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东汉就有两位学者提出父母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对孩子没有生恩,然而他们两个人一个被斥责不孝,一个更是因此引来了杀身之祸。
这两个人分别是王充,孔融。
王充:“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
意思就是说,男女房事往往是为了情欲,而不是想着要孩子,孩子是顺其自然生下来的。
虽然说得稍微有些极端,毕竟一些理智的夫妇在房事的时候考虑生子也是存在,但更多人房事的时候是靠下半身思考,然后怀孕了立刻就不知所措或者得过且过了,更甚者堕胎。
孔融:"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孔融相对王充言词显得更加奔放,直接说父方只是因为情欲发作而已,而母方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容器,孩子生出来就和母方分离了。
而当时的权臣曹操和孔融多有恩怨,一看孔融发布这样的论点就立马把这个当做大罪,继而杀了孔融全家。
毕竟孔融的这种说法,放到现在都有很多人难以接受,放在封建时代更是十分作死的行为,毕竟孝顺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思想,一旦要是民众接受了孔融和王充的“洗脑”,那这帝位还坐得稳吗?
所以王充被清朝大力批判不孝,孔融则是落了个杀全家的下场。特别是王充在清朝被批判的一个原因,就是王充将家丑外扬,在自己著作批判了自己的父祖,认为即使先祖不高尚也不影响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母骊犊騂,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牓奇人】,对此清朝学者的态度是“自誉而毁其先,非人也”
其实王充有没有在吹捧自己,清朝的人怎么会知道?总不能开时光机回去考证一下吧?所以王充到底是不是在“自誉”,说不清。可是王允强调的家丑可外扬,以及父母是否高尚和孩子是否优秀没有必然联系,私以为是很有道理的。
比如家丑不可外扬这个概念不是祸害了多少孩子,孩子在家遭到性侵,即使孩子有想申诉的意识,他的亲戚甚至直系亲属往往都会说家丑不可外扬,就把这事给敷衍过去了,到头来伤害的还是孩子。
到底是诋毁还是直言,依据的是说的话是否符合事实,而不是家里还是家外。(当然了,父母只要没有重大过错,做孩子的也要尊重自己的父母,这点可以从不直呼父母名字开始做起。)
而王充第二个观点我是这么理解,其一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不要因为父母地位低就感到自卑,反而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其二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这不一定是你们自身的功劳。
就拿这次事件来说,这位高考状元自然算是优秀的人才,而且也算是“家丑外扬”了,他的父母看来也不“高尚”,这不就是王充所说的“浊裔清,不牓奇人”吗?
继续说说一开始提出的父母养育之恩问题
目前这方面可以归纳为三种思维模式
一、父母对孩子既有生恩也有养恩,孩子天生就亏欠父母很多
二、父母对孩子没有生恩但有养恩。
三、父母对孩子既没有生恩也没有养恩。
关于第一点可以说一种十分普遍的思想,现在我国的父母大多是这种思维模式。当然,不是说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父母就一定不是好父母,毕竟自私是人的天性,父母有这种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不过度控制、伤害孩子,就能维持亲子关系。
可是这种思维模式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隐患,一旦习以为常,那父母在伤害、控制自己孩子的时候,犹不自知,这才是最可怕的。典型例子“我这都是为你好啊!”
所以抱持这种思维的父母,一旦和孩子有了裂痕,会难以察觉,等到矛盾爆发之时又不知所措,后悔莫及。
当然了,上述情况还能算是好心办坏事,更而严重者,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奴仆、人偶,甚至还有亲手打死自己孩子的案例。到了这种地步,这种人已经不配以“父母”为名了。
第二点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如果是仅仅生下孩子,孩子并没有亏欠父母,可是如果之后被父母养育(不仅仅是经济,也包括心灵),那就有恩情了,孩子应当报答父母这份情。我个人是支持这种思维模式的,符合中庸之道,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对于孩子都可以接受。
那些生下孩子就弃婴的人,那些把孩子当奴仆养的人有啥资格要孩子报答他们?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没有尽到义务,而你需要我的时候,却口口声声高喊这是我的权利?
而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真的待你很好,那长大后报恩自然也是顺理成章之事,陌生人帮助我们,我们都应当表示感谢,何况父母呢?
第三种思维模式,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要么是大善要么是大恶。大善指的是一些父母用爱战胜了自私的本性,在他们心中只有他们对孩子的无私付出,从不奢望孩子对他们有所回报。而大恶则指的是一些孩子长大后性格恶劣,明明父母待他很好,却否认父母对他的恩情。(当然,往往亲子关系破裂的因素双方都有,但确实有极少数的“不孝”子问题是出在孩子身上的。)
这大善大恶的人都可以说是少数了,大善就不用多提了,遇到这样的父母那真是莫大的福气。而大恶,似乎在这个社会这样的不孝子挺多的啊,为啥我也说是少数呢?因为很多时候亲子关系破裂是双方都有问题,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可话也不能说绝了,毕竟确实有些特殊情况。因为一个孩子的成长取决于坏境,而坏境是非常复杂,就算是好父母也不能完全控制环境,何况在生活中父母也会受各种不可抗力的因素制约呢?比如大城市教育资源好,可是父母经济条件不行只能在贫困地区定居,就算父母想把孩子教导成品德高尚的人,但因为环境恶劣,周边的人如果素质都低,即使父母洁身自好,也无法保证孩子不会受其他因素影响,你总不能一直把孩子锁在房子吧?这又表现了太强的控制欲,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说父母受制于各种因素,尽了最大心力,却教育失败,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
因此往往遇到这种事情需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而父母与孩子双方都要进行自我反思。父母应当尊重孩子,而孩子也应体谅父母(但这种体谅不是无限度的)。
在我思考了相关问题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后,认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不是天生的。换句话说先天的血缘不能决定什么,唯有后天培养的感情才是关键。
再举个例子,比如人贩子拐卖了一个孩子,这对于父母来说往往是毁灭性的打击,有的父母不辞千难万险也要找回自己的孩子。可当他们花费数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找到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就会出现一幅景象,父母这边哭天喊地,而孩子一脸懵逼。
我想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在于,大多数父母对于自己孩子有着先天的爱,也就是父爱和母爱。但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在还小的时候就离开父母,那么他们对父母就不会产生特殊的感情。
孩子终究是独立的个体,如果父母不花费时间精力在他们身上培养感情,那么他们也不会有所共鸣。照顾花草尚且需要用心,何况养育孩子呢?
孩子不是物品,不仅要关心呵护更要去理解他们,如果觉得理解他们很困难,那就需要让他们自愿说说自己的想法,而要做到这点又需要宽容的家庭氛围。诚宜开张圣听,才能不堵塞亲子之间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