的影响
在大五人格特质中,内倾水平较高的人更不容易主动社交。这类人通常边界性较强,更喜欢独处。对他们来说,社交是一件耗费经历与能量的事情。相比于社交,他们更倾向于一些向内的活动去补充生命能量,如自己看看书、看看电影等等。
此外,神经质高的人也更不易主动进行社交连接。情绪不稳定的人通常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他们的「阴晴不定」使得很难有人靠近。尤其对于男性来说,因为与普遍认可的男性应该持重、有力的社会性别规范不一致,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可能更低。


2. 可能感到社交怠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原子化日益严重,互联网成为安全庇护所的同时,我们也在逐渐丧失线下生存交往的能力。虚拟社交看似能够填补现实的空虚,实际上却在杀死现实关系。手机不但给了我们「社恐」的理由,还加重了我们的「社恐」。或许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碍于之前的行为惯性,主动社交也成了件并不容易的事。
而且有些时候,我们也对主动社交有一些误解。我们有时候出于「怕麻烦」的心态,觉得求人不如求己,遇到事情自己扛才是独立的表现。长期下来便形成了一套惯有的行为模式,即便遇到问题也不愿求助于人,和他人产生社交连接。
另有些时候,我们夸大了社交可能的负面作用。当我们在早年经历中有过较多负面社交体验时,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社交是危险、麻烦的,视其为「在鳄鱼池上走独木桥」。这种认知模式让我们将不主动社交视作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以此避免社交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如何让自己舒服地主动社交?

需要声明的是,社交频次低一点没什么太大问题,题主和在看这篇回答的小伙伴们不用过于担心。不过如果这种情况让自己困惑痛苦,甚至影响到自己工作生活的话,不妨做一些调整与改变,避免有可能的封闭倾向。


1. 认识到人际亲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很多时候,人际间的那份默契是依靠彼此的共同经历来培养的。有时候我们会发现,与多年未联系的老朋友重逢时,会有那么些尴尬。我们与对方聊着过去的共同经历与爱好,却发现对彼此的近况一无所知。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换了工作、开始了一段新感情、也经历了亲人的离去。由于我们疏于联系,曾经的那份默契也慢慢淡去。
因此我们需要去通过一定的主动社交,来维持与亲友间的联系与默契。当我们情绪涌上来,突然想念某个朋友或家人时,不妨主动打个电话或微信上面问一声,聊聊最近彼此的事儿,一起开一局游戏或者远程同步看个剧,都可以帮助联络感情。


2. 有意识地发展弱关系
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去主动社交,而是我们害怕在社交中收到负面反馈。这时候我们不妨发展一些弱关系,增长自己的社交信心。今年巴黎时装周上,吴亦凡亮相了LV男装艺术总监Virgil亲力打造的时装秀。但其实两人的友谊最初也是一种弱关系,只是在Instagram上面点赞互动,然而当初的这些弱关系成为了两人建立联系的基础。
发展弱关系可以是与常去饭馆的老板闲聊,也可以是像吴亦凡那样,在社交媒体上与自己欣赏的专业人士互动,或者找到一个「中部枢纽」——这个人与很多与你有弱关系的人都相熟,这样我们与别人的联系会慢慢发展起来。


3. 聊天,推断对方的交往边界
主动社交最简单的方式便是聊天。通过与不同的人聊天,你能够对自己在交谈中可以做到哪一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能够推断出一般人的聊天边界在哪里,比如,知道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哪些领域是不能触碰的。
哪怕在聊天的过程中出现了尴尬的情况,也不必恐慌。继续试错,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你在以后的社交中有效避雷。判断聊天气氛是否尴尬,需要你有一定的洞察力。如果你认为自己暂时欠缺洞察,那么可以从聊天气、美食之类的日常话题开始,一步一步来。


4. 提升社交资源意识,以升级打怪的心态培养社交自信与能力
社交是很重要的资源拓展过程,对工作来说尤其如此。在资源拓展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和我们不合的人。如果仅仅因为不合拍就放弃建立社交关系,对职业发展可能也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是,想要减少这种不利影响,强行逼迫自己和对方契合,显然是非常困难的。
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把拓展社交的过程看作一款「升级游戏」。我们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都是游戏中的关卡。而每次与不同的人进行社交,都是在解锁关卡,获得经验,提升自己的等级。随着自身等级的提升,我们的社交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当然,如果你觉得自己对社会关系的需要并不强烈,从现实考虑也不那么需要,那么自己一个人开心地玩耍也很好啊,不必在乎别人怎么说!


参考资料:
Heaney, C. A., & Israel, B. A. (2008).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Health behavior and health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 189-210.
Podolny, J. M., & Baron, J. N. (1997). Resources and relationships: Social networks and mobility in the workpla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73-693.
Liben‐Nowell, D., & Kleinberg, J. (2007). The link‐prediction problem for social network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8(7), 1019-1031.
Anderson, C., John, O. P., Keltner, D., & Kring, A. M. (2001). Who attains social status?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social grou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1), 116.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哪些你曾认为无比正确的事,后来发现真的错了?
最理性的暗恋是什么样子的?
孤独真的能毁掉一个人吗?

铁笔居士 发表于 2019-7-29 21:58:55

20160519更
其实一直想来更这个答案的,因为没想到随手写的一个答案能引起这么多共鸣,也是感动。
这个答案是考研完写的,我考研期间,不夸张,除了在身边的男朋友,连家里人都很少联系,我的号码知道的人也只有两三个。考完研了才有时间想“情感淡漠”的事,一直也没怎么想明白:
有人说:也许是因为你看了很多,经历了很多。
有人说:你不是情感淡漠,你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而已。
其实我今天能给自己一个答案了,我给自己的情感做了一个牢笼,用理性,用知识,用琐事,用忙碌,用烦躁……
当有一天你发现情感的可贵时,它也许早死在牢笼里了。
我不想它死,所以我在努力试着把它放出来。
嗯,就是这样。

以下是原答案:
我跟你一样,我是来看答案是的。
怎么做我不知道,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后果。成功了没有人分享,失败了没有人安慰。不过但愿你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因为真的不会太有人能主动联系你。孤独是必然的,有好有坏。像我们这样的人都懂。
祝好。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loveloaf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7-29 21:59:21

嗯,严重觉得自己是个薄情寡义的人,跟同学几乎都没来往。上初中就迅速忘记了小学同学,上高中就不再跟初中同学往来,上了大学跟高中同学也没联系了,等工作之后,索性连大学同学也全部不见了……那感觉就像带着帐篷在行走,随时可以拔腿走人。
跟娘亲一个星期一通电话,时间是规定的,因为是被强制要求的。至于老爹,不出意外的话,一年两通电话,父亲节和他生日。
电话经常被控诉打不通,嗯因为习惯性静音,最近知道有个词叫电话恐惧症,基本上有了wifi之后,五十块钱电话费可以用三个月的样子。
对数字极度不敏感,是个连自己生日都会忘的人,勉强记住父母生日,不喜欢节日,固执的记住我生日的人比起感动更多时候挺有负担。哦3月31号换的新号码,现在还是记不清,交话费要看备忘。
不喜欢各种局,大学往后比较明显,什么饭局酒局社团合唱团能闪则闪能推就推。
以上差不多孤独患者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
但是,我还真不是没有沸点啊,经常照面的人都对我美其名曰逗逼,一群人的时候也会担当暖场角色,可除了这些时候以外,我TM也就想退守到一个人的空间,享受绝对安静和绝对不被打扰。
个别惨绝人寰内心凄惶无以言表的时候我也认为自己没救了,自作自受等等等。直到我发现,我在必须进入人群时所消耗的能量,都是靠孤独所补给的,那一刻竟然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嗯,做了有关父母亲的噩梦第二天会马上给母亲打电话,这一点也让我发现,当你真的想一个人或者担心一个人的时候是绝对会主动联系的。

现在的话,感觉自己的人际关系是完全简约风格。毕竟,为了身心舒畅,落得个自私自利的骂名,我自己觉得值就好。
至于其他,时间让深的东西越来越深,让浅的东西越来越浅。

赤月 发表于 2019-7-29 21:59:41

不请自来~强答一波
有一天我们一群朋友一起吃饭,我注意到一个女生就安安静静的听着我们聊天,听到认同的观点还会一直点头,但从来没有真的加入谈话之中。后来更熟悉之后,我悄悄跟她说,哎呀你挺安静的啊。


她后来很认真的跟我说:“我很害怕我会招人烦,以前别人聊天的时候气氛都很好,突然我加入之后气氛就变了,我总觉得我会毁了别人的好心情,会招别人烦。



所以我也从来不主动联系别人,我不知道对方想不想和我聊天,也害怕我发了之后对方根本就不回复,这就更让我觉得自己招人烦了。所以现在大家聊天的时候我都是安静的听着,自己私下也不敢主动联系别人。”


“我的整个人生,都很安静啊。”




后来我们发现有同感的人很多,我们询问了大家,在犹豫着不敢开始/加入谈话的时候,大家都有哪些顾虑:

总觉得自己说的话会破坏气氛,觉得没人希望我站在这儿。想要加入谈话时,但觉得自己想说的话一点儿也不“有趣”,别人应该不爱听吧。大家聊天的时候我就像在等一个“谈话红绿灯”,总想等到我可以说话的绿灯时间,但绿灯太短,我抓不住……如果我先发微信给别人,别人可能会觉得有义务要和我聊天,但我不知道对方是不是真的想理我。如果对方想理我的话,Ta应该会主动联系我的吧。


偶尔也在社交软件上看到有人在简介上写着:“也许你主动点儿,我们就有故事了。”


然而这些人从不主动say hi,而只是一遍又一遍的看着通讯录里躺着的百八十个好友,一遍又一遍的错过。






不敢主动联系别人/加入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Mark Tyrrell 认为不敢主动联系别人/加入谈话属于人际互动问题中的一种,可归结为“不敢开始一段对话”,而这可能与自身的自尊感有关。


自尊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概括性评价,以及我们对于自己价值的判断。一个自尊感良好的人是敢于表达看法、寻求与他人联结的,就算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同、不好笑、或者主动找人聊天时没有得到回复,他们的自尊感也不至于崩溃,不会感到无地自容的羞愧。










而低自尊者(low self esteem)对于自我有偏低的评价。他们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惹人烦。觉得自己的需要、看法可能对别人来说根本不重要,他们更需要别人主动联系自己,可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确定对方需要自己,或者说是对方不讨厌自己。


低自尊者也总是在避免挑战,他们会竭力地回避一切有挑战性的、可能造成失败的情境。也许正在看文章的自尊感良好的读者们无法体会,但对于低自尊者而言,要主动发信息给别人还不如让他们去蹦极,无论蹦极再害怕,反正一闭眼就下去了,但发了一句“Hi,在干嘛啊” 之后别人没回复的那几秒或几分钟,真的就像在等待宣判一样。


心中无限怒吼着:“啊啊啊完了Ta没回我信息,Ta一定觉得我很烦,哎,我不该发信息的,又招人讨厌了。”






所以低自尊者为了避免这种等待被宣判的煎熬,为了避免想象中的失败,所以连尝试都不敢,他们形成了一种和别人很特别的相处模式,“如果你来找我,我一定回复你,但我绝不会主动找你。”


但也有一些人演变成了“你来找我聊天我真的好开心,但我不敢和你多聊,因为我害怕说的再多一些你就会发现我招人烦了,就会不喜欢我了。”


这些不愿意主动联系别人的低自尊者,很可能会被人误会他们是冷漠的、疏离的、不好亲近的,但其实这种疏离是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时选择的一种防御。


“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
—《坦白书》








为什么我不敢主动联系他人?


缺乏稳定、安全的依恋
童年时期拥有及时、富有感情回应的依恋关系是个体自尊产生的基础。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身心需要不敏感,不能及时满足甚至是忽视,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受挫和创伤,“即使我表达了我的需要,也不会有回应,也不会有人满足我。”
这种因缺乏稳定、安全依恋造成的创伤会在孩子成年后,不断的投射到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不敢表达自己需要别人,甚至表现的像是“自己不需要联系他人”一样。
“我表现得我不喜欢任何事物,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得到过我想要的”


负性核心信念让低自尊一直延续
认知行为学派认为,负性的核心信念(negative core beliefs)才是低自尊得以维持下去的因素。
童年的行为模式使我们对于自我、他人、和世界形成了一个坚固的、稳定的、深深扎于内心的信念,我们称之为「核心信念」。
而低自尊者的核心信念就是「我很差」,所以低自尊者会一直退缩与回避、对自己的怀疑和责怪,“你肯定不想理这么差的我”,“我这样的人,给你发信息也是招你讨厌,还是别了吧。”






如何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1.记录自己的负性信念
负性的信念是分为很多层次的,也许最底层的核心信念一时无法被撼动,但我们可以从比较容易浅显的外周信念入手,把它们写下来,并且试着客观地审视。这些信念越具体越好,例如,“我认为我的朋友不喜欢我”,“我认为我发信息给Ta,Ta绝对不会回复我”。
2. 寻找支持性证据反驳它
低自尊者的记忆往往是偏负性的,他们只记得自己遭遇失败、出糗、被批评的经历。我们需要挑战自己的负性记忆,把负面想法变成问题:“朋友们真的不喜欢我吗?”,“Ta真的从来不回我的信息吗?” 然后试着寻找正性的记忆,去回答这些问题,可能你会发现,你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糟。


其实害怕招人烦的人很少会真的招人烦,真正招人烦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在麻烦别人。
3. 明白改变从来不易
不用逼自己看完这篇文章,立刻就去发表白信息给自己喜欢但又不敢联系的人,或是逼自己去和别人大聊特聊,先明白改变从来不易,尝试do something small. 一步一步的重建你开始敢于主动联系他人的信心。


参考材料
Harter, S. 1993.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Low Self-estee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aumeister, R.F. (Ed.)Self-Esteem: 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pp. 87-116).
Mruk, C. (1995). Self-Esteem: 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 Springer.
Guindon, M. H. (2002). TowardAccountability in the Use of the Self‐Esteem Construct.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0(2), 204-214.
Robins, R.W., Trzesniewski, K.H., Tracy,J.L., Gosling, S.D., & Potter, J. (2002). Global self-esteem across thelifespan. Psychology and Aging, 17, 423-434.
我们是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拥有700+位海内外心理咨询师,只有约10%的申请咨询师能够通过面试考核;目前为止简单心理已为30万+人次提供了高质量心理咨询服务。
想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欢迎来简单心理咨询预约平台体验哦,戳这里「http://jdxinli.cn/2ukmmb」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7-29 21:59:56

不主动联系,疏离他人是因为孤独感。先讲一个故事吧。


很多年以前,在英国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从小到大感情非常亲密,几乎每天都形影不离。直到有一天,弟弟决定横跨大西洋,去纽约攻读博士学位,这俩兄弟才互相经历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分离。弟弟到达纽约后非常想念哥哥,可惜那个年代的科技还不够发达,人们还没有手机,而国际长途电话费用也非常的昂贵。
因此,俩兄弟每周只能通过电话联系,而且通话的时间只有五分钟。一转眼数月过去了,当他们的生日快要来临之际,俩兄弟决定在生日这天奢侈一下,将本来只有五分钟的通话延长到十分钟。
于是,在生日当天,弟弟从一早醒来就在房间里开始徘徊,等待着哥哥的电话。在经过几个小时后的等待,哥哥并没有打电话来,于是弟弟开始想“或许是因为时差的关系,这个时间段他可能跟朋友外出了,等到他回到家后应该就会打电话给我的”。接着,弟弟继续焦急的等待,然而在几个小时以后,哥哥还是没有打电话进来。
在经过这么久的等待后,弟弟突然意识到,由于跟哥哥长时间的分离,哥哥对弟弟的想念可能并没有弟弟所想的那么强烈了。“或许,他的生活中已经有新的朋友”,“或许,我在他的生命中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这一晚,独身一人在纽约的弟弟度过了他人生中最漫长,最孤单的一个夜晚。
第二天一早,醒来后的弟弟无意间望向屋中的电话,然而在此时,他惊讶的发现电话竟然是没有接着电话线的,紧接着他意识到,电话线一定是他昨天焦虑的在屋中徘徊时被自己踹飞的。于是,弟弟跳下床,将电话线重新接了回来,在此之后的下一秒,电话声立马响起,而打来电话的正是自己远在家乡的哥哥。在经历弟弟一整天都没有接他的电话后,哥哥非常地生气,因为他也和弟弟一样,在生日当天度过了他人生中最漫长,最孤独的一晚。
事后,弟弟试图跟哥哥解释事情发生的缘由,然而哥哥却反问“我不明白,既然你真的觉得我不会打电话给你,你为什么不主动打电话给我呢?” 哥哥这一席话后,弟弟突然愣住了。哥哥说的没错,即使他没有打电话给弟弟,弟弟完全可以选择主动打电话给哥哥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弟弟没有选择主动去联系哥哥,却将自己困在孤独与悲伤之中呢?
看到这里,不知道正在阅读文章的你是否也有过相似的经历呢?你否也在自己最需要他人的陪伴,最需要他人的支持的时候,不仅没有主动的去寻求帮助,反而将自己反锁在无限的孤独中呢?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仔细的解读这一矛盾行为形成的具体原因,以及如何攻破自己的错误认知,从而敞开心灵的大门。


孤独感



我们开篇所讲述的小故事,其实是一件真实发生的事例。而这个故事中的弟弟,是一名叫做Guy Winch的临床心理学家。作为故事的主人公,Dr. Winch表示,在第一次听到哥哥反问自己为什么不主动联系他时,他的脑海里是一片空白的,他也不明白为什么是自己当时没有想到去主动联系哥哥。在此之后,他经过反复的思考,最后得知,他的这一切错误的认知与行为主要归结于自己内心的孤独感。
说到孤独感,我们不得不同时提一下独处这个概念。很多人都容易将孤独感和独处混为一谈,但事实上他们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独处是一种相处模式,很多内向性格者都很享受独处,这是因为独处可以让他们更清晰的思考,更有效的为自己的心理以及精神状态充电。
而“孤独感(Loneliness)”是具有主观性的,是个体在认为自己被他人孤立,没有得到足够情感支持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一个独处的人不一定是孤独的,相反,他的独处可能会让他感到很充实。同理,一个坐在人群中,却没有办法感受到与他人的情感连接的人是孤独的。
孤独感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扭曲我们的认知,让我们相信我们身边的人不再关心我们,从而使得我们害怕主动与他人联络。长期的孤独感不仅会负面的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状态,还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理健康。很多关于孤独感的研究表明,长期的孤独感会增加高至14%的早逝可能,导致高血压,高胆固醇,甚至会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的运作,从而使得换上疾病的可能大大增加。
当长期处于孤独的状态时,个体对于他人的信任度会大幅度的下降,甚至会错误的将一些社交中不明确的信号误解为是他人发出拒绝的信号。在这种状态下,当我们与他人互动时,这种对他人信任感的丢失也会相对的降低他人对我们的好感,最后真正使得我们的社交经历变得不愉快,甚至令我们大失所望。因此,长期承受孤独感的人往往是被自己错误的认知所包围,进而选择与他人疏离。


过去的伤痛



如果说孤独感是造成我们与他人疏离主观性的原因,那么在我们过去的社交中,那些被他人伤害的经历则是一些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很多心理学的研究显示,当个体在遭受他人的拒绝时,大脑所发出的信号是与身体所遭受疼痛时发出的信号是一致的。这也就是说,当我们经历被排挤,被拒绝,甚至被伤害时,我们心灵上所承受的伤痛是与肉体上的所承受的伤痛一样真实存在的,而这种心灵的伤可能会对我们长期的心理状态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被拒绝或是排挤的经历会很大程度上阻止我们向一段新的关系迈进的脚步,那是因为我们过去的痛苦经历总是会时刻提醒着我们,太过靠经可能会带来伤害。因为过去的伤,我们开始对人际关系产生不信任与质疑,而在此时我们选择性的疏离可能是下意识的,是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一种很自动化的反应。


反刍



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身心的伤害远远大于他人对我们的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在临床心理学中,“反刍”(Rumination)”是指一种强迫性的,过度思考一段负面经历所产生的原因,情境因素,以及后果的思维模式。很多研究表明,长期的反刍思维会大幅度的增加患得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的可能性。反刍与焦虑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反刍这一思考模式过度关注于过去发生的负面事件,而焦虑则是对未来还未发生的事件进行的非理智性的担忧。
例如,当一个学生上课睡觉被老师逮到并且批评后,他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可能会在脑海里反复的回放老师谴责他时的情境,他在这个事件里所犯的错误,自身的缺点,以及添加自己对此事件的其他负面认知。起初,他脑海中的谴责可能只是来源于他的老师,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他脑海中的谴责最终都来源于他自己。通过反复回忆这个负面经历的过程,他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
在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此时你的手臂上有一道深深的伤口,你会选择拿刀将这道已经非常疼痛的伤口越划越深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都是否定的,甚至会觉得这种行为愚蠢至极。可事实上,当我们面临心灵的伤痛时,我们很容易用我们对自身的批判来加剧他人已经带给我们的伤害,使得我们的内心更加痛苦不堪。
当我们的自尊心被削弱时,我们更害怕与他人主动靠近。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自己都无法接纳和爱护自己。所以,在人际关系中,低自尊的人更容易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的他们可能认为自己不够好,或者认为自己不值得被他人重视对待,所以,当他们需要得到支持或者仅仅是想要与他人社交时,他们的主动可能会成为一种焦虑的来源。而这种焦虑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他们会很自动的认为自己在别人的生活中不重要,或者并不被他人需要。


心理武器



看到这里,有着同样经历的你应该也对自己的疏离行为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我们过去的人生中,我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经历过被他人伤害,被拒绝,不被爱。即使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依旧遭受着自己内心的责备和批判,从而选择将他人拒之千里。那么,要怎样做才能打破这样的死循环呢?为此,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以下3个心理武器。


#1 真实面对自己心灵的伤痛

每当我们的肉体遭受伤痛时,相信很少有人会此置之不理。我们前文中提到的Dr. Winch也在他的TED Talk中讲过,我们对生理健康的重视远远高于我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当我们划破自己的手指时,小到5岁的孩子都知道去寻找创可贴,处理自己的伤口,以防感染。可是,当我们在遭受到心灵上的伤痛时,很少有人知道怎样去治愈这种伤痛,甚至很多人会选择压抑,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不是真实的面对自己内心的伤痛。
若是想要得到心灵上真正的治愈,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清晰的识别自己内心的伤痛,承认这种不舒适的存在,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去转移,或者去压抑它。心灵的伤痛与生理的疼痛一样,都是具有强大生存意义的。如果我们的身体无法感知疼痛,那么我们就不知道将自己放在热炉上的手抽回。同样,一个人如果从未经历过失去,那么他也没有办法真正的理解或是感激拥有所带来的幸福。


#2 停止反刍,重新塑造自己的认知模式

每当我们遭受到他人带来的拒绝与伤害时,我们一味的反刍只会进一步的伤害我们的自尊心。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我们很多时候对于自身的批判都是很自动化的,我们甚至从未质疑过这些批判的真实性。所以,当我们再一次的进行反刍或是自我批判时,我们需要停下来好好思考,开始质疑这些错误的认知,重新塑造正确以及健康的认知模式。
例如,当朋友没有回复我们的消息时,与其直接跳到“Ta不喜欢我”,“我是一个很不讨人喜欢的人”这样的认知中,我们不如先尝试“我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Ta真的不喜欢我?”,“我真的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吗?”,然后再慢慢将我们的思维转化为“Ta不回复我的消息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以及“即使Ta不喜欢我,我也是值得被爱和喜欢的”。
越是在情绪低落时,我们越是要学会肯定和接纳自己,而不是利用自己的批判来再次伤害自己。


#3 建立起健康的社交关系

当我们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伤痛,重新塑造自己的认知模式之后,我们最后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与他人的情感连接。人类毕竟是社会动物,而社会动物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归属需要(Need to belong)”。所以,与他人所产生连接,互相支持,互相爱护本身就是我们的一种生存本能。
即使在经历过他人的拒绝或者伤害后,我们依然需要给予他人以及自己足够的信任。信任自己对他人的付出的是值得的,信任他人也会相对应的尊重和爱护自己。同时,我们也可以慢慢的学习如何正确的去向他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尝试自我暴露。
或许在看到自我暴露这一词时你会感到困惑,难道不是我们越是在关系中暴露自己,就越是容易受到伤害吗?就此,我想引用文学家C. S. Lewis在他著作《四种爱》中的一句话做以回答
只要爱,就一定有受伤的危险。只要爱上一样东西,心就一定会痛苦,还可能破碎。要想确保你的心完好无缺,你就不要爱任何人,甚至不要爱宠物。 用各种嗜好,小小的奢侈将这颗心仔细地包裹起来,避免一切感情纠葛,将它严严实实地封闭在自私这副灵柩里。

可是,在这副安全、黑暗、没有动静、没有空气的灵柩里,心会改变。 它不会破碎,但会变得硬如铁石、麻木不仁、无法拯救。但愿你终有一日能够走出那个囚禁自己内心的牢笼,勇敢去爱。


我曾经也是一个死也不主动的人
但后来意识到有人是值得的
然后开始慢慢尝试
当然有失望的时候
不过倒也帮助我筛选出了
哪些人是值得的
哪些人不值得


本文首发于:
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我们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模式中呢?
【将心理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欢迎关注我们:安慰记心理小店 - 知乎】


释怀不代表不曾怀念
但成长了便不会再做让步
既然已经放下
就绝不会冒险
——《Clean》by Taylor Swift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7-29 22:00:19

======================还有人吗?山上的朋友,还在吗======================
我都懒得说这是最后一次了——虽然这真的是最后一次。(嗯,别客气,piapia朝我这脸上打)

小人物没见过这么多赞,五百到一千,一千到一千五。得意下去了,惶恐上来了。

这回我是来认错的。生活做人讲究中庸温和,可一写东西(水平一般的人,如我),难免要去寻求偏激和绝对的力量。——我正是犯了这个错。

让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是一些评论,有人说我毕竟图样,有人说我毕竟还在象牙塔里……我不敢犟嘴,你们说的真的都有道理,与大家共勉。

我预料不到以后的生活和麻烦,我可能会稍做妥协吧。但是我相信,善于独处将永远是我的爱好和财富。


网易公开课主页里有个视频,陈丹青的《文学与读书》,可能有很多人看过吧。
(凭记忆大概写一下)

有个女同学问:来了大学后,发现很多事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陈丹青:没事,你且等着,等你到了社会上,会发现和你想得不一样的事多着了。要学会妥协,但也别妥协得他妈的一点都不剩。

我喜欢陈丹青的最后一句话,尤其喜欢里边的”他妈的“三个字。原来人到了他这把年纪依然可以傲娇,可以做自己,可以真性情,可以愤怒。他这一句话给了我很大安慰。

重点就在这里,人要学会妥协,但也别妥协得他妈的一点都不剩。但至于重点是前半句还是后半句,大家各取所需。

浪漫主义是害人的,大家不必要像赴死的悲情英雄一样,全然地改变自己,还觉得这有种悲壮之美。这很傻气,起码我觉得是。

时间有点紧,让我无法写短,絮絮叨叨泥沙俱下,大家自己精简吧。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毛小子,自知没资格做任何人的生活导师,下边是原文,如果大家还是要看,请批判着看。


我真是没脸没皮……这回真的是最后一次更新!!
1:不必把我想得太极端。在生活中,一段关系只要不是太束缚我,我还是乐于和他们互相帮助的,只是不会太亲密罢,不会拉帮结派称兄道弟罢了。
2:可能有人说我作,为装清高不惜自讨苦吃。其实我还挺现实,只是在做事方便有人照应和生活自在无人打扰的抉择中,更看重后者。(这两者是有一定矛盾,不是吗)
3:还有我那个哥们的事。当时我没回他。也不是笃定了要绝交,只是不乐意说话而已,哪怕明知这样会让他不爽。
4:嗯,答案真的是很乱,想到什么写什么,大家担待。
========================================================
这回真的是最后补充了……

整篇回答都是我个人的、目前的想法,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世上没什么一劳永逸的道理,这是这世界遗憾的地方,也是她的魅力所在——大家还是要有自己的主见才行。 有人说,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没错,一般来讲,社交带来方便甚至是乐趣。但对我,以及我们这类人却不是如此。我只是想去尝试另一种生活,看看行不行得通。毕业后,成家后,踏入生活后,我也可以忍受些孤独,忍受些办事不方便。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生活并不太为难我,那我感谢生活,感谢这个世界。

========================================================
最后一次更新,不喜交际那块儿,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一下。

忘了在哪看的,说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鸟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飞。它们活得很潇洒。可为什么偏偏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有这样多的担心,这样大的痛苦呢? 其实,你满可以活得像鱼儿鸟儿一样潇洒自在,上帝也不会因此断你的活路。


放假在家时我妈和我说,你不能老窝家里,你应该找别人玩玩去。

我一想,有道理。可是找他们玩什么呢? 打麻将、抽烟喝酒、听些乱糟糟的蠢话……算了,我挥了挥手里的博尔赫斯小说集,和我妈说:还是看书更有意思。

我妈又说:你不结交些村里上的人,到结婚时,连个给你放鞭炮的都没有。

这可把我吓坏了……我开始虚构我结婚的那天,我背着我的丑媳妇,走在孤零零的燥热的阳光里,村里人在两旁抿嘴偷笑。我的丑媳妇问我:你的朋友们呢?

我说:我没有朋友。

丑媳妇说:那谁给咱们放鞭炮?谁来闹咱们的洞房?

我说:没有人,要不我花钱雇几个人……来闹闹洞房?你好这口?

我的丑媳妇哭了起来:算了,我不嫁你了,太丢人了。

我说好吧。

我的丑媳妇,哦不,那个丑女人,走了。我独自开始了活该孤独的一生。

我打了个机灵惊醒过来——会惨到这份上吗?不大会。 而且我什么时候结婚?十年后……妈的。
这就意味着,我在考虑十年后的事。我要陪他们打十年的麻将,吸十年的二手烟,听十年的乱糟糟的蠢话,才能换他们闹我一晚的洞房? 好像不太值呀。

没人给我放鞭炮,没人捧我场子,我还不会花钱雇人吗?就算结下了梁子,花钱雇也雇不来。这一天的不自在是什么致命的灾难吗? 比十年的自在更重要吗?

他们听说,在中国有人脉才好办事。他们想想自己,慌了;

他们听说,青春就要谈几场恋爱、就要极尽疯狂(我一直怀疑这话是老人说的还是年轻人说的)。他们想想自己,又慌了……

说到底,让他们痛苦的,不是办不了的事,不是没谈恋爱的后悔,而是对这些事未雨绸缪的焦虑。而那些办不了的事,没去疯狂的后悔,反倒没你想的那么严重。


就这些吧。其实说再多,也只是我自己的片面看法。大家也还是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自己的主见。
==========================原答案==========================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觉得空虚。”——鲁迅

迅哥镇楼,我去打个草稿先~

先别赞了……昨天又看了一遍加缪的《局外人》。 大家可以去看看。
我得准备明天的考试,考完试再回来试着写写。

大家别赞了,引用迅哥一句话得这么些赞,惶恐得很……
==================第一次用分割线好紧张==========

楼下一个男人病的要死,隔壁的一家唱着留音机。对面是哄孩子,楼上有两个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边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鲁迅

好吧,又是迅哥。

搬运上瘾了,再来一段《局外人》的百度百科(有删改):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但是莫尔索(局外人主人公)却有意无意地要跳出这个世界的既定模式,保持和芸芸大众的距离,完全遵照内心本性,做一个冷眼旁观、我行我素的局外人。
      首先是情感生活上的局外人,“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这就是小说惊世骇俗的开篇。丧失亲人的打击无疑是沉痛而惨烈的,可是他却以极其平静的口吻轻描淡写地叙述,仿佛事不关己,连时间也记不准确,让人十分讶异。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流过半点哀伤的泪水。在草草地给妈妈守灵下葬后,他还急不可耐地去海滩游泳,看喜剧片,寻求肉欲刺激。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他却把这个人们视为神圣的问题当成毫无意义的废话,绝对不肯巧言令色来搪塞女友。邻居雷蒙殷切地表示想与他交个朋友,莫尔索却回答“做不做都可以”,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局外人》中有一句神来之笔,我凭记忆大概复述一下:我坐在妈妈的棺材前,我后边也陆续坐满了人,一动不动。有那么一刻,我有种奇怪的感觉,我觉得他们是来审判我来了。


看到这里我笑了,我有过这种感觉。

高中时有一天,我接到了卧病三年的爷爷去世的消息。从学校赶回家后,堂屋里放着一口漆还没干的棺材,爷爷已经躺进去了。灵堂里是我们一大家子,还有来帮着办事的村上的人(收礼金什么的),他们抽着烟,时不时说笑,嘻嘻哈哈。我坐在棺材前的板凳上,悄声啜泣起来,浑身发抖,发冷。

不一会儿我老姑过来了,她拉了我胳膊说:孩子你去吃饭吧,你不会哭。

那一瞬间我觉得我受到了侮辱——她觉得我在演戏。


而且觉得我随时能停下来,还能吃下饭。她也觉得我作为孙子,理当去演这出戏,而对我真正的难过反倒熟视无睹。


没错,哭丧应该是嚎啕大哭、嘶声力竭、念念有词,让人听了为之动容的那种。

第二天下葬,村里有个习俗,孙子们拖着墓杆——就是一颗树苗——哭着绕村一圈,然后拖到坟地去。 我奶奶和我们几个兄弟说:路上一定要哭,不然别人笑话。

走在街道上,一看见有人在路旁,我哥就悄声说:快哭!

然后我就努力地想想我爷爷对我的好,努力地哭出声来。但还是哭不出来,我觉得表演给人的哭,是对我自己的侮辱,也是对我爷爷的不敬。我哥在前边anan地哭着,太假了,我听了差点笑出来。

葬礼那两天我一直在想,我现在干的这些事,和我爷爷的死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忙于各种仪式,忙得连悲伤的时间都没有。

绕远了?还是回到《局外人》百科下边。

其实有句话我表示怀疑——“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被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我不确定的是,那些”大多数人“,是真的表里不一,和我们一样薄情,却囿于责任和对以后的考虑,才有意维持人际关系呢?   还是说他们本来就热衷于此,能从中得到乐趣呢?如果只是维持人际,为了以后办事方便……这也太恶心了吧?

我倒宁愿他们是后者,他们是真的喜欢交际,他们像火柴,只有遇到和人交往的摩擦面,才能发挥他们的才智,燃烧起来,成为他们最好的自己。(这个比喻是借用的)。而我这种人呢?怕是和迅哥一样了:沉默时,独处时,是完整的自己。开口说话后,激情似火地表述自己时,我变成了一字一句,散尽了,空虚了,一无所剩。

我在高中有个好哥们,好到什么地步呢?好到交换日记看。毕业后联系少了,有一年没怎么联系,我也渐渐忘了那段交情。 后来看他不断发说说(鸡汤),赞评都很多,好像混得很好,各方面都有涉及,朋友多得咋舌。 有次他在qq上问亲切地问候我:XX在吗?

我当时就想,如果捡起和他这段交情,以后有什么事找他会很方便吧?这么想了想……我终于没有回他。
嗯,我就是在较劲,回他一句很容易,聊一会也很容易,捡起这个人脉广的朋友易如反掌。但我就是不想为了功利的原因去交朋友——开了这个头,以后就没理由不继续这样做,这会把我累死的。我就是要给以后的自己添堵,为什么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以后呢? 为什么以后的怎样一件小方便都比当下的自在重要呢?人们就是这样,要么忙着后悔过去,要么忙着为未来铺路。只因为这两段时间是握不住的,掌控不了的,所以每件小事都让他们格外惶恐,都大过天。殊不知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我们有的永远只有现在呀……(咦?文风突变!鸡汤味儿弥漫…… 算了,没紧绕主体,但也是肺腑之言,大家将就着看)

先这样吧。
=======================再来一发===================
评论里有知友问,人生难得一知己,说不搭理就不搭理了吗?
这里回答一下:高中时,我和他也谈不上什么知己,只是同算有些想法(所以才写日记啊)的人。互换日记看,一来二往,成了那段时间里挺要好的朋友。

上大学后,我看他发的说说,大致估摸出他的操行了。他属于书看得少而想得太多那种人,至少是没看什么好书。天天在空间发些成功学的鸡汤,倒胃得很。

其实QQ空间和微博微信,这些这个时代独有的东西,挺有意思——一个人发的东西,反而比当面交流能透漏他内心的想法。

而我不止讨厌他发的那些亢奋的鸡汤,还讨厌他故作深奥的文笔,所以我就不太喜欢他咯,然后就没和他说话的欲望了。这也不是什么深思熟虑后的慎重的决定,只是没心情和他说话而已。

赤月 发表于 2019-7-29 22:01:11

有知友说到我答得不深层。我在前面解释一下。每个人性格上的不同,和童年经历、家庭环境等都会有很大关系。但我在这里给出的答案,不是去剖析“个体”自身的原因,而是从大环境角度来答的,希望这样可以一并解答大多数这类人的疑问。欢迎评论区指正与建议~

﹉﹉﹉﹉﹉﹉﹉﹉﹉﹉﹉﹉﹉
题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有一个关系不错的学长,跟你在这方面一毛一样。
具体表现就是,几乎从不主动联系朋友。我跟他相识近十年,放假都会去他家蹭饭下棋跟他爸妈聊天,他待我也是如此。
我们是一个城市,无锡。他高考前自主招生保送到复旦,上海和无锡的距离是非常近的,但是非寒暑假他也基本不回家,更不主动往家里打电话。他爸爸跟我抱怨说他都不关心家里,也不往家里报个平安。他告诉我说,【其实不报平安就是报平安的一种方式。】

对于我们发他的消息,他通常只回复有必要回复的。像一些没有实质内容的叨扰抱怨寒暄,他就不会回复。但是只要你有什么问题向他求助或者有意义的某些讨论,他都会耐心回复。

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不主动联系,是因为认识到自己没那么重要,不需要时刻叨扰他人。回复淡漠,是因为对方发来的东西没那么重要。】

不适应你这种行为方式的人,可以对你敬而远之,的确父母会因此抱怨,我的建议就是.....他们会习惯的。

﹉﹉﹉﹉﹉﹉﹉﹉﹉﹉我是讨论问题的分割线﹉﹉﹉﹉﹉﹉

为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呢,因为这关乎到人类漫漫的人际关系发展史。

我国自商便开始有了“王位传嫡不传贤”之说(纣王先比干上位),自秦开始便拥有漫漫2000多年的封建集权史,这样的政府更需要的【血缘】来维系权利的集中,因此绝大多数权利是垄断在官家氏族手中的。真正的突破是在唐朝,科举制产生之后,才逐渐有了寒门子弟上位的情况。到了清朝,“王位传贤不传嫡”已经十分地顺理成章了。

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血缘集权”被慢慢地弱化了。从王室内部的“重贤不重嫡”,到整个权利系统的“重贤不重氏族”,都有所体现。

但是到后来出现了例外,清王朝的【重贤】只体现在王室内部,而其中整个权利系统反而更加牢牢抓在王室内部手中。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并且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从清王朝结束到现在,我国虽都不再有封建王朝,但依然没有逃脱过集权社会。从“一家人统治”到“一个军阀、一个政党统治”,【血缘】被不断地弱化,【人际关系】却从未被弱化。

具体表现就是.....以下省略一万字-.-

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人,其实和政府怎么统治是很合拍的。上面注重关系,下面自然也热衷于建立各种【人际关系】,什么“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啦,其实同乡又如何呢?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题主表现出的淡漠,的确会引发身边很多人的不适。

But so what?

很多人不愿意待在小地方,千辛万苦漂到大城市打拼,就是为了摆脱“重视人际”带来的束缚。大城市的快节奏和迫切不断发展的压力,会导致人际关系会相对淡漠,因此大城市的竞争,会相对公平。

一个发达的社会,需要的【流程】与【制度】,需要的是【人人遵守流程与制度】,而并不是人际关系。

最后真心希望多人宿舍这种反人类发展的东西快点快点快点消失。

感谢观看!

赤月 发表于 2019-7-29 22:01:44

不 care 的人,不会主动联系。
care 的人,怕联系失败。没接电话/没回信息我就开始胡思乱想他们到底在干嘛。
久而久之不管怎样都淡了。注孤生……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7-29 22:02:39

我来卖个萌~

我男友就是题主这类型人,典型的摩羯座。人际关系上的事情都是能拖则拖,能避免则避免,而且很迟钝。朋友都说他是离地三尺的人,他的兄弟总是偶尔电话来都会怨他不主动联系,他的父母也偶尔伤感他总是不主动打电话来。

但我就是喜欢喜欢喜欢超级喜欢这种人啊!从小到大就喜欢看上去冷淡的的人! 我知道这样的人不是装清高,不是没想法,不是没感情,他们只是喜欢专注自己的事情,一个人的自己世界里自HIGH有木有!

我追的他,和他在一起也是我巴拉巴拉巴拉的说。我时常感觉我就像围绕在他身边的一只阴魂不散的苍蝇……

但我和他完美的互补着。他趋于平静,我趋于动态。我有很强的行动力,他有很强的专注力。我敏感,他迟钝。我们相互弥补,相互帮助对方在自己做不好的方面做的好一点。我提醒他记得给他一直很想道谢的人发消息,甚至帮他写好短信。他鼓励我让我坚持一件我想放弃的事情,并且陪我一直做下去。

你很难走进这样的人心里,但一旦真的走进这样的人心里,你就会发现,他会非常依赖你,非常信任你,几乎不可能背叛你。我觉得和他一起6年,幸福感从低到高的趋势在走。

另外,我的最好的闺蜜也是这样的人。用自己的真诚和努力走进这样的人心里,然后独霸她们的感觉真好!哇哈哈哈哈哈!

所以,估计这样的姑娘小伙们,都需要一个类似我这样主动真诚有趣的人死皮赖脸的跟你们玩啊!(要不要脸了。。。)

以上~
去遛狗啦!

-----分割线----
没想到大家集中关注的点在于星座。其实他的性格的形成除了星座的原因(真的有星座的原因么= =),主要还是从小到大的环境导致的,所以可能我说的他是典型的摩羯座有点不够负责吧~星座其实我也了解的不多。然后嘛,我是巨蟹座的。哇卡卡卡,你们都猜错了~~

最后,我脚的吧,
评论区“一直在找这样的男友”和“一直想找这样的女友”的各位真的不考虑相互认识一下咩??

赤月 发表于 2019-7-29 22:02:56

首先实名反对楼上的大部分回答(虽然我知道身为一个千粉半透明,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给出结论:我认为这种现象并不是感情冷淡,而是人变成熟了

对家人朋友过于热情,大多见于一个人的青少年时代,那时候大脑情感发育还不是很成熟,所以那时候的热情多多少少带有冲动的成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逐渐成熟,成熟后的人思想会变的更加有方向性,行为会更具有目的性,头脑也趋于冷静,也会逐渐看清童年时代某些友谊的“实质”,对于那些由荷尔蒙和无知所结成的友谊,一个理性的成年人会逐渐选择扬弃和疏远,而对于那些真正的友谊,成年人也会以一种更为理性简洁高效的方式来处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感情疏远了

所以你很容易观察到少年的友谊是一起玩耍,一起打架,一起喝酒,一起撒尿,片刻不离

而成年人的友谊则是在节日里的一声祝福,关键时刻伸出的一只手,失落时送来的一句问候,它可能并不像以前那般热烈了,却别有一番宁静的芬芳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7-29 22:03:41

收到这么多赞好开森嘎嘎嘎!^_^不过我只是一个大学里不谙世事的小角色,并没有多少社会阅历,所以就像评论里所说这个答案“太理想”。那些还要在一直被形容为暗潮汹涌的社会里摸爬滚打的人对于这个答案看看就好吧。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我只是选择了让我最开心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许以后我也会不得已去苦苦维持一些东西,但我会尽量让自己活得开心活得自在。但也像高票答案里所说,你选择了这种方式,就要承担相应的结果,不要指望着你平时不怎么关心联系别人,别人就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来陪伴你。我不在乎别人会不会来帮我,所以我只联系我愿意联系的人,我过得很开心。
开心奏好咯子咯子^_^
******************************************来自程序猿的分割线***************************************
不要刻意去联系别人,不要出于维护人际关系的角度去联系一个人。

对于朋友的联系,是你看到一个东西,觉得太好玩了,一定要和他分享,你情不自禁的就给他发了消息。你突然想起一个事,心理想着好想告诉他呀,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你就给他发了消息。突然地震了,你好担心在震源附近的那个人,你给他发消息了。你突然很难过,要找一个人发泄,你给他吐诉了好多,你也知道他一定会给你让你释怀的回复,你就给他发了消息。
这样就好了,不要让这种本是一件自然的感情流露所导致的行为,变成一种负担或者是为了维持人际而进行的一场精心规划。

不要刻意,顺其自然,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艾玛怎么觉得用到这里并不合适)


是的,很多时候是需要联系来维持一些东西的。逢年过节,要向长辈拜年,要给上司送礼,要给一些似是而非的关系里的角色发祝福。需要别人帮助了,才去联系他,怕被想成用到了才记起联系了(虽然好像实际上就是这样?),所以在平时要劳累得联系一个又一个人。出于功利的角度去维持拓宽自己的人际,会陷入这种迫不得已的循环中,即便已经站在高处,还有更高处的人际需要你去打点,这样就永远都无法自在地生活。

帮人也好,联系人也好,都与“人际”无关。帮人,是出于本能,看到拿着很多行李的人,你觉得他会很累,就去帮他提一点,而不是以后我有行李了他也会帮我提吧。联系人,是出于内心地情不自禁的打开列表找到他。但这并不代表,如果你没有联系什么人,没有帮那个人,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你不在乎那个人。也许,你只是太陶醉于自己的世界了。我总是羡慕那种,能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专注的灵魂,也是让人着迷的吧。

还有一句话,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孔子世家 发表于 2019-7-29 22:04:22

看上面很多答案是答主本人平时就比较内向的,我不,我和别人相处的时候经常是段子信手拈来,在大家面前我的性格属于活泼开朗嘻嘻哈哈整个人红红火火。

但只要自己有机会独处,呆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沉默,几乎不主动和人联系 。
一是对别人的生活不感兴趣。
二是懒。

这样越是孤独越是想要自我封闭。



大家都这么忙,真的有人值得你牺牲自己护肤,读书,游玩、睡眠,刷知乎的时间精力去维系感情?我的答案是没有人值得我这样做。

能在一块了就好好笑,因为不同的原因分开了,那么就祝好再见。没错,我身体里有两个自己,一个在人群中需要巧笑倩然讨人喜欢,一个薄情寡然一心要成全的只有自己。

赤月 发表于 2019-7-29 22:05:15

我也一样,主要是懒。

赤月 发表于 2019-7-29 22:05:25

跟题主强烈握手,我也是这种人,很少主动联系别人,另外本人非单身,所以主不主动跟是不是单身没个卵关系,而且这也根本不是感情冷淡;反而是那些没事就找你约饭聊天,但是只要对方一寻求帮助就推三阻四的人才是真正的感情冷淡。

其实早就有这么一句话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所以别再说什么“病友”了,……

人和人是不同的,每个人对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分配的精力比例也是不同的,道理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我觉得没什么意义,还是直接举例子吧。

同事A,B,C等等
第一次见面就觉得特别亲切,共事期间也算是亲密无间,后来因为双方跳槽也就没有继续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但她经常还是会主动联系聊QQ、聊微信,偶尔周末的时候还会被叫出来一起吃饭、唱K、逛街、聊天。是不是觉得有这样的同事真好,这么热情洋溢,感性真挚,而且这快三四年的交情,怎么着也算是好朋友了,所以免不了常常推心置腹,也默默认为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也是应该的。
A求助的事情,我都是竭尽全力的去帮助她完成,甚至有些事情超过了能力范畴;而当我只因为一点点小事拜托她的时候,收到的回复,大多都是四个字可以概括“不好意思啊”“我忘了”“我不行”“我帮你问问”“我也不知道”诸如此类,可以说没有一次拜托转化为谢谢……
后来慢慢发现,找你出去吃饭是因为她老公加班,找你出去逛街是因为她老公出差,找你聊天是因为她上班无聊,而且她找的也不是仅仅你一个,是答应的只有你一个……所以当她再主动联系的时候,也只能用“我很忙”“没时间”“不方便”来回答了,因为是真的没有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社交上了。
不要说这只是个例,人都是类型化的,A就是一类人,而且占绝大多数,这种人主动联系你,是因为她寂寞,需要你或者任何一个方便的人来陪她消耗时间,所以这完全不能代表她热情感性,真挚可人。

朋友D,E,F等等
因为彼此身在异地,从事行业也是不尽相同,平时也基本不联系,而且属于互不联系的那一种,见面的频率一般也都是一年1-2次就不错了,电话也没有多少,因为都知道我说的你听不懂,你说的她听不懂。没有那么多“亲爱的,在干嘛”,“亲爱的,想死你了”,“亲爱的,我们去逛街吧”……连新年快乐都懒得发,彼此生日都不记得……多么“感情冷淡”的一群人……

可是这些人却是会在你最穷的时候,主动偷偷给你寄3000块钱,而你事先完全不知情;可是这些人会在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给你寄过来一兜家乡特产;可是这些人会因为看到你连续发了几天的失恋状态之后,坐火车杀到你身边陪你玩陪你哭……

我遇到很多人都说自己是“依赖关系型”的人,所以她们拼命交朋友,拼命地结识更多人,并以有一个看似发达的关系网为荣,可是这些关系中又有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呢?


其实说白了,真正有价值的关系,就是你在沙漠行走时天上掉下来的一根东北老冰棍;而不是你在沙漠里走的浑身是汗,身边还不停有一个人满嘴废话的絮絮叨叨的问你累不累,热不热。嘘寒问暖,热闹寒暄,有些时候,真的是浪费时间,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或者对彼此有帮助的事情。
总结一下就是,想做一个温暖的人,那么只要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你在,就足够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不主动联系是感情冷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