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教学培训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4560|回复: 11

六祖坛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4 23: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品 行由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於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解读】发心向善,欲达明心,了脱俗缘的人,称为善知识。菩提自性:释迦在雪山菩提树下,坐六载苦炼身心,头上有庆星出现,佛道圆成。菩提为吉祥树,以此喻自我真如佛性。菩提自性是虚无体系,无气、无物、无光、无色、听之不闻,视之难见,真空非空,是真空纯至净之理性。妙觉灵明之佛性,本来清净,是真佛种子。育佛种、秧灵苗、结佛果。离心无佛种。

佛法不是老大难,文盲登上大佛坛。
作佛莫怨没文化,效法惠能悟心源。
知明人士千余众,敬请惠能说佛言。
真佛就是我自性,烧香拜佛非佛传。
修自佛心是法宝,自性自度万法圆。
只有自心去明理,何必念佛坐参禅。
直了成佛惠能论,万古千秋佛真传。
佛性本来就清净,不住法相释迦谈。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 "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崭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解读】 惠能居土野山村,一字不识,因自幼佛性不昧,一闻经语,当即认自本心,识自本性,言下大悟,真是大彻大悟大觉,妙觉灵明之佛性也。文化知识如何能比?无师顿悟本来佛性,非常人也,释迦言生佛平等,迷者众生,觉者佛。

六祖出身很贫寒,严父流放到岭南。
打柴换米强糊口,母子艰辛度苦年。
客诵金刚一法语,言下大悟成美谈。
佛心不昧通佛理,草民凡夫心不凡。
学佛别说自已笨,志坚心坚能搬山。
无人启蒙能心会,自参自悟知佛宣。
当今求佛到处访,真佛假佛听谁言。
佛相摸形全是假,真佛就是已心田。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 "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 "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

心外本来无佛法,请听惠能心回答。
佛性不分南和北,贤者不增愚不减。
孔子三千草民子,致理明心作圣贤。
惠能无能看佛经,口中也无弥陀念。
心也不想上西天,踏碓八月无人见。
烧香拜佛都没干,剃度皈依也没传。
心通五祖禅机语,不读佛经心通源。
心生万法真与假,万卷经书出心源。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凡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待法。大难大难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小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於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问,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解读】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五祖命弟子以真如本性为题作偈,偈语就是四句一首的诗词。自性真如就是法身佛,何曾有树?妙明本心就是菩提自性,空寂无物,何生明镜台?真空纯至静之佛性本自清静,无物无体,何用指拭?法身无物无体空寂,尘落何处?神秀不识真如自性,被诸缘法相所转。因此离心念相,失本求末,苦死无成。

神秀黄梅一大贤,知识渊博心不凡。
秀与惠能相对照,能不识字真佛宣。
佛留文字后人路,按路而行法不偏。
念佛诵经求往生,妄想接引升西天。
"金刚""心经""坛经"理,三经没把此理宣。
要用三经来对照,佛声佛相皆是幻。
作佛相背释迦理,不听观音"心经"言。 
如此作佛叛释迦,这样学佛谤观音。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凡自本性,不生不灭。於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其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於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 "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咏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 "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於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解读】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每个人在人海中随波逐浪,飘泊一生。社会、单位、家庭、矛盾重重。世界上本来就难寻避风阁,安乐窝,世外桃源,每个人就站立在人海的风头浪尖上生存。身是舟,心是舵,稍一差迟,身船即落入人汪洋。失足不留千古恨,即旧回头登觉路。

惠能大师没诵经,四句谒语自心生。
针锋相对神秀理,一个教授一俗庸。
佛法究竟在何处?知识渊博心未明。
众僧教授佛历广,惠能尚未作和僧。
万卷经书皆是假,佛法不在语文中。
佛经引人来入圣,乘船到岸路即登。
凡性本来无一物,心存树镜色相蒙。
禅机妙语非学术,心通百通万法通。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解读】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五祖传宗,重在觉性。神秀佛学知识渊博,文化知识层次高。六祖生来佛性不昧,闻法彻悟,觉性高,一闻经语顿悟本来。自性真如是成佛因地,觉性种子,即此因地,无二可传,无二可种。如来传宗,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继往开来续心传。佛法不灭,永流人间,代代相传,心心相授,即天无绝人之路,而人自绝于天。因此佛以慈悲为本。不信佛法就是无种,不悟觉性就是无生。佛宗单传独授,禅机密语,一人不传六耳,必有遮围。佛性,老子叫做黍米玄珠,释迦叫做牟尼宝珠。因惠能正在舂米,祖有一问,内含玄机,又含圣理。

受苦典范佛圣贤,命悬一丝弘法难。
孔圣一生三不幸,父母离世圣少年。
中年丧偶子年幼,老来丧子天下怜。
苦命草民承佛祖,任重事大步履艰。
广度有情传心法,心田下种生佛仙。
成佛因地是自我,心外觅佛路已偏。
凡夫草民真心炼,山河大地涌金莲。
勿言自己佛根浅,惠能与众不两般。


祖复曰: "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 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才,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矣。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解读】 机缘成熟,天赶地催,人缘巧凑叫做合。合能生和,志同道合,谓中和。合而不同智,不生和。五祖六祖同为大彻大悟的觉悟者,智同觉同,法必相同。五祖传宗谓之度,法在圣传修在已。德由人积命由天。迷时师度悟,觉悟心自度,自性自度觉为师,执迷不悟,强渡戒为师,无师无戒心无度。万法由心生,心达无生无灭复真如。无一妙法可说,无师无戒,法本无生,了然无度。

心是舵手法是船,识自本心船不偏。
未曾度人光度已,人海航行有风险。
生死离别是大浪,忧郁悲伤易翻船。
佛传明心见性法,心无挂碍超尘凡。
红尘纵有千般景,苦乐人生弹指间。
富贵贫穷自然理,依着自心无贫寒。
大彻大悟心脱苦,惠能直心启后贤。
正宗邪宗自心悟,妙明真心即是禅。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趋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 "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麽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 "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 "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解读】 勿生一念,即无生,即无灭,无生无来即如来自性。前念、此念、后念,应将有念归无念,即是念念不离自性。有念归无念,即是念念见性成佛。返照即返观自性。无一住心,即是密,密不可言,即妙明心。

正宗佛法最简单,思圣思凡任自然。
用心求静反不静,控制思想倒不安。
自心本来就清静,莫用定静炼心田。
水本清平月明显,月水本来不相残。
就怕风吹波浪掀,真空妙明映相显。
万相印心心不乱,别把思想向外搬。
挖空思想静之害,念念不离自心观。
雨电风雷天无碍,云雾消散清自还。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余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 "但吃肉边菜。"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 "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犹如其金。"余是为惠能剃发,愿事为师。惠能遂於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惠能於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解读】 心无生灭,念无起伏,即是涅槃正路。心执于风幡之动,心被物转,何论涅槃正定,心不生禅定之念,即是定。起心动念,即是妄。即不是无念之正念,即不是佛法。真如佛性不生二念,即如来佛性。起心即是二,有二即非真。佛法是不二之法。经文由佛性智慧生,经是二法,自性真如是不二之法,亦即妙法。妙法无边,圆融无碍,周遍法界。经文定义是为二法,佛性本一,迷悟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无常与不常之念,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是本善,二者是念善。佛性本无善与不善之念,是名不二。蕴物与意识界是由心生。凡夫存分别见,见为二,悟者佛性本一,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惠能倒驾慈航船,历代佛圣步艰难。
古今多少修行士,苦口婆心渡群贤。
释迦雪山坐六载,达摩面壁熊耳山。
 英雄杰士有志胆,修心炼性铁石坚。
只要真诚苦修炼,凡夫俗子立超凡。
明理明心法性圆,求佛保佑性难圆。
真金黄铜智慧辨,一劫人身万劫难。
真佛不宣奇特术,平坦直心了万缘。
发表于 2010-11-24 23: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

第二品 般若
次日,韦使君请益。师升坐,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解读】念佛。无自性真佛,佛号之意念,无从而生。无意念,口不能发佛号之音声。佛号是真如自性所生,心外之法,不是真如本有心生之法,皆为幻有。《心经》说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是有为法,为尘念。意念,声音,均为自性真如的障碍物。佛法去障复明。当即见性,口念是妄,彻悟本来佛性是真佛。口念之佛号是真佛意念之声音,原是法相之幻。自佛真空无物,犹如虚空,遍十方界,虚空包罗天地万物,天地万物生生息息,周而复始,无一气色。万象与真空同合一体,永恒不变,只有自性能与真空合体同恒,历劫常存,永无生灭。真如自性亦复如是。妙明真心,无一幻相与之同体永恒,俱是心外之诸法幻相,如水中影,镜中花,本不同是为幻影。自心观想意识之万相,亦复如是。

八万四千开智法,凡夫苦想外佛他。
自性自度真佛旨,妄观佛相出偏差。
一切佛相皆心障,破相复真无为法。
悟理求真不求他,他佛成就是他心。
佛经万卷指自心,内含明心无上法。
生佛之心本平等,顿悟自佛生万法。
释迦观音破佛相,觅相求佛迷自家。
自是真佛不是他,执迷不悟谤佛家。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解读】 自性真空含无限智,无限相,无限法,层出无穷,智慧无限,即佛法无边。人类对客观自然物质的认识,创造发明,改造自然物质的一切形相体系,统属于思想意识的造形。智慧对自然的改造永不停留,永无极限,万法由心生,文学家、科学家、医学、数学、艺术、文艺、设计师、诗人等等,辉煌杰作永无极限。发则显现,不发则俱含在无穷妙智慧中。心同虚空,万象万理万法俱包含,佛性广大无边。彻悟觉智,执迷烦恼,同出一性,烦恼即菩提。雨电风雷,不破虚空,因其空寂无体。烦恼尘劳,不碍心空,云障虚空,不动不减。物障心空,不生不灭,拨云见天,去物明心,佛破万相,义在复明,八万四干法门,无非破障复明。一切佛法统为破障之智,统为洗心剂,若让洗心剂住心,不是本来清静,无剂不复清,粘剂即是污,去污除垢,止念还虚,即是本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空室存物何处搬,空室之空怎外迁。
物入空室空无减,物离空室空无添。
月树花影满春池,不见滴水流外边。
心清如水平自在,菩提烦恼性无干。
虚空万在空不满,万念乱心心不烦。
虚空心空本一体,心空本来同自然。
菩萨妙法本自在,真如复明本自然。
三界十方任自在,周遍法界妙无边。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听吾颂曰:

无相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解读】 本章句主要言信,信是功德母,信而行,行而证,行必果,无为大法难得信,无量大过难得悔。把佛说成保护神,神医,搞看得见摸得着的灵感显化,与魔术一般的大小幻术,很多人相信,这种人是拿着黄铜当真金。岂不知大自然连天体日、月、星;大地水、火、风万物与生灵都造化出来了。打着佛的旗号变点小魔术,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也值得我们大惊小怪?连佛祖也不是天地万物的缔造者,只是人类社会超世俗觉悟的大觉者。佛给后人留下至于高无上的无为大法,使后人走向光明。道盛德至善,后人永久不忘,称为世尊。并非大自然缔造天地万物之至尊。有人借佛号搞点小幻术来迷惑善男信女,真是无能之辈。误已过小,误人罪大。一失足别留千古恨。当今的信佛者,必以释迦为佛纲,否则误入歧途。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宝山不要空过,佛说真如自性,不能用算术比喻的人间一切珍宝,也不能用算术比喻的人间一切有为布施,只有明心见性是无量功德。其它都是有限的福德,见性是功,明心是德,佛是圆满功德相,即自性如来本相,不信无为大法者,即不信自心佛者,这种人如无根小草,乱树叶,法雨一冲飘入泥河,俱化泥沙,认自本心识自本性者,心如法海,法雨入法海无增无减。无心法无生,无迷法不起,佛说一切法,

见性见者是自性,妙明紫金光喻性。
光本无物虚空体,空光无体不立形。
以物作种是外道,移物于心即障明。
光体不能育物种,空体不能住微尘。
本来无物即心空,性光普照十方明。
顺理悟空通自性,觉知彻悟心自通。
见性之见非是看,光体不照自心明。
 返观内照心自照,返闻内闻性自通。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解读】 佛法即做人的纲领,佛的三皈五戒,即精气神自如,内五气协调圆合之理,人的精神昏暗,五气相克,神昏气烦,起心不良就可能五戒俱犯。佛法也就是世间法,明人自遵,浑人强制遵守。离开人的觉悟,离开世间法等于求兔角,兔子根本就不长犄角。世间以外,就不能说法,不能度人,迷误才用佛法,转迷觉悟,佛法在世间。非清灯古庙、深山老林之世外桃源。

佛法就在人世间,事事心平不生烦。
生气着急气自己,请医吃药广花钱。
人生难遂己心愿,异想天开不客观。
父母夫妻儿女爱,平安无事小神仙。
起心动念生肝火,心神不安气不圆。
人海风浪修禅定,是非窝里享清闲。
士农工商同欢乐,素位而行心不偏。
做人做佛一个样,一念纯诚炼心田。
发表于 2010-11-25 00: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

第三品 决疑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解读】梁武帝不知自心自信是功德母。人类善举,无一不发自内心世界。内心是永恒的觉性。武帝觉性不高,有心为善不修善本,失本求末,不树佛宗,只宣法相,引导众生以福,非佛功德,终是福报。当今的信佛宣法者,大部分与梁武帝相同,可说是以砖磨镜,砖非镜本。修福德自性不圆,武帝难脱果报,终究饿死的台城。佛性,老子称为道体,孔子称为明德,伏羲、炎黄、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孔子、孟子,都有是大彻大悟的大觉者,明德天下的大圣人,千秋万代永流传,因其功德无量,自觉而后使天下觉的大觉者。佛是自觉觉天下人的大觉者,称为西天大觉如来。佛的功德无量,这一切都发自菩提自性的妙智慧。

人间富贵洪福享,闻知佛法超帝王。
欲想获得真佛乐,建寺拜佛开莲邦。
诸法缘相当法宝,辜负佛心误时光。
佛传明心不二法,妙觉圆明照十方。
烧香念佛定意法,念者才是法中王。
求佛保佑是愚痴,错把佛法当神医。
释迦亲传见性法,不是巫神幻术方。
凡所有相皆虚妄,原始至今万圣纲。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如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到。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

【解读】 念佛者是自性真如,向外觅佛了不可得,不过是引导凡夫俗子进入佛门的一个手段,非作佛宗旨。手段可用,但如果不使学佛者进入真宗,即是离经叛道,非佛弟子。佛是自度,师不过指迷而已。佛是自种结自果。他佛是他果,与己何干?心外求法就是穷子舍父。道在自身,十二笔画周天卦,尽在人身。心是一切种子,种佛即是佛果。作恶即是恶报。无善无恶,无佛无魔,恢复自性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自心佛。佛说:一性圆明,十方平等,十方如来同一道,千差万别一体融,何分东西南北中。诸法缘相,皆由心造。

念佛心中意念生,音动口念发音声。
六尘六识心中住,闭塞本来自心明。
有负菩萨心经义,真空寂静是佛宗。
心外立物心中障,有的专求色相容。
背佛真经认为是,般若自性法法空。
打坐念佛自心劫,顿悟本来真修行。
心外之法三千六,七二傍门非佛宗。
直指人心见性法,千佛万圣照此行。


颂  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解读】 此颂为六祖惠能大开方便之门,将佛法弘于世俗火宅中。父母、兄弟姐妹、妻为朋子为伴。功到钻木生火,理明觉悟高火宅也可炼性。离家入寺是佛门净地,俗宅尘念即是淤泥,淫女之污垢,盗贼之凶险与本性无关,去污除垢,洗涤身心,皆可作佛。唐伯虎有八爱,贪欲之心盛矣,陆安为妓女,洗涤身心,自性复明,虽未出家,躯体有污浊,本质清净,心地光明,皆可脱俗,佛法无定法,因地因时因人治宜。妙法无边。圣凡一理。

社会人生几多年,悲欢离合度斯年。
酸甜苦辣难避免,明理明心少忧烦。
人生规律本如此,心明自然无挂牵。
天地如同大旅店,客似流水去无还。
金银财宝有多少,终身难带半文钱。
社会人生如梦幻,快乐忧烦多变迁。
劝君珍惜人身在,借假修真炼心田。
悟透真空玄妙理,无是无非自了然。
发表于 2010-11-25 00: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

第四品 定慧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解读】定慧并非单指出家人参禅打坐的功课,如果一个人的定慧还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形式,就是有为法,即二法。不论出家在家心是一体,本性是佛,定慧无别。僧与俗、是与非、作佛、善恶、定慧本无差别,定是心与客观事物环境动乱毫无相干;慧是心与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是非烦恼毫无关系。定慧是自然自在不动心,不是用任何方法取来得来的。和光混俗,心不在焉。人生社会无一不介入。非离开社会家庭到深山老林之清净环境。幼儿之心,天真活泼,学赤子混沌之心,不参禅,不打坐,就是功夫。定慧是平常心而发,定是心不被物转,慧是佛性本能的妙觉灵通。在客观环境是非动乱之中,定慧不失不变,一生一世如此,僧俗皆如此,即是定慧均等。定不失慧,慧不失定,心平自然,本无定慧。定念心动,慧念法生,心念来去自由,是非平等,何生定慧?自心如如不动,不就是定慧么?什么在家,出家、和尚、居士……这一切如梦幻泡影。

人海风波总不停,随心如意不可能。
工作升学心难平,进级评职动感情。
调职分房忧心事,结婚恋爱触心灵。
夫妻恩爱多幸福,天伦之乐好家庭。
风云突变实难测,晴天霹雳心难衡。
天灾人祸时常有,意想太平风不停。
悲观绝望终何用,人间万有一场空。
苦海无边回头岸,悬崖勒马定心灵。


【解读】定慧并非单指出家人参禅打坐的功课,如果一个人的定慧还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形式,就是有为法,即二法。不论出家在家心是一体,本性是佛,定慧无别。僧与俗、是与非、作佛、善恶、定慧本无差别,定是心与客观事物环境动乱毫无相干;慧是心与千差万别,错综复杂的是非烦恼毫无关系。定慧是自然自在不动心,不是用任何方法取来得来的。和光混俗,心不在焉。人生社会无一不介入。非离开社会家庭到深山老林之清净环境。幼儿之心,天真活泼,学赤子混沌之心,不参禅,不打坐,就是功夫。定慧是平常心而发,定是心不被物转,慧是佛性本能的妙觉灵通。在客观环境是非动乱之中,定慧不失不变,一生一世如此,僧俗皆如此,即是定慧均等。定不失慧,慧不失定,心平自然,本无定慧。定念心动,慧念法生,心念来去自由,是非平等,何生定慧?自心如如不动,不就是定慧么?什么在家,出家、和尚、居士……这一切如梦幻泡影。

人海风波总不停,随心如意不可能。
工作升学心难平,进级评职动感情。
调职分房忧心事,结婚恋爱触心灵。
夫妻恩爱多幸福,天伦之乐好家庭。
风云突变实难测,晴天霹雳心难衡。
天灾人祸时常有,意想太平风不停。
悲观绝望终何用,人间万有一场空。
苦海无边回头岸,悬崖勒马定心灵。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解读】 一生一世,心态平衡。人世间的一切变迁,自然的天翻地覆,我动心有什么用?把他当作过眼的烟云。我动心,物质长落亦然如此,最后只落个瞎操心。早晨拿奶,心在念佛;热奶、送孩子,骑车上班,吃饭,穿衣,睡大觉,公园、市场一心无二都在念着佛号,想着佛相,整天等着明心,等着成佛,心被佛法所转,非一行三昧。思想单一做一件事,不生二想、二念,吃饭平心不挑这挑那。骑车看灯、看路、看人,不东张张西望望,直心就是道场,一行三昧,不是寺院,不是佛法,就是人间平常事,心平就是佛法。闹市就是道场。骑牛何必去寻牛?寻清静,着道场被法所迷。莫心行谄曲,一切不迷,都是佛法,都是俗法,实者无为,即自然法则,如老子所说:道法自然。

士农工商各行业,家庭单位社会中。
长街闹市人声喧,心平气和自安宁。
是是非非生烦恼,跳出是非心态平。
等闲生气论常短,反目无情祸害精。
人间难寻避风阁,万风不动是坐功。
客观世界再混乱,是非烦恼我不生。
何必深山躲清静,借用念佛去超生。
自心本来就清静,不用三皈佛法僧。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解读】 无相是指真如自性而言,真如空寂灵明,自然一切形形色色之相由眼映,心印,即心中有印相。如月印水中,万相眼底过,万象印心中。心如水,相如月,与我本性无关。水平清明,即是不住相。月不碍水,心不碍相,心平如水,即是不住相。有相无相不理他,来去本自由。心不在焉,视而不见。不生相念,即是无相。看图纸必生相念,否则印相不深,过去既无。赶路经闹市,万相与我无关。如镜即来即去,见相不住心,不动念,即是无相。见相为碍,是被相迷,被法转,来者自然,去者自然,不落顽空,即是无相。人在灯红酒绿,万紫千红的世界,不可能闭眼生存,视而不见,无念是万念俱生,千思万虑,不断百思想,本来之真如正念不被念动法转即是无念。百无所思,什么都不想,执着于空,挖空思想,心如草木顽石,是练心的大忌,由此别生一念,名为入魔。眼前,意内,一切幻相现前即是幻想妄念,误以为真,陷入魔窟,难以自拔。把幻相误认为佛,会导致神经不正常,成为精神病,宁叫十世不成佛,别叫一时着了魔。自我真如不住一相,即自佛本来面目,即自性如来。除自心佛以外,任何相与我无关。凡所相住心,皆为心障。无念,无相,无住,总有万念,万相、万住俱生于心。无动于衷。心不再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叫做诚于中,形于外。守性不移,不上不下,不左不右,就是如如不动心。风吹水,波浪起,月影遂之而动,物欲触心,心烦意乱,性冲动,神不安,气不宁,生燥火,神魂颠倒,虑事不清,真如浑暗不明。心不动,心清意明,佛性自如,面目神态安祥自在自如。自然就是自性真如的真如来相。这就是诚于中,形于外。人的心态不平衡、不自如,五气相克,阴阳失调,能化出七十二身相,都是向下的,难堪的。非同佛的向上的,圆满的,妙庄严的,吉祥的,瑞彩的,自然自在的三十二化身相。

心性本来是明珠,七情六欲染上污。
佛法目的复珠明,去污除垢是功夫。
心外之法障碍物,明珠之污自清除。
自污自洗是心悟,经书佛法全清除。
无物无剂圆明珠,复珠圆明法即无。
明珠沾剂真可笑,执迷佛法又染污。
佛法目的洗尘念,洗尘之念还是污。
真金无一金外物,金纯纯金烈火无。
发表于 2010-11-25 00: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

第五品 坐禅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解读】不被佛法所转,不被千功万法所迷,不被名利所动,不被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所迁,不被人海大风大浪所动,无好乐,无忧患,无恐惧,无绝望悲伤,无坐无禅,无净无垢,无乱无定之念。定念是定的障碍,净念是净的障碍,动念起求定,乱念起求静,是自我乱了阵角,天下本无事,庸人常自扰。一切自然,何生,动乱定静之念。思想稳如泰山,就是坐,念念不离自性,就是禅。自性如如,就坐禅。行、站、坐、卧、吃饭、穿衣、睡大觉皆为坐禅,因心未被物转,性不被法迁,即如如不动。

听说地震难入睡,震与不震己何为?
自身有病怕个死,早天晚天化飞灰。
失亲失宝心神碎,精神爆炸谁倒霉?
不治之症不可怕,树起神威癌自飞。
神通广大炎黄理,精神大振百病灰。
悲痛绝望没有用,胆小怕死无作为。
死神最惧不怕死,神足气足树神威。
顶天立地神通大,超出三界法无为。
发表于 2010-11-25 00: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

第六品 忏悔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骄诳染;从前所有恶业骄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以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起,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法,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澈,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是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念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识,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从报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

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解读】忏悔是自我身心教育的一个自然法则,是原始至今全人类的普及教育方法。这个真理不是来自哪个宗教或哪一位圣贤。自然既生天地万物,自然就赋于天地万物活动运行的自然规律,日、月、星运行于天,水、火、风运行于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万物育焉。这一切属自然所为。伏羲心通万化之源,留先天易理,周文王心通伏羲先天易理,又显现后天变易之理,定名《周易》。炎黄心通不易、变易、交易之理。炎帝尝百草才知是药,黄帝通阴阳交易之气育成物体之理,才知躯体是阴阳五行之气结为物体的血肉之身。阐述了不易、变易、交易之理的养生健身医理之道,到了尧舜时代把这自然养生之道作为化民之本,进化为十六字的正心修身的法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心惟一,允执厥中。”大舜精一万法通,后有老子继此理,兴教立说,教化万灵,提倡修心炬炼性,抱元守一;继老子之后有孔子,守中贯一,存心养性;继孔子后西方有大圣人出,立万法归一,明心见性的性理心法……这一切自然为之,非那一个人的意识所为。老子说无为无所不为。心法始于中华民族原始祖先,是大自然降下教化人类的自然法则,也是人类的自然发展规律,是社会人生的必须之课。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以正心修身为本。从原始至今,无论是治国,宗教都以正心为本。人类走向大光明世界,宗教化人为大觉,只有明理明心,才能自教教人,只有明理明心才能自觉觉他。自教能教天下,自觉能觉天下,自圆明能使天下明。这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无上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称为不二法门。

老子三清:太清、上清、玉清

孔子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佛有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即自身三宝 (精) (气) (神)

道家的五行:木、金、火、水、土

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佛家的五戒:杀、盗、淫、酒、妄

身体的五脏:肝、肺、心、肾、脾一、不杀生即仁爱、不动肝火、不伤木气、有杀念即非。

二、不偷盗、义当先、肺气平静不伤金气,有盗念即非。

三、不邪淫守礼节,不伤心脏,不伤火气,有淫念即非。

四、不酒肉守理智,不伤元精,不伤水气,有酒念即非。

五、不妄言守信本,不伤心田,不伤土气,有妄念即非。

有念即是犯罪的因素,佛以不起念为本,忏悔无矣。不迁怒,不二过是悔,五气不圆合,精气神不自如,不能一性圆明。自心具有明理明心妙智慧,自然云霄雾散。自觉法在自心,觉与迷与外界无观。不观内,怨外因过失永无了休,不立于忏,志立于悔,无量大过难得悔,心平无须持戒。戒是消极之法。明理在先,戒是被动,以戒为师引迷入觉。以觉为师,返观内照,返闻自性,性本质仁爱慈悲,纯善无恶,纯阳无阴。真空纯至静,自然妙觉圆明,了然无物,物空法空,心已空,无余涅槃致矣。自性自度觉为源。

人生第一胆万理,心地光明贪不起。
金银财宝堆满地,正气浩然不染迷。
一切罪恶自心起,明人视宝如土泥。
即使当官做皇帝,两眼一闭是谁的?
心不造业何用忏,一切无贪不用悔。
超级上等刀伤药,再好不如不拉口。
彻悟之人当自觉,一切善恶自心为。
自心不动不用定,自心不乱不用静。
发表于 2010-11-25 00: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

第七品 机缘
师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无知者。时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有魏武侯玄孙曹叔良及居民,竞来瞻礼。时宝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废。遂于故基,重建梵宇,延师居之。俄成宝坊。师住九月余日,又为恶党寻逐。师乃遁于前山。被其纵火焚草木。师隐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师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纹,因名"避难石"。师忆五祖怀会止藏之嘱,遂行隐于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参祖师,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师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赞曰: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解读】 佛法一时一机,一时一运,今日之机非惠能朝代。佛法以开发智慧,解脱一切烦恼尘劳圆明为目地的。过去、现在、未来永恒不变,但是现在百分之八十九十自称人师者,以佛法树自我,自命不凡,视他人为阿斗,就是不直指人心,说自己是某某佛菩萨转世,甚至把自己打扮成某某活佛,装得与释迦一般。这叫模佛,不是作佛,这是以装佛相迷人欺人。还有用魔术幻术等,妄称是佛显灵,化人度人,灵验用佛经佛珠镇妖僻邪,说佛是保护神,说佛是神医,赐于人灵丹妙药、佛水、信息物等等。这些属于四果旁门。术、流、动、静的大幻术,与当今魔术不差上下。这些不是佛的真宗正法,同于江湖上的行医术士。真佛机缘是直指人心,认自本心,识自本性,求理悟真宗。不是单纯的拜佛念经,念佛,是开发自性真如的妙智慧,自性真如是智慧的海洋,亦称如来性海。如来性海,大而无所不包,细而无所不举,天地、日月、河海湖沼、山川草木,尽在我如来性海之中。如来性海亦称海印。因自然万相尽印在如来性海之中,所以佛性填空不空,包罗万相,即佛光普照,遍十方界,所以称为智慧的海洋。因对大自然的万物认识清晰透明,观察的深刻,理解的透彻,称为大彻大悟大觉人。人的观点是放眼世界,佛用慧观,三界十方遍满虚空,因此称佛为大觉,究竟觉,因其虚空无量,彻悟观之为大觉。地球不过虚空中一滴水,虚空点点之水数不胜数,地球的存亡`对虚空无碍。自性真如的智慧海流出来的水汇成知识的海洋,就是文字书本,是定义之水平,永久不变,只能作为后人的阶梯,再若攀登高峰,妙智慧的海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世间一切成果,都是人的智慧的结晶。因智慧是无穷尽的,是无限度的,人类新的发现,新的成果随着智慧的发挥,也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蒸蒸日上,一浪倒比一浪高。佛经是引导人类认识开发智慧海的一个途径,非文化知识学术。佛经中传的是心,不是传经文,念它何用?文字里头去寻明心法。经者路也,按路行,经卷非是作韵调,敲打念唱真好听,由此把佛的明心之路变成了佛乐,甚至当作护身咒,躯邪的妙语,师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达摩说:要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佛经喻如烈火,人心是矿中金,火能炼金,但火中无金可得。纯金火无用,因矿若成金,永不成矿,即涅槃。三世诸佛,皆以妙智慧同登彼岸,妙觉圆明,一切经文因心而生,因心而灭,皆是虚假名,当即破之,顿悟真如,即是佛地。

文字渊源出心中,心闻法语慧自通。
无字真经是心悟,悟明万理后生经。
一切成果慧心造,成果有限慧无穷。
引发智慧佛经理,开发入门自心通。
离心求智背佛理,心外佛法是幻生。
诸法缘相导游语,亲临目地语即扔。
无经不能通佛理,见性直了悟玄机。
念想之佛障心物,拜佛模形更愚迷。


僧法达,洪州人。七岁出家,常诵《法华经》。来礼祖师,头不至地。祖诃曰:"礼不投地,何如不礼。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曰:"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师曰:"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汝今负此事业,都不知过。听吾偈曰: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师又曰:"汝名什么?"曰:"法达。"师曰:"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偈曰: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达闻偈,悔谢曰:"而今而后,当谦恭一切。弟子诵《法华经》,未解经义,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广大,愿略说经中义理。"师曰:"法达,法即甚达,汝心不达。经本无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经,以何为宗?"达曰:"学人根性暗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汝若但劳劳执念,以为功课者,何异嫠牛爱尾?"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解读】 "礼本折幔幢"自以为高,心里又没底,要想求教于人,感到有点功。"头何不至地?"还有点不服气,有我罪即生,有我高之相。忘功福无比,心存四相,有负经义。佛无言无相。莲花喻佛心,心生意,意从口发,谓之法音。意属金,金生水是智,金水之气结莲有花香之味,佛本无言无音,莲有清香之味,莲花从口发。住音,执文即是相,心被经转不明佛意,自以为诵经有功。持六祖坛首明经义,惠能法语,门人记载,集结成经,经不在文,理重在心意,因学者昧心,佛说经意在明心。读书不具眼,埋没古人心,经是见性之法,迷时千卷少,悟来一字多。六祖用心说心法,我们用心闻心法,心心相印,闻至自心,见自本性。经文之使命已经完成,再行即是无字真经。以觉悟为师,自参自悟,自性自度,求理悟真宗,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见性一转三千卷,了意一刻百部经。无字真经实难寻,法不离文字,文字是引真之法。法不离文字,文字是引真之法。自性自度之法是真佛开示,依待他道外法开示,是假佛传法。法达误认为明心是他开示,此是谤经毁佛。觉悟之性就是佛,本自具足非依靠他人开示,今之传法者,以自我有为功法开示他人得功得法,岂知心是万法之源,释迦留于后人明心、指心、印心之路,没有留下成佛之术。今人传法,命学者想佛相,观佛相,求他的相,即是与释迦对立,即是存佛真法,实为谤佛。六祖说:"心是正佛,心邪是魔。"心地光明无佛亦无魔。真佛假佛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求理悟真宗,慧眼观俗,勿被魔欺,不要误入假雷音。羊车喻声闻,鹿车喻缘觉,牛车喻菩萨,白牛车喻一佛乘,三车皆源于一车之本。自佛不悟,外觅三车是失本求末。牦牛爱尾,是自心被自心误,不是被经误,经不误人,人自误,法不迷人人自迷。此不识本自心性之过也。岂不知经文万法皆由心出,不是自心迷是什么?佛性虽居世俗火宅之中,有父母深恩,夫妻儿女之重爱,但是佛性本无染著。火里红开万朵莲,即"谁知火宅内,原是法中王。"真宝不在表,矿中藏真金,剖璞即是玉,佛法不要外相寻,出家作僧非佛本质。色身肉体本质是飞尘。释迦正法有三因,因地、因时、教化人。淤泥浊水生莲珍,火宅草舍藏佛身,惠能悟透真空理,执着宗法教条昧明心。在家出家外形有两样,本质同是妙明心。惠能普及真佛理,孝悌礼让,何必参禅打坐炼肉身。心态平衡不守戒,火宅凡夫一悟本来即是法中王,见性直了一步不移到莲台。装相模形之佛可不少,惠能至理辨假真。

人间寺庙有万千,无量佛经数不完。
千佛万圣为一事,唯使苍生法性圆。
执经不悟本来性,执着文字性乃迁。
转至自如真佛地,胜似诵经卷万千。
不诵经文不明理,千经万卷为指迷。
见性当即立撒手,住经一文心转移。
佛法本来无多旨,见性直了化自愚。
"我"字不破追佛法,自性圆明永无期。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解读】 佛性是三五成因,精气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合和为一圆性,即《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合理相。万相一性合,万相一性化。人造物质统属思想意识造形,所有物质的形相,类别是无量,设计原理造形原于一性。但是一包含的造形设计原理的功能层出不穷。人类一切万法由心生。不把心当成真佛的人,把以外的诸佛,诸相,诸法作为作佛的成长因素,这种人还自以为是。扪心自问,要真的不明白,可不要妄说,您可以看一看《金刚经》《坛经》《心经》三部佛经的无二法,就是只谈了一个心,除此以外别无他物。背离真宗的人,再不觉悟,也不能否认事实吧!三部佛经全人类千秋万代公开承认的,经过实践的真理。《金刚经》是成佛之母,《心经》是万佛之纲,《坛经》指的是妙明心,是登上佛坛之法宝。真佛不信,信那些邪说:"佛是灵感显化者,能在人间显奇,魔术、幻术也都能施展奇术……但这不是释迦的真宗正教。把佛说成神医治病,是万灵神,信息物,信息水,灵丹妙药,这不是释迦的真宗正教。有的人说:佛是保护神,在寺庙之中见过,在空中也见过,在家中也见过,打坐时也见过,睡梦时也见过,从树里、石头里走出来,菩萨也见过,佛珠、佛的符咒,镇妖驱邪也见过……这一切等等不是释迦真宗正教,不是妙觉圆明,明心见性的真佛法,如果把以上当作真佛法的人,失足勿留千古恨,我只能请您把个人的认识与三部佛经对照一下,而后再教人。误已过小,误人罪大。请您三思九思,思之思之再思之……无量的思下去!您真的懂佛法吗?奉告天下所有的信佛者,作佛者,说佛法者,没有释迦牟尼佛,您出生世间知道什么是佛么?如果您离开娘胎开口即说佛法,可以不信释迦,在世界另立佛宗。如果您从释迦那里才知道佛,那就请您自尊。不要胡言乱语胡说八道"妄"字自已去分析分析,说佛理引经据典。每人悟性不同,说错了还可以原谅,有真经作证;但如果背离三部佛经,根据自我之思想意识胡言乱宣传佛法与三经不符,即是邪宗、邪术、异端。有《心经》作证,三世诸佛皆以自心妙智慧修成佛果。过去、现在、未来皆是这样。《心经》之理只有妙智慧是真佛,除此以外无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门,三身原于一性,三身合一万法归圆,即是一性圆明。三指精气神而言,元神观空通妙,元精知理生智,元气贯三界十方,佛性本来一也。一含个体内五气精气神,三五成性八笔,人类之文字历经改革,甲骨文象形字转入阴阳变化之理的文字。就性字而言竖心"忄"就是精气神的含义,"生"字就是五行的含意。精气神内五气,阴阳变化之理数为八,八为阴之极数。八圆合正体即一性,一是阳之极数,修心是去浊复清,浊阴清阳"修"字本义是修三阴,""去六阴" ",修三阳,去六阴,复九阳"修"字是九笔,九转成真。"真"字体上"十"下"具",十德具备,一性圆明。见闻觉知原是情缘,情缘是六根互用。缘由一性发,三身六根,原于精气神内五气。具见闻觉知,归圆只是一性。一性圆明,就不是四智了,就是妙智慧,即大圆镜智,五是五行,处五官;八是三五成性字,六是六根,七是六根功能原一心互用。归还不动之如心,即真如自性。"性"字体本意即精气神,内五气,离此本质,无性命,谁也没有生命。无"忄"无"生"。性命无所从来,所以三教是圣人皆以三五理数立为宗法,三清五行,三纲五常,三皈五戒都是复自性本明本善之义。为复明之手段,一性圆明了,这个手段也就无用了,因为性本善,由贪欲走向不善。三五宗法是复性本善之用,明者金纯何用火炼?

见闻觉知心起因,四五六识意出门。
见闻觉知无停日,神安气宁勿劳神。
一念纯诚心平静,视而不见听无闻。
三身源于一性分,无分无合如来心。
妙觉圆明心喻镜,本来不立圆缺名。
万法俱用强名立,自我无影也无踪。
捉住一法是心幻,促住二汉障性明。
万法归一即佛性,佛性再归即是零。


【解读】 佛性是三五成因,精气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气合和为一圆性,即《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合理相。万相一性合,万相一性化。人造物质统属思想意识造形,所有物质的形相,类别是无量,设计原理造形原于一性。但是一包含的造形设计原理的功能层出不穷。人类一切万法由心生。不把心当成真佛的人,把以外的诸佛,诸相,诸法作为作佛的成长因素,这种人还自以为是。扪心自问,要真的不明白,可不要妄说,您可以看一看《金刚经》《坛经》《心经》三部佛经的无二法,就是只谈了一个心,除此以外别无他物。背离真宗的人,再不觉悟,也不能否认事实吧!三部佛经全人类千秋万代公开承认的,经过实践的真理。《金刚经》是成佛之母,《心经》是万佛之纲,《坛经》指的是妙明心,是登上佛坛之法宝。真佛不信,信那些邪说:"佛是灵感显化者,能在人间显奇,魔术、幻术也都能施展奇术……但这不是释迦的真宗正教。把佛说成神医治病,是万灵神,信息物,信息水,灵丹妙药,这不是释迦的真宗正教。有的人说:佛是保护神,在寺庙之中见过,在空中也见过,在家中也见过,打坐时也见过,睡梦时也见过,从树里、石头里走出来,菩萨也见过,佛珠、佛的符咒,镇妖驱邪也见过……这一切等等不是释迦真宗正教,不是妙觉圆明,明心见性的真佛法,如果把以上当作真佛法的人,失足勿留千古恨,我只能请您把个人的认识与三部佛经对照一下,而后再教人。误已过小,误人罪大。请您三思九思,思之思之再思之……无量的思下去!您真的懂佛法吗?奉告天下所有的信佛者,作佛者,说佛法者,没有释迦牟尼佛,您出生世间知道什么是佛么?如果您离开娘胎开口即说佛法,可以不信释迦,在世界另立佛宗。如果您从释迦那里才知道佛,那就请您自尊。不要胡言乱语胡说八道"妄"字自已去分析分析,说佛理引经据典。每人悟性不同,说错了还可以原谅,有真经作证;但如果背离三部佛经,根据自我之思想意识胡言乱宣传佛法与三经不符,即是邪宗、邪术、异端。有《心经》作证,三世诸佛皆以自心妙智慧修成佛果。过去、现在、未来皆是这样。《心经》之理只有妙智慧是真佛,除此以外无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门,三身原于一性,三身合一万法归圆,即是一性圆明。三指精气神而言,元神观空通妙,元精知理生智,元气贯三界十方,佛性本来一也。一含个体内五气精气神,三五成性八笔,人类之文字历经改革,甲骨文象形字转入阴阳变化之理的文字。就性字而言竖心"忄"就是精气神的含义,"生"字就是五行的含意。精气神内五气,阴阳变化之理数为八,八为阴之极数。八圆合正体即一性,一是阳之极数,修心是去浊复清,浊阴清阳"修"字本义是修三阴,""去六阴" ",修三阳,去六阴,复九阳"修"字是九笔,九转成真。"真"字体上"十"下"具",十德具备,一性圆明。见闻觉知原是情缘,情缘是六根互用。缘由一性发,三身六根,原于精气神内五气。具见闻觉知,归圆只是一性。一性圆明,就不是四智了,就是妙智慧,即大圆镜智,五是五行,处五官;八是三五成性字,六是六根,七是六根功能原一心互用。归还不动之如心,即真如自性。"性"字体本意即精气神,内五气,离此本质,无性命,谁也没有生命。无"忄"无"生"。性命无所从来,所以三教是圣人皆以三五理数立为宗法,三清五行,三纲五常,三皈五戒都是复自性本明本善之义。为复明之手段,一性圆明了,这个手段也就无用了,因为性本善,由贪欲走向不善。三五宗法是复性本善之用,明者金纯何用火炼?

见闻觉知心起因,四五六识意出门。
见闻觉知无停日,神安气宁勿劳神。
一念纯诚心平静,视而不见听无闻。
三身源于一性分,无分无合如来心。
妙觉圆明心喻镜,本来不立圆缺名。
万法俱用强名立,自我无影也无踪。
捉住一法是心幻,促住二汉障性明。
万法归一即佛性,佛性再归即是零。


僧智常,信州贵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见性。一日参礼。师问曰:"汝从何来?欲求何事?"曰:"学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远来投礼,伏望和尚指示。"师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曰:"智常到彼,凡经三月,未蒙示诲。为法切故,一夕独入丈室,请问:'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之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开示。"师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常闻偈己,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智常一日问师曰:"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愿为教授。"师曰:"汝观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汝须自修,莫问吾也。一切时中,自性自如"。常礼谢执侍,终师之世。

【解读】 虚空无限量,空无寂空,空空了然无一物。天地万物不自有。穷理探原,万物万相由空生,空生万物空不减,一物不生空不增,心生万法心不减,一法不生也不空。万理万智万法自心含,摸不着看不清。诗人心中藏诗有多少,无有一人算得清。虚空生万化,不生之时看不清,心空本来无一物,人类物质的万象更新,化形改造由心生,佛分三乘上中下,敲打念唱不悟性理心法,把音声当作佛功课是下乘。不悟理明心,不求理悟真宗,把佛的坐相作为明心见性的功夫是中乘。见自本心,识自本性,求理悟真宗妙觉圆明,穷理尽性是最上乘。了然无物,自性自圆明,是真佛宗。

见性应当见四边,四边不见上下观。
四边上下都不见,性体究竟何处安?
问问释迦性何颜,难说难见实难现。
寻遍天涯觅不见,寻者见者在哪边?
寻者见者都不现,骑牛寻牛牛无言。
见性见者是我性,性见我性本自观。
我性本来无一物,性见之性无两般。
镜照本镜显何物,见性性见无一颜。


僧志道,广州南海人也。请益曰:"学人自出家,览《涅槃经》十载有余,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师曰:"汝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


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
诸求二乘人,自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
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
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
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
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
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
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解读】 此章名主要使人认识:一金身一肉身,金不变质,血肉无常。无常是金钢不坏身之显化,无空,实无源出,无法身,色身无源而生。色是显现,空是藏性。鸡量含鸡的变化因素,吃鸡蛋其中的变化因素也被吃掉了,可谁知?不只是吃鸡蛋,是吃了无数的鸡,我们如何去看这无数的鸡哪!米谷可吃,生虫之米谷可知么?米谷内藏变化因素,一切形形色色用何观察?彻观不到就是顽空么?躯身色相,真空法身,内在变化因素如何?自参自悟吧!人、父母未生前是什么?人降生世间,就只是父母二躯的因素么?百年以后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顽空么?大地母亲生万物,生消无常,但是永生不绝的生消无常之物的变化,成为形体色相的因素是什么?悟明大地看不到的万物成长变化的因素,不同气,不同体,不同形色,不同味,但是源于大地。人身的差别万千,男女身材高低、美丑、善恶、音声、模样、觉悟高低都不一样,这一切因空而有。空显则有,不显则空,空本质真常不变。空生的无常之物长消生灭,空是永恒的,空生的消长无常之物是永续不绝的,因此大自然的万物不灭,因真空的生机不灭,无真不生假,无假不显真。无真空无天地万物;无天地万物,真空不显。凡夫认为失躯体叫做死,有躯体叫做生。躯体只是真如自性的生命火花,真如的火花时隐时显,真如自性真空,无显无不显,所以叫做金刚不坏身。金成器是金之相,无相是本原之金。金能变万相,万相本质是金。相有万,金本一,金一切万相皆无,要明此理,便知佛的玄机,万理玄机由心生,彻悟自心万理清,大般若经佛母品,有六十二句法语,六十二见本。

无量虚空本无生,空含生灭相无形。
真空无灭生有灭,有生有灭常无停。
空含万物源无始,生死变化了无穷。
零字起码零字落,一字开始十字行。
逢零进一十一进,零前零后无始终。
佛性真常化无常,无常万物化真常。
千思万念变无穷,心应万念无改更。
空包万象空无动,万念千思心自容。


解读】 此章名主要使人认识:一金身一肉身,金不变质,血肉无常。无常是金钢不坏身之显化,无空,实无源出,无法身,色身无源而生。色是显现,空是藏性。鸡量含鸡的变化因素,吃鸡蛋其中的变化因素也被吃掉了,可谁知?不只是吃鸡蛋,是吃了无数的鸡,我们如何去看这无数的鸡哪!米谷可吃,生虫之米谷可知么?米谷内藏变化因素,一切形形色色用何观察?彻观不到就是顽空么?躯身色相,真空法身,内在变化因素如何?自参自悟吧!人、父母未生前是什么?人降生世间,就只是父母二躯的因素么?百年以后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顽空么?大地母亲生万物,生消无常,但是永生不绝的生消无常之物的变化,成为形体色相的因素是什么?悟明大地看不到的万物成长变化的因素,不同气,不同体,不同形色,不同味,但是源于大地。人身的差别万千,男女身材高低、美丑、善恶、音声、模样、觉悟高低都不一样,这一切因空而有。空显则有,不显则空,空本质真常不变。空生的无常之物长消生灭,空是永恒的,空生的消长无常之物是永续不绝的,因此大自然的万物不灭,因真空的生机不灭,无真不生假,无假不显真。无真空无天地万物;无天地万物,真空不显。凡夫认为失躯体叫做死,有躯体叫做生。躯体只是真如自性的生命火花,真如的火花时隐时显,真如自性真空,无显无不显,所以叫做金刚不坏身。金成器是金之相,无相是本原之金。金能变万相,万相本质是金。相有万,金本一,金一切万相皆无,要明此理,便知佛的玄机,万理玄机由心生,彻悟自心万理清,大般若经佛母品,有六十二句法语,六十二见本。

无量虚空本无生,空含生灭相无形。
真空无灭生有灭,有生有灭常无停。
空含万物源无始,生死变化了无穷。
零字起码零字落,一字开始十字行。
逢零进一十一进,零前零后无始终。
佛性真常化无常,无常万物化真常。
千思万念变无穷,心应万念无改更。
空包万象空无动,万念千思心自容。


行思禅师,生吉州安城刘氏。闻曹溪法席盛化,径来参礼。遂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师曰:"汝曾作什么来?"曰:"圣谛亦不为。"师曰:"落何阶级?"曰:"圣谛尚不为,何阶级之有?"师深器之,令思首众。一日,师谓曰:"汝当分化一方,无令断绝。"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绍化。谥号弘济禅师。

怀让禅师,金州杜氏子也。初谒嵩山安国师,安发之曹溪参叩。让至礼拜。师曰:"甚处来?"曰:"嵩山。"师曰:"什么物,恁么来?"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师曰:"还可修证否?"曰:"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师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罗识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应在汝心,不须速说。"让豁然契会。遂执侍左右一十五载,日臻玄奥。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师曰:"如是如是!"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师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师曰:"谁知非动?"曰:"仁者自生分别。"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曰:"无生岂有意耶?"师曰:"无意谁当分别?"曰:"分别亦非意。"师曰:"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后著《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真觉焉。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具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痤地中。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枯八年。有僧惟光,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解读】 行思禅师,彻悟佛说的真空妙理,无为大法,万法本无生,无为无所不为的真谛,弘法韶化,号弘济禅师。怀让禅师是大彻大悟之人。"汝足下一马驹,踏杀天下人。"惠能以后,佛法真由马祖弘传于天下。怀让、马祖都是继惠能以后的大觉者,怀让禅师后往南岳大阐禅宗敕谥大慧禅师,玄觉禅师,大彻大悟者,后称无相大师,可谓真觉者。智隍禅者悟至真空妙理,隍当下即悟:我不会佛法,法本无生灭,心起就生,心伏即灭,法本是心生之幻,执法者会,心法无碍者无会无不会,二念皆心生。释迦拈花本心,明示观花者,返观内照,悟自看花者,这一考核,默默无语是灵犀相通,以心印心,心心相印,无语言文字之色相表达。法传于妙明本心,悟于真空妙理,是无为无所不为之玄妙法,玄还可以说,妙已不可言,施于拈花之相,众人不识玄妙之法,只有迦叶心与佛合和,致中合,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迦叶是继佛真宗第一代祖,传宗至达摩为二十八代,达摩转东为中华佛宗第一代,惠能是第六代。这一章是僧人方辩为六祖为六祖塑相的一个典故。

佛与凡夫本无分,色转心地生别心。
心生心灭非自有,酒色财气即佛心。
贪嗔痴爱即佛心,烧香念佛即佛心。
参禅打坐即佛心,四心同生不二心。
行思坐卧本无禅,心无生灭法无边。
怀让禅师失两端,不上不下也不偏。
觉禅无觉即是禅,有禅之禅心上残。
禅生禅灭非自有,执法为禅慧已偏。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解读】 卧轮禅师,执空断念,落入顽空,心被法相所转。

有无即是分别见,断灭即是落顽空。
起伏之心心不定,常与不常昧无生。
真宗佛法似俗庸,事事物物心自舒。
人说我好无轻松,人说我恶嗔不生。
是非善恶如不见,天下太平似无听。
混沌之心本自在,和光混俗俱担承。
无圣无凡好自然,真如自如无挂牵。
了然自性无一法,一法圆时法法圆。
发表于 2010-11-25 00: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

第八品 顿渐
时祖师居曹溪宝林;神秀大师在荆南玉泉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而学者莫知宗趣。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然秀之徒众,往往谩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志诚禀命至曹溪,随众参请,不言来处。时,祖师告众曰:"今有盗法之人,潜在此会。"志诚即出礼拜,具陈其事。师曰:"汝从玉泉来,应是细作。"对曰:"不是。"师曰:"何得不是?"对曰:"未说即是,说了不是。"师曰:"汝师若为示众?"对曰:"常指诲大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师曰:"住心观净,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听吾偈曰: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志诚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师处学道九年,不得契悟。今闻和尚一说,便契本心。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为教示。"师曰:"吾闻汝师教示学人戒定慧法,未审汝师说戒定慧行相如何?与吾说看。"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诚闻偈悔谢,乃呈一偈:


五蕴幻身,幻何究竟?
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师然之。复语诚曰:"汝师戒定慧,劝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劝大智根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脱知见。无一法可得,方能建立万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脱知见。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志诚再拜启师曰:"如何是不立义?"师曰:"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诸法寂灭,有何次第?"志诚礼拜,愿为执侍,朝夕不懈。


【解读】神秀还是没有跳出法相布施,六祖直指心是成佛因地,戒是缚心强制心平,觉是理智心平。本末不一,戒是由末到本,觉是悟本通源。法能去污复明,粘法即是明障,法还不净,心本自光明,如眼医去障复明,医不增明,因眼本明。

天地万物零化生,万法归一心返零。
万教归零到此止,无前无后了无零。
身在坐卧心自平,释迦坐卧都安宁。
真佛自信是慧行,模坐模卧是外形。
行住坐卧都是相,破相还虚心自明。
见性而行了无戒,不见自心戒非明。
戒是消极慧是定,无慧无定心自平。
真如自性本不动,戒定慧法因人生。


僧志彻,江西人,本姓张,名行昌。少任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时,北宗门人,自立秀师为第六祖,而忌祖师传衣为天下闻,乃嘱行昌来剌师。师心通,预知其事。即置金十两于座间。时夜暮,行昌入祖室,将欲加害。师舒颈就之。行昌挥刃者三,悉无所损。师曰:"正剑不邪,邪剑不正。只负汝金,不负汝命。"行昌惊仆,久而方苏,求哀悔过,即愿出家。师遂与金,言:"汝且去,恐徒众翻害于汝。汝可他日易形而来,吾当摄受。"行昌禀旨宵遁,后投僧出家。具戒精进。一日,忆师之言,远来礼觐。师曰:"吾久念汝,汝何来晚?"曰:"昨蒙和尚舍罪,今虽出家苦行,终难报德,其惟传法度生乎。弟子常览《涅槃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解说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宇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师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佛比为凡夫外道执于邪常,诸二乘人于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于涅槃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遍,有何所益行昌忽然大悟,说偈云: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
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磔。
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


师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彻礼谢而退。

【解读】 无常者即是佛性,因其执着诸法缘相,变幻无常。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此心源于真常不变之佛性,生灭之念永续不断。佛性无断,分别心永恒不灭,叫做有常。佛性是真常,因其变幻无常,佛性不现前,故说无常。一切诸法原于真常之相,若无真常之性即是物物皆由自性有生灭分别之心,即真常性有不遍之处,故我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尘念不断是为常者,尘念此起彼伏,变幻无常是真无常,生是有常,灭是无常,生灭之真如,无生无灭无常无不常。法是幻化无常,执着于法,执着于断灭顽空也是无常。执着于法之心无断灭,心生一切诸法缘相,遂之不断,是名真常,实者是心的变幻无常之物,即无常。不执着于有常无常,两者皆非,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失其两端用其中,中者佛性也,上下左右皆失其中,佛性非常非无常。八倒是凡夫外道,论常与无常的八句话,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常乐我净,此凡夫四倒也。无涅槃之常乐我净,执无常、无乐、无净,此二乘四倒也。凡夫谓有为四倒。二乘叫作无为之四倒。断有为四倒为二乘。断有为无为八倒为菩萨。本性不迁是常,自在安然是乐,一无所住是我,了然无物是净。犹春池拾砾,我计无我,是颠倒法,无常无我之见如春池执石为宝。

欲不停欲念真常,心不定佛性无常。
佛性定欲念无常,欲不生佛性真常。
性本无常无不常,心有法生即是幻。
佛法化愚无上法,智不破法必迷航。
取法舍法太落后,不取不舍正相当。
佛法佛法太平常,诸多事物不住忙。
心态平衡去了事,有理无理勿争强。
打骂撕杀具伤害,自在安然渡时光。


有一童子,名神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来参礼。师曰:"知识远来艰辛,还将得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会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师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神会礼拜悔谢。师又曰:"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神会再礼百余拜,求谢过愆。服勤给侍,不离左右。一日,师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神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师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盖头,也只成个知解宗徒。"祖师灭后,会入京洛,大弘曹溪顿教。著《显宗记》,盛行于世,是谓荷泽禅师。

师见诸宗难问,咸起恶心。多集座下,愍而谓曰学道之人,一切善念恶念,应当尽除。无名可名,名于自性。无二之性,是名实性。于实性上,建立一切教门。言下便须自见。"诸人闻说,总皆作礼,请事为师。

【解读】 圣佛常思已过,扪心自问,化浊还清,洗心涤虑,焕然一新,这就是自修自悟,自性自度。度是法,法是幻,幻由心生,不生度悟之念,念自平。平即水流通无碍,高者润之,低者灌之,心通于法无碍。性本自在,无住无不住,无在无不在。见是物,眼是窗,心主见,返观内照心自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见性本一体,何生分别见。见性者即是性,内观外观皆失原,不观内,不观外,失其两端性自在,佛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圣称犹龙,以上即指佛性真空而言,其体无量,上无顶,下无底,前无头,后无尾,变化莫测。至圣以龙喻佛性,名皆假设,性本无说,言说文字非真,法引真必用,离法无教,取法必障,无得无说无取无舍。

执心着念求佛法,意在经文把根扎。
佛法直破心万相,经文横扫万念差。
有心破相谤佛法,有意息念障心法。
心中意念非意管,只知不理是佛法。
吃饭睡觉皆是性,家庭单位似佛家。
喜怒哀思皆是定,苦辣酸甜尽是禅。
离开尘俗悟佛法,犹如瞎子观灯花。
是非烦恼再混乱,与我本性无相干。
发表于 2010-11-25 00: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

第九品 护法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简曰:"弟子回京,主上必问。愿师慈悲,指示心要,传奏两宫,及京城学道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师云:"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明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净名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喻烦恼。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师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表奏师语。其年九月三日,有诏奖谕师曰:"师辞老疾,为朕修道,国之福田。师若净名,托疾毗耶,阐扬大乘,传诸佛心,谈不二法。薛简传师指授如来知见。朕积善余庆,宿种善根。值师出世,顿悟上乘。感荷师恩,顶戴无已",并奉磨纳袈裟,及水晶钵,敕韶州刺史,修饰寺宇,赐师旧居,为国恩寺。

【解读】自性真如,本自真空。佛性真空,自然与真空一体,互感互应,无生无灭,无始无终,不来不去,变化无穷。鱼在水中,水在鱼中,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道本虚无,心是道体,变化为生,本无生灭,尽是假名,空若生空,空不分二,当立何名?强名如来,因空化色形,另立他名。色相无常变化,空无减增,无相空无减,显相空无增。性空虚空无二体,无所从来,无所从去尽包容,本来就如此,万物同体生。自然永恒理,哪里有死生?万物有生息,凡夫谓死生,心通万化理,了然无空、无有、无死也无生。

诸佛菩萨只此心,躯体不是成佛因。
幻化真常本一体,一是矿来一是金。
菩提烦恼非二心,二心源于一念分。
分别现象即是二,分二之一即圆明。
客厅伙房同瓦灯,一个暗淡一个明。
二灯本来是相同,只因伙房烟气生。
烟气自散复灯明,慧照不生心自明。
慧照菩提烦恼念,胜似烟火又复生。
发表于 2010-11-25 00: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

第十品 付嘱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quot;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如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转相教授,勿失宗旨。

师于太极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悉皆涕泣。惟有神会,神情不动,亦无涕泣。

师云:"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余者不得。数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法性本无生灭去来,汝等尽坐,吾与汝说一偈,名曰《真假动静偈》。汝等诵取此偈,与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作礼,请师作偈。偈曰: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钞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解读】宗教的渊源,就是各个宗教的源头处。从何而流入心灵,灵源与人间?概由伏羲一画开天始,中华民族的文化源由此起兴。伏羲是我民族的文字之祖,用虚无阴阳变化之理数教化天下苍生走向文明。这是人类进化的原始语言文字,创造发明,逐渐而行,由○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四生五、五生六、六生七、七生八、八生九、九生十……贯穿一切天地万物,即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相,四相生五行,五行生六弥,六弥生七宿,七宿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九宫生十圆。惠能说三十六对法,要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道即○,○即佛性,佛性即宗教的源头处,佛性来自无量虚空,无量虚空即佛性的源头处,即万○之源,万○合一即○。一本○散万○即佛性。○是虚无清空无量,因为○没有离开○,○无二无量,如何能离?如来自性无所从来,无所从去。至圣先师孔子说:万物同体;佛说真空不空,包罗万相;老子说:虚无妙有尽包含,道体无为,无所不为;伏羲说:无极,无所不及,无所不用其极。佛性即零,即真空,即道,即无极。天地中万法由零生,因大自然天地万物万灵由零生。零零相同,合和相通,互感互应,即天人合一零,妙觉圆明万零通,即佛眼通。佛说一零圆明,了然无一物,千差万别一时通,零佛由零通。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功夫。
要从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一个身心生万法,万法只为圆明心。
三十六对是两端,二者之念一心生。
生灭之心即对法,生灭二念即非中。
无生无灭中何物?不上不下中何在?
不善不恶中何念?不佛不魔中何形?
真如本无上中下,万法真如一真宗。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我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


头上养亲,口里须餐
遇满之难,杨柳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龙法嗣。"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第十一、富那夜奢尊者,第十二、马鸣大士, 第十三、迦毗摩罗尊者,第十四、龙树大士,第十五、迦那提婆尊者,第十六、罗睺罗多尊者,第十七、僧伽难提尊者,第十八、伽耶舍多尊者,第十九、鸠摩罗多尊者,第二十、阇耶多尊者,第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第二十二、摩拏罗尊者,第二十三、鹤勒那尊者,第二十四、师子尊者,第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第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第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第二十九、慧可大师,第三十、僧璨大师,第三十一、道信大师,第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大师先天二年癸丑岁,八月初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
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报汝当来学道者,不作此见大悠悠。


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解读】 释迦上有六佛,释迦倡弘佛法于天下是佛祖。迦叶是续传释迦真宗正法的。宗祖俗称大宗师。我们由此理解辨别世间的所谓大宗师性命学说、性理心法,非世俗一般文化科学、文学、艺术等宗师,作佛要认识真宗师,因性命非等闲,不可轻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为人只有一次生命,勿留千古恨,宁叫十世不成佛,不要一时招了魔。《金刚经》、《心经》、《坛经》千真万真,定慧圆明万古箴。其他经典须用大智慧与三经对照。佛经万千只有一。妙智慧是不二法门,过去、现在、未来,皆以此门而修。《心经》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妙智慧是真如自性,三经之体是妙智慧,有体有用,文字法语是用,是定慧圆明之法宝。《金刚经》是诸佛之母。《心经》是万佛之纲,是明心见性之灵言妙语,信而行,行必果。箴言不虚,字字千金,即“咒”字本义。非异端外道,除妖避邪之符咒。有误解者,辜负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之心。《心经》是明心万古真宝,其他勿用!《坛经》直言了当,句句千金,依此行者,必证佛位。实为登上佛坛之法宝,因其只说妙智慧无二法,实是释迦真宗正教,中华佛经之至宝。六祖惠能《法宝坛经》明于天下,遍于世界,望大家树真宗,邪自破。愿苍生个个圆明,家家圆明,国国圆明,天下圆明,方不负佛义。

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于时异香满室,白虹属地。林木变白,禽兽哀鸣。十一月,广韶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争迎真身,莫决所之。乃焚香祷曰:"香烟指处,师所归焉"。时,香烟直贯曹溪。十一月十三日,迁神龛并所传衣钵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龛,弟子方辩,以香泥上之。门人忆念取首之记,遂先以铁叶漆布,固护师颈入塔。忽于塔内,白光出现,直上冲天,三日始散。

韶州奏闻。奉敕立碑,纪师道行。师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传衣,三十九祝发,说法利生三十七载。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数。达摩所传信衣,中宗赐磨纳宝钵,及方辩塑师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镇宝林道场。流传坛经,以显宗旨。此皆兴隆三宝,普利群生者。
【解读】 无
发表于 2011-8-23 17: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

人生因感恩而美丽,世界因感恩而精彩。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在这个瞬息万变,纷繁喧嚣的世界里,我们一定切记:不能变得麻木不仁,不能忘记饮水思源。人在世上走一遭,需要感恩的人和事太多太多。
人生一世,不能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这个世界上,谁都需要有一种感恩的心,随时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发表于 2012-1-1 22: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坛经

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2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