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版初中学生文库中有一本封面写着“衡”字的《注释中国民族诗选》。这个自称“一衡”的人不知其人究竟是谁,写的批注倒是有趣得不行,时而嘲讽时而捧哏,堪称民国版吐槽大会。
以下是一衡吐槽实录:
*苏轼《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原注:既到公卿,难免灾难。惟有作长乐老之冯道,庶乎近之。东坡达人,何以有此奢望。(真的做到公卿,肯定难免遭难,都说苏东坡聪明,咋还有这种奢望?)一衡注:此苏公牢骚语耳,岂真有奢望耶。(这就是他发发牢骚,你还真当他这么想呢?)
原注:颜之推家训有:“时人训子,教以胡语”语,今人有全家作西语者。不知春秋告庙,其祖若宗,如何飨之。(颜之推的家训里就说,当时有人喜欢教儿子,现在还有人全家不说国语专讲外国话,以后祭祀的时候,岂不是祖宗都听不懂?)一衡注:此则可以讥今之国人,相语喜用英文。(就跟现在大家说话老要带俩英文似的)
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从来都有文人点评批阅小说的传统,比较有名的像金圣叹评《水浒传》,还有让胡适疯魔令无数红学家辗转反侧的脂砚斋评《红楼梦》。所以,买旧书的时候,要是能淘到一两本名家批注的,那简直就是捡到了宝。
当然了,比起这些有珍贵研究价值的大家手笔,像前面这位“一衡”一样的小批注,就好像看电视时的弹幕一样,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之前有一本金庸小说的同人故事,里面半杜撰半真实地记了关于旧书和批注的这么一个故事。
说里面汴京大学的前校长叫独孤求败,有一阵子特别喜欢一位前朝藏书大家的藏品,四处找来拓印。事实是这位藏书大家誊写的书里总有一个很纤细的笔迹在做眉批,可是直到某一年份以后,善本中就再也看不见这个笔迹了。直到两年后,独孤求败在一本文人笔记中无意读到一段,说那个藏书的人四十岁上有一个姬妾被正室逼迫,投环自尽,独孤求败的疑惑才告澄清。独孤求败从来没有找到过这个姬妾的姓名,他只知道很多年以前曾经有一个女子在寂静的书楼上,用纤细的笔迹写那些趣味盎然的眉批,然后在某一天投环而死。
小潘也曾经从一个女孩手上买过一本旧的《中国文学史》,偶然翻到其中一两句奇奇怪怪的诗,像是上课时突然间写下的。有时候,旧书比新书好玩的地方就在这里。从那些小小的记号上,猜测一个少女在课堂上偶然的出神,猜测一个民国初中生无奈的吐槽,猜测另一个人在读这页书时的心情,那书页上的文字突然就具体而亲切了起来。一本旧书,连接的是两个时空的故事。
你和旧书之间又有什么故事呢?每周六、周日的潘家园旧货市场都会开放旧书区,在这些旧书中,也许你也会发现一些打动你的痕迹~10月16日至20日,潘家园书博会期待你的到来!
一本留下了收藏者印记的书比一本全新的书更迷人,那贴在书中的藏书票、空白处的批注、甚至是随手的勾画涂鸦,都是人与书之间发生过的那段关系的见证。这段关系就是被封存一本书中的历史,它是这本书作为文字载体外的另一种价值。
——英国著名书史学家、剑桥大学博士,大卫·皮尔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