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学校的教育难以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啊。
不信?那你想想你上过的体育课不就知道了吗。
高中毕业的时候,向中学时代告别的你,或许还会文艺一句:还记得那天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但是,如果提到体测,你可能又会回想起被中考1000/800米跑达标支配的恐惧。多少人的心里都有一个体质测试的噩梦,初三几乎一整年的体育课,都被用来练习跑步了。
不止是强制参加的体测和反复训练的长跑,体育课上还有列队和广播体操。本可以好好运动的体育课,结果变得比数学课还无聊。许多人因此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宁愿在教室里自习,也不想跟着体育老师运动。
那么,中国的体育课为什么这么糟?强制参加的体测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上了十几年课大部分人还是没有一项擅长的运动。
不好玩的体育课
体育课有多让人讨厌?有一个名词叫做厌体现象,就是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是一提到上体育课就烦。
在一项对 2260 名学生的调查中,只有47.2%的学生认为在体育课上能活动的较为尽兴。而且调查者还表示,这个数据表示体育新课程改革之后,厌体现象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真不知道改革之前大家得有多讨厌体育课。
体育课有时候会被上成广播体操课。图为2017年12月27日,安徽宣城,郎溪实验初中七年级举行广播体操比赛 / 视觉中国
这也难怪,因为中国体育课的目标,本来就不是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在美国和日本,体育课的指导思想,都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比如日本的体育指导思想就提到,“个性的充分发展,努力培养身心健康,热爱真理和正义。培养富有责任感,充满独立精神的个人”。虽然听起来有点热血过头,但是对发展个性的强调是很明确的。
中国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则是“ 为全面发展教育服务,以‘健康第一’为核心,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发展。”发展个性?培养兴趣?不存在的。
不同的指导思想下,课程的内容肯定也会不同。既然在中国,体育课不需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那就没必要好玩。学生上课也成了完成规定动作,基本没有什么主动意愿。
既然学生走过场,老师也不用改革课程,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列队和广播体操这些几十年前留下来的项目,到现在还占据着每座中小学的体育课堂。
2016年11月29日,喀什。海拔4000米的地方,学生们上体育课也要列队整齐 / 视觉中国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体育课的课程标准过于死板。虽然各地可以按照现实情况做一些调整,但基本还是一刀切。
于是你会发现。无论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还是内陆的偏远地区,体育课都差不多。从你小学一年级开始,折磨你的列队练习,也折磨着其他地方的学生。
从南京市金陵小学到泸州市合江镇中心小学,孩子们都要做同样的事情,那就是列队、立正和稍息。不管气候条件,海拔高度,跑步跳远都是不变的教学项目。
反观国外的体育课,就会发现,我们当年上的可能是假的体育课。
在日本的福冈双叶小学校,小学一二年级不教正式的运动项目,都是运动类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跑、跳、玩水当中亲近运动,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立正?稍息?原地左右转?不存在的。日本孩子的体育运动有自己freestyle。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座学校,针对低年级学生设计的趣味体育游戏“Star Wars”
而在芬兰赫尔辛基近郊的Strmberg学校,体育课有时候会上成寻宝游戏,老师把指南针和地图发给学生,让学生们按地图在学校附近的大森林寻宝。听起来是不是不可思议?可能真的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体育课成了体测课
当然,最惹人讨厌的,恐怕还不是体育课内容的无聊。毕竟,就算上课的内容无聊,还是有些自由活动时间的。中学体育课最让学生不满的,其实是每个人强制参加的体测。
体测很重要。它直接跟中考成绩挂钩,在有些地区甚至占40到60分。所以,到了初三,体育课就变成跑步课。跑不动也要往死里跑,反正不能在体育上丢分。体育课跟体测绑定后,学生想说爱它也很难。
体测又很讨厌。它不仅强制每个人参加,而且测试项目和评定标准都是统一的。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初中到大学,男生都得跑1000米,女生则要跑800米。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 于红妍(2014)
大家的运动天赋不一样,有各自适合的体育项目。不是每个人都遗传了刘翔的跑步基因,当你发现你的极限只是别人的起点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体测既然这么讨厌,为什么要强制每个人参加呢?
事实上,中国的体测,原产地又是大家熟悉的苏联。
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并无任何体育建设的经验可循,于是中国就就效仿苏联,在1954年推出《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暂行条例,简称《劳卫制》。
劳卫制是什么呢?说白了,其实就是一套体质测试和评级制度,按照年龄组别,制定各运动项目达标标准。
但里面有一些特殊的军事项目,比如射击、手榴弹、爬绳、爬杆。1952-1954年的试行期间,试点学校里的学生要接受这些项目的训练,并且定期考核。
建国初期劳卫制的军事体能测试 / 于红妍(2014)
设立劳卫制的目的,除了鼓励人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同时也是在当时恶劣的国际形势下为战争作准备。测试达标的人可以拿到一张黄纸红字的劳卫制《证明书》,这张证书并不好拿,一旦拿到会惹来一堆人眼红。
就是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体测就成为所有在校生都要过的鬼门关了。
2015年4月3日,海南中学800多名初中毕业生参加体育考试。在当天考试中,有部分学生跑完800米或1000米后,体力不支,累得东倒西歪 / 视觉中国
劳卫制其实并没有延续很久,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劳卫制的发展也随之停滞,1964 年改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之后逐渐被废除了。
不过劳卫制取消了,体测的噩梦却还没走开。1978年新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取消了军事项目,但是增加了和跑、跳和投等运动能力相关的测试项目。这些测试与其说是体质测试,不如说就是运动水平测试。
不仅如此,从80年代起,为了让体育教育的考核更有效,各地都开始中考加试体育的试点。到了1990 年,各地中考几乎都要计入体育成绩,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也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
也就是说,中学时虐你千百遍也不厌倦的长跑、跳远测试,从你父母一代就在校园普及了。
学不到东西的体育课
除了折磨人的体测,体育课另一个让人无奈的地方,就是学不到东西。中国学生的体育水平就像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上了十几年课,一项能拿得出手的运动都没有。
首先背锅的,可能是你的体育老师。
其实体育老师的学历并不低,据2013年的一份统计,高中体育老师超过93%都有本科以上学历,初中则是67%,仅比语文、数学老师低10%,而小学体育老师跟语数外老师学历相当。
但是,和语数外老师不同的是,这些体育老师大多来自体育院系,而不是师范院校。
看一下他们的必修课,会发现大约80%的课都是跟体育知识相关的专业课,如运动生理学,或是运动项目的技术课,如篮球、排球,而教育学、心理学类的课程,只有十几学分。
2015年3月18日,浙江杭州启航中学的学生抱着足球在体育课上跳操热身,这样玩足球,可能只有中国体育老师能想得到 / 视觉中国
也就是说,你的中学体育老师们,也许体育知识上是个老司机,但在完全不懂得怎么上一堂学生喜欢的体育课。
有学者研究过全国中小学体育课的教案,发现很多运动被划分成五六段,甚至十来段。好好的运动项目,被拆得这么繁琐,换作是你,会喜欢吗?
还有的老师干脆走佛系路线,让学生自由活动。体育课,变成了男生打打球,女生散散步,顺便去个小卖部。这样的体育课,根本学不到什么运动技能。
2017年1月9日,北京,大风刮走了持续一周的雾霾,学生在户外自由活动。体育课上的自由活动时间,大概是学生最盼望的 / 视觉中国
当然,也不能把责任都推到老师身上。体育课学不到东西,学校也有责任。
首先是学校的教学设施跟不上。比如上篮球课,几个人分一个球算是常态。城市里还好一点,农村的学生更惨,经常要对着没有筐的破旧篮球架练习投篮。2010年,国家体育卫生专项督导抽检显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合格率还不足50%。
虽然近年来学校的体育设施有所增加,但还是远远无法满足需要,更别提为学生提供专项体育教学了。根据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的说法,全国范围内,能达到专项体育课教学条件的学校可能还不到5%。
哪怕有条件的学校,很多体育项目也开展不了。因为学校有管理和保护学生的职责,一旦学生们在体育课上受伤,学校总要背锅。
吉林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学生在体育课上和同学打闹受伤,本来和体育课上的项目无关,可法庭判决学校负有80%的责任。
判决书里提到,体育老师不掌握每个同学的情况,是造成学生受伤的主要原因。这真是难为体育老师了,一操场几十个学生,一个人哪里看得过来?
正因为容易被追责,学校想法设法降低体育课的激烈程度。只要不涉及体测,学东西大多是走个形式。可能一节体育课上下来,还没在教室自习出汗多。
Arlington Heights School的一节手球课。这样学到东西又能玩得尽兴的专项体育课,在国内的中学并不多
如果学生时代没能在体育课上培养运动爱好,之后就更难了。比利时一项追踪调查发现,那些18岁就热衷体育的男孩子们,到了35岁依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概率接近60%,而那些没有运动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太可能爱上运动。
所以,现在肥宅在家的你,可能真的要怪你中学的体育课。
参考文献:
[1]Tsai, C. T. L., & Zhou, L. (2017). The history of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World Leisure Journal, 59(4), 326-337.
[2]Kajanus, A. (2016).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schools: role models, repetition, and winning. Education About ASIA, 21(2), 5-8.
[3]Bennie, A., Peralta, L., Gibbons, S., Lubans, D., & Rosenkranz, R. (2017).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perception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and acceptability of strategies used to increase relevance and choice for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sia-Pacific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5(3), 302-319.
[4]Ding, H., Li, Y., & Wu, X. (2014). A review of scholarly and research work in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 Quest, 66(1), 117-133.
[5]Kjnniksen, L., Anderssen, N., & Wold, B. (2009). Organized youth sport as a predictor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dulthood.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19(5), 646-654.
[6]Shephard, R. J., & Trudeau, F. (2000). The legac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fluences on adult lifestyle.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2(1), 34-50.
[7]于红妍. (2014). 中国学生体质测试的演进历程及阶段特征.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0), 113-118.
[8]金世斌. (20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政策演进与价值嬗变. 体育与科学, 34(1), 36-41.
[9]温朋飞. (2015).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D](Doctoral dissertation,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10]安涛, 鲁长芬, 胡海, & 罗小兵. (2015). 英国, 加拿大, 新加坡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对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启示.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0), 103-108.
[11]龚正伟, & 李丽英. (2009). 中国体育教师教育的历史, 挑战与未来.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3), 77-81.
[12]于素梅, & 毛振明. (2010). 新课改后中小学体育课教案存在的问题. 体育学刊, 1, 016.
[13]彭国强, & 项贤林. (2009). 新中国60年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演变及思考.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4(3), 205-208.
[14]陈宁. (2013).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历史变迁路径与特征.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32(2), 116-120.
[15]钱娅艳, 张君, & 张胜. (2001). 中美德日四国体育教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3(4), 33-37.
[16]盛晓明. (2004). 中国、英国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北京体育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