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德轩网视频直播平台

使用论坛账号

 找回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搜索
查看: 1076|回复: 0

中国易经早已经揭开宇宙秘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6 00:4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宇宙大爆炸的学说现在已被广泛接受,太阳及众多恒星是大爆炸的产物,太阳不是第一代恒星,有可能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太阳系行星完全是由上一代或上几代太阳(恒星)残骸组成的,上一代老死的恒星残骸破碎散漫在宇宙空间,在引力的作用下又形成了新的恒星。
53663  我们的地球有一个致密的铁的核心,地球含有丰富的矿藏(由散漫在宇宙中的各种元素组成)。地球有自己的能源,主要是天然放射性元素蜕变供给的能量,这一切都说明宇宙的所有行星包括地球都正享用着上一代太阳爆炸的遗产。
37162  如果太阳系是由爆炸形成的,那么说明宇宙必须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并且有两种相互排斥的力量进行引力之争。我们可以拿原子弹爆炸的情形来对宇宙爆炸做个形象的类比:
21381   原子弹中心的电子被击走,破坏了原子中心的引力平衡,导致无数电子脱离原子引力场逃逸,电子钻出引力场的边缘(黑洞),在边缘之外继续受到引力的控制,迅速被黑洞外第一个撞到它的有引力的粒子吸收。这一过程会放出强光,就象我们看到的原子弹爆炸的一瞬会看到刺眼的强光,实际上是无数带光的电子逃离原子中心引力的景象,但电子会马上遇到散在空气中的粒子,迅速被粒子的引力吸收,新的吸收了电子的粒子就是我们看到的黑烟,这些黑烟实际上是由散在空气中的灰尘组成的。如果太阳就是一颗原子弹爆炸,它在爆炸的时候发出的强光会被宇宙中的粒子吸收,那么,肯定有吸收第一个光的粒子,它一定是离黑洞最近的第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应该是月亮,地球正好介于太阳和月亮之间,地球可以被看成那个太阳爆炸时的黑洞,这也正是为什么地球是离太阳最近、转速最快、且汇集了宇宙中所有物质于一身的一颗行星,太阳光线只能被地球吸入而不能逃出,也就是说,地球可能就处于宇宙引力和排斥力之间角力的交点,也即“黑洞”所在的位置。
45118  暗能量和太阳引力之争不如说是由组成太阳光的波和粒子之争,光具有波粒二向性,即整个宇宙很可能就是由组成光的波和粒子组成的,在引力均衡的状态下双方是一体的,一但平衡被打破就开始了光和波的引力之争。现在的情况是宇宙由73%的波和百分之23%的粒子组成。剩下的4%可能处在中立状态。拿太阳系来说,太阳的引力还在束缚73%的波,而波正在以强大的排斥力向外辐射,向粒子靠拢。地球就是第一个吸收太阳引力的最强的粒子,相对其它行星太阳光波被地球吸收的最多。宇宙实际上是在宇宙常数的主持下进行着一场波和粒子的引力争夺战。我们可以把这场战斗说成是光明(波)和黑暗(粒子)之间的斗争。光明以73%的引力优势占据着宇宙空间,而黑暗用23%的引力在逐步瓦解着分散着光明(太阳),其它的4%的物质则在保持着中立。中国的太极图案正好形象地展示出这种黑暗和光明进行拉锯战的图景:在引力衡定的状态下,光明和黑暗应该各占宇宙的一半,二者是一体的。中间有个S形的分界线,当光明和黑暗间的引力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时空扭曲,在扭曲的地方出现速度(时间),由速度以质量的形式消耗引力,当把失衡的引力消耗完,一切又会恢复静止的平衡,然后再重新一次爆炸的过程。地球就是时空扭曲的产物,它就产生于时空扭曲处。

62798
太阳系还处在上一次恒星爆炸的余波中,所有的宇宙物质全部集中在了引力交点处也就是黑洞所在位置——地球上,因此我们的地球几乎包括了宇宙中所有的物质,是最活跃、化学反应最剧烈的地方,在地球上,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不管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不管是生命还是物质,都不过是一个又一个的数不清的化学反应而已,众多的化学物质交汇在一处,声、光、电等在各种酶(宇宙物质的一种)的催化下会出现无数种千奇百怪的组合,生命这种组合的出现也是必然。生命不过是宇宙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而已,是宇宙中所有的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的各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之后汇聚在一起在引力的作用下保持稳定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33365   黑暗(粒子)和光明(波)之间的角力战自宇宙诞生起就没有停止过,在这场漫长的战斗中,最举足轻重的就是彼此的密度。密度之争就是引力之争,密度越大引力越大,引力越大密度也越大。众所周知铁的密度是最大的,所以铁的引力也就越强,地球的中心就是由一个坚实的铁核组成。生命也是一场密度之争,是有机物和无机物、液体和固体、动的和静的物质之间进行的一场引力角力的过程。我们看看生命体的组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回手机版|论坛帮助|易德轩网 ( 鲁ICP备20005112号-2 )|网站地图

GMT+8, 2024-5-16 02: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